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4-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吴玲;李翠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尚不适应市场经济下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的要求。单纯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化取向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需要,只有凭借社会力量,即通过公众群体的努力,才能使环境保护真正发挥出社会自主的力量。因此,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复合多样的环境保护激励制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吴玲;李翠霞.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安排与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4..

    分享
  • 谢子远;吴跃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干预,这是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处的特殊时空背景所决定的。发达国家促进创新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我国政府在干预范围上应当更加广,干预力度应当更强,干预方式应当有所创新,干预政策应当多管齐下。

    谢子远;吴跃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政府干预方式及政策取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5-7..

    分享
  • 胡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国实施了一些促进R&D投资自由化的政策,但投资者仍面临遭遇投资壁垒、歧视性待遇以及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成为市场准入的壁垒,更可能导致国际摩擦的产生。在R&D投资规模日趋增大的经济环境下,探讨多边投资协定的R&D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胡峰. 论国际投资协议中的R&D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8-10..

    分享
  • 陈建东;封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回顾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3次历史变革,接着分析了目前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特点。在借鉴国外国立科研机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8项政策建议。

    陈建东;封颖. 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1-14..

    分享
  • 谭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汉芯"造假事件引发出对当前我国科技成果鉴定活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的科研体制环境中存在不良因素,成果鉴定制度存在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重新定义"科技成果"概念并分类评审;促进科技中介的发展,淡化政府参与;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惩处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改革科技体制,优化科研环境。

    谭凯. 对我国现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的思考及政策建议——从“汉芯”造假事件谈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4-1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方伟;韩伯棠;王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探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经济学方法解释不同地区呈现不同关系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方伟;韩伯棠;王栋.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8-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8-21..

    分享
  • 周春应;章仁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我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paneldata),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了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技术效率差距明显。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和缩小区域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周春应;章仁俊. 基于SFA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2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21-24..

    分享
  • 刘立涛;李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6年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以揭示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以及地区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

    刘立涛;李琳. 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25-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25-29..

    分享
  • 辜秋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资源情况和战略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而言,则不能仅从资源环境的角度要求其考虑经济活动的社会后果,还必须从实施效率的角度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实现各企业经济的正常循环。基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的耦合,是实现循环经济系统内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

    辜秋琴. 循环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行为——基于三种循环耦合的角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30-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30-32..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婷婷;方卫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科技园作为实现创业型大学功能的组织形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从表面上看,它作为大学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存在,是大学功能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但实质上,大学科技园是一种创新网络,是由社会网络、商业网络和专业网络相互叠加所构成的网络组织环境。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科技园成为创新系统中的一种混合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以知识资本化为中心和目标。深入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征,认为知识资本化是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发展定位中的关键。这对大学科技园在创新网络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王婷婷;方卫华. 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发展的知识资本化目标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33-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33-37..

    分享
  • 戴魁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集群竞争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创新网络作为集群内相关主体的创新平台,能够产生持续的集群创新优势。探讨了创新网络演进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构建了集群竞争力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框架,为地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方法手段。

    戴魁早. 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进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38-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38-43..

    分享
  • 赖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战略管理视角下对产业集群能力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集群的整体组织的特性、整体特性的集群具有共同战略以及在共同战略下的产业集群具有整体能力的3个方面。同时产业集群能力主要由资源要素能力、网络结构能力、环境制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4个层次构建。

    赖磊. 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构建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44-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44-47..

    分享
  • 倪慧君;丛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范式在由点式创新到生态系统创新的演进过程中,集群创新体系成为创造区域竞争优势的焦点。在分析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发展规律及不同发展阶段的PAEl特征基础上,构建了集群创新体系发展阶段的识别和评估模型,并通过济南高新区的案例验证了上述模型。

    倪慧君;丛阳. 基于PAEl分析的集群创新体系成长阶段的识别与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48-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48-51..

    分享
  • 郑季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产业集聚外部不经济性问题的加剧,对产业集聚效应构成的传统认识应得到修正,即增加产业集聚生态效应。为此,对产业集聚效应的构成进行了剖析,对产业集聚生态效应的概念、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并就产业集聚生态效应的培育路径和培育机制作了探讨。

    郑季良. 论产业集聚生态效应及其培育[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51-54..

    分享
  • 徐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已有的物流服务缺乏创新与竞争能力,不足以与客户共创价值,也不足以帮助企业创建全新的物流设计、服务和产品。因此,现代物流服务迫切需要对服务创新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针对我国现代物流服务发展的现状,运用服务科学和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现代物流服务的创新模式,给出了物流服务驱动要素与使能要素紧密结合的物流服务创新价值链体系结构和服务过程创新模型。采用这种物流服务创新模式,可以减少没有价值增值的物流过程,实现社会、人和技术环境的融合,提供物流增值服务。

    徐琪. 基于服务科学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5-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55-5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孙青春;向刚;孙红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可持续创新定义,指出企业可持续创新具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促进生态和社会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创新与发展能持续较长时间几个基本特征。企业可持续创新包括瓶颈驱动、政策驱动和文化驱动3种驱动模式。中小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发展瓶颈驱动;大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政策驱动;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可持续创新文化驱动。可持续创新文化驱动下的企业更具有生命力,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

    孙青春;向刚;孙红兵. 中国企业可持续创新驱动模式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59-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59-62..

    分享
  • 安新颖;冷伏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从创新战略、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研发能力4个方面探讨它们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战略、研发能力和组织学习对自主创新绩效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激励机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安新颖;冷伏海.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63-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63-66..

    分享
  • 刘爱东;刘亚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选取1990~2004年的历史数据,尝试性地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量化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对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与R&D投入进行相关性以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D投入与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并且R&D投入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存在滞后效应。因此,企业不仅要加大R&D投入总量,而且要重视R&D投入结构的优化和使用效率。

    刘爱东;刘亚伟. 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与R&D投入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67-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67-69..

    分享
  • 张永安;张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思想与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目前高校产学结合中存在的机制、体制等制度层面问题,介绍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内在规律,指出了产学研结合体系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

    张永安;张璐.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70-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70-73..

    分享
  • 龙勇;余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进行战略调整,结成联盟,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吸收并发展新技术,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加速创新并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绩效。采用实证方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以及不同联盟动机与联盟形态间的关系。

    龙勇;余涛.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联盟动机及联盟形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74-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74-77..

    分享
  • 孙鳌;吴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集群中的技术溢出的一大特征是本地化,这使它对集群中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表现出一些重要的特殊性。在分析影响企业研发支出的一般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中的技术溢出对研发成果的独占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和其互利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说明技术外溢与集群中企业研发支出关系的概念模型,并指出了其政策含义。

    孙鳌;吴成. 技术溢出与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支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78-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78-82..

    分享
  • 毛加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技术创新方式出发,分析了技术创新的二维风险特性,即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其中技术引进方式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关系风险;自主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为绩效风险;而合作研发过程中则既蕴含关系风险又蕴含绩效风险。对于绩效风险应主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可行性分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及强化技术成果的商业推广工作来防范;对于关系风险应主要通过完善合作契约制度、建立合作主体间互惠信任和长期合作机制来防范。

    毛加强. 企业技术创新的二维风险特性及其防范措施[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2-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82-84..

    分享
  • 张双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科技初创企业的死亡率比较高,其成功取决于能否识别一个新颖且具有潜在价值的商务模式。商务模式必须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非替代性4个性质,可以采用隔绝机制和差异化等方式来维持商务模式的优势。商务模式基准可以帮助高科技初创企业评估其优势,商务模式的设计应该从"最佳实践"到"范式转移"。

    张双文. 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优势保持及其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5-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85-87..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张昕;王学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企业收益期望E(αw)是企业采用决策的根本依据的假设,建立了一个企业采用决策网络模型,从网络环境、非自身网络节点、自身节点入手,深入分析了影响企业收益期望E(αw)的因素。

    张昕;王学军. 技术创新采用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88-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88-90..

    分享
  • 李志学;雷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成本动因优化理论引入科研成本控制方法研究,在分析科研项目作业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科研成本与人工活动量的动因模型,并以石油管材类科研项目为样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科研成本与人工活动量的线性相关假设。

    李志学;雷鸣. 科研活动成本动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91-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91-94..

    分享
  • 张新元;梁丽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9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对象进行分析,参照WfMC基本工作流模型,提出了知识集成的工作流系统框架,并从知识集成的角度研究了工作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张新元;梁丽雅. 知识集成的工作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95-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95-97..

    分享
  • 刘燕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物质基础。将科技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技术实现结合起来,以探求建设高效、快捷、开发、共享的信息平台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关键环节,为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刘燕妮. 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98-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98-100..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李欣;邹礼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客体和运行规则3个方面界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并从动力机制的角度,重点分析科技中介体系发展的内力、外力和阻力,并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议。

    李欣;邹礼瑞.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01-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01-103..

    分享
  • 郭印;郑称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政府绿色采购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构建了政府绿色采购的管理架构,包括管理层次模型和相应实施策略,并参照此框架对日韩两国政府绿色采购管理实践进行了归纳分析,阐明了该管理架构的具体实施措施。

    郭印;郑称德. 基于价值链的政府绿色采购管理架构及其实施[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04-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04-107..

    分享
  • 陈浩然;谢恩;廖貅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以往从降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联盟控制方式的不足,着重从如何实现有效的价值创造的角度分析联盟控制方式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功能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不同的联盟控制方式在实现价值创造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陈浩然;谢恩;廖貅武. 基于价值创造的战略联盟控制方式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08-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08-111..

    分享
  • 邹农基;冯俊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客户知识成为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客户之间获取、散布和运用客户知识,以实现有效获取和保持盈利性客户关系进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持续过程。通过培育客户知识管理能力,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实现客户价值创新,最终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邹农基;冯俊文. 客户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12-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12-116..

    分享
  • 詹湘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阐述了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詹湘东. 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17-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17-121..

    分享
  • 肖智;吕世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数量方法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在引入自主创新能力内涵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与最优和最劣对象距离之和最小为目标,运用微粒群优化算法(PSO)确定指标权重,用模糊隶属赋值方法确定隶属度,进而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做出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我国八大经济区为实例加以说明,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

    肖智;吕世畅.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21-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21-125..

    分享
  • 楚广兴;李帮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的特点及评价质量内涵,分析并设计了针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评价流程体系。参照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建立了融合系统网络、过程控制、质量监控"三位一体"的评价质量控制体系模型,从而提高了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工作的质量。

    楚广兴;李帮义. 基于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26-1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26-130..

    分享
  • 刘新梅;张永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正确理解有效界面管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建立创新界面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以及界面有效性的构成要素,从界面状态和界面管理效果两个方面,建立了企业创新界面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Q公司创新界面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刘新梅;张永胜. 企业创新界面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31-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31-134..

    分享
  • 颜炳祥;任荣明;扬中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目前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研究的现状。从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竞争力形成机制要素和竞争力外部影响要素3个层面构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作为对象,对其竞争力作具体分析,力图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规律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颜炳祥;任荣明;扬中华.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35-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35-138..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刘春玉;杨蕙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指出了探索式创新与应用式创新的两大影响因素:知识属性与组织安排,然后借助David和Foray划分的知识类型,构建出二元式创新与知识属性的双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认知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网络治理等几个方面,分析总结出与知识属性相契合的探索式创新和应用式创新各自适合的网络组织安排。

    刘春玉;杨蕙馨. 二元式创新的知识属性与网络安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39-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39-143..

    分享
  • 韦雪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组织学习的3种模式:行为学习、认知学习、行动学习在机会识别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根据组织学习领域与机会识别领域经典观点的分析,认为组织学习能够加强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并帮助企业寻求新机会。同时也进一步启发研究者深入理解创业企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的动态学习机制及形成过程。

    韦雪艳. 组织学习新模式及其影响机制:机会识别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4-1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44-147..

    分享
  • 张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8-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学习型组织建设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重视对组织知识的开发与管理。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假设,将组织成员按照行为习性划分为三类:学习者、传播者和潜在学习者。并且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从生态学角度对组织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组织知识传播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组织知识传播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研究表明,组织管理对组织学习有重大影响。

    张琳.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及其控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48-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48-151..

    分享
  • 颜秀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5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治理的角度研究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演变。首先分析了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演变的动因及其知识治理所面临的困境,然后构建基于知识转化的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的知识治理模式,对于解决系统中"知识的有效组织"的问题能够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颜秀春. 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的知识治理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51-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51-156..

    分享
  • 李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否成功整合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决定了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对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机理分析,认为显性知识最有效的整合方式是将其转化为企业制度、规则中的指令,隐性知识整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创新团队成员间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二是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员工直接协作。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指令化模型、基于共有知识的协作机制模型和基于情景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型。

    李浩.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规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57-160..

    分享
  • 林健;曹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及知识共享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而从知识共享机制形成的原因、市场条件及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进化博弈方面,探讨了集群企业的知识共享机制。

    林健;曹静. 集群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61-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61-164..

    分享
  • 韩焕法;薄利娜;薄亚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65-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源于知识创新的分析,结合供应链中知识创新的过程,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和策略,以此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

    韩焕法;薄利娜;薄亚利.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创新保障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65-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65-167..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田先钰;覃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6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释科学创新的内涵与性质、文化的内涵与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文化的空间关联,并就文化对科学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论是,文化作为一个解释性概念,对科学创新社会文化特征的演变趋势作大体上的预测还是可能的,其对于科学创新的作用也仅限于此,而对于某一特定科学创新何以会出现、在何时出现及在什么地方出现则无能为力。

    田先钰;覃睿. 科学创新与文化的“间域”通约尝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68-1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68-171..

    分享
  • 段兆英;钱伟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7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为指导,构建了技术中介功能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中介具有信息对称功能、信用增加功能、技术抑制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技术扩散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技术中介的潜—正、潜—反功能和功能替代问题。

    段兆英;钱伟量.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技术中介功能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72-1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72-175..

    分享
  • 郭四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7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声誉机制对创业投资企业长期激励作用的基础上,利用重复博弈模型对创业投资企业声誉机制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创业投资企业声誉机制的政策建议。

    郭四代. 构建创业投资企业声誉机制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76-1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76-178..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李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7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一个知识生态模型,讨论了知识重叠和人才同质对知识和人才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内部人才的同质性越强,越容易导致人才流失;组织内部间的知识相关性越大,越有利于内部人才流动,也越有利于降低人才流失率。

    李纲. 关于知识和人才流失的知识生态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78-1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78-181..

    分享
  • 柴剑峰;陈井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82-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政府制定人才规划的视角出发,对基于战略管理的人才规划进行了界定,结合人才规划面临的新背景、新理念,分析了从战略高度出发的人才规划的功能效应,探讨了作为战略管理的人才规划容易忽视的约束机制,重新构建了人才规划实施的路径流程,以求进一步认识人才规划应注意的问题,更为全面地把握人才规划的方向和方法。

    柴剑峰;陈井安. 基于战略管理的人才规划约束性分析和实施路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82-1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82-185..

    分享
  • 刘昱;左美云;陈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86-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扩展,人力资源信息化已成为该领域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人力资源管理从职能导向到战略导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它的发展却参差不齐,那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处于什么状态?应该怎样发展呢?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设想。

    刘昱;左美云;陈禹. 人力资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指标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86-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86-189..

    分享
  • 杨振华;施琴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9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沟通是团队开展工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团队的沟通能力是和团队的成败联系在一起的。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普遍存在的两类沟通网络及其特点。

    杨振华;施琴芬. 高校科研团队的规模和沟通网络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90-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90-193..

    分享
  • 综述
  • 刘哲;孙林岩;罗博;杨洪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9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各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制造战略的分类、公司战略与制造战略的关系、制造战略的实施与绩效等方面论述了制造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刘哲;孙林岩;罗博;杨洪焦. 企业制造战略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93-1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93-196..

    分享
  • 杨文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97-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时间维度出发,将适宜技术观的演变分成3个阶段,并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述评,探讨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迪作用。

    杨文举. 适宜技术观演变的文献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4): 197-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4): 197-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