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3-25
  

  • 全选
    |
    评价与预见
  • 高建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华南农业大学公管学院社会学系向安强教授等著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从科教兴村到新农村建设》已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重探讨"科教兴村"战略,围绕"科技"与"教育",重点阐述如何振兴农村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科技"与"教育"两大系统的著作。

    高建平. 科技与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两大杠杆——《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评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0-0..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胡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产权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新和技术传播之间存在的知识产权均衡已经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但是实际情况比理论研究更加复杂,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胡峰. 论创新和技术传播冲突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3..

    分享
  • 谢惠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保护措施纳入立法规范,以及与之相辅助的帮助侵权和替代侵权等间接规则的扩大适用,已经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在考察相关国际条约和主要发达国家应对冲突的立法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该以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为指引,在新一轮的版权法修订中将版权帮助侵权和替代侵权法定化,从而为我国的技术创新留下相应的制度空间。

    谢惠加. 技术创新视野下版权立法之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4-7..

    分享
  • 杜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不端行为是学术界管辖的事情,法律很少干预,也不能干预。基于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行为性质的逐渐转变,从3个方面分析了对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进行刑法干预的必要性。同时,也从对科学不端行为进行刑法干预的补充性方面,分析了对科学不端行为以刑法规制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为我国频繁发生的科学不端行为的遏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杜勤. 论科学不端行为的刑法干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8-11..

    分享
  • 蒋莉;马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保私力救济的产生源于环保公力救济制度及其运作存在的缺陷,作为环保公力救济的补充,它是公民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分析了当前我国出现的环保私力救济现象的特点,并提出对环保私力救济予以法律规制的具体办法。

    蒋莉;马飞. 试论环保私力救济及其法律规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2-14..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王秀红;周九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地进行产品的技术成熟度预测是企业制定产品战略的关键,但传统的预测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局限性大等缺点。TRIZ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预测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预测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TRIZ技术预测方法评估了电动自行车技术系统的成熟度,并绘出技术成熟度预测曲线,为该产品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王秀红;周九常. TRIZ原理在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5-17..

    分享
  • 邢乐斌;王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企业促销和广告宣传能提高消费者心目中的新产品质量水平,而将市场阶段细分为上市初期阶段和中后期阶段。考虑到上市初期阶段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影响产品需求率,进而影响企业收益和成本,建立基本产品、新产品和竞争产品并存下的企业利润模型,研究了新产品开发时间与质量之间的平衡问题,并分析了上市初期阶段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企业利润和营销战略的影响。

    邢乐斌;王旭.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战略均衡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7-19..

    分享
  • 于成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放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潮流。然而,开放度尚未得到应有研究。在阐释其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其影响因素的一个多理论解释框架,对基于期权、交易成本、产权理论视角的不确定性、专用机制以及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能力类因素影响作出了理论预期,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于成永. 基于研发模式一体化视角的开放度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20-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20-24..

    分享
  • 翁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基于模仿的技术扩散重要研究进行了回顾。以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染病模型和贝叶斯学习模型等;以企业动机为出发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阶段的计量模型、门槛模型等。这些研究表明,信息传播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技术引进者关于新技术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决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此外,关于技术扩散空间过程的一些重要研究,其本质就是传染病模型与门槛模型的空间版本。

    翁瑾. 基于模仿的技术扩散[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24-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24-28..

    分享
  • 董景荣;周洪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互动扩散模型和链联接扩散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分析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新模型——事件扩散模型,并将它与已有的扩散模型进行比较,最后通过联通公司CDMA技术扩散的实例分析,证明了应用事件扩散模型解释技术创新扩散更具有合理性和更强的适应性。

    董景荣;周洪力. 分析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事件扩散新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29-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29-32..

    分享
  • 马运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投资的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科技产业跨国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通过系统分析风险投资与本土化的相关问题,基于美国、欧盟和日本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风险投资本土化的开放式运作模式。

    马运来. 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我国风险投资本土化运作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33-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33-36..

    分享
  • 姚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流的技术效率和交易效率决定了交易费用的高低。在交易效率基础上,提出共生型物流网络资本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概念,分析了系统特征、组织方式、交易框架,并对其交易效率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姚娟. 共生型物流网络资本系统及其交易效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37-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37-39..

    分享
  • 朱永海;陈雄辉;李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中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科技中介业的健康发展及技术市场的完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朱永海;陈雄辉;李昊.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科技中介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0-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40-43..

    分享
  • 张锐;张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品牌本质论是一个需要从多元视角进行探讨的议题。在评述传统品牌媒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把艺术与审美视觉引入品牌媒介研究进而对其加以扩展的构思,并重点对品牌构成的综合性、品牌审美资源的丰富性和品牌的跨文化性等普遍特点进行了探讨。

    张锐;张燚. 扩展的品牌媒介理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4-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44-4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孟鹰;余来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形成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之间的竞争形态由于产业集群的出现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呈现出整体性竞争的形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应注意到:一方面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在阐述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双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区域经济中产业集群发展风险的战略举措。

    孟鹰;余来文.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给区域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47-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47-50..

    分享
  • 陈兆开;施国庆;毛春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我国各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论述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决定因素,阐释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内涵,认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包括对因建设和保护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态增益补偿和对因污染、破坏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而导致的生态损益的补偿。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原则,认定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范围,提出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方式。

    陈兆开;施国庆;毛春梅.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5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51-55..

    分享
  • 罗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了我国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进展,针对目前城市"创模"活动中存在的长效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费用-效益比差、污染企业缺乏平等参与、农村地区环境问题严重以及"创模"指标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提高城市"创模"效率、鼓励污染企业主动参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创模"机制和完善"创模"指标的改进对策。

    罗兰. 论我国城市“创模”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56-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56-58..

    分享
  • 沈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凭借其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成为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产业。上海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巨大优势和环境,但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所以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关系,对于上海创意产业的集群化、规模性和互动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沈丹.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的网络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59-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59-61..

    分享
  • 陈舜尧;陈祖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对国内外石油资源短缺问题进行了调研,认为节约用油是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的现实选择,并提出做好节油工作的对策。

    陈舜尧;陈祖规. 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62-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62-6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方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作R&D网络与技术标准合作网络是高科技产业跨国创新网络的主体形式。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的提升、技术集成能力的增强等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实现跨国创新网络化的条件和基础。协作R&D战略、技术标准合作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市场渗透战略构成了高科技产业跨国创新网络化战略体系的主体结构。

    王方红. 基于技术标准的跨国创新网络化战略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65-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65-68..

    分享
  • 付启敏;刘伟;黎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离散型企业中广泛应用的产品平台概念,在化工企业中就是"平台化学品",通过平台化学品可以拓展其产品链。针对平台化学品的特点,提出了选择平台化学品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一家生产化肥的大企业的产品链延伸问题作了分析。

    付启敏;刘伟;黎筠. 基于平台化学品的化工产品链延伸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68-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68-71..

    分享
  • 肖忠东;刘永清;孙林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实例着手,分析了共生产业间通过一定物质链接的基本规律,明确了工业"食物链"的基本概念、特征、主要类型及工业企业在这一链接中的关系、工业"食物链"的形成动力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工业"食物链"的长度和脆弱性,以及工业"食物网"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业"食物网"的基本特征。针对工业产业共生体系中围绕工业剩余物质进行资源性转变这一"食物化"过程的规律和结论,探讨了对我国发展和谐社会和稳态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工业生态园的指导意义。

    肖忠东;刘永清;孙林岩. 工业产业共生体系中的“食物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72-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72-75..

    分享
  • 赖迪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集群在自身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蜕变机制。从技术创新集群蜕变机制的技术范式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两个层面,对技术创新集群的蜕变机制进行了分析。

    赖迪辉. 复杂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集群的蜕变机制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76-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76-79..

    分享
  • 王宁;李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驱动-响应混沌同步方法,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驱动系统和经济增长目标要素响应系统之间的混沌同步作用,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混沌同步模型,并根据建立的同步模型探讨了相应的混沌同步策略。

    王宁;李平.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的混沌同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0-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80-82..

    分享
  • 吴京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学习,结合高科技产业园区特点,整理出影响高科技园区区位选择的要素,并利用层级分析法所设计的问卷,辅助于Expert Choice软件,列出影响生物科技产业各构面因素之优先顺序。处理结果显示,包含有一般劳力供给、技术专业人力雇用以及训练培育管道等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高科技产业园区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其次的影响因素为研发环境、产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

    吴京生. 高科技产业园区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3-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83-8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郭红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机构在创新成功以后,需要将专利技术许可给实施策略性委托的下游生产厂商,以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基于产品市场为成本不对称在位厂商组成的同质Cournot双头垄断假设,在博弈论架构下考察了研发机构非显著工艺创新的两种许可方式。主要结论是:随着创新规模的递增,研发机构的最优策略依次是发放两个固定费用许可、两个提成许可、1个固定费用许可。

    郭红珍. 研发机构对策略性委托厂商的最优许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87-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87-90..

    分享
  • 白雪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当代新型竞争具有融合化、全球化、快速化、集成化的特点,适应这一竞争环境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力、企业外部的技术源、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企业内部生产的配合力以及企业内外部组织的支持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表明,需求导向型的技术创新、选择具有产业基础的领域、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技术合作伙伴、内部组织优化以及制定富有前瞻性的技术发展战略是后发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组技术创新策略。

    白雪洁. 新型竞争环境下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基于天津某汽车胶管企业的案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9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91-95..

    分享
  • 胡凯;尹继东;黄志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影响企业创新行为有多种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的因素。通过构建企业创新活动反馈因果结构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促进企业创新行为的管理方针。

    胡凯;尹继东;黄志坚. 企业创新活动反馈因果结构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96-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96-100..

    分享
  • 区毅勇;谢洪明;王成;罗惠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珠三角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对市场导向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影响组织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且对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市场导向通过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大于通过技术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管理创新在市场导向-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组织绩效的瓶颈。

    区毅勇;谢洪明;王成;罗惠玲. 市场导向、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01-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01-104..

    分享
  • 宋宝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位现象在自然界具有普遍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企业也具有自己的生态位。企业间竞争的产生正是由于生态位重叠所致。通过价值创新,企业能够异化自己的生态位,从充满血腥的红海走向新的市场空间——蓝海。

    宋宝莉. 价值创新异化企业生态位:从红海走向蓝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05-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05-107..

    分享
  • 董秋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企业集聚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分析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不同于集群外企业的特点。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中小企业集聚成长的4种模式:寄生成长、偏利共生成长、互惠共生成长和竞争共生成长。最后以内蒙乳品企业为例,分析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共生成长。

    董秋云. 生态视角下的中小企业集聚成长模式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08-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08-111..

    分享
  • 高建;董秀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国外斯伦贝谢、哈利伯顿和贝壳休斯三大巨头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与BP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国外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全球化、层次化、专业化趋势特点,为我国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借鉴。

    高建;董秀成.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现状与特点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12-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12-116..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于宏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了软科学及泛系观控的基本涵义,介绍了软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选题,并以融合技术应用于观控分析为例,探讨了软科学研究选题问题。

    于宏义. 软科学观控世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17-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17-120..

    分享
  • 宋悦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已经有15年时间了。目前采用的测量指标体系存在诸多不甚完备的地方:在具体达标标准设计上主观因素过大;对"用"科学的能力测量不足;没有确定指标权重;不能区分水平等级。此外,在测量过程中也需要对抽样、调查实施和资料整理分析等问题加以关注。

    宋悦华. 公众科学素养测量指标及测量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1-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21-123..

    分享
  • 何跃;袁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腐败是与权力、金钱、各种交易、关系或生活作风等紧密相联的严重的超道德行为,而学术不端是一种与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中介、行为性质及危害程度等都是不相同的。区分两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认真区分两者,并分别对待,标本兼治,也只有严惩学术腐败,才能控制学术不端。

    何跃;袁楠.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区别及其区分意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4-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24-12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朱婧嫣;吴满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应用熵权法给指标赋值,最后对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朱婧嫣;吴满琳.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27-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27-129..

    分享
  • 田盈;潘晓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系统综合评价的AHP变量加权主成分分析模型。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该模型方法给出了一个评价实例。最后,讨论了模型方法使用中的若干改进思路,以提高评价的稳定性和效果。

    田盈;潘晓琳. 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0-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30-133..

    分享
  • 于昕;王道平;黄哲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论述和总结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3个核心问题,分析了现有供应商评价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陷,提出基于数据分析驱动方法构建的供应商评价模型。通过与现存管理方法的对比,证实了这一模型的优越性。

    于昕;王道平;黄哲学. 基于数据驱动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3-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33-135..

    分享
  • 赵忠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投入对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而科技投入要素的状况则直接关系到科技投入的水平。通过建立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评价模型,并以辽宁省为例,对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进行评价,得出辽宁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状况的总体结论。

    赵忠华. 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6-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36-138..

    分享
  • 廖成林;唐逸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联盟的主要形式。虚拟企业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各合作企业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更需要企业之间合作协调。基于此,提出用虚拟度来度量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开展的程度,建立了一套包括企业核心能力、生产柔性、虚拟环境优度、企业间信任关系在内的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计算。

    廖成林;唐逸飞. 虚拟企业的虚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39-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39-141..

    分享
  • 申振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42-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发展评价是实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保障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贵州能源的实际现状,选择能源与经济、能源供需、能源结构、能源与环境、能源效率5个因子构成能源评价体系。

    申振东. 贵州能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42-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42-143..

    分享
  • 李兴国;宁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基金项目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指标数据对基金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用该模型对相关结题数据进行处理,其结果与专家的定性评价保持一致,说明该模型能够应用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代替专家评价。

    李兴国;宁平.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价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44-1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44-146..

    分享
  • 张玉岩;张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47-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5年,最新版的美国卡内基分类在体系结构和指标选择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不仅可以实现对大学更为全面的考察,而且增加了大学教学评价和大学服务评价等内容。基于对2005版卡内基分类结构和指标变化的介绍,探讨了我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还待完善的方面。

    张玉岩;张炜. 美国2005版卡内基分类新变化与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47-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47-149..

    分享
  • 殷之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大学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入手,从社会大众认知差异、国家教育与行政法律法规及政策、大学评价研究与发布主体单位3个方面分析、比较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

    殷之明. 大学评价指标的国内外差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0-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50-152..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项国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不确定的日益增强对企业战略变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备强大的企业战略变革能力是成功实施战略变革的基础。基于企业战略变革是一种组织学习或企业知识创新行为的认识,从知识角度,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知识创新理论,系统分析了企业战略变革能力的内涵、特征和增强措施。

    项国鹏. 知识视角的企业战略变革能力:内涵特征和增强措施[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3-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53-157..

    分享
  • 张喜征;刘捷;张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概述项目开发下知识共享的特性后,分析了多方参与者进行知识共享的优势和障碍,提出了知识编码、团队融合及综合化的知识共享策略,构建了一个知识共享演化仿生模型。

    张喜征;刘捷;张佳. 项目开发中的知识共享及演化仿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57-160..

    分享
  • 王秀红;孙凤媛;周九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61-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从隐性知识转移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要素特点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非线性动力模型,解析了模型的平衡点,确定了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阀值。

    王秀红;孙凤媛;周九常. 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61-1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61-165..

    分享
  • 包国宪;陈浩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6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商业环境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断加速的变化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在这种环境下,虚拟企业组织模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同时,因为知识的复杂变化,使得知识转移和创新变成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入手,提出了虚拟企业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转移的3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知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包国宪;陈浩宇. 基于知识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65-1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65-168..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赵步同;曹家和;彭纪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69-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国内学者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其比较方法和结论进行了评析;最后,展望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赵步同;曹家和;彭纪生.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69-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69-173..

    分享
  • 蔡厚清;朱其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探讨了过程和团队R&D过程的内涵,阐述了传统绩效理论之于R&D团队过程管理的局限性,然后从R&D团队成员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了R&D团队过程绩效这一新的团队绩效理念。

    蔡厚清;朱其权. 过程绩效——R&D团队管理的新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3-1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73-175..

    分享
  • 吴爱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进入权的角度分析了员工创业决策的内在机理;从进入权激励专用性投资缺陷的角度研究了员工的创业选择。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所有权的合理配置及其它措施来减少员工的创业选择。

    吴爱华. 基于进入权理论的员工创业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6-1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76-178..

    分享
  • 郑晓涛;石金涛;郑兴山;柯江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员工社会资本对其任务和周边绩效影响的文献作一综述,分析了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和可能存在的研究盲点。并指出了后续的6个研究问题和方向,希望对以后类似研究有所帮助。

    郑晓涛;石金涛;郑兴山;柯江林. 员工社会资本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79-1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79-182..

    分享
  • 张志华;于唤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83-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存在隐蔽性、扩展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预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源管理预警不同于财务预警与经营预警:后两种预警是基于数据的后控制以及预测预警;人力资源管理预警,从指标的确定到指标诊断、从预警级别的确定到预警的全过程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预警指标的确定又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因此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预警指标进行了研究,为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张志华;于唤洲.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预警指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83-1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83-186..

    分享
  • 陈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87-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科学技术朝着整体化、高度抽象化以及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大学培养出来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科学教育的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陈俊. 从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谈科学教育内容结构的重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87-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87-189..

    分享
  • 综述
  • 吴显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9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发展的全球化使得跨文化能力对于经理人及企业的发展日益重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当今学术界与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构成、评价与跨文化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对国外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吴显英. 国外跨文化能力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90-1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90-192..

    分享
  • 李平;梁俊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9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溢出理论和网络环境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机理,按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路论述了5个典型的模型,回顾了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

    李平;梁俊启. 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文献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93-1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93-196..

    分享
  • 于伟;王兴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96-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者的品牌知识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个人化的理解和评价,既是消费者对企业营销努力的心理认知和反应,也是其进一步作出购买决策的依据。理解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对于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近年来中外学者关于消费者品牌知识构成、测量、形成机制以及后续反应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该领域的若干研究趋势。

    于伟;王兴元. 消费者品牌知识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3): 196-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8, 25(3): 196-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