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7-09-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马虎兆;唐家龙;李春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高低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当前对外技术依存度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算方法。从技术依存度的内涵出发,系统地构造出衡量指标和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了测算,并简析其原因。结果显示,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在快速提高,并处于很高的水平,表明我国的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经济技术发展受制于人,我国亟需加强自主创新。

    马虎兆;唐家龙;李春成.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及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4..

    分享
  • 吴京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对于智力资源并非稀缺的我国而言,是寻求工业振兴的最佳策略。在考察创业政策内涵与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按照制定高新技术创业政策的原则与依据,提出了适合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吴京生.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政策与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5-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5-10..

    分享
  • 张晓玲;王宇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我国科技人才国内和跨国流动的不合理和无序现象存在严重危害性,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人力资源,促进人才流动,法律制度的创新是关键。通过考察国外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法律环境,分析了我国关于科技人才流动的相关规定及其弊端,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法律制度的创新思路和举措。

    张晓玲;王宇红.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法律制度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1-14..

    分享
  • 李昌玉;孟奇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武器。知识产权制度的非理性扩张,使得政府作用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当前我国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宜比拟为孵化器,通过培育私权精神和促进经济效益,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作出合理选择和战略安排,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

    李昌玉;孟奇勋. 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4-17..

    分享
  • 吴耀宏;耿庆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充分地发挥自主创新在促进我国科技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有必要对自主创新经费的总量及结构进行探讨。通过与典型国家的比较,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间及自主创新经费内部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并借鉴典型国家的发展轨迹对我国的目标R&D强度及基础研究强度的合理性作了推断,最后针对当前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吴耀宏;耿庆申. 对我国自主创新经费投入结构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8-21..

    分享
  • 孙善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链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既是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和延伸,又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和表现,严重影响了健康的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秩序。从技术和法律两个层面对网络链接行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新的诠释,进而对深层链接、埋置链接和加框链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相关法律分析,并提出了规范网络链接行为的法律、技术措施,以维护公平、合理的网络服务秩序。

    孙善贵. 论网络链接中的不正当竞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21-24..

    分享
  • 高璐;仝芳妍;邓心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论文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科学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选取1987-2004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经费、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以及国际论文数3个指标数据,构建出科技基本投入与论文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首次对论文产出相对于科技投入的滞后效应进行了分析。

    高璐;仝芳妍;邓心安. 科技基本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国际论文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5-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25-28..

    分享
  • 科技创新管理
  • 惠静薇;汪应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D'Aspremont & Jacquemin模型(以下简称DJ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基于知识共享和知识溢出条件下企业的R&D合作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知识共享的作用下,即使当溢出<0.5时,R&D合作依然有可能比R&D竞争具有更高的研发投资、产业总产量和社会总福利。

    惠静薇;汪应洛. 基于知识共享和知识溢出的企业R&D合作策略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9-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29-31..

    分享
  • 李随成;肖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注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的参与程度,特别是在技术不确定条件下,从参与时机、责任水平和成本与技术信息共享3个方面分析它对开发绩效的影响,针对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5个命题,并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

    李随成;肖鸿. 技术不确定条件下供应商参与程度对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32-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32-35..

    分享
  • 魏晓东;牟援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供应链管理思想,提出了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的模型和项目管理方法,并与其它形式的研发活动进行了比较。

    魏晓东;牟援朝. 基于项目管理的两级供应链产品研发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36-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36-38..

    分享
  • 徐海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能否有效激励技术研发人员的绩效改进的积极性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研究表明,员工改进工作绩效的动机来源于员工的某种特定需要(needs)得到了满足,作为一种交换,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通过对在西安10家国有研发机构获取的624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认为,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成长需要的满足程度对员工的绩效改进动机具有促进作用,而薪酬和福利的需要满足程度并不对绩效改进动机产生影响。

    徐海波. 研发人员需要满足程度对绩效改进动机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39-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39-42..

    分享
  • 涂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T治理是与IT相关利益者的权力分配问题,广义的IT利益者包括企业员工。与公司治理体系比较,IT治理中尚没有强调员工参与的问题。员工参与IT治理可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IT治理的绩效,并对IT治理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对薪酬体系、组织结构和工作组成的设计,采用培训与指导,可有效地激励员工参与IT治理。

    涂伟. IT治理:基于员工参与的IT权力再分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43-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43-45..

    分享
  • 王艳秋;苗建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项目团队协同力指数,构建项目团队协同力模型,并就其序参量进行多级因素分析,从而探索协同力在项目团队发展不同阶段的运行机制,以利于提高项目团队整体的工作绩效和改善项目团队协同力水平。

    王艳秋;苗建军. 项目团队协同力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46-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46-48..

    分享
  • 杨纬隆;李介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战略管理中,战略承诺被人们广泛应用。但由于战略承诺管理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在认识和应用中存在误区。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明晰的战略承诺管理模式对做出有效的战略承诺是至关重要的。构造了战略承诺过程管理模式,并提出了战略承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杨纬隆;李介新. 论战略承诺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49-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49-52..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盛国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技术控制主义成为技术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时,研究技术可控性问题就显得必要。但在看到技术具有可控性的同时,还需要认识技术的相对不可控问题,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技术不可控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技术不可控主要表现在技术内含的自然属性、技术基础的客观性、技术应用后果的不可避免性以及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等方面。

    盛国荣. 技术不可控问题的技术哲学解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53-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53-57..

    分享
  • 张干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潜在失效"理解为组织失误与技术失误,应用认知系统工程的原理,提出了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重新组合成人—技术—组织系统的假设,分析了其重新组合的过程;再以社会—技术方法为理论指导,阐述了MTO人误分类模型的创建过程,探究了隐藏在个体人误背后的组织与技术失误。通过研究发现,组织失误有监管失误、信息交流失误、培训失误、周围环境失误与工作条件失误五大类;技术失误有工具与设备失误、规程失误及人—机界面失误三大类。每一大类还进一步细分出了若干个具体的失误,以便借鉴之用。

    张干清. 基于社会—技术方法的人误分类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5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57-60..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王雄;吴庆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备选科研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科研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针对科研项目评价中评估信息的模糊性,提出了科研项目立项的模糊语言评估模型。该模型使用广义模糊的导出有序加权平均(GFIOWA)算子,对模糊语言偏好信息进行集结,利用三角模糊数排序公式求得科研项目的排序和择优,描述了具体的计算过程,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

    王雄;吴庆田. 基于模糊语言的科研基金项目立项评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61-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61-63..

    分享
  • 孔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了优秀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胜任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胜任力可归为6个因子:个性魅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发展能力和意志品质,解释方差总变异的57.704%。

    孔晓东. 科研项目负责人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64-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64-67..

    分享
  • 蔡虹;贾玉健;吴贵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技术同化能力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为主的企业技术同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1个样本企业的技术同化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据此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同化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

    蔡虹;贾玉健;吴贵钧. 企业技术同化能力的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68-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68-71..

    分享
  • 王露琰;刘瑞霞;吴琼;毛雪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构建一种有效的评估模型非常关键。引入支持向量机,建立了一种新的评估模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方法在技术创新绩效评估中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王露琰;刘瑞霞;吴琼;毛雪莲. 支持向量机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72-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72-73..

    分享
  • 柯昌文;王宗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新药研发中的管理期权,结合案例用二叉树模型计算了新药研发中的放弃期权和推迟期权价值,指出应从模型参数设定检验、研发成本波动性、其它竞争性新药信息收集、期权的最优执行等方面加强新药研发中的期权价值管理,并得出结论:二叉树模型是新药研发价值管理的有用工具。

    柯昌文;王宗军. 基于二叉树模型的新药研发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74-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74-77..

    分享
  • 姜春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希提出将h指数作为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新指标。布劳温等人将其扩展为期刊h指数。通过对我国部分科技核心期刊h指数的考察分析,认为h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期刊h指数可以在今后的核心期刊评选以及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姜春林.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78-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78-80..

    分享
  • 曾一帆;刘筱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性别统计是推动我国性别平等的重要工具。目前对社会性别统计存在一些不清晰的认识。针对性别统计、分性别统计、妇女统计、社会性别统计进行了辨析,认为社会性别统计与性别统计、分性别统计、妇女统计有着根本的区别,明确社会性别统计的概念和内涵,有助于推动社会性别统计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曾一帆;刘筱红. 社会性别统计若干问题辨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81-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81-8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74家企业关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动机来实现的。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在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和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作用。

    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84-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84-87..

    分享
  • 耿小庆;和金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技术是为知识管理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发酵与创造提供基础性帮助的一系列信息技术的集合。知识编码化和知识个性化是组织进行知识技术路线选择的两种模式。在比较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知识技术路线的选择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企业实施何种知识技术战略的问题。根据选择的知识技术路线,通过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的知识技术平台。

    耿小庆;和金生. 知识技术的路线选择与平台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88-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88-90..

    分享
  • 蔡杰;龙志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60年首次提出知识溢出概念以来,有关知识溢出的理论研究就不曾间断。比较分析了中外文献对知识溢出内涵的界定、知识溢出类型的分类和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知识溢出的未来研究方向。

    蔡杰;龙志和. 知识溢出研究的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9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91-93..

    分享
  • 石书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知识联盟成员选择与形成的实际过程,将知识联盟成员的选择分为初选和谈判(精选)两个阶段。在综合国外联盟实践经验及影响联盟成败的实证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联盟成员初选阶段影响联盟成败的关键变量,以此构建了知识联盟成员初选模型,并依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二值变量的初选阶段评价方法。

    石书玲. 初选阶段知识联盟成员评价与选择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94-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94-98..

    分享
  • 周敏;李宏;聂规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组织之间竞争与合作、资源基础与资源依赖、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视角,探索了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方法,建立了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路线图。

    周敏;李宏;聂规划. 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98-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98-101..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吴庆文;李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是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组织,将智力资本理论引入高校管理活动中,在国内外得到较多的研究与尝试。分析了大学智力资本的内涵,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探索性地提出了我国大学智力资本的构成、智力资本报告的内涵、基本模式和指标体系。

    吴庆文;李平.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内涵、模式及指标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02-1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02-106..

    分享
  • 方大春;郑垂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本的提升是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人力资本的迅速提升需要靠向外学习模仿,依靠"外智"完成,在向"外智"学习过程中存在博弈过程。从而从博弈角度对双方学习合作的稳定性与有效途径提出了一些思考。

    方大春;郑垂勇. 后发地区人力资本提升学习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06-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06-108..

    分享
  • 王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09-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工程,创新能力建设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抓住创新思维这一核心,并从文化、教育及创新体系建设层面对创新思维培育和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

    王征. 创新思维: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09-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09-110..

    分享
  • 熊家国;金会平;陈万红;肖兴安;姚瑞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知识产权问题,分析了其危害性,试图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学术评价的导向、对学术不良行为惩处不严、未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4个方面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研究生教育中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应对策。

    熊家国;金会平;陈万红;肖兴安;姚瑞敏. 研究生教育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11-114..

    分享
  • 谢文峰;赵跃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基于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遵循系统化、渐进化、务实化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借鉴先行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推进研究院建设的"123"策略。

    谢文峰;赵跃民. 高校实践型科研组织形式的创新——基于高校研究院发展策略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5-1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15-117..

    分享
  • 陈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实证方法分别从积累效应、收益效应和制度效应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重视发挥FDI在推动我国人力资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把人力资本战略纳入FDI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FDI对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贡献度。

    陈浩. 外商直接投资的人力资本效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18-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18-121..

    分享
  • 雷巧玲;赵更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管理实践中知识型员工流失率过高的问题,提出了心理授权对知识型员工感情承诺及继续承诺影响的研究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意义、能力、自我决策及影响力的感知水平对知识型员工不同组织承诺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企业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承诺提供理论指导。

    雷巧玲;赵更申. 心理授权与知识型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22-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22-12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郑馨;崔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构合理的创业研究概念框架有助于了解创业活动的内涵,掌握创业管理的关键要素,对清晰地界定创业领域的研究范围,增强研究的合法性大有裨益。对学者Gartner(1985)、Timmons(1999)、Christian(2000)、Busenitz et al.(2003)提出的4个最具价值的创业研究概念框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特点和内在演进关系进行了分析。

    郑馨;崔毅. 创业研究概念框架的演进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26-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26-129..

    分享
  • 韦雪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3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创业企业网络从萌芽到早期发展的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嵌入社会关系的有凝聚力网络和嵌入丰富结构洞的分散网络的观点,运用动态的研究方法协调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有矛盾的网络理论观点,进一步启发研究者深入理解创业企业网络的动态机制及形成过程。

    韦雪艳. 创业企业网络演化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30-1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30-132..

    分享
  • 高洁;糜仲春;魏久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是在现代技术创新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创新模式。其目的是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使网络中所有成员共同获益。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及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一系列组合治理机制。

    高洁;糜仲春;魏久檗.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33-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33-136..

    分享
  • 李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自组织理论角度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指出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前提条件,随机涨落是其诱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动力机制,技术突变是其路径,超循环是其形式。同时,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自主创新自组织进化必要的外部条件。

    李刚. 企业自主创新的自组织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37-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37-140..

    分享
  • 张正玉;叶红雨;程启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技术机会的选择,二是产品市场的机会选择。对于前者来说,企业应该根据技术变化轨迹和产业演化的关系,进行抉择;对于后者来说,企业应该在自主技术标准和现行技术标准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张正玉;叶红雨;程启智.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机会选择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0-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40-142..

    分享
  • 刘国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内涵和规模外延,建立了星云模型,针对构建中选择子企业的实际需要,提出改进的遗传算法,引入倒位算子代替交叉操作,建立了企业间协同系数矩阵和相应的适应度函数,提高了对此类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求解的有效性。

    刘国岩. 创新型大企业的星云模型与选择子企业的遗传算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3-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43-145..

    分享
  • 杨建君;王龙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导向与企业突变创新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往往选择渐进式的创新方式。首先探讨了市场导向的基本内涵,认为市场导向本质上包含了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市场导向进一步区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通过引入管理控制变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导向与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杨建君;王龙伟. 企业市场导向与管理控制及创新方式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46-149..

    分享
  • 荆雷;朱东华;胡望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科技助奥运,以奥运促科技的北京2008科技奥运理念,旨在通过发展和引进高新科技来满足奥运需求,并以奥运为发展机遇,促进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利用奥运科技契机,通过奥运科技活动的开展,带动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国际化,使企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奥运活动与科技奥运发展对现代高技术影响的基本过程同高新技术产业鲜明的产业化特征紧密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经济特性,是联结科技奥运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纽带。

    荆雷;朱东华;胡望斌. 面向科技奥运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济特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50-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50-153..

    分享
  • 王晓丽;赵希男;丁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已经成为打造供应链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从技术嵌入的新视角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协同,首先明确了技术嵌入式协同的概念,分析了技术嵌入式协同的几种类型;然后对其协同动机以及协同实现过程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技术嵌入式协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和运行这种协同方式的机制。

    王晓丽;赵希男;丁勇. 供应链企业技术嵌入式协同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54-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54-157..

    分享
  • 孙习祥;聂鸣;谢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5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介绍了OEM、ODM和OBM模式的各自内涵和特点,并进行了简单比较;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经营模式之间抽象出一种良性耦合的映射模型,对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对接、融合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从OEM向OBM模式跃迁的路径选择。

    孙习祥;聂鸣;谢芳.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经营模式跃迁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58-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58-161..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刘雪妮;宁宣煕;张冬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6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产业集群在演化过程中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群为例,说明了物流产业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扩散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刘雪妮;宁宣煕;张冬青. 产业集群演化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分析——兼论长三角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的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61-1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61-166..

    分享
  • 赵骅;陈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66-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集群企业的参与度和参与研发的机构数目两个维度,把企业集群共性技术R&D组织模式分为:企业自主开发式、企业合作开发式、企业外部开发式3种基本类型,并分别对这3种模式应具备的条件、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赵骅;陈睿. 企业集群共性技术R&D组织模式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66-1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66-169..

    分享
  • 颜炳祥;王立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7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开放的市场、FDI效应及国际化的经营策略3个方面入手,分析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对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整合和重构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通过嵌入全球性的价值链体系,从中搜寻、捕捉、创造新的价值;实施FDI战略,促进技术溢出效应,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国际化的集群网络体系,提高集群网络的创新能力;通过全球化经营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克服汽车产业集群固有的刚性,推动集群生命周期的更替;国际化的市场策略可以扩大集群内产品的市场空间,扩大集群生产要素的来源渠道;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变动与经济地理的变迁,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加快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效率。

    颜炳祥;王立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70-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70-173..

    分享
  • 马运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7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中介组织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系统分析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相关特征和基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科技中介组织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开放式战略模式。

    马运来. 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创新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74-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74-176..

    分享
  • 党兴华;涂宴卿;何凌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77-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风险投资最优时机选择方法的局限性,分析了风险投资最优时机选择过程中的实物期权特性,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对风险投资最优时机选择中采用的净现值法(NPV)进行了修正,构建了一种适用于风险投资项目最优时机选择的决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

    党兴华;涂宴卿;何凌燕. 基于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风险投资最优时机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77-1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77-179..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吴玉萍;张志刚;刘春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产业素质研究,是从区域产业系统整体质量这个角度来研究区域产业的发展。在整合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系统的区域产业素质升级模型,包括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影响因素、过程描述、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的政策体系。

    吴玉萍;张志刚;刘春波. 基于系统的区域产业素质升级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0-1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80-182..

    分享
  • 张薇;程骏;吴建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3-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D活动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核心。构建了区域R&D活动测度指标体系和综合测度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利用SPSS13.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4年陕西省区域R&D活动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998-2004年陕西省区域R&D活动整体呈上升发展态势,处于中等水平(2004年综合得分69.81分)。最后,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薇;程骏;吴建南.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R&D活动测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3-1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83-185..

    分享
  • 黄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6-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区域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与自主创新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正向关系。一方面,自主创新是区域现代服务业实现的基础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实现也有赖于区域现代服务业提供完善的支撑。各经济区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区情,通过自主创新,构建区域差异化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差异化的现代服务业,其重点在于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黄寰. 论区域差异化现代服务业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6-1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86-188..

    分享
  • 徐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依靠科技支撑的可持续农业。现代可持续农业科技支撑系统的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其硬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农业科技扩散系统和农业科技应用系统。

    徐超. 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89-1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89-191..

    分享
  • 张魁伟;郭炜;刘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92-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业成长性的变动与中部地区资本流动的变动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Jeffrey Wurgler提出的行业配置效率模型出发,借助SPSS软件,运用武汉市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中发现武汉市工业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固定资产增加额与利润总额增加值之间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性,整体的资本配置水平高于全国的资本配置水平,但行业间的差异较大。

    张魁伟;郭炜;刘慧. 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回归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92-1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92-194..

    分享
  • 海外科技发展
  • 陈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95-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索非亚科技园是欧洲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被称为法国"硅谷"。首先介绍了索非亚科技园作为国际工业园区的诞生和成长阶段,然后详细分析了其转变为技术创新基地的发展与成熟阶段的整个过程,同时说明了知识本土化在以上转变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同时,为我国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陈平. 从工业园区到创新基地:法国索非亚科技园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95-1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95-198..

    分享
  • 李昭华;潘小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产品消费排污的角度,使用1987~2000年我国若干产品向英德法3国的出口量及向欧盟的出口总量,分析欧盟电磁兼容指令和欧盟环保纺织品标签Oko-Tex Standard 100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的数量限制效应。结果显示,在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针对消费排污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李昭华;潘小春. 欧盟绿色壁垒及其对我国消费排污产品出口的影响——以欧盟电磁兼容指令和环保纺织品标签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199-2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199-203..

    分享
  • 吴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04-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结合印度软件企业Infosys和制药企业Ranbaxy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了印度企业如何走出一条成功的国际化道路;从印度企业的创新实践探究印度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吴峰. 印度企业创新动力探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04-2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204-206..

    分享
  • 综述
  • 戴伟辉;张晓兰;梁淑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07-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和总结已有的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TMT研究的多Agent理论、方法与工具,并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戴伟辉;张晓兰;梁淑怡. 基于多Agent的高层管理团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07-2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207-212..

    分享
  • 冯瑞华;张军;刘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13-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主要综合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计划、组织、预算、管理体制及其进展情况。

    冯瑞华;张军;刘清. 主要国家纳米技术战略研究计划及其进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 213-2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9): 213-2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