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7-08-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鲁贵宝;曾繁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综述了我国知识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政策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鲁贵宝;曾繁华.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4..

    分享
  • 董芹芹;谢科范;翟运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部科技创业支持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科技创业支持体系由政策制度体系、区位支撑体系、营运支持体系构成,构建了中部崛起的科技创业支持体系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董芹芹;谢科范;翟运开. 中部崛起的科技创业支持体系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5-7..

    分享
  • 赵莉晓;马虎兆;陈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知识产权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分别从区域外部和区域内部两个层面对环渤海区域知识产权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对区域知识产权在全国的地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区域内部特点进行评价,以期能为环渤海区域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考虑和谋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思路提供参考。

    赵莉晓;马虎兆;陈兵. 环渤海区域知识产权现状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8-12..

    分享
  • 曾庆洪;蓝海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战略联盟中的核心资源能力与联盟风险、伙伴强烈学习意图与联盟风险以及资源重叠性与联盟风险等问题;同时,针对联盟风险论述了国际战略联盟中知识保护机制的4个方面内容:即确保对核心资源能力保护的高度关注、明确共享信息与非共享信息、留出独立活动空间、设立信息管理者。

    曾庆洪;蓝海林. 国际战略联盟中的风险与知识保护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3-16..

    分享
  • 白俊红;陈玉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要靠技术创新,但传统的技术创新是以商业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在整合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实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构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实现模型,这个模型由战略支持模块、创新来源模块、选择协调模块、设计\开发\生产模块和驭险模块5个功能模块构成,这5个模块的合理运作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

    白俊红;陈玉和.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实现机制初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7-18..

    分享
  • 科技创新管理
  • 周述琴;傅强;王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对新兴技术从产生到形成具有"创造性毁灭"特征的新兴产业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从仿生学的角度,提出新兴技术的成功演化需要相应的生态环境,并引用案例进行了分析。

    周述琴;傅强;王敏. 新兴技术演化的生态系统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9-21..

    分享
  • 蔡继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个基于Yang-Wills理论的串并联耦合结构战略联盟治理模型中,联盟稳定性可以通过改善和加强当前联盟关系(与串联关系对应)、拓展潜在联盟关系(与并联关系对应)以及此两种模式的组合运用来实现,但均以增加资源投入为代价,并存在串并联治理模式之间资源投入的权衡选择,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就是联盟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资源投入以及不同资源投入成本之间折衷选择的内生结果。

    蔡继荣. 基于Yang-Wills模型的战略联盟治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2-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22-27..

    分享
  • 廖成林;杨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行为生态学的"鹰-鸽"博弈及其扩展博弈模型对品牌生态位策略进行了分析。在广义的管理视角的信息成本范畴内,提出了"行为识别成本"和"实力识别成本"两个概念。并将两类识别成本引入到传统的"鹰-鸽"博弈及其扩展博弈模型中,构建了新的"鹰-鸽"博弈及其扩展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发现,新模型的进化稳定策略随着识别成本的值域变化而变化。因此,决策者可以根据识别成本的值域,选择品牌生态位策略。

    廖成林;杨恒. 基于识别成本的品牌生态位策略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8-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28-32..

    分享
  • 党兴华;何凌燕;涂宴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投资机会具有期权特性时对风险项目投资价值、投资决策的影响,对风险投资决策中采用的传统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法)进行了修正,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存在多个追加投资机会的风险投资决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

    党兴华;何凌燕;涂宴卿. 基于多个追加投资机会的风险项目投资决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33-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33-35..

    分享
  • 胡凯;尹继东;陈富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企业的创新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明确有哪些主体参与,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同时企业要明确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价值创新理论。

    胡凯;尹继东;陈富国.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价值创新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36-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36-39..

    分享
  • 赵文红;陈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的创业精神的研究多基于西方的经济背景和实践。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转轨时期的经济制度等都反映了中国创业精神发展的特殊性。其于制度理论,提出了创业机会、动机与创业精神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的创业实践认为,社会网络在创业机会、动机与创业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赵文红;陈丽.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业机会、动机与创业精神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39-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39-4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常玉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包括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系统、决策机构及调节系统4大基本要素组成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它具有反馈作用,能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和控制其协调状况,并就此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的新理念,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常玉苗. 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构想[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43-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43-44..

    分享
  • 陈琪;徐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新资源的功能、创新要素的产业结构分布以及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布3个角度,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

    陈琪;徐东. 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45-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45-47..

    分享
  • 彭道伦;李乾德;于海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经济辐射理论和梯度经济原理,结合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针对重庆市经济极化现象严重、经济梯度不合理、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等现实,提出重庆市应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建设具有高品位现代城市文化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重庆。

    彭道伦;李乾德;于海洪. 重庆市建设大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48-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48-51..

    分享
  • 崔晓旭;李佳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出发,结合上海宝山工业园区以建设中国上海精品钢延伸产业综合工业区的特点,完整地构建了其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

    崔晓旭;李佳川. 上海宝山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2-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52-54..

    分享
  • 刘萌;熊文杰;黄镇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针对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加快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

    刘萌;熊文杰;黄镇宇.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5-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55-57..

    分享
  • 张魁伟;许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资本流动有特定的规律,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分析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运用经济规律指导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张魁伟;许可. 资本流动对中部崛起的作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58-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58-60..

    分享
  • 沈勋丰;胡剑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网络与生态学中种群间的关系有着内在特征的相似性。从种群生态学角度来研究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和捕食关系,并以种群生态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企业网络间的模型。

    沈勋丰;胡剑锋. 企业网络的种群生态学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61-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61-6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崇梅;毛荐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了工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形成机理,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按照生物链的分析方法对工业园区产业链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工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的实现体系。

    王崇梅;毛荐其. 论工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64-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64-66..

    分享
  • 朱华友;陈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浙江省两个产业集群为例,从企业网络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风险.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将产业集群风险评估因素分为资源环境风险、政府行为风险、企业合作风险、劳动力风险和人际关系网络风险5个大类。通过分析并构建模型,认为上述两个产业集群的风险事件主要有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和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政府调解、仲裁不公平、企业对法律合同不遵守、劳工抗议抗争、企业维持人际关系网络成本过高等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朱华友;陈俊. 产业集群风险研究:基于浙江省两个产业集群的实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67-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67-70..

    分享
  • 刘春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中通常存在着大量参与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以温州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协作的本质动因及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能力的对策建议。

    刘春香. 产业集群条件下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行为研究——以温州产业集群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71-73..

    分享
  • 桑莱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背景,在粗略描述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系统制度与机制设计、构建紧密合作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8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桑莱丝.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4-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74-76..

    分享
  • 郑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突破性发展,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重新审视我国现行促进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对科技创新激励作用不足的原因和研究国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建议。

    郑伟. 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突破性发展的财税政策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6-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76-78..

    分享
  • 张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和分析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和我国发展工业设计的紧迫性,指出目前我国发展工业设计需要政府积极支持与倡导,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法律保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市场交易平台。

    张立. 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的工业设计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79-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79-81..

    分享
  • 黄昊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加工贸易方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至深。讨论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我国贸易方式的对策建议,重点阐述了现阶段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

    黄昊辰. 论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弊端与调整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2-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82-8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谢卫红;蒋峦;朱桂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竞争优势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内容各不相同,在日益动荡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柔性化能力。从组织柔性化能力入手,研究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发展。

    谢卫红;蒋峦;朱桂龙. 基于柔性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5-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85-88..

    分享
  • 邓龙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如果企业支持的技术成为主导设计,企业将获得一定利益;如果企业支持的技术没有成为主导设计,它可能被迫采用主导技术。由此,企业将丧失自己在原创技术上的投资成本。致使企业所支持的技术没能成为主导设计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技术环境下,不能形成支持主导设计所需条件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如果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依靠联盟优势,可使企业支持的技术具备主导设计形成所需的条件。

    邓龙安. 企业技术联盟与主导设计技术的形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89-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89-92..

    分享
  • 张明星;孙跃;朱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采用各种不同技术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来自于由企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3方面因素导致的企业所具备的总体的企业能力,技术战略选择的标准是看能否提高企业的总体能力。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企业能力函数模型,并给出了企业进行技术战略选择的衡量标准。最后讨论了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的技术变迁轨迹领域、不同市场竞争地位等各种不同约束条件之下的企业技术战略选择。

    张明星;孙跃;朱敏. 基于企业能力函数的技术战略选择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93-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93-96..

    分享
  • 孙敬水;崔立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博弈过程,认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在成本和技术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技术领先企业从事创新,技术跟随企业从事模仿是一个Nash均衡解;在成本和技术相似条件下,两个企业同时选择技术创新策略是一个最优博弈策略。该动态过程可能使技术跟随企业成为技术领先企业,同时,对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缩短与技术强国的差距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孙敬水;崔立涛.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市场结构及动态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97-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97-101..

    分享
  • 钱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敏捷供应链的特征出发,分析敏捷供应链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首先,揭示了敏捷的含义以及敏捷产品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敏捷供应链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技术创新的原理以及网络时代技术创新的特点,构建出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敏捷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模式,旨在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钱莹. 敏捷供应链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02-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02-105..

    分享
  • 丁源;张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区。从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的视角出发,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区位分布背后的产业相关、资源相关、市场相关、政策相关等战略特征。通过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这些地区的分布状况与其产业、资源、市场、政策进行比较,得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区位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特征进行探讨。

    丁源;张阳.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区位分布的战略特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06-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06-110..

    分享
  • 吴伯翔;阎海峰;关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而吸收能力则是影响组织知识获取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影响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吴伯翔;阎海峰;关涛. 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10-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10-113..

    分享
  • 陈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信息生态系统的涵义及企业内部信息环境的构成,从战略资源分配、商务-技术链构建、信息生态系统维持与改造的平衡3个方面,阐明了企业如何协调内部信息生态系统以适应外部信息环境,并对企业成功实施信息生态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

    陈可. 论企业内部信息生态系统的均衡调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14-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14-116..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许陈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DEA方法,对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发现,我国高新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偏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多数高新区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许陈生. 基于DEA的我国高新区相对效率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17-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17-119..

    分享
  • 杨慧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技术评估的本质属性出发,粗线条地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技术评估的发展轨迹和总体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科技评估体系中伦理之维的缺失问题。

    杨慧民. 论我国科技评估体系中伦理之维的缺失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20-123..

    分享
  • 张平;郑海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已不能有效地解释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菲德模型的分析框架,构建出测度高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新模型。该模型可以完成以下测度: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高技术部门和非高技术部门之间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并据此分析了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张平;郑海莎. 测度高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新方法——菲德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4-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24-126..

    分享
  • 陈金国;朱金福;陆金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学习力进行准确、合理的测量和评价,有助于预测人们的创新能力。针对学习力难以定量测量和评价的难题,从学习力的结构要素和评价指标分析入手,引入具有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较强自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工具,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习力评价模型,实现了学习力的测量和量化评价,最后给出了评价实例。

    陈金国;朱金福;陆金桂. 面向技术创新的学习力评价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7-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27-129..

    分享
  • 海外科技发展
  • 余昕;王冬;韩楠;王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6个OECD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以SCI来源期刊论文量作为衡量一国科研产出的指标,通过纵列数据(Panel Data)分析方法建立了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关系模型,定量描述了发达国家科研产出与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数、时间等因素的关系。为了排除母语因素对SCI论文量可能产生的影响,语言变量也被引入到模型中。同时,还比较了不同统计模型估计出的不同结果,验证了统计模型选取的重要性。

    余昕;王冬;韩楠;王欣. 发达国家科研投入效率初探——基于16个OECD国家纵列数据的统计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29-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29-131..

    分享
  • 彭宇文;吴林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技术的进步有赖于研发资金的投入,作为研发投入强度不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研发经费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研发经费的合理配置,首先是要在三大研发主体和三大研发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提高研发经费的利用效率。

    彭宇文;吴林海.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2-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32-135..

    分享
  • 刘享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新基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等方面,分析比较美日技术创新的特点,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和建议。

    刘享平. 美日技术创新比较及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6-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36-138..

    分享
  • 于洁;肖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美国能源部(DOE)公布的国会批准的2000-2005财年预算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观察美国近6年来能源部投资变化情况及战略重点领域,以期对我国能源发展及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于洁;肖宏. 从美国能源部预算分析美国能源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39-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39-141..

    分享
  • 邵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欧洲组织VERITAS(Virtual Enterprises for Integrated Industrial Solutions)对欧盟区域内虚拟组织所进行的内部结构研究及相应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虚拟组织实践过程中,结构维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不存在通用的虚拟组织结构设置,从而能保证虚拟组织运作的成功。

    邵琼. 欧洲虚拟组织结构实证研究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2-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42-14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刘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网络是组织之间知识作用的基本形态。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协同演化,对于认识企业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等的内在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基于超循环理论,研究了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建立知识网络的超循环结构;其次,研究了知识网络的协同演化机制,并应用协同演化机制,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协同演化。

    刘刚. 知识网络的超循环结构及协同演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5-1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45-148..

    分享
  • 刘锦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知识获取模式研究的不足,从理论上提出了分析知识获取模式的框架,并对各种知识获取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刘锦英. 知识获取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49-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49-152..

    分享
  • 胡丽;陈德玲;黄克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53-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性知识共享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从分析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入手,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并探讨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运行模式。

    胡丽;陈德玲;黄克琼.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53-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53-155..

    分享
  • 王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5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校知识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高校实施知识管理中面临的六大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思路。

    王革.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56-1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56-158..

    分享
  • 李翠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5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合资企业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从合作剩余的概念着手,分析了跨国合资企业知识合作剩余产生的源泉,解释了跨国合资企业形成的知识合作剩余创造机理,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应对外资进入提供了管理思路。

    李翠娟. 跨国合资企业形成知识合作剩余的创造动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59-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59-161..

    分享
  • 林莉;王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62-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模糊理论以弥补以往伙伴选择中忽视基于关系指标的缺陷,把影响知识联盟伙伴选择的因素模糊化,提供一种新的伙伴选择工具。通过伙伴选择模型的建立,运用模糊理论选择恰当的联盟伙伴。

    林莉;王岩. 基于模糊理论的知识联盟伙伴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62-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62-164..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高更和;李小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65-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公众可持续发展基本意识人群差异的认识,是制定科学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的基础。基于互联网调查数据,以地方21世纪议程南阳试点为例,利用T-TEST和ANOVA模型的分析表明,公众可持续发展基本意识在年龄、职业和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和行政区之间则差异不显著。因此,除了强调宣传、教育、培训和提高文化素质等措施外,还应关注年龄、职业、收入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高更和;李小建. 基于互联网调查的公众可持续发展基本意识的人群差异研究——以地方21世纪议程南阳试点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65-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65-167..

    分享
  • 崔艳琦;张春艳;蔡立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绿色奥运"进行了界定,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视角,总结了"绿色奥运"建设的实践,对我国发展绿色体育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崔艳琦;张春艳;蔡立彬.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体育诠释:以“绿色奥运”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68-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68-170..

    分享
  • 谢彩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词频分析方法,以SCI、SSCI和A&HCI3个世界权威数据库作为数据统计源,检索到5 595篇有关科学合作的文献,借助wordsmith tool词频分析工具,对科学跨学科合作活动以及科学合作对交叉学科产生与发展的促进进行计量分析,试图从科学合作现象定量展现科学跨学科发展的规律,揭示大科学时代新兴学科产生及发展的特征。

    谢彩霞. 对科学合作促进科学跨学科发展的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1-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71-174..

    分享
  • 马虎兆;李欣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高低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当前对外技术依存度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全新的测算方法,从技术依存度的内涵出发系统地构造衡量指标和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了测算,并简析其原因。结果显示,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在快速提高,并处于很高的水平,表明我国的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经济技术发展受制于人,我国亟需加强自主创新。

    马虎兆;李欣先.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及浅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5-1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75-178..

    分享
  • 肖玉明;顾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9-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知识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首先确定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将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和熵权相结合得到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综合评价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肖玉明;顾新. 基于熵权法的知识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79-1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79-181..

    分享
  • 田玲;张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82-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讨本金和利息保证比例对长江流域大洪灾风险债券久期和价格利率弹性的影响,分析了巨灾风险债券需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投资者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因素,得出结论:巨灾风险债券与同期限普通债券相比久期较短,在利率预期上升的情况下,是良好的投资选择。

    田玲;张岳. 巨灾风险债券的利率敏感性研究——基于长江流域大洪灾风险债券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82-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82-184..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冯丹丹;陈卫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85-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除了具有政治性和道德品质高于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外,还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为了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公共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拓宽人才获取的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特殊技能、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健全绩效评估的政策等,充分挖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潜质,为政府获取优秀的工作人员。

    冯丹丹;陈卫平. 论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获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85-1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85-187..

    分享
  • 赵海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8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高校逐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队伍建设状况却不容乐观。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效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措施。

    赵海信.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88-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88-189..

    分享
  •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对下一步知识创新团队的博弈研究进行了展望。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 团队合作激励博弈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0-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90-193..

    分享
  • 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柳洲;王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4-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出发,在阐述创新团队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构成要素和类型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柳洲;王梅. 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4-1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94-197..

    分享
  • 彭未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8-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大学的管理过于制度化和专业化,从而导致管理层与教师的隔膜越来越大。针对于此,分析认为,大学管理应该基于学校文化,以及由文化而形成的群体共识。

    彭未名. 对“大学管理制度化”的批判[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198-2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198-201..

    分享
  • 黄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02-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涵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阐明了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实现的主要形式、市场条件和法律保障。

    黄兰. 对构建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02-2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202-204..

    分享
  • 综述
  • 陈丹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05-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文献主要从"要素"、"结构"、"过程"和"系统"等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存在着4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一是假设创新区域具有均质性;二是在讨论"外溢"特征时,以"体系"或"系统"、"网络"为出发点,分析单位为微观个体(如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等),强调的均是"点"的外溢;三是假设创新区域具有封闭性;四是假设利益无磨擦,即假设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是激励相容的。这样,区域创新理论对某些问题无法作出很好的解释,更无法指导实践。

    陈丹宇.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05-2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205-210..

    分享
  • 辛润勤;罗荣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1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单智能体以及多智能体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论,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主流学派;单智能体的概念、特性、分类、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多智能体的起源、处理问题的优点、相关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辛润勤;罗荣桂. 智能体理论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10-2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210-213..

    分享
  • 黄本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14-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其从外部获取新知识并转化为组织的核心能力,维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介绍了国外关于吸收能力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黄本新. 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国外研究文献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8): 214-2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8): 214-2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