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 全选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胡同泽;黄利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企业科技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更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进行度量,并对影响企业科技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进行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总结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胡同泽;黄利军.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度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56-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56-58..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刘义;聂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Autio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图出发,引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4种建设模式,然后结合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用图表设计了价值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流程图。

    刘义;聂鸣. 价值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过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59-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59-61..

    分享
  • 杨勇;罗守贵;高汝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都市圈发育过程中首位城市的地位、首位城市与成员城市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结构的变化等特征,将都市圈的形成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结核期、整体集聚期、次中心形成期和成熟期,并从首位城市特点、竞争特征和动力来源3个方面对4个阶段进行了比较。

    杨勇;罗守贵;高汝熹. 都市圈的发展演化阶段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6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62-65..

    分享
  • 陈自才;侯仁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6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述区域发展战略概念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阶段、资源三维概念。借鉴生命科学理论,揭示了区域发展的生物群落原理及区域发展的群落特征,并进一步给出了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战略模式。

    陈自才;侯仁勇. 基于生物群落原理的区域发展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65-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65-67..

    分享
  • 熊国强;刘东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一种次优分析方法对公平和效率进行权衡和取舍,以确定合理的区域差异警戒水平,其实质就是在我国具体情况下进行最优分析的一个柔性处理。对效率函数的形状、拟合模型以及差异度量指标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调控区域差异的政策手段以及这些调控对经济的影响。

    熊国强;刘东红. 区域经济差异的预警与调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68-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68-71..

    分享
  • 黄继;管顺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界定了城市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特征,提出了城市创新系统子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武汉市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武汉市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对策。

    黄继;管顺丰. 武汉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72-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72-7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顾力平;邹珊刚;胡星;南金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钢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其普遍存在的分工过细、管理层次多、协同作业困难、流程固化、信息延误等问题。针对钢铁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的建设要求,提出了钢铁企业信息化系统“一级管理、多层结构”的系统架构设计思想。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运用上,规划了基于一级管理的多层结构钢铁企业信息化整体架构。从网络平台、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平台、生产执行系统、供应链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几个部分,分别描述了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功能框架设计。

    顾力平;邹珊刚;胡星;南金林. 基于“一级管理、多层结构”的钢铁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75-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75-78..

    分享
  • 袁俊;刘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信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要素,从信息价值提升的角度研究信息产业的核心能力,认为多媒体技术推动了信息产业核心能力的演变。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前,各种信息在表现形式上不能互通,所采用的技术和处理设备也各不相同,信息产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核心技术能力。当多媒体技术消除了信息形式互融的障碍时,核心能力则是基于信息价值的提升。

    袁俊;刘平. 信息产业核心能力的演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79-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79-81..

    分享
  • 胥军;杨超;李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重大工程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沟通关键技术和企业应用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五”以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建立了一大批中介服务机构,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还存在政企不分、服务能力薄弱、市场不规范、标准缺乏等问题,结合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后发优势,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改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的思路,并就几个关键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胥军;杨超;李金. 后发优势下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8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81-84..

    分享
  • 张国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策略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分析了产业集群对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新科技园区内影响产业集群的不利因素。最后,结合我国高新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

    张国安. 产业集群对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85-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85-87..

    分享
  • 唐建民;周燕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了商业集群品牌资产的特征和功能,然后从经济学剩余和品牌租金的角度对商业集群品牌资产的性质进行诠释,最后以湖南邵东商业集群为例,阐述品牌资产管理对于保持地方商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唐建民;周燕凌. 商业集群品牌资产的经济学诠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88-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88-91..

    分享
  • 郑会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当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剖析,通过实证考察分析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湖北省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从而希望能够对加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裨益。

    郑会军.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92-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92-9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徐远;张群;彭华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以产业集群为表征的创业社会网络,认为集群式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动因主要包括以某一地区或某一城市圈为区域界限的分工要求、以获取网络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联盟构建和以区域特质为凝聚点的创业动机触发。探讨了集群式创业社会网络的间接型资源属性与直接型资源属性,将集群式创业社会网络的联系纽带总结为技术资源、区域资源、企业资源与政策资源。以武汉光谷和长沙麓谷为例,探讨了弱关系力量论决定的集群式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模式。

    徐远;张群;彭华涛. 以产业集群为表征的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96-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96-98..

    分享
  • 周浩军;蒋天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界定了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概念,剖析了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认为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是指在致力于搜索、选择、获取、吸收和改进现有技术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积累和使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技术后进地区或国家的企业通过对技术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和使用,企业技术能力沿着搜索、选择、获得、吸收、改进五阶段模式螺旋式上升。

    周浩军;蒋天颖. 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99-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99-103..

    分享
  • 罗赳赳;田新民;康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合作创新和独立创新,对各种模式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并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要考虑的四个方面。

    罗赳赳;田新民;康力.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与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04-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04-107..

    分享
  • 李国妤;田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传统NPV方法在评估高科技企业初创期投资项目评价中的弱势出发,引入实物期权评价法,并针对波动率在估计过程中的误差问题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战略NPV值随波动率变化的趋势,为高科技企业初创期投资决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李国妤;田杰. 实物期权在高科技企业初创期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07-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07-109..

    分享
  • 石艳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在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涵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生态链,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生态链各作用因子,如刺激因子、激励因子、维持因子和保障因子等作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石艳霞.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生态因子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10-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10-112..

    分享
  • 楼高翔;范体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理论出发,探索企业R&D项目内制和外包的边界,并提出了3种R&D外包模式。同时,根据潜在沉淀成本、技术创新程度、R&D外包项目成果的期望价值3个因素,对R&D外包决策边界成本和R&D外包的效益进行分析权衡,提出了相应的R&D项目外包战略选择方法。

    楼高翔;范体军. 基于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的R&D外包模式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13-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13-116..

    分享
  • 魏晓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战略角色,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活动日趋频繁。外包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定的战略价值、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和品牌价值。企业在外包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外包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外包的影响因素,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价值创造模式,通过内部管理和外包管理的有效运作,以实现外包的最大化价值。

    魏晓彤.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价值创造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17-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17-12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唐建生;和金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发酵理论的基础上,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共享问题,剖析了知识共享的内在机理,提出了知识共享发酵模型,分析了各种知识共享类型的特征,并就如何提高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唐建生;和金生. 知识发酵与知识共享[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20-123..

    分享
  • 郑诗锋;李跃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Agent)的知识管理系统构架,并定义了智能体的组成及它们之间合作、协调的操作机制及有关算法。

    郑诗锋;李跃新.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知识管理实现构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24-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24-126..

    分享
  • 盛革;胡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着眼于管理生态的发展趋向,从集成意义上描绘旨在建立协同供应链的新图景,一般地探讨了虚拟价值网集成机制,并相应构造了一个增值模型,即关于信息共享、知识共享、价值共享的虚拟实现和协同供应链的信息流、财务流和物流增值与工作流、知识流、价值流协同的解析框架,并为现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模拟支持和方法选择。

    盛革;胡敏. 协同供应链的虚拟价值网集成与增值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27-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27-129..

    分享
  • 王冬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影响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各种因素和联盟动态演进的过程,重新定义了知识联盟成功的含义,并根据“学习赛跑”的理论模型讨论了知识联盟演进过程中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给出了研究知识联盟动态演进过程的因素分析模型,为研究知识联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冬春. 知识联盟“学习赛跑”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30-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30-133..

    分享
  • 徐学军;黄碧琳;黄德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多个知识主体:研发企业、供应商、竞争者、用户、科研/咨询机构等。首先基于知识创造理论分析了新产品开发中的知识流,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了各个知识主体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作用,进而运用改进的基于企业学习能力的企业研发合作契约稳定性模型,对企业—供应商和企业—科研/咨询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徐学军;黄碧琳;黄德毅. 新产品开发的知识主体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34-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34-13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牛培源;程妮;李爱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38-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出版的《基本科学指标》(ESI)已成为国际性的高水平的权威评价工具。利用ESI作为原始数据来源,对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得到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所)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和《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指标排行榜》等29个排行榜。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大陆科研竞争力列全球第20位,比2006年前进1位;有49所大学进入了ESI被引量排名前1%的1207所世界大学排行,约占4.1%,比2006年增加18所。这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些高校的整体名次都比较靠后,说明我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特别是在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成果数量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差距更大。但与2006年的评价结果相比,我国的整体实力、大学及学科竞争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说明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牛培源;程妮;李爱群. 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意义、理念与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38-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38-142..

    分享
  • 鞠秀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4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3 ̄2005年度的数据,采用定量的方法,对管理学核心期刊《科技进步与对策》的载文及引文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刊的学科影响。

    鞠秀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被引、载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43-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43-145..

    分享
  • 肖玉兰;吴秋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剖析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基于技术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肖玉兰;吴秋明.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46-149..

    分享
  • 李存芳;蒋业香;周德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要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糊系统评价模型,论述了在我国东部衰退矿区向西部能源富集地战略转移前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必要性,对一大型衰退矿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李存芳;蒋业香;周德群. 核心竞争力评价与衰退矿区向西部能源富集地转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50-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50-154..

    分享
  • 范德成;周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5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研究。通过对该系统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构成因素的分析,在已有的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更为全面、完善的指标体系,使之能从各个角度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范德成;周豪.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55-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55-157..

    分享
  • 盛代林;陆菊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5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水资源资产经营绩效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熵理论的水资源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深圳市水资源资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模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盛代林;陆菊春. 水资源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价及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58-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58-160..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马振华;刘春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对人才队伍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通过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预测,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并在预测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人才积累的对策。

    马振华;刘春生. 我国“十一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积累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61-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61-164..

    分享
  • 张敏;党耀国;王瑞;陆剑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6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江苏省经济发展及科技人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对数曲线回归预测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分析。最后为江苏省吸引科技人才提供合理建议。

    张敏;党耀国;王瑞;陆剑锋. 江苏省“十一五”时期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及政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64-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64-167..

    分享
  • 汪青云;杨德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拓展人才引入渠道,实现人才来源的多样化,改善人才结构,是高校科技企业人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科技企业人才来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科技企业人才构成具有以下特点:过去人才结构单一的局面已经初步改变,相当多的企业已实现了人力资源体系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建立了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但企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人员之间、不同人员规模的企业之间,人才结构多样化程度不均衡性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

    汪青云;杨德林. 高校科技企业人才结构调查与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68-1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68-170..

    分享
  • 陈宝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71-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人才需求的历史数据。针对这一情况,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预测分析,并进一步针对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陈宝翠. 信息时代下人才需求预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71-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71-173..

    分享
  • 周海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7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投入—过程—结果模型是团队研究中所使用的主流理论,这一理论为组织和整合虚拟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投入代表组群的初始情况,结果代表组群运转的任务结果和非任务结果。为了对虚拟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对虚拟团队的投入与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周海燕. 虚拟团队的团队投入与团队结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74-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74-176..

    分享
  • 李焕荣;张晓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77-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知识团队及其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团队绩效管理的复杂性。借助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影响知识团队绩效管理的各类因素,建立了基于SD的知识团队绩效管理模型,为我国企业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焕荣;张晓芹.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知识团队绩效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77-1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77-179..

    分享
  • 杨顺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8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经理接班人的选择一直是困扰着企业及其高级主管,也是企业最关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一。基于此,从大量研究文献中提炼出总经理接班人的评价因子体系,包含经验背景、工作才能、人格特质与价值观,并划分为P-S型、P-D型、O-S型和O-D型4大类型。最后,进一步提出筛选总经理接班人的概念框架,以对接班人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系统的评价和测量。

    杨顺生. 筛选总经理接班人的概念性框架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80-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80-184..

    分享
  • 熊柏柳;王子宽;赵新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84-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集成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以科学人才观为视角,分析了人才强业战略与集成创新平台构建的关系,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熊柏柳;王子宽;赵新国. 试论科学人才观视角下的企业集成创新平台建设——以湖北省化学研究院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84-1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84-186..

    分享
  • 高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87-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后,“马太效应”对我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以广州大学城与汕头大学为例,进行了一项基于“马太效应”的高等教育地域比较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高雷. 基于“马太效应”的高等教育地域比较——以广州大学城与汕头大学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87-19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87-191..

    分享
  • 梁丽芝;贺永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91-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务员流动的种种不良特征对现行的公务员流动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在反思现行公务员流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把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到公务员流动管理当中,并结合公务员流动过程、管理本质、信息交流、系统自有特性等方面对公务员流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功能设计和结构分析;同时简要介绍构建系统必需的技术条件。

    梁丽芝;贺永祥. 略论我国公务员流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91-1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91-194..

    分享
  • 综述
  • 唐炜;蒋日富;鹿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95-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检索和分析了“中国维普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文献,并从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求解方法3个方面,综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述。

    唐炜;蒋日富;鹿盟.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5): 195-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5): 195-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