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2-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政策是自主创新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综合分析了我国创新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指出创新政策研究和创新政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外创新政策研究方法、管理体系、监督机制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系统分析。最后建议从完善创新政策理论基础、建立创新政策研究方法体系、构建创新政策综合管理体系、优化创新政策制定实施过程的管理机制4方面提高我国创新政策的水平。

    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 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4..

    分享
  • 蒋建湘;蒋美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科技保密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包括科技保密管理体系与科技保密环境不相适应及其内部机制缺陷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缘由在于体系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充分增强和迅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全程式”动态管理、“全员式”人本管理和“全方位”立体管理手段是消除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措施,正面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与反面典型的警示效应即是明证。

    蒋建湘;蒋美仕. 市场化网络化条件下我国科技保密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5-7..

    分享
  • 杨军敏;徐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现状出发,指出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从而给银行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进而分析企业内源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的原因,指出因为对产权保护不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不敢或不愿意加大内源融资比例;而资本市场的单一性又造成了企业偏好间接融资。针对上述两种现象,提出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可以达到提高内源融资比例的目的,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则可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

    杨军敏;徐波. 产权市场建设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8-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8-10..

    分享
  • 邓志新;黄金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务发明专利权共有制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且对企业的研发活动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行共有制来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利益的预期目标也难以实现,因而其可行性令人怀疑。

    邓志新;黄金火. 职务发明专利权共有制可行性质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1-13..

    分享
  • 华金科;曾德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盟伙伴的选择是技术标准联盟成功的关键。在分析技术标准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如何选择技术标准联盟伙伴的问题。

    华金科;曾德明. 技术标准联盟伙伴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4-16..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唐家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2005年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入围经济体京津沪粤四地区在知识竞争力体系中的排名与得分情况,然后从理论基础和实证方面探讨了知识竞争力与知识经济的关系,最后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城市的知识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唐家龙. 知识竞争力与经济表现的经验分析——解析2005年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7-20..

    分享
  • 舒志彪;于君博;于永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回顾了企业规模和企业产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指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继而从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标准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此后,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深入揭示了我国企业规模同其创新产出总量间的正向关系,并用科学的测度方法证实了中小企业在创新效率及部分行业创新产出方面具有优势。

    舒志彪;于君博;于永达. 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2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21-26..

    分享
  • 盛亚;陶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益相关者掌握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须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等重要资源,他们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关系必将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征。通过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比较研究,揭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特征。

    盛亚;陶锐. 企业自主创新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特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27-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27-30..

    分享
  • 饶睿;胡河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扩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来自技术体系本身的限制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经济、政治等其它方面的非技术性限制因素。着重分析了来自经济、政治、自然和文化4个系统的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限制因素的相关对策。

    饶睿;胡河宁. 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非技术性限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30-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30-33..

    分享
  • 姚毅;欧文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会考虑到技术溢出因素而不愿进行技术转让。但指出若考虑到东道国的税收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因素时,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另外,分别考察了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参与国际合伙企业的动机,尤其是在技术溢出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合伙企业的原因。同时,还指出即使在技术溢出的情况下,合伙企业的方式也不一定对东道国有利。

    姚毅;欧文福. 国际合作企业中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问题研究——基于合伙双方行为的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34-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34-37..

    分享
  • 刘秋生;赵广凤;彭立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科技合作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科学合理的科技合作模式是提高科技合作成功率、降低科技合作成本的关键。在分析现代国际科技合作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模式选择对策,为政府、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刘秋生;赵广凤;彭立明. 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38-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38-40..

    分享
  • 姚水洪;陈仕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迅速增长,随着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增加,国内学者开始了对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扩散效果的研究与讨论。给出了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了技术扩散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国际技术扩散效果的因素,为今后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提出了我国实现国际技术扩散创新改善的策略。

    姚水洪;陈仕萍. 国际技术扩散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4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41-43..

    分享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 范德成;周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简要介绍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利用结构模型分析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直接建立了可达矩阵并建立了最终的结构模型。

    范德成;周豪. 基于结构模型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44-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44-46..

    分享
  • 赵付民;黄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研究区域主导产业的筛选、培育和成长路径非常有意义。运用价值创造网络的思想,将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政策的推动作用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分析了区域主导产业的筛选、培育和成长路径。最后用台湾IC产业的发展历程对价值创造网络模型作了例证。

    赵付民;黄进. 基于价值创造网络的区域主导产业成长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47-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47-49..

    分享
  • 姚芳;孙林岩;钱彦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偏离一份额法构造评价指标,对区域制造业各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区域制造业各产业竞争力的地区分布格局。

    姚芳;孙林岩;钱彦文. 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0-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50-54..

    分享
  • 韩传峰;廖少纲;刘惠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韩传峰;廖少纲;刘惠敏. 基于循环经济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5-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55-58..

    分享
  • 周桂荣;杜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群落的拉动作用,产业群落的聚集效应源自于产业群落的两个重要特征:积极的企业驱动力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天津滨海新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区域经济发展被纳入了“十一五”国家发展战略中。在总结分析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落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产业群落、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的设想。

    周桂荣;杜凯. 关于重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59-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59-61..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雍兰利;叶微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约束包括竞争环境空间和产业链空间。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在产业链空间约束下,我国制造业进行自主创新最紧迫的任务是力求使附加值内部更大化和实现产业竞争力的终极提升。

    雍兰利;叶微波. 21世纪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空间约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62-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62-64..

    分享
  • 李新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内的合作创新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构成的组织模式中进行的,其开展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知识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通过对集群组织模式的演变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基于集群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为企业和产业集群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技术、制度环境和创新资源要素的社会网络,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形成。

    李新安.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优势的演变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65-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65-68..

    分享
  • 杜龙政;耿剑锋;孙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技术创新的两难悖论,首先指出产业集聚的发展导致集群式创新的出现,分析了集群式创新区别于单个企业创新的优势;进而提出为迅速实现产品开发,企业实施网络化的组织方法,采用集群式创新,可有效地解决悖论;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指出网络组织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杜龙政;耿剑锋;孙冰. 集群式创新的动因、优势及其网络组织的构建与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69-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69-71..

    分享
  • 陈晓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衰退是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演进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衰退的基本特征是核心产业的发展进入到衰退期,其产品需求增长率持续下降。探讨了产业集群衰退的机理,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升级趋势。产业集群衰退和升级的规律要求对衰退的核心产业及时进行调整和升级,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业集群的高级化。

    陈晓涛. 产业集群的衰退机理及升级趋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72-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72-7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肖敏;谢富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造了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并且通过分析认为,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对技术创新的源泉、模式、过程等因素进行整合的优势,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供应链节点企业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提升节点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肖敏;谢富纪.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75-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75-77..

    分享
  • 林兰;曾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全球技术转移资料,特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技术在空间上的移动过程,指出,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势能、与技术合作伙伴之间较短的距离、便捷的通道3方面的条件,技术扩散才能顺利进行。并以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宏观和微观的技术区位要求,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园区技术扩散现状,提出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的方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林兰;曾刚. 技术扩散对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78-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78-83..

    分享
  • 王立新;李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技术创新成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应遵循的一般模式,接着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并提出应根据风险评估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总结了风险监控的常用方法。

    王立新;李勇.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84-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84-87..

    分享
  • 桂萍;宋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高科技创业企业在创业的演进过程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元素,即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二元论”,分析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高科技水平和创业管理水平之间的作用机理,最后建立了创业企业的最优控制模型,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桂萍;宋兵. 高科技企业创业决策的动态最优控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87-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87-89..

    分享
  • 卢海东;连燕华;于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存在很大差异,但仅从组织模式上分析,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趋势性的问题。根据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系统建设的实践,归纳出了3种比较典型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并对这3种典型模式的特点与内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卢海东;连燕华;于浩. 论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0-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90-92..

    分享
  • 刘伟;刘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1~2004年间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信息技术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有控股、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等治理机制对信息技术投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信息技术投入水平无关。这表明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影响企业信息技术的投入行为。

    刘伟;刘星. 公司治理机制对信息技术投入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3-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93-95..

    分享
  • 曾海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经济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认为开放具有技术和管理的外溢效应,利用全球可持续创新组织的调研工具,通过对贵州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得出欠发达省区国际要素流动的外溢效应不足的结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曾海鹰. 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以贵州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6-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96-98..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杨上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如何在资源经济一体化思想指导下,借鉴边际机会成本、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建立一套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将资源开发中的生产成本、使用者成本、环境成本以及项目开发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相结合的绿色计价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在对自然资源模型建立的背景、理论思想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上,对绿色评价模型的构成、合理运用前提进行了分析,并从建设项目最佳区位选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功能区划等方面探讨了绿色评价模型的运用。

    杨上广. 自然资源绿色评价模型的理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99-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99-102..

    分享
  • 黎薇;金泳锋;陈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企业专利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企业专利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描述了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流程。通过分析,证明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对企业专利竞争力评价能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黎薇;金泳锋;陈媛. 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03-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03-105..

    分享
  • 施莉;胡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在IT资本上的大规模投入,测量这种大规模投入产生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1990-2004年数据,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建立经济增长与要素增长的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IT经济价值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未来投资提出建议。

    施莉;胡培. 中国信息技术投入经济价值测度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06-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06-108..

    分享
  • 包寒蕊;姜莎莎;李金海;刘炳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关于R&D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组织绩效展开的。在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综合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生命周期的3个阶段,提出了影响R&D项目绩效的8个关键因素,构建了基于R&D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整体绩效评价系统模型,用于衡量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时间点的R&D绩效。

    包寒蕊;姜莎莎;李金海;刘炳胜.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R&D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09-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09-112..

    分享
  • 普万里;王泽华;茹华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科技投入活动的社会功能和目标出发,分析了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提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应建立针对科技活动的3个层面和科技项目的3种类型的评价体系,并探讨了科技项目3种类型的绩效表征框架和指标,为开展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普万里;王泽华;茹华所.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13-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13-115..

    分享
  • 刘鸿渊;曾艳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在企业不同的层次上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评价体系。以Burgelman提出的业务层次创新能力审计框架作为评价体系,选择四川的一家大型企业的一个业务单元作为分析样本,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urgelman所提出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刘鸿渊;曾艳琳. 基于企业业务层次创新能力的AHP模糊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16-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16-120..

    分享
  • 刘娜;邵光成;刘惠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问题,提出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该方法可以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佳投影方向,利用最佳投影方向可判断各计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方向。通过最佳投影方向,与评价指标的线形投影得到投影指标值,通过这一指标来对样本进行统一评价和分类。运用该模型对3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等级,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量化并带有预测性的科学评价方法。

    刘娜;邵光成;刘惠英. 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21-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21-123..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肖雪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科技信息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主要以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产业信息等信息资源为对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情报技术,通过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对待建资源的统一规划、实现省级科技信息与科学数据的统一存放与管理。通过门户网站的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以提高科技信息与科学数据资源在省内的使用率和共享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着重阐述了共享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

    肖雪葵. 关于湖南省科技信息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报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24-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24-127..

    分享
  • 刘帮成;朱晓妹;唐宁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源策略对跨边界的知识转移与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了,而且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何提高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并进而影响知识转移与整合效果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会网络在知识转移与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从基于社会网络关系构建的角度来揭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国际创业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整合的作用和影响机制。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尝试,以提供另外一个理解人力资源管理HRM实践对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效果的作用机制。

    刘帮成;朱晓妹;唐宁玉. 基于社会网络构建的人力资源实践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28-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28-131..

    分享
  • 万幼清;王战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3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定义,详细介绍了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组成部分,并从产业集群知识的流动机制、网络的联结机制和集群知识扩散的实现机制3方面对基于知识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扩散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万幼清;王战平. 基于知识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扩散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32-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32-134..

    分享
  • 李文博;许秀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支持向量机是在经验风险最小化原理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技术,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在对支持向量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并总结出相应的决策规则,为企业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提供参考。

    李文博;许秀玲.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35-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35-137..

    分享
  • 朱宗乾;荔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研究了ERP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的知识缺口问题。首先,对ERP实施需要转移的知识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三方合作实施ERP的知识转移基本模型;其次,以ERP实施知识转移过程为主线分析了知识缺口形成的机理;最后,针对知识缺口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知识缺口弥补策略。

    朱宗乾;荔莉. ERP实施中知识缺口的形成机理与弥补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38-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38-141..

    分享
  • 陈天娇;胥正川;黄丽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2-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获知用户及其所处环境的相关动态信息--情景信息已成为可能,情景感知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自移动商务诞生以来,研究人员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用户接受研究,但对情景感知服务的接受问题研究尚无论文提及。针对移动商务用户接受问题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在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基础上结合情景感知服务的特性,提出了情景感知服务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情景感知服务的特性基本具有显著的支持度。

    陈天娇;胥正川;黄丽华. 情景感知服务的用户接受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2-1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42-147..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覃睿;田先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8-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创新主体积累和释放其创新潜力,进行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的过程。创新潜力的形成既有遗传因素,也靠后天习得。在一般情况下,创新潜力是一种隐态,只有在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时才得以激活(转化为显态)。主体创新潜力的形成和被激活并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不仅与主体的遗传基因有关,而且与主体的敏感点和主体对外部刺激及社会环境赋予的主观意义有关。创造力之偏态分布也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覃睿;田先钰. 从创新潜力到创新成果:一个创新潜力形成与释放模型——兼论创造力之偏态分布的原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48-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48-152..

    分享
  • 徐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52-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现象稀缺、研究活动分层、科学生产力水平、科研主体专业化以及主体间合作和组织等问题,提出了衡量科学生产力的3层标准,并指出,科学研究活动除了知识创新以外,还有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徐杰. 现代科学的现象发掘及其组织[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52-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52-154..

    分享
  • 刘煜;郑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5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熵的概念,提出了一种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选择决策方法——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在没有专家或决策者给出指标权重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对多个合理方案进行优选评估,能够得出可信度较高的优选方案。最后,通过算例加以说明。

    刘煜;郑恒. 基于熵的新产品开发决策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55-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55-157..

    分享
  •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IT概念、公司治理本质及其与公司管理区别的基础之上,综述前人对IT治理概念的界定,较全面地分析了IT治理的内涵,并对IT治理和IT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以期更深层次地把握IT治理本质。

    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 从公司治理本质透视IT治理本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57-160..

    分享
  • 吴建祖;宣慧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61-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引入边际成本,并假设当项目产出的利润流小于零时,企业可以暂停或放弃研发项目,给出了项目的价值函数和投资临界值,并分析了边际成本和波动率对项目价值和投资临界值的影响。研究表明,边际成本增加的同时降低了项目的期权价值和投资价值,但由于投资价值下降更快,所以边际成本越大,投资临界值越大,企业投资越晚。

    吴建祖;宣慧玉. 可暂停研发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61-1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61-163..

    分享
  • 申学武;聂规划;沈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6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商务企业与网络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情境中存在的心理契约对双方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界定了电子商务情境中的心理契约的概念内涵,开发设计了相应的测度量表,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

    申学武;聂规划;沈凌. 电子商务情境中的心理契约及其测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64-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64-167..

    分享
  • 赵骅;杨雨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6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Bass模型预测的新产品销售量和技术创新预期的新产品销售价格,获得无重复购买条件下,新产品潜在收益3种类型分布,分别代表了3种类型创新产品的收益空间;再将条件放宽到周期性重复购买,得到新产品的销售数量将趋近于潜在用户的总数,潜在收益趋于无限;根据以上两者推算出新产品在随机重复购买条件下潜在收益分布,总体呈递减趋势,最终因替代产品的出现而趋近于零。

    赵骅;杨雨雨. 基于Bass模型的新产品潜在收益分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68-1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68-171..

    分享
  • 蔡涵;姜锦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C2C电子商务中,采用中介机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市场信任的方式。应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我国C2C电子商务中有效第三方机制建立问题。研究发现,有效的第三方机制比仅仅依靠交易双方脆弱的自觉性带来的市场均衡更有利于成功建立C2C电子商务市场。通过进一步对交易值的分布假设,分析了短期内第三方利润最大化问题,揭示了短期内该如何在有限区域内选择适当费率,并介绍了费率长期的变化情况。

    蔡涵;姜锦虎. 我国C2C市场中有效第三方机制建立问题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2-1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72-175..

    分享
  • 王亨君;黄振群;杜智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6-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上剖析了影响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指出影响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期刊主体的非法人化、“内向性”办刊、投融资体制的单一性、出版周期较长、编辑与编审人员责权利不明等。

    王亨君;黄振群;杜智涛.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6-1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76-17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茹宗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8-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数量上看,地方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多数”,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教研室为标志的地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创新型大学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权力下放,彰显学术权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原则,以“两委会”和学科长为具体形式,构建新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提高地方大学的学术生产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是地方大学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和新的生长点。

    茹宗志.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地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78-1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78-180..

    分享
  • 樊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81-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1998~2002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我国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同步演化,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没有收敛迹象。统计分析表明,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正影响。统筹协调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创新体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是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樊华. 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演化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81-1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81-185..

    分享
  • 陈伟珂;康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86-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科技咨询业面临诸多挑战,科技咨询师需要持续不断地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终身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满足科技咨询师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了终身继续教育思想,探讨了基于终身继续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述了在此模式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促进科技咨询师执业能力的提高。

    陈伟珂;康洁. 高校与科技咨询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基于终身继续教育视野[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86-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86-189..

    分享
  • 综述
  • 吴冰;刘仲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9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阐述了供应链柔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对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分类与测度研究,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供应链柔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吴冰;刘仲英. 供应链柔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90-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90-195..

    分享
  • 刘国新;李兴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96-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研究是目前经济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方向之一。分别从自主创新内涵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并指出了自主创新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刘国新;李兴文. 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96-1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96-199..

    分享
  • 论文
  • 甘德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99-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1978年确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吹响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号角。20多年已经过去,我国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老牌商业都市的武汉也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辉煌的20多年。

    甘德安. 历史的宏伟画卷 创新的丰硕成果——读《武汉民营科技20年》有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2): 199-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2): 199-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