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7-12-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刘仁平;孔庆江;胡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评估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创新影响的时候,其中一个关键性要素就是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和适宜性。对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中的竞争政策、科技政策以及知识产权政策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得出了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刘仁平;孔庆江;胡峰. 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创新影响的政策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3..

    分享
  • 许春明;单晓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背景,提出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原则。

    许春明;单晓光.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关系探析——兼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和原则[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4-8..

    分享
  • 刘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性规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与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基本战略息息相关。利用权威专业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和更清晰地了解各时期社会性规制的特点,推动我国社会性规制体系的完善,加快和谐社会进程。

    刘辉. 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社会性规制的发展趋势——基于立法数量的统计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8-10..

    分享
  • 王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观世界各国对专利犯罪的有关规定,关于立法模式,可分为附属刑法规定型和刑法典规定型两种类型;关于专利犯罪罪名设置,可分为立法侧重保护公共法益与国家法益、立法侧重保护个人法益、立法对两种保护并重3种基本类型;关于专利犯罪刑罚,各国立法皆重视罚金刑的运用,另有一些国家对专利犯罪规定适用资格刑;关于专利犯罪追诉方式,多数国家都实行自诉制度。我国应借鉴其它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我国专利犯罪立法,立法模式应采取附属刑法规定和刑法典规定相结合;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的冒充专利行为和专利侵权行为应构成犯罪;扩大罚金刑的适用,适用资格刑;应在刑法或刑事诉讼法中将专利犯罪明文规定为告诉才处理之罪。

    王冠. 专利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1-15..

    分享
  • 姚水红;任新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科技发展及应用引发自然生态负面效应问题这一现象出发,阐述了科技发展诱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表征与相关制度改善的必要性;科技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果,科技应用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类解决科技应用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须从根源着手;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这两个层面,提出解决科技应用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负面效应问题的策略,通过制度来规范、引导、约束人类对科技发展及应用的方向,从而降低、减轻甚至根本消除或避免科技发展及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

    姚水红;任新钢. 科技发展诱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及其制度改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6-19..

    分享
  • 杜凯;徐盈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政府对环境管制(ER)的两种形式:正式管制(FER)和非正式管制(I-ER),建立了环境管制均衡方程,并且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假设的影响制造业环境管制的主要因素:政府保护意愿、劳动密集程度、产业规模、经济外向度、产业国有化程度、科技吸收转化支出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杜凯;徐盈之. 我国制造业环境管制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0-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20-25..

    分享
  • 陆秋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影响保险需求的诸多因素中,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备受关注的因素,而科技投入无疑是知识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以1980~2004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科技投入与保险需求之间不存在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②科技投入与收入、教育投入同保险需求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科技投入构成了保险需求的长期因;③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的贡献率为-0.158,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保险需求的提升作用小于对其的抑制作用。为此,应挖掘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关注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陆秋君. 我国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6-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26-29..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邵昶;黎苑楚;李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邵昶;黎苑楚;李健.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30-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30-33..

    分享
  • 毛玉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不仅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结合区域性的地级城市浙江丽水市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区域科学发展的社会信息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毛玉清. 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社会信息化——浙江省丽水市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34-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34-36..

    分享
  • 池仁勇;张济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时滞性及其影响因素。由于科技创新作用于经济发展存在时滞性,因此有必要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型及其判断指标。

    池仁勇;张济波.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与时滞性: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36-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36-39..

    分享
  • 夏江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东西部为例,设计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夏江敬.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0-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40-42..

    分享
  • 马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课题数据库,从科学意识、科学常识及科学行为三个二级维度,对我国西部809名农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其在各维度上存在不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马昊.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西部农民科学素质现状及结构性差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3-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43-46..

    分享
  • 周建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亚文化制约经济发展的机理,认为广东区域文化心理的二元结构具有兼容性与自闭性、竞先性与惧安性、商效性与即实性等特性,二元文化心理及隐性文化因子运动的持续增强是区域文化制约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广东区域经济中出现的品牌次级化现象是区域文化制约经济的作用显现。

    周建波. 亚文化及广东区域文化制约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47-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47-50..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魏和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界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统计范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目录,提出了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核算分类体系及核算指标,对知识经济形态下如何改进与完善国民核算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魏和清.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统计核算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5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51-53..

    分享
  • 陈要立;管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界在资源支撑型产业群领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献,但对于资源支撑型产业群概念还缺乏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仍没有脱离传统资源观的束缚。在广义资源这个基础概念上,把资源支撑型产业群细分为5种典型类型。针对各类资源支撑型产业群,分别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形成机理或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陈要立;管洲. 资源支撑型产业群的分类和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54-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54-57..

    分享
  • 薛捷;张振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新链的角度对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过程和知识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以创新链为基础,结合科技园区的创新支持体系,提出科技园区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代表了科技园区创新活动的价值属性,反映着创新过程中价值的转移和创造,并从基础支持、发展支持、环境支持和智力支持4个方面对科技园区的创新支持体系进行了研究。

    薛捷;张振刚. 科技园区的创新链、价值链及创新支持体系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58-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58-61..

    分享
  • 罗亚非;宋德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用生态学一维和二维竞争模型,探讨了存在升级和不存在升级时的集群发展轨迹,进而探讨其各个阶段与创业产生的关系。当集群不存在升级时,我们使用一维的逻辑斯蒂方程对其进行描述;当集群存在创新时,我们使用二维的Lotka-Volterra模型对集群的发展过程进行描述。当集群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时,创业产生率呈现一个u型的关系。

    罗亚非;宋德安. 基于生态模型的集群发展阶段与创业产生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6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62-65..

    分享
  • 常建娥;王德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小企业在应用ISO9000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强部门间协作、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强化过程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引入TPM管理。通过分析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与TPM的系统特征,初步建立了ISO9000族与TPM基于过程的优化组合模式,旨在探讨中小企业实施ISO9000及TPM的有效方法。

    常建娥;王德爽. 基于过程的ISO9000族与TPM优化组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65-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65-68..

    分享
  • 刘满凤;石光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性质,称为"准公共产品"。在共性技术的创新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首先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及"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共性技术存在生产和需求的双重外部性,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最后指出,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现象。

    刘满凤;石光宁. 产业共性技术“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69-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69-71..

    分享
  • 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临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其在各个层面上对供应链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供应链也是推动临空经济壮大的重要原因,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 临空经济与供应链的相互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72-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72-7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张世龙;吴超群;马尚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突变对后发国家的企业来说,是挑战,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分析了目前企业自主创新在技术产业化、国际产业转移、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的特点,阐述了在技术突变下企业自主创新在资源保障、应对转换成本、消除文化障碍等方面应有的保证条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主体两个层面,提出后进国优化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张世龙;吴超群;马尚平. 技术突变下后发国家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及其优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76-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76-79..

    分享
  • 杨国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的基本假设,对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机理,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建议。

    杨国忠. 基于垄断竞争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0-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80-82..

    分享
  • 文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传统"阶段式"创新路径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创新路径中的关键要素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主创新的S-SPC模式,总结了自主创新的3种方式,并从新产品研发、市场突破、后续技术的掌控3个环节对自主创新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文丰.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3-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83-86..

    分享
  • 刘元才;戚璇;郭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提高我国装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迫切性,阐述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思考的必要性。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综述分析,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态性、自主创新的风险性,提出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仅仅分析研究其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环境辨别和分析能力、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及其评价体系。

    刘元才;戚璇;郭爽. 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87-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87-90..

    分享
  • 曾一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环境要素。新创企业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获取信息资源、降低不确定性、树立企业声誉、产生引介与桥接效应。同时,新创企业也必须提供其特有的交易内涵,与网络成员即交易对象建立双边或多边互动关系。新创企业并不是被动嵌入外部关系网络的,而可以主动选择或塑造其外部关系网络,并且通过适当的策略选择,推动关系网络演变升级。

    曾一军. 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嵌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9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91-95..

    分享
  • 李健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资料分析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53个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和分类,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更好地指导和规划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李健宁. 我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96-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96-98..

    分享
  • 于春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融资是任何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更是如此。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但是对资金投入量的依赖程度较高,从技术萌芽到最终实现产业化,都是以投入大量资金为先导的。对高新技术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征及其对融资体系的需要进行了剖析,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构建了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三重一体两翼的高新技术融资体系,并论述了该体系的合理性与三重一体两翼的内在联系。

    于春红.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99-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99-102..

    分享
  • 杨拉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

    杨拉克.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03-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03-105..

    分享
  • 李华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一个符合中小型服务企业现实特征的新服务生产力概念体系,从服务生产投入端内在效率、输出端外在有效性以及能力运用3个方面论证了影响中小型服务企业生产力的因素,并围绕中国中小型服务企业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新概念体系的建议。

    李华晶. 刍议中小型服务企业的服务生产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06-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06-108..

    分享
  • 科技创新管理
  • 杜兰英;石永东;杨春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传统战略管理层次观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归纳提出了"项目型公司"和"产品型公司"的概念,通过对比两类公司在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对项目型公司的战略管理有必要增加一个项目战略层,并从项目群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了项目战略层的研究内容。

    杜兰英;石永东;杨春方. 基于项目群视角的战略管理层次观[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09-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09-111..

    分享
  • 齐鹏举;李方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品开发为背景,研究了项目调度过程中资源柔性的度量问题。从单项资源和资源组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算例。最后得出,资源柔性的度量取决于企业所处特定环境下的活动集、活动的相对重要性和资源完成活动的有效值。

    齐鹏举;李方卉. 产品开发项目调度过程中的资源柔性度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2-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12-114..

    分享
  • 杨玲;彭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人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预警管理基本理论,提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风险的预警管理体系,并给出了复杂产品系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效率。

    杨玲;彭灿.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风险的预警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5-1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15-117..

    分享
  • 向刚;段云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创新动力的现有研究成果出发,结合持续创新动力模型,提出了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模型,强调了制度结构对绿色持续创新动力形成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影响绿色持续创新动力的各个因素作了分析。

    向刚;段云龙. 基于制度结构的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18-1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18-120..

    分享
  • 李中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农业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的主要安全性和潜在的风险问题,提出对农业生物技术控制的重点应从对技术后果的预测控制转移到技术设计与发展本身,致力于通过促进相关社会因素在技术动态成长过程中的持续参与,把社会准则整合进技术控制中。控制实施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控制主体多元性、控制安全的相对性、控制过程的动态性、控制结果的试验性4个方面。

    李中东. 农业生物技术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21-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21-124..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方炜;黄慧婷;刘新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在实施绿色供应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的层次模型,并在对绿色供应链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概念模型,提炼出12项关键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方炜;黄慧婷;刘新宇. 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成功标准与关键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25-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25-128..

    分享
  • 张英;冯艳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逆向物流是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对回收产品的再制造策略进行分析,针对回收产品再制造过程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利用EXTEND软件对不同再制造策略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对回收产品的再制造批量进行了决策。

    张英;冯艳芳. 不同再制造策略下的回收产品批量决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29-1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29-132..

    分享
  • 徐斌;李南;白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普通多层规划模型求解困难及多层规划与多目标规划异同点的基础上,将求解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引入到解决多层规划问题当中,为了真实反眏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关系,根据各层之间及同层次之间各目标函数的相对重要性,对各层及同层各目标函数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提出了解决多层规划问题的两种新方法——理想点和线性加权和法,并通过算例证明其简单性及有效性。

    徐斌;李南;白芳. 求解多层规划问题的新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2-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32-135..

    分享
  • 陈伟;于丽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绩效评价,对科学测度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实际,从系统输入因素、转换因素、输出因素3个方面建立了由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判断法相结合,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绩效做出综合评判,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陈伟;于丽艳.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系统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6-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36-138..

    分享
  • 王宏起;杨京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区域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更具客观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从专利指标的自身特点和指标设计原则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反映专利产出水平评价的主要因素,从专利产出数量和专利产出质量两方面进行考虑,设计出了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部分城市专利产出水平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

    王宏起;杨京玺. 区域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39-1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39-141..

    分享
  • 申红芳;肖洪安;郑循刚;廖西元;陈金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赋值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为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申红芳;肖洪安;郑循刚;廖西元;陈金发.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42-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42-144..

    分享
  • 张立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45-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复杂性,专家往往难以用确定的数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鉴于此,采用三角模糊数的FAHP评价方法,即根据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企业集团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并利用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最小二乘排序模型,对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石油企业集团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张立凡.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FAHP评价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45-1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45-147..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马淑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48-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知识结构分析入手,以知识结构在知识场的作用下不断地演化、创造新知识,并通过知识应用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提出从企业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的角度认识企业的知识创新实践,为进一步实证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淑文. 企业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48-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48-151..

    分享
  • 李文博;李长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内容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知识联盟界面管理问题显得日益重要。首先剖析了知识联盟管理界面的涵义、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知识联盟管理界面的具体成因;最后,从管理流程、模糊控制、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了知识联盟界面管理的一般方法。

    李文博;李长江. 基于企业知识联盟的界面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52-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52-155..

    分享
  • 赵金楼;齐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5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结构扁平化实质上就是组织数据关系的重组过程,信息网络技术在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时,组织数据关系主要表现为网络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处理关系。在弥漫连接面上,节点数目和位置的动态性能在保持数据传输性的条件下改变数据传输处理关系,因而能够支持组织数据关系重组,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基于Petri网理论论述了网络节点的动态性是如何支持组织数据关系重组的。

    赵金楼;齐英. 网络节点的动态性与组织数据关系重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56-1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56-158..

    分享
  • 徐军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5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系统不断演进,尽管补充效应的逻辑是持续的,但很少有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增强多边的协同效应以及信息技术如何通过间接的网络联结产生收益。基于此,运用知识基础理论构造了一个基于信息系统能力的知识共享创造间接关系价值的模型。

    徐军玲. 基于信息系统能力的组织绩效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59-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59-161..

    分享
  • 武彬;迟晓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2-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支撑高校图书馆服务程式转变的组织模式创新问题,在对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

    武彬;迟晓丽.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组织模式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2-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62-164..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郑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范式不可通约性思想,技术范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通约性。技术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技术范式下的技术硬核和保护带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一原理的启迪意义在于加强我国原始技术范式的创新和理顺与跨国公司主流技术范式的关系。

    郑雨.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技术范式不可通约性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5-1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65-168..

    分享
  • 郭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9-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涌现机理的研究成果,对企业系统组织创新的受限生成过程和高层次涌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郭韬. 企业系统组织创新的涌现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69-1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69-171..

    分享
  • 万谦;万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72-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协调博弈模型,通过技术创新特征(产品性能、消费者异质性)刻画出技术创新扩散阈值函数,并根据技术创新扩散阈值概率分布的分析结论,来讨论产品性能和消费者异质性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处于不同市场位置的企业制度创新产品市场进入策略提供指导。

    万谦;万涛. 再论创新特征对技术扩散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72-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72-174..

    分享
  • 朱悦怡;张黎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是知识的价值化集成。知识相关性和社会权力结构是集成过程中的两大配置力量。知识相关性是技术潜能的源泉,它提供了技术的可能空间;社会权力结构规定了技术的现实形态。权力在实现和放大某些技术潜能的同时,压抑和遮蔽着其它技术潜能。

    朱悦怡;张黎夫. 知识、权力与技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75-1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75-178..

    分享
  • 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7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纷纷选择对外并购战略,但对并购中的跨文化整合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在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企业对外并购中跨文化整合的研究还不成熟,进而从我国企业对外并购中跨文化风险的识别,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跨文化整合的内容、过程及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以期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借鉴和参考。

    邓红. 我国企业对外并购中跨文化整合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78-1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78-181..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郑国光;李怀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82-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和虚拟团队组织方式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探讨了软件开发虚拟团队跨人力资源约束边界的功能本质,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检索、组织和归纳,总结了虚拟团队跨人力资源约束的一般方法,并建立跨"时间—地域—组织—文化"多维度人力资源模型;运用系统科学功能和结构关系的相关原理,对软件开发的虚拟团队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在分析国内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跨组织和文化的软件开发虚拟团队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郑国光;李怀祖. 软件开发虚拟团队的功能类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82-1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82-186..

    分享
  • 侯锡林;杨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87-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高校创新体系的结构及其分类入手,对高校创新体系的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创新体系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要素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以及高校创新体系的整合、共享、配置、创新等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高校创新体系的两种理论分析模型。

    侯锡林;杨路.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结构、性质与功能[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87-1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87-190..

    分享
  • 李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9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在对当前几种主要的智力资本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从战略、创新和价值3个维度实施企业智力资本开发的思路,为企业智力资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李平. 企业智力资本开发:一个三维理论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90-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90-193..

    分享
  • 谢科范;陈云;董芹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94-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观与提炼国内外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问题展开研究,透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属性及其团队内部冲突的根源、过程、结果与后果,提出国有企业冲突的官僚特色、民营企业冲突的泛家族特色,以及合资企业冲突的文化差异特色,最后对3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

    谢科范;陈云;董芹芹. 不同类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94-1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94-196..

    分享
  • 赵耀华;韩之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97-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卓越教育的概念,并刻画了其基本特征,指出了高校引入卓越模式的益处,探讨了创建卓越高等教育必须重点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及其实现的路径。

    赵耀华;韩之俊. 基于卓越模式创建卓越高等教育[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197-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197-200..

    分享
  • 综述
  • 梅述恩;聂鸣;黄永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01-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流动影响企业集群的动态效率,全球价值链作为知识流动的载体,为提升地方企业集群的技术能力创造了新的机遇。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和集群理论,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类型企业集群的企业特征和技术特点,探讨了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知识流动的特征。

    梅述恩;聂鸣;黄永明.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集群知识流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01-2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201-204..

    分享
  • 丁源;唐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05-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活动在最近的20年中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动因、区位选择,以及影响效应3个方面来论述国外学者及相关机构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5年的相关研究状况,最后对其研究结论和方法进行讨论。

    丁源;唐震.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国外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2): 205-2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2): 205-20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