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7-10-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张金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明了自主创新的法律背景,认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执法和司法体制是自主创新的法律条件,法律制度在自主创新的制度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并指出,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机制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机制、竞争法律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机制。

    张金来. 自主创新的法治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4..

    分享
  • 谢美娥;谷树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新时期科技扶贫的形势特点和任务要求,分析了NGO在科技扶贫上的独特优势和对我国科技扶贫的积极意义,探讨了当前NGO在科技扶贫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谢美娥;谷树忠. 新时期我国科技扶贫与NGO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5-9..

    分享
  • 仵凤清;宋玉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WOT模型是广为应用的战略选择工具,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相关性分析和坐标图象限分析等数学手段,对SWOT模型进行了改进,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构建了地方政府科技发展战略决策的定量模型。

    仵凤清;宋玉霞. 地方政府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模型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0-13..

    分享
  • 蒋满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我国国防专利授予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防专利利用效率不高、国防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实施需要依靠行政命令进行、未能有效地解决国防专利制度与普通专利制度间的合理衔接和转化问题等方面。为此,在实践中设立统一的国防专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国防专利的有偿使用制度、协调我国现行的国防专利制度与普通专利制度间的关系并积极促进两类专利的双向有序转换显得尤为重要。

    蒋满元. 我国国防专利授予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4-17..

    分享
  • 郭军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是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现状及其问题,然后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非营利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经验,最后探讨了适合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模式。

    郭军灵. 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模式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8-20..

    分享
  • 科技创新管理
  • 施放;朱国锭;徐再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科学界定技术创新群集内涵及成因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实现技术创新群集效应的对策,即发挥技术创新意识的社会功能,发挥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自培育和自组织功能,建立健全激励技术创新的法规制度,实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集约化运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

    施放;朱国锭;徐再仕. 技术创新的群集效应及其实现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1-23..

    分享
  • 常林朝;邵俊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企业孵化器运行与管理中,整合与利用外部社会资源日益重要。依据企业资源理论,通过分析新创企业与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供求,对基于资源外取的企业孵化器开放式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

    常林朝;邵俊岗. 基于资源外取的企业孵化器开放式运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4-27..

    分享
  • 唐丽艳;张秋艳;姜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科技孵化器是网络环境下科技孵化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分析了虚拟科技孵化器的特点,并为其构建了开放、互动、自助、共生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科技孵化器的组织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组织运行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唐丽艳;张秋艳;姜蕾. 虚拟科技孵化器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8-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8-30..

    分享
  • 刘书庆;杨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案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虚拟企业合作项目创新联盟的形成过程原理,应用投资评估理论、对策理论、满意度理论、绩效评价理论,建立了基于投资额、满意度和实际贡献大小的虚拟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三阶段过程模型,并对方案确定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确定出了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总系数和最终利益分配方案,以此提高联盟的主动性和降低虚拟企业合作的风险。

    刘书庆;杨帆. 基于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的合作伙伴利益分配方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3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31-36..

    分享
  • 谢家平;葛夫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逆向物流在当今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中已经成为热点,但是逆向物流回流的不确定性对制造商的生产计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于逆向物流回流的预测将会对生产计划的有效制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应用Markov链对逆向物流的回流进行预测,通过对逆向回收产品的不同状态的界定,剖析其状态转移过程;然后根据Markov链的原理,构建了一个不同状态下的转移方程,在给定的初始状态下,预测某一时期末的回收产品所处不同状态的数量。这样就通过Markov链把产品的状态数量和时间的预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谢家平;葛夫财. 基于Markov链的逆向物流回流预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37-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37-40..

    分享
  • 凌丹;赵春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世界主要汽车集团和公司全部通过合资或并购到我国投资生产,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价值链整合的视角,分析了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资建立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GMW)的并购整合,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跨国并购整合的基本模式,并探讨了SGMW基于价值链跨国并购整合的经验对我国合资企业发展的启示。

    凌丹;赵春艳. 基于价值链的跨国并购整合——对上汽通用五菱并购整合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4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41-44..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乔冬梅;杨舰;李正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我国中央属科技资源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以及影响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整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探讨了以区域科技计划整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可行性,并从制定程序和加强项目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利用区域科技计划整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具体措施。

    乔冬梅;杨舰;李正风. 区域科技计划中的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整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45-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45-49..

    分享
  • 杨忠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靠高科技产业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当今国內外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治隽斯?中高新带具有的优势与驱动途径,提出了强化关中高新带驱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杨忠泰. 强化关中高新带驱动作用的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0-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50-53..

    分享
  • 方大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耗散结构系统是有自组织能力的系统。构建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耗散结构产生条件对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构建与区域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方大春. 区域经济耗散结构系统的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4-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54-56..

    分享
  • 朱春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现代企业和经济活力之源。在剖析上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态势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上海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朱春奎. 上海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5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57-60..

    分享
  • 凌日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资源型区域发展的对接,指出资源型区域高新产业应从地方优势产业、自主创新项目、产品市场潜力和地方关联效应4个方面来界定特色发展,并从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4个层次提出了特色选择的原则与技术路线。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对资源型区域高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

    凌日平. 资源型区域高新产业特色选择研究——以太原高新区产业发展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61-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61-63..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张倩男;赵玉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术产业为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为传统产业的再生都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收入变化对高技术产品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在对高技术产业需求收入弹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测算,并分析和比较所得计算结果的经济含义,以此预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各地区选择合适的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领域提供指导。

    张倩男;赵玉林.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基于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64-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64-67..

    分享
  • 沈伟国;陈艺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新区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从阶段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理论内涵,并根据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高新区"四位一体"定位,设计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沈伟国;陈艺春. 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理论内涵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68-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68-72..

    分享
  • 吕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基本构成及其相应的功能进行分析,明确了国防工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对各创新主体的内在连接机制进行分析,通过技术连接,构成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执行主体体系;最后,在分析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氛围、领导方式、分配改革、知识产权归属等角度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的强化途径。

    吕超.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构成及动力强化途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73-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73-75..

    分享
  • 刘勇;吕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各种资源化处理措施获取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所需的部分资源。从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的发展前景,构建了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的发展。

    刘勇;吕军. 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的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76-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76-78..

    分享
  • 吴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块化技术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将会引起产业分工、制造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对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结构,直至企业发展战略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模块化技术在信息产业成功的应用,以及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践分析认为,模块化生产是必然的趋势,这对于后发展的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战略机遇。

    吴迪. 汽车产业模块化进程及制造模式的战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79-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79-82..

    分享
  • 张立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价值链理论,构造了石油安全链,借助石油安全链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与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而提出石油"能力安全观",给出基于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战略。

    张立凡.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石油安全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83-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83-8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程国平;宁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界定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性的维度,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性的外部环境瓶颈和内部环境瓶颈,并提出消除这些瓶颈因素的对策模型。

    程国平;宁磊. 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86-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86-88..

    分享
  • 马仁钊;翟运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由于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资源的相对短缺,虚拟企业创新平台逐渐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方法。在探讨虚拟企业和创新平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的内涵,认为虚拟企业创新平台具有引导与催化、协同、降低风险的重要功能,构建了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的基本结构及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结构。

    马仁钊;翟运开. 面向知识经济的虚拟企业创新平台及其结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89-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89-92..

    分享
  • 罗新星;吴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基于模糊算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立体识别与提升模型,通过对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的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

    罗新星;吴翀. 企业核心竞争力立体识别与提升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93-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93-96..

    分享
  • 戴继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了新产品速度营销的必要性,从顾客感知时间差异、营销机会瞬间价值、新产品生命周期价值、新产品延迟时间价值等角度探讨了新产品速度营销的时间价值,剖析了新产品速度营销的锁定效应与栅栏效应,并提出了新产品速度营销的相关对策。

    戴继平. 新产品速度营销的时间价值及形成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97-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97-99..

    分享
  • 党兴华;郑登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技术溢出情况下的企业创新模式选择问题,对于企业处理技术专有性与溢出性的矛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AJ模型的基础上,把产品替代率变量引入需求函数中,分析了两个企业在初始单位成本不同时,技术溢出对它们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间产品替代率越大、技术溢出临界值越大,则企业合作创新的空间越小。

    党兴华;郑登攀. 技术溢出情况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非对称博弈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0-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00-102..

    分享
  • 徐国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有关安全定义的研究分析,建立了安全的"功能性"和"状态性"关系图,阐述了安全的人本属性、优先属性、价值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对属性,探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安全健康的措施、途径和侧重点。

    徐国平. 安全的本质属性及实现安全健康的途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3-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03-105..

    分享
  • 科技创新管理
  • 杨勇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知识观是目前技术分析的主流范式,但仍有不少严重缺陷。技术演化观虽然还有诸多分歧和争论,却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理论整合力和现实解释力,也直接契合了自然科学革命性的进展和哲学的发展方向,主流分析范式从技术知识观转变为技术演化观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杨勇华. 从技术知识观到技术演化观:一种新的分析范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06-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06-109..

    分享
  • 朱荣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理性的泛化"造成"了人类发展要面临多重危机,人自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作为技术产品之主要审美形态的技术美,在促进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方面,除了具有一般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还具有特殊价值。基于技术理性泛化的意识形态危机,探讨了技术美的价值。

    朱荣贤. 技术理性泛化背景下技术美的价值——对消解泛化技术理性的一种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10-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10-113..

    分享
  • 胡明礼;刘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有偏好信息但信息不完全的多属性决策系统中获取概率决策规则,提出一种新的不完全信息的多属性粗糙决策分析方法。首先,提出扩展优势关系下相容度的概念;其次,基于相容度给出知识的粗糙近似,并证明了粗糙近似的基本性质;再次,给出粗糙近似的分类质量与β-约简的概念,并从不完全信息的偏好决策系统中导出概率决策规则;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胡明礼;刘思峰. 不完备决策系统中发现偏好概率规则的粗糙集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14-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14-118..

    分享
  • 顾力刚;方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生态学理念引入企业研究,阐述了企业的生态性以及企业生态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单个企业的企业生态构成,根据生物的演进规律构建了企业生态网络模型。

    顾力刚;方康. 企业生态学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19-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19-123..

    分享
  • 徐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创新活动为人类创造了工具手段和发展前景,但也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创新活动的"行为界"进行了设定与界分,以实现自由发挥和必要限制之间的动态平衡。为保证创新活动在既定界域内进行,必须引入控制机制来发挥效用,其运作模式则是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等控制环节共同且交叉发挥效用的互动循环的网状控制模态。

    徐刚. 创新活动“行为界”及其控制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24-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24-12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刘东;邹祖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介绍了WKCI,并着重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进行分析,阐释了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提出创新型城市(或地区)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应着力加强对创新型城市(或地区)典型特征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刘东;邹祖烨. 世界知识竞争力评价及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27-1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27-130..

    分享
  • 赵伟;彭洁;黄鼎成;陈冬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对科技基础设施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其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一定差别。针对目前国内外科技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包括自身发展性特征、协调性特征和综合效能三维评价模型。提出了具体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科技资源,具体分析了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包含的评价要素。

    赵伟;彭洁;黄鼎成;陈冬生. 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31-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31-134..

    分享
  • 李新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35-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国外发达国家科技评估的方法和措施,分析了我国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从科技评估范围界定、科技评估机构建设以及不同科技成果的评估方式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评估体系的具体措施。

    李新功. 借鉴国外科技评估经验 完善我国科技评估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35-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35-139..

    分享
  • 冯岑明;方德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最后,通过试验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冯岑明;方德英.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0-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40-142..

    分享
  • 贺颖;陈士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3-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采用主因子分析法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6年的17个经济指标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公因子可以被视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实力的度量;第二公因子反映了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和科技发展与风险资金投入的情况,第三公因子反映了开发区城市建设方面的发展状况。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贺颖;陈士俊. TEDA经济发展综合分析与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3-1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43-147..

    分享
  • 张霞;刘明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8-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知识管理的特点,建立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的各指标权重进行了实证研究。

    张霞;刘明俊.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48-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48-150..

    分享
  • 赵家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51-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绩效评价的七项原则,运用平衡记分卡相关理论,提出了高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绩效评价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多样本的实证评价。

    赵家新.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51-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51-153..

    分享
  • 魏红;张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中心评价系统是一个包含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的多目标评价系统。针对该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不充分现象,提出了企业技术中心灰色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在多因子综合评价中是较好的方法。

    魏红;张斌.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企业技术中心效益综合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54-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54-157..

    分享
  • 徐道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5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经济特征,从知识创造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条件等6个方面建立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阐述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徐道宣.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58-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58-161..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王志杰;罗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62-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阐述了知识战略选择及实施对企业实现知识管理价值的重要性,然后简要介绍了企业知识战略选择与实施的HNT及其修正模型,并讨论了HNT及其修正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HNT中加入对知识战略选择和实施必须考虑的"软环境"要素之一——企业文化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模型。

    王志杰;罗凯. 企业知识战略选择及实施的HNT模型改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62-1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62-166..

    分享
  • 李文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66-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递阶层面;然后,以复杂适应系统为理论基点,阐述了层面分析范式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该分析范式能够更好地分析与描述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复杂系统运作、创新、学习和适应等行为的本质。

    李文博. 企业知识管理的层面分析范式:一种基于CAS视角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66-1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66-169..

    分享
  • 徐瑞平;王争武;陈菊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7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客户知识能力及其结构的解释和分析,阐明了客户知识管理流程的重要性,并对目前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涉入理论中的客户决策流程,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知识管理的"双维度"整合模式,企业借助于该模式,可以有效地运行CRM系统,及时获取客户知识,最终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

    徐瑞平;王争武;陈菊红. 基于涉入理论的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知识管理整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70-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70-174..

    分享
  • 张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75-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当今在知识管理上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在管理上出现的偏向性,并从知识应用的角度构建了知识管理的三层应用框架。

    张弦. 知识管理的偏向性及应用框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75-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75-176..

    分享
  • 李正卫;池仁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77-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有关组织学习不同类型及其动态性变化的文献基础上,根据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追赶中的阶段特征,研究了技术追赶的阶段转换和组织学习动态变化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规律,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型企业组织学习动态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李正卫;池仁勇. 组织学习的动态性与追赶企业的动态组织学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77-1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77-179..

    分享
  • 李随成;杨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的4个过程:社会化、外化、整合、内化,探讨了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企业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信任机制,提出了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模型,并根据此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随成;杨婷. 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0-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80-184..

    分享
  • 余菲菲;林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5-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对经验的领会、把握与重组,以期对它进行控制。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目前对其共享效果尚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隐性知识量化评估层次模型,依据对比尺度给出了成对比较矩阵,进而计算出各因素对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效果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余菲菲;林凤.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效果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5-1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85-18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杨晨;黄信惠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8-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难度不断加大,需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引领创新团队去实现创新目标。在分析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人力资本分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人力资本存在的特征,提出作为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创新价值的实现者和持续创新的反哺者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人力资本创新效用。

    杨晨;黄信惠. 以创新团队为载体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内涵初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88-1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88-190..

    分享
  • 王庆;赵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91-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人才节约是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分析了我国实施科技人才节约的必要性,指出了科技人才浪费的表现形式,并总结了科技人才节约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科技人才节约的对策。

    王庆;赵慧. 节约型社会的科技人才节约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91-19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91-194..

    分享
  • 谌飞龙;吴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95-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伪人力资本产生的原因,认为引导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产,是防范伪人力资本行为的一条有效途径,人力资本转化物不再归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人私有,从而剔除了导致伪人力资本产生的不安分因子。

    谌飞龙;吴群. 伪人力资本的防范与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转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95-1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95-197..

    分享
  • 刘娜;赵永乐;邵光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危机事前管理的角度,运用可拓理论建立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预警模型,为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防和监控管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处理方法。

    刘娜;赵永乐;邵光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拓预警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198-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198-200..

    分享
  • 张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01-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阐述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办好精英教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精英教育必须保持高度的选择性,以尽力维持精英型大学的水准,要建立一种能有效促使高等教育系统功能分化的制度。

    张岚. 精英教育的守望与理性回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01-2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01-203..

    分享
  • 尹逊震;门可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04-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统计资料,应用离散灰色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研究,发现对比传统的GM(1,1)预测模型,离散灰色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

    尹逊震;门可佩. 离散灰色模型在科技人才资源预测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04-2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04-206..

    分享
  • 综述
  • 郭桂梅;段兴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06-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5个个体特征——人格特征、认知风格、内在动机、知识、自我效能和角色认同,对影响员工创造性的实证研究论文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提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是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

    郭桂梅;段兴民. 个体特征对员工创造性的影响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06-2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06-210..

    分享
  • 罗国锋;谈毅;黄卫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1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风险投资研究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维度12个研究领域,使用Excel分析了2006年国际风险投资研究的特征,重点介绍了风险投资研究的前沿动态,给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罗国锋;谈毅;黄卫来. 2006年国际风险投资研究特征及前沿动态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0): 211-2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0): 211-2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