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6-11-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田志康;张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概括分析美国处理研究不端行为的政策基础上,比较了我国研究不端行为和研究不法行为的区别并作了定义;研究了我国有关法律、规章和政策对研究不端、不法行为的界定、责任处置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对研究不端行为处置的管理监督体制;提出了加强我国对研究不端行为管理的若干建议,并对目前传媒(主要是网络)上对“研究不端行为”的揭露与处置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田志康;张澜. 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的责任与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5-9..

    分享
  • 王桂凤;卢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背景、发展历程、结构体系和主要任务;以气象科学、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大型科学仪器等共享试点为例,展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启动3年来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以浙江省和上海市平台建设为例,介绍了地方开展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进展和经验。最后,从共享理念的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王桂凤;卢凡. 我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进展及其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9-13..

    分享
  • 张青;王桂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为评价对象,完整阐述了评价模型体系的构建原则、特点、结构、功能,给出了一个评价方法库。模型体系突出了模块化和开放性,可为开展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指导。

    张青;王桂强. 具备模块化与开放性特点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4-17..

    分享
  • 周莳文;梁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美国的“337调查”,我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崛起,就要有整体的知识产权国际战略。知识产权国际战略应该以本国企业的利益为基点,既能保护本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又能限制国外企业对知识产权滥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政府、企业以及立法机构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与制度。

    周莳文;梁灯.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国际战略——以美国对华“337调查”为中心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8-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8-20..

    分享
  • 吴俐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并分析了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并针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有关建议。

    吴俐萍. 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2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21-24..

    分享
  • 喻萌;魏纪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削弱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分别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就如何实行技术标准战略,实现科技兴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稳步发展作了必要探讨。

    喻萌;魏纪林.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下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25-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25-27..

    分享
  • 张克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纺织技术标准在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的作用有所不同,纺织技术标准对纺织产业国际竞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制造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国内市场,其途径和手段主要通过“技术标准的绿色化、环保化、安全化,绿色、环保、安全标准的认证化,认证标签进入市场的准入化”来实现。国外纺织技术标准的发展对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我国应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张克俊. 技术标准与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28-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28-31..

    分享
  • 高新技术产业化
  • 潘忠志;高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通过对不同方式下企业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利用博弈论原理证明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趋于结成战略联盟开展合作创新。

    潘忠志;高闯. 高技术集群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32-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32-34..

    分享
  • 胡明礼;刘思峰;方志耕;阮爱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企业集群的进化博弈链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进入效用为负值的情形下企业集群进化博弈演进过程进行系统仿真,提出了企业集群演进的临界条件和自发演进条件的概念,揭示了企业集群演进的内在机理和动态过程,为探寻企业集群演进的本质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胡明礼;刘思峰;方志耕;阮爱清. 企业集群演进的进化博弈链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34-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34-37..

    分享
  • 李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的治理是当前集群研究的一个重点。分析了模块化生产中的准信息同一化性质,及由此带来的模块集群生产与创新的竞争性质,并构建了模块集群创新激励的研发锦标赛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模块化的集群治理机制。

    李恒. 消费DIY、模块化与产业集群治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38-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38-41..

    分享
  •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性技术急需创新机制。基于共性技术的本质特点,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采取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重在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建立有利于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实施吸收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 产业共性技术组织与开发的实施方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42-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42-44..

    分享
  • 李荣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在创新政策和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创新政策的制定和风险投资体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荣喜. 欧洲国家创新和风险投资体系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45-4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45-47..

    分享
  • 方维慰;李同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技术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空间扩散来实现,而扩散效果的高低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首先肯定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对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进行因素分析,构建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优化空间扩散环境的具体措施。

    方维慰;李同升. 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分析与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48-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48-50..

    分享
  • 秦德智;姚超;雷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民—信息—市场的互动为视角,在分析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信息化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信息化的合作效应;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秦德智;姚超;雷森. 基于农业信息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51-53..

    分享
  • 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 高锡荣;刘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技术创新过程按照创新程度的高低,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纯粹的模仿、创新式模仿、模仿式创新和原始创新4个演化阶段;运用我国专利增长的年度数据,分别以授权专利技术中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作为技术创新不同演化阶段的代理变量,对我国在转型时期的技术创新演进过程进行了经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表明,近20年来我国的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从相对增长上看,创新的增长明显高于模仿的增长,这反映了我国正在由以技术模仿为主的时代向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时代演进。Panel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在模仿与创新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模仿促进创新,另一方面创新亦促进模仿,二者呈现动态的交互过程。

    高锡荣;刘伟. 从模仿到创新:来自专利增长的经验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4-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54-58..

    分享
  • 张劼;张宗益;吴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研究创新溢出对成本降低型创新以及需求创造型创新影响的方法是分别建立两个模型进行研究。将两个模型同时纳入一个存在创新溢出的两阶段竞争Hotelling模型中进行分析,以厂商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分析了厂商的决策行为,指出创新溢出对两类创新以及厂商利润存在不同的影响。

    张劼;张宗益;吴昊. 存在两类创新溢出的Hotelling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59-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59-62..

    分享
  • 张黎明;陈杰;王艺;沈少兰;张念武;胡小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勒温的行为公式得出创新行为公式,进而提出了创新与保护行为的空间理论,并由此提出了解决创新与保护问题的新途径。

    张黎明;陈杰;王艺;沈少兰;张念武;胡小蓓. 创新与保护行为的空间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6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62-65..

    分享
  • 朱桂龙;周莲子;胡剑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很多风险,其中战略风险又是影响非常重大的风险形式。从分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入手,深入探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战略风险,并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思路及措施。

    朱桂龙;周莲子;胡剑锋. 论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战略风险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66-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66-68..

    分享
  • 刘朝;孙耀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标准竞争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战略不同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策略也各不相同。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在3种不同技术标准战略下,技术标准竞争策略的选择问题。

    刘朝;孙耀吾.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标准竞争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69-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69-72..

    分享
  • 赵湘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R&D财务管理的刚性和柔性以及R&D财务管理柔性在R&D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R&D财务管理柔性的定义和R&D财务集成管理的构想。

    赵湘莲. 对高新技术企业R&D财务管理柔性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73-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73-75..

    分享
  • 武鑫;干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企业要取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就必须快速开发成功的新产品,这是企业竞争战略中的关键部分。基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探讨中小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前期,提出了新产品开发前期的主要内容和各阶段的开发策略,以提高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成功率。最后以“迷你洗衣机”的开发前期为例分析说明上述方法应用的有效性。

    武鑫;干静. 我国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前期过程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76-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76-78..

    分享
  • 康灿华;孙艳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轿车行业属于寡占型,但厂商创新动力不大。在传统企业创新行为函数基础上,结合产业经济学和跨国经营学知识,引入行业行政管制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度两个新因素,分析其对中国轿车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促进厂商创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康灿华;孙艳琳. 浅析中国轿车企业技术创新受阻之因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78-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78-81..

    分享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 高喆;黄代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应用经济地理学涉及的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方面的综合性,与经济活动发生内在联系的地域性,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社会性,解读了中部崛起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高喆;黄代伟. 中部崛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地理学视角的解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82-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82-85..

    分享
  • 张莉;王慧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东线水资源统一配置,对南水北调工程运营前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江苏段作为南水北调子系统的角色转换为南水北调运营管理带来的矛盾,在东线构建了政策、管理、引导、运营、监控五维立体化的运营体系,并指出了5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措施。

    张莉;王慧敏. 南水北调东线立体化运营的创新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86-8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86-88..

    分享
  • 刘宗发;邹进泰;余宏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和土地利用的急剧变化,城市“热岛现象”和气候变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并就城市如何根据气候变化制定合理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刘宗发;邹进泰;余宏平. 气候变化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以武汉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89-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89-92..

    分享
  • 白利娟;汪小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略显滞后,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加快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白利娟;汪小梅. 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3-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93-95..

    分享
  • 王晓蓉;耿宝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的热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对发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指导意义,初步探讨发展区域旅游循环经济的实施模式及保障措施。

    王晓蓉;耿宝江.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6-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96-98..

    分享
  • 汤亚莉;邓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既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受托责任的途径,也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现有环境绩效审计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环境绩效进行审计的有效方法。以环境价值链为审计内容,构建了一个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汤亚莉;邓丽. 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99-10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99-101..

    分享
  • 郭新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角度,对丹江口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思路。

    郭新明. 关于构建县级科技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02-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02-104..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蔡声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正确认识知识的形式和技术的性质,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会性知识是成功进行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根据不同的知识的形式和技术的性质,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对意会性知识的学习比较复杂,更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制度文化的影响。

    蔡声霞. 知识的形式 技术的性质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研究——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新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04-1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04-106..

    分享
  • 武玉英;何喜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竞争情报系统,一方面能够辅助国家政府部门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国际贸易的概况,掌握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动态以及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进出口政策与方针;另一方面能够从微观角度服务于我国进出口企业,使其获得及时全面的TBT预警信息,及时调整进出口策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技术标准,减少由TBT造成的巨额损失。因此,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迫切需求,并在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武玉英;何喜军. 技术性贸易壁垒竞争情报系统分析与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07-10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07-109..

    分享
  • 杨依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只有不断创造知识、培育企业能力才可能赢得未来的竞争。但知识的创造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价值、带来企业价值的提高。知识价值在于不仅要强化知识自身的创造,还要集中强化知识活用所带来的企业—社会价值的创造。

    杨依依. 企业知识化与知识价值化的平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0-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10-111..

    分享
  • 胡泽平;施琴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的发展催促着知识管理的推进。隐性知识是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作了介绍性的阐述,从高校执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3个职能过程中分析高校隐性知识的流程和表现形式。

    胡泽平;施琴芬. 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和流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1-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11-115..

    分享
  • 成桂芳;宁宣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性知识传播对于虚拟企业在具有敏捷性的同时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意义。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虚拟企业成员企业间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虚拟企业改进隐性知识传播效率的路径和对策。

    成桂芳;宁宣熙. 虚拟企业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6-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16-118..

    分享
  • 王战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危机层出不穷的现状,提出了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思想,并从功能、活动内容和运行模式上设计了企业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最后从系统建设、制度与流程设计以及保障体系建立3个方面对危机预警管理的实现提出了解决方案。

    王战平.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企业危机预警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19-1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19-122..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杜骁;蒲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关的计算模型。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影响旅游环境容量的需求容量和供给容量的平衡关系,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旅游景区进行旅游环境需求容量的状态模型和供给容量的动态发展模型的构建,分析其发展规律,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短期Logistic曲线型和长期复合Logistic曲线型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以往环境容量概念体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环境容量的各主要限制因子,将模型与“生命周期”对应起来,使环境容量在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杜骁;蒲云.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概念体系及发展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23-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23-125..

    分享
  • 赵国杰;赵红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在指出层次分析法构造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后,基于网络层次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总量、质量和流量3个方面构造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ANP网络层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评价城市竞争力的合理性。

    赵国杰;赵红梅.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26-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26-128..

    分享
  • 黄锦成;杨颂阳;阮付贤;陈启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采集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两部分组成,以项目的共性要素,进度、技术、队伍、经费、管理和环境等,作为监控的信息,应用风险监控的有效方法和模型,从项目风险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旨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评估项目的未来状态,预测项目可能发生的问题,判断项目发展趋势等方面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黄锦成;杨颂阳;阮付贤;陈启源. 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29-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29-131..

    分享
  • 谭晓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3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ommonKADS方法,介绍了科研项目评审知识系统模型框架建立的过程,并给出了一个项目初评知识库的范例。该模型对开发科研项目评审知识系统在知识分析和系统设计方面有指导意义。

    谭晓宁. 科研项目评审知识系统模型框架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32-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32-133..

    分享
  • 李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高校目前在科研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模型,严格考核,从而全面调动学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李苏. 高校科研评价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34-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34-136..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笪可宁;唐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制造网络和供应链。这两个领域传统上认为是相互独立的,但随着市场的全球化,有必要将这两个互补的学科集成。基于运作战略中两种结构化的决策类型也就是设施和纵向集成来研究制造网络和供应链,提出了网络系统的分析模型,它含有4种基本的网络结构。

    笪可宁;唐亮. 从运作战略角度分析制造网络和供应链的集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36-1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36-139..

    分享
  • 王芳;杨乃定;刘丽;姜继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集成风险管理(EIRM)是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作团队的确定和工作流程的构建是目前EIRM实施的瓶颈所在。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项目目标管理(MBO)方法和项目组的三维空间模型确定了EIRM的项目团队,并结合EIRM的组织结构建立了EIRM的工作流程,使EIRM的实施通过项目平台得以实现。

    王芳;杨乃定;刘丽;姜继娇. 基于风险平台实施企业集成风险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0-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40-142..

    分享
  • 夏维力;杨海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虚拟企业伙伴选择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方法。首先构建了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该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通过MATLAB神经网络工具对其进行模拟计算。最后,给出了一个典型算例。

    夏维力;杨海光.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3-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43-145..

    分享
  • 尹贻林;万礼锋;蒋慧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组织作为一种高柔性的敏捷动态组织克服了传统模式的种种不足,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分析了建筑业中虚拟组织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并对虚拟组织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信任机制进行解决。

    尹贻林;万礼锋;蒋慧杰. 建筑业中虚拟一体化组织模式及其信任问题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46-149..

    分享
  • 钱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一个现有的组织整合模型出发,分析了物流整合对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一个基于几种管理学前沿理论的组织整合模型的基础上,揭示了该模型的本质是供应链的集成;其次,分析了4PL的供应链集成功能和所蕴含的物流整合观的思想,为改进和重构上述企业组织模型提供方法上的支撑;最后,引入了基于4PL物流整合观的企业组织模式,并分别分析了内部物流整合与外部物流整合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钱莹. 基于4PL物流整合观的企业组织模式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49-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49-152..

    分享
  •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
  • 张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53-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选择的赶超战略有魏源的“师夷长技”、洋务运动、孙中山的“揖美追欧”、大跃进、洋跃进,分析这些赶超战略可以对中国正在倡导实施的技术跨越战略提供借鉴。

    张晶. 中国近代以来的技术赶超战略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53-1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53-155..

    分享
  • 沈丽冰;孙涛;戴伟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5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论述了网络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网络生态系统的三大特征,详细地分析了网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沈丽冰;孙涛;戴伟辉. 网络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56-1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56-158..

    分享
  • 雍兰利;叶微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5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义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由于其所具备的功效性已被当作创新的代名词。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不同因素对企业经营各有不同的功效;另一方面,各种因素适宜的集合将会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的功效。

    雍兰利;叶微波. 简论技术创新以及非技术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59-1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59-161..

    分享
  • 王大刚;席酉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62-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战略管理理论中对战略问题的研究与和谐管理理论中和谐主题的分析相结合,阐明了和谐主题在战略问题中的定位,指出和谐主题是战略问题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在战略问题分析——SIA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和谐主题分析的HTA模型,通过对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实施中大量的企业实践活动的分析,得出结论:和谐主题是企业在特定环境、特定阶段面临的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任务或关键问题,在海尔集团时间序列上3个不同和谐主题的管理实践是海尔集团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

    王大刚;席酉民. 海尔国际化:战略与和谐主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62-1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62-166..

    分享
  • 钱刚毅;张子刚;陈金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67-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间层组织中各行为主体的互动活动往往具有策略互补性。运用互补性博弈的分析方法,考察中间层组织中各行为主体选择其努力水平的相互依赖性如何影响多重纳什均衡的结构,同时,考察哪些重要的协调机制有助于避免由于策略不确定性等导致的协调失败问题。

    钱刚毅;张子刚;陈金菊. 中间层组织的互补性博弈及其协调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67-1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67-169..

    分享
  • 姚公安;覃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政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形式。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比分析了动态情况下传统政务模式与电子政务模式公共管理系统总熵的变化情况,从系统论角度说明了电子政务系统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比较优势。

    姚公安;覃正. 电子政务效率优势探索与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0-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70-17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马捷;王成璋;锁利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把城市劳动力从低技术部门挤向高技术部门。通过在三方议价模型中引入技术水平,指出厂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不断达到议价均衡的过程中实现了低技能到高技能的技术进步。

    马捷;王成璋;锁利铭.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转移的就业议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3-1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73-175..

    分享
  • 李攀艺;蒲勇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6-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产学合作关系下研究型高校科研人员R&D活动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应用共同代理理论,在考虑高校R&D活动具有多任务代理及存在客观绩效评价扭曲等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就激励合同中不存在固定工资和存在固定工资的情形进行了激励机制设计,并深入探讨了规模效应、客观绩效评价以及由共同代理引起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搭便车”效应对于最优激励合同的影响。

    李攀艺;蒲勇健. 基于共同代理理论的研究型高校R&D活动激励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6-1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76-179..

    分享
  • 张长征;李怀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认知的双重过程理论,构建团队信任形成的动态模型,指出团队信任主要有预设信任、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3种形态,分别通过启发性途径、系统性途径与习惯性途径形成。3种信任形态因其特性差异而对团队成员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

    张长征;李怀祖. 团队信任形态的动态演进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79-1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79-182..

    分享
  • 吕军;侯俊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83-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高等学校内部、市场及高等学校外部(国家政策及社会文化)3个维度构建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吕军;侯俊东.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83-1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83-185..

    分享
  • 孙超;龚新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86-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培养创造型人才和进行知识创新需要科学化管理来保障。高校管理创新贯穿高校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渗透到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须沿着理念更新、视野拓新、职能革新、方式创新、组织更新、手段拓新、模式革新、机制创新等路径,使高校管理实现从“物本”向“人本”8个方面的转变,从而实现高校的科学化管理。

    孙超;龚新桥.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学化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86-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86-189..

    分享
  • 卢纪华;赵希男;朱春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点学科是高校科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依托,是出高水平成果的基地,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在对平衡计分卡和高校重点学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起一整套由具有因果关系的目标和衡量指标组成的高校重点学科评估体系,旨在为高校重点学科评估开辟一种新的方法。

    卢纪华;赵希男;朱春红.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重点学科评估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0-1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90-192..

    分享
  • 综述
  • 戴业炼;陈宏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3-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举国内外有关软实力研究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述,提出了区域广义软实力和狭义软实力的概念。

    戴业炼;陈宏愚. 软实力研究评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3-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93-195..

    分享
  • 耿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6-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研究的主题。然而,对企业竞争优势概念本身的系统研究甚少,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界定也并不完善。在对企业竞争优势概念界定的相关观点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评析了各种概念界定的特点与不足,并通过吸纳与融合,对企业竞争优势概念予以较为全面、系统的界定。

    耿帅. 企业竞争优势概念界定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6-1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96-198..

    分享
  • 邓云;周德群;王辉;商红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目前生态工业园企业间交易成本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指出目前对E1P交易成本研究基础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建议加强对EIP企业间交易成本的研究,应用到EIP的建设之中。

    邓云;周德群;王辉;商红岩. 生态工业园企业间交易成本研究概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11): 198-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11): 198-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