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6-09-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鄂宏哲;杨国军;奉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普通风险投资及其运行机制,阐述了拟成果购买制体制及其构架下的风险投资,在投资对象、管理模式、退出方式、利润回报方式、回报期限及投资风险等问题上对两种风险投资作了对比,为科研资金的风险投资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鄂宏哲;杨国军;奉公. 拟成果购买制下的风险投资与普通风险投资之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5-7..

    分享
  • 周莹莹;周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研究项目进行定价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项目利润问题的研究,并给出3种确定利润空间的方法。

    周莹莹;周峰. 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研究项目的利润空间确定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8-10..

    分享
  • 衡孝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作为创新主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必须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包括物质、精神、制度3个层面的支持系统都能够良好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够使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完成。

    衡孝庆. 技术创新的社会支持系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0-12..

    分享
  • 史海霞;李余生;初言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资源开发工程管理决策的常规思路是进行技术或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它往往由于不能体现不同决策主体的利益要求而达不到满意效果。所以首次提出从“政府—市场—公众”层次进行决策,并尝试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一类基于决策者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决策模型。此评价模型对我国资源开发工程的管理决策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史海霞;李余生;初言玲. 基于政府—市场—公众的资源管理决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3-15..

    分享
  • 孙宏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分为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保险。该保险所保护的主体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潜在的侵权人也包括潜在的受害人。企业在投保知识产权保险后,可以放心大胆地投身于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而不必担心可能遭遇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孙宏涛. 美国知识产权保险——企业科技创新的护身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6-18..

    分享
  • 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 郭晓林;鲁耀斌;张金隆;任锦鸾;吕永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所共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却对制定有效的相关政策造成了障碍。在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复杂性机理。对其复杂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化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提出了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进程的相关建议。

    郭晓林;鲁耀斌;张金隆;任锦鸾;吕永波.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性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9-21..

    分享
  • 沈丽冰;戴伟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生态群落模式进行研究,在分析科技自主创新生态链的基础上,研究了科技自主创新群落的运行机理,提出了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最后结合汽车产业的特点进行了案例分析。

    沈丽冰;戴伟辉. 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模式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22-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22-25..

    分享
  • 李安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面向不连续创新的企业产品研发过程的特点和纵向协同研发的形式,提出面向不连续创新的研发过程也是营销过程,重点研究了纵向协同产品研发过程及其中的知识创造。针对不连续创新需要领先用户参与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外部连接的扩展型研发—市场界面管理模式。

    李安民. 不连续创新与纵向协同研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26-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26-31..

    分享
  • 喻小军;江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复杂产品系统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创新过程也就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探讨了复杂产品系统的定义、内涵,总结了复杂产品系统的特征,概括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关键风险因素,并分析了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过程,最后得出了进行创新风险管理的途径。

    喻小军;江涛.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及其风险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3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31-33..

    分享
  • 曹休宁;涂山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信誉是保证产业集群有序运作的前提。与科层组织的信誉机制不同,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主要是靠非正式制度。从相互依赖、声誉以及文化信仰3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结论是产业集群中特有的信誉机制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休宁;涂山峰. 非正式制度与企业信誉——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34-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34-36..

    分享
  • 陈桦;张耀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节约成本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原因,斯密的分工创造财富的原理仅是节约成本的方式。通过对发现成本、内化成本及创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创业是发现成本、节约成本最重要的形式;创业企业有不断发现成本、节约成本的机会;在发现成本、节约成本的过程中能挖掘更多的创业机会。

    陈桦;张耀辉. 发现成本与创业机会[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37-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37-39..

    分享
  • 汪碧瀛;杜跃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依据不同的创新源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寻找到适合自身内外部环境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评价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某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路径方法,为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提供依据。

    汪碧瀛;杜跃平.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0-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40-42..

    分享
  • 朱杭;莫燕;周晓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介机构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叙述了创新价值链概念及创新价值链的价值,通过分析技术中介对创新价值链结构的影响,从机理上深入剖析了技术中介提升创新价值链效益。在分析了技术中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中介提升创新价值链效益的几点对策建议。

    朱杭;莫燕;周晓林. 技术中介提升创新价值链效益的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3-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43-45..

    分享
  • 贺小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力理论从企业内生性的资源和能力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竞争优势之根源,但它并没有充分地关注到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贡献。将企业家能力纳入能力理论模型,认为企业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一是培育企业的组织能力,进而间接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二是通过其综合性经营能力,对企业的成长作出直接的贡献。

    贺小刚.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一个能力理论的拓展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5-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45-48..

    分享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 张建军;蒲伟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以及网络开发等理论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应走层级增长极网络开发模式,并提出了构建以“成渝”和“西咸”经济圈为核心层增长极的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在实现生产与人口向“辐射带”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极化效应与回波效应促进层级增长极网络辐射带的发展,最终达到推动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的设想。

    张建军;蒲伟芬.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战略构想[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49-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49-51..

    分享
  • 邹再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常情况下,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由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组成。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介机构是联系技术创新源泉与技术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则是整个创新系统的营造者和维护者(或者说是宏观调控者)。他们处在特定的创新环境中,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共同推动着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良、创新资源缺乏、创新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较低等原因,其创新主体结构表现为以政府为技术创新“准主体”,以推动企业向技术创新主体发展为方向,以积极培育创新中介组织为侧重点,以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有机联系和合作为突破口的渐进结构。政府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主体结构中处于核心和关键的地位。

    邹再进. 论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主体结构特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2-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52-54..

    分享
  • 李红;孙绍荣;李健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把握上海未来科技发展形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技术预见,运用德尔菲法,针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设计了调查问卷,向相关专家发放。以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预见为例,采用相关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回收的两轮问卷信息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上海市技术预见整个过程的实证研究,拓展了技术预见中信息整理、信息挖掘的方法体系,为我国开展本土化的技术预见提供参考。

    李红;孙绍荣;李健民. 上海市生物技术领域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5-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55-57..

    分享
  • 卜庆军;古赞歌;欧阳仲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经济是浙江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形式,但是浙江的产业集群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低、竞争优势难以持久等问题。为提高浙江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集群与共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良性互动,提出应大力推进基于浙江集群经济的共用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针对集群经济的特点设计了共用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卜庆军;古赞歌;欧阳仲健. 基于浙江集群经济的共用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58-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58-61..

    分享
  • 吴兆龙;吴跃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年来,浙江凭借其先发性体制优势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这种结构,在技术创新、增强经济活力、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产业升级的挑战及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许多中小企业却原地徘徊,给外界以一种“长不大”的感觉。鉴此,以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背景,从战略层面对其发展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吴兆龙;吴跃斌. 浙江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突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62-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62-65..

    分享
  • 王子新;夏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部经济是公司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总结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了广州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其今后发展总部经济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王子新;夏斌.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66-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66-68..

    分享
  • 朱汉民;何祎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湖北的区位交通优势入手,分析了中部崛起战略给湖北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对地方政府和物流企业提出的要求,最后探讨了湖北省凭借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业的对策措施。

    朱汉民;何祎男. 面向中部崛起的湖北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69-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69-71..

    分享
  • 高新技术产业化
  • 柏昊;杨善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阶段式技术学习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产业环境,模块化模式已成为产业的发展趋势,它改变了技术学习的产业环境。通过对模块化技术结构和创新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模块化产业的技术学习模式,说明技术学习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创新是技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并从技术的来源、技术学习的主体及影响因素角度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龙芯设计便是基于模块化技术学习模式成功的典型案例。

    柏昊;杨善林. 基于模块化产业的技术学习模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72-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72-75..

    分享
  • 牛保庄;张智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闭环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制造产业集群逆向价值链,进而通过价值链集成分析其闭环价值链模式。认为制造产业集群尤其是珠三角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集群具备发展闭环价值链的先天优势,然后根据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和协同理论的相关建议。

    牛保庄;张智勇. 制造产业集群闭环价值链模式研究——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76-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76-79..

    分享
  • 郑季良;邹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化生产使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分解在多个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中。从产业组织角度看,绿色制造具有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特征,需要从产业集聚的视角,通过分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生态效应来理解和探讨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集成效应进行了经济分析。

    郑季良;邹平.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经济分析——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0-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80-82..

    分享
  • 孙国栋;王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博弈论理论为基础,从产业链成员企业间利益合理分配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链的稳定性问题,给出了产业链中各成员企业的收益分配方法。

    孙国栋;王宁. 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链稳定性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3-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83-84..

    分享
  • 杨瑾;尤建新;蔡依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时基竞争(TBC)的集群供应链系统的本质在于其流程的柔性,就集群供应链系统流程柔性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程柔性化的内涵及其战略孵化器,提出了流程柔性化需要重新评估供应链的流程,调整流程战略,重构流程结构,变革流程运作的观点。最后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增强集群供应链系统流程柔性的方法。

    杨瑾;尤建新;蔡依平. 基于时基竞争的集群供应链系统流程柔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5-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85-87..

    分享
  • 马晓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科技产业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都急需要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投入不足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性因素,要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大发展,必须构建发达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

    马晓霞.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88-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88-90..

    分享
  • 熊惠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微笑的创意”的产业创意化到“创意的微笑”的创意产业化,再到创意产业的资本化,清晰地勾勒出在自主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创意与“微笑的曲线”联动发展的中国路径。

    熊惠平. “微笑的创意”与“创意的微笑”的中国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91-93..

    分享
  •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
  • 伍志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SSTI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必然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很强的相对主义倾向。分析归纳了SSTI中相对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方面认为该相对主义表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认为相对主义与实在论的矛盾是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理论中的主要问题。指出区别“可形成的”和“不可形成的”因素是正确处理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伍志纯. SSTI中的相对主义特征及其解决途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3-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93-95..

    分享
  • 方本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进行考察与分析的同时,对比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环境,提出创新型文化环境具有求异性而非求同性、自治性而非控制性、协同性而非分散性、超越性而非实用性的特征。提出按照创新文化环境的要求改善我国的科学研究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为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各方面创新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空间与致胜平台。

    方本新. 创新型文化环境的特征——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和我国科学研究环境的比较与反思[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6-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96-98..

    分享
  • 潘智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确定条件下,由于决策和判断依据来自于有限的经验和启发,因而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不理性的。理性决策在经济生活中非常少见,而非理性决策却是非常普遍的。为研究这种不确定性决策中的有限启发,分别从不确定决策中最普遍的先验概率、特征描述敏感性、易得性偏向、锚定效应、心理帐户和共同判断来设置针对性实验和问卷调查,同时运用心理实验和归纳演绎等技术手段,从实验经济学角度来印证这种启发式决策偏差现象的普遍性及其表现,从而找寻非理性决策偏差的规律性,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供启发式参考。

    潘智勇. 非理性投资决策的管理学实验与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99-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99-103..

    分享
  • 薛伟;谌立国;黎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管理熵的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用以进行组织管理效能研究的各种指标。经算例验证,此模型是有效的。

    薛伟;谌立国;黎放. 组织管理效能的管理熵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3-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03-104..

    分享
  • 刘希宋;王辉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备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设备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备管理组织方式和设备管理的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通过对某集团12家分公司的设备管理组织方式进行分析,利用决策树优化算法归纳出了设备管理组织方式优化的规则,希望能为其它企业组织机构改造提供依据。

    刘希宋;王辉坡. 设备管理组织方式的决策树优化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5-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05-107..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邱均平;赵蓉英;殷之明;任全娥;马瑞敏;刘永;谭春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从8个角度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国内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并提供了详细的评价结果与分析。具体包括200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2006年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2006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门类前50强等、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评价等级表(前20%学校)和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评价等级表(前20%学校)。可供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广大考生及家长、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参考使用。

    邱均平;赵蓉英;殷之明;任全娥;马瑞敏;刘永;谭春辉. 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6~2007)[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08-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08-112..

    分享
  • 胡丹;王京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环境业绩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业绩和财务风险的评估。从财务绩效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适合制造企业的环境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权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一家已通过ISO9000和ISO14000标准体系认证的制造企业A的环境业绩进行了综合评估和结果分析。

    胡丹;王京芳. 基于熵值权的企业环境业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13-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13-116..

    分享
  • 周鹏;林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使用效率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DEA的C2R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才使用效率评价复合DEA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广东省9个城市的科技人才使用效率评价中,验证了该模型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事政策与制度的制定与优化工作。

    周鹏;林健. 基于复合DEA的人才使用效率评价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16-1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16-118..

    分享
  • 蒋国瑞;赵新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TBT形成的原因出发,结合相关的经济、贸易、政治、技术和健康等因素在产品、行业和宏观3个层面的分析,建立了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基于案例推理的TBT预警系统,为TBT的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可行的方法。

    蒋国瑞;赵新竹.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19-1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19-122..

    分享
  • 肖德云;蒋元涛;付智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的战略控制意义重大,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是战略绩效评价的最新进展,设计了动态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设计了企业绩效评价的误差反向传播GA-BP模型。遗传算法具有快速学习网络权重和全局搜索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BP算法的局部收敛问题。误差反向传播的遗传—神经网络(GA-BP)模型提高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肖德云;蒋元涛;付智慧. 基于GA-BP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23-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23-125..

    分享
  • 牟芳华;杨冬梅;王红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得区域乃至全球城市体系逐步扩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并发挥其作为区域发展“领头羊”和组织者的角色,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已被各级地方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因此,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找出城市竞争中的优势要素和劣势要素,对于各级政府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提高城市竞争力,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牟芳华;杨冬梅;王红梅. 我国区域城市竞争力定量评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26-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26-128..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罗世鹏;赵嵩正;殷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剖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能力发展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核心能力发展模型框架。该模型框架充分考虑了资源共享问题,分析了联盟企业的组织学习,构建了核心能力发展过程,并给出了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核心能力发展实施原则和实施方法。

    罗世鹏;赵嵩正;殷茗. 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核心能力发展模型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29-1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29-132..

    分享
  • 梁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创新系统不同机构之间交互作用的重要界面,是企业同外部环境知识传递的桥梁。以高创新投入和高创新绩效为特点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创新系统的重要节点和中介环节,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部分。在阐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特征以及在全球创新系统中的功能的基础上,从创新系统的视角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的动因。

    梁军. 基于创新系统视角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动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2-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32-134..

    分享
  • 武刚;冯玉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5-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深入分析比较现有竞争性电子采购机制电子招投标和电子反向拍卖,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竞争性多轮次集成式谈判电子采购机制。该机制促进供应商公平竞争,实现供应商与采购方竞争性合作。

    武刚;冯玉强. 面向B2B的竞争性电子采购机制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5-1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35-136..

    分享
  • 许永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变迁,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这一主题,提出了基于信息化的三层网络组织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设计,重点论述了它的内涵、特征,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

    许永斌. 基于信息化的组织模型:理论设计与案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37-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37-140..

    分享
  • 李延海;孙林岩;孙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中国海关监管工作始终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矛盾,即严格执法与高效运作的矛盾。借鉴国际海关通行的做法,提出了利用海关信息平台,构筑一个科学、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海关各项业务改革,加快海关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海关管理水平。

    李延海;孙林岩;孙雯. 信息技术在海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40-1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40-142..

    分享
  • 胡丽;张卫国;康治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43-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将数据挖掘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于CRM中,能够加强和改善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以保险业CRM系统建设为背景,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其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胡丽;张卫国;康治平. 保险业CRM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43-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43-14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温颖筠;于绥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学术带头人的含义出发,论述了学术带头人在把握、调整科研群体的主攻研究方向,凝聚世界各地的科研俊才、培养杰出的科学英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学术带头人应当具备的科学素质,认为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问题及取得原创性成果是学术带头人的基本创新能力。最后简要概述了取得原创性成果需要的学术氛围。

    温颖筠;于绥生. 创新群体中学术带头人的原创能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46-149..

    分享
  • 刘翠娥;赵国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冲击下,企业成长受到许多不可预期因素的制约。作为企业运行的主要驱动力,员工的群体效应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企业的价值准则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培育一个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企业共同体,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价值链为企业在多变环境中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动力支持和保障。

    刘翠娥;赵国杰. 基于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企业成长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0-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50-152..

    分享
  • 余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2-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型员工决定了组织将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扁平化组织自身固有的特点注定他们更容易遭遇“职业高原”现象。如果不及时突破这种现象,必然对本人和组织都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分析知识型员工遭遇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4条突破职业高原的对策。

    余琛. 知识型员工的职业高原现象成因及其突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2-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52-154..

    分享
  • 孙晓华;戚振东;段兴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雇员流失对企业有利也有弊。在雇员流失成本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收益分析提出了静态成本—收益模型;考虑到雇员流失具有不确定性,引入时间因素,提出了企业人员动态控制流动模型。

    孙晓华;戚振东;段兴民. 企业人员流失的成本—效益动态控制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5-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55-157..

    分享
  • 郭力立;胡若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流动关系到企业经营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提出人才流动成本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也可分为有形和无形。在人才流动成本分为无形、有形成本基础上提出了计算人才流动成本收益的函数设计,根据这一函数提出降低成本的对策。

    郭力立;胡若歆. 人才流动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58-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58-160..

    分享
  • 吴文华;肖艳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备研发能力且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人才——软件研发人员,是软件公司的核心命脉,是软件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软件研发人员工作特点和需求特征的生涯导向,究其本质就是对生涯发展规划主控权是趋向于组织还是个人自身的一种把握。依据这种主控权的把握度,进而提出软件研发人员的生涯发展规划模式。

    吴文华;肖艳平. 软件开发人员的生涯导向与生涯发展规划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0-1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60-162..

    分享
  • 王青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3-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则思路,提出了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的理论架构。

    王青耀. 关于我国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与组织重构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3-1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63-165..

    分享
  • 陈海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6-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构建高校教师职业创造力,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因素。

    陈海平. 关于构建高校教师职业创造力的战略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6-1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66-168..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孙晓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9-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影响其绩效的因素很多,其中尤其是监督控制、虚拟团队沟通、团队成员工作动机和知识管理等均会对虚拟团队的绩效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孙晓莹. 影响虚拟团队绩效水平的管理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69-1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69-172..

    分享
  • 姚国章;邓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7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化物流是物流发展的新模式,昭示着现代物流发展新阶段的开始。从分析国际、国内对“物流”的新定义入手,提出了“电子化物流”的定义与特点,探讨了电子化物流服务的3种模式,从4个方面分析了电子化物流发展的主要对策。

    姚国章;邓攀. 电子化物流发展对策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73-1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73-175..

    分享
  • 邹雅丽;凌鸿;胥正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7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应链的跨组织流程在重组过程中合作伙伴之间会产生不协调的现象,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来促进合作伙伴的协作,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提出一个跨组织流程重组激励机制执行的时序,并通过分别考虑完备信息和不完备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入手,给出相应的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供应链跨组织业务流程重组协调的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邹雅丽;凌鸿;胥正川. 供应链跨组织流程重组协调的激励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76-1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76-178..

    分享
  • 张根林;李怀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供应中断情况下,制造商库存系统的订货提前期与外部系统、订货成本、惩罚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最优库存策略对供应中断持续时间更加敏感。

    张根林;李怀祖. 供应链中断对制造商库存策略的影响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79-1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79-182..

    分享
  • 常香云;霍佳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82-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品原始制造商为核心企业,提出面向闭环供应链的集成物流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支持闭环供应链运作的信息集成网络,认为信息集成网络应集成3个层次的信息,即闭环供应链中核心制造企业的内部信息、闭环供应链运作层面的信息和闭环供应链之外的外部信息。

    常香云;霍佳震. 面向闭环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网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82-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82-184..

    分享
  • 李梅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85-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在地铁火灾事故中影响乘客安全逃生的客观因素,指出了现行地铁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

    李梅玲. 地铁火灾事故中乘客安全逃生设计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85-1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85-187..

    分享
  • 综述
  • 许守任;何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87-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柔性是近20年来国外管理学者探讨的热点。介绍了国外相关文献中的若干研究方向及其主要成果,从制造柔性的定义、分类维度、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对其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制造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许守任;何谦. 企业制造柔性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87-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87-189..

    分享
  • 刘彬;陈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产业集群界定识别的研究方法,并对波特式产业集群的鉴别方法、区位商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作出了简述和评价。

    刘彬;陈圻. 关于产业集群界定识别的研究方法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0-1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90-192..

    分享
  • 王进富;张道宏;成爱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3-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和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经营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各学科竞相参与研究的领域。就城市经营的国外研究状况,从城市经营思想萌芽、城市经营方法、城市经营的内容及实证研究成果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王进富;张道宏;成爱武. 国外城市经营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3-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93-195..

    分享
  • 赵浩兴;朱燕;吴更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6-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营企业战略管理高级研讨会,以“战略管理与21世纪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为主题,联系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视角进行研究探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近10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阐明了民营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和发展阶段,指出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创新战略。

    赵浩兴;朱燕;吴更仁. 战略管理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国民营企业战略管理高级研讨会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6-1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96-198..

    分享
  • 论文
  • 万小龙;刘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小龙;刘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技工业园——评郭胜伟《科技工业园文化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9): 198-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6, 23(9): 198-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