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乔冬梅;杨舰;李正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存在较多局限,因此需要引入新方法和新理论,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决策效率。探讨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科技咨询的可行性,说明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规划咨询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了其在完善专家管理、促进公众参与、改进科技规划流程、提升信息传播与处理效率方面的优越性,以及需要注意的新问题。

    乔冬梅;杨舰;李正风. 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规划咨询系统[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4..

    分享
  • 王浩;柴华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绿色管理发展的基础上,将其思想融入到了传统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总结了在绿色项目管理相关领域所获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探讨的角度”以及“绿色化本质与项目具体特点的联系”两个维度,深入研究了绿色项目管理的本质内涵,归纳出了对其定义较为全面的表述,并面向两类典型项目构建了其绿色项目管理体系框架。

    王浩;柴华奇. 关于绿色项目管理本质的系统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5-9..

    分享
  • 李焕荣;马存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资源依赖性和潜在冲突性角度入手,将组织间的关系分类,在此基础上把组织间关系的进化过程划分成4个阶段,建立了组织间关系进化模型,并且针对组织间关系的不同进化阶段提出企业的应对策略,为组织间关系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李焕荣;马存先. 组织间关系的进化过程及其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0-13..

    分享
  • 曾又其;王京芳;常镇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针对东道国与外资间的利益博弈,试图构造满足投资需求的博弈分析理论架构。基于抽象的假设条件,通过东道国与外资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论证了东道国利用外资最佳点的存在,并结合均衡分析,针对我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合理定位我国的外资优惠政策。

    曾又其;王京芳;常镇宇. 东道国利用外资的博弈均衡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4-17..

    分享
  • 魏明侠;肖开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已成为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影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也是复杂的。分析了管理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机理;比较两种管理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效果。

    魏明侠;肖开红. 管理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8-20..

    分享
  • 安小风;张旭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论述了供应链知识共享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指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安小风;张旭梅. 供应链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21-23..

    分享
  • 王鲜;张玉新;王先甲;吉海;陈智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常见的团队考核机制下考核博弈的纳什均衡,对常见的考核机制进行修正,引入抑制恶意评价的惩罚措施,分析了新机制下考核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考核宣传培训将会导致符合考核目标的博弈均衡结果。

    王鲜;张玉新;王先甲;吉海;陈智英. 团队绩效考核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24-27..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陈琳;孙玉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专利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首先对上海等六城市专利条例的制定时间、宗旨、任务作了总体比较,接着对政府专利管理措施、职务发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专利服务机构规定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总结了各城市专利条例的特点。

    陈琳;孙玉涛. 我国六城市专利条例比较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27-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27-30..

    分享
  • 张逾坤;吴见平;孙燕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营利组织在近20年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内涵及外延的分析,结合当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政府业务型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转变政府业务型服务机构为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的途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张逾坤;吴见平;孙燕燕. 非营利组织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及政策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3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31-34..

    分享
  • 陈朝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我保护是WTO/TRIPS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原则。分析了TRIPS自我保护导向,对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及其自我保护理念演变进行了剖析,提出基于自主创新的自我保护的构成要素,最后对自我保护原则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陈朝晖. 基于TRIPS的自我保护原则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34-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34-36..

    分享
  • 孔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政府科技基金提升区域科技实力和科技创业氛围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也设立了政府科技基金。在探究政府科技基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科技基金主要应通过激励创新、扶助创业、便利融资、优化服务,促进区域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和重点发展环节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区域经济长期、高速、健康的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实现基金管理中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对于改进基金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孔翔. 论地方政府科技基金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37-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37-40..

    分享
  • 周建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的核心,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企业自身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变革,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因此,清洁生产技术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的性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但是,由于存在企业的私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纯粹依靠市场的自由机制,社会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无法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因此,为了弥补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必须履行其应有的公共管理职能,采取一系列有别于一般性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的组合策略来鼓励企业从事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周建华. 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扩散与政府责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4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41-43..

    分享
  • 陆菊春;盛代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现有水资源产权价值量化模型不足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方面着手,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多目标多层次的水资源产权价值量化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陆菊春;盛代林. 多目标多层次的水资源产权价值量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44-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44-46..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刘希宋;成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细分,从市场、社会、生态3方面确立了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3层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改进科技成果评价的对策,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提供借鉴。

    刘希宋;成勇. 基于神经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47-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47-49..

    分享
  • 孙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为主准则层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多视角赋权法确定了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德尔菲法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孙冰. 基于多视角赋权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0-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50-52..

    分享
  • 曾繁华;曹诗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技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竞争的主角和技术与创新全球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技术竞争力是技术开发竞争力、技术垄断竞争力和技术利用竞争力这3种能力的统一与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合力。从11个方面研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曾繁华;曹诗雄. 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开发竞争力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3-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53-55..

    分享
  • 王宗军;吴文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企业投资进行绩效管理是顺利实施企业投资的重要保障。针对现有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集成评价系统,并对数据仓库的建立、数据转换、异常点分析和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建立的模型及实现的系统为企业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王宗军;吴文娟. 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56-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56-59..

    分享
  • 傅毓维;郑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品牌价值的经济学分析,指出品牌价值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构建品牌的支撑系统,基于支撑系统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于品牌价值评估及企业品牌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傅毓维;郑佳. 基于支撑系统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60-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60-62..

    分享
  • 王诗才;牛永花;吕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科技计划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稀缺资源,而软科学项目作为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一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这就决定了该类项目的评价模式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近年来,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软科学项目评价办法和制度规范,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温州市软科学项目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温州市近5年来的软科学项目评价为研究背景,对温州市软科学项目评价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王诗才;牛永花;吕瑛. 对软科学研究项目评价的全新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63-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63-66..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程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当前图书情报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科学发展的状况,从新的视角重点阐述了知识与信息、情报的内在联系;经过宏观分析,提出了对知识科学及图书情报学科的性质及学科定位的新认识;最后探讨了知识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基本内容。

    程鹏. 知识科学发展与图书情报学科体系重构——关于高校在“信息管理学院(系)”基础上组建“知识科学学院(系)”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67-7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67-70..

    分享
  • 孟琦;傅毓维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影响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因素相关研究的总结,从知识转移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3种通用结构模式的特点,提出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孟琦;傅毓维. 基于知识转移的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7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71-73..

    分享
  • 江三宝;毛振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知识数量急剧膨胀的同时,老化知识也在大量地占用企业的知识管理资源。对此,引入了知识复选的概念和标准,从老化知识退出机制的角度提出建立知识复选工作的实现模式,以达到优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高知识管理效率的目的。

    江三宝;毛振鹏.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复选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74-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74-76..

    分享
  • 邓少军;朱振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资源作为一项战略资源,在产业网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共享与保护既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知识的共享与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应视产业网络中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性质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邓少军;朱振达. 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77-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77-79..

    分享
  • 杨振华;施琴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指隐性知识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流通和传播。人类具有学习的特性,因此高校的知识主体可以自发地共享隐性知识。但是研究发现高校隐性知识的共享又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隐性知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隐性知识的共享也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极大重视。因此,对影响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进行研究是高校隐性知识顺利共享的保证。

    杨振华;施琴芬.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因素与障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8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80-84..

    分享
  • 周竺;黄瑞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战略性资产的知识已成为管理的重点,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知识资产的价值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次探讨了以此为基础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周竺;黄瑞华.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84-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84-86..

    分享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 佘金凤;汤兵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区域风险投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及风险投资系统自身的协调发展规律,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风险投资系统协调发展的控制途径。通过运用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协调预测模型、协调控制模型等一系列数学模型,对协调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定量评价、预测与控制,以促进区域风险投资系统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佘金凤;汤兵勇. 区域风险投资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控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87-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87-90..

    分享
  • 王婧;高爱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流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同其它组织一样具有生命体的部分形态,即物流园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借助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析物流园区不同发展时期的特性,并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诉求和特点,研究物流园区发展战略及战略重心。

    王婧;高爱国. 生命周期论与物流园区发展战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9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91-93..

    分享
  • 徐青青;缪立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理论分析区域物流协同的内涵,提出以企业为基本协同单位,通过部门协同、收购兼并、横向协同和纵向合作等方式发挥系统整体效用;引入生物系统协同进化概念,提出基于企业、空间构型等“种群”作用下的区域物流协同进化进程,以此研究系统的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等协同模式。

    徐青青;缪立新. 区域物流协同内涵及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94-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94-97..

    分享
  • 饶扬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知识创造SECI原理模型的基础上,阐释了区域知识创造中心的内涵,分析了构建区域知识创造中心的关键要素。

    饶扬德. 基于SECI的区域知识创造中心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97-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97-100..

    分享
  • 张效莉;王成璋;王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超边际分析理论,分别建立了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最优决策模型;从两模型最优解中推导出经济效益与其外生交易费用正向相关、环境效益与其外生交易费用正向相关的数理关系;最后得到结论:增加外生交易费用是提高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效益,进而达到两大系统的双赢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张效莉;王成璋;王野. 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超边际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1-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01-103..

    分享
  • 肖艳玲;庄毅;朱福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大庆市科技创新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规划应包括3个方面,即区域分布规划、组织功能规划和信息网络规划,并以大庆市为例,说明了3项规划的具体实施思路和做法。

    肖艳玲;庄毅;朱福祥. 大庆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4-10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04-10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黄鲁成;张淑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态学视角看,高新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了和生物种群相似的行为特征。阐述了借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高新区健康评价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相应的评价方法,在分析高新区系统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学原理在高新区管理运用中的思路和框架。

    黄鲁成;张淑谦. 管理新思维——高新区管理研究的生态学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07-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07-110..

    分享
  • 甘志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集群的持续创新与否和动态性程度,对集群进行分类。特别分析了传统产业集群,并从集群知识系统的角度分析从创新性和动态性较弱的集群向持续创新的动态集群演进的过程。最后,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动态演进提出了政策建议。

    甘志霞. 集群分类和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11-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11-113..

    分享
  • 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目前在关于拷贝硅谷问题上国内外不同的观点,提出聚集网络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韩国大德科学城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实践考察,提出了它们各自成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原因,在于根据各自的实际所形成的市场性和建构性、网络资本和风险资本网络的有机结合,适应了高技术发展的本质要求。认为我国应注重网络资源管理,营造风险资本网络体系发展的环境。

    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 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14-1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14-117..

    分享
  • 李安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六代研发发展规律,阐述了每一代研发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电信企业研究机构的转型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分析。

    李安民. 六代研发的划分给电信研究机构转型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18-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18-119..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田方军;董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是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并不高。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有向聚类为工具,通过实证分析对各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进行了聚类,归纳出了相对重要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提炼,有助于企业理解并缓解技术创新的风险。

    田方军;董静.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聚类分析:一项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20-123..

    分享
  • 赵延昇;巫绪芬;雷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的市场环境大大缩短了企业技术优势的存续时间,给基于技术创新的持续竞争优势提出了严峻挑战。着力探讨动态环境中,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如何构建持续竞争优势。首先,在持续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竞争优势的构建模式;其次,从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3个驱动因素深入分析和探讨技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最后,讨论不同产业类型技术创新的战略重点及其选择问题

    赵延昇;巫绪芬;雷明. 论动态环境中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24-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24-126..

    分享
  • 刘凤霞;常大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跨组织共享的自动化信息系统,IOS不但为企业间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进一步紧密了商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业务流程优化的问题上来。综合分析了IOS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并且通过一些成功案例,进一步探讨了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

    刘凤霞;常大磊. 跨组织信息系统与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27-1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27-130..

    分享
  • 孟丽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经济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原理,通过对网络企业运行规律的分析,在收益法模型框架下提出网络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分析了传统评价方法对网络企业的局限性,探讨了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对网络企业投资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

    孟丽莎. 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30-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30-133..

    分享
  • 吴晓妹;王章豹;黄希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对中介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由5个子系统构成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框架,并提出中介服务组织要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宗旨,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吴晓妹;王章豹;黄希婷.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34-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34-137..

    分享
  • 王国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双头竞争模型,在考虑网络外部性、产品兼容性的情况下,分析了企业技术标准控制、开放的策略选择。

    王国才. 网络外部性与企业技术控制/开放策略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38-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38-140..

    分享
  • 杜漪;游毅;宋晓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产品创新的源泉是创意。正确理解和科学管理创意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意是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通过更好、更全面满足顾客利益而实现企业本身价值的、并附带有相关成本的创新的观点。在创意的实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成本桥的同时,还存在对企业价值、顾客利益、成本之间的认知桥,目前在对价值、利益、成本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价值迟钝、利益错读、成本陷阱、创新偏见的认知雾区。

    杜漪;游毅;宋晓颖. 产品创新中的创意雾区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1-1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41-144..

    分享
  • 海外科技进展
  • 韩晓燕;张彦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世界上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较早的国家,美国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也暴露出统一性不够、与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的关联性不够、没有很好地适应工程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面临着工程教育核心课程削减和工程技术人员流动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所领导下的工程师执业资格特别工作组提出了提高工程教育要求、开设工程实践考试、设立阶梯式注册体系等改革建议。

    韩晓燕;张彦通. 美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5-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45-149..

    分享
  • 程华;陈贤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9-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外政府资助R&D投入经费和投入模式演变的研究,发现国外政府资助R&D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企业研发投入的迅速上升,政府资助R&D占总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政府资助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各国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发达国家呈下降趋势,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投入模式逐步从直接投入转到间接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成为各国相继采纳的主要投入政策。

    程华;陈贤平. 国外政府资助R&D投入经费和模式演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49-1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49-151..

    分享
  • 胡冬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52-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大学经理人协会应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而产生,随着社会技术转移需求的增加而发展。其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有力地促使美国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商业化,促进了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借鉴美国AUTM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基于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建议,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胡冬云. 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52-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52-154..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谭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5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科学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学当前发展的一些问题,指出一种统一的科学学理论逻辑体系尚未形成,更为广阔的理论发展前景仍然属于各门具体的科学学分支学科。科学学应该致力于解决存在问题,对科学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特征加以深入研究。

    谭萍. 科学学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55-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55-157..

    分享
  • 姜燕玲;刘应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5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主文化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它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民主的政治体制、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平等理念的价值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内涵着丰富的民主文化意蕴,由科技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有着内在的相通性,科技发展促使公众的民主素质不断提高,催生了权利本位的民主理念。我们应该树立符合民主文化精神和要求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和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科技法制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姜燕玲;刘应宗. 科学技术发展的民主文化分析与审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58-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58-160..

    分享
  • 张宏志;童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思想的诠释史—描述和寻找自然界规律是科学的追求,其中也交织着对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及其合理性的探讨。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对简单性原则有精彩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认识深化和澄清了简单性思想的内涵。针对以往研究对科学领域的简单性思想与哲学思辨领域的简单性思想两者之间的区涉及较少,以及对理论的简单性原则是一种“约定”的思想很少论述,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

    张宏志;童鹰. “简单性原则”内涵的新诠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61-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61-164..

    分享
  • 李艳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6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上对技术美的理解限定在技术的功能美层面上,其根源在于强调技术工具理性而忽视技术价值理性。大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凸显大众的审美平均主义与审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解决技术美面临的困境,需要植根于大众时代的时代背景,突出大众身份,把握技术美的过程性、人本性、关系性、多元性等特征,走出单一的技术功能美,实现技术向大众生活的回归和对大众心灵的关怀,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关注和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李艳红. 大众时代的技术美[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64-1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64-16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夏维力;曾文水;白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6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我国大学创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大学科技园和创新网络相关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概念,最后结合我国大学创业环境的建设,提出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网络是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一种模式,是影响我国大学创业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大学创业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夏维力;曾文水;白桦. 基于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我国大学创业环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68-1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68-171..

    分享
  • 马卫华;李石勇;赵敏;蒋兴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72-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科研工作中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功利化来源于市场化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的价值观,在法制与制度不健全的转型时期,体现在功利主义观念与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权威主义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影响、干预。认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以及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改变高校科研工作功利化倾向的主要途径。

    马卫华;李石勇;赵敏;蒋兴华. 我国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功利化倾向及对策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72-1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72-174..

    分享
  • 马强;张乐平;郑志雯;李本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75-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现有支撑环境中阻碍因素的分析,认为现有支撑环境中的利益安排没能有效促进各方核心价值追求的有效实现是其更深层次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营造鼓励企业高风险低投入进入、高校和教师长期收益的利益安排方式的支撑环境,建立细分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和有效、便捷的企业经营状况监察审计机制等措施,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马强;张乐平;郑志雯;李本祥.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环境中的利益安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75-1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75-177..

    分享
  • 张凤桐;叶建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7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张凤桐;叶建平. 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的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78-1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78-181..

    分享
  • 惠调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2-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综合阐述了以往有关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研发人员的个性特征,界定了其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并且通过预调研加以确认;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惠调艳. 研发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2-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82-184..

    分享
  • 昝欣;宗鹏;吴祈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5-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师人才的流动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借助随机过程中著名的马尔可夫链模型,以某高校教师人才流动的状态转移数据为算例,建立了人才流动的预测模型,并借助该模型对高校教师人才的流动趋势作出了预测分析,力图为高校教师人才的流动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昝欣;宗鹏;吴祈宗. 马尔可夫链在高校教师人才流动预测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5-1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85-187..

    分享
  • 李尚志;刘东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探讨了机关效能建设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与作用,并就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如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出了“紧抓一个中心、促进两个延伸、实现三个优化、做到四个结合、达到五个创新”的思路。

    李尚志;刘东康. 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关效能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88-1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88-189..

    分享
  • 综述
  • 薛伟贤;王涛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9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地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数字鸿沟”的定义及本质、实证研究进行述评。

    薛伟贤;王涛峰. “数字鸿沟”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90-1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90-193..

    分享
  • 朱全涛;张克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94-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外关于信用评级的最新理论研究,包括博姆的外部信用评级垄断模型,穆赫咱德亚的双头竞争模型,布勒克尔的内部评级竞争模型,柯尔斯坦比较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绩效的模型。表明信用评级是一种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手段,这种手段平行于激励理论。在好的评级技术下,好企业寻求评级,劣企业不寻求评级,从而避免了逆向选择。

    朱全涛;张克中. 信用评级:一种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新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94-1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94-197..

    分享
  • 付跃强;刘卫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及建立预防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应用过程方法说明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系统由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监测预警、应急响应4部分组成,从政策法规、组织和运行机制以及研究理论与方法3个方面对国内外预防控制系统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突发事件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付跃强;刘卫东. 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系统结构及研究现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 198-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1): 198-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