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5
  

  • 全选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 刘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在对我国科技创新主体获得国外知识产权进行国家资助的政策制订过程中,政府决策部门应当考虑的几个问题,包括法律基础、制订原则、资助模式、资助对象、资助标准、操作程序等方面内容。

    刘娅. 对我国科技创新主体获得国外知识产权进行国家资助的几点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4..

    分享
  • 周轶昆;张耀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在时间和经济空间上具有群集特性。它发起于根本性的(自主)创新,并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溢出效应。分析认为,将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在创新群的基础上,培育以国家战略性技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群,能够将创新能力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我们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

    周轶昆;张耀辉. 以创新群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5-8..

    分享
  • 李志学;井君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强度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分析,针对我国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滞后、企业科技投入低以及固定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比例不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志学;井君慧. 我国科技投入机制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9-12..

    分享
  • 高洁;陆健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专利具有排他性,因此,专利丛林的出现使得后续研发必须得到上游所有专利权人的许可,当专利权人行使排他权时,后续研发工作就难以进行,从而造成专利成果利用不足和上游基础研究被闲置的反公地悲剧。从避免反公地悲剧的角度出发,对专利政策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高洁;陆健华. 专利丛林引发的反公地悲剧及对专利政策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3-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3-16..

    分享
  • 朱美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空间知识溢出修正模型,根据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知识溢出盆地”现象;同时根据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差异和实证结果,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技术追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朱美光. 空间知识溢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2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7-20..

    分享
  • 田侃;高红贵;欧阳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管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经济性管制转移到社会性管制上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而,促使政府不得不重视环境质量管制。

    田侃;高红贵;欧阳峰. 国外关于政府环境管制问题的研究走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20-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20-23..

    分享
  • 科技管理创新
  • 胡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理价值是指一种独特的、相对持久的看法和信念框架,这些信念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并且通过工作场所中的成员进行传递。管理价值具有影响组织公民行为(OCBs)的可能性,能够起到引导管理者行为、影响他们对组织公民行为响应的作用。价值不仅能够传达OCBs在部门或工作组中是否是重要的行为,它们也能传达哪种OCBs更重要。那些与管理者进行交换的员工,将根据管理者的反应来调整他们对OCBs的表现。

    胡浩. 管理价值理论的演进、实证研究进展与组织公民行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24-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24-26..

    分享
  • 刘群慧;胡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零时间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基于合拢系统理论(Holonic system theory)构建的单元型组织(Cellular organization)。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单元型组织的特征及能力机制的探讨。通过以合拢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单元型组织的内涵,分析了单元型组织的4个主要合拢特征,并探讨了单元型组织的3种即时运作能力机理。

    刘群慧;胡蓓. 基于合拢系统理论的单元型组织特征及能力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27-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27-30..

    分享
  • 李焕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论述共生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战略网络关系进化的共生能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其进化动因,为战略网络组织间关系的进化动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焕荣. 基于共生观的战略网络关系进化动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3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31-33..

    分享
  • 张卫国;姜继良;罗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对战略控制系统与战略执行力的关系、传统战略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复合战略控制系统的战略执行流程,为提高战略执行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张卫国;姜继良;罗军. 基于复合战略控制系统的战略执行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34-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34-36..

    分享
  • 陈培樗;屠梅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运作机制和构建模式,并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C3G)技术联盟为例,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成功因素,指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系统对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培樗;屠梅曾. 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37-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37-39..

    分享
  • 王全胜;姚砚清;吴少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线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匿名性、缺乏控制和机会主义等特征,使得风险和信任成为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信任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对在线信任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是十分明晰,甚至很矛盾。在对信任和风险的概念及其内涵作了分析和阐述后,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并且信任是通过认知风险来具体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的。

    王全胜;姚砚清;吴少微. 在线购物环境下的信任与风险:理论回顾与概念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40-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40-44..

    分享
  • 湛军;蔡建星;王淑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通过全球创业者对当今创新与创新精神所作的评价,利用创业学研究的最新调查数据,对全球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主要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新技术的运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广泛与迅速,创新的成就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伟大。全球在成功创新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其次,当前的全球创新格局仍未有根本的改变,新技术、新工艺仍然由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收入国家研发出来。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环境中,高科技不过借助中等收入国家较为旺盛的创业精神,在这些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商业应用而已。要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中等收入国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湛军;蔡建星;王淑兰. 对世界创新现状的几点分析——基于创业学研究的最新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45-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45-4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马宗国;张守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研究确定了监测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权数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并且运用该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循环经济进程作了测算分析。

    马宗国;张守凤. 15个副省级城市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47-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47-49..

    分享
  • 张世翔;霍佳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物流配送体系存在分散、低速、低效的“瓶颈”问题,而多级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体系将以其便捷性、易达性、灵活性以及网络化、集成化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群物流配送的速度和运行效率。选取长三角地区12个重点城市,建立了物流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城市的物流综合实力进行了量化评估与排序;结合各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构建了三级物流中心城市层次,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方案。

    张世翔;霍佳震. 长三角地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0-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50-53..

    分享
  • 饶扬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知识创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的优势及劣势,探讨了知识互动共享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饶扬德. 知识互动共享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4-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54-57..

    分享
  • 李贤功;李新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我国煤炭行业效益普遍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可能阻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资源优势陷阱效应,指出了该效应产生的4种途径及其危害,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制度根源。最后,针对这一问题,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贤功;李新春. 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优势陷阱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57-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57-59..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斌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环境管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王斌义. 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关系的产业组织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60-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60-62..

    分享
  • 孙亚忠;郭建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营造持续创新的环境,促进当地企业相互学习,培育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普遍做法。总结了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集群高端化的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传统产业集群高端化的实现路径。

    孙亚忠;郭建平. 国外传统产业集群高端化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63-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63-66..

    分享
  • 周荣辅;方淑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系统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的合理匹配来体现。在分析各种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度的概念,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

    周荣辅;方淑芬. 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流程的协同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67-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67-69..

    分享
  • 姚海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经济学、管理学及经济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以广东省一个产业集群为研究个案,从动态视角探讨我国内生型集群发展过程中,社会关系对集群企业合作形成的影响及演变。研究表明,随着商品、要素流动,社会关系促进集群企业合作形成的功能不断下降;这种变化是制度结构对集群环境变化所进行的一项适应性调整,是一个积极进步的过程。

    姚海琳. 社会关系对集群企业合作形成的影响及其演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70-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70-75..

    分享
  • 芦彩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集群不仅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单元,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之所在,当代国际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集群的竞争。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复杂性特征,指出企业集群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为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芦彩梅. 企业集群的复杂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76-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76-79..

    分享
  • 曾麟;王革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竞争性和资源潜力的角度,评估了中国生物燃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认为,近年来汽油、柴油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因此生物燃油越来越有竞争力,但其盈利能力仍有赖于政策扶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规模将随着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成本不断降低;中国生物燃油工业会有较高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将达到约2500万t/年的产量;中国生物燃油工业的发展会带来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曾麟;王革华. 培育生物燃油产业 促进农业和能源可持续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79-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79-82..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杨斌;陈士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技术企业作为特殊类型的现代企业在组织上属于开放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基于复杂性科学与方法,将高技术企业组织行为主体间的联系和作用分为正式网络和隐含网络,并论述了它们在组织创新上的不同作用。

    杨斌;陈士俊. 基于复杂性科学与方法的高技术企业组织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83-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83-86..

    分享
  • 赵更申;陈金贤;李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方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难题。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资源柔性、能力柔性、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整合在同一理论模型中,针对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4种命题,从而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赵更申;陈金贤;李垣. 组织柔性对企业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87-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87-90..

    分享
  • 胡耀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即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考虑到成立后会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规避,仍难以完全避免冲突的产生,冲突一旦激化,会直接导致联盟的失败。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因不确定性而引发的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实现不确定性的消减。分析指出,和谐机制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机制,可化解联盟内部的冲突,确保联盟的维持与发展,并指明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谐机制的具体途径。

    胡耀辉. 探析不确定性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影响及应对之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0-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90-93..

    分享
  • 孙大鹏;赵全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知识、能力、资源的三维视角,从静态协同效应、动态协同效应两个层次,剖析了企业集团战略并购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和协同价值的创造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集团战略并购的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为企业集团战略并购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系统的分析框架。

    孙大鹏;赵全超. 企业集团协同效应创造机制与战略并购经济条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4-9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94-96..

    分享
  • 张卫国;姜继良;罗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是学术界一直质疑的扩张战略,但也是欧美大型跨国集团成长的主要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扩张在我国企业已经兴起,但是在文献中相关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以资源为基础对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扩张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借以对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扩张有所帮助。

    张卫国;姜继良;罗军. 基于企业资源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扩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97-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97-100..

    分享
  • 包国宪;苏文婷;顾波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虚拟企业及V·ERP理论,提出了一种以ASC为核心的模块化实施模式,并探讨了以ASC为核心的模块化实施模式的构成、运作机制及实施过程。

    包国宪;苏文婷;顾波军. 基于ASC的V·ERP系统模块化实施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01-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01-104..

    分享
  • 陈志军;韦晓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技术既是其它控制方式实施的前提,又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控制方式。它改变了母子公司的决策结构,促进了组织行为模式化,并被广泛用于监督。探讨了信息控制的3种主要模式,并剖析了不同母子公司采用信息控制方式的不同。

    陈志军;韦晓霞. 基于不同控制模式的母子公司信息控制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05-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05-108..

    分享
  • 王墨玉;王鹏;赵荣哲;郗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与全面创新管理的核心机理,指出二者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不同侧重点,利用结构平衡模型建立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与全面创新管理的整合模型,最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整合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企业整合后其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整合模型对各自的影响。

    王墨玉;王鹏;赵荣哲;郗英. 基于SEM的企业TQM与TIM整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09-1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09-111..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李晓强;张平;邹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以NBIC为核心的会聚技术的崛起与众多非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涌现,学科会聚作为在整体论基础上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知识生产的新趋势。要在遵循学科会聚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生产的新趋势,不断凝炼会聚目标、打破学科界限、开展通力合作、整合全球资源,以应对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浪潮。

    李晓强;张平;邹晓东. 学科会聚:知识生产的新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12-1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12-115..

    分享
  • 徐瑞平;马艳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管理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因此提升咨询企业的知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咨询项目运作过程中,充分引入外部知识是项目有效运作及企业知识库提升的必要条件。基于IDE—SECI模型,对咨询企业在项目咨询过程中引入外部知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咨询公司知识库的有效模式。

    徐瑞平;马艳丽. 管理咨询企业知识库提升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16-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16-119..

    分享
  • 吴洁;刘思峰;施琴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与综合的相似性基本原理,引入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组织的知识转移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构造了知识熵的数学模型,指出任何组织都会伴随有效知识逐步减少、熵值逐渐增加的情况,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并探讨了知识转移的数学模型。

    吴洁;刘思峰;施琴芬. 知识转移的耗散结构分析及转移博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20-123..

    分享
  • 宁烨;樊治平;冯博;李慎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知识型组织的涵义、特征及其与组织结构再造的关系,指出组织结构再造是提升知识型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知识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知识型组织进行结构再造的条件与原则。

    宁烨;樊治平;冯博;李慎杰. 面向知识创新的知识型组织结构再造及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23-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23-127..

    分享
  • 石书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知识联盟的特性,从资源角度阐释了知识联盟的形成机理,指出互补型优势资源的组合最易形成知识联盟。以此为基础,从联盟体和联盟个体两个层面,分别建立了联盟体的利益博弈模型和联盟个体的利益博弈模型,结果表明优势资源互补的企业存在强烈的知识联盟动机,进一步揭示了组建知识联盟的关键,是要事先确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并分析了利益分配系数的内在影响变量。

    石书玲. 基于资源学说的企业知识联盟组建动因博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28-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28-131..

    分享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 江宏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从客观物质世界经层层抽象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和机制,描述了科学概念的清晰性与模糊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内在矛盾,并以“原子”概念的发展为例,研究了科学概念的演化逻辑。

    江宏春. 科学概念的生成机制与演化逻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32-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32-135..

    分享
  • 林永钦;傅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资源系统规划的多目标、群决策特点,提出了基于群体多属性决策的交互切比雪夫方法,指出该方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决策者关于属性的权重和决策者的权重,并随之进行权重的探讨。其中,决策者关于属性的权重确定采用了AHP法;根据主观给定的权重信息状况,把决策者权重的确定分成无给定权重信息、给定权重限制条件、给定确切主观权重3种情形,并提出了相应的确定方法。

    林永钦;傅春. 水资源多目标规划的群决策方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0-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40-143..

    分享
  • 张双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3-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务模式是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来表征的,价值主张的形成和提出是最具有创意的阶段。运用e3-value方法和UCMs技术构建了企业的基本价值模式,提炼出具有独特性的价值主张;最后通过实例,对提炼的企业价值主张设计进行了说明。

    张双文. 商务模式的价值主张设计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3-1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43-146..

    分享
  • 刘开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7-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融书画诗印于一炉的中国画,乃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艺术园林的一技奇葩。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新具有一种“蝴蝶效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这种原动力的推动,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并相互交融,以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孕育着古老的中国书画艺术走向现代的嬗变。

    刘开云. 科技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的蝴蝶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47-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47-150..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朱干江;王桂芝;赵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5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秩和比法对江苏各地市科技进步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评价过程中不直接对指标采用权重,减少了主观性,但考虑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朱干江;王桂芝;赵靖. 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秩和比法的运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51-15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51-154..

    分享
  • 程少锋;郑初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5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原则,构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以宁波市为例,对宁波市的信息服务业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宁波市信息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程少锋;郑初悦. 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55-1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55-159..

    分享
  • 朱宗乾;陈晓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6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信息化工程监理企业的特点,对其在信息化项目监理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与业主方相关的因素、与软件供应商相关的因素及监理方自身的因素,阐明了各主要风险因素指标的内涵,建立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对主要风险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及排序。

    朱宗乾;陈晓迪.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信息化工程监理企业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60-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60-164..

    分享
  • 马溪骏;程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6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常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价方法仍不能帮助我们准确评价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通过熵权度量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在此基础上应用未确知测度模型确立电子政务网站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综合评价,改换了识别准则并增加了排序。最后,通过实例阐明了该评价方法严谨、精细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马溪骏;程飞. 基于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65-1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65-168..

    分享
  • 周海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69-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心自我评估是一个更高阶的代表人们对自身、环境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基本评价。核心自我评估由4个指标来表明:即自尊、情绪稳定性、控制源和一般自我效能。对核心自我评估理论的指标特征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周海波. 核心自我评估理论的指标特征与研究进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69-1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69-171..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1-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传统薪酬体系的因素及其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建立以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为基础的薪酬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补偿的薪酬模式。

    张丹. 基于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薪酬模式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1-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71-173..

    分享
  • 金辉;钱焱;苗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功能型团队可能失效的问题,在清晰界定多功能型团队的基础上,从区分多功能型团队与群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绩效多功能型团队应具备的3个特质:任务导向性、人员依赖性与氛围民主性;探讨了多功能型团队的有效运行模式,以确保企业能真正孕育高绩效的多功能型团队。

    金辉;钱焱;苗壮. 多功能型团队的特质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4-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74-176..

    分享
  • 曾琎;陈汗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7-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着眼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管理如何走向科学化建设道路,以当代前卫创意团队为例,分析创意团队的定义和要素,提出建设高效创意团队的主要对策是:创新目标、创新策略及创新投入。

    曾琎;陈汗青. 高效创意团队建设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77-1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77-181..

    分享
  • 李光红;张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82-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挑战杯”团队为例,在分析团队结构特点和绩效衡量指标的基础上,以Ghoshal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为架构,界定了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部社会资本;以团队与外部实体的联系为架构,界定了团队的外部社会资本;最后分别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外部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

    李光红;张娜.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以“挑战杯”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82-1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82-184..

    分享
  • 李林;曹文华;唐潜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85-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的平台,就必须在科技成果利用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孵化企业方面提供软硬件支持。在对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以往文献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行大学科技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产生不足的原因,并借鉴高校与政府结合较好的科技园经验,对我国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李林;曹文华;唐潜宁. 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85-1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85-187..

    分享
  • 沈革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88-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工程德育模式的特点和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高校工程德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学科交融性,而不单是德育范畴的产物;同时,进一步阐明了高校工程德育模式的经济属性。

    沈革武. 一种跨学科及效益德育模式的探索——解读高校工程德育的经济属性[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88-19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88-190..

    分享
  • 综述
  • 彭静;欧阳令南;彭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91-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潜伏着许多危机,这些危机最终表现为财务危机。在经历了如世界通、安然等大企业倒闭的惨痛教训之后,如何协助企业及早有效地规避财务危机逐渐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彭静;欧阳令南;彭勇. 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91-1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91-195..

    分享
  • 胡祖光;钱丽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96-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并购来实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新型技术外部获取路线,在国外已是成熟的获取关键技术和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对影响企业创新型并购绩效的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

    胡祖光;钱丽丽. 创新型并购因素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96-19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96-199..

    分享
  • 论文
  • 陈继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99-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何谓社区所有制?孙大午事件有何故事?什么是战略机会?借壳上市指的又是什么?约瑟夫·熊彼特是何许人也?翻开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民

    陈继勇. 民营经济的“全景缩微图”——《民营经济手册》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6): 199-2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199-2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