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黄鲁成;王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宏观环境的角度对影响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影响程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提供了参考。

    黄鲁成;王冀;. 新兴技术商业化成功的环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6..

    分享
  • 郑长江;谢富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概念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比较,指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必须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存在障碍、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以及政策制定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的转变。

    郑长江;谢富纪;.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6-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6-10..

    分享
  • 张化尧;史小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D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试图通过对国际上R&D国际化的理论发展和相应的企业战略措施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在技术创新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指出研究我国企业R&D国际化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张化尧;史小坤;. R&D国际化:国际经验、现实问题及现阶段的研究课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1-14..

    分享
  • 霍国庆;董帅;肖建华;谢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资源基础理论,系统分析了科研组织必需的关键资源和关键能力,重新探讨了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并据此分析了科研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提出科研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战略领导力、人才凝聚力、科教激发力、科研协同力与合作竞争力等构成的完整体系,最后以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为案例分析了其核心竞争力体系。

    霍国庆;董帅;肖建华;谢晔;. 科研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5-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5-19..

    分享
  • 陈泽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动态生产函数测算1993-2008年我国制造业及其25个三位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的就业有短暂挤出效应,中长期则存在正效应,资本深化导致了制造业就业弹性的下降,应积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发展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增加就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中不同技术含量行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陈泽聪;. 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25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20-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20-24..

    分享
  • 王广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行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战略联盟的模式,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应用。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引入跨行业战略联盟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跨行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其研究范式;并通过对3个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了跨行业战略联盟的建构步骤,探讨了跨行业战略联盟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认为跨行业战略联盟必须重视文化管理、资源管理,并构建相互的信任。

    王广生;. 跨行业战略联盟:实践、理论和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24-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24-27..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张慧颖;戴万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的实质在于通过资源、信息和能力的整合,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将创新价值链运用到区域层面,并针对区域创新的特点以及创新价值链自身的不足,对创新价值链加以补充和修正,从而提出了"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这既为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区域创新并最终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了思路,也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张慧颖;戴万亮;.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28-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28-32..

    分享
  • 刘加林;严立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9—2008年中国内地30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发明专利授予数和实用新型专利授予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外观设计授予数影响不显著,并对发明专利授予数和实用新型专利授予数具有显著滞后期,同时对技术创新影响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区域差异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加林;严立冬;. 环境规制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性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32-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32-36..

    分享
  • 朱美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凯尼尔斯知识溢出修正模型,对中部六省的区域知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对比实证,探讨中部地区协作机制,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朱美光;. 基于知识溢出的中部区域协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37-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37-39..

    分享
  • 李轶敏;徐运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东、中、西部FDI在绝对数量、相对规模、增长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FDI两种战略动机类型,运用FDI区位选择理论建立模型,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更有效吸引FDI的建议。

    李轶敏;徐运保;. 我国东、中、西部FDI战略动机差异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40-4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40-4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王朝云;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4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中蕴含了丰富的创业要素,如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潜在的创业者。其中,集群的外部性、网络关系和专业化分工易于产生创业机会,外部性、网络关系和区位优势易于产生创业资源,而集群软环境、创业机会吸引资源支持,容易催生创业者。所以,创业要素充沛的产业集群内创业活跃,产业集群是重要的创业空间。据此,将现有的产业集群与创业关系研究纳入了创业理论研究范畴,构建的理论模型也为创业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和可操作的工具。

    王朝云;梅强;. 产业集群中的创业要素与创业活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45-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45-51..

    分享
  • 高长元;程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产业集群正在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在高科技领域对企业的影响尤其明显。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借鉴虚拟产业集群的管理模式,对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行虚拟化运作。对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的概念作了初步界定,对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组成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

    高长元;程璐;.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的产生及组织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52-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52-55..

    分享
  • 高峰;唐家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是国家战略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发展的引擎。当前,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和纳米新材料等几个新兴产业正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对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总结国外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对我国借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高峰;唐家龙;. 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56-5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56-58..

    分享
  • 胡树华;李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产业竞争优势初步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将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划分为地域资源拉动型优势、创新能力推动型优势、政策环境导向型优势、产业集聚交互型优势4种,并提出了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建议。

    胡树华;李荣;. 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分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59-6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59-62..

    分享
  • 郭云;高丽;冯南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企业作为生态产业园发展的主体,其发展战略的制定直接影响到生态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运用SWOT定性方法对影响生态产业园企业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识别筛选,并通过SWOT-AHP方法定量分析了各要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态产业园企业应采取的战略。研究结果为我国目前生态产业园区企业所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客观有效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郭云;高丽;冯南平;. 基于SWOT-AHP的我国生态产业园企业战略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63-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63-67..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朱雅帅;李朝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知识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子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的发展存在着复杂的需求关系、直接和间接的带动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内涵、过程及特征,探析了企业创新系统的结构,进而梳理了企业知识创新与企业创新系统发展的需求关系、带动关系与互动关系,可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朱雅帅;李朝明;. 知识创新与企业创新系统发展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68-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68-72..

    分享
  • 郭荣秋;张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7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资源基础理论(RBV)出发,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系统的、源于理论的信息技术能力测量体系,深入研究了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信息技术与组织资源的互补能力,为企业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也为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郭荣秋;张嵩;.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建构与测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73-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73-79..

    分享
  • 李相银;姚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绩效的关系,提出了将企业中的个人智力资本转变为组织智力资本、隐性智力资本转变为显性智力资本的系统性方法;指出高科技企业应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创新活动等方面出发,对企业智力资本进行全方位管理,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李相银;姚洁;. 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80-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80-83..

    分享
  • 王智宁;吴应宇;叶新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着力于从企业角度探讨实现低碳成长的路径与策略,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涵义,提出了企业低碳成长的概念;从个体、组织、经济—社会—环境3个层次的互动作用入手,探讨了企业低碳成长的逻辑,构建了低碳成长的路径框架;依据不同的路径提出了温和型低碳成长、激进型低碳成长、构建低碳成长企业伦理、与企业效益建立链接4类实施策略。

    王智宁;吴应宇;叶新凤;. 企业低碳成长的路径与策略开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84-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84-87..

    分享
  • 吴佳音;朱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通过中小企业多维因素联动创新的复杂性创新理论研究,分析和总结了中小企业复杂性创新的内在机理,并通过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复杂性理论及其内在机理,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创新制胜、永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佳音;朱斌;. 中小企业复杂性创新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88-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88-9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王汉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及推行。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经历了曲折发展时期、恢复调整时期、改革创新时期。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对未来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初步设计。

    王汉林;.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93-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93-97..

    分享
  • 李传辉;侯光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组织合作创新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的优势,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效应的提升。目前,政府对于跨组织合作创新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并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政府补贴如何激发合作企业的创新投入,影响合作创新的产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两个企业之间跨组织合作创新投入的政府补贴模型,分析了在纳什博弈、合作博弈以及斯坦克尔伯格博弈3种博弈关系下的企业最优投入和政府最优补贴,得出政府在不同条件下的补贴政策和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不仅能激励企业进行合作创新,而且可以调节企业创新投入,使得产出最优。

    李传辉;侯光明;. 政府补贴对跨组织合作创新影响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98-1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98-100..

    分享
  • 田增瑞;张树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成为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政府应制定适当的财税政策以促进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从当前国家鼓励创新的背景出发,对我国当前的企业税收体制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提出一种简单实用、能够引导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逐步成为研发活动主体的新型动态税收激励模型。

    田增瑞;张树君;. 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所得税激励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01-1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01-104..

    分享
  • 崔祥民;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就业视角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体系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保护扶持和中小企业成长扶持3个部分构成。政府扶持体系的系统仿真结果显示,政府扶持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崔祥民;梅强;.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体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05-1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05-10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陈晓红;宋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在界定有关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以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对比了东、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并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依据评价和比较的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陈晓红;宋洋;.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及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08-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08-112..

    分享
  • 毕克新;王筱;高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13-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外部影响因素为依据,以VIKOR法作为评价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包含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生产制造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营销能力和自主创新风险防范能力的内部要素;然后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VIKOR法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毕克新;王筱;高巍;. 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13-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13-119..

    分享
  • 戴彬;屈锡华;李宏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合作伙伴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找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相容性、信誉度和互补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heil不均衡指数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技术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模型;最后通过数据仿真计算,对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戴彬;屈锡华;李宏伟;.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技术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20-1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20-123..

    分享
  • 陈伟;张永超;田世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的关键是项目投资者对项目的选择,而影响项目选择的关键在于对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和评价。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风险具有多阶段性和评价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研究,建立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各阶段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群组决策法和理想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风险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投资优选方案。

    陈伟;张永超;田世海;. 基于熵权群组决策法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24-1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24-127..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石娟;顾新;吴绍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引入知识协同系数的情形下,构建了知识链的核心企业激励代理组织彼此协作的委托代理模型。假设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两个代理组织,在考虑代理组织可以互相帮助对方的情况下,研究了代理组织最优知识投入的努力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应给予代理组织的最优激励因子。研究表明,核心企业应该给予代理组织总体产出部分较大的激励因子,给予个体产出部分较小的激励因子。

    石娟;顾新;吴绍波;. 基于知识协同的知识链最优协调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28-1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28-131..

    分享
  • 朱沙;吴绍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溢出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在不考虑知识溢出的情形下,知识链的稳定运行与合作伙伴的知识投入的努力程度无关;在考虑知识溢出的情形下,知识链成员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合作伙伴的努力程度,知识链的运行不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两种情形下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最优契约。

    朱沙;吴绍波;. 知识溢出、合作稳定性与知识链最优契约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31-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31-134..

    分享
  • 王淼;苏勇;邓颖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但如何进行学习型组织构建,特别是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础到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知识是学习型组织建构基础的研究假设,得出学习型组织建构的6种作用力模型,确立了知识对学习型组织建构的基础效用模式,并分析了其对于学习型组织建构的基础性作用。

    王淼;苏勇;邓颖懋;. 学习型组织建构的知识基础论阐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34-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34-13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来新安;王聪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共生理论的协同进化研究方法作为指导,率先从进化的角度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创业者与所在产业集群的互动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知识资本化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者学习的旋转互动模型,深入探讨了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过程与新产品,并结合"模仿"与"创新"两种手段来实现集群整体技术效率改善与技术前沿移动的事实。论证了创业活动是影响知识资本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仅有科研投入和知识开发是不够的,提供知识溢出的渠道和知识商业化的途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在推动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科研知识学习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大学与培训机构对知识的开发与创新,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带动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行为。

    来新安;王聪颖;. 基于知识资本化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培养协同进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38-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38-143..

    分享
  • 李国富;汪宝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pss16.0和excel软件分析相关调查数据,研究了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合理建议。

    李国富;汪宝进;.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44-1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44-148..

    分享
  • 崔维军;崔晓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49-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尼系数是体现收入差距的重要经济指标。基于江苏省12个地市科技人员收入的调查数据,利用三角形面积法、曲线回归法和抛物线插值法估算了江苏省科技人员收入基尼系数,估算了苏南、苏中和苏北科技人员的收入基尼系数,估算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基尼系数,然后分别探讨了江苏省科技人员收入差距不明显和企业科技人员收入差距相对比较合理的原因,最后指出应当进一步合理拉开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收入差距,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崔维军;崔晓辉;. 科技人员收入基尼系数估算与分析——基于江苏省11798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49-1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49-152..

    分享
  • 综述
  • 孙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介绍演化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演化特性、技术创新演化轨迹、技术创新集群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孙冰;. 基于演化视角的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53-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53-156..

    分享
  • 潘海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动量理论引入到虚拟团队管理中,是目前国外虚拟团队管理研究的一个前沿。基于相关研究文献,重点从战略动量产生和持续的影响因素,战略动量的特性、因果模型、度量以及战略动量的经验研究等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虚拟团队管理的研究动态,并分析了该领域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潘海英;. 国外虚拟团队管理研究进展评述——基于动量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