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11-08-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刘建一;凌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设计科学方法的管理研究正为学界日渐接受并逐步采纳,从管理知识理论研究和管理活动实践经验两方面切入,回顾了管理设计理论思想从萌芽至初步形成的发展历程,认为广义设计的技术应用是管理科学工程体系发展的必然,并结合多年来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的认知和体会,提出了"管理设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对构建管理设计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些许贡献。

    刘建一;凌峰;. 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管理设计”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5..

    分享
  • 赵星;董晓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定性研究探讨民营资本参与创新孵化产业的问题,发现应当正视民营资本进入创新孵化的社会歧视,尊重民营资本的资源配置规律,以商业化视角制定及优化其运作模式。在分析我国创新孵化传统模式弊端,总结民营资本进入壁垒的基础上,提出民营资本参与创新孵化的实物期权型、服务期股型、整体嵌入型与阶段嵌入型商业模式,并给出其考虑维度及演进规律。研究通过适当的创新孵化商业模式设计,力图达成区域经济增长、行业技术进步、民间资本获益、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赵星;董晓松;. 我国民营资本嵌入创新孵化的壁垒、模式与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5-9..

    分享
  • 高俊光;单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标准的作用已远远超越技术问题本身,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规则的关键性因素。针对技术标准的形成机理展开研究,旨在为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整体水平,进而为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技术标准的形成以技术为基础,以经济为动力,同时受到规制主体的影响,技术标准正是在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建立、发展和替代的。在此基础上,以TD-SCDMA标准的形成为例,实证研究了技术—经济—规制路径对该标准建立的影响。

    高俊光;单伟;. 技术标准形成机理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0-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0-14..

    分享
  • 邹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项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有通过有效地扩散,才能使该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技术经济系统进化和高级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扩散比创新更重要,并且由于产业共性技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和支撑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共性技术的创新供给问题,还需要对其扩散的过程和影响要素进行研究。对共性技术扩散这一复杂的系统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共性技术扩散中的扩散对象、时间、社会系统、政府影响这四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探析,从而为提高共性技术扩散的效率和速度、促进共性技术的有效扩散提供思路。

    邹樵;. 共性技术扩散的构成要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1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5-17..

    分享
  • 张根明;徐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家理论出发,充分突出企业家的主导地位,探讨企业家认知因素对技术创新行为及绩效的影响,构建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关系模型。通过对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企业家敏锐度与技术创新行为变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技术创新绩效变量呈显著正相关;不确定容忍度及风险偏好与技术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企业家私人关系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但是,私人关系网络与技术创新行为、不确定容忍度及风险偏好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

    张根明;徐婧;. 企业家认知因素对技术创新行为及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8-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8-21..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李光;乔亚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3个深层次问题着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了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指出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李光;乔亚兰;. 高技术服务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22-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22-26..

    分享
  • 董梅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在华东六省一市的状况,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对提升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制定长远的发展政策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采用DEA里的BC2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虽然从静态上看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处于偏下水平,但是从动态上看,其生产效率的提高依靠的是科技进步,而不是规模扩张,且技术进步速度较快,赶超势头明显。进一步分析其生产效率偏下的原因是人力投入匮乏、财力投入较少、自主创新不足,所以提出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等建议。

    董梅生;. 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华东六省一市的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26-3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26-30..

    分享
  • 袁新敏;高长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创新"便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和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科技园区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以长三角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的视角对大学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分析,指出各种模式的不足,以期为把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我国创新型区域提供决策依据。

    袁新敏;高长春;. 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3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31-35..

    分享
  • 殷青伟;翁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江苏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以1985—2010的江苏省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发现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建立了动态互动的关系,研究结论可以为江苏省制定和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也为其它省市地区依靠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明确的标杆。

    殷青伟;翁磊;. 江苏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36-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36-39..

    分享
  • 肖春梅;高志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法,对全国30个省区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了新疆与全国其它省区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肖春梅;高志刚;. 新疆与全国省区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40-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40-45..

    分享
  • 夏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陕西"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采用文本挖掘与横贯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国内以及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概况与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机制,依据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因素,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相关产业及支撑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夏斌;. 陕西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及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46-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46-49..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胡蓓;双华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EM模型,通过对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内创业者的访谈和问卷填写,调查了光谷创业环境的发展状况,发现武汉光谷的创业环境处于良好发展的阶段,同时建立了创业环境因素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统计模型,实证检验了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实证研究对比了武汉、温州与杭州三地的产业集群环境,发现武汉光谷在各环境因素上的得分均优于其它集群。

    胡蓓;双华军;. 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50-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50-56..

    分享
  • 吉敏;胡汉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微观基础和根本动力,但集群升级不仅是单个企业升级的问题,还表现为通过组织(网络)升级优化所带动的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集群升级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网络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网络互动的集群升级过程和机理。

    吉敏;胡汉辉;. 技术创新与网络互动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57-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57-60..

    分享
  • 方永恒;梁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由于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因此两者存在着必然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对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面临的困境。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知识应用与扩散子系统、知识产生与发散子系统和区域政策子系统。最后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策略选择提出了建议。

    方永恒;梁倩;.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61-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61-64..

    分享
  • 池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回顾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创业管理关于新组织生成的研究成果,提炼出影响先进生产性服务组织生成的环境系统和作用框架,并基于此框架进一步提出针对该类组织的创业策略。具体而言,新创生产性服务业组织要关注经济环境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机会、特殊产业环境对于新创组织位置选择及知识溢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微观生存环境中的关联企业间的互动和合作创新带来的绩效提升。

    池军;. 基于环境视角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创业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64-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64-68..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马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由于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外生性研究和内生性研究两大学派,各有其研究的长处与局限性。基于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交易与复制性等特征,企业的伦理道德优势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打造基于卓越伦理道德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终极之道。

    马力;.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伦理道德视角透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69-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69-72..

    分享
  • 杜传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风险,并比较风险投资和企业自主R&D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机理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验证分析了近10多年,我国风险投资和R&D投资促进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投资都对劳动者生产率增长有正的影响效应,当R&D投资或风险投资每变动1%时,劳动者生产率分别提高0.54%和0.13%。最后给出了鼓励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杜传文;. 风险投资与R&D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73-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73-76..

    分享
  • 王一飞;肖久灵;汪建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测度指标体系还未达成统一观点。在对45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的基础上,描述了文献的基本特性,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对文献中的204项二级指标,498项三级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内向程度中心性作为标准,筛选并构建了19个指标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为企业测度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王一飞;肖久灵;汪建康;.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77-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77-81..

    分享
  • 董伶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大量企业不惜耗费巨资投入技术标准的研发上,然而在技术标准竞争的背后却存在着大量的风险。以前,学者过多从技术风险、联盟风险角度分析,却往往忽视了标准竞争背后的营销风险。通过分析高清碟机标准竞争案例,并从营销环境风险、STP风险、营销组合风险、营销管理风险4个方面,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标准竞争中营销风险产生的机理,以期为参与技术标准竞争的我国高新企业,在营销风险防范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预警作用,使其在未来能更好地参与国际标准的竞争。

    董伶俐;. 高技术企业标准竞争市场营销风险实证研究——以高清碟机标准竞争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82-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82-86..

    分享
  • 刘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社会创新是指企业以社会责任为驱动力,视社会问题为企业新机会的来源,在实现商业创新的同时,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满足一定社会需求的创新范式。通过企业社会创新雷达,可以区分出企业社会创新的12个维度,具体包括产品、平台、解决方案、客户、客户体验、价值获取、流程、组织、供应链、渠道、网络、品牌等。企业社会创新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划分为创意生成、创意评估、设计与开发以及实施等4个阶段。创意生成阶段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社会机会的辨识;创意评估分为社会影响评估和商业机会评估;设计与开发阶段主要是进行创新设计与原型开发,以形成初步的社会创新应用;实施阶段应以结构化形式推进并注重沟通与传播。

    刘宝;. 企业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的一个新范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87-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87-9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张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的政策效应不是取决于政策本身的设计,而是决定于政策背后的制度基础与市场条件。从自主创新政策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内生与外生安排的自主创新政策的不同绩效,给出了一个解释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效应的分析框架。进而通过对政策边界的明晰界定,指出内生安排的自主创新政策效应只有在有效的边界范围内才能得以释放。

    张红;. 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93-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93-97..

    分享
  • 郜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市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以及创新市场。在知识产权反垄断执法中首先要根据涉案的标的物来进行相应层次的相关市场界定。界定的主要方法有替代分析法、弹性分析法以及SSNIP测试法。

    郜翔;. 知识产权反垄断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98-1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98-102..

    分享
  • 黄志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因存在风险、资金和外部性等制约因素而导致供给不足,需要借助税收优惠政策予以鼓励。探讨了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5个逆向调节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5点政策调整建议。

    黄志刚;. 所得税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逆向调节与政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02-10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02-105..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孙冰;周大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创新现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对自主创新现状的评价不仅能判断出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而且能准确地找出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装备制造企业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自主创新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改进DEA模型,从总体效率值、规模效益和敏感性3个方面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孙冰;周大铭;. 基于改进DEA的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现状评价与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06-1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06-110..

    分享
  • 黄洪波;宋河发;曲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利产业化是通过专利技术的一定规模生产经营活动获取一定过规模经济价值的过程,主要包括专利技术产业化和专利资产产业化两个方面。专利产业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专利技术价值、专利市场价值与专利经济价值3个方面的子指标。为推进我国专利产业化,我国应建立专利产业化监测指标数据库,分别测度各区域、各产业和有关企业的专利产业化情况,尤其是加强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专利产业化基地以及科技孵化器、高新区等的专利产业化监测,还应以专利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构建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黄洪波;宋河发;曲婉;. 专利产业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10-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10-114..

    分享
  • 查苇杭;张杰;张富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衡量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效果,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建立了适合中冶设备院的知识产权战略执行本体评价体系,着重介绍了执行本体评价指标确定的原理。通过对公司现状的评估及对规划目标的分析,得出执行本体模型、发展评价指标及目标实施表。

    查苇杭;张杰;张富信;.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执行本体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15-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15-119..

    分享
  • 吴旭晓;许正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19-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剖析城市科学发展复杂系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复相关系数、科学发展指数和GM(1,N)模型对2001-2008年天津的科学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8年,天津市的科学发展水平指数总体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上升发展趋势;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制约,科技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在所有驱动因子中,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环境效应和环境治理等对天津的经济总量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经济效益、创新投入、创新成果、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天津经济总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吴旭晓;许正中;. 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19-1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19-12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孔凡柱;罗瑾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两种重要方式,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功能倍增。从知识的角度探讨了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契合机制,分析了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的相通,提出了知识螺旋契合、管理行为契合以及目标契合3种契合模式,并分析了3种模式的内在作用机制。

    孔凡柱;罗瑾琏;.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契合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26-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26-129..

    分享
  • 张滨滨;张同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公平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潜在性要求,是行为经济理论在管理领域的深化。知识资本是现代企业的主体资本,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源泉。组织公平与知识资本开发存在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组织公平环境下的知识资本开发具有更大的成效,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基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样本数据,经验性的研究揭示了组织公平效应的微观机理,从而为我国企业加强知识资本的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平环境下的知识资本开发显现出显著的成效,并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但在局部激励路径上有待改进。

    张滨滨;张同建;. 组织公平、知识资本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数据检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30-1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30-135..

    分享
  • 王林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复杂产品系统研发组织知识管理的需求,探讨了复杂产品系统研发组织的知识主体、知识产品、知识创新过程以及知识创造空间,建立了复杂产品系统研发组织知识系统模型,并分析了模型运行的动态特征。

    王林林;. 复杂产品系统研发组织知识系统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36-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36-140..

    分享
  • 李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41-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竞争对手组建的竞争性联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战略模式。关注竞争性联盟中伙伴的学习行为,通过构建动态模型,发现学习动机下竞争性联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为了进一步设计有利于识别和控制不稳定性风险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博弈模型并求解混合均衡,发现可以通过借助增加相互间关联资本数量,以及持续创造新知识的方式来缓解不稳定性。但前提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关联资本与新创造的知识效用总和,大于竞争性伙伴在剩余时间内可能获取的知识效用时,率先实现学习目标的企业才不会提早退出联盟,缓解策略才有效。

    李薇;. 学习型竞争性联盟的不稳定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41-1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41-14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杨倩;黄光球;赵艳萍;张卫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技术建立递阶结构模型,提出了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分层的量化方法,以弥补以往分层研究的两大不足:一是不能体现企业知识特性和员工知识存量;二是分层依据过于主观。应用该方法,以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为前提,以某企业的研发部人力资源为例进行分层,方便企业制定更为合理的薪酬和激励策略,有区别地对研发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为分层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杨倩;黄光球;赵艳萍;张卫华;.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人力资源分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46-1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46-149..

    分享
  • 严瑞丽;朱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有效领导知识型员工是成功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关键。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其对领导行为的要求出发,在国内外学者对变革型领导行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型员工变革型领导行为的五维结构模型,分析了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的适应性,并指出变革型领导风格是对知识型员工领导方式的最佳选择。

    严瑞丽;朱兵;. 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的适应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0-1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50-153..

    分享
  • 周杨;王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逐步向知识型企业转变,组织治理问题和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成为新一轮研究热点。科研型组织具有高专用性人力资本、低权力距离、平衡性心理契约和高成就动机的特点,使得科研型组织的管理和激励存在很强的复杂性。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分析科研型组织员工的禀赋特征,从科研型组织员工心理状态出发,选取高成就动机的激励理论模型,以进入权作为主要激励因素,总结出一套适合于科研型组织治理的权变激励机制,为高新企业的治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周杨;王征;. 科研型组织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4-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54-156..

    分享
  • 综述
  • 程如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很多国家的政府均把电动汽车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采取各种举措支持其发展。其采取的最新举措包括:出台国家战略,设立电动汽车发展目标;加强对电动汽车研发的财政支持,以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制定电动汽车标准,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以及税收减免来推广和普及电动汽车。

    程如烟;. 各国政府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最新举措和动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5):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5):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