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11-10-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李燕萍;吴璐;陶厚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系统在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及超循环3个层面通过资源互补和能量聚合,增强了高校与企业的稳定性和创造性,促进和保障了高校与企业的长久发展。基于中央在鄂高校与湖北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超循环系统,并提出构建该系统的策略。认为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系统能够更好地搭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促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在科研和生产经营上的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李燕萍;吴璐;陶厚永;. 产学研合作“超循环”系统的构建及其策略———基于中央在鄂高校和企业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4..

    分享
  • 吴勇;朱卫东;张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其中蕴含了诸多风险因素。在充分借鉴日本JSPS和美国NSF的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以绩效评估过程的时间维度为主线,从绩效评估组织设计、绩效目标确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方法选择、评估操作执行以及评估结果使用五个方面,建立了科学基金绩效评估风险识别框架,从而为后续的风险分类、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吴勇;朱卫东;张晨;. 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评估中的风险识别框架研究———基于国际经验借鉴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5-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5-9..

    分享
  • 张明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IS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问题是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问题,其关系到发展决策与战略方向是否符合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能否有效作用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实践。系统地研究了RIS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问题,提出了科技中介组织角色的定义,并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角色判定的理论依据。探讨了RIS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特征,对RIS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分析,从理论上明确了科技中介组织应有的角色状态。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系统性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科技中介组织角色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角色问题的对策。

    张明明;. 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0-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0-13..

    分享
  • 潘菁;邓宏波;罗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多样化,跨国公司展开了新一轮的对华投资策略———战略联盟。在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及对我国自主创新影响的基础上,选取了1998—2008年的有关数据,对这种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对我国存在着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针对如何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潘菁;邓宏波;罗纯;.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联盟对我国自主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4-1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4-18..

    分享
  • 丁旭;孟卫东;陈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基于技术风险的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模型,研究了不同利益分配方式下的供应链研发联盟成员研发投入策略,分析了利益分配方式和技术风险对成员研发投入策略的影响,找出了不同环境下的最优利益分配方式,激励成员提高研发投入。研究表明,在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中,平均分配易于实施且能激励成员提高研发投入;随着技术风险增大,成员会提高研发投入。因此,供应链研发联盟应尽可能实施平均分配,并在技术风险较大时加强合作,通过促进合作取得研发成功。

    丁旭;孟卫东;陈晖;. 基于技术风险的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利益分配方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9-2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9-23..

    分享
  • 王彦雨;徐善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管理型"农村科技传播模式相比,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的科技传播模式具有市场导向性、自组织性、体系化、农户科技意识提升的内生性、知识传播内涵的扩延性等特征,从而形成了与(政府)自上而下式科技传播路径不同的农户间自组织性科技传播模式。分析了农技协及其科技传播模式的特征,并进行了相关案例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科技传播体系应关注农户对"公共产品型科技知识"与"市场竞争型科技知识"的共同需求这一观点,同时对农技协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王彦雨;徐善衍;. 农技协在农村科学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新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24-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24-28..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赵喜仓;徐朋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城市创新生产函数,对城市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外部知识溢出在提高江苏城市创新绩效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城市创新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外部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具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对江苏城市创新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赵喜仓;徐朋辉;. R&D知识溢出对江苏城市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29-3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29-32..

    分享
  • 魏洁云;江可申;史普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江苏省1987—2009年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数据,分析了创新投入产出的协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研发经费支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江苏省研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变量一阶差分滞后3期和4期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提高研发经费支出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会促进研发经费的投入,两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最后,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魏洁云;江可申;史普润;. 江苏省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协整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33-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33-36..

    分享
  • 冯雪飞;戴立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产学研联盟的创新思想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创新系统3个方面,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同时结合辽宁省产学研联盟发展现状,提出应建立并完善产学研联盟持续创新发展的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

    冯雪飞;戴立新;. 辽宁省产学研联盟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37-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37-41..

    分享
  • 苏小姗;祁春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以城带乡、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是新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析了其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苏小姗;祁春节;. 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42-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42-4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邹辉霞;姜棱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成果理论基础薄弱,提出的策略可行性较差。将复杂科学管理理论引入该研究领域,从复杂科学管理整合论的视角总结了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站在整体的高度制定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实现整体涌现性;发展产业集群,进而加强产业间的互动。

    邹辉霞;姜棱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基于复杂科学管理整合论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47-5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47-51..

    分享
  • 衡孝庆;魏星梅;邹成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特征,产业共同体对绿色自然技术的绿色解码过程需要借助于环境社会技术的规制。理解环境社会技术对产业共同体的规制,有助于推动绿色自然技术在产业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与扩散、构建绿色自然技术的社会生态场域、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最终形成绿色产业共同体。从环境社会技术规划产业共同体的理据、路径、机理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衡孝庆;魏星梅;邹成效;. 环境社会技术对产业共同体的规制:绿色解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52-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52-55..

    分享
  • 计国君;王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产业集群普遍缺乏自主技术创新源、大多处于集群全球等级体系低端的现状,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这一微观视角进行研究,考虑产业集群中两类企业分别在自主技术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战略中进行选择,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复制者动态模型,寻找其演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对演化博弈稳定策略的结果分析,得出3种因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成本、模仿者对于创新者创造的新增收益的分享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转化因子,是如何影响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演化稳定点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演化稳定点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建议。

    计国君;王佳;. 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56-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56-60..

    分享
  • 常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6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集群特征,构建了集群企业研发合作网络"三层次五要素"模型,并从网络链接和资源组织角度,分析了集群企业各类研发合作模式的特点及效应,探讨了辽宁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研发合作的对策建议。

    常丽;. 产业集群研发合作模式研究——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61-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61-66..

    分享
  • 邵云飞;杜晓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创新和扩散为导向的集群经济效益已成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基于时间和空间距离因素,构建了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模型,应用数据仿真实验,分析了在集群内进行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动态过程,探讨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空间距离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扩散是典型的时空统一扩散过程,空间距离会阻碍技术创新的扩散,而且集群内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数量与距离因素呈负指数关系,为客观地预测和控制产业集群内时空统一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邵云飞;杜晓明;. 产业集群内基于时间和距离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67-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67-71..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孟庆敏;梅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机理,在分析科技服务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知识转移与创新视角的互动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了互动过程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变化趋势,并对系统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了影响知识转移与创新效率和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企业的知识势能呈S形增长,通过互动不仅发生了知识转移,而且实现了知识创新。影响知识转移与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互动技能和知识势能差。

    孟庆敏;梅强;. 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机理研究——基于知识转移与创新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72-7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72-74..

    分享
  • 孙婷;温军;秦建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制造业375家企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区域金融中介发展、政府干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政府干预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政府干预越强,金融中介与企业技术创新间的相关性越弱,较强的政府干预会削弱金融中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结论,就如何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出了相应的金融发展建议。

    孙婷;温军;秦建群;. 金融中介发展、政府干预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我国转轨经济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75-7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75-79..

    分享
  • 张玉明;梁益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其发展受到融资问题的严重制约。在分析政府、企业及金融体系投入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元资金支持模型,探讨了不同投入主体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依据企业层面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金融体系支持,对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创新产品收益和企业创新技术收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企业投入的影响程度较之政府和金融体系更为明显。

    张玉明;梁益琳;. 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元资金支持模型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80-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80-86..

    分享
  • 李新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运作是破解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从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市场化运行状况、技术创新市场化运行工具的特点及创新过程中对金融的有效选择等方面,研究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特别是银行信贷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行政命令型金融政策和市场化运行金融作用边界两个方面,证明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必须采取政府和金融相结合的混合信贷体制。最后提出了建设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着力点: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完善信贷机制,增加企业创新信贷资金;以政府为主导,建设金融混合信贷机制;发展混合型资本工具,丰富技术创新资金。

    李新功;. 金融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87-9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87-93..

    分享
  • 毕勋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创新能力较弱的关键,在于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而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的直接原因是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层次和程度不高。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我国研发活动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陷入了创新能力培养自反馈的逻辑链条: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尤其是高层次的产品研发活动匮乏,而研发活动不足进一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下降。因此,要想从根本改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需要政府对企业研发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毕勋磊;. 我国企业创新绩效分析——基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关系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94-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94-98..

    分享
  • 牟绍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宏观层面、企业层面自主创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尝试性地从集群层面探讨自主创新问题。通过分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一般关系,探讨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视角,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模型,指出落后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从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为能进行自主创新,取决于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保障这3个方面。

    牟绍波;.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99-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99-103..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徐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正成为国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首先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最后得出了几点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徐元;. 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及其法律形成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04-1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04-108..

    分享
  • 饶世权;陈家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以管理对象,即企业知识产权的特性为标准,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为资源型、技术型。资源型企业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发展模式,而技术型企业以技术的创造、运用为发展模式。因此,这就决定了在知识产权管理中,资源型企业适用的资源型管理模式以知识产权的资源特性,以及适合于资源特性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特征。而适用于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型管理模式,则以技术创新和运用为核心,通过具有技术特性的知识产权予以确权,并以专利商标并重为知识产权体系的特征。这两种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尤其是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将是技术型管理模式。

    饶世权;陈家宏;. 论基于管理对象特性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09-11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09-112..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殷之明;马瑞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和科研发展力4个方面,对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这4个新兴经济体(简称"金砖"四国)的科技表现进行了分析。

    殷之明;马瑞敏;. “金砖”四国的科技表现及其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13-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13-116..

    分享
  • 戚湧;孟小燕;赵宏;丁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科研绩效评价中,传统的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无法区别投入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对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Malmquist指数应用于创新团队合作研发绩效评价中,将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功能和管理学的相关方法论完美结合,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戚湧;孟小燕;赵宏;丁刚;.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创新团队合作研发绩效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17-12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17-121..

    分享
  • 段婕;刘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技术创新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4个方面构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以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7个子行业200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

    段婕;刘勇;.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22-12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22-126..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王娟茹;杨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团队的知识集成会影响复杂产品研发的效果和质量,而要促进知识的集成,就有必要对研发团队知识集成的模型和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复杂产品研发团队的知识集成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知识集成和外部知识集成两方面提出了复杂产品研发团队的知识集成模型,并对内部知识集成和外部知识集成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复杂产品研发团队的知识集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王娟茹;杨瑾;. 复杂产品研发团队知识集成模型及其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27-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27-129..

    分享
  • 李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核心员工流失的视角,建立了组织内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平衡点的求解及对影响求解结果的参数分析,阐释了核心员工流失率对组织内隐性知识传播的关键作用,说明新进学习者数量和隐性知识传播率,对组织内拥有隐性知识的核心员工的最终稳定数量具有直接影响。

    李纲;. 基于核心员工流失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30-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30-133..

    分享
  • 王进富;胡寅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知识发酵理论的缘起,总结了知识发酵模型的优势与尚需改进之处。根据发酵工程原理和目标管理理论,由知识基因与知识菌种建立了知识菌株,即知识发酵目标计划体系,进而构建了基于目标管理导向的知识发酵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目标管理导向的知识发酵过程及其内部反应机制,为进一步扩展知识发酵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王进富;胡寅龙;. 基于目标管理导向的知识发酵模型的构建与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34-1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34-138..

    分享
  • 雷宏振;兰娟丽;王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剩余索取权视角出发,选择IT、化工和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获取130份样本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实证研究了知识贡献率、知识粘性程度、知识投入水平对知识型员工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影响。结果显示:知识贡献率与技术入股和管理入股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投入水平、知识粘性与技术入股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管理入股存在负相关关系。

    雷宏振;兰娟丽;王盼;. 知识型员工分享剩余索取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38-14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38-14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薛岩松;卢福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44-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对于创建创新型国家和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以高等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成果数量为基础,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核心作用,且其影响力逐年增加。

    薛岩松;卢福强;.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44-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44-150..

    分享
  • 郭桂梅;赵曙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5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员工创造性是企业创新的根基和起点,是近年来国外组织行为领域研究的新热点,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通过对国外员工创造性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分析,为国内后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基础,也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借鉴。主要内容包括:对员工创造性的概念内涵、与创新的关系、度量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其理论研究模型———创造性成分模型和创造性交互模型进行了述评,并基于理论模型对实证研究作了分析;最后,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郭桂梅;赵曙明;. 员工创造性理论研究述评———内涵、模型与实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51-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51-156..

    分享
  • 综述
  • 冉光和;鲁钊阳;王建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低碳农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意义与现实必然性,指出了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合理有效地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冉光和;鲁钊阳;王建洪;.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可行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20): 157-16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20): 157-16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