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14-11-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胡翠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速,FDI动因研究也转向资源寻求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寻求,技术寻求是其典型表现。但缺少相应的实证研究验证中国FDI的技术寻求动因,制度环境对技术寻求型FDI的影响也尚无定论。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逆向投资发现,此类投资具有显著的技术寻求动因,并且能够规避正式制度环境。发达国家整体制度环境对中国技术寻求型FDI有较强的负向影响,甚至能逆转该动因。在具体制度环境构成中,政府效能(GE)和监管质量(RQ)影响显著,它们抑制了中国逆向投资,尤其是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胡翠平;. 中国逆向投资技术寻求动因及制度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5.,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27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5.,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278.

    分享
  • 单娟;程杨;李倩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6-1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市场的崛起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源自发展中国家,并回流到发达国家乃至全球市场,即逆向创新。逆向创新对跨国公司乃至新兴国家后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对逆向创新的理论渊源和概念内涵进行阐释,然后梳理逆向创新研究演进脉络,尤其是对后发企业开展逆向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逆向创新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单娟;程杨;李倩倩. 逆向创新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6-10.,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1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6-10.,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114.

    分享
  • 韩清池;赵国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1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界定了开放式创新与众包的概念,并澄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文献搜集范围。通过内容分析发现,相关文献分别基于参与者、发起者以及创新平台3种视角,主要围绕“Who、Why、What、How”4方面的主题展开研究。基于这种发现,对文献分别按照研究主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韩清池;赵国杰. 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1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25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1-1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252.

    分享
  • 成良斌;牛婧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7-2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大都是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未专门涉及。但是在实际的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隐性知识同商业秘密和传统知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权保护上具有交叉性,这意味着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可以借鉴商业秘密和传统知识的产权保护方式。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既可以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下进行,也需要建立特殊的专门针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制度。

    成良斌;牛婧红. 隐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7-21.,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7-21.,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71.

    分享
  • 龚红;查冰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22-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8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提高国家技术创新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多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如建立“政产学研金介”密切配合的协作关系,建立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主体的组织模式,科学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以期更好地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龚红;查冰川.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22-26.,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0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22-26.,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098.

    分享
  • 仲伟周;张金灿;南士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27-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选取中国内地30个省(直辖市)1997-2011年的碳排放相关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结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不同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层次越合理、技术先进且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碳排放强度越低,反之碳排放强度越高;预计中国碳排放强度将保持不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中国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仲伟周;张金灿;南士敬.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27-31.,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4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27-31.,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472.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彭本红;谷晓芬;周倩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32-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支撑。利用投入产出系数从宏观上把握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相关部门的网络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指标研究各部门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主要靠制造业带动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吸收资源能力较强,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部门联系较广泛;政府政策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具有较大影响。最后,提出制造业应提高需求层次,生产性服务业应提升自身素质,政府应立足长远规划,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彭本红;谷晓芬;周倩倩. 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32-3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2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32-3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283.

    分享
  • 赵绘存;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39-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先锋”是世界经济论坛旨在对信息和新媒体技术、能源和环境、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有突出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公司进行表彰的活动。“科技先锋”入选企业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产业发展前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科技先锋”评选背景、评选标准和方法、科技先锋企业发展方向和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对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引进及发展提供借鉴。

    赵绘存;. “科技先锋”对发展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39-42.,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2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39-42.,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295.

    分享
  • 崔宏桥;沈颂东;段伟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43-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业在不断发展及结构优化过程中,其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和规划意义逐渐凸显。利用较为详实的统计资料,运用区位商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对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发展整体不均衡,长吉延三地优势明显,但长吉两地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落后地区优势产业尚未形成;集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不明显。因此,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布局还需科学规划与引导,找准定位,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体系,整体思考,科学规划,推动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崔宏桥;沈颂东;段伟花. 吉林省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与策略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43-46.,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5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43-46.,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524.

    分享
  • 高阳;程启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47-5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而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资本。对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科技投入没有明显增加地区GDP,而地区经济增长却带来了科技投入增加。结果表明,虽然山东省增长方式有明显转型特点,但依然偏粗放型增长。分析了科技投入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提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

    高阳;程启智.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47-51.,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0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47-51.,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067.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梁军;赵方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52-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用于评价产业互动发展状况的指标,量化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发展状况,发现虽然新兴产业不断扩张,但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基础性地位;新兴产业的地区发展速度差异格局与其价值链攀升速度差异格局并不一致,产业发展动力正逐渐从中间需求向最终需求转变;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需求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东部工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最频繁,东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新兴产业的需求最迫切;总的来看,三大区域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均未形成显著的互动关系,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拉动力强于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拉动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间的波及效应不显著,产业间依存度较差,二者尤其是新兴产业表现出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累积特征。

    梁军;赵方圆.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52-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3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52-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366.

    分享
  • 刘岩;蔡虹;张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59-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56家代表性企业的专利数据发现,在中国电子信息这个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间技术合作对其创新绩效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合作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研发产出增加1.01%。此外,这种正向关系受到企业知识基础结构特征的调节。知识基础广度与一致性对技术合作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而企业知识基础深度则对两者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刘岩;蔡虹;张洁. 企业技术合作、知识基础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59-64.,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3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59-64.,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383.

    分享
  • 陈雯雯;陈雪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65-6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制度经济学演化理论,分析移动通信产业制度和技术变更过程,阐明技术变更影响标准建立方法的机制。以共同演化的概念解释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制度和产业结构,阐述各国为该产业建立的技术标准。结果发现,虽然大部分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一体化到模块化的渐进过程,但是在电子技术领域,问题解决方法和标准建立方法的演化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新技术转换使一体化问题解决方法必须为模块化问题解决方法让路。然而,最新的技术变迁需要采用一体化问题解决方法,这使准垂直一体化回归视野。

    陈雯雯;陈雪梅. 技术共同演化与标准制定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65-6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0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65-6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034.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李正卫;黄益;潘晓霞;陶真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70-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研究企业研发国际化动因,基于中国200家计算机、通信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从公司规模、研发能力、盈利水平、产品出口、境外股权以及高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研发能力、产品出口、高管受教育程度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有显著正向影响,境外股权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无显著影响,盈利水平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果对于理解和指导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李正卫;黄益;潘晓霞;陶真婵. 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70-7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14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70-7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140.

    分享
  • 李云鹤;王文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76-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创业新兴指数样本公司,实证考察了风险投资介入及其投资策略对企业异质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风险投资介入并未对企业异质研发创新产生显著影响;风险投资持股比重增大能显著促进公司常规式研发创新,而对探索式研发创新无显著促进效果;联合投资策略能够促进公司常规式研发创新,而对公司探索式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单独投资策略对公司异质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表明,我国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常规式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李云鹤;王文婷. 风险投资介入、投资策略与企业异质R & D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26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268.

    分享
  • 刘欣;陈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83-8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1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开创性地将企业专利分为工艺专利和产品专利两种,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我国企业成功实现工艺创新的源泉。实证研究表明,规模对企业工艺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方式不仅通过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资本密集度和出口创新效应间接促进工艺创新活动,规模是刺激企业工艺专利产出的关键因素。

    刘欣;陈松. 企业规模对工艺创新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83-8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1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83-86.,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133.

    分享
  • 贾晓霞;赵萌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87-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洋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垂直供应、垂直协调、水平竞合和水平互补等网络联结方式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及不同战略导向和吸收能力的企业在利用网络联结推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差异。结果表明,垂直供应联结与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倒U型关系;垂直协调联结、水平竞合联结和水平互补联结与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战略导向和吸收能力在网络联结影响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差异性调节作用。

    贾晓霞;赵萌萌. 组织间网络联结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87-93.,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0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87-93.,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084.

    分享
  • 田先钰;王晓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94-9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其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比依旧处于劣势地位。在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演化动机,并据此提出了以生命周期为纵向维度、企业管理创新模块为横向维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演化路径。利用天津市东丽区企业调研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实证了理论研究结果。

    田先钰;王晓. 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演化路径及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94-98.,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63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94-98.,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639.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魏淑艳;郭随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99-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既往文献相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分析中,运用政策工具视角能增加研究解释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研究中,存在管制工具过多和内部政策工具不足的问题。完善政策工具选择应该引入“新治理”理念,选择市场化和社会化政策工具,围绕政策工具选择,优化政府自身组织形式。具体而言,通过市场化政策工具增加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通过社会化政策工具提高社会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协同度,通过内部政策工具增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引导力。

    魏淑艳;郭随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工具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99-103.,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44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99-103.,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446.

    分享
  • 贺志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04-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产业生态理论视角,探讨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系统,阐述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概况及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湖北省科技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框架,并提出政策取向。

    贺志姣;. 产业生态理论视角下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04-10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12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04-10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124.

    分享
  • 张胜;郭英远;窦勤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0-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人员作为职务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拥有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优势,理应参与并主导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由科技人员的隐性知识和以知识产权为表征的显性知识两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国有科研事业单位主导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少科技人员参与以及对职务科技成果隐性知识的关注,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了科技人员参与并主导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障碍,提出了突破机制障碍的策略,构建了由科技人员主导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张胜;郭英远;窦勤超. 科技人员主导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0-113.,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6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10-113.,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649.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李锡元;边双英;张文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4-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湖高新2006-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利用二手数据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从人才政策投入产出和效果持久度两个方面评估了人才政策效能。研究发现,东湖高新人才政策投入产出效率比较高、政策效果持久度虽然有提升但不稳定。结合评估结果和各指标现状,认为东湖高新人才政策存在以下问题:人才吸引政策特色不鲜明,缺乏对引进人才的考核评估,政策缺乏系统性,项目碎片化,融资激励政策体系不健全。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李锡元;边双英;张文娟. 高层次人才政策效能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4-1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4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14-1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48.

    分享
  • 王晓红;任晓菲;赵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9-12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2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女性获得者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当选年龄、工作地域、工作单位、留学状况、所在学部等要素进行计量研究,归纳、总结了该群体特征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新时代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晓红;任晓菲;赵伟. 2012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女性获得者特征状况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19-124.,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5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19-124.,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550.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赵丽梅;孙艳华;刘岩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25-1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角色及团队内部知识整合的内涵剖析为理论基础,以基于行为知识的信息融合过程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论述了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流程,包括知识整合过程与规则。提出知识整合流程应包括知识整合目标设定、知识资源获取、知识资源识别、知识资源筛选、知识资源配置、知识重构等阶段,并对每一阶段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从参与约束、激励约束、保密约束、知识创新成果产权配置等方面揭示了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中的行为规则。

    赵丽梅;孙艳华;刘岩芳. 基于行为知识信息融合模型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流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25-131.,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78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25-131.,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786.

    分享
  • 张宝生;张庆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32-13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科学时代,跨学科团队已成为解决复杂、多维科学问题的重要组织形式,多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是实现跨学科团队独特优势的关键。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工具,分析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知识整合机理。首先分析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其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熵减机制、学科互补机制、耦合机制及触发机制。构建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耗散结构演化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团队知识系统的3种演化趋势及其形成稳定有序结构的基本条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管理策略。

    张宝生;张庆普.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1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32-136.,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173.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张谦;刘人境;宋艳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37-14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团队反思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考察了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效应以及团队先前绩效对该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基于50个学生团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反思通过提高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水平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并且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作用受到团队先前绩效的调节。当团队先前绩效水平较低时,团队反思对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对拥有高水平先前绩效的团队,团队反思的影响则较小。

    张谦;刘人境;宋艳双. 团队反思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37-142.,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18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37-142.,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185.

    分享
  • 叶阿忠;陈生明;陈晓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43-14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估算了1997-201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的人才外流水平,然后构造了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最后实证研究了人才跨国外流对中国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适度的人才外流可以提升外流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过高的人才外流却会削弱外流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一个最优人才外流水平,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的人才外流已明显高于最优水平,而其它大部分省市当前的人才外流水平仍普遍较低,抑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地区人才外流差异,政府需要制定差别化的人才外流政策,合理引导人才跨国流动。

    叶阿忠;陈生明;陈晓玲. 空间溢出视角下人才跨国外流与技术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43-148.,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7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43-148.,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703.

    分享
  • 孙益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49-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章程在大学办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重要办学使命都应当体现在大学章程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大学章程作为大学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法律基础,应当强化和激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孙益武;. 基于大学章程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49-15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4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49-15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441.

    分享
  • 综述
  • 姚伟;佟泽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53-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1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知识指示现象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知识指示现象图谱。通过文献研究,对知识动员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依据知识指示现象图谱中的知识类型,分析了知识动员的表现维度,将11个表现维度细化为一级维度和二级维度,并将知识动员测量维度归纳为认知层面、结构层面、关系层面,分析了知识动员与知识利用、知识表示的关系。最后,总结了知识动员的结构、范围和对象。

    姚伟;佟泽华. 知识动员研究回顾:指示现象、内涵及表现维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0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1):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08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