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10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陈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创新系统从社会经济系统中分割出来,对两者进行独立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价值活动——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方式进行对比研究,阐述了辅助活动在系统价值创造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最后,聚焦于辅助活动对创新的催化作用以及系统绩效增值机制,提出了相关理论模型。

    陈玮;. 辅助活动催化下的创新及其对系统绩效的增值性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6.,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56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6.,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566.

    分享
  • 刘宝;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7-1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节俭式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或消费者支付能力限制,用更少的资源为更多人做更多事的一种创新理念。节俭式创新在驱动力量、资源环境、创新过程、产品本身、市场面向与扩散方向、市场破坏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创新方式的特征。节俭式创新兴起的原因主要包括资源稀缺、支付能力限制、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在中国,应大力倡导节俭式创新理念,促进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通过节俭式创新,改变企业成本管理思维,创造内生成本优势;发掘新的创新机会,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培育领先市场,打造全球先动优势。

    刘宝;. 节俭式创新的兴起及其中国意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7-11.,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17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7-11.,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177.

    分享
  • 徐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2-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市场响应时间越来越短,因此需要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优化。通过构建基于目标、功能、约束、知识的四维模型,分析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情况,并提出优化算法。依据该模型及其算法,新产品开发者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为特定任务找到恰当知识。

    徐扬;. 新产品开发中知识管理优化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2-17.,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7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2-17.,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372.

    分享
  • 王重鸣;胡洪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8-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1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团队工作设计和组织学习理论,对创新团队宽容氛围对团队失败学习以及团队绩效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个带调节的中介模型来检验团队共享愿景的条件作用。通过对东部某综合性大学的145个创新团队(N=463)的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团队宽容氛围能够正向影响团队失败学习,团队共享愿景正向调节团队宽容氛围与团队失败学习的关系。并且,当团队共享愿景较高时,团队失败学习能够显著中介团队宽容氛围与团队绩效间的关系。

    王重鸣;胡洪浩;. 创新团队中宽容氛围与失败学习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8-2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3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8-2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1356.

    分享
  • 周琼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23-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往创新能力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12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技术领域、不同单位性质以及不同区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测算,为评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成效、运行管理与整体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周琼琼;.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能力指数研究与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23-2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5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23-2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536.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马永红;李欢;王展昭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29-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从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SD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中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创新投入方面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转移政策。

    马永红;李欢;王展昭. 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29-35.,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29-35.,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76.

    分享
  • 周迪;程慧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36-4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我国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转化创新3个阶段,运用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对各类创新活动进行收敛检验,研究结果显示:①空间自回归因子和扰动项的空间滞后因子对创新增长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创新水平增长在地区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存在空间示范效应和外生冲击传递效应,同时空间面板模型拟合效果整体上优于普通面板模型,说明我国创新活动收敛中有必要考虑空间因素;②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创新水平存在稳定的绝对β收敛,科研创新水平不存在收敛,通过基尼系数时序图验证了我国科研创新活动存在“马太效应”,另外两类创新活动水平则朝着收敛的趋势发展;③高校资源、市场化水平分别对知识创新和产品转化创新收敛有显著促进作用,信息化水平对三大创新活动收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周迪;程慧平.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活动收敛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36-41.,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3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36-41.,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383.

    分享
  • 王梅源;郑双怡;熊兰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42-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价值链同时包含产业链和价值增值两个因素,有助于寻找与探索产业价值提升路径和策略。从软件生命周期、软件产品与服务、企业业务特征3个视角构建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针对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阶段武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应走一条“以技术升级和能力升级为主,创新研发与全球运营并重,产品升级与服务升级并重”的价值提升路径,并从区位优势、产业转移、在岸外包、龙头企业、创新发展5个方面提出产业价值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王梅源;郑双怡;熊兰兰. 武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构建与价值提升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42-49.,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25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42-49.,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253.

    分享
  • 庄贵阳;张晓梅;谢海生;周枕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50-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气候变化,很多城市已制定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然而,实现低碳发展蓝图需要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随低碳经济概念产生而出现的,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在城市的扩散应用,实现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目标,基于技术创新学习曲线提出低碳适用技术概念,构建了基于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低碳发展路线图的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方法,并给出了对策。

    庄贵阳;张晓梅;谢海生;周枕戈. 城市低碳适用技术需求评估方法与应用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50-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31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50-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314.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姚春序;朱亚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55-5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升级机制是产业集群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目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或本地嵌入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升级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仍缺乏针对中国转型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系统研究。基于此,以中国产业集群中的焦点企业为研究切入点,以焦点企业三重网络嵌入为视角,针对焦点企业网络对集群企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焦点企业的业务网络、知识网络和政治网络的合理嵌入不仅有助于焦点企业自身的升级,对于群内其它企业的升级及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也具有重要作用。

    姚春序;朱亚梅. 焦点企业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55-5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28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55-5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281.

    分享
  • 孟祥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60-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OECD国家的创业活力,2012年OECD开展了集群记分牌(Cluster Scoreboard)研究。基于学习借鉴的角度,介绍了记分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定量结论,重点分析了记分牌数据分析背后的重要发现,并借鉴记分牌的绩效评价思路,对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升集群弹性能力、加强知识密集型集群建设等建议。

    孟祥芳;. 基于OECD集群绩效评析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60-65.,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4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60-65.,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465.

    分享
  • 周华蓉;贺胜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66-7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转移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演变趋势。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根据测算结果,需要进一步诱导和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并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注意过度集聚和产能过剩问题。

    周华蓉;贺胜兵;. 产业转移加速进程中中国制造业集聚度再测算与演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66-71.,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10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66-71.,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103.

    分享
  • 杨银厂;李光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72-7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荷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逻辑,认为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是区域条件因素和机会窗口理论的结合。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区域发展条件的不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窗口,抢占发展优先权;加强区域条件要素培育和发展,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

    杨银厂;李光文. 荷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逻辑及对中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72-7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3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72-75.,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33.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邴浩;杜涵;罗婧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76-8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基本特质、教育背景、社会支持、创业能力等方面共15个变量的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对2000—2010年毕业的清华大学校友创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核心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创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成绩、获得最高学历年份、交叉行业背景、邻居创业及首份工作收入水平;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有获得最高学历年份、交叉学科背景、父亲学历、邻居创业及创业社会网络密度。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邴浩;杜涵;罗婧. 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6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76-82.,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656.

    分享
  • 杜跃平;王舒平;段利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83-8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专利竞争成为国际竞争重要内容的背景下,中国专利运营机制仍处于初步构建阶段。梳理并总结了国内5家相对成熟专利运营公司的专利运营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启示。

    杜跃平;王舒平;段利民. 中国专利运营公司典型模式调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83-88.,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3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83-88.,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336.

    分享
  • 刘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89-9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资风险资本对创业企业的注资行为,引发了国际商务学者及创业学者的广泛关注。除资金优势外,如何利用外资风险资本嵌入的广泛国际市场关系网络资源,促进中小型创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成为该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关系网络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和制度同构理论,以制度学习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探究了外资风险资本与国际创业企业制度学习同构效应之间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理论假设,构建概念模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刘娟;. 外资风险资本、关系网络与国际创业企业制度学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89-93.,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12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89-93.,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129.

    分享
  • 王国红;王景霞;邢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94-9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群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及挑战,而创新孵化网络孵化能力是提升集群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了影响面向集群中小企业创新孵化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即网络资源基础、网络沟通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其次,构建了创新孵化网络分类模型,生成了6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最后,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出了建议。

    王国红;王景霞;邢蕊. 面向集群中小企业的创新孵化网络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94-97.,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0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94-97.,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08.

    分享
  • 薛捷;张振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98-10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习活动是企业培育动态能力的重要机制,基于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过程构建了企业动态学习能力概念框架,并基于对珠三角地区223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研究,实证检验了动态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动态能力在动荡环境中能够体现更大价值这一观点,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和市场动荡对于动态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技术动荡和市场动荡对于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对转化性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没有调节效应,这一结论也体现了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创新模式的特点。

    薛捷;张振刚. 技术及市场环境动荡中企业动态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98-104.,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6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98-104.,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68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王勇;王蒲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05-10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以三螺旋模型为基础,提出科研人员在学界、科研界、产业界的流动问题;其次,结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案例,宏观考察两个机构科研人员的整体流动现象,微观描述科研人员“旋转门”机制;最后,根据案例启示,提出突破科研人员体制障碍的相关建议。

    王勇;王蒲生. 产学研结合“旋转门”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05-107.,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1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05-107.,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134.

    分享
  • 李政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08-11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立科研机构行政化,不仅有违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与公立科研机构正在探索建立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相悖。解决公立科研机构“去行政化”改革所遭遇的政府与科研机构关系错位、科研机构自主治理权缺失、科层制下官僚文化的制度困境等深层次问题,必须在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的指导下,设计科技行政资源审批和配置制衡模式,合理界定行政权和学术权,让科研机构管理模式从政府主导向院所治理转变,从而破解科研机构体制行政化难题。

    李政刚;. 从政府主导走向院所治理:公益类科研机构“去行政化”改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08-11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08-11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910.

    分享
  • 陈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13-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发展中存在多种规范形式,包括公共政策、规范性法文件、区域合作协议、区域软法和民间规范等。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区域发展中的规范时,往往只研究其中某一类规范而忽视其它规范以及不同规范之间的关系,即所谓“孤木”逻辑。区域发展多元规范之间存在一种连带关系,应对其进行结构化审视或研究,以更好地把握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具体而言,应以多学科综合视角定义多元规范,实证考察多元规范的结构与实施状况,并从理论上对区域发展多元规范结构形成与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陈光;. 区域发展多元规范的结构化审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13-1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15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13-1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156.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刘建昌;石秀;杨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19-12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防科技重大工程的协同创新对安全技术突破与国防科技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同时,其日益增大的辐射作用,使其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由多元主体共建的协同创新联盟,现已成为开展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协作的重要形式,这不仅关乎技术,更是组织管理的需要。以国防科技重大工程为对象,在定义协同创新联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分解的“N+X”协同创新模式。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总结了政府推动、专项管理、核心组织承包3种组织范式,并对三者作了对比分析。

    刘建昌;石秀;杨阳. 面向国防科技重大工程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19-12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26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19-12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261.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姚王信;孙婷婷;叶慧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23-1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评价是考察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战略与模式绩效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要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构建评价模型,收集2000-2012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科技统计数据并考虑两年滞后期,考察了企业专利数和企业新产品价值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不论是否考虑滞后期),由企业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优于政府直接配置科技资源,企业向大学配置资源总体上逊于政府向企业配置资源。上述结论可为“十三五”科技规划的制订提供新的依据。

    姚王信;孙婷婷;叶慧芬;. 面向“十三五”的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23-127.,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1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23-127.,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116.

    分享
  • 王进富;黄鹏飞;刘江南;张旭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28-13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论视角,运用自组织理论序参量原理选取序参量指标,构建学科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度模型和耦合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陕西省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群与电子信息产业为实例进行耦合度评价,检验序参量和耦合度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提高学科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效果的针对性建议。

    王进富;黄鹏飞;刘江南;张旭锐. 学科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度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28-133.,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2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28-133.,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284.

    分享
  • 高先务;程惠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34-14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指标间重要性、8个高技术服务业领域重要性以及各指标相对于均值差值的重要性递减等3个假设前提,选择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集。依据指标集内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各地区8个高技术服务业分别作发展水平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标准化到\[0,100\]区间内。综合评估各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依据各评估结果,对中国当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状况作了简要说明。

    高先务;程惠英. 八大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34-140.,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48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34-140.,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489.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高锡荣;周长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41-14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韩国创新转型关键时段1996—2012年的实际,利用中、韩两国人力资本的混合截面数据,对中、韩两国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数据显示,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在总体上大幅落后于韩国,但中国2005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已经达到韩国1996年创新转型初期的人力资本水平;中国2012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大致接近韩国2005年创新转型成功时期的人力资本水平。这表明,中国已经基本具备创新转型的人力资本条件。从细分指标上看,“每万人中研发人员数”和“人均教育年限”两项指标是制约中国人力资本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对其加以改进以确保中国具备创新转型的人力资本条件。

    高锡荣;周长玲. 中国创新转型人力资本条件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41-146.,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38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41-146.,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382.

    分享
  • 査成伟;陈万明;唐朝永;牛冲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47-1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1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协同与熵理论,分析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技术创新复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及协同机理。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人才聚集效应与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和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1年,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技术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总体上不断提升,协同等级从不协同逐渐转变为优质协同。同时,从熵理论分析视角,解释了复合系统熵增空间的变化过程。最后,提出了促进人才聚集效应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査成伟;陈万明;唐朝永;牛冲槐. 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技术创新协同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47-15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0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47-15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1083.

    分享
  • 综述
  • 朱明洋;林子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53-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价值角度解读商业模式已成为商业模式研究的一大主题。近年来,随着商业模式价值逻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链和价值网等概念在商业模式研究中频繁出现。通过对国外现有研究的梳理,概述了商业模式价值逻辑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该类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并展望了其未来径向。

    朱明洋;林子华. 国外商业模式价值逻辑研究述评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60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6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