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05-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严海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80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享式创新是一种基于分享推动创新的创新模式,其既是对科技加速发展的应对,也是对现有创新模式的发展。迄今为止,理论界还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在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和种类划分的基础上,与其它3种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并对其实施条件进行分析,尝试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最后探讨了分享式创新所蕴含的丰富时代意义,认为它代表着创新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严海宁;. 分享式创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及其时代意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4.,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71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4.,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710.

    分享
  • 张瑞;丁日佳;郝素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9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具有潜力的科技成果予以重点支持,促使其转化为国际标准,对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成果性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选择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法的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选择决策模型,并对材料领域6项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潜力,可为国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选择提供依据。

    张瑞;丁日佳;郝素利. 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选择决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35.

    分享
  • 张青雷;徐欣;郑茂宽;明新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9-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设计领域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研发设计单位对共性服务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发设计服务化,尤其是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以及任务协同作业提供了全新模式。在梳理研发设计服务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研发设计服务化基本模式与流程,依托新能源装备领域实例,梳理并搭建了应用于该领域研发设计服务平台的业务框架和技术框架。

    张青雷;徐欣;郑茂宽;明新国. 新能源装备研发设计服务平台业务模式及技术框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9-13.,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9-13.,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83.

    分享
  • 刘新梅;韩骁;白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4-1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组织创新两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讨了创造想法产生能力以及创造想法实施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对283家有效样本企业进行实证分析,传统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开展均与组织创造想法的产生及实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地,创造想法产生能力和实施能力都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用多元多重中介模型方法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探索式学习还是利用式学习,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起显著作用的路径只有一条,即通过创造想法的实施能力显著地作用于创新绩效。

    刘新梅;韩骁;白杨. 创造想法产生与实施能力的创新路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4-19.,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38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4-19.,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380.

    分享
  • 范莉莉;刘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20-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9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无形资产是企业在低碳未来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而定义并识别碳无形资产是有效管理碳无形资产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分析碳排放到碳减排的价值转换、碳减排活动资产化及碳资产无形化等碳无形资产的起源、变迁及演绎路径,进而揭示碳无形资产的内涵和边界;其次,根据碳无形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中的价值流转模型,将碳无形资产分为消耗型碳无形资产和投资型碳无形资产;最后,给出相关碳无形资产研究建议及研究方向。

    范莉莉;刘鹤. 碳无形资产演绎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20-23.,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150.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20-23.,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150.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张仁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24-2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央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国际科技合作是上海形成和凸显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上海应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变被动为主动、从参与创新到主导创新,着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在全国国际科技合作格局中发挥率先、示范、探索作用。

    张仁开;. “十三五”时期上海市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思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24-27.,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77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24-27.,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771.

    分享
  • 霍影;霍金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28-3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结构转型和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在国家层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殊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得出地方层面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结论,但现阶段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和传统产业让位的情况。根据趋同成因的不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识别问题界定为“因资源禀赋而促进转型升级”的正向评价和“因外部引进而导致羊群跟随”的负向评价两种类型,给出基于正向评价的技术发展路径,并提出基于外部效应的“技术引进—要素升级”和“产业转移—模式创新”两类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路径。

    霍影;霍金刚. 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策略选择:传统产业是否应让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28-31.,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40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28-31.,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404.

    分享
  • 曾霞;彭舒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32-3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8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经济视角,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在对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反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湖北省为例研究了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应该从技术与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市场机制和污水处理投资4个方面加以优化。

    曾霞;彭舒凌. 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32-35.,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01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32-35.,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016.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张清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36-3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在全球得到飞速发展,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化,为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先进、合理、有效的经验模式。现阶段中国科技服务业产值较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今后应积极提升其集聚度,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演化特征,科技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现象不明显,科技服务业逐渐向东部、京津和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上海两市集聚;政府行为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具有积极影响,知识溢出具有两面性等。由此,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应积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等,提高科技服务业集聚度,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张清正;.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53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36-39.,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538.

    分享
  • 陶权;黄汉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40-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2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重要的非关税贸易措施。分析了技术壁垒对国际产业转移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数量模型,采用OLS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壁垒等贸易措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具体影响,并引入创新超效率值(SE-DEA)测算技术壁垒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后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试图为我国在合理利用技术壁垒基础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借鉴。

    陶权;黄汉民. 技术壁垒对国际产业转移及创新效率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40-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1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40-44., doi: 10.6049/kjjbydc.2015020176.

    分享
  • 张祥建;钟军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45-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块化产业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之一,对于促进企业之间共享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企业竞争与合作为出发点,通过对产业网络中企业模块化、技术进步、价值整合三者之间的耦合及博弈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模块化产业网络有利于促进以企业为载体的产业链资源的合理流动,提升基于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价值链由低层向高层演化。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链价值整合具有回旋波作用,不断扩展和加强产业网络模块化,能够达到市场最优边界。

    张祥建;钟军委. 模块化产业网络:技术进步与价值整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45-49.,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76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45-49.,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764.

    分享
  • 张跃强;陈池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0-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1-2012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等方法,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张跃强;陈池波. 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0-54.,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64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50-54.,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645.

    分享
  • 卢方元;海婷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5-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根本是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因而环保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协同创新十分必要。对近年来环保产业数据的定性分析可知,环保产业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能繁荣发展的;政府可通过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建立有利于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项支出和提高对排污企业污物处理要求,加大对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资金补助和税收减免、制定贯穿环保产业协同创新始终的法律政策等,发挥对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主导作用。

    卢方元;海婷婷. 政府在环保产业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5-58.,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5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55-58.,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576.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赵黎明;刘嘉玥;刘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9-6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孵化器和初创企业孵化网络,应用微分对策理论,在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博弈和协同合作博弈3种情形下,考察孵化器与初创企业为提高孵化网络声誉所付出的最大努力,并对反馈均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方在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付出了较高努力,且所获收益高于Nash非合作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收益水平。

    赵黎明;刘嘉玥;刘猛. 基于孵化网络声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初创企业动态合作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59-64.,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57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59-64.,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573.

    分享
  • 梁彤缨;雷鹏;陈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65-71.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企业研发活动看作一个系统过程,以企业研发外部环境的多维多层特征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研发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多层嵌套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嵌套机制存在3种模式:跨层次对接机制、跨层次传导机制和跨层次调节机制;在这3种机制下,根据宏观环境因素的层次结构和多维属性具体划分为6类实现路径。

    梁彤缨;雷鹏;陈波. 多层嵌套结构视角下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65-71.,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7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65-71.,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76.

    分享
  • 陈以増;王斌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72-7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小米公司与格力电器赌局背后隐含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数据驱动下顾客参与的产品开发模式及其关键实施流程,分析了产品开发模式的演化路径,比较了传统的顾客参与的产品开发模式与基于大数据的顾客参与的产品开发模式的区别,构建了大数据驱动下顾客参与的产品开发模式三阶段实施流程,并提出了各阶段的关键策略,最后,运用小米公司案例论证上述理论,可为企业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陈以増;王斌达. 大数据驱动下顾客参与的产品开发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72-77.,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39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72-77.,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397.

    分享
  • 郑爱翔;周海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78-8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组织信任相关影响因素,以感知理论、信任理论和声誉理论为基石,以专业服务企业客户企业为调查样本,构建“专业感知—专业声誉—组织信任”概念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专业人员感知、专业产出感知和专业流程感知对组织信任及专业声誉均具有正向影响,专业声誉对组织信任具有正向影响,专业声誉对专业人员感知与组织信任间关系以及专业流程感知与组织信任间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专业声誉对专业产出感知与组织信任间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郑爱翔;周海炜. 专业化感知、专业声誉与组织信任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78-83.,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26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78-83.,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269.

    分享
  • 李宏贵;周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84-8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声誉是一种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构建良好的组织声誉可帮助企业获得创新资源,以实现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成长。创新合法性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企业利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必须得到创新合法性才能获得产品收益,实现企业成长。基于创新合法性视角,对组织声誉与企业成长关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以创新合法性为中介机制,构建了组织声誉对企业成长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

    李宏贵;周洁. 组织声誉与企业成长:创新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84-87.,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28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84-87.,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283.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冯媛;郭永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88-9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武器装备创新市场化、军民融合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了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分析了现有国防知识产权对武器装备创新的作用机制,指出其更多表现为一种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国防知识产权的制度变迁及特征,并针对产权模式、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提出相应制度安排。

    冯媛;郭永辉. 国防知识产权制度与武器装备创新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88-92.,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29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88-92.,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292.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杜宝贵;隋立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93-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03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科技政策资源及其优化含义的界定,描述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现状,探讨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基本维度及其制约因素,提出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应坚持参与配置主体范围最大化、配置结果公共利益最大化及配置结果社会成本最小化3个基本原则。

    杜宝贵;隋立民. 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论纲[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93-95.,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0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93-95., doi: 10.6049/kjjbydc.2013030075.

    分享
  • 肖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96-10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9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在我国处于试点阶段,在 “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推广模式下,相关保险产品的保费多以固定标准进行计算,并未全面考虑投保专利面临诉讼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专利诉讼的发生与专利类型以及有效期都有明显关系。因此,专利执行保险的保费计算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收费模式,而应对投保专利的类型和有效期加以适当考虑。其中,保费的计算应该以影响专利诉讼发生的风险因素为主要依据。

    肖冰;. 我国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缺陷与改进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96-100.,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36.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96-100.,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36.

    分享
  • 刘鑫;余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01-10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D打印作为一项新兴重要技术将深刻影响人类生产方式和制造业运作方式,亦将对现行专利实施体系构成诸多潜在挑战。基于Innography专利分析软件,对3D打印技术全球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剖析。分析了3D打印技术对专利侵权认定、专利直接侵权制度、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挑战

    刘鑫;余翔. 3D打印技术对专利实施的潜在挑战与对策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01-106.,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01-106.,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137.

    分享
  • 评价与预见
  • 葛秋萍;汪明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07-1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较于线性纵向垂直传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的边界范围更加弱化,更为非线性与动态化。在归纳产学研协同创新5类经典模式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企业、学研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技术本身、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6个方面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技术转移风险进行评价,有利避免了以往风险评价的主观性和难以量化问题,提高了评价可行性和科学性。

    葛秋萍;汪明月. 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07-113.,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07-113.,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19.

    分享
  • 陈希;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14-1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010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国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和国内产业园区转型阵痛的基础上,将产业园区智慧化要素归纳为基础设施、园区管理服务、政策环境和产业促进四大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产业园区智慧化进行逐步分解,提炼出智慧化要素并设置各要素权重,构建产业园区智慧化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产业园区智慧化转型发展路径,可为产业园区管理部门的智慧化建设和评价提供借鉴。

    陈希;. 产业园区的智慧化转型及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14-118.,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5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14-118., doi: 10.6049/kjjbydc.2015010515.

    分享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 能丽;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19-1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高校知识创新的基本属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基础职能出发,结合已有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协同与研究能力的整合模型框架,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与浙江大学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了高校知识协同核心要素——知识资源属性、组织学习、界面管理、信息化与高校科研能力核心要素——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的互动及提升机制,进而提出了知识协同与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启示。

    能丽;陈劲. 高校知识协同与研究能力提升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19-123.,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15.

    分享
  • 李金生;杨云涵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24-12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2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高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自主创新是高技术企业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开展研发活动,最终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将自主创新过程分为创新构思形成、实验原型形成、工业原型开发、商业化4个阶段,发现自主创新各阶段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进而研究各阶段的知识集聚特点。创新构思形成阶段主要集聚技术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市场知识,实验原型形成阶段主要集聚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工业原型开发阶段主要集聚生产工艺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商业化阶段主要集聚产品推广知识和投放时机选择知识。在此基础上,按照各阶段知识集聚类型,构建了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知识集聚模型。

    李金生;杨云涵.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知识集聚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24-128.,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25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24-128., doi: 10.6049/kjjbydc.2014120255.

    分享
  • 李文;刘良灿;张同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29-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的关键环节,而集成创新是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知识转化对集成创新具有内在促进作用。在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过程中,存在大量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和知识组合化行为,可将对集成创新的激励转化为对知识转化的激励。知识转化视角下集成创新理论与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大拓展空间。

    李文;刘良灿;张同建. 新产品开发导向下知识转化对集成创新微观促进机理解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29-132.,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15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29-132.,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157.

    分享
  • 曹祖毅;贾慧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33-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9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探讨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新机遇下,服务接包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已有文献主要从服务发包方与接包方二元视角研究接包方的知识获取与吸收。由于终端客户的战略地位在服务供应链中愈加凸显,尝试从发包方、接包方和终端用户三元视角探讨服务接包企业的终端用户导向对其知识获取与绩效的影响,以期为服务接包企业提升知识获取能力提供借鉴。

    曹祖毅;贾慧英. 终端用户导向、知识获取与服务接包企业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33-137.,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6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33-137., doi: 10.6049/kjjbydc.2014090267.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陈建武;张向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38-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1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数量虽在持续增长,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需构建由各级政府、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人才协同保障机制,实施灵活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营造适宜科技人才创新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开展。

    陈建武;张向前. 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4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4110049.

    分享
  • 牛冲槐;杜弼云;牛彤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45-15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区域内科技型人才聚集、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为主体,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2006-2012年中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由于数据缺失,西藏除外)的相关数据,对所提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区域内科技型人才聚集对于区域智力资本积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于区域关系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最明显;②区域内智力资本积累对于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于工业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阐明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两个关键要素,可为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路径依据。

    牛冲槐;杜弼云;牛彤. 科技型人才聚集对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45-150.,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2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45-150.,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28.

    分享
  • 综述
  • 王广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51-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80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管理学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梳理现有理论基础上,尝试归纳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技术管理学定义,将技术管理学研究划分为技术创新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应用管理、技术规划管理、技术战略管理五大领域,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广生;. 技术管理学研究:回顾与前瞻[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51-1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6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51-1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637.

    分享
  • 刘追;陈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10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型领导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测量是创业型领导研究的关键。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创业型领导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指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包含多个维度或多个因素;间接测量是指在研究其它问题过程中包含创业型领导测量,一般是单维度测量,将其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创业型领导量表编制、测量要素、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在未来仍有待进一步待加强。

    刘追;陈艳. 国外创业型领导测量研究回顾及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2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10):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1001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