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1-25
  

  • 全选
    |
    科技管理创新
  • 危怀安;王婉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的概念,梳理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态关系以及生态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生态关系对协同创新系统及其节点成员的作用,进而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研究了生态关系对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以天津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危怀安;王婉娟. 生态关系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7.,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11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7.,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113.

    分享
  • 苟尤钊;林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8-1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根源在于,创新价值链中认知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出现断裂,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传统科研组织在推动科学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共同作用并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出现了功能错位或不匹配。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与经济结合,新型科研机构顺势而生,并发挥了桥梁作用。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出发,对“后学院科学”时代新型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并以华大基因为例总结其当代特征,为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苟尤钊;林菲.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新型科研机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8-13.,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4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8-13.,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425.

    分享
  • 曾海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4-1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新型科技研发组织网络能力与资源整合概念,阐述了新型科技研发组织网络能力的3个维度和资源整合的3个阶段,构建了网络能力、资源整合对新型科技研发组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模型,详细分析了新型科技研发组织早期阶段的成员选择,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共享、组织学习以及成熟稳定阶段突破性创新、心理契约等中间变量的作用过程,并通过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案例研究佐证了这一过程。

    曾海燕;. 新型科技研发组织网络能力与资源整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4-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4-18.,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25.

    分享
  • 张耀方;白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9-2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于强调竞争的环境势必导致社会情绪急躁和某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而这一浮躁特征对科学研究极为不利。非竞争性经费能够弥补竞争性经费的不足,为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创造更加健康的环境和条件。但在实施中,经费使用刚性要求与科学研究的软性特质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传统定量评价导向仍然主导着非竞争性经费的绩效评价。因此,应合理调适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资助比例;切实完善高校科研成本补偿机制,解决成本补偿比例过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非竞争性经费的科学评价和奖惩机制。

    张耀方;白杰. 非竞争性经费支持高校自主科研路径优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9-23.,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72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9-23.,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727.

    分享
  • 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24-2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产学研优势集成、资源整合、协同共生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层次和紧密程度,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项目式、共建式、实体式、联盟式及虚拟式5种组织模式,并结合案例对每种组织模式的定义、内涵、具体形式、特点及其优劣势进行了探析,提出了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24-29.,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24-29.,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42.

    分享
  • 黄振羽;丁云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30-3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美国“依托大学建立国家实验室”模式的考察,指出美国大学与国家实验室之间因激励结构互不相容而存在制度冲突,这种模式得以建立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独特历史机遇。进入常规经济发展阶段后,这种模式开始面临管理绩效问题,美国目前正在尝试探索和建立“桥接机制”以衔接这两种不同的制度。揭示这种制度变革趋势,能够为中国依托大学建立国家实验室的政策实施带来一定启示。

    黄振羽;丁云龙. 激励结构冲突、历史机遇与制度变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30-34.,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64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30-34.,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641.

    分享
  • 陈婵;邹晓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35-3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是近十年来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新形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广泛存在,其独立性、项目导向性和密切联系社会需求等特征使其迅速成为促进跨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选取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作为案例,通过对其建设、组织、运行以及管理等进行全面介绍,分析、归纳和总结其建设特征,以期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

    陈婵;邹晓东. 美国高校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35-38.,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7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35-38.,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715.

    分享
  • 区域科学发展
  • 王邦兆;王欢;郭本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39-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区域知识创新价值流动的GERT网络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各创新主体间知识创新价值的传递及增值过程,揭示了区域知识创新价值流动的内在规律;通过算例分析,测算了不同政策冲量对区域知识创新价值流动GERT网络各节点概率、知识创新价值增量、方差、创新价值增值系数等指标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在知识转化阶段提供政策扶持,并选择人力资本投入作为政策扶持的着力点,可以最大程度地推进区域知识创新价值流动。

    王邦兆;王欢;郭本海. 区域知识创新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39-44.,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5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39-44.,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542.

    分享
  • 梁林;刘兵;李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45-5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演化路径是掌握我国区域人才聚集演化机制的有效方法。阐述了我国区域人才聚集系统演化驱动要素的三种组织机理,即他组织、自组织和复合组织。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了自组织和他组织驱动要素协同动力学模型,模拟推演了系统演化路径及实现条件。研究表明,我国区域人才聚集系统的演化路径共有11种,其中良性路径5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战略,最后以曹妃甸新区为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人才聚集系统的演化依赖于自组织和他组织驱动要素的共同作用,只有两类要素协同发展,才能推动系统向更高级的有序形式演化。

    梁林;刘兵;李嫄. 我国区域人才聚集良性演化路径探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45-52.,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43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45-52.,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431.

    分享
  • 黄世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53-5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各国将研发作为可持续发展驱动力,以研发投入作为创新政策工具之一,并将专利产出作为评估指标。基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6大产业1989-2012年经营绩效、研发投入、专利数和投资金额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研发投入、专利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结果显示,政府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研发投入与专利数正相关,但专利件数与经营绩效相关性较弱;企业投资规模与园区经营绩效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政府将研发投入作为创新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可为政府及企业制定研发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黄世政;. 研发投入、专利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以台湾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53-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27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53-58.,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275.

    分享
  • 产业技术进步
  • 谢莹;童昕;蔡一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59-6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客(Maker)是近年来基于开源软硬件发展而兴起的新型制造业创新模式。实地考察了深圳“创客圈”,详细描述了深圳“创客圈”的演变历程、主要活动空间的分工及联系,并论述了深圳创客空间与全球生产链及本地生产系统之间的联系机制。研究发现,创客模式将在知识分享、生产组织方式转型和人力资本优化3个方面对珠三角制造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地方产业政策需要从优化创客模式的机制入手,改变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实现基于创新的增长方式转型。

    谢莹;童昕;蔡一帆. 制造业创新与转型:深圳创客空间调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04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59-65.,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042.

    分享
  • 刘英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66-7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8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发展关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0-2012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各子系统有序度、子系统协同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存在因果关系,各子系统有序度、子系统协同度对复合系统协同度会产生冲击效应,但由于制度创新尚未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求,高技术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提升相对缓慢,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的角度提出推动高技术产业高端化的政策措施。

    刘英基;.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协同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66-72.,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063.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66-72.,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063.

    分享
  • 涂文明;刘敦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73-78.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产业集聚中技术产业范式的基础上,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将遵循“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重塑—产业空间集聚”的技术产业范式。基于此,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演进机理,并提出了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政策建议。

    涂文明;刘敦虎.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范式演进与实现机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73-78.,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61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73-78.,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615.

    分享
  • 罗晓梅;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79-8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3120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生态效应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生态足迹评价体系,包括真实土地足迹、产业用地足迹、原料足迹、从业人员足迹、能源足迹、水资源足迹和废弃物足迹,根据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对各类足迹的核算模型进行了改进。

    罗晓梅;黄鲁成. 产业生态足迹评价体系构建及核算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79-85.,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6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79-85., doi: 10.6049/kjjbydc.2013120625.

    分享
  • 企业创新管理
  • 曹宁;任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86-9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价值网络模块化为大型企业实现国际化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按照“系统或流程模块化—组织架构模块化—系统规则设计”这一研究思路,论证了大型企业构建全球模块化价值网络的两阶段过程,设计了保障全球模块化价值网络有效运行的选择机制、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期为大型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选取中国商飞为典型案例,探讨其在国际化进程中利用模块化方式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实践,为中国大型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可操作性路径。

    曹宁;任浩. 基于模块化的大型企业国际化战略路径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86-90.,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8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86-90.,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784.

    分享
  • 吕臣;林汉川;王玉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91-95.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60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上99%的企业是小微企业,其发展中面临的“麦克米伦缺陷”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国也未能逃离这个难题,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已向融资贵转变。分析了中国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就中国现行金融体系能否解决此难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世界各国解决此难题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引入民间资本破解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陷”难题的思路。

    吕臣;林汉川;王玉燕. 基于共生理论破解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陷”难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91-95.,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52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91-95., doi: 10.6049/kjjbydc.2014060525.

    分享
  • 张道宏;马辽原;胡海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96-103.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30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资源网络化配置已成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在孵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通过网络能力对外部网络关系的构建与利用会对其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但传导机制并未得到进一步验证。基于孵化网络结构特征,探索性地从空间视角将在孵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内、外层孵化网络社会资本和跨孵化网络社会资本的三重划分,并构建了网络能力—三重社会资本—创新绩效概念模型。通过对西安市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内291家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孵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且三重社会资本起部分中介作用。

    张道宏;马辽原;胡海青. 在孵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96-103.,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39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96-103., doi: 10.6049/kjjbydc.2014030395.

    分享
  • 陈菊红;李小惠;姚树俊;和征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04-10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20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嵌入是制造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为确定制造企业服务嵌入时机,首先从客户价值角度对客户进行细分,分析不同客户的价值感知过程,判定客户满意度;其次,从企业价值出发,探讨产品成本递减规律和服务成本递增规律,进而确定产品服务总成本曲线,获得总成本最低点。结合客户满意度和企业总成本确定服务嵌入时机,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出相应的服务嵌入策略。最后,以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为实例,对其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进行了验证。

    陈菊红;李小惠;姚树俊;和征. 制造企业服务嵌入时机及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04-109.,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50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04-109., doi: 10.6049/kjjbydc.2014020507.

    分享
  • 李巧华;唐明凤;潘明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10-11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创新是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平衡的必然途径。基于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探究企业绿色创新因素影响效应,将249家生产型企业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对绿色产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绿色工艺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政策导向对绿色产品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都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组织冗余对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管理者对环境的关注对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李巧华;唐明凤;潘明清. 企业绿色创新因素影响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10-11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598.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10-114.,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598.

    分享
  • 军民融合创新
  • 郭永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15-12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分析航空武器装备创新知识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集成创新下知识治理的内涵及模式。基于知识视角,分析了航空武器装备创新中的知识治理困境,提出了中心式、串联式、互通式和集成式4种知识治理模式,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指出集成式知识治理能够较好解决航空武器装备集成创新困境。最后,针对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创新困境给出了知识治理对策。

    郭永辉;. 航空武器装备创新的知识治理模式及治理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15-120.,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411.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15-120.,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411.

    分享
  • 科技法制与政策
  • 李广培;吴金华;全佳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21-126.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的技术创新社会成本治理制度体系,形式上应融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调整对象上应涵盖与技术创新外部效应有关联的所有主体,并且要确保由基本治理制度向派生治理制度梯次展开的足够连贯性。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制度的制约力、制度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制度层次的完备性、制度形式之间的协调性、技术领域的完整性以及影响制度有效供需的制度基础等方面。最后,对完善技术创新社会成本治理制度体系的路径选择问题提出建议:变革技术创新文化以孕育治理制度构建的社会基础,确立治理制度的独立地位以提升规则效力,完善宏观管理、微观参与的创新治理组织路径,围绕“权益、权责、意愿、规划、条件、标准、行动、评价、利益、演进”等核心环节健全制度功能。

    李广培;吴金华;全佳敏. 中国技术创新社会成本治理制度实践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21-126.,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13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21-126.,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137.

    分享
  • 赵武;李晓华;庞加兰;高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27-132.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中国当前存在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和低效率问题,提出将包容性创新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兼顾公平和效率,并从契约化视角探讨了包容性创新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契约化的政府购买是市场化、社会化及去行政化的结合,通过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馈机制和“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以社会组织为桥梁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为确保包容性创新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融合,以包容性增长为出发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赵武;李晓华;庞加兰;高樱. 包容性创新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融合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27-13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002.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27-132.,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002.

    分享
  • 评价与预测
  • 陈钰;宋卫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33-137.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对中国及其它39个国家的创新绩效进行了比较评价。具体分析了中国创新绩效总体水平及其结构特征,认为应保持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态势,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加快创新成果应用和技术扩散,实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陈钰;宋卫国. 中国创新绩效评价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33-137.,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87.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33-137.,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687.

    分享
  • 张协奎;邬思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38-14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70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系统视角,运用“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系统分析范式,探讨了城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城市创新力离不开其系统中要素的投入、结构的变化、功能的发挥和环境的支撑,并由此构建了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并进行了客观定量的比较评价,可为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张协奎;邬思怡. 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的城市创新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76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38-144., doi: 10.6049/kjjbydc.2014070765.

    分享
  • 人才与教育
  • 代吉林;高雯;张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45-149.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5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型企业家能力直接影响科技创新和知识转化的质量与速度。虽然有关企业家能力的研究很多,但关于科技型企业家是否具有独特能力特征的研究还比较缺乏。147份企业家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科技型企业家与非科技型企业家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前者在组织管理能力、关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不足。该结论为如何培育科技型企业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代吉林;高雯;张敏. 科技型企业家能力特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035.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45-149., doi: 10.6049/kjjbydc.2014050035.

    分享
  • 许伟;张小平;占林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50-1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4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管理学视角,从组织外部和内部分析了科技人才管理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科技人才管理促进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人才管理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激励结构、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支持、政策导向和文化氛围。由此为依据,可构建科技人才管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发展机制与工作机制,及外部引进机制、投入机制和政策机制。

    许伟;张小平;占林涛. 科技人才管理影响因素与促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50-1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019.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50-154., doi: 10.6049/kjjbydc.2014040019.

    分享
  • 综述
  • 李超;李伟;张力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55-160.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408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兴产业实践的纵深发展不仅丰富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内容,而且对其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首先系统归纳了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理论研究的特点,指出准确判断新兴产业所处具体阶段越来越困难。然后,总结了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征,并以复杂产品系统和文化产业为例分析了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的例外情形。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包括复杂产品系统和文化产业等在内的新兴产业生命周期模型的系统研究,并且需要来自更多国家、更广泛产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李超;李伟;张力千. 国外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334.
    .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 32(2):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408033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