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省域城镇化 |
袁丹;雷宏振 |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
|
|
摘要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
|
关键词 :
城镇化,
高技术产业集聚,
Moran’s I指数,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面板模型
|
收稿日期: 2015-03-05
|
|
通讯作者:
袁丹
|
[1] |
孙凤娥,田治威. 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之道:选择性保护还是全面开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8): 35-43. |
[2] |
刘顺飞,谢圣远,汪发元,. 科技投入、公共支持对城镇化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 51-58. |
[3] |
王家明,丁浩,郑皓. 基于改进耦合协调模型的山东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4): 29-35. |
[4] |
朱金鹤,王雅莉. 创新补偿抑或遵循成本?污染光环抑或污染天堂?[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0): 46-54. |
[5] |
高素英,钦彦祥,张烨. 创新投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9): 60-67. |
[6] |
束克东;宋玮. 区域金融市场竞争与创新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1): 45-49. |
[7] |
田逸飘;许秀川;辛旅洁;刘明月;张卫国. 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联及其区域差异[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8): 42-50. |
[8] |
宋加山;张鹏飞;邢娇娇;张勇. 产城融合视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7): 49-55. |
[9] |
陈梅;赵炜涛;邬雪雅. 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效率对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2): 39-45. |
[10] |
焦晓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创新能力建设重难点与推进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6): 38-42. |
[11] |
高红贵;汪成. 中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1): 31-35. |
[12] |
李曦;彭品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8): 27-30. |
[13] |
甘丹丽;. 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6): 41-45. |
[14] |
陈斌;. 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0): 53-57. |
[15] |
罗芳;高卷. 中部崛起视角下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6): 51-5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