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动力系统分析 |
薛伟贤;吴祎 |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
|
|
摘要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动力系统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信息化因素是中国城市化动力系统重要的负熵要素,可使该系统总熵值减小为负值,形成新的有序的城市化动力系统耗散结构;信息化因素作为外部负熵,与作为内部熵要素的技术、产业和制度相结合,技术进步释放大量待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演进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进城农民的主导产业,制度变迁形成公共服务共享进而促进城市化。因此,政府应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传统职能来发展智慧城市;以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用信息资源转变信息传统传播方式,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
|
关键词 :
中国城市化,
信息化,
动力系统,
耗散结构
|
收稿日期: 2014-05-27
|
|
通讯作者:
薛伟贤
|
[1] |
崔维军,韩硕,傅宇,王文婧,赵佳璐. 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及影响因素[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 76-81. |
[2] |
李娟娟,张立超,周代数. 产业平衡态与产业有序发展的内在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2): 49-56. |
[3] |
陈伟,李金秋.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生成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1): 7-15. |
[4] |
穆献中,徐鹏,胡广文,余漱石. 耗散理论视域下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4): 45-51. |
[5] |
李新;李柏洲;苏屹.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系统耗散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91-96. |
[6] |
谭清美;陈静.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55-62. |
[7] |
李远东. 吸收能力、创新绩效与信息化障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1): 80-85. |
[8] |
王芳;邓明然.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自组织条件:耗散结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 64-68. |
[9] |
魏明;王超.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1): 48-53. |
[10] |
李长云;邓娟. 战略性新兴企业商业模式演化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6): 76-82. |
[11] |
张宝生;张庆普.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1): 132-136. |
[12] |
吴飞鸣;李宇飞. 我国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8): 56-60. |
[13] |
关欣;乔小勇;孟庆国. 信息化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地区性差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7): 6-11. |
[14] |
李优柱;易新福;郑明洋. 农业信息化投入对农业产出贡献率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4): 143-146. |
[15] |
修玮;李岚;杜澄;. 论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 117-1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