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特征研究

汤薪玉,黄朝峰,马浚洋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中小企业一般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较高市场份额但社会知名度较低。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由初步融合进入深度融合加速阶段,“隐形冠军”企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分析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内涵、发展现状与需求发现,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具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市场创新、价值链创新5个维度组成的创新特征,并结合案例——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高德红外进行剖析,认为提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应从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建立健全金融财政支撑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应从培育企业研发人才队伍、构筑创新型企业文化及抓住发展机遇等方面培育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特征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将军民融合战略纳入七大强国战略之一,深刻体现了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所担负的强国、强军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历史使命,不少企业顺势而为走上了军民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小企业是军民融合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国有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以及75% 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来源于中小企业。不少军民融合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小而活、小而专”的体制机制优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获得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隐形冠军”企业这一概念被人熟知是源于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的著作——《隐形冠军:全球最佳500名无名公司的成功之道》,他发现一些不起眼的小企业竟然占据着细分行业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如德国维巴斯托(Webasto)公司占据了全球辅助加热系统与太阳能车顶的主要市场份额。作为“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1]给出了判定“隐形冠军”企业的3个基本标准:一是企业必须占据国际市场某一细分行业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二是属于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超过10亿美元;三必须是社会知名度较低行业,这些企业往往默默无闻,却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西蒙[2]对“隐形冠军”企业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将“隐形冠军”企业成功的原因归纳为8个方面:远大目标、分权、深度、高效率员工、创新、专注于某一领域、客户导向和全球化,如图1所示。中小企业这一独特现象同样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关注。邓地等[3]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隐形冠军”企业进行了界定,认为通过专注与创新,能将产品卖得更贵这一战略同样适用于中国中小企业。除对“隐形冠军”企业进行界定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国外“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经验。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案例,如李永发[4]以非常小器·圣雅伦有限公司为案例,分析了“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战略的钻石五要素。

图1隐形冠军企业特质构成

国内学者对于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的研究尚属空白,但有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特征。刘昌年等[5]探讨了全球价值链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特征、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李柏洲等[6]从合作创新角度,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近年来,伴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学者对军民融合企业的研究热情高涨,不少学者围绕军民融合创新问题展开了研究。赵黎明等[7]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军民融合企业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应奖励与惩罚措施,构建约束体系,激励军民融合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杜人淮等[8]研究了我国国防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实现机理,认为需要从制度保障上为军民融合自主创新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黄西川等[9]利用实证方法对江苏省5个代表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进行研究,构建了相应指标体系和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小企业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军民深度融合宏伟蓝图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隐形冠军”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成为行业内“隐形冠军”企业,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的创新特征,不仅能够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对于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内涵、现状与需求

1.1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内涵

一般而言,成功企业凭借其差异化产品获得独特竞争优势,从而战胜竞争对手。“隐形冠军”企业凭借其独特的经营模式获得了广泛关注。西蒙对于“隐形冠军”企业的定义已经非常完善,而目前学术界并未对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给出一个合适的定义。为了更好地研究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特征,本研究给出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定义与内涵。

通常意义上的“隐形冠军”企业是指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市场领袖地位但默默无闻、社会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对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的定义首先应该遵循其基本含义。本研究认为,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包含三大类:一是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民营企业;二是研发并生产民用产品的军工企业;三是研发、生产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的企业。因此,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是指服务于国防安全领域和国民经济领域且在某一细分行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社会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总体而言,这一定义具有以下内涵:

(1)军民融合。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的首要内涵是军民融合企业。但目前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于军民融合企业的定义较为模糊,一般认为研发与生产军品和民品或军民两用产品的企业为军民融合企业。军民两用产品生产与研发技术是军民融合企业的核心。军民融合从宏观上来讲是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从微观层面理解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军工企业在国家长期倾注大量资源的情况下积累了先进技术与优质生产设备,军工企业释放技术红利将大力拉动社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部分民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育了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逐渐成为行业佼佼者。根据徐宏宇[10]对中国市场“隐形冠军”企业的定义,属于特大型企业的十二大军工集团不在本研究范围内,本研究对象是指年收入不超过20亿元(少数情况除外)的中小型军民融合企业。

(2)业务高度专注。随着经济日益发达,社会分工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行业细分程度也越发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垄断整个市场的可能性极低。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寻找市场缝隙,将自身有限能力与资源集中于某一细分行业,高度专注于某一零部件、某种产品,甚至是某道工序,通过不断进行研发与技术创新,紧贴特定客户需求,逐渐占领某一行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大多是高精尖制造业,从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到原材料获取,从配套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组装,军民融合领域细分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3)注重创新。创新是“隐形冠军”企业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核心。创新不仅是指新的发明创造,更大意义上还指在细节上持续改进。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在这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由于资源受限,其并没有专门的研发人员,但在效率上却比较领先,人均专利拥有数高出大型企业很多。除技术创新外,制造、流程甚至是市场营销也是“隐形冠军”企业的用武之地,企业组织生产等方面的创新往往很难复制,因此是企业主要竞争优势来源。

(4)需求导向。由于“隐形冠军”企业面向的市场范围很窄,因此其需求方是一群特定用户,关注客户需求关乎企业短期盈利与长期发展。而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专业化程度很高,对于相应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而言,需求方就是军方,其对产品的要求就是高度精准、质量过硬、可靠性高;而对于民用产品科研与生产而言,需求方对产品的需求则是质量过关、性价比高、性能优良。因此。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以不同需求方为导向。一般而言,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与需求方的关系建立在经济理性层面上,同时,它们也是行业标准制定者。

1.2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作为出口大国,德国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西蒙调研统计,全球有3 0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仅德国就有1 300多家,其次是日本,而中国只有68家,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更是屈指可数。由于多种原因,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创新难度增大。国内小中企业创新模式经历了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3个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引进技术并学习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一些国家极其重视核心技术保护,禁止向它国转移;同时,核心技术作为竞争优势,往往不再是简单物理上的学习便可模仿,一般是集复杂化与集成化为一体,与企业组织模式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中小企业不得不向难度更高的自主创新方向发展。而由于研发与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创新失败,对原本资源并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将面临倒闭风险。其次是所有制歧视。我国军工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政府为其发展提供了多重便利,如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而中小型民企在参军过程中不但门槛很高,而且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企参军的积极性。最后是资金短缺。军民融合中小企业受规模因素限制,商业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创新活动在初始阶段需投入大量资本,周期长,且不少武器装备生产设备资产专用性很强,一旦投入就会转化为沉没成本,种种因素导致不少参军中小型民企面临融资困境。

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军工集团产品结构为军品、军工高技术产品(含四民)及民品各占1/3,而在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单位中,军工企业、民营企业及民口企业也呈现出各占1/3的局面,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军民融合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如融合程度不深、融合范围不广等。作为军民融合主体之一,中小企业数量繁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繁荣发展,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捷径。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应对需求变化灵活性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切实需求。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相结合,紧贴市场,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

2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特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企业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作出的优化选择,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企业发展软实力的最佳途径。而军民融合通过将企业生产优势向需求方转化,科技创新技术与资源始终贯穿在军民两用与军民互动过程中,也是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发挥独特优势的动力机制。演化经济学理论认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积累与技术提升,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能力形成过程,由此带来产品工艺创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战略与组织模式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产业特征、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决定了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特征具有特定内涵。本研究认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市场创新、价值链创新5个模块是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必备的创新特征。

2.1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将自身有限资源(资本、人力资源、无形资源、信息资源等)通过管理手段进行有效使用与配置,并不断激发员工创新潜力和积极性,进而为达到集体愿景形成合力的过程。根据系统工程学理论,有效管理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能让企业创新活动与外部环境相对接。创新型管理活动让创新精神制度化,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持续激发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市场创新与价值链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管理创新包括如下特征:

(1)提供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活动导向性。在“隐形冠军”企业创新活动中,如果缺乏一个合理的引领,那么企业将无法实现最终目标。“隐形冠军”企业往往具有宏大的目标,因为它们要做行业领导者,不仅需要在绝对市场份额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其相对市场份额也要遥遥领先。

(2)保持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活动前瞻性。军民融合领域众多,如何在繁杂的细分行业中选择发展潜力大的市场缝隙需要管理者有较强的前瞻性。管理层应当瞄准军民两用技术前沿,加强谋划设计,向海洋、太空、生物、新能源、网络空间等军民共用性强的新兴领域拓展。

(3)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策略应变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竞争对手发展与成长、技术创新发展等,往往导致企业生存环境动态变化,因此创新活动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变革,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由大企业主导的产业组织形式已经逐步向供应链主导过渡,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形成动态创新能力,以对企业有限资源进行灵活配置。

2.2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最基本的创新特征,其是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在军民融合产业领域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与内部资源状况,改进现有技术并研发新的军民两用技术,不断加强技术革新能力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与形成差异化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产业的比较优势。根据西蒙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产品技术均高于平均水平,同时,拥有的专利数量也遥遥领先,但由于政策环境和专利制度限制,“隐形冠军”企业并不拘泥于专利申请,而是将技术发明迅速应用于产品生产,并占领市场。

(1)军民两用技术的积累性。军民两用技术创新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知识积累与技术运用,将持续不断的渐进性创新作为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突破性创新。通过对前沿知识的消化吸收形成新技术,再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并实现产业化,最终获取利润,实现技术创新价值。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本,一旦企业拥有了技术创新积累便能厚积薄发,竞争对手也将很难超越。

(2)军民两用技术的动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速度非常快,对于注重于某一细分行业想要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来说,也许一种产品刚进入市场就面临被另一种更先进产品替代的风险。在动态市场竞争中,随着行业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变化,如果一成不变,那么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替代。

(3)军民两用技术的细节性。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往往能从细节上创新并打败竞争对手,进而获取错位式发展,用独到眼光看待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中的创新机遇,而这些机遇往往是被大企业所忽视并不屑的利基市场,因此在差异化竞争上能够获得独特竞争优势。

2.3 融资创新

融资创新是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用创新方式提高融资效率,筹措企业生存与发展资金,用以支撑企业管理、研发、生产、服务等日常运转。中小企业由于所有制、企业规模、风险抵御能力等因素常常陷入融资困境,而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要想成为行业领跑者,只有拥有足够多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各项活动正常开展。同时,军民融合产业涵盖的行业多为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支出的高技术新兴领域,且初始投资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而必须在融资渠道创新上确保企业在限制条件下也能获得充足资金。

(1)多元化。由于“隐形冠军”企业“大隐于市”,因此其中很少部分为上市公司,但“隐形冠军”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多元化融资模式。军民融合产业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往往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结合直接融资方式和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企业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2)高效率。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没有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活动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对于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而言,如何融资并高效率融资显得尤为重要。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充分利用新兴融资产品与现有优惠政策,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在综合考虑融资成本与企业成长阶段的基础上,选择效率最高的融资方式。

2.4 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通过与需求方互动捕捉市场机遇,预测市场需求变化,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组合适当的营销方式,将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经济绩效。市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技术创新而不断开拓的。如德国Brita公司研发的水过滤器,在此之前市场上并不存在。对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来说,军品市场竞争压力较小,但市场面窄,而军民两用产品和民品则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对于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来说,对产品市场进行挖掘与开拓十分重要。

(1)面向军民两用需求。技术和市场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对客户需求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有着深刻认识。对于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来说,要兼顾军用需求和民用需求,把握军民两个领域对产品细节要求上的差异。其中,军品市场竞争压力较小,需求方较为固定,市场面窄,需要挖掘更多市场需求;而民品市场竞争激励,面向的需求方较多,市场容量较大,需要抢占市场先机。由于“隐形冠军”企业往往专注于军民两用产品某一狭小的市场,其对客户的依存度很高。因此,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紧贴客户需求,使自身产品或服务无可替代。

(2)面向用户服务。为给需求方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如武器装备,他们会向客户提供集产品销售、维护、保养、操作等一揽子系统解决方案,高水平服务无形之中给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构筑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壁垒。

(3)面向国际市场。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往往具有国际化视野,是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市场相结合的典范。相对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更为广阔,全球化经营将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占领更多市场。

2.5 价值链创新

价值链创新将创新与价值链有机结合,是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在基本活动(生产、销售、售后等)和辅助性活动(研发创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中,通过对这些环节的不断创新提升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含量。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充分整合军地优势创新资源,在品牌、研发、营销等环节价值链攀升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价值链创新包括如下特征:

(1)协同性。价值链不是一个单一活动,而是一个复杂体系。通过创新,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价值链一系列活动的协同作用,使多个活动带来的联合价值大于几个活动简单相加带来的价值。

(2)全局性。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站在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将企业价值链创新融入国家价值链体系,构建以国家需求为基础的价值链。通过强化价值链治理、创新管理、组织再造,带动军民融合产业整体跃升。

(3)深度与长度相结合。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在不断延伸价值链长度与深度情况下,充分建立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他们往往不愿把产业外包给其它企业,而是采取自加工模式,一方面保护了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提高了产品质量可靠性。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市场创新、价值链创新5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的核心特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应变性的制度保障,同时也能确保企业其它活动高效开展;融资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市场创新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通道;价值链创新将企业管理、技术、市场、融资等创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使得整个价值链价值得以提升。5个模块创新特征产生的效益并不是简单的五部分相加,而是一个的联合作用体系,其相互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特征

3 案例分析——高德红外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武汉·中国光谷”,是一家专业从事红外热像仪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高德红外不仅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已取得军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而且是唯一具备武器系统研制体系的民营企业。高德红外凭借其核心技术创新占据了国内红外热成像技术为主的光电设备绝大部分市场,是当之无愧的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

3.1 管理创新——企业家自身素质与技能

高德红外在董事长黄立的带领下,以初始资金30万元起步,如今成长为注册资本6亿元、净资产25亿元且拥有国内外60多项专利的世界光电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营业收入连续攀升(如图3所示),这与企业家前瞻性、引领性、应变性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董事长黄立在在创业之初就锁定了军民两用行业——红外探测器,这一决策在军民融合战略刚起步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因为在10年前,民企参军案例十分鲜见。由于这一核心技术被国外发达国家封锁,导致我国只能依赖进口,经过十分艰辛的研发进程,“高德造”红外探测器终于面世,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下一步承担军品研制与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是高德红外引领性战略目标,也是顺应国家发展大势、抢抓市场机遇的不二选择。作为优势民企,在体制机制上有比国有军工企业更强的灵活性,这也使得其管理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性。

图3 高德红外20112016年经营情况(单位万元)

3.2 技术创新——构建军工技术壁垒

丰富的技术创新产出与大量研发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德红外研发人员比例很高,拥有科技人才1 500多名,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进行创新,确保核心器件研制能力不断提升,如表1所示。高德红外一次次攀登技术高峰并不是偶然的技术突破,而是厚积薄发。在红外探测器研制成功后,高德红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紧跟技术变革脚步,先后研发出3条主要生产线:我国首条生产军民两用产品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生产线、主要生产军用品的制冷红外探测器生产线以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超晶格制冷红外探测器生产线,成为全球唯一拥有3条国际先进红外探测器生产线的企业。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高德红外构建了军工技术壁垒,企业总体牌照资质在民营企业中独一无二,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表1 高德红外20142016年研发投入情况

年份研发人员数量(人)研发人员占比(%)研发投入金额(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发明专利(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201460039.0116 786.341.42201560526.85164 836.326.55201660623.0222 294.527.5145

3.3 融资创新——研发经费依靠企业盈利

自高德红外成立以来,企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研发投入比例,但在发展过程中,早期高德红外的研究经费来源主要是自身盈利。在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红外测温设备迅速成为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装备之一。高德公司依靠技术优势获得了首都机场所有红外测温设备订单,凭借核心技术和高质量服务,高德红外产品占据了近95%的国内市场,至今仍然主导着检验检疫测温市场,也获得了企业“第一桶金”,内部资金为高效率支撑企业研发投入提供了有力保障。2014年,高德红外作为红外热像行业领军企业成功登陆中国A股市场,获得了更广泛多元的资金来源。多元化、高效率融资模式为企业大规模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3.4 市场创新——军品市场与民品市场并重

作为民参军标杆企业,高德红外的目标不是做军品配套生产,而是武器装备总体研制。在军品市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后,高德红外并没有忽略需求量更大的民品市场,而是坚持以军民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司核心产品红外探测器紧贴军民两用产品市场需求,既可用于单兵、航空航天、地面武器系统等军用领域,也在安防监控、交通夜视等民用领域有广泛应用。军品研发与生产带动了民品质量与可靠性的提高,而民品批量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进一步降低了军品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优势。在国内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高德红外瞄准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代理商100多家,产品出口到包括美、英、法、德、日、俄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3.5 价值链创新——推行红外平台化发展战略

在高德红外研发出红外探测器之前,红外技术被国外先进企业封锁和禁运,非常不利于我国国防安全。高德红外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将企业价值链纳入国家价值链之中,打破了我国红外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经过15年创新研发,高德红外已经完成了从红外配套企业向精确打击武器生产商的转型,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高德红外确立了平台化战略,使得企业价值链不断攀升。高德红外将有意进入红外领域的企业纳入红外生态圈,逐步形成高效率、大批量、低成本红外产业链。而高德红外作为产业上游的核心技术供应商,仍然保持着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4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成长与发展既离不开有利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条件,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本研究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提出提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是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可以优化军地间的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军民企业间的有效互动,同时也为“隐形冠军”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因此,应拓展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军民融合创新支撑机构,充分发挥创新活动协同效应。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链的重要一环。由于高昂的专利申请费用和复杂的申请流程,中国一部分“隐形冠军”企业即使拥有了创新专利也不愿申请,使得后续创新活动没有法律保驾护航。因此,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简化专利申请流程,放宽准入条件,处罚侵权行为,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构,加强知识产权教育。

(3)建立健全金融财政支撑体系。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缺乏研发资金是企业创新活动普遍面临的瓶颈。政府应建立健全金融财政支撑体系,加大军民融合产业投入力度,对参军民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建立合理高效的补偿激励机制,消除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同时,建立多层次直接融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军民融合担保机构;另外,应建立多元化间接融资体制,引入多元化信贷主体,鼓励提供多元化信贷产品和服务。

4.2 企业层面——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1)培育企业研发人才队伍。企业研发人才队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依赖高质量的研发人才队伍。首先,要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依靠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凝聚人才;其次,为高精尖创新人才打造良好的研发环境,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最后,建立合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产出。

(2)构筑创新型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往往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它不仅能为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造勇于创新的氛围,还能增强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发挥“隐形冠军”潜质,专注于核心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对核心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当容纳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型文化学习,打破固化的原有观念及文化的超稳定性,并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相应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激励员工创新行为。

(3)抓住发展机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应牢牢抓住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机遇期,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军转民或民参军企业创造了政策优惠条件。军民融合企业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和开放意识,抢抓政策机遇,将社会乃至全球资源集聚起来,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对当前政策环境、市场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克服核心能力刚性桎梏,打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创新能力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又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内涵、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市场创新、价值链创新5个维度创新特征,并提出了提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可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2] 赫尔曼·西蒙.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领袖的成功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3] 邓地, 万中兴.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4] 李永发.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战略的钻石五要素分析——以广东非常小器·圣雅伦有限公司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6(3): 121-125.

[5] 刘昌年,马志强,张银银.全球价值链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文献分析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4):57-61.

[6] 李柏洲,徐广玉,苏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J].科学学研究,2014,32(5):777-786+697.

[7] 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3):111-117.

[8] 杜人淮,申月.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13-119.

[9] 黄西川,张天一.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来自江苏省5个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4):147-153.

[10] 徐宏宇, 陈超.基于竞争情报研究的中国隐形冠军判定与评价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3): 30-34.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dden Champion" Enterprise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Tang Xinyu, Huang Chaofeng, Ma Junya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China)

Abstract"Hidden Champion" enterprise is a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ha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 product in a subdivision industry, with a high market share but low social reputation.At present, the "invisible champion" enterprise is a for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accelerating stage of our country's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initial integration into deep integ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the "Hidden Champ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hidden champ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has th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ng innovation, market innovation and value chain innovation , And combined with the case-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of "Hidden champion" enterprise high German infrared specific analysis, that to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hidden champions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civil and military systems, strength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to create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s from cultivating busin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build an innovative corporate culture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 Hidden Champion" Enterprise; Innovative Features

收稿日期2018-07-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GL115,18BJY01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ZWC20,16ZWC49);国防科技大学校预研项目(JZ16-02-03,JC15-08-03)

作者简介汤薪玉(1994-),女,湖南桃江人,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民融合;黄朝峰(1975-),男,河北文安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马浚洋(1995-),男,山东滕州人,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民融合。

DOI10.6049/kjjbydc.201805019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05-0123-07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