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机制演进
——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纵向案例研究

王海军1 ,贺子桐1 ,马晓琳2 ,赵惠妍1,束超慧1

(1.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2.辽宁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摘 要: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②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关键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结构;机制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sm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Digitalization: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Wang Haijun1,He Zitong1,Ma Xiaolin2,Zhao Huiyan1,Shu Chaohu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Anshan 11405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has evolved into an innovation ecosystem model.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an open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multi-subjects, multilateral relations and multi-level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izati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relies on the connectivity and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reshape and mutat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In turn, digitalization triggers the iter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paradigm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as well as the upgrading of evolutionary path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re is still an obvious gap in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under digitization, and thus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faile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ization.

In view of thi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Zhongguancun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forms a triangular validation by means of in-depth interview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other first-hand and second-hand data. By coding the data at three levels, 18 first-order concepts, 9 second-order themes and 3 aggregated constructs are form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under digital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based on the spec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subjects, diver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sou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s a starting point, relying o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ata elements to aggregate, connect, and integrate innovation subjects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ultimately realizing the value of co-creativity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for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based industrial aggregation—networked industrial ecology—digital regional ecology", and ultimately presenting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aggregated-networked-ecological". Moreover, contexts dominate the digital change of the ecosyste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and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three contextual dimensions of the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Specifically, innovation subjects rely on digital technology for role change, while innovation resources between heterogeneous subjects realize integration and synergy un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mechanism evolution path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under digitalization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adaptation mechanism evolves according to the path of "passive adaptation—active adaptation—leading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needs of the innovation subject; (2)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makes the interac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evolve according to the path of "resource aggregation—knowledge transfer—value co-creating";(3)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evolves the innovation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path of "parasitism—biased symbiosis—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In summa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under digitalization, which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relies on digital technology to connect and unite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on subjects,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s a whole. Thus, it realizes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between innovation subjects and optimizes the interac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is study. First, this paper adopts the exploratory vertical single-case study method. Limited by the number of research object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 Multiple case studies or cross-industry studies can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to further test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Second, the exploration of spec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s is still limit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quantitative means in the future. Finally, the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taken as the main support for innovation elements in this study, with a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internal innovation elements in the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in explor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elements in the region, which await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Digitalization; Structure;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23-05-19

修回日期:2023-06-2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2BGL038)

作者简介:王海军(1977—),男,安徽滁州人,博士,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模块化等;贺子桐(1996—),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创新等;马晓琳(1979—),女,辽宁鞍山人,博士,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等;赵惠妍(1998—),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模块化、智能制造等;束超慧(1994—),女,安徽芜湖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新网络、模块化。本文通讯作者:王海军。

DOI:10.6049/kjjbydc.YXW202305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17-0032-12

0 引言

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已由线性单一模式(创新1.0阶段)、创新系统模式(创新2.0阶段)发展至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创新3.0阶段)(李万等,2014),整合创新要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时代命题[1]。打造亮点分明的区域创新高地,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主体、多边关系及多层次结构特征的开放性系统(王展昭等,2021),其演进过程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2-3]。在情景型谱的另一端,数字化浪潮对经济社会带来显著影响,没有任何组织能够避开数字化带来的冲击[4]。数字技术具备连接性、聚合性等特质(陈冬梅等,2020),有助于重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组织结构[5-6],并催生系统创新机制变异。

归纳起来,已有学者探究了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刘云等,2014)、过程机制(尹西明等,2022)和评价体系[7],但基于数字化视角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缺口。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①为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如何整合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有效驱动后者价值共创?②数字化如何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迭代?③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如何演进?本研究以我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为单案例研究样本,剖析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机制演进。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

自Cooke(1992)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界定[8-10]。如孙冰等(2016)从创新主体视角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以企业为核心、协同创新为目的、合作共生为基础,由多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Butler等[11]从创新资源视角,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由不同组织、制度等要素联结而成,借助资金、知识等资源流动,实现动态平衡的有机系统;李万等(2014)从创新环境视角,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区域内各种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等搭建联结形成的共生竞合、动态演化、开放复杂的系统。本文将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统一纳入研究框架内,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一定空间范围内多元创新主体基于价值共创愿景,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共生演进的动态复杂系统。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即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主体联结形成各种群落,不同异质性物种与群落在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中形成协同合作的共生关系(李万等,2014)。该生态系统具有相互依赖性[12],不同物种与相关组织机构之间交互关联、结构融合、功能互补,并通过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二,创新资源共享与兼容并包,具体是指创新主体为获取创新所需异质性资源,借助不同协同合作模式,持续汲取外界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并进行交互[13-14]。在该过程中,创新主体与内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创新主体之间实现不同资源兼容并包。第三,创新环境动态演进,具体是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机制演进并不是孤立行为,而是需要与创新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系统根据动态演进的网络环境,不断模糊系统边界,通过配置系统核心能力促使其与外部环境匹配。对于内部环境而言,创新主体之间交互协同[13],不断优化系统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1.2 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系

数字化(Digitization)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组织商业模式、协调方式以及文化进行持续更新的过程[15]。数字化的本质在于将分离散落的用户需要、体验,突破空间限制进行呈现、连接与聚合。同时,借助数字化的收敛性、连接性与聚合性特征,实现异质性主体之间的交互与协同(陈冬梅等,2020)。信息化作为数字化的初始发展阶段,有助于提升系统复杂业务处理效率,进而提高系统组织管理水平与决策效率。在数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系统创新主体、资源与环境间的信息连接程度,实现生态系统的降本增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逐渐成为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成为信息化的高阶阶段。进一步地,数字化不仅能够驱动商业模式创新[16],在促进组织变革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18]。纵观现有研究,关于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数字化引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要素与组织范式迭代及重组。研究指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集聚模式正在由“试点发展”转向“引领示范”,生产要素集聚转向创新要素集聚[19]。相应地,数字化也重塑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例如,创新主体通过主动或被动触网,通过数字赋能与数字情景参与,自然形成数字化“共情”[20]。在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共创需要以生态系统集成优势参与市场竞争,通过生态优势获得竞争优势,通过价值共创实现价值获取。第二,数字化创新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路径[21]。数字化在网络市场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亚马逊(Amazon's)强调Web数字化网络服务在创新生态系统塑造中的作用[22];Jha等[23]则通过印度企业案例,探讨数字平台构建与演化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可扩展性及范围性。

1.3 研究框架

综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数字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塑造乃至治理可能存在重要影响。由此,本文遵循“情景—组织—机制”的研究逻辑,从动态视角探究数字化情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赋能作用,并分析系统组织结构与变异特征。同时,研究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机制(适应机制、互动机制和共生机制)的演进历程,继而析出数字化赋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持续迭代和协同共生的内在机理。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鉴于本文研究主题为“数字化如何赋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故选择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原因如下:首先,“数字化如何赋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的主题属于“How”类型问题,适用于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24]。同时,数字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与赋能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且整个演化过程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故适用于纵向案例研究方法[25]。其次,目前有关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在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可供参考的理论体系,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能够通过逻辑推演并复盘其作用机制,捕捉与追踪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新特点。最后,相较于多案例研究,单案例研究更擅长于案例的深入剖析,能够更好地分析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系,从而确保研究深度。

2.2 案例选择

鉴于单案例研究更适合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且更适合解析复杂系统现象及其内在规律[26],本文遵循理论抽样原则[24],选取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关村科技园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第一,该案例具有代表性。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历经4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科技园区。同时,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高新产业园区,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且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高科技产业创新链。第二,该案例具有典型性。中关村示范区充分发挥数字化和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三,该案例具有启发性。中关村科技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龙芯、华大九天、旷世等独角兽企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中关村科技园依靠数字技术的驱动与赋能,推动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协同与演进,对于区域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

为了系统剖析中关村科技园数字化赋能过程,本文对研究对象演化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首先,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关键大事记,按照时间发展脉络进行初步划分;其次,根据中关村指数等相关数据分析中关村科技园数字化赋能战略发展及升级过程,划分出3个关键时间段;最后,基于动态视角,对数字化赋能中关村科技园区演进路径进行解构,最终确定中关村科技园数字化发展的3个成长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中关村科技园数字化发展历程
Fig.2 Digital development of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2.3 数据收集

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一手、二手资料两个渠道,见表1、表2。在进行多源数据搜集,丰富研究样本数量与多样性的同时,进行数据的三角验证,以确保研究信度与效度[24]。一是通过系统访谈和参与者观察方法,获取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高层管理人员的调研访谈资料;二是进行相关文献、书籍、企业网页信息等系列的资料搜集;三是收集《北京市科技年鉴》《中关村年鉴》《中关村发展报告》《中关村政策文件汇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管委会等官方披露的统计数据与资料。

表1 一手数据明细
Table 1 Details of primary data

数据来源资料来源时间(分钟)字数一手资料(F)中关村管委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处半结构化访谈(Fa)12019 700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半结构化访谈(Fb)12018 430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发展促进处半结构化访谈(Fc)10014 370

表2 二手数据明细
Table 2 Details of secondary data

数据来源资料来源类别字数二手资料(S)中关村指数年度报告、领导讲话记录、中关村发展大事记、活动报告总结(Sa)文档47 280中关村科技园官方网站年度报告、中关村管委会官方网站相关报道资料(Sb)文档25 300《北京科技年鉴》《中关村科技年鉴》《中关村发展报告》《中关村政策文件汇编》(Sc)文档51 000

2.4 数据编码与概念测量

本研究采用数据编码进行归纳式探索性分析,考虑到不同属性数据特点,对数据进行逐一标记与提炼[27],包含整体编码、属性编码、模式编码等。本研究以数字化赋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演进机制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整体编码对结构与机制演进进行提炼和整理。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式编码对一阶概念与二阶主题进行聚合,形成聚合构念[28],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编码结果,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数据编码示例
Table 3 Data coding examples

聚合构念二阶主题一阶概念典型证据援引创新主体角色形成连接性中关村核心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将器件与工艺进行连接,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研发模式(Sc)多元主体互补中关村的合作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产学研主体进行连接,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大学、科研院所负责项目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Sa)角色转移融合性我们的家居智能化、安防智能化、环境智能化通过平台系统进行融合,具有模块化、无线化、数码化特点(Fc)异质主体互通此时,中关村主体属于半内部化合作,虽然创新各方不存在产权纽带,但设立了一个松散式的联盟管理委员会,为各方主体松绑(Sb)角色升级延展性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中关村始终处于前沿地位。近年来,中关村建设开放实验室,构建产学研合作“521”模式(Fb)主体跨平台互联启迪大数据智能平台基于主流大数据技术体系研发,采用模块化架构设计,支持组件快速集成和自定义模块拼装以满足企业级大数据应用场景(Sb)创新资源单向资源汲取单一渠道为了畅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渠道,健全共享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提高信用中介机构服务水平(Sc)项目输出中关村举办生物医药沙龙论坛,以生物医药为主题,整合园区技术、资金资源,实现了企业、融资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Fa)双向资源流动数据多维我们园区举办了“边界”产业活动达30余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政府以及各行各业搭建桥梁(Fa)异质资源拓展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等60余家单位联合组建国内首个面向数据交易的产业组织,以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流通与应用(Fc)多向资源交互资源开放京东公司整合全平台营销能力扶持重点品类,投入更多流量资源,通过全渠道模式实现线下门店线上“云复工”(Sb)平台共建依托“科创中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完成21项科技成果线上技术交易,签署三方技术交易合同;推荐引导1 010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科创中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Fb)创新环境业务流程信息化办公套件信息化该项目的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以零散采购为主的采购模式转变为以整体OA办公套件为主的资源整合方式(Fb)信息技术吸收与升级我们使用由中海纪元尧中科红旗尧中文2000、人大金仓等软件企业成员开发的国产化OA办公平台软件(Fc)在线管理智能化核心业务智能化中关村园区网站建设实现了管委会核心业务上网,在全市政府网站中位居前列(Sc)数字技术流动与分解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向社会开放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资源,为全国中小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中试检测、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等服务(Sb)平台运营数字化数字化平台赋能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向社会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资源(Sb)数字技术应用与扩散联盟成员间的责任、权利、利益和分配方式主要是通过沟通与谈判过程中商定的共守协议确定,未全然按照资本和劳动投入界定。目前,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大多属于契约型产业技术联盟形式(Sa)

3 案例分析

3.1 数字化下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迭代

3.1.1 数字化1.0阶段:聚合型组织结构(1999-2009年)

数字化1.0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始构建“数字园区”,成立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在此阶段,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创新主体单一,创新资源封闭,信息化初步发展,构成聚合型组织结构。在此阶段,信息化作为数字化的基础发展阶段,支撑与协调系统运行,其主要表现为:

(1)创新主体单一,专业化角色形成。199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并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以集聚信息化产业方式开始从事创新活动。政府作为关键创新主体,引导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合作行为,中关村进入数字化1.0阶段。在此阶段,创新主体数量较少、合作模式单一。以联想、中星微、华旗为代表的中关村核心企业作为发起者和统筹者,着重进行自身产品的专业化创新。核心企业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处于轴心地位,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产品为中心,形成连接,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而形成松散耦合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基于调研数据发现,早期阶段中关村利用信息技术连接不同创新主体,其中,企业提出需求并提供资金,大学、科研院所负责项目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中关村创新主体依靠数字技术成立联合研发中心,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组建短期项目团队,形成多主体互补的松散式组织结构,促进创新活动开展。联合研发中心产出的数字创新成果通常由双方共享,核心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高校与科研机构将其应用于科研教学活动(见图3)。可以看出,该阶段数字连接能力凸显,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具备管理不同主体的连接能力。数字化变革促进生态系统中创新要素连接[29],连接性成为后期区域构建规模化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等新组织型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基础(刘洋等,2020)。在数字化1.0阶段,中关村网络节点数量有限,创新主体角色非专业化,主体之间的连接互动处于松散游离状态。此时,相比美国硅谷创新生态系统,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尚未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

图3 数字化1.0阶段中关村创新主体专业化运行形式
Fig.3 Specialized operation form of Zhongguancun innovation subject in the digitalization 1.0 stage

(2)创新资源封闭,单向资源汲取。在数字化1.0阶段,参与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核心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场域等资源,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知识、人才、信息等。在项目式创新中,核心企业以委托方式或合作研发方式为主,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单向汲取智力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条。访谈调研结果显示,中关村为畅通主体合作渠道,建设信息化数据库,提高了中介机构资源整合水平。在这一阶段,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资源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创新资源交互渠道有限,资源存在封闭和条块分割现象。中关村依托政策引导,形成“一区五园”的高新技术区域发展格局。在人才资源方面,中关村园区人才总量丰富,但园区之间并未形成人才交互通道,空间边界暂未打破,存在人才资源分割问题。在资金资源方面,政府资金引导和扶持政策并不能迅速到达园区企业分支机构。第二,创新资源交互呈现单一方向流动,存在资源不均衡现象。在此阶段,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委托开发为主,创新资源汲取者主要是企业,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寻求单方面的智力资源赋能。对于高度依赖高新技术创新资源的中关村来说,在数字化1.0阶段,创新资源并未有效转化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且创新资源未能实现交流互通与优势互补。

(3)业务流程信息化,促进技术吸收与生产。在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创新环境充当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的链接及互动桥梁。在数字化赋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创新环境主要包含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在内的软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硬环境。在该阶段,中关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区域权责界限模糊,区域法治环境建设水平不高,这是因为中关村创新主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学研合作呈松散状态。第二,中关村依托政府主导,形成产学研合作中心,但因创新主体异质性、创新资源不均衡、协同共享机制不完善、高质量人才匮乏,导致整体办事效率较低、缺乏灵活性。第三,在数字化1.0阶段,以OA、ERP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内部管理信息化。数字基础设施通过跟踪和储存业务信息及数据,实现主体经营流程信息化。此时,系统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促进技术连接和生产。在数字化1.0阶段,系统环境开始进行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主体的信息吸收与学习能力。但同时,现有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难以促进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与信息析出,导致主体之间信息数据传输存在滞后和割裂现象。

3.1.2 数字化2.0阶段:网络型组织结构(2009-2014年)

数字化2.0阶段,中关村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示范园区,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成为支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在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变革的同时,能够极大地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从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

(1)创新主体涌现,专业化角色转移。在数字化2.0阶段,由政府主导的合作创新过渡为市场需求推动的协同创新,并向核心企业释放出更多创新自主权。中关村由核心企业主导,鼓励自主开展创新活动。随着创新活动增加,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性与开放性特征渐显现,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此时,中关村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雏形形成,系统创新主体包含核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和行业协会等。在该阶段,系统核心企业数量大增,且主体合作呈现融合性特征。根据调研访谈数据,2014年中关村技术创新收入超10亿元以上核心企业达485家、产业联盟87家、大学科技园29个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同时,区域创新主体角色开始出现分化,核心企业不再独立承担全部创新活动,创新职能依托数字平台建设进行初步分配。这一阶段,创新主体通过平台建设形成融合性合作模式,具体见图4。该合作模式以数字技术为载体,通过搭建技术产业服务平台和制定技术标准,吸引创新主体进入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在此阶段,创新主体依托平台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交互关系。

图4 数字化2.0阶段中关村创新主体专业化运行形式
Fig.4 Specialized operation form of Zhongguancun innovation subject in the digitalization 2.0 stage

(2)创新资源开放,双向资源流动。在数字化2.0阶段,数字资源成为一项重要资源,被注入创新生态系统,系统对数字资源进行分配与利用。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数字资源使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更加突显(刘洋等,2020)。2014年,中关村构建首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将异质性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与拓展,使分布式资源趋向具有自生性、互联聚合性、时效性与可存储性等特征的数字创新资源。平台创新价值实现依赖于数字资源聚合与分析[29-30]。双向资源流动是指创新活动主导者依托平台建设、孵化器行业协会等多个渠道,获取两种及以上异质性创新资源,并对不同行业主体注入不同属性的创新资源。中关村清控科创、西班牙电信集团以及中国联通联合构建技术产业联盟,三方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创新资源的双向流动。在单向汲取转为双向交互阶段,中关村依托数字化赋能,通过构建数字平台、孵化机构和创建联合实验室,不断拓展创新资源互动渠道。

(3)在线管理智能化,助力技术流动与分解。在数字化2.0阶段,数字化赋能通过优化环境,促使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时空约束,实现在线智能化管理。2014年,中关村创新环境建设支持资金达3.15亿元,占支出总额的10%。在这一阶段,中关村创新环境逐渐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在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下,中关村形成“一区十六园”空间格局,逐渐建立开放式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区域权责界限进一步明晰,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第二,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专业分工逐渐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2014年中关村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建立了新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促进中关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第三,在线管理智能化打破原有业务系统壁垒,使信息可以跨界、跨部门、跨行业流动与交互,形成集成系统。传统OA办公与SCM供应链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信息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等集成功能,但并不具备数据分析与分解能力[31]。中关村通过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将数据信息、科技成果、高质量人才等技术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开放共享。在此基础上,平台以共享资源为基础,为异质性主体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转移与人才流动等服务,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技术应用与扩散。在数字化2.0阶段,创新环境特征由信息化升级为智能化,助力创新技术应用与扩散。数字技术为主体交互提供了端际支持,降低了区域创新活动管理与协调成本。

3.1.3 数字化3.0阶段:生态型组织结构(2014年至今)

数字化3.0阶段,中关村论坛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价值共创模式。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例如核心企业、互补企业、供给方和利益相关方等主体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配位,从而形成生态型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

(1)创新主体联动,专业化角色升级。在数字化3.0阶段,中关村演变为机制驱动下竞合共享的生态圈,发展为相对成熟的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一阶段,数字化、延展性特征显著,在众多不规则变化下自发进行技术变革[32]。中关村由轴心式演变为网络式结构,创新主体之间逐渐转为跨平台互联模式,形成竞合共生关系。同时,主体创新职能分工细化明确,专业化角色升级。中关村构建了能源领域的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具体包含制造、招采、租赁、供应链、运维、金融等多项基础应用。平台接入6.5万家用户和产业链上下游各类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依托数字平台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核心企业通过构建云平台促进不同创新主体间联动,如核心企业用友与联想企业联合构建YonBuilder、xCloud生态云平台,用友平台依托数字技术获取外部支持,通过数字平台的连接,实现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在这一阶段,数据要素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在创新网络内部和网络间频繁流动,依托数字技术将更加多元的创新主体“编织”起来,并强化了彼此间的互动和融合。此外,创新主体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选择伙伴,并通过市场规则明确责任分担与收益分配。目前,中关村成立了TD-SCDMA、龙芯、flash link等163个重要产业联盟。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技术标准制定和一般技术的核心问题,建立相应的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实现共同技术创新,分担风险,共享利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立足自身发展,根据市场规则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分担与收益分配(见图5)。相应地,数字技术拓展了创新主体交互渠道,通过订立合作协议增强了主体间信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图5 数字化3.0阶段中关村创新主体专业化运行形式
Fig.5 Specialized operation form of Zhongguancun innovation subject in the digitalization 3.0 stage

(2)创新资源协同,多向资源互通。在数字化3.0阶段,中关村通过数字化推进创新资源重组方式迭代。中关村通过强化平台赋能作用,在破除资源汲取渠道单一限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重组性与动态性特征的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在不同网络间流动,通过跨空间连接实现数字资源融合,以提高系统价值共创能力。此时,数字资源的实时连接与运算结果不断转化为新洞见,这些洞见能够快速反馈至创新主体并进行调整,从而强化组织创新能力,呈现出资源互通特征。2020年,中关村成立“科创中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整合40家科技园区创新资源,促进“创新+创业+创新链+产业”联动演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经济模式。在数字化3.0阶段,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逐步打破资源壁垒,拓展资源交互渠道,实现系统创新资源深度协同和互通。

(3)平台生态数字化,驱动技术应用与扩散。在数字化3.0阶段,系统创新面临更加复杂的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产学研协同、企业合作模式无法满足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制度需求以及个性化用户需求。此时,数字技术创新范式不断涌现,平台运营成为生态系统的主流管理工具。数字化平台作为新型技术创新的典型范式,正在逐步从信息化、智能化转向数字化与平台化运营管理模式。平台生态作为一种典型复杂技术嵌入创新生态系统,将大型数字平台认定为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中关村管委会利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手段对平台进行治理监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政府规制模式由分散碎片化转向紧密协调式,园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第二,系统主体之间形成竞合共生关系,创新职能分工细化明确,创新生态系统专业化程度提升。制定标准化服务制度,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制度保障,进行五大制度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处于数字平台供需端口的异质性创新主体可以同时了解产业链互补方需求,同时,及时获取用户需求,并以此搭建供需双方链接桥梁。中关村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中关村易(e)创新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多元化创新服务。在此基础上,创新主体依托数字平台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创新主体作出响应并且对创新资源进行匹配。在数字化3.0阶段,在中关村相关法规下,创新环境转化为平台生态构建,驱动创新技术应用与扩散。

3.2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机制演进

3.2.1 适应机制

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可以借助全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机制使得创新主体能够感知、评估和应对不同用户需求。数字化赋能在核心企业适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有效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个性化发展——由大规模生产(以企业为中心)转向大规模定制(以客户为中心)。

在数字化1.0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企业内部创新为主导,创新主体基于自身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进行被动适应。除市场需求外,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动力。在这一时期,中关村以企业为中心,将大规模生产视为协调市场发展成本的解决方案。

在数字化2.0阶段,数字化能够提供有效方式助力核心企业捕捉客户需求。在网络化组织结构下,中关村将用户需求纳入创新过程,进行价值链重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主动适应。中关村采用“B2B+B2C”一体融合的数字商业模式,激励用户进行创新资源互动与共享,以提高信息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价值链五链融合有效性与创新效率。数字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上下互通渠道,赋予创新主体获取创新资源的物理条件与实践途径,从而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的价值共创。

在数字化3.0阶段,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化能力提升洞察力,主动制定应对预案,基于出现的新机遇与新客户一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引领。中关村通过构建数字大数据交易平台,将用户、核心企业和开发人员共同纳入平台,建立具有可供性、开放性和网络性特征的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3.2.2 互动机制

随着创新资源的持续涌入,中关村的互动机制不断演进。

在数字化1.0阶段,中关村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创新主体仅开展单一的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中关村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等,促使创新主体在快速适应创新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企业互动增强。

在数字化2.0阶段,生态系统内部的创新主体交互由创新资源的简单聚合逐步转向创新主体间的组织学习。随着外部环境更迭,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为了促进创新主体交互,增强外部环境适应力,生态系统网络结构进一步演化,形成不同属性的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是基于组织学习、信息交互与知识共享的一种合作机制,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实践和知识流动。当企业面临全新产业或先进知识与信息需求时,通过建立规模适度的产业联盟,可以实现联盟主体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从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在数字化3.0阶段,中关村构建了以利益约束为主导的互动机制,激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成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转股、补偿、出售和共享。中关村通过合同规范高校、企业、研究院之间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促进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中关村利用北京大学在数字技术研发方面的科研实力与综合优势,与北京中发集团合作建立了科创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赋能。在该互动机制下,核心企业发挥决策主导作用,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对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进行需求感知、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提升了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了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2.3 共生机制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共生并非一蹴而就,各方创新主体经历了从独立、寄生到形成互惠共生关系的演进。不同创新主体的资源、能力和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共生作用。

数字化1.0阶段,在国家政策激励与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中关村内涌现大量创新主体。在聚合化组织结构下,中关村依托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创新资源集聚。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政府引导中关村产学研等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并形成循环机制,其中,核心企业基于政策和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此时,技术创新主体对智力创新主体产生依赖性,形成寄生共生关系。

数字化2.0阶段,数字化技术为生态系统内各主体提供创新赋能,构建IT、数字信息交互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吸引科技服务种群加入并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在网络化组织结构下,中关村通过设立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资源。核心企业借助其它政产学研等创新主体支持不断壮大规模,弥补了寄生共生关系中的能量损失。此时,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创新主体之间形成偏利共生关系。

数字化3.0阶段,数字平台提高了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的匹配效率,促进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中关村管委会通过联合核心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共享信息数字平台等搭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加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创新要素交互。在生态化组织架构下,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性强、协作性高的交互关系,达到资源优势互补目的,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对话。由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价值共生网络。数字化赋能逐渐模糊了区域产业边界,颠覆了传统生态系统内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33]。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对产学研市场角色与主体关系重新进行定义,形成创新主体强连接、创新资源多交互、创新环境多维度的价值创造模式(见图6),也成为企业在数字化革命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图6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Fig.6 Evolution proces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digitalization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典型案例,辅以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从数字化视角切入,构建“情景—组织—机制”研究框架,分析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历程,具体见图7。理论上,通过解析中关村科技园区组织演化过程“黑箱”,为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实践中,通过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揭示复杂情景下中关村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图7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历程
Fig.7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digitalization

第一,数字化深深植根于中关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基于数字化,中关村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即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是以创新主体专业化、创新资源多元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为起点,依托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将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资源进行聚合、连接与融合,最终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实现了“信息化产业聚集—网络化产业生态—数字化区域生态”的特征,最终呈现为“聚合型—网络型—生态型”的组织结构演变。

第二,情景演变是催生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关键诱因。情景变化是诱发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数字化变革的主导因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情景变化体现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三方面。通过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纵向案例的分析,发现其自我迭代始终与数字化相契合,数字化情景演进与组织结构优化同步。具体而言,创新主体依托数字技术进行角色变迁,同时,不同主体之间的异质性资源在创新环境变迁下实现融合与协同。

第三,“情景—结构—机制”研究框架可以诠释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本文目的是解构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演进特征(聚合型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生态型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适应机制、互动机制、共生机制)。结合中关村内在发展逻辑,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机制演进路径可归纳为:①适应机制依据创新主体需求,沿着“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路径演进;②互动机制基于创新资源交互沿着“资源聚集—知识转移—价值共创”的路径演进;③共生机制基于创新要素依附关系沿着“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路径演进。

4.2 理论贡献

(1)既有学者尝试解析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与机制演进,但是尚未对两者间的理论逻辑关系进行深刻剖析,缺乏有效桥接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不足,本文基于纵向单案例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数据,并进行逐级编码,解构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与机制演进过程,打开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黑箱”,深挖数字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路径以及影响机制,拓展现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边界。

(2)既有文献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多从创新效率视角聚焦于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影响因素,仅有少部分学者从系统生态结构层面深入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与机制演进问题。数字化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要素的协同耦合与互利互促提供了研究新视角,进一步丰富与充实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力理论。同时,本文结合中关村科技园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揭示了数字化驱动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组织变化与机制演变,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4.3 管理启示

第一,数字化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演变提供动力和机遇。数字化创新能够简化和优化复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推动区域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化变迁应适应情景变化需要。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与经济协同共享等新兴情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管理范式,提高区域创新成效。政府在引导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环境建设,如硬件示范等,还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如“卡脖子”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引进等,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增值。我国高新技术园区核心企业的异质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充足动力和机遇。

第三,数字化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主体互动载体变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迭代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从科研项目主导、联合攻关,逐步转向数字化研发机构、数字平台共建等多元实体模式,形成稳定与紧密的合作关系。生态系统借助数字技术整合产业链上的创新主体,加强联动,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地,实现创新主体优势互补,优化创新资源交互。数字化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创新主体构建共同利益目标,开展深入持续的研发合作,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第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构建开放、协同、共享、互利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发展应从全局视角出发,不应仅限于局部。在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基础上,应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激发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资源交互,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和成效。与美国硅谷的高新产业集群相比,我国区域产业集群仍然面临创新主体服务协同能力不足、创新资源互动融合程度低、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弱等问题。推动产业集群向链条化、服务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形成开放、共享、互惠互利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4.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以数字化为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拓展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但仍存在局限之处。首先,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可以开展多案例或跨行业研究,以增强研究效度与普适性。其次,本文从演进视角对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定性研究,未来有必要以定量方法对机制的作用机理进行测量和评估。最后,本文主要侧重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的互动与协同,而对于与区域外部创新要素的联系和影响研究还有待完善,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晓娣,张小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预测,2018,37(5):22-28,55.

[2] 布和础鲁,陈玲.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结构及创新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22,39(9):54-62.

[3] 杨力,尚超,杨建超.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1):71-81.

[4] HESS T, MATT C, BENLIAN A, et al. Options for formulating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J].MIS Quarterly Executive, 2016, 15(2):123-139.

[5] SUNDARARAJAN A.The sharing economy:the end of employment and the rise of crowd-based capitalism [M].America:MIT Press,2016.

[6] MARTIN K. The penalty for privacy violations:how privacy violations impact trust online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2(1):103-116.

[7] 刘洁,栗志慧.数字化背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时代经贸,2022,19(7):116-123.

[8]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 [J].Geoforum, 1992, 23(3): 365-382.

[9] 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 [R].2004a.

[10] PCAST.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maintaining the strength of our science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R].2004b.

[11] BUTLER J,GIBSON D.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case of Austin,Texas[J].Foresight and STI Governance, 2013, 7(2):42-57.

[12]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3):306-333.

[13] 王京,陈伟,高长元,等.云制造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模型构建及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53-58.

[14] 解学梅,韩宇航,代梦鑫.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关系与演化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1):85-95.

[15] WARNER K S R, WAGER M. 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an ongoing process of strategic renewal[J].Long Range Planning, 2019, 52(3): 326-349.

[16] TAUSCHER K, LAUDIEN S. Understanding platform business models: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marketpla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8,36(3):319-329.

[17] FRANKE N,VON HIPPEL E. Satisfying heterogeneous user needs via innovation toolkits:the case of apache security software [J].Research Policy,2003,32(7):1199-1215.

[18] KANE G, PALMER D. Strategy, not technology, driv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5,14(1):1-25.

[19] 郑帅,王海军.模块化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机制——海尔集团2005—2019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21,42(1):33-46.

[20] 曹玉娟.数字化驱动下区域科技创新的框架变化与范式重构[J].学术论坛, 2019,42(1):110-116.

[21] 陈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22] ISCKIA T, DE REUVER M, LESCOP D. Orchestrating platform ecosystems: the interplay of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subsystems [J].Journal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Management, 2020,2(32): 197-223.

[23] JHA S K, PINSONNEAULT A, DUBE L. The evolution of an ict platform-enabled ecosyste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J].MIS Quarterly, 2016,40(2):431-446.

[24] EISENHARDT K.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532-550.

[25] MURMANN J. The coevolution of industries and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ir environments [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3,24(1):58-78.

[26] EISENHARDT K, GRAEBNER M.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27] SALDANA J.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Second Edition) [M].Thousand Oaks, CA: Sage, 2013.

[28] MERRIAM S, TISDELL E.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M].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Sons, 2015.

[29] ADNER R, PURANAM P, ZHU F. What is different about digital strategy?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J].Strategy Science,2019,4(4):253-261.

[30] BHARADWAJ A, EL SAWY O, PAVLOU P, et al. Digital business strategy: towards a next generation of insights [J].MIS Quarterly,2013,37(2):471-482.

[31] 陈国青,任明,卫强,等.数智赋能:信息系统研究的新跃迁[J].管理世界, 2022,38(1):180-196.

[32] ZITTRAIN J.The generative internet[J].Harvard Law Review,2006,119(7):1974-2040.

[33] CENNAMO C. Competing in digital markets: a platform-based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1,35(2): 265-291.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