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抑制及免疫机制研究

李 巍1,2 ,明荷汶1 ,庞青丹1

(1.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 创新驱动创业协同研究中心,重庆 400054)

摘 要:路径依赖是在位企业实现数字创业面临的必然挑战,而对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内外部资源克服路径依赖,现有研究并未形成明确的观点。基于组织免疫理论,遵循抑制—免疫分析思路,从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内外视角探究公司数字创业中克服路径依赖的免疫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战略联盟与资源拼凑均能够对路径依赖的抑制作用产生免疫效应,但针对路径依赖的3个表现维度,战略联盟与资源拼凑发挥的免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公司数字创业;路径依赖;战略联盟;资源拼凑

The Study on the Inhibition and Its Immune Mechanism of Path Dependence on the Corporate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Li Wei1,2,Ming Hewen1,Pang Qingdan1

(1.Management Schoo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2.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 for Innovation-Driven Entrepreneurship,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innovation of technological method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lock chain, etc, the digital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ence,it has become a strategic choice that firms grasp the new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y devolping the digital economy. For Chinese firms(whether they ar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firms or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t has also become a strategic path for incumbent companies to promot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buil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through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However, firms may breed dependencies in terms of structure, competition and culture due to the specificity of corporate competitive assets, the rigidity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the exclusion of team culture, which will inevitably weaken or even eliminate incumbent firms’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n influence corporate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c alliance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enterprises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resources from the outside environments, which opens up the new horizons for enterprises to break through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s a kind of 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al behavior, resource bricolage is born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space and pressure of resources, and its management logic of reintegrating resources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get rid of the path lock-in effect.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CDE), and study how companies use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resource bricolage to alleviate or even elimin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ath-dependence on corporate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 namely, the immune effects of C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immunit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alysis.

The study obtained data by questionnaires, and measured all concepts by borrowing or adapting from well-established tools. This research mainly collects data from enterprises in Chengdu-Chongqing, Beijing-Tianjin, Jiangsu-Shanghai, and Guangzhou-Shenzhen, and the survey lasted for three months. A total of 8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Of these, 35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The research uses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immune eff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and resource bricolage.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 dependence and CDE, that i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ath dependence is confirmed. In addi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resource bricolage can negatively moderate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 dependence and CDE, that is, the immune effect. Thes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strategic alliance and resource bricolage adopted by incumbent enterprises can help enterprises overcom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ath dependence, and promote enterprise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carry out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CDE 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China” 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digital economy, which not only innovates the research boundary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but also enrich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hibition and immune mechanism of path dependence o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immunity, which enriches the cope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path dependence. The conclusions have several management inspirations for incumbent firms to effectively overcome path dependenc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DE. Firstly,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ath dependence.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analysis, technology-based strategic alliances will help incumbent firms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their competitive dependence, while market-based strategic alliances will help firms alleviate or even eliminate path dependence in terms of competition and cul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analysis, exploitative resource bricolage can effectively counteract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structural dependence, while exploratory resource bricolage has a strong immune effect on structural dependence and cultural dependence.

Key Words:Corporate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Path Dependence; Strategic Alliance; Resource Bricolage

DOI10.6049/kjjbydc.202108079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04-0091-10

收稿日期:2021-08-30

修回日期:2021-1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2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YJC630066);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21SKGH171);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青年项目(KJQN202101101);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CLGYCX20202048)

作者简介:李巍(1981—),男,四川三台人,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理工大学创新驱动创业协同研究中心主任,巴渝学者,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明荷汶(1997—),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庞青丹(1997—),女,四川达县人,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0 引言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改革开放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面临的历史要求和现实挑战。同时,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传统企业实现转型与成长提供了新的技术机遇[1]。无论是传统制造企业,如海尔、美的等,还是新兴科技型企业,如小米、大疆等,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司创业已成为在位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路径[2]

公司创业是指在位企业为实现持续成长而进行的商业机会探索与开发活动,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地位的战略手段,既包括企业内部追求新产品、新市场和新业务开发等创新活动,又包括面向企业外部开展的风险投资、新事业探索活动[3-4]。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创业活动呈现出更主动、更多样化且效果显著的特点,以企业为主体的数字创业活动已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新亮点[1]。然而,数字化情境下现有公司创业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公司创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知识转移、边界模糊、创新加速等挑战使公司创业更容易遭遇挫折和失败[5]。现有公司创业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环境分析框架,缺乏对数字嵌入情景下公司创业行为的深入探讨。Arfi&Hikkerova[6]指出,数字平台作为一种激励、机会和能力模式,能够深刻影响公司创业活动,但现有研究对此关注不足。另一方面,数字创业研究大多聚集宏观层面的数字平台经济和数字创业生态,以及微观层面的数字创业过程和数字商业模式开发,分析层面还需要拓展[7]

现有公司创业研究表明,包含环境复杂性、知识分享、组织结构、人力资本等要素的环境、网络、企业和团队4类因素是驱动公司创业的重要变量[8]。现有公司创业驱动因素及机制研究大多关注积极因素,缺乏基于降低失败率角度对组织惰性、资产专用性、市场壁垒等消极因素及其缓解机制进行探讨的研究。路径依赖是社会及组织演进的路线锁定和发展惯性现象,体现为企业只愿意按经验路线行进的趋势,是限制甚至阻碍组织创新及变革的重要因素[9]。为了解决公司创业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成熟企业倾向于采取战略联盟策略,通过与外部组织甚至新创企业合作引进外部资源,从而达到组织创新及换轨发展的目的[10]。有部分企业从内部视角出发,通过重构组织资源和整合发掘资源价值,以推动组织创新与价值创造,即采用资源拼凑策略[11]。在企业克服路径依赖的抑制作用以推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两种方式哪种更有效?什么情境下更有效?现有研究并不能提供有效指导。

组织免疫理论认为,组织免疫是应对内外部威胁与风险的组织力量和手段,以保持组织按照预设目标发展的连续性[12]。数字时代下公司创业需要企业规划新的战略路径并引入新的技术资源,才能对现有发展轨迹产生冲击甚至颠覆性影响,因而有效克服路径依赖是公司创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公司创业和数字创业研究观点,提出公司数字创业概念,并借鉴组织免疫理论,基于内外部分析视角,探讨企业如何运用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两种策略缓解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抑制作用,即公司数字创业的免疫效应。结论有助于企业在实现数字创业时,明确战略联盟或资源拼凑策略的组织情景及实施方式。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公司数字创业内涵及维度

公司创业用于描述发生在已建立组织内的业务创建、战略更新或创新创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独立研究领域[13]。Miller[14]率先提出公司创业概念,认为它是指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有组织内部进行与产品、市场和技术革新相关的创业活动。在过去研究中,公司创业既被视为企业内部多元化活动过程[15],又被认为是在位企业为追求新产品、新市场和新业务机会而实施的创新活动[4],最终被界定为企业为了实现持续增长而进行的机会探索与开发活动[3]。无论公司创业内涵如何界定,它对在位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与初创企业、成熟企业竞争,在位企业必须在创新性、勇气、风险承担和创业领导力方面保持竞争优势[13]

在公司创业内涵演进过程中,国内外研究对其维度划分经历了从一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早期公司创业研究仅将其视为企业内部发展而来的多元化活动(企业内部风险投资)过程,是企业能力和机会的延伸[14]。随着公司创业与竞争优势相关联,学者们对其维度的理解进入多维层面。二维观点认为,公司创业包含创新与冒险,以及战略更新两类活动,其中,创新与冒险强调新事业创造,战略更新关注企业竞争与风险承担能力提升[16]。也有观点认为,公司创业包含创新和新事业开发,其中,创新包括产品、流程和组织创新,新事业开发涵盖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17]。同时,Sharma&Chrisman[18]基于层级结构分析框架,将公司创业划分为创新、公司风投和战略更新3个维度;Yiu&Lau[19]认为,公司创业包含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国内与国外新事业开发4个方面内容。此外,还有研究从新事业开发、自我更新、创新性和先动性4个维度探讨公司创业[20]。可见,根据分析情景和研究对象,学者们对公司创业维度具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是一维观点还是四维观点,战略更新、创新和新事业开发均是公司创业的核心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通过催生创业机会、重构创业资源、降低创业门槛等方式颠覆传统创业模式,推动数字创业发展[21]。数字创业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媒体,以及其它信息通信技术追求创业机会的活动。它将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与创业要素融合,本质上是通过整合知识和技术资源,实现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的创业活动[22]。这意味着当企业拥有的创业资产或提供的新服务或具备的某种创业要素被数字化时,数字创业便应运而生[23]。数字创业强调在创业机会识别、评估和改进过程中数字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其它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该作用能够使创业过程、结果及不确定性应对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数字创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创业的抛弃,可以被理解为数字时代下传统创业与新创造及经营方式的和解[19]

虽然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创业活动,但数字化情境下公司创业研究仍较为匮乏[6]。朱秀梅等(2020)针对谁在开展数字创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创业主体大多围绕数字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展开,缺乏中观层面研究,即以在位企业为主体的公司数字创业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公司创业和数字创业理论观点[18,21,22],提出公司数字创业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在位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创造、攫取新的商业机会,以获取、维持或强化竞争优势的新价值创造过程。公司数字创业包括数字战略生成、数字化创新和数字业务开发3个维度。其中,数字战略生成强调以数字情境为内核的战略更新,数字化创新则体现为企业利用数字资源实施组织创新活动,而数字业务开发聚焦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的各类新事业开发活动。公司数字创业是数字时代下企业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在位企业需要通过持续、多阶段的数字机会识别和利用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创业激情,突破原有生命周期的制约,最终实现持续成长。

1.2 路径依赖的抑制效应

路径依赖概念最早来自生物学界,表明偶然的随机因素对物种进化路径缺乏影响。随后,路径依赖被引入经济学研究范畴,用以描述过去的选择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会沿着该路径一直发展下去,并被锁定于该路径[24]。在管理学分析视域,路径依赖可用于解释社会及组织演进的路线锁定和发展惯性现象。例如,技术创新研究认为,技术存在自我积累、强化和规模效应,会导致技术路径锁定,进而形成技术路径依赖[25];公司治理研究认为,路径依赖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公司治理系统或多或少地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26]。此外,Samuelsson等[27]将其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初的偶然事件形成相同决策和动作的重复运动模式,导致组织选择范围不断缩小,最终达到潜在低效锁定状态。

按照时间进程,路径依赖被划分为早期路径依赖和近期路径依赖,前者产生于企业初创期和发展期,后者聚焦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更加牢固的路径依赖现象[28]。此外,也可将路径依赖视为组织自我强化机制,涵盖预先形成阶段、形成阶段和锁定阶段3个方面内容[29]。本研究借鉴王向阳等[30]的观点,依据路径依赖的表现形态将其划分为结构依赖、竞争依赖和文化依赖3个维度,进一步探讨其对公司数字创业的影响。首先,无论是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还是新兴网络式或平台型组织结构,都是企业发展历史和经验的产物,能够体现企业对效率与成本的平衡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刚性[26]。其次,资产专用性和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但资产专用性和核心能力刚性会限制企业对新业务的支持[24]。最后,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宗旨的集中体现,具有凝聚、感染和激励员工的作用。但企业文化同样具有排异性,即与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或者相悖的思想或行动不会被组织和团队所接纳[27]。公司数字创业是指企业对数字机会的创造和利用,是具有冒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而企业对组织结构、竞争资产和文化的依赖性必然会弱化或消解企业对创新战略的资源支持。正如Sydow等[24]所言,现代组织在高速环境中运行,需要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然而,路径依赖却突显出组织对变革的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以组织结构刚性、竞争资产专用性以及企业文化排异性为表现形式的路径依赖,可能对不同于现有发展路径的各类企业创新及价值创造活动形成资源、制度和文化方面的阻碍,从而降低公司数字创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消极影响。

1.3 战略联盟与资源拼凑的免疫效应

组织免疫理论强调,当组织面临内外部压力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或机制以防止其发展或消除其影响[12,31]。当公司数字创业面临路径依赖时,在位企业需要利用特定方式和手段构建免疫机制,以降低甚至消除其负面影响,确保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以往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合作网络和开放创新是企业克服组织惯性与路径依赖的重要手段[27,29]。本研究基于内外部视角,从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两个层面,探究如何缓解甚至消除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抑制作用。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企业或实体为实现特定目标或利益建立起来的跨组织合作网络[32]。通过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资源,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突破资源、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为自身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基础和价值网络[33]。战略联盟可以被分为股权和非股权联盟、开发式和探索式联盟、合法性导向和能力导向联盟等,从资源获取视角看,技术和市场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形式[32]。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战略联盟可以提供外部视角,企业通过吸收非组织资源,降低创新和新事业开发等活动所面临的组织、资源和能力压力。

路径依赖是指企业集体思维模式、组织结构及文化、资产专有性等产生的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s),作为一种自我强化机制能够促进企业资产积累,但对组织变革及成长轨道转换会产生排斥作用[27]。公司数字创业既可能是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产品或组织创新,也可能是数字化产品开发或服务,甚至是企业转型升级。上述活动均涉及企业原有发展战略、资源组合或市场范围的变革,因而会受到企业既定战略、资产和发展路径的限制。然而,战略联盟基于外部视角,能够以增量式资源重构为企业克服路径依赖提供重要外部支持。正如He等[34]所言,数字转型时代下,开放式创新、区块链发展催生新的联盟形态,可为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外部动力,进而降低数字变革内部阻力。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战略联盟调节路径依赖与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关系,即战略联盟水平越高,路径依赖与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关系越弱。

资源拼凑能够反映企业在资源受限的情境下通过利用和整合资源,创造和把握发展机会,既是企业对资源约束的组织回应,也是在资源压力下产生的组织即兴行为,在企业创新和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资源拼凑强调从主观建构主义思路出发,重新探索资源特征和用途,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解决问题或开展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在手资源、资源凑合和资源重构三大要素(孙永磊等,2018)。事实上,资源拼凑不仅仅是资源利用方式,更是强调资源编排和资源利用的管理逻辑,具有利用与探索的双重属性。因此,借鉴Witell等[35]的观点,将资源拼凑分为利用式和探索式两种形式,以探究其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发挥的免疫效应。

以资源凑合为内核的利用式资源拼凑强调在企业已有认知和行为模式下,以最小化试错成本为导向,对已掌握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满足创业活动的最低资源需求。聚焦于资源重组的探索式资源拼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已掌握资源的属性和价值,注重发掘现有资源的新用途,通过创造性资源编排为创业活动提供支撑[28]。资源拼凑视角下的服务创新研究表明,在资源锁定的环境下,基于现有资源,凭借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联系的资源拼凑能力,企业可以摆脱路径限制,创造出新的服务[35]。这意味着资源拼凑通过降低资源需求压力和提升资源应用价值的双重路径,能够弱化组织以资产专用性、核心能力刚性为核心内容的路径依赖,进而缓解甚至消除其对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效应。An等[36]基于创业主观主义视角认为,资源拼凑能够基于已有资源创造新的主观知识,而这些主观知识将塑造企业主观机会集(subjective opportunity set),并促使企业超越原有认知框架和行动路径进行机会识别,最终提升公司创业的可能性。综上所述,资源拼凑能够通过资源凑合和整合方式,帮助企业摆脱资源约束和路径锁定,顺利开展数字创业活动。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资源拼凑调节路径依赖与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关系,即资源拼凑水平越高,路径依赖与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关系越弱。

基于上述分析思路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Fig.1 The research framework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测量与问卷开发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借鉴相关研究工具对所有概念进行测量。借鉴Joshi等[5]、Nambisan[21]的分析思路和测量工具,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和数字业务开发3个方面对公司数字创业进行测量。同时,在王向阳等[30]开发的研究量表的基础上,从结构依赖、竞争依赖、文化依赖3个方面诠释路径依赖。此外,借鉴陆瑶等[32]开发的研究量表,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对战略联盟进行评估。其中,技术联盟是指企业在技术与产品研发领域形成的价值网络,是推动技术开发与转移,以及技术应用的研发网络;市场联盟是指企业在市场领域构建的外部合作网络,聚焦于市场知识生成、扩散和应用。借鉴Witell等[35]的分析思路,从利用式和探索式两个方面对资源拼凑进行测量。使用Likert 5点量表对所有测量题项进行评价,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

同时,本文考虑以下控制变量:企业年龄、规模和行业特性。其中,企业年龄分为5组:42个月以下=1,42个月至5年=2,6~10年=3,11~20年=4,20年以上=5;企业规模以正式员工加以衡量,分为5组:50人以下=1,50~149人=2,150~299人=3,300~499人=4,500人以上=5;企业行业特性分为4组:以产品为主/服务为辅=1,单纯产品=2,以服务为主/产品为辅=3,单纯服务=4。

完成问卷设计后,通过预调研进行数据分析以修正和完善问卷。在某大学EMBA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通过数据分析,综合运用相关系数平方(SMC)<0.5与修正问项总相关系数(CITC)<0.4两项指标,删除测量贡献较小的题项,同时根据调研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正,形成最终调研问卷。

2.2 数据采集与样本情况

问卷调查工作在立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展开,主要面向成渝、京津、江沪和广深4个地区企业进行数据收集。综合考虑科学性和可行性,上述4个区域能够较好地代表中国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因而是比较理想的抽样框。

数据收集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帮助下,按照每个区域200家企业的配额获取企业名单,征询企业调研参与意愿,进而形成被访企业名单。然后,根据企业意愿选择纸质问卷或电子问卷,向被访企业负责人发放调研问卷并进行回收。最后,对调研问卷进行整理、复核,并对缺失项尽可能地进行补充,最终形成本研究数据库。调查历时3个月,累计发放调研问卷8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44.75%。将采用不同收集方式获取的数据以及来自不同区域企业数据进行分组并作方差分析,未发现显著组间差异。样本企业基本情况为:企业年龄方面,小于42个月的企业44家,占比为12.29%;42个月至5年的企业53家,占比为14.81%;6~10年的企业74家,占比为20.67%;11~20年的企业103家,占比为28.77%;20年以上的企业84家,占比为23.46%。企业规模方面,小于50人的企业57家,占比为15.92%;50~149人的81家,占比为22.63%;150~299人的企业75家,占比为20.95%;300~499人的企业81家,占比为22.62%;500人及以上的企业64家,占比为17.88%。行业性质方面,以产品为主/服务为辅的企业112家,占比为31.28%;单纯生产产品的企业71家,占比为19.83%;以服务为主/产品为辅的企业82家,占比为22.91%;单纯提供服务的企业93家,占比为25.98%。所在区域方面,成渝地区企业108家,占比为30.16%;京津地区企业95家,占比为26.54%;江沪地区企业62家,占比为17.32%;广深地区企业93家,占比为25.98%。

3 实证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

采用修正问项总相关系数(CITC)和Cronbach's α系数两项指标进行信度检验。数据显示(见表1),所有变量测量题项CITC值均大于0.5,表明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变量的α系数介于0.854~0.902之间,均大于0.7,说明测量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因此,测量信度水平较高。

表1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Tab.1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results

变量题项CITC因子载荷α系数公司数字创业AVE=0.547数字战略生成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对原有业务进行重组和调整0.6370.7280.902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改变原有竞争策略或方法0.6450.732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确定新的目标市场0.5920.698企业将数字化融入组织愿景或战略目标0.6530.746数字化创新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对原有产品/服务进行创新0.6160.703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工作或生产效率0.6720.759运用数字技术,企业对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进行革新0.6270.742企业运用数字技术革新内部业务流程0.6080.724数字业务开发企业不断投资于数字技术开发0.6120.729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数字技术或业务0.6390.779企业积极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新业务开发0.6170.754企业成立与数字技术应用相关的新业务部门0.6240.778测量模型值:χ2/df=1.272; p=0.000; RMSEA=0.065; GFI=0.921; AGFI=0.918; PGFI=0.563 2; PNFI=0.542 1路径依赖AVE=0.532结构依赖目前企业组织结构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0.6640.7810.854企业运行比较依赖现有组织结构和流程0.6350.754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0.6020.682竞争依赖企业为培育当前核心竞争力进行大量资源投入0.6270.735企业管理层的认识和理念集中反映企业过往历史与现状0.6190.713企业新的技术或产品与现有技术或产品高度关联0.6110.704文化依赖企业大多遵循过去的习惯而不愿进行太多改变0.6390.759员工乐意遵循企业强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0.6270.735企业通常只关注已熟悉的现象和事物0.5930.696测量模型值:χ2/df=1.527; p=0.000; RMSEA=0.053; GFI=0.921; AGFI=0.915; PGFI=0.563; PNFI=0.559战略联盟AVE=0.555技术联盟我们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合作获取需要的技术资源0.6620.7850.863我们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引进0.6530.772我们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合作建立技术许可协议0.6270.728市场联盟我们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合作更有效地获取顾客0.6510.753我们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合作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能力0.6150.721我们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合作降低销售成本0.5890.708测量模型值:χ2/df=1.433; p=0.000; RMSEA=0.061; GFI=0.922; AGFI=0.917; PGFI=0.541; PNFI=0.572资源拼凑AVE=0.528开发式我们有信心利用现有资源找出应对挑战的可行性方案0.6270.7320.871和其它企业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充分发掘已有资源价值0.6150.727我们善用一切有用的资源应对新问题或新机遇0.5970.715探索式通过对现有资源整合,我们有信心应对各种不同的新挑战0.6550.748当面对新问题或机遇,我们会采取行动并假设我们可以找到可行的应对方案0.6270.732我们通过改变资源的用途以及开发新的资源应对发展中的挑战0.6130.703测量模型值:χ2/df=1.415; p=0.000; RMSEA=0.059; GFI=0.925; AGFI=0.913; PGFI=0.547; PNFI=0.576

从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3个方面进行效度检验。首先,借鉴成熟的研究工具对相关变量进行测量,并通过预调研加以完善,因而内容效度符合研究要求。其次,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收敛效度进行检验,数据显示(见表1),各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卡方值与自由度比值(χ2/df)均介于1.0~2.0之间,RMSEA均小于0.8,GFI和AGFI均大于0.9,PGFI和PNFI均大于0.5,上述指标均达到标准值要求,表明变量收敛效度比较理想。最后,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AVE值平方根两项指标对判别效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见表2),任一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不等于1,变量的AVE值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列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说明判别效度非常理想。

表2 判别效度检验结果

Tab.2 Discriminant validity test results

注:对角线为核心概念AVE值平方根;*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下同

变量均值12345671.公司数字创业3.8720.7402.路径依赖4.172-0.275***0.7293.战略联盟4.0170.1320.0070.7454.资源拼凑4.0920.191*0.024-0.0570.7275.企业年龄2.9720.167*0.0860.1690.103—6.企业规模1.8350.1210.0740.1250.1210.177*—7.行业性质1.9680.0230.0920.0430.0770.0850.031—

3.2 研究假设检验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假设检验,以探究路径依赖的抑制作用,以及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的免疫效应。按照一般惯例,在回归分析前采用变量膨胀系数(VIF)对变量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以公司数字创业作为因变量,其它变量为自变量,每个变量的VIF值均小于2(见表3),表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而可以采用回归分析进行假设检验。

表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Tab.3 The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注:变量括号中为VIF值,下同

变量 公司数字创业(1.526)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控制变量企业年龄0.0670.0620.0580.055企业规模0.1210.1180.1090.098行业特性0.0920.0890.0850.083自变量路径依赖(1.279)-0.256**-0.248**-0.245**战略联盟(1.561)0.1520.127资源拼凑(1.383)0.192*交互项路径依赖×战略联盟-0.191*-0.163*路径依赖×资源拼凑-0.284***指标值R20.0250.2470.2560.264Adj-R20.0210.2220.2310.239△R20.2190.2390.246F值1.98216.382***17.095***18.235***

按以下步骤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引入控制变量企业年龄、规模和行业特性得到模型1,数据表明,控制变量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无显著影响。第二步,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自变量路径依赖与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2,数据显示,回归方程模型显著(F=16.382;p=0.000),路径依赖(β=-0.256,p<0.01)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显著负向影响,H1得到支持。第三步,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战略联盟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3,数据显示,回归方程模型显著(F=17.095;p=0.000),路径依赖与战略联盟(β=-0.191,p<0.05)的交互项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显著负向效应,H2得到证实。第四步,在模型3的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资源拼凑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4,数据显示,回归方程模型显著(F=18.235;p=0.000),路径依赖与资源拼凑的交互项(β=-0.284,p<0.001)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显著负向影响,H3得到支持。因此,可以认为,在考虑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的条件下,路径依赖与公司数字创业之间存在抑制—免疫效应。

3.3 免疫效应分析

研究假设检验表明,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对路径依赖的抑制作用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即免疫效应。为了进一步厘清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的免疫效应发挥机制,本文对两类战略联盟(技术联盟、市场联盟)和两种资源拼凑方式(利用式、探索式)与路径依赖各维度进行回归分析,以揭示战略联盟与资源拼凑的免疫效应。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第一步,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自变量结构依赖、竞争依赖和文化依赖与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5,数据显示,结构依赖(β=-0.284,p<0.01)、竞争依赖(β=-0.327,p<0.001)和文化依赖(β=-0.196,p<0.05)对公司数字创业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二步,在模型5的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技术联盟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6,数据显示,技术联盟与竞争依赖(β=-0.219,p<0.01)的交互项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负向影响,而技术联盟与结构依赖、文化依赖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第三步,在模型6的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市场联盟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7,数据显示,市场联盟与竞争依赖(β=-0.189,p<0.05)、文化依赖(β=-0.207,p<0.01)的交互项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负向影响,而市场联盟与结构依赖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第四步,在模型7的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利用式资源拼凑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8,数据显示,利用式资源拼凑与结构依赖(β=-0.219,p<0.01)的交互项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负向影响,而利用式资源拼凑与竞争依赖、文化依赖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第五步,在模型8的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探索式资源拼凑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对因变量公司数字创业进行回归得到模型9,数据显示,探索式资源拼凑与结构依赖(β=-0.202,p<0.01)、文化依赖(β=-0.187,p<0.05)的交互项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负向影响,而探索式资源拼凑与竞争依赖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

表4 战略联盟与资源拼凑的免疫效应检验结果

Tab.4 The immune eff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and resource bricolage

变 量公司数字创业模型5模型6模型7模型8模型9控制变量企业年龄0.0610.0560.0530.0510.048企业规模0.1170.1120.1090.1050.102行业特性0.0860.0820.0770.0760.073自变量结构依赖(1.718)-0.284**-0.282**-0.278**-0.275**-0.271***竞争依赖(1.424)-0.327***-0.321***-0.316***-0.312***-0.309***文化依赖(1.529)-0.196*-0.193*-0.188*0.182*0.179*技术联盟(1.267)0.194*0.192*-0.189*-0.186*市场联盟(1.364)0.175*0.173*0.171*利用式资源拼凑(1.428)0.192*0.189*探索式资源拼凑(1.375)0.237**交互项结构依赖×技术联盟-0.138-0.135-0.132-0.129竞争依赖×技术联盟-0.219**-0.215**-0.214**-0.211**文化依赖×技术联盟-0.125-0.122-0.119-0.114结构依赖×市场联盟-0.063-0.061-0.059竞争依赖×市场联盟-0.189*-0.182*-0.178*文化依赖×市场联盟-0.207**-0.204**-0.201**结构依赖×利用式资源拼凑-0.219**-0.213**竞争依赖×利用式资源拼凑-0.094-0.091文化依赖×利用式资源拼凑-0.116-0.108结构依赖×探索式资源拼凑-0.202**竞争依赖×探索式资源拼凑-0.143文化依赖×探索式资源拼凑-0.187*指标值R20.2430.2490.2520.2760.297Adj-R2(相较于模型1)0.2180.2240.2270.2510.272△R20.2130.2190.2230.2480.263F值16.391***17.387***17.892***18.059***18.427***

4 结语

4.1 研究结论

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如何运用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克服路径依赖?这是本文期望解答的问题。基于内外部分析视角,遵循抑制—免疫分析思路,探究公司数字创业对路径依赖的免疫效应,揭示公司数字创业中的免疫效应及实现机制,结果发现:

(1)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显著消极影响,即抑制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路径依赖及其3个维度均对公司数字创业具有负向效应,意味着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的抑制效应。事实上,随着企业持续发展,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在组织稳定性和效率水平提升的同时,企业发展会进入路径锁定状态(lock-in)。路径依赖表现在组织结构、竞争和文化3个方面,是企业历史与经验的产物,既能够确保企业按照既定轨道发展,又能够发挥成熟企业在资源与能力方面的辐射和规模效应。但当企业需要变革与创新时,路径依赖会导致新思想和新事物无法融入现有轨道,进而产生排斥作用。事实上,数字创业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正如Sydow等[24]所言,路径依赖会限制企业对快速变化环境的应对能力。

(2)战略联盟能够显著降低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影响,即战略联盟具有免疫效应。事实上,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战略联盟能够帮助在位企业获取外部数字资源,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突破内部资源限制,跳出现有战略轨道和竞争路径,激活组织内在动力,进而降低路径依赖对创新和变革活动的负向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联盟能够降低竞争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抑制效应,而市场联盟能够降低竞争依赖和文化依赖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的阻碍作用。上述结论从公司数字创业视角支持Rigtering & Behrens[10]有关成熟企业与新创企业建立的外部联盟能够通过自省和内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部动力,进而促进组织转型和变革的结论。

(3)资源拼凑能够降低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影响,即资源拼凑具有免疫效应。资源拼凑是企业在特定时空的组织即兴行为,是企业对资源约束的回应。但无论是资源凑合还是资源整合都能对现有资源实现创造性使用,为企业摆脱路径锁定提供资源基础。对资源拼凑的免疫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利用式资源拼凑能够缓解或消除结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效应,而探索式资源拼凑可以帮助企业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对结构依赖和文化依赖的抑制效应形成免疫。这充分证明,数字时代下公司创业并不仅仅是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更需要企业以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引入新的思想、资源、范式以开展新的创造和变革活动[21]

4.2 研究价值

本文为整合创业与战略管理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1)借鉴公司创业与数字创业相关理论,提出公司数字创业概念,弥补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拓展了公司创业研究内涵,丰富了数字创业分析主体。

(2)有别于现有研究关注成功率提升的驱动因素,本文聚焦路径依赖这一抑制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因素,通过构建缓解甚至消除上述因素抑制效应的免疫机制,丰富了数字化时代下公司创业实现机制研究。

(3)将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作为重要情境变量纳入分析框架,整合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研究,揭示了公司数字创业是创业机会攫取机制与战略行为实施机制的融合,探索了公司创业研究的新路径。

4.3 建议

(1)虽然路径依赖能够提升组织稳定性、规范性,有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其对组织变革与创新的负向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数字创业者应充分认识路径依赖,揭示其在公司数字创业过程中的阻碍作用。

(2)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思想、知识和技术,利用合作伙伴的外部冲击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创新和新事业开发活动。在上述过程中,具备高水平竞争依赖的在位企业可以与外部企业建立技术型战略联盟,以突破核心技术锁定困境。当企业在竞争与文化方面存在路径依赖时,可以通过创建市场型战略联盟引进新观念、新知识,从而获得新生。

(3)企业应聚焦内部资源整合,以及外部技术和市场资源引进,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跳出资源限制和路径锁定,促进公司数字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在面对高水平结构依赖时,企业需要关注利用式资源拼凑途径,即通过发掘原有资源的新用途、新价值应对结构依赖的负向影响。存在严重结构和文化依赖的企业可以更多地运用探索式资源拼凑,通过对新思想、新资源的整合与匹配,为自身注入新的活力。

4.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基于内外部视角探讨公司数字创业的免疫效应,具有理论新意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在理论框架方面,主要探讨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的免疫效应,但还存在其它内外部因素可能调节路径依赖对公司数字创业的负向影响,如组织学习、团队反思,以及创业网络、环境演化等。因此,后续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免疫机制模型。在数据分析方面,由于样本数量限制,未深入分析战略联盟和资源拼凑在公司数字创业3个维度上发挥的差异化免疫作用,后续研究可以聚焦某一特定方面,深入探究战略联盟及资源拼凑发挥免疫效应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史宇飞,薛刘洋.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企业驱动的创业创新实践问题研究 [J].理论与现代化,2021,33(1):14-20.

[2] NAMBISAN S, WRIGHT M, FELDMAN M.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 [J].Research Policy, 2019, 48(8): 1-9.

[3] TENG B.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a resource-based approach towar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1): 119-142.

[4] 魏江,戴维奇,林巧.公司创业研究领域两个关键构念——创业导向与公司创业的比较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24-31.

[5] JOSHI M, KATHURIA R, DAS S.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igital era: the cascading effect through operations [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2019, 28(1): 4-34.

[6] ARFI W, HIKKEROVA L.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product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conversion: the role of digital platform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1, 56(1): 1191-1204.

[7] SAHUT J, IANDOIL L,TEULON F.The age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9, 56(3): 1159-1169.

[8] SAKHDARI K.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6, 6(8): 5-18.

[9] MORADI E, JAFARI S, DOORBASH Z, et al.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J/OL].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2021(online): https://doi.org/10.1016/j.apmrv.2021.01.003.

[10] RIGTERING J, BEHRENS M.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tart-up collaborations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J/OL].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1(online): https://doi.org/10.1007/s11846-021-00443-2.

[11] BAKER T, NELSON R.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 329-366.

[12] 赵剑波.组织免疫:如何从脆弱走向韧性 [J].清华管理评论,2020,10(6):101-107.

[13] GLINYANOVA M, BOUNCKEN R, TIBERIUS V.Five decade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measuring and mapping the field [J/OL].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21(online): https://doi.org/10.1007/s11365-020-00711-9.

[14] 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 [J].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 770-791.

[15] BURGELMAN R.Designs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established firms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4, 26(3): 154-166.

[16] ZAHRA S.Environment,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 8(4): 319-340.

[17] ZAHRA S, NEUBAUM D, HUSE M.Entrepreneurship in medium-size companies: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system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5): 947-976.

[18] SHARMA P, CHRISMAN J.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9, 23(3): 11-27.

[19] YIU D,LAU C.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s resource capital configuration in emerging market firm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8, 32(1):37-57.

[20] BHARDWAJ B, MOMAYA K.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pplication of moderator method [J].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 2007, 29(1): 47-59.

[21] NAMBISAN S.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6): 1029-1055.

[22] 余江,孟庆时,张越,等.数字创业:数字化时代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 [J].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01-1808.

[23] KRAUS S, PALMER C, KAILER N, et al.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 research agenda on new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9, 25(2): 353-375.

[24] SYDOW J, SCHREYÖGG G, KOCH J.O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 clarifications, replies to objections, and extens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20, 45(4): 717-734.

[25] HÅKANSSON H, WALUSZEWSKI A.Path dependence: restricting or facilitating technica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2, 55(7): 561-570.

[26] 刘汉民,康丽群.公司治理的路径演化和路径选择 [J].中国工业经济,2013,30(12):78-90.

[27] SAMUELSSON M, SÖDERBLOM A, MCKELVIA A.Path dependence in new ventures' capital structur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21, 45(2): 319-349.

[28] PAGE E.Path depend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6, 1(1): 87-115.

[29] SYDOW J, KOCH J.Or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 opening the black box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4): 689-709.

[30] 王向阳,刘战礼,赵英鑫.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路径依赖和吸收能力关系研究 [J].科研管理,2011,32(9):1-6.

[31] LEPOUTRE J, VALENTE M.Fools breaking out: the role of symbolic and material immunity in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nonconformit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55(2): 285-313.

[32] 陆瑶,李巍,李雨洋.战略联盟、市场双元与农村创业企业绩效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1):62-71.

[33] GOMES E, BARNES B, MAHMOOD T.A 22 year re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research in the leading management journals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6, 25(1): 15-27.

[34] HE Q, MEADOWS M, ANGWIN D, et al.Strategic alliance research in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erspectives on future research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 31(3): 589-617.

[35] WITELL L, GEBAUER H, JAAKKOLA E, et al.A bricolage perspective on service innov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 79(6): 290-298.

[36] AN W, ZHAO X, CAO Z, et al.How bricolage drives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ole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8, 35(1): 290-298.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