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企业的信用画像特征
——基于关键词迭代法

池仁勇1,2,董 颖2

(1.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2浙江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持续创新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信用角度深入探讨持续创新企业具有的特殊信用画像特征,采用关键词迭代法,利用CiteSpace分析持续创新和企业信用两类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发现企业合法性、践约度和企业信用文化3个维度对两类文献关键词具有交叉重迭性。为了验证上述假设,进一步细化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全面筛选2010—2019新三板和创业板企业数据,选择符合持续创新条件的189家企业共1 890个面板数据,应用Bootstrap模型验证持续创新企业信用画像3个维度特征,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创新研究视角,丰富了信用理论体系,可为企业开展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迭代法;企业信用画像;全局熵值法;持续创新

The Credit Portrait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Enterprises: The Keyword Iteration Method

Chi Renyong1,2, Dong Ying2

(1.China Institute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College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Nowaday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tepped into a new normal,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has changed from factor and investment-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anti-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economic game make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driven self-evident.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ve swept many fields of industrial operation and enterprise operation. Against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turbulent environment, the exis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rigidity that restric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single indirect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addi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premis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the good faith management.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redit and enterpri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Exis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redit and enterpri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but in-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enterprise credit portrait is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CiteSpace analysis is used to find that there is multi-dimensional cross and fusion between enterprise credit and enterpri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It is proved that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credit and enterpri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has certain commonality. Further the enterprise credit portrait is depic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legitimacy, corporate practice and corporate credit culture, and 189 enterprises of NEEQ and GEM from 2010 to 2019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for empirical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porate practice and credit culture promote R&D 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legitimacy and credit culture promote patent application;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redit profiles of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duration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stage enterprises are in, the investment in R&D is significant, but the investment in patent applic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 start-ups, corporate legitimacy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D investment and patent application, and corporate credit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R&D investment and patent application. For senior continuous innovation enterprises, corporate legitimacy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D investment, bu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porate credit cult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D investment, but not on patent application.

This paper expands the research of enterpris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redit image and enterpris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dit, interpret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further opens the black box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lps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ctivities. Moreover, it further reveals that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enterpri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enterprise credit portrait will be different, which to some extent improv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this a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lso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actice. Enterprises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credit and grasp th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nterprise credit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dvantages, and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redit construction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credi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pport enterprises to operate in good faith, use big data to form a market credit network and accurately build enterprise credit portrait, so a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credit awareness and guide enterprises to practice internal skills.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enterprises should be adjusted quickly and quickly, and the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sustainabl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Keyword Iterative Method; Enterprise Credit Portrait; Global Entropy Method; Continuous Innovation

DOI10.6049/kjjbydc.202104015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21-0096-09

收稿日期:2021-04-06

修回日期:2021-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88)

作者简介:池仁勇(1959-),男,浙江瑞安人,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及管理;董颖(1996-),女,江苏扬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逆全球化、全球经济博弈使得创新驱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了产业运行和企业运作的多个领域,日益复杂和动荡的环境使企业已有竞争优势逐渐变成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刚性”,间歇性、单次创新已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求[2]。持续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基业长青的动力来源,持续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企业实现不断成长的重要保证。

在开放、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构建与维持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关于该理论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概念。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持续不间断的研发投入还是持续创新成果产出,理论界的初步共识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既包括不间断的研发创新投入,又包括连续创新产出[3]。因此,企业长期开展创新活动且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是持续创新能力构建和维持的基础。第二,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很多学者关注驱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因素,但由于竞争市场千变万化,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实证分析都无法找到一致且确定性的影响因素。这说明企业持续创新具有复杂性,而且持续创新能力强调创新持续性,是企业创新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动态过程,具有市场导向的基本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是诚信经营。可见,持续创新与诚信经营具有一定的联系。换言之,不诚信的企业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一旦面临巨大创新风险和较高的不确定性,往往群而退之。

为了从理论上揭示两者间的关系原理,本文开创性地使用关键词迭代法,检索以持续创新和企业信用为题目的中文文献,利用CiteSpace提取两类文献的关键词,并归纳两类文献的共同关键词,从而勾勒出持续创新企业基本信用画像。进一步地,采用新三板和创业板企业数据对理论进行验证,进一步厘清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的关系,拓展了持续创新概念内涵和研究视角,丰富了创新驱动下的企业信用理论。

1 文献综述

1.1 企业持续创新

有关持续创新的概念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视角进行论述:第一,基于企业持续创新时间论。有学者认为,持续创新是指将知识积累和技术改进相结合,不断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态过程,其关键是新旧知识技术体系的替代,开展创新活动时间越长,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越强[4]。第二,基于资源投入角度。有学者指出,企业研发项目需要资源持续性投入,这样才能降低研发风险和提高创新成功概率。一旦创新发生中断,研发活动的调整成本就会激增。在上述情况下,企业想要实现创新成功,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资源投入,否则将前功尽弃(何熙琼, 杨昌安,2019)。第三,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学者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的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提高未来市场占有率,进而获取收益动态能力。因而,企业持续创新既是谋划未来的投入产出观,也是市场竞争推动下最大限度地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资源存量观。研究表明,企业创新具有连续性,创新能力是长期的积累过程,现在的创新产出是过去创新投入的结果[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持续创新是指企业创新投入、创新过程或者创新产出具有不间断性特征。

关于持续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组织外部视角。余芬[6]、王晓君[7]从政府补贴角度探究其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表明政府补贴企业更能激发创新活力,与非补贴企业相比,未来创新概率更高;Suárez[5]、许治等(2020)探讨环境动荡性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发现在环境不确定性情境下,企业可适当减少持续创新活动,避免盲目推进持续创新活动。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本地知识库质量和地区竞争激烈程度[8]、企业研发区域多样性与分散性(贾建林、樊霞,2020)影响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第二,组织内部视角。何郁冰、周慧[9]研究指出,技术多元化总体上有利于企业持续创新,但过于强调企业探索式技术多元化会抑制企业持续创新;周璐璐等(2017)从高管特征角度,发现企业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持续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还有学者探究企业工资水平与规模[8]、技术领导力[10]、财务柔性能力[11]等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环境改变,企业持续创新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企业持续创新压力增大、难度提高。

1.2 企业信用画像

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广义的信用即获得信任的资本,是社会与经济领域的综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诚信资本、合规资本、践约资本。诚信资本主要是指信用主体的诚信道德文化理念、精神素养等基础素质;合规资本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法律规定、行业规则、民间惯例的程度和能力;践约资本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信用交易活动中的成交能力与履约能力。狭义的信用即获得交易对手信任的经济资本,主要包括在金融借贷、有价证券交易、商业贸易往来等交易活动中,信用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成交能力与履约能力。事实上,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信用都是针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履行相应经济契约的能力,以及企业整体信任程度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测定。

如何刻画企业信用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古典信用分析法属于主观判断分析法,根据已确定的变量,如道德品质、还款能力、资本实力、经营环境条件等,采用专家主观判断进行分析,因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在传统信用刻画方法上加入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也就是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Jens Grunert等[12]通过分析德国四家主要银行的信用档案数据,结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准确预测未来违约事件;周春喜[13]从企业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和发展前景6个维度刻画企业信用,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提高企业信用分析的科学性。上述研究虽然加入了数学模型,但对企业信用的刻画依然停留在企业财务数据和企业治理层面,并未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环境等中长期指标。因此,企业信用研究边界有待进一步拓宽[14]

随着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企业各种经营活动都会留下痕迹,因而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企业信用记录,多维度、多层次对企业信用进行刻画成为可能。

1.3 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画像的关系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将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的关系归纳总结为3个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关系梳理

Tab.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redit

观点描述文献企业信用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前提企业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有助于吸引投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创新。企业持续创新若没有信用作为前提,将无法持续进行下去Hall[15],鞠晓生、卢荻和虞义华[16],夏清华和何丹[17],张璇、刘贝贝、汪婷[18]等企业持续创新利于企业信用的累积企业持续创新助力市场开拓、拓宽社会关系、提升竞争力,利于企业信用的积累Stephen[19],唐清泉、徐欣和曹媛[20],Eberhart 等[21],Shi & Elgammal[22]等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存在多维度交叉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之间关系受到竞争环境、信息透明度、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涉及多维度的交叉重合。张红娟和谭劲松[23],马黎珺、张敏和伊志宏[24],马光荣、刘明和杨恩艳[25],陈胜蓝和马慧(2018),Blomqvist等[26]

(1)企业信用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前提。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高融资成本和高调整成本两大特征[15],且企业持续创新产出具有不确定性[16],导致企业投入成本巨大。而资金回报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进行不间断的研发投入活动后,可能面临较严重的融资约束。从资源观角度,持续创新需要资源投入保障,良好的信用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前提,没有良好信用记录,企业取得金融机构贷款或投资人投资的难度增大、成本增加。凡是行业口碑好、肯花钱投资技术、履约能力强的企业,都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成长性。例如,科顺股份、贝特瑞、同力股份等企业坚持诚信至上、质量为先,获得同行与投资者的肯定,得到多轮融资,拥有百项专利且多次获得政府与行业科技奖励。另外,信用可以为企业争取更高的授信额度,减少资金支出,降低交易成本,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企业持续创新活动中,减轻创新压力,提高创新效率。

(2)企业持续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信用积累。开展持续创新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进而对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盈利能力及客户满意度,企业财务绩效随之提升,企业总资产增加、资产负债率降低,人均净利润和人均总资产增加,从而有利于企业经济实力提升。企业开展持续创新所形成的长期竞争优势,有利于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扩大品牌优势,赢取更多客户口碑,提升社会信任度和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实力[22]

(3)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存在多维度交叉。从创新理论出发,企业创新的目的是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但创新意味着企业原有生产模式改变,是一个跳跃、不连贯的过程。而企业信用是稳定的、连贯的,能够给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时间支持,使其持续创新趋于稳定,为企业顺利开展持续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展持续创新活动,但对于新产品、新技术,市场是否愿意接纳并给予信任,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此时,企业信用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企业一贯的承诺,获取市场信任,确保企业持续创新获得成功。此外,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研究会受到某些共同因素或相似因素的影响,如政商关系、政府政策、地区竞争活力等。维度交叉使得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陈胜蓝、马慧,2018)。

2 研究设计

2.1 企业信用画像指标设计

本文采用关键词迭代法,从中国知网检索2010—2019年以持续创新为主题的中文文献共9 194篇,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检索与裁剪,得到原始关键词161个,去除重复和相似关键词38个,最终得到123个关键词,如图1所示。

图1 以持续创新为主题的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

Fig.1 Keywords distribution on the theme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检索2010-2019年以企业信用为主题的中文文献共7 956篇,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到原始关键词226个,去除重复和意思相近的关键词78个,最终得到148个关键词,如图2所示。

图2 以企业信用为主题的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

Fig.2 Keywords distribution on the theme of enterprise credit

通过对两类文献共同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及频数与中心度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类文献中创新和信用关键词出现频数最高,且在两类文献中的占比也最高。同时,文献计量分析表明,在两类文献中以创新和信用为关键词的中心度最高,分别为0.267和0.144,说明创新与企业信用之间存在联系,文章关联度较高。此外,持续创新、企业信用两类文献与品牌、投资、网络、知识产权、履约力、守信力和环境规制等关键词存在关联性,上述关键词在文献中具有一定的中心度。综上所述,从理论角度,企业信用可以采用创新、品牌、网络、知识产权、履约力、守信力和环境规制等关键词加以刻画,可归纳为合法性、践约度、信用文化3个方面。由此,构建企业信用画像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2 持续创新与企业信用文献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Tab.2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 keywords o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redit

注:相关数据由CiteSpace计算得出

关键词频数持续创新企业信用占比中心度持续创新企业信用占比创新2 5345940.4962.781.070.267信用3001 1610.2670.522.630.144履约力1 1872430.2260.941.660.140网络2693120.1010.820.800.098环境制度2053300.0940.701.050.098品牌3481150.0740.600.670.074投资269950.0591.381.610.174知识产权2391200.0591.010.330.095守信力128940.0370.830.660.093

表3 企业信用画像指标体系

Tab.3 Index system of enterprise credit portrait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备注合法性行政处罚次数环境规制法律诉讼次数践约度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净利润/企业净资产创新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网络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投资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存货平均余额履约力速动比率:企业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企业年末总负债/企业年末总资产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加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信用文化是否是著名或驰名商标品牌获得的荣誉:国家级5分、国家下属机构4分、省级3分、市级2分,其余1分知识产权是否存在对外担保守信力是否存在以往违约

2.2 指标处理

本文采取全局熵值法为每个维度赋分,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结果较为客观,避免了人为干扰。根据全局思想和熵值法相关理论,全局熵值法计算步骤如下:

(1)如果对t年内n家企业p个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收集数据可以得到t张截面数据表Xt=(xij)n×p,引入全局思想将t张表格按时间排列,构成一个nt×p全局矩阵,记为:X=(X1,X2,……,Xt)'nt×p=(xij)nt×p

(2)对全局评价矩阵X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当指标越大对企业信用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当指标越小,企业信用越好时,采用负向计算:

(3)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个企业在该指标中所占比重:

(4)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值:

(5)计算第j个指标差异系数:gj=1-ej

(6)计算各指标权重:

(7)计算综合评分值:

2.3 变量选取

(1)自变量:企业信用画像。本文从3个维度对企业信用画像进行量化,采用全局熵值法分别获得企业合法性、践约度和企业信用文化得分,以上述综合评分值刻画企业信用画像。

(2)因变量:企业持续创新。学术界对于企业持续创新的衡量一般基于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两个角度,本文选取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和企业每年专利申请数两个指标,将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取对数,并将每年专利申请数加1后取对数。

(3)控制变量。考虑到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其它因素,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企业年龄(Age)为观测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的对数。在成立初期,企业创新动力较强,随着时间推移,企业精力逐渐分散,持续创新动力降低。企业规模(Size)为企业员工人数的对数。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企业资源较充足,更有能力进行持续创新。员工受教育程度(Edu)为本科及以上员工的比例。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越高的员工越有能力胜任企业创新活动。CEO受教育程度(Educ)为企业CEO是否是本科及以上学历,CEO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就越愿意进行企业创新。董事会规模(Board),研发项目是否继续、研发投资强度等需要董事会进行决策。此外,本文选择年份(Year)和行业哑变量(Ind)对宏观环境进行控制。

2.4 模型设定

基于本文研究设计,构建基准模型设计如下:

lnR&Di,t=α0+α1Legalityi,t+α2Kapi,t+α3CultureCi,t+∑βControli,t+∑γyear+∑θIND+ε

(1)

lnPatenti,t=α0+α1Legalityi,t+α2Kapi,t+α3CultureCi,t+∑βControli,t+∑γyear+∑θIND+ε

(2)

其中,i表示公司个体,t表示年度标识,解释变量Legality表示企业信用画像中的合法性,Kap表示企业信用画像中的践约度,CultureC表示企业信用画像中的企业信用文化,IND为行业哑变量,year为公司年度,ε为随机扰动项。

3 样本选择与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新三板和创业板挂牌企业进行实证检验。样本中,首先剔除研发投入总体上非持续增长的企业,其次剔除关键解释变量数值缺失较多的企业,再剔除上市年限较短且缺少连续观察值的企业,最后剔除ST企业,最终得到189家持续创新投入企业样本,总共1 890个平衡面板数据。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企业年报,采用Stata15进行数据处理。

3.1 描述性统计

本文涉及的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4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变量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lnR&D16.80416.8111.33110.74221.344lnPatent1.5561.3861.5710.0006.938Legality0.8700.9990.2720.0001.000Kap0.0620.0510.0690.0000.960CultureC0.3300.2500.2680.0001.000Age2.4432.4850.4772.9809.730Size6.0016.0161.2812.8909.731Edu0.4440.4440.2320.0170.987EduC0.8921.0000.3100.0001.000Board6.9937.0001.7874.00014.000

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中企业合法性、企业践约度和企业信用文化差距较大,样本企业年龄对数化后的平均值为2.443;企业规模对数化后的均值为6.001。样本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少为1.7%,最多达到98.7%,均值为44.4%,CEO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占比不到一半。董事会人数最少为4人,最多为14人,差距较大。

3.2 实证分析

普通面板回归可能存在异方差和数据分布问题,故本文采取Bootstrap回归方法,该方法可以不依赖于具体分布假设,从而弱化异方差的影响(见表5)。

根据表5可以看出,M1是因变量直接对自变量进行回归。企业合法性与企业研发投入是正相关关系,说明持续创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性是基础条件,否则企业就无法保证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企业合法性与企业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说明持续创新企业具有更高的经营合法性,有利于企业进行专利申请。企业践约度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存在滞后性,企业践约度越高,财务支出越多,当期研发投入越会挤压该期财务利润空间。企业践约度对企业专利申请的影响不显著,既可能是因为财务绩效对专利申请不具有直接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存在中间变量,如创新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等。企业信用文化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信用文化程度越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大。企业信用文化可以传递出企业精神和价值追求,企业信用文化程度越高,对外口碑越好,自身信誉越高,就越容易吸引人才资源和客户资源,后者是企业开展持续创新活动的保障。企业信用文化对企业专利申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持续创新企业注重荣誉与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专利技术产出。

表5 Bootstrap回归结果

Tab.5 Regression results of Bootstrap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基于Bootstrap回归的z值,下同

变量M1lnR&DlnPatentM2lnR&DlnPatentLegality0.192*1.156***0.0090.570**(1.72)(7.82)(0.09)(2.02)Kap-1.650**-0.9840.778***0.378(-2.06)(-1.07)(2.56)(0.74)CultureC0.959***1.819***0.373***0.436*(5.28)(8.67)(3.50)(1.86)Age1.043***1.160***(7.79)(5.26)Size0.734***0.057(11.86)(0.52)Edu-0.002-0.005(-0.65)(-1.12)EduC0.091-1.112(0.80)(-0.49)Board0.0200.146***(0.80)(3.04)Constant16.364***0.0109.347***-3.081(101.58)(0.08)(22.02)(-3.83)R20.56117.070.5520.901

M2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只有Legality对lnR&D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生变化,说明企业行政处罚、法律诉讼等受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员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研发投入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不受经营性波动和市场波动的影响。但企业践约度在控制变量的作用下,与lnR&D和lnPatent的相关性由负向转变为正向,说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历史延长,企业履约能力对持续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促进作用得以强化。因此,对于发展历史较短的小微企业而言,企业履约能力与持续创新投入、产出不一定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M2模型结果表明,企业信用文化对lnR&D和lnPatent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比较稳健,很少受控制变量的影响,说明企业信用文化,如企业商标、商誉、荣誉和守信等因素对任何类型企业持续创新的作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重要的。

为进行模型稳健性分析,本文以持续创新时间8年为界将企业样本分为两类,分别代表年轻创新企业(样本92家)和老创新企业(样本97家)。表6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创新,模型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说明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其信用画像均具有3个维度特征,也就是合法性、践约度和企业信用文化。

表6 分样本回归计结果

Tab.6 Sample regression results

变量样本1(持续创新时间8年及以下)lnR&DlnPatent样本2(持续创新时间大于8年)lnR&DlnPatentLegality0.126-0.006-0.0900.845***(1.01)(-0.01)(-0.62)(2.57)Kap0.406*0.3521.097***0.181(1.68)(0.64)(2.63)(0.29)CultureC0.387**0.790***0.291**0.163(2.11)(2.57)(1.99)(0.58)Age0.807***1.018***1.529***0.858*(5.85)(3.18)(4.93)(1.88)Size0.864***0.344*0.649***-0.061(12.66)(1.86)(6.96)(-0.43)Edu-0.003-0.001-0.001-0.010(-0.60)(-0.02)(-0.18)(-1.34)EduC0.262*0.059-0.054-0.302(1.80)(0.19)(-0.33)(-1.40)Board0.0080.275***0.0280.062(0.20)(4.48)(0.71)(1.12)Constant9.223***-4.607***8.430***-1.203(17.19)(-4.66)(15.20)(-1.07)R20.5430.1910.5800.034N92929797

从表6可以看出,年轻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主要受企业践约度和企业信用文化的影响且该影响显著。年轻创新企业践约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隐性资源,从而有利于企业研发投入。企业信用文化的作用主要是凸显出企业精神内涵,吸引人才和资源。尤其对新创企业,需要以创业创新精神、企业践约力吸引创新资源,从而维持创新活动开展。从表6可以得知,企业信用文化对年轻持续创新企业专利申请的影响非常显著,这种资源型投入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隐性知识,促使企业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创新产出。概括来说,年轻创新企业依靠自身信用文化获取资源,维持持续创新动力以获取资源投入。

同时,表6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创新经验的企业,经营合法性对其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企业专利申请具有显著影响。模型结果说明,企业持续创新时间越长,合法经营对企业越重要,就越有利于专利申请。同样,企业践约度与持续创新时间较长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但对专利申请无显著影响,说明随着持续创新时间推移,企业践约能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增强,更加有利于企业进行持续创新活动。企业信用文化对持续创新时间较长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专利申请无显著影响,说明持续创新时间较长企业依然看中自身信用文化建设,从而有利于研发投入。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只有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保持长期发展优势。本文将企业信用画像纳入企业持续创新研究框架,采用CiteSpace分析发现,企业信用与企业持续创新之间存在多维度交叉融合,证明企业信用研究与企业持续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进一步地,利用分析结果从合法性、践约度和信用文化3个维度刻画企业信用画像,并以2010—2019年新三板与创业板189家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Bootstrap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企业信用画像与企业持续创新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践约度与信用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合法性与企业信用文化能够促进企业专利申请。上述结论与武晓芬[27]、Brown[28]的观点具有一致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持续创新时间不同,所具有的信用画像也会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不论企业处于何种持续创新阶段,企业践约度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而对企业专利申请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对于年轻创新企业来说,企业合法性对研发投入与专利申请的影响均不显著,企业信用文化对研发投入与专利申请的影响均显著。对于资历较老的持续创新企业而言,企业合法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专利申请的影响显著;企业信用文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对专利申请的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表明,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均拥有较好的信用画像,即合法性好、践约度高、信用文化优良,表现为合法经营、财务绩效良好,即品牌、信誉好。例如,科顺股份、贝特瑞、同力股份等企业依靠信誉和品牌赢得创新合作者支持,构建创新网络,从而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企业持续创新与信用画像之所以具有关联性,是因为不断的创新积累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声誉,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信用水平。同时,良好的信用画像可以为企业持续创新投入提供保证。企业创新活动既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也需要金融机构支持,良好的企业信用画像是获取投资人和金融机构支持的前提。

4.2 理论贡献

(1)拓展了企业持续创新研究视角。本文从信用角度,揭示企业信用画像与企业持续创新间的关系,解读企业持续创新决策行为形成机理,进一步打开企业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的“黑箱”,有助于企业进行持续创新活动。

(2)由于企业持续创新存在异质性,企业信用画像会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对于信用勾勒,不同的创新企业应有所侧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资本的作用,确保企业持续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4.3 对策建议

(1)企业应正确认识信用对自身持续创新的影响,树立诚信理念,把握创新机遇。在信息时代,信用与诚信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也是社会契约的基础。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像保护市场和知识产权一样保护信用,使得量化后的信用成为企业新的资本,帮助获得更多资源、机会和资金支持,增加企业价值。

(2)企业需要将企业信用与持续创新纳入同一层面进行考量,促使两者共同驱动企业发展。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持续创新活动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提高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进而提高企业信用能力,促进企业创新活动。企业信用与企业持续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企业需要平衡好企业信用建设与企业持续创新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3)政府要加强企业信用环境建设,加大力度惩罚违法、违规企业,支持诚信经营企业。同时,政府应加快建设企业信用追溯制度,利用大数据形成市场信用网络,准确构建企业信用画像,促使企业增强信用意识。此外,政府在创新项目支持政策制定上,不仅需要考察企业创新能力与活力,更需要将企业信用画像纳入为考评指标体系,促使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4)政府应引导企业苦练内功,结合环境变化、行业生态、企业特征,迅速调整企业持续创新战略。政府应加大对企业高质量持续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减少企业顾虑,增强企业持续创新勇气,并发挥引导和培育作用,确保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性,从而形成以高质量创新获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政策导向。

4.4 不足与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选取新三板和创业板企业为研究样本,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企业有待考证,未来可以扩充样本数据来源,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此外,企业持续创新影响因素很多,如信用环境、网络位置等,未来可以将更多变量引入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盛宇华, 朱赛林.高技术企业多元化战略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7): 73-82.

[2] 王建军, 曹宁, 叶明海.多维知识搜寻、知识重构与企业持续创新——IT治理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 2020, 34(9): 85-89.

[3] 王玉泽, 罗能生, 刘文彬.什么样的杠杆率有利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 2019,36(3): 138-155.

[4] GEROSKI P A, VAN REENEN J, WALTERS C F.How persistently do firms innovate[J].Research Policy, 1997, 26(1): 33-48.

[5] SUREZ D.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in unstable environment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firm's innovative behavior[J].Research Policy, 2014, 43(4): 726-736.

[6] 余芬, 樊霞, 张巧玲.政府补贴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创新持续性——基于异质性创新动机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 2021,36(5): 67-78,89.

[7] 王晓君, 付文林.政府补贴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J].经济纵横, 2019,35(11): 91-102.

[8] ANTONELLI C, CRESPI F,SCELLSTO G.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innovation persistence[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13, 22(3): 256-280.

[9] 何郁冰,周慧,丁佳敏.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7,35(12):1896-1909.

[10] FONTANA R,VEZZULLI A.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persistence in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local area network industry1990—1999[J].Research Policy, 2016(45): 116-131.

[11] 肖忠意, 林琳, 陈志英,等.财务柔性能力与中国上市公司持续性创新——兼论协调创新效应与自适应效应[J].统计研究, 2020, 37(5): 82-93.

[12] JENS GRUNERT, LARS NORDEN, MARTIN.The role of non-financial factors in interal credit rating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5,29(2):509-531.

[13] 周春喜.企业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20(4): 124-126.

[14] 常莹莹, 曾泉.环境信息透明度与企业信用评级——基于债券评级市场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 2019,62(5): 132-151.

[15] HALL B.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2(18): 35-51.

[16] 鞠晓生, 卢荻, 虞义华.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 2013, 48(1): 4-16.

[17] 夏清华, 何丹.政府研发补贴促进企业创新了吗——信号理论视角的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 92-101.

[18] 张璇, 刘贝贝, 汪婷, 等.信贷寻租、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经济研究, 2017, 52(5): 161-174.

[19] STEPHEN R, GUCERI I.R&D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large UK establishments with substantial R&D activitie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17 (26): 108-120.

[20] 唐清泉, 徐欣, 曹媛.股权激励、研发投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1(8): 77-84.

[21] EBERHART A C, MAXWELL W F, SIDDIQUE A R.An examination of long-term abnormal stock returns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following R&D increas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2): 623-650.

[22] MOHAMMED B, ELGAMMAL M.Innovation and credit ratings, does it matter? UK evidence[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3(5): 428-431.

[23] 张红娟, 谭劲松.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跨层次分析[J].管理世界, 2014,30(3): 163-169.

[24] 马黎珺, 张敏, 伊志宏.供应商—客户关系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36(2): 98-112.

[25] 马光荣, 刘明, 杨恩艳.银行授信、信贷紧缩与企业研发[J].金融研究, 2014,57(7): 76-93.

[26] BLOMQVISTK, HURMELINNAP, SEPPANENR.Playing the collaboration game right——balancing trust and contracting[J].Technovation, 2005, 25(5): 497-504.

[27] 武晓芬, 梁安琪, 李飞,等.制度信用环境、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 2018,39(12): 70-80.

[28] BROWN J R, MARTINSSON G, PRTERSEN B C.What promotes R&D?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around the world[J].Research Policy, 2017(46): 447-462.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