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两类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再验证
——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

樊建锋1,盛安芳1,赵 辉2

(1.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2.浙江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现有研究认为,创业经验差异是专家创业者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和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的重要原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两类中小企业创业者(创业专家与创业新手)的创业决策逻辑差异,以及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对创业者与创业决策逻辑选择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创业专家明显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而非效果逻辑,而创业新手明显倾向于不采用因果逻辑。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低),创业者越倾向于选择效果(因果)逻辑。最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显著负(正)向调节创业者选择效果(因果)逻辑。

关键词: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创业自我效能感;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中小企业创业者

Effectuation or Causation: Revalidation of Two Kinds of SMEs Entrepreneur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Fan Jianfeng1,Sheng Anfang1,Zhao Hu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00,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effectuation and causation by comparing the choice prefer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trepreneurs.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the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logic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entrepreneurship experts and novices,by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as well a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The results show that experts prefer causation,while entrepreneurship novices obviously refuse causation.Secondly,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s more higher (lower),the entrepreneur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effectuation(causation).Finally,both of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ositively) moderated entrepreneur to choice the effectuation (causation).

Key Words:Effectuation; Caus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SMEs Entrepreneurs

收稿日期:2020-09-21

修回日期:2020-10-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6BGL133);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9YJA63007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7CGL19);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2017WTSCX114,2019WTSCX109)

作者简介:樊建锋(1978-),男,山西临猗人,博士,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社会)创业管理;盛安芳(1992-),女,湖北恩施人,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赵辉(1973-),男,安徽界首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营销与战略管理。本文通讯作者:盛安芳。

DOI10.6049/kjjbydc.20200708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7-0038-10

0 引言

自效果逻辑理论提出以来,就以独特的实用主义理论视角,为创业决策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1]。在众多效果逻辑实证研究文献中,通过准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决策个体对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的选择偏好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上述研究所涉及的决策个体主要是专家创业者与管理者[2,3]、专家创业者与创业新手[4]。其基本结论是相较于管理者、创业新手,专家创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基本逻辑是不确定性环境使得基于经典预测逻辑的决策方法失效[5],因而专家创业者倾向于通过自身创业专业知识[6]和直觉[7],并基于以行动为基础的效果逻辑开展创业决策[5],创业新手则因缺乏创业专业知识而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因此,创业专业知识或创业经验差异成为支撑不同创业者偏好不同决策逻辑的基石[4]。效果逻辑也一直被视为“创业专家的思维逻辑”。

然而,从现实来看,具备强形式(Strong-Form)创业专业知识的专家创业者毕竟只是众多创业者中的很小一部分。从普遍意义上讲,一般创业者(本文界定为中小企业创业者,简称“中小创业者”)显然不具备前述效果逻辑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卓越专家创业者的创业经验。由此引申出来的重要研究问题就是,基于具备强形式创业专业知识的卓越创业者[4]所构建的效果逻辑,是否被更为普遍存在的一般创业者所运用?学者们也质疑将创业专业知识作为效果逻辑理论唯一基石的合理性[1]。其它研究也发现,即使创业新手也可能运用效果逻辑[8],这意味着还存在其它影响不同创业者决策逻辑差异的重要个体变量[9]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在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三元交互作用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个体认知评价而非具体能力与资源会影响个体选择[10]。从创业决策认知内容看,主要包括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个体自身的认识。一方面,不确定性是创业情境的本质特征,创业决策逻辑所强调的环境不确定性主要是主观不确定性[11]。因此,即使在相同的客观不确定性环境下,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也调节创业者对决策逻辑的选择。另一方面,创业决策经常被归因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信[12]。创业自我效能感反映了创业者对自身履行各种创业任务和角色能力的信念[10,13],也是区分创业者的重要特征[13],由此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创业者选择决策逻辑的重要预测因素。尽管现有文献探讨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其它创业变量的影响[14],但并未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者决策逻辑选择的影响[8]

因此,本研究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和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探讨其对中小创业者创业决策逻辑选择的影响。一方面,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效果逻辑的相关研究,提升效果逻辑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研究结论对于中小创业者及相关机构完善创业决策,提升决策质量,改善创业支持服务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1 理论背景

(1)中小创业者。本文将中小创业者界定为通过识别和开发商业机会建立中小微企业的创业者或主要合伙人。基于本文研究目的,将中小创业者划分为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从现有文献看,专家创业者主要是具备强形式创业专业知识的创业者[4]。其外在特征主要包括:①创业年限为7~10年或者10年以上[3]或者15年以上[4];②创建并管理一家或一家以上公司并将其中一家公司上市[2,4];③公司创始人或合伙创业者[2,4];④公司年收入超过2亿美元[2]。本文将创业专家界定为拥有多年创业经验(7年以上)且目前仍是至少一家中小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或主要合伙人。创业新手则是指当前首次创业且处于创业起步阶段(3年以内)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或主要合伙人。

(2)创业决策逻辑。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聚焦于探讨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其中,因果逻辑理论认为,个体决策和行动建立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由此从几种可能的方法中挑选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是一种目标导向逻辑[3,6]或预测方法[5]。其问题框架是目标—手段模式,强调决策是由外(部环境)至内(创业者与行动)展开的,并强调决策的起点是明确的既定目标。

效果逻辑是指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创业者无法确定具体决策目标,但会基于已知资源或手段展开决策以控制不确定性[3],是一种手段导向逻辑和非预测控制方法[5]。与因果逻辑不同,效果逻辑的问题框架是手段—目标模式,强调决策是由内(创业者)至外(部环境)展开的,并强调决策的起点是创业者拥有的资源与手段而非预设目标[3]

2 研究假设

2.1 创业者与创业决策逻辑

在某种具体决策情景下,创业者倾向于何种决策逻辑既取决于初始资源禀赋,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不考虑决策情景的前提下,创业者的决策信息获取与处理主要受创业者初始资源禀赋的影响。相对于创业新手,创业专家在自身资源与能力(“我是谁”)、创业经验(“我知道什么”)和社会网络(“我认识谁”)3个方面拥有更多优势[3]。在上述情况下,创业专家在面对决策问题时不仅能快速提取过往经验[15]并从社会网络[16]中获取决策信息,而且能够基于过往能力与资源使用类比推理逻辑作出决策[15]。在创业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而非通过分析竞争对手实现共同发展[16]。其创业决策表现出明显的基于手段导向特征的效果逻辑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与创业新手相比,创业专家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采用效果逻辑。

与创业专家不同,创业新手在独特能力、创业专业知识和社会网络等初始资源与禀赋上都处于劣势,因而很难基于上述条件进行合理、直观的决策[4]。因此,对于创业新手而言,当创业决策需要决策信息,但又无法通过诉诸于己的方式获取时,就可能诉诸于外部渠道。例如,通过有限的市场调查、观摩与学习竞争对手等典型分析式方法,寻求决策信息和决策方案。另外,由于认知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较弱,在面对意外事件时,新手创业者往往选择规避,难以利用意外事件开创事业[4]。这意味着创业新手在使用效果逻辑时会面临一定的挑战。相关研究也发现,新创业者大多会基于创业目标采取商业计划书制定、市场调查和竞争分析等传统方式开展决策[4]。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与创业专家相比,创业新手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采用因果逻辑。

2.2 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与创业决策逻辑

Schweizer [11]认为,在描述创业决策逻辑时,应该将焦点放在决策者如何感知所面对的环境而非客观环境。一方面,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意味着决策结果(目标)在某种概率上是可预见的,且从外部环境获取决策信息较为便利,信息对决策的支持度较高。因此,创业者可以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和选择决策方案,因而决策逻辑呈现出明显的因果逻辑[3]。研究发现,在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决策情景下,即使是倾向于基于效果逻辑开展创业决策的专家创业者也意识到正式计划的优势,从而选择因果逻辑[17]。另一方面,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创业者通过外部渠道获取决策信息,开展环境分析并制定商业计划进行决策的意义变得不大。因此,创业者可能会通过诉诸于己的方式,判断“我有什么”,决定“我能做什么”,这是典型效果逻辑的决策思维[2]。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低)时,创业者越倾向于采用效果(因果)逻辑。

2.3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决策逻辑

创业自我效能感反映了创业者对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是创业者重要特质变量[13]。情景框架理论认为,创业者通过简单地将环境不确定性类别化为机会和威胁,将其面对的环境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图景[18]。与威胁不同,机会承载着积极意义且与控制感紧密相连。因此,当创业者对创业能力有自信时,更倾向于将不确定性环境视为机会而非威胁[8]。另外,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创业者的启发思维并传播一种信念,即能够直接塑造环境,从而表现为基于效果逻辑开展创业决策[8]。相关研究发现,高创业自效能感的创业者往往具备较强的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19],也有更强的信心获得社交关系资源[13]。相反,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将不确定性环境视为威胁[18],同时较低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使其很难对有限的信息进行鉴别。在上述情况下,创业者倾向于通过高密度和多样化信息扫描行为收集决策信息,以评估和预测环境变化,从而形成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判断[20],表现出明显的因果逻辑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低)时,创业者越倾向于采取效果(因果)逻辑。

2.4 环境不确定性感知的调节作用

对于创业者来讲,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竞争性等不确定性特征集中表现为环境的模糊性和不可分析性。面对有限的决策信息,通过扫描环境与收集信息预测未来的价值不大。因此,具备相当创业经验的创业专家可能会出于节省时间和成本的考虑,提取过去的经验,采取直觉型认知风格和启发式决策方式[20],并从已有资源和手段出发,寻找合作伙伴构建战略联盟,从而增强环境应对能力,上述决策方式呈现出明显的效果逻辑特征。然而,创业新手由于缺乏相关创业经验,面对高不确定性环境很难借助过往创业经验与资源进行直觉型认知和启发式决策制定。由于决策信息匮乏,在诉诸于己无效的情况下,高环境性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创业新手的高密度和多样化信息扫描行为,意图通过上述行为尽可能多地收集决策信息,从而表现为分析型认知风格和全面式决策方式[2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当感知到环境确定性较高时,创业专家倾向于基于效果逻辑开展决策,而创业新手倾向于基于因果逻辑开展决策。

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通过竞争者分析、战略规划和基于市场调研数据的统计回归等方式估算创业决策的可能结果。在上述情形下,过往创业经历可能会导致创业决策趋于保守。为进一步提升决策质量,创业专家可能会利用传统分析式框架开展创业决策,因而倾向于因果逻辑[17]。另外,过往创业经验可以帮助创业专家对扫描环境所得的决策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提高创业决策质量。对于创业新手而言,一方面,低不确定性环境客观上降低了通过扫描环境收集决策信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采取高密度和多样化方式扫描环境产生的大量环境信息可能会带来决策信息超载,从而给基于分析型认知和全面式决策方式开展的预测带来较大压力[20]。在上述情形下,创业新手可能会放弃分析型认知和全面式决策方式,基于直观感知进行判断并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策略,边行动边学习,通过行动探索与试错寻找创业之路。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6:当感知到环境确定性较低时,创业专家倾向于基于因果逻辑开展决策,创业新手则倾向于基于效果逻辑开展决策。

2.5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创业自我效能感既可能是基于客观事物(如经验、能力、资源等)的主观判断,也可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天生主观感知[21]。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创业者心理弹性和恢复能力较强,不惧怕创业失败,善于利用自身资源采取灵活可变的决策适应变化,也更有信心与他人并进行信息共享,还会利用创业环境中的资源与支持,具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22]。创业专家可以从创业经验与资源中获得更多决策信息,进一步增强其信息解读能力,从而表现出显直觉认知特征和启发式决策方式。研究表明,创业经历为创业者提供了掌握经验和间接感受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创业自我效能感[23],从而形成创业经验到直觉认知和启发式决策的正循环。相反,对于创业新手,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虽有助于其产生较强的创业意愿[24],但无助于其获得更多创业决策信息和更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在上述情形下,创业者必须通过高密度、多样化环境扫描行为获得决策信息,从而表现为分析型的认知特征和全面式决策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7: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而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

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对于创业专家来讲,创业经验可能促使其在决策时需要更多信息,从而激发更多高密度环境扫描行为,同时提升其信息解读能力,表现为分析型认知特征和全面式决策方式。对于创业新手来讲,较低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既可能是其天生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也可能是缺乏创业经验所致,抑或两者皆有。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和倾向性高度相关[21]。因此,有理由相信,处于创业阶段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更多的是由于缺乏创业经验所致。在上述情形下,创业新手可能会表现出较低的创业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拥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20],采取边行动边反思的方式开展创业决策,表现出效果逻辑的决策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8: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而创业新手更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构建本研究理论框架(见图1)。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收集与筛选

采用实地走访和社交网络两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效果逻辑、因果逻辑、创业自我效能感、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测量题项以及创业者年龄、性别、学历、创业年限、创业身份、年收入和所在行业等控制变量(见表1)。

图1 理论研究框架

实地走访3家地级市创业孵化基地和两家县级创业基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放和收集调查问卷:一是利用上述基地开展集体活动机会(如创业培训、联谊活动、创业项目面试评审等),实地向创业者发放调查问卷;二是若无上述集体活动机会,则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142份调查问卷。通过社交网络面向3类创业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主要包括前述实地走访无法接触到的创业者、研究人员相熟的创业者以及孵化基地负责人相熟的异地创业者。通过社交网络共收集到157份调查问卷,调查过程历时两个月,共收集299份调查问卷。

从以下3个方面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筛选:一是根据调查对象是否为企业创始人或主要合伙人剔除调查对象是中层或职业经理人的调查问卷;二是剔除重要题项未作答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创业身份、创业年限、学历、年收入,以及主要构念测量超过1/3题项未作答的问卷;三是剔除调查对象不符合创业者类型的问卷。最后,剔除129份调查问卷,将170份问卷数据纳入后续数据分析,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6.86%。

考虑到剔除无效问卷较多和可能存在的偏差问题,故对全部样本和有效样本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样本差异并不大,同时考虑到问卷发放方式差异,基于发放方式对有效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种发放方式收回的有效样本在各统计特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可以将其合并用于后续分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各创业孵化基地对进驻的创业企业具有相近的入驻条件与要求。

3.2 变量测量

(1)因变量:创业决策逻辑。包括因果逻辑(Cau)和效果逻辑(Eff)两类,分别采用Chandler等(2011) 开发的效果推理量表和因果推理量表。其中,因果逻辑量表是单维度量表,包括7个题项。效果逻辑量表包括灵活性、可承担损失、不断试验和事先承诺4个子维度,共13个题项。上述两个量表在其它相关研究中也得到应用[9]

(2)自变量与调节变量:创业者类型(ET),包括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两类。首先,两类创业者都必须是中小企业的创始人或主要合伙人。其次,两类创业者目前都处于创业状态。最后,在满足前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创业专家的创业时间需要积累超过7年,而创业新手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当前创业是首次创业;二是创业时间在3年以内。

环境不确定性感知(EU)。管理学研究中,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理解有不同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基于不确定性感知视角,借鉴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与创业决策逻辑关系研究[24],采用李大元等(2009)在Miller &Friesen[25]研究量表的基础上所修订的量表,包含环境动态性和环境敌对性两个维度,共9个题项。

创业自我效能感(ESE)。采用Lucas & Cooper [27]开发的量表并加以修订,该量表基于创业过程要完成的任务特征,将创业自我效能感测量量表划分为创新效能、风险容忍、机会识别、关系协调、组织承诺5个维度,共22个测度项目。

(3)控制变量。为避免年龄(Age)、学历(Edu)[1]与性别(Gender)[27]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将上述3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表1 研究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

类别分类指标频数(频率)(%)创业新手创业专家类别分类指标频数(频率)(%)创业新手创业专家性别男56(32.9)55(32.4)学历硕士及以上5(5.3)33(44.0)女39(22.9)20(11.8)年龄18~25岁9(9.5)5(6.7)行业类型农业7(4.1)0(0) 26~35岁45(47.4)36(48.0)制造业22(12.9)18(10.6)36~45岁29(30.5)24(32.0)零售业10(5.9)13(7.6)46~55岁6(6.3)5(6.7)住宿业6(3.5)3(1.8)56岁及以上6(6.3)5(6.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12.4)22(12.9)学历高中及以下5(5.3)2(2.7)居家服务业11(6.5)5(2.9)专科44(46.3)6(8.0)教育7(4.1)8(4.7)本科41(43.2)34(45.3)文化艺术业7(7.1)8(2.9)

4 数据分析

4.1 量表检验

采用SPSSAU在线SPSS分析软件进行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从两个方面进行量表信度检验:首先,采用修正后项目总相关系数(CITC)方法净化测量项目。结果显示,量表单项与总体相关系数(CITC)全部在0.40以上;其次,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发现,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65、0.912、0.865、0.719,均大于0.80,表明本研究整体信度较高(见表2和表3)。

表2 自变量、控制变量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测量项目Cronbach's α组合信度CR因子载荷AVE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动态性1.顾客需求和偏好变化难以预测0.7650.8650.7670.8680.6360.5282.本行业产品和服务更新很快0.6193.本行业技术进步很快0.5904.顾客要求越来越高 0.5945.我们所需的资源越来越难获取 0.707敌对性6.竞争者行为难以预测0.7610.7710.7787.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0.5828.供应商力量越来越大 0.6949.竞争者行为越来越多样化 0.628自创业我效能感创新效能10.我不喜欢墨守陈规,喜欢突破现有事物0.8550.9120.8250.9120.6640.62711.我喜欢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0.75312.我经常能提出新的点子和建议 0.82313.我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0.68214.我自我感觉创造力强0.75215.我对新任务中的挑战能自如应付 0.6560.6960.51风险容忍16.在压力和冲突下,我通常会不知所措 0.68417.我总是担心事情的结果不是所预期的那样0.55518.我喜欢冒险0.50919.我总是喜欢用已有方式处理问题0.7670.7710.589机会识别20.我善于发现细分市场0.61321.我善于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发现机会和潜在问题0.70022.我通常能够识别一个创意的潜在价值0.67023.我能准确判断出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要 0.624关系协调24.我经常主动与别人交流 0.7860.7890.61025.我能有效地说服与我意见不相同的人0.70426.我觉得同别人合作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0.72227.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0.738组织承诺28.我通常有一个长期计划实施自己的想法 0.7730.7750.63129.我会为实现一个目标,付之行动 0.67330.我愿意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去实现某个目标 0.66231.如果失败,我会丧失信心和勇气0.722

效度检验主要包括内容效度、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3个方面。首先,所有量表经过中英文双向独立翻译,对其中某些中文表达进行必要的语言修饰,使其更接近于国人的表达习惯。上述量表均借鉴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成熟量表,因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发现,所有量表的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符合参考标准,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所有量表的组合信度CR大于0.7且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说明各量表聚敛效度较好(见表2和表3)。

表3 因变量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测量项目Cronbach's α组合信度CR因子载荷AVE因果逻辑32.我们通过会从长远角度分析创业机会,并根据能否提供最优回报,决定是否开发这些机会0.8650.7170.5530.52833.开始创业时,我们设计和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0.56534.我们的竞争战略旨在最好地利用我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0.61135.我们会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和控制运营流程,以实现预定目标0.57136.我们会采用目标市场定位和顾客选择战略,并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0.66137.我们拥有一套清晰、完整的企业发展愿景0.59638.我们会有计划地实施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策略0.702效果逻辑不断试验39.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会采取实验方法来尝试各种不同的产品原型和商业模式0.7380.7190.7370.7950.6700.61340.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创业初期的规划基本保持一致0.50941.我们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与最初的规划有着实质性的区别0.57942.在找到最佳商业模式之前我们会进行不同的尝试0.469可承担损失43.我们会谨慎地进行资源投入,以确保不超越企业承受范围0.8090.8110.80544.我们会谨慎地进行资金使用,以免偏离预先设计而承担不必要的损失0.74345.为了规避创业过程的风险,我们将谨慎地进行资金使用,严格监控财务状况0.750灵活性46.对创业过程中新出现的机会,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尽可能抓住并开发它0.7680.57847.我们能根据手头现有资源及时调整企业行为0.7730.69948.我们能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及时开发利用新的机会0.72449.我们会努力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尽量增强环境适应性0.691事先承诺50.我们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应对环境的动荡与竞争0.8220.8000.76951.我们会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共同谋求公司的发展0.871

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感、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效果逻辑的GFI值接近但未达到参考值(>0.9)外,各模型的其它拟合指标均达到参考值(见表4)。另外,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感、效果逻辑3个多维度量表的各因子分别对应的AVE平方根最小值均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表明上述量表的区分效应较好。

表4 各模型拟合效度值

变量χ2/dfGFIRMSEARMRCFINFINNFIEU1.3340.9580.0440.0420.9830.9350.976ESE1.7590.9400.0470.0470.9440.9880.980Cau2.3910.9290.1000.0360.9550.9310.983Eff2.2700.8960.0860.0500.9000.9380.968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5可知,因变量因果逻辑(Cau)与效果逻辑(Eff)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创业者在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两种决策方式间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但不显著。虽然创业者类型(ET)、环境不确定性感知(EU)和创业自我效能感(ESE)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70,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创业者类型与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均呈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初步说明相较于创业新手,创业专家在两种决策逻辑间并没有显著倾向性。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分别与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呈现显著负、正相关关系,说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创业者越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就越倾向于拒绝因果逻辑。创业者类型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项和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呈正相关关系但均不显著,初步说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者创业决策逻辑选择无显著调节作用。

表5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1234567Cau4.182.003.3970.5041.000Eff5.001.783.4350.793-0.1691.000ET1.000.000.4410.4980.0480.1031.000EU4.561.443.4180.723-0.214*0.230*0.356**1.000ESE4.092.053.1870.488-0.310*0.237*0.303**0.628**1.000ET * EU4.560.001.6001.8630.1150.0790.958**0.525**0.366**1.000ET * ESE3.910.001.4371.6450.0710.1050.9830.405**0.401**0.967**1.000

注:**P<0.01;*P<0.05;n=170

4.3 假设检验

借助SPSS 17.0,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前述研究假设。从表6假设检验结果看,对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后,所有模型的最大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表明各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是可接受的。除模型1的F值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外,其它模型的R2、F及其显著性水平均表明,回归模型的总体效果理想。

从表6模型拟合度看,人口统计特征(控制变量)对创业者创业决策逻辑选择的影响较小,尤其是因果逻辑回归模型更是如此,反映出除控制变量外,存在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引入自变量及交互项之后,模型拟合度有较大程度提高,说明个体认知是创业者选择创业决策逻辑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表6可知,创业专家未显著表现出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模型2,B=0.027,p>0.1),却显著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模型7,B=0.252,p<0.01)。因此,H1未得到支持。为检验H2,将创业新手赋值为“1”,创业专家赋值为“0”,采用相同的层次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创业新手未显著倾向于不选择效果逻辑(B=-0.027,p>0.1),但显著倾向于不选择因果逻辑(B=-0.252,p<0.01)。因此,H2未得到支持。结合H1的检验结果,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因为现有多数研究认为,专家创业者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而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

另外,创业者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与效果逻辑选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2,B=0.359,p<0.01),而与因果逻辑选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模型7,B=-0.376,p<0.01)。因此,H3得到支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者效果逻辑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4,B=0.416,p<0.01),而对创业者因果逻辑选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模型9,B=-0.461,p<0.01)。因此,H4得到支持。

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显著负向调节创业者效果逻辑选择(模型3,B=-0.354,p<0.01)。进一步的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k=0.317,p<0.01);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k =-0.267,p<0.01)。另外,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显著正向调节创业者因果逻辑选择(模型8,B=0.564,p<0.01)。进一步的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k=-0.172,p<0.01);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k =0.418,p<0.01)。因此,H5和H6未得到支持。

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负向调节创业者效果逻辑选择(模型5,B=-0.224,p<0.01)。进一步的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当感知到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k=0.195,p<0.05);当感知到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k =-0.175,p<0.1)。另外,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调节创业者因果逻辑选择(模型10,B=0.442,p<0.01)。进一步的简单斜率分析表现,当感知到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k=-0.094,p<0.1);当感知到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k=0.370,p<0.05)。因此,H7和H8未得到支持。

另外,从回归结果看,各控制变量主要对创业者效果逻辑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创业者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模型1:B=0.222,p<0.05)。通常,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经验,从侧面印证了经验是效果逻辑运用的重要基础。相较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其它学历层次均与效果逻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创业者学历越高,越倾向于不采用效果逻辑。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接受效果逻辑和拥抱意外事件[28],而学历越高的创业者越强调行为可预测性,因而不采用效果逻辑。上述选择响应了学者们提出的应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中加强效果逻辑教育与训练的呼吁[29]。最后,相较于男性创业者,女性创业者显著倾向于不采用效果逻辑。

表6 假设检验结果

变量因变量:效果逻辑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因变量:效果逻辑模型6模型7模型8模型9模型10ET0.0270.0320.0150.0130.252***0.244***0.269***0.274*** (0.292)(0.374)(0.167)(0.145)(2.618)(3.173)(2.933)(3.374)EU0.359***0.349***-0.376***-0.359***(4.912)(5.170)(-4.953)(-5.921)ET*EU-0.354***0.564***(-5.425)(9.617)ESE0.416***0.357***-0.461***-0.345***(6.072)(5.171)(-6.584)(-5.377)ET*ESE-0.224***0.442***(-3.198)(6.809)Age0.222**0.180**0.178**0.235***0.274***-0.036-0.107-0.104-0.168*-0.246***(2.559)(2.009)(2.155)(2.707)(3.215)(-0.398)(-1.153)(-1.401)(-1.894)(-3.101)College-0.326**-0.292*-0.317**-0.326**-0.291*0.1450.2060.246*0.2450.176(-1.995)(-1.733)(-2.039)(-1.995)(-1.828)(0.774)(1.178)(1.758)(1.469)(1.194)Bachelor-0.315*-0.298*-0.309*-0.315*-0.2680.2180.2150.2320.2330.141(-1.829)(-1.674)(-1.881)(-1.829)(-1.594)(1.098)(1.164)(1.572)(1.325)(0.901)>Master-0.411***-0.413**-0.375**-0.411***-0.378**0.2550.2750.2140.277*0.210(-2.633)(-2.554)(-2.511)(-2.633)(-2.479)(1.431)(1.638)(1.594)(1.733)(1.485)Gender-0.195***-0.153**-0.101-0.178***-0.141**0.0180.000-0.0820.027-0.047(-2.596)(-2.147)(-1.528)(-2.602)(-2.088)(0.224)(0.005)(-1.368)(0.379)(-0.743)R20.1020.2220.3430.2720.3160.0170.1640.4690.2400.410△R20.1020.1200.1200.1700.0430.0170.1470.3050.2240.170F3.74***12.510***29.434***18.911***10.23***0.55514.237***92.478***23.843***46.366***最大VIF6.5986.5996.6006.5996.6506.5986.5996.6006.5526.619

注:n=170;***p<0.01,**p<0.05,*p<0.1;截距未列示;创业者类型为类别变量,其赋值规则为创业专家为“1”,创业新手为“0”;性别为类别变量,男为“0”,女为“1”

5 结语

5.1 结论

(1)创业新手与创业专家的创业决策逻辑存在差异。首先,创业专家偏好选择因果逻辑而非效果逻辑。该研究结论与前述引言提及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导致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一是从决策主体看,相较于因果逻辑,运用效果逻辑可能需要更高水平的认知与能力门槛。已有研究表明,创业经验能显著积极影响创业绩效[30]。通常来讲,高创业绩效反映了高认知水平与能力。就本文样本看,其创业绩效远低于相关研究中创业专家的创业绩效[2],意味着中小创业专家可能尚未达到运用效果逻辑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门槛;二是从决策客体看,既然两种逻辑是一种决策方法[31],那么就存在方法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平衡问题。关于有效性问题,学者普遍认为,两种决策逻辑间不存在孰优孰劣[32]。然而,从可操作性看,因果逻辑具有可操作化的框架与工具,而作为一种依赖直觉的启发式决策方式[20],效果逻辑的可操作性稍逊一筹。另外,效果逻辑是多维度构念,虽然创业专家整体上并没有显著偏好效果逻辑,但并不意味着在子维度上没有明显偏好。其次,创业新手显著倾向于不采用因果逻辑。以往研究大多认为,创业新手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4,5,33,34]。研究证实,通过积累创业专业知识构建独特的问题框架是创业专家采用效果逻辑的重要条件[4]。结合本文创业新手对效果逻辑的选择倾向可以推断,中小创业新手可能尚未构建起合适的问题决策框架。

(2)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越高(低),创业者就越倾向于选择效果(因果)逻辑。普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环境不确定性才导致基于传统因果逻辑的决策模式失效,因而创业者选择效果逻辑[3,5],本文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3)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低)的创业者越倾向于选择效果(因果)推理逻辑。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创业者越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这一结论与其它研究结论一致[35]。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认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比挑战多[13],因而会采取超前行动[19]。相较于创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同行,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更自信、更乐观,更相信“我能”[12] ,具备更高的创业警觉性[36],更可能看到意外事件所蕴含的机会并积极利用。同时,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对可承担损失有更高的容忍度[19],表现出更强的效果逻辑倾向[35]。另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创业者越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这可能是因为当创业自我效能感低时,创业者认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是挑战而非机会,具有更低的风险容忍度,当无法通过诉诸于己的方式解决决策问题时,为降低决策风险可能需要通过搜索环境信息,制定、评价和选择行动方案,从而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

(4)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显著调节创业者创业决策逻辑选择。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越高,创业专家越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创业新手越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3]并不一致。研究发现,拥有更多经验的创业者原型(prototypes)更加复杂和实用[37]。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是,拥有一定创业专业知识的中小创业专家仍未达到运用效果逻辑所需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阈值。当感知到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经验可能会导致创业专家的决策趋于保守,使其倾向于选择分析型认知风格的因果逻辑。对于创业新手而言,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加上高环境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预测无效,会边行动边反思,从而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另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越低,创业专家越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而创业新手越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这可能是因为当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水平较低时,对于具备一定创业经验的创业专家而言,通过提取过往创业经验比通过分析和预测环境开展创业决策更有利。对于创业新手而言,无经验可借鉴,较低的环境不确定性可以为其通过分析和预测环境开展创业决策提供便利。

(5)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调节创业者决策逻辑选择。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专家创业者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对于中小创业专家而言,创业自我效能感越低,越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这可能是因为过往创业经历使其意识到创业艰难,加上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让其感知到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因而可能以现有资源为基础,采取“小步快跑”方式开展创业决策,表现出效果逻辑的决策特征。相较于创业专家,创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创业新手无经验可借鉴,需要通过分析环境收集信息支撑其创业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因而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35]。从本研究看,具体到创业专家,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这可能是因为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创业者会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13],从而对创业结果有较高的预期。然而,过往创业经验可能会促使其决策趋于保守,因而创业者可能会通过对环境进行高密度多样化扫描,选择分析型认知风格和全面式决策以降低决策风险,从而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相较于创业专家,创业新手少了过往创业经验的“羁绊”,更具行动主义,倾向于选择效果逻辑。

5.2 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通过探讨个体层面变量对创业者决策逻辑选择的影响,回应了学者们提出的加强创业者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选择影响因素研究的呼吁[38]。研究发现,广泛存在的中小企业创业专家倾向于选择因果逻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一种依赖直觉的启发式决策方法,可能存在效果逻辑选择和运用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阈值。其次,作为创业认知的两个方面,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预测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决策逻辑选择偏好。最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同时显著调节不同创业者的决策逻辑选择,深化了效果逻辑理论研究。

本研究对创业者、相关机构和个人(如孵化器、政府机构、教育者、投资者)优化其决策与支持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为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看,创业决策逻辑选择取决于创业者个体认知。对于创业者及相关机构而言,需要明确创业者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倾向,在此基础上,创业者和相关支持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与指导,构建合适的问题框架,从而提高创业决策质量。

5.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研究局限:一是,效果逻辑、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都是多维度构念,未来需要探讨对于不同创业者而言,上述构念各维度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进一步探讨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的发生机制。未来可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因素组态效应对创业者决策逻辑选择偏好的影响,以探究不同决策逻辑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BARON R A.Effectual versus predictive logics i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 does experience in starting new ventures change the way entrepreneurs think? perhaps,but for now,"caution" is essential[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4):310-315.

[2] READ S,DEW N,SARASVATHY S D,et al.Marketing under uncertainty: the logic of an effectual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3):1-18.

[3] SARASVATHY S 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4] DEW N,READ S,SARASVATHY S D,et al.Effectual Versus predictive logics i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4):287-309.

[5] WILTBANK R,DEW N,READ S,et al.What to do next? the case for non-predictive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10):981-998.

[6] WILTBANK R,READ S,DEW N,et al.Prediction and control under uncertainty: outcomes in angel investing[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2):116-133.

[7] HUANG L,PEARCE J L.Managing the unknowable: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stage investor gut feel in entrepreneurial investment decis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5,60(4):634-670.

[8] ENGEL Y,DIMITROVA N,KHAPOVA S,et al.Uncertain but abl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novices? use of expert decision-logic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2014,1(2):12-17.

[9] STROE S,PARIDA V,WINCENT J.Effectuation or causation: an fsqca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risk perception,and self-efficac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9(8):265-272.

[10] 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248-287.

[11] SCHWEIZER R.Decision-making dur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sation-effectuation vs.causation[J].Journ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2015,8(1):22-41.

[12] KOELLINGER P,MINNITI M,SCHADE C."I think I can,I think I can": overconfid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7,28(4):502-527.

[13] CHEN C C,GREENE P G,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4):295-316.

[14] NEWMAN A,OBSCHONKA M,SCHWARZ S,et al.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measurement,antecedents,and outcomes,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9,110:403-419.

[15] MUELLER B,SHEPHERD D.Making the most of failure experienc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failur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usiness opportuniti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6,40(3):457-487.

[16] 秦剑.基于创业研究视角的效果推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7):1-7.

[17] GRUBER M. Uncovering the value of planning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a process and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6):782-807.

[18] DUTTON J,JACKSON S. Categorizing strategic issues: links to organizational ac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1):76-90.

[19] 易朝辉,段海霞,任胜钢.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导向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8,39(8):99-109.

[20] 张广琦,SARASVATHY S D,张玉利,等.奏效逻辑如何形成——基于关键诱发因素的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2):171-180.

[21] 周键,徐凤增.创业者是天生的吗——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9):74-80.

[22] 胡玲玉,吴剑琳,古继宝.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11(10):1484-1490.

[23] LEE C,HALLAK R,SARDESHMUKH 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restaurant performance: a higher-order structural model[J].Tourism Management,2016,53(4):215-228.

[24] MAUER R,WUEBKER R,SCHLÜTER J,et al. Prediction and control: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search processe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blem space[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7,12(3):237-260.

[25] MILLER D,FRIESEN P. Strategy-making and environment: the third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3,4(3):221-235.

[26] LUCAS W A,COOPER S Y. Measuring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Singapore:SMU Conference,2005

[27] 谷海洁,刘成城,李纪珍.女性创业进入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创业合法性的调节作用——基于Gem(2013)数据[J].技术经济,2016,35(5):83-91.

[28] FISHER G.Effectuation,causation,and bricolage: a behavioral comparison of emerging theorie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36(5):1019-1051.

[29] MKIMURTO-KOIVUMAA S,PUHAKKA V.Effectuation and causa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Int.J.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ing,2013,5(1):68-83.

[30] FLORES M,AMARAL M,BAPTISTA R.Does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matter for business performance[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08,28(4):6-7.

[31] DIAS S,IIZUKA E,BOAS E.Effectuation theoretical debate: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novation & Management Review,2020,17(1):41-57.

[32] 王乐,龙静.不同环境下效果推理、因果推理与创业拼凑的关系——基于阴阳观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9):101-118.

[33] DEW N,READ S,SARASVATHY S D,et al.On the entrepreneurial genesis of new markets: effectual transformations versus causal search and selectio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11,21(2):231-253.

[34] CHANDLER G N,DETIENNE D R,MCKELVIE A,et al.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processes: a validation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3):375-390.

[35] 苏晓华,杨赛楠,吴琼珠,等.企业创业自我效能感、决策逻辑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方经济,2018,36(10):113-131.

[36] ARDICHVILI A,CARDOZO R,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S):105-123.

[37] BARON R,ENSLEY M.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the detection of meaningful patterns: evidence from comparisons of novice and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9):1331-1344.

[38] 崔连广,张敬伟,邢金刚.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决策研究——效果推理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5):105-115.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