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对人们生活和企业生存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经济增速缓慢甚至下降,导致许多家庭收入下降,低收入人群队伍扩大,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愈发突出。这场疫情的爆发,也使众多企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例如,延迟开工及复工后的隔离政策导致许多企业陷入用工荒的困境中;销售异常引发企业原材料短缺、资源成本上升、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朴素式创新作为一种资源限制型创新范式,强调通过技术重组、产品重构、流程重塑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从而为众多低收入消费群体提供支付得起和质量过关的产品或服务[1-2],体现资源节约、关注低收入群体等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创新理念。朴素式创新不仅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可为企业在资源约束下生存和发展提供指导。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朴素式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朴素式创新内涵和特征的界定已趋于收敛,基本聚焦于3点:资源约束、创新包容性与创新输出品质保障。随着对朴素式创新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朴素式创新过程展开研究。有学者从组织学习和知识的角度诠释朴素式创新影响因素,如应瑛与刘洋[3]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构建了以即兴学习、试错学习和外部知识等要素为核心的朴素式创新实现过程分析框架;史竹琴和苏妮娜[4]认为,朴素式创新这种低成本创新,较易被行业生命周期、系统性价值网络、无形资产价高等障碍因素制约,创新失败现象很可能频频发生,学会失败学习对于驱动这类创新来说至关重要;查成伟等[5]认为,失败学习对于像朴素式创新这种低成本创新的关键作用在于,失败学习能够促使组织更具可靠性和有机性,并帮助组织搜寻、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从而避免更大的创新失败风险与成本损失。资源基础理论也提到,异质性资源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效率提升[6]。失败是一种异质性资源,从失败学习中总结经验、剖析原因、及时修正,能够降低企业二次失败的概率,这不仅有利于创新成本降低,还有利于朴素式创新成果被市场认可和获得更大优势。知识搜索作为一种主动监测和评估知识的认知行为[7],是实现知识获取、整合和利用的前提,必然会对组织学习和创新产生显著影响[8],对于朴素式创新战略的实施更是如此。李晓翔等[9]的研究中也提到,朴素式创新策略选择和实施需要相关市场、技术知识的支持,这些知识有助于企业准确定位,从而提升朴素式创新实施效果,知识搜索是驱动企业选择朴素式创新策略的关键因素。可见,失败学习与知识搜索可以作为分析朴素式创新驱动机制的基本逻辑要素。另外,很多学者认为企业实施朴素式创新的首要目标是满足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期望和需求,实施朴素式创新的第一步是了解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思维、期望、消费偏好及市场特征等信息[10-12]。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观念是战略营销中市场导向强调的关键问题[13]。Jaworski等[14]的研究表明,市场导向会促使企业从低收入消费者需求出发,明确朴素式创新目标和方向,帮助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变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市场导向已经成为促进企业朴素式创新战略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Boso等[15]指出市场导向是组织产品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促使企业时刻保持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敏锐度,领先于对手,最大化地实现产品价值,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得竞争优势;Slater等[16]也发现,只有在学习型组织中,市场导向对创新的效用才会最大化。然而,有关市场导向对朴素式创新影响机理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将市场导向纳入到失败学习和知识搜索驱动朴素式创新实现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中。
实际上,朴素式创新过程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刚刚起步,现有研究多为概念性和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和解释性的。制约朴素式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可能在于鲜有对朴素式创新复杂过程的呈现,特别是朴素式创新产生的内在机理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学者们认可朴素式创新被市场导向、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事实,但并没有将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探究各要素之间相互组合、相互配置对朴素式创新的组态效应,难以解释企业间朴素式创新程度和实现路径的差异性。企业间市场导向、失败学习模式与知识搜索模式的差异,必然导致朴素式创新实现路径不同。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突破过去无法进行多条件相互依赖分析的局限性,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双元视角,分析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5个前因条件的不同组态与朴素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索朴素式创新的驱动机理。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探讨:哪些要素是影响朴素式创新的核心条件和辅助条件?哪些路径会驱动朴素式创新?哪些路径会制约朴素式创新?驱动路径和制约路径之间有何联系?
朴素式创新基于低收入消费群体需求,通过技术重组、产品重构、流程重塑、价值链重设等方式达到性能—成本的最优平衡状态,体现“用更少创造更多”的创新思想。它可以看作一种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模式创新[17],受到市场导向、组织学习、市场知识、技术知识、知识搜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18-20]。充分了解低收入群体需求是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关键环节。市场导向强调时刻关注消费者和对手的多样化需求并快速响应,是促进朴素式创新实施的重要力量[21]。一般来说,反应性市场导向旨在关注低收入消费者现有需求,前瞻性市场导向旨在关注低收入消费者潜在需求[22]。除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特征外,其它市场知识和相关技术知识也是企业成功实施朴素式创新所需重要资源[9]。知识搜索可以帮助企业持续获取新知识,为企业朴素式创新搭建更加完善的知识库。本地搜索和跨界搜索是企业常用的两种知识搜索模式,本地搜索是一种在现有边界和范围附近进行知识搜索的过程,契合朴素式创新低成本和便捷的理念;跨界搜索是一种不受边界和范围束缚的更为广泛的知识搜索模式,它能够弥补本地搜索的局限性,构建更加广泛的知识结构,帮助企业理解市场和技术潜在变化,促进朴素式创新成功实施[23]。根据组织学习理论,企业内外知识需要通过组织学习促使知识内化以发挥其最大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新[24]。失败经验作为组织学习的重要来源,可以看作企业中一种有价值的特殊知识。学习失败经验比成功经验更能激发企业实施技术重组、产品重构、流程重塑、价值链重设等一系列行为,更新现有观念,实现朴素式创新[5]。
综上,朴素式创新的驱动因素并不唯一和独立,市场导向、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等多因素共同驱动朴素式创新。本文将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纳入朴素式创新组态分析中,与企业市场导向类型相匹配。通过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5个前因条件,分析朴素式创新实现的多重并发原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企业实施朴素式创新的首要目标是满足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10],因此,实施朴素式创新的第一步是了解低收入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等信息。消费者期望和需求通常包含显性、隐性两种类型。反应性市场导向意味着企业倾向于满足低收入消费者的显性期望和需求,也称为“消费者驱动”导向[25]。反应性市场导向有利于企业形成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提高企业对新兴市场中现有机会的敏锐度,挖掘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者已经表达出来的思维、期望、消费偏好等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不断改进产品以提高产品与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契合度。具有反应性市场导向的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资源稀缺性问题,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缩短创新周期,在实现低成本前提下高效率地实现消费者价值[26],为朴素式创新的实施奠定基础。
前瞻性市场导向意味着企业倾向于探寻和满足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隐性期望与需求,也称为“驱动消费者”导向[25]。朴素式创新是一种同时满足高质量和低成本的创新模式,仅凭借完善市场中现有产品来降低价格,很可能无法真正实现朴素式创新[27]。朴素式创新不应被现有市场需求所限制,还应充分关注未来新兴市场需求变化和趋势。前瞻性市场导向能够促使企业及时感知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群体需求偏好变化,敏锐预测和识别潜在需求,使企业获得先动优势,激发企业在消费者新需求表达出来之前,根据需求变化和趋势采取朴素式创新推出新产品,引领和占领新兴市场,先发激活和应对消费者需求[28]。它不仅能够加快朴素式创新产品开发速度,还能够提升朴素式创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接受度[29],这些都能够激发企业朴素式创新欲望。
本地知识搜索强调企业在现有地理边界和知识基础范围内制定解决方案[30]。企业的知识基础能够引导企业在现有或者近似领域中进一步搜索,所以很多企业都具有本地知识搜索倾向。这种知识搜索方式有利于企业深度开发现有知识、技术和能力,促进企业快速、高效地对原有知识、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和重组,使原有知识通过不断地开发和改进,从量变转为质变,实现组织惯例更新,提高创新资源在企业中的流动性,从而驱动朴素式创新。本地知识搜索相对来说更加简单、方便和快捷,面临的搜索障碍和风险也相对较小,有助于朴素式创新实现低成本这一目标[31]。另外,具有较多本地知识搜索的企业,对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能够针对本地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研制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朴素式创新成功实施。
跨界知识搜索强调企业突破地理和技术范围搜寻知识并制定解决方案,但并不是盲目地极端地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搜索,可能是与企业现有知识结构和目标有关联的有目的性的探索过程[30,32]。企业实施朴素式创新往往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全新的组织设计塑造新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企业重塑组织边界[11]。跨界知识搜索作为一种跨越组织边界的搜索行为,能够刺激企业突破组织固有规则和惯例,对组织边界内外知识进行识别和整合,使企业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完善,加深企业对低收入消费者需求和潜在变化的理解,培养企业识别新兴市场机会和新技术的能力,促使企业通过朴素式创新有效应对新兴市场动态变化。此外,跨界知识搜索还能够巩固和加强企业与新兴市场中其他主体的密切关系,为朴素式创新思维和方案的形成提供更多新市场和技术知识,为朴素式创新的内部努力提供有效支撑[33]。
失败学习是指企业通过对失败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改变企业原有认知和思维,促使新旧知识持续更替和资源配置不断革新,从而指导朴素式创新实践过程[34]。按照失败来源不同,可分为内部失败学习和外部失败学习[35]。失败学习能够帮助企业认清内部资源优劣势和外部新兴市场特征,使企业及时发现研发、运营等方面的不足,对新兴市场动态变化保持较高敏感度,并随时调整和修正市场认知与价值主张[36-37]。企业会根据自身资源特征与市场认知的匹配度,对新兴市场中的机会进行识别和筛选,明确利用该市场机会所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朴素式创新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另外,实施朴素式创新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组织灵活性[10]。内部失败学习能够推动组织惯例不断突破和更新,增强组织信任,促进内部信息、知识等资源共享,有助于企业形成开放、灵活的组织结构,从而使组织中交易成本得到显著降低。外部失败学习更有利于企业与新兴市场中低收入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等其他相关主体建立稳定联系,扩大企业获取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范围,激发企业通过技术重组、产品重构、流程重塑、价值链重设等朴素式创新活动,提高与新兴市场中机会的匹配度[38]。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是一种通过探究某一结果变量产生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多种条件组态,识别变量间多重并发的因果关系(而非相关关系)的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对于fsQCA来说,条件变量不宜过多,4~7个较适宜。本文选择fsQCA展开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fsQCA能够揭示多个前因变量共同影响结果变量的复杂的、多重并发的因果机制,弥补回归、结构方程等传统统计方法很难探究4个以上前因变量交互形成组态导致现象发生的复杂问题。本文关注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5个前因条件交互形成的组态对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影响,适合采用fsQCA展开研究;②fsQCA能够揭示因果非对称性,即前因条件A与B的组态效应对结果变量是正向的,但当前因条件A和另一个前因条件C组合在一起时,对结果变量的效应却可能变成负向的。本文的内在逻辑也是探索某个前因条件在哪些情况下会对企业朴素式创新产生正向效应,在哪些情况下又会产生负向效应,这些都可以依靠fsQCA来揭示。因此,本文采用fsQCA,探究5个变量之间的组合路径对朴素式创新的影响。此外,fsQCA方法对样本数量和数据来源要求较低,可用于大、中、小样本的案例分析。
中小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多、活力最强的创新群体,它们往往具有实力不足、资源匮乏、人才紧缺、经验有限、市场不稳固、资金紧张且融资渠道不畅等特点,可能无法负荷传统创新带来的资源高消耗、高风险和功能过度丰富化等问题。门槛低、投入小、研发周期短、在市场上较易被接受的朴素式创新更加适合中小企业。因此,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样本主要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辽宁、四川等华北、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分布具有代表性。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由于朴素式创新是一个偏向于战略和决策的问题,因此,将中高层管理者作为重点调研对象,确保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该企业市场导向、知识搜索模式和创新的真实情况。2019年11月-2020年5月,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电子邮件及高校MBA学员和校友等方式发放300份问卷,最终回收254份问卷,问卷回收率84.7%,筛掉部分无效问卷,如所有题项答案一样、题项答案中出现很多极端值、题项被漏答等问卷,获得20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0.7%。样本分布情况如下:国有企业占16.7%,民营企业占83.3%;员工人数低于50人的企业占13.2%,50~300人的企业占50.5%,300人以上的企业占36.3%;成立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占15.4%,5~10年的企业占39.1%,10~15年的企业占34.2%,15年以上的企业占11.3%;所属行业为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占63.1%,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占18.9%,服务业的企业占12.5%,其它行业的企业占5.5%。
本文在参考现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学者、企业管理者探讨,结合前期调查情况,对现有量表的题项表述进行适当调整,使最终调整后的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内容,并采用Likert5分量表测量各个变量的题项(1代表“非常反对”,5代表“强烈同意”)。其中,朴素式创新量表设计,参考Zhou &George[39]提出的创新行为量表,结合朴素式创新的典型特征,从技术重组、产品重构、流程重组和边界重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共设计4个测量题项。关于市场导向量表,参考 Narver 等[40]和张婧等[41]的研究,反应性市场导向主要从企业快速发现、及时响应、满足低收入消费者显性需求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共设计4个题项;前瞻性市场导向主要从企业预测新兴市场动态变化、持续跟进低收入消费者需求、及时发现客户隐性需求等方面进行衡量,共设计4个题项。关于知识搜索测量,参考Paruchuris等[42]的研究,本地搜索主要从组织内部和现有技术领域搜寻以及更新现有知识等方面进行衡量,共设计4个题项;跨界搜索主要从关注与企业知识结构相关的其它领域内知识、替代产品和互补产品市场销售状况等方面进行衡量,共设计4个题项。失败学习量表,参考Wong等[43]的研究,从内部失败学习和外部失败学习两个方面,共设计6个测量题项。各个变量均通过计算均值加以衡量,将“1”设定为完全不隶属校准标准,将“3”设定为半隶属校准标准,将“5”设定为完全隶属校准标准,运用fsQCA3.0软件将数据校准为模糊集隶属分数。
根据表1,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和KMO值均高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0.001,每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值都超过0.6,说明各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表1 信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Cronbach'sαKMO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因子载荷反应性市场导向0.7980.8410.000<0.0010.725~0.865前瞻性市场导向0.8230.8520.775~0.849本地知识搜索 0.8380.8330.704~0.909跨界知识搜索 0.8050.8670.687~0.826失败学习 0.8870.8190.711~0.852朴素式创新 0.8990.8650.721~0.876
根据表2,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失败学习5个条件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当不涉及其它因素时,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失败学习分别与朴素式创新显著正相关。
表2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1.反应性市场导向2.5760.52812.前瞻性市场导向2.2650.7450.287**13.本地知识搜索2.4780.6550.466**0.309**14.跨界知识搜索2.2190.6790.315**0.396**0.356**15.失败学习2.3540.5160.362**0.419**0.322**0.360**16.朴素式创新2.4980.6320.426**0.518**0.358**0.477**0.549**1
注:**代表p≤0.01
必要条件是指当结果发生时,那些一定存在的条件变量,但这些条件的存在却不必然导致结果的产生。当一个条件变量通过必要性检验时,就意味着它可以从真值表分析中被剔除。因此,有必要在真值表分析之前对各个条件变量的必要性进行检验。根据表3,所有条件变量的必要条件一致性均未超过0.9,说明这些条件变量不是驱动朴素式创新或抑制朴素式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将这些前因条件变量都纳入到模型中,探索导致朴素式创新形成组态。
表3 条件变量必要性检验结果
条件变量结果变量高朴素式创新低朴素式创新反应性市场导向0.6760.388~反应性市场导向0.3670.642前瞻性市场导向0.7850.407~前瞻性市场导向0.3720.726本地知识搜索0.4840.580~本地知识搜索0.7120.533跨界知识搜索0.7360.395~跨界知识搜索0.4180.676失败学习0.6880.466~失败学习0.4250.701
注:“~”代表逻辑运算“非”
在市场导向、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等多个因素的交互影响下,通过对影响朴素式创新的5个前因条件变量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得出3个(H1、H2、H3)高朴素式创新组态和3个(L1、L2,L3)低朴素式创新组态,结果如表4所示。所有组态的一致性和总体一致性都超过临界值0.75,高朴素式创新组态的总体覆盖度为0.642,低朴素式创新组态的总体覆盖度为0.581。
表4 朴素式创新的前因条件组态
条件变量高朴素式创新组态H1H2H3低朴素式创新组态L1L2L3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失败学习●●●○覆盖度0.4890.1950.2640.1760.6790.323净覆盖度0.1120.0670.0330.0340.0880.049一致性0.8530.8000.9080.8910.9220.860总体覆盖度0.6420.581总体一致性0.8920.917
注:●代表核心条件存在;○代表核心条件缺失;●代表辅助条件存在;○代表辅助条件缺失;“空白”代表条件既可存在也可缺失
在高朴素式创新组态H1中,当企业具有前瞻性市场导向(核心条件)、失败学习(核心条件)和跨界知识搜索(辅助条件)时,会引致高朴素式创新。在高朴素式创新组态H2中,即使企业缺乏前瞻性市场导向(辅助条件),但只要具有较强的反应性市场导向(核心条件)、较多的本地搜索行为(核心条件)以及跨界搜索行为(辅助条件),也会引致高朴素式创新。在高朴素式创新组态H3中,无论知识搜索行为是否存在,甚至缺乏本地搜索行为(辅助条件),只要企业具有前瞻性-反应性双元市场导向(核心条件),并匹配较多的失败学习行为(辅助条件),就会引致高朴素式创新。根据3个组态的覆盖度可知,覆盖度最高的是组态H1,解释结果变量的48.9%,反映前瞻性市场导向、跨界知识搜索与失败学习三者之间的组态效应对朴素式创新的驱动作用。组态H2覆盖度达到19.5%,组态H3的覆盖度达到26.4%,说明促进企业实施朴素式创新的路径不止一种,反应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对朴素式创新也具有影响。
在低朴素式创新组态L1中,当企业同时缺乏前瞻性市场导向(核心条件)和反应性市场导向(核心条件)时,即使经常进行失败学习(辅助条件),也无法驱动朴素式创新。在低朴素式创新组态L2中,当企业不具备前瞻性市场导向(核心条件)和双元知识搜索时,不会进行朴素式创新。在低朴素式创新组态L3中,即使企业具有前瞻性市场导向(辅助条件),但没有进行跨界知识搜索(核心条件)和失败学习(核心条件),仍然无法驱动朴素式创新。根据3个组态的覆盖度可知,组态L1、L2、L3对结果变量解释比例分别为17.6%、67.9%、32.3%,说明这3种组态是阻碍企业朴素式创新的瓶颈。
通过比较企业高低朴素式创新组态发现,构成低朴素式创新组态的前因条件并不是高朴素式创新组态的反向组合,二者存在差别的同时,又具有某种联系。因此,比较两类朴素式创新组态中各个前因变量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归纳出以下3种企业朴素式创新驱动路径,揭示朴素式创新驱动规律。
先动型H1:表示在前瞻性市场导向的引导下,企业通过跨界知识搜索获得更多异质性知识,并不断试错、试验和学习企业内外失败经验等驱动朴素式创新的过程。符合这种类型的企业树立了前瞻性市场导向,能够先于其它企业了解和掌握新兴市场信息以及低收入消费者未表达出来的隐性需求,发掘产品价值的上升空间,减少朴素式创新产品开发的组织结构障碍。跨界知识搜索有利于企业从不同主体获取并迅速整合新技术、市场知识,从而提高朴素式创意产生并实现的可能性。企业实施跨界知识搜索,结合前瞻性市场导向,不但能够更加高效、及时地识别低收入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还能够快速掌握供应商、竞争对手等其他相关主体的缄默知识和信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朴素式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虽然前瞻性市场导向会激发企业不局限于当前消费者需求而不断探索新机会,但它会分散企业开发现有资源和提升现有能力的精力[22,44],企业的先行研发也可能不被消费者接受,很容易使企业掉进连续的“失败陷阱”中。因此,具有前瞻性市场导向的企业,往往会学习并总结自己和其他主体的失败经验,修正企业的固有认知和思维,为企业朴素式创新补充知识,预测未来朴素式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失败事件和导致失败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反馈于朴素式创新实践中。对比低朴素式创新组态L3,虽然企业具有前瞻性市场导向,但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行为,则会使企业仅仅停留在发现潜在市场机会的处境中,无法为朴素式创新的开展提供更多新技术和市场知识以及试错方案,不利于朴素式创新低成本目标的实现,以及创新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的降低,无法真正触发企业朴素式创新。
响应型H2:表示在反应性市场导向的引导下,企业通过双元知识搜索进行组织边界内外搜寻,为企业提供高效互补的市场与技术知识以驱动朴素式创新的过程。反应性市场导向会引导企业不断与现有市场进行互动,探索和了解低收入消费者对产品的现有需求,减少朴素式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降低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顺而不被低收入消费者认可的可能性[45]。既能够实现朴素式创新低成本目标,也能够提升朴素式产品研制和优化的可靠性与效率,有针对性地及时满足低收入消费者的迫切需求。具有反应性市场导向的企业以提供满足低收入消费者当前需求的成熟产品为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增加对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等市场知识与相关技术知识的搜寻和整合活动。有效的本地知识搜索能够提升企业对现有知识的认知程度,建立现有知识和朴素式创新之间的关系网络。有效的跨界知识搜索能够弥补企业中现有知识的不足,并将搜寻到的外部知识与现有知识合理对接和融合,促进朴素式创新理念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两种知识搜索方式相结合能在完善企业知识结构、拓展搜索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识整合和利用效率。符合这种类型的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相对成熟,其产品是依靠成熟技术研发的简单产品,并且恰好符合新兴市场需求。因此,即使缺乏前瞻性市场导向的引导,只要能准确识别低收入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并配置双元知识搜索奠定知识基础,也能够驱动朴素式创新。
导向平衡型H3:表示在双元市场导向平衡效应下,企业采取试错、试验和学习企业内外失败经验等驱动朴素式创新的过程。这类企业通常同时具有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反应性市场导向,并将二者维持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获得永久竞争优势,现有优势会逐渐过时,甚至变成未来竞争中的劣势。企业如果过度坚持反应性市场导向,更多地关注当前消费者需求和现有资源,就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的处境中,降低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机会的可能性,造成企业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困局。反之,企业如果过度坚持前瞻性市场导向,更多地关注低收入消费者隐形需求等不确定性市场知识和信息,很可能会导致最终创新成果脱离当前市场、不被消费者接受,增加朴素式创新失败风险。企业如果能有效平衡反应性市场导向和前瞻性市场导向之间的关系,则前瞻性市场导向能够通过探索新机会、识别新需求,从而弥补反应性市场导向单一追求消费者显性需求、不能有效应对新兴市场动态变化等弊端,反应性市场导向能够在了解消费者显性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新机会,从而有效控制前瞻性市场导向可能引发的风险,二者相互平衡产生的效应能够更好地促进朴素式创新。在此基础上,企业开展较多的失败学习活动,不断为朴素式创新提供改进方向,降低朴素式创新的盲目性,从而提升朴素式创新效率。对比低朴素式创新组态L1,虽然企业具有失败学习能力,但不具备反应性市场导向和前瞻性市场导向,会使企业处于没有清晰认清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混沌状态,因而难以驱动朴素式创新。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双元视角,采用fsQCA方法对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跨界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5个前因条件的组态效应进行探讨,揭示驱动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多重路径。主要结论如下:①发现3条朴素式创新驱动路径,包括先动型,即前瞻性市场导向、跨界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的组态;响应型,即反应性市场导向、本地知识搜索和跨界知识搜索的组态;导向平衡性,即反应性市场导向、前瞻性市场导向和失败学习的组态;②发现3条朴素式创新制约路径,一是双元市场导向缺失和失败学习的组态,二是前瞻性市场导向缺失和双元知识搜索缺失的组态,三是在前瞻性市场导向下,跨界知识搜索缺失和失败学习缺失的组态;③企业高朴素式创新组态并不是低朴素式创新组态的对立面,企业占据某个前因变量优势,能够驱动朴素式创新,但当该前因变量不存在时,并不意味着朴素式创新一定无法被驱动。
本文管理启示在于:①企业应该认识到树立市场导向对于促进朴素式创新的必要性,并根据企业现状建立合适的市场导向。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健全市场信息获取机制,采取新兴市场调研、与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沟通交流等一系列正式、非正式方式分析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特征和趋势,让企业时刻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性和警觉性。如果企业具有双元市场导向,就必须注意反应性市场导向和前瞻性市场导向的平衡发展;②企业应认清知识搜索在朴素式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的市场导向下应用合适的知识搜索模式。例如,前瞻性市场导向多搭配跨界知识搜索,反应性市场导向多搭配本地知识搜索。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高校及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建立良好关系,便于企业知识搜索行为的开展;③企业在采取前瞻性市场导向时应重视与失败学习的搭配运用。管理者应当在企业营造失败学习氛围,鼓励员工正确认知并积极面对内部失败,将外部失败案例引入企业,从内外失败中吸取经验,并不断作出修正和调整,促使朴素式创新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学习中顺利完成。
本文理论贡献在于:①现有关于朴素式创新的研究多为单一变量的概念性、描述性和归纳性分析,鲜有将多个因素整合在一起开展的实证研究,忽略了促进朴素式创新多个因素之间的组态效应,对抑制朴素式创新的机理更是鲜有涉及。本文从组态视角出发,引入5个前因条件揭示朴素式创新的驱动和制约路径,拓展和深化了朴素式创新理论研究;②现有文献构建的朴素式创新理论模型无法阐明朴素式创新驱动路径、制约路径的多样性及差异性。本文采用fsQCA方法构建了不同因素构成的影响朴素式创新实现的多种组态,发现导致高朴素式创新的组态与导致低朴素式创新的组态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不能简单地通过找到高朴素式创新的原因反向推断导致低朴素式创新的原因,高、低朴素式创新组态具有因果非对称性,这极大地增强了对朴素式创新实现的解释力度。
本文探索不同市场导向、知识搜索方式和失败学习的组态效应下企业朴素式创新影响机制,得出6个影响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前因组态。但仍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研究中展开进一步的分析:①局限于研究目的和数据可得性,本文没有细分案例企业的规模和行业,而不同规模和行业类型的企业,其市场导向、知识搜索和失败学习效用可能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区分中型和小型企业,并基于企业行业类型特性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朴素式创新影响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本文结论,并提升研究结论普适性;②本文仅关注市场导向、知识搜索和组织学习等企业自身层面因素对朴素式创新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引入组织合法性、政府支持、网络嵌入等外部环境因素和视角,构建更为全面的朴素式创新模型,探讨企业内外多重因素对朴素式创新的影响。
[1] RAY P K,RAY S.Resource-constrained innovation for emerging economies:the case of the Indian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0,57(1):144-156.
[2] 晋盛武,罗海丹.国外节约型创新缘起与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1-5.
[3] 应瑛,刘洋.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节约型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67-1882.
[4] 史竹琴,苏妮娜.创新网络、失败学习与低成本创新关系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J].经济问题,2018(4):97-103.
[5] 查成伟,陈万明,唐朝永,等.智力资本、失败学习与低成本创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5,34(2):35-43,60.
[6] BARNEY J B.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y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1):41-56.
[7] 吴航,陈劲.企业外部知识搜索与创新绩效:一个新的理论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4):143-151.
[8] ALOINI D,MARTINI A.Exploring the exploratory search for innovation: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est for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3,61(1):23-46.
[9] 李晓翔,马竹君,谢阳群.拼凑与朴素:资源匮乏情境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12):34,81-87.
[10] 陈劲,王锟,HANG CHANG CHIEH.朴素式创新:正在崛起的创新范式[J].技术经济,2014,33(1):1-6,117.
[11] 邢小强,葛沪飞.节俭式创新的动因、特征与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2):14-18.
[12] 许晖,刘田田,张超敏.“以少博多”:资源约束情境下CMNEs如何实现朴素式创新:双案例对比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3):136-151.
[13] BODLAJ M,COENDERS G,ZABKAR V.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success under market and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13(4):666-687.
[14] JAWORSKI B J,KOHLI A K.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53.
[15] BOSO N,CADOGAN J W,STORY V M.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as drivers of product innovation success:a study of exporters from a developing economy[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2013,31(1):57-81.
[16] SLATER S F,NARVER J C.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3):63.
[17] 刘宝.节俭式创新之路: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4):62-68.
[18] 周飞,沙振权,孙锐.市场导向、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1):113-120.
[19] 周雪,李翔龙,孟晓娜.失败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4):90-99.
[20] DOST M,PAHI M H,MAGSI H B,et al.Effects of sources of knowledge on frugal innovation: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9,23(7):1245-1259.
[21] WANG C H.The impa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does service innovation matter[J].Journal of Business Studies Quarterly,2015,6(3).
[22]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3] 蔡猷花,池香君.网络嵌入、知识搜索与企业研发投入:一项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121-128.
[24] JIAN Z Q,ZHOU Y L.Corporate social capital,market orienta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urve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J].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5,8(2):303-321.
[25] NARVER J C,SLATER S F.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0-35.
[26] 郝生宾,于渤,王瑜.新创企业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J].管理科学,2018,31(5):84-96.
[27] SEHGAL V,DEHOFF K,PANNEER G.The importance of frugal engineering[J].Strategy+ Business,2010,59(1):20-37.
[28] TSAI K H,CHOU C,KUO J H.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s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a contingent link[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37(8):884-894.
[29] 李全升,苏秦.市场导向、迭代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J].管理学报,2019,16(12):1790-1799.
[30] KATILA R,AHUJA 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83-1194.
[31] 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2] 梁子涵.远程与本地视角下企业知识搜索前因综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5):1-15.
[33] FLOR M L,COOPER S Y,OLTRA M J.External knowledge search,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adical innova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8,36(2):183-194.
[34] 于晓宇,蔡莉.失败学习行为、战略决策与创业企业创新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2):37-56.
[35] 杜维,石梦婕.失败学习模式与服务化程度匹配关系: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20,34(3):63-69.
[36] COPE J.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04-623.
[37] POLITIS D.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actice,2005,29(4):399-424.
[38] VERA D,CROSSAN M.Theatrical improvisation:lessons for organization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4,25(5):727-749.
[39] ZHOU J,GEORGE J M.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encouraging the expression of vo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4):682-696.
[40] NARVER J C,SLATER S F,MACLACHLAN D L.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product suc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5):334-347.
[41] 张婧,段艳玲.市场导向均衡对制造型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25(12):119-130.
[42] PARUCHURI S,AWATE S.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s and local search:the role of intra-organizational inventor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3):657-675.
[43] WONG P S P,CHEUNG S O.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behaviour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contracting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26(2):112-123.
[44] WEI Z L,ZHAO J,ZHANG C L.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market orient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33:134-153.
[45] VOSS G B,VOSS Z G.Strategic ambidexterit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implement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product and market domain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24(5):1459-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