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型企业转型

王锋正,刘宇嘉,孙 玥

(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面对产能过剩与基础薄弱的双重约束,创新驱动资源型企业转型势在必行。资源型企业是否有意愿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制度环境。以2012—2016年中国沪深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直接影响及其交互作用。运用Stata13.1实证回归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均能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但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能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同样对跨行业边界转型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促进资源型企业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从而成功实现行业内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企业转型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Open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Wang Fengzheng, Liu Yujia, Sun Yue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uhhot 010021,China)

AbstractThe innovation driving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is imperative under double constraints of overcapacity and weak foundation.Whether or not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intend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open innovation depends largely on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 paper uses 2012-2016 Shenzhen and Shanghai A-share listed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as the sample to examine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pen innov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ompan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The empirical regression results by Stata13.1 show that both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pen innov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but the impact of transboundary boundary transform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The interaction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pen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but the impact of transboundary transformation is not significant.The conclusions show that establishing a sou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trengthening the open innov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and achieving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pen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收稿日期:2019-05-1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6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33,71562026);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_16R41);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MS07016)

作者简介:王锋正(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型企业成长战略与技术创新、政府治理与环境政策等;刘宇嘉(1994-),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孙玥(1995-),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型企业升级、技术创新、全球价值链。本文通讯作者:孙玥。

DOI10.6049/kjjbydc.201901019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5-0114-1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自然资源开采及初级加工成长起来的资源型企业,凭借天然禀赋获得迅猛发展,在国家及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资源型产品市场需求锐减,产能过剩日趋凸显,传统粗放式扩张模式已使资源型企业陷入产能过剩和质效不佳的双重困境,转型迫在眉睫。转型既是发展方式转变,又是通过创新驱动向绿色低碳、提质增效方向转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进一步要求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以创新驱动转型已成为资源型企业破解长期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化解过剩产能、切实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对于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命脉的资源型企业而言,资源依赖性强、创新基础薄弱、工艺设备依靠引进、产品附加值低、风险抵御能力弱等特征,决定了其仅依靠密集消耗内部资源的传统封闭式创新,很难破解产能过剩和基础薄弱的瓶颈。因此,突破组织边界,借助开放式创新有效获取、整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是资源型企业转型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高市场竞争力及综合效益,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影响机制,对促进资源型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最终实现提质增效和成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型企业显著的强负外部性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其经营活动必然受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其拟开展的开放式创新行为更是如此。良好的制度环境意味着较高的政府治理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法制化水平,可促进资源型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及科研机构等外部组织合作,为其转型奠定良好基础。健全的制度和高效的政府治理,必将促使企业倾向于市场化运作,封闭式创新势必使其与市场脱节[2]。迫于市场压力,资源型企业必然选择开放式创新,通过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驱动转型。因此,资源型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驱动转型,必须依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即开放式创新与制度环境的交互作用必然会对资源型企业转型产生影响,但尚未有实证数据检验这一观点。鉴于此,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沪深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围绕行业内转型和跨行业边界转型两种导向,实证检验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直接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以期为制度环境优化和企业转型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贡献如下:①突破现阶段主要聚焦于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业等宏观与中观层面的研究局限,从微观层面入手,围绕行业内转型和跨行业边界转型两种导向,研究资源型企业转型问题,以期为陷入产能过剩困境的企业提供转型决策参考;②突破以往研究单一因素对企业转型影响的局限,整合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内外部两个因素,实证考察二者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直接作用和交互作用机制,为现有研究理论提供有益补充。

1 理论分析

1.1 制度环境与资源型企业转型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基础规则的总和,既包括自发形成的市场环境,也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其为经济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提供基础准则[3]。完善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4],已成为企业经营环境的重要构成,对企业战略选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5]。转型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所采取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制度环境完善与否直接关乎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而作出的战略行为。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必将受市场、政府与法制化水平的影响[6]。资源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类企业群体,其转型包括纵向产业链延伸及开拓新行业,涉及企业间的合作或兼并等行为,均在市场环境下进行,必然受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包括市场、政府与法制化水平等方面,只有结合制度观才能提升战略理论对企业转型的解释力。回顾现有研究,制度环境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维度:

(1)市场机制维度。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能够提升市场竞争自由度。依托自然资源的占有、开采和加工,仅获取较低附加值的资源型企业在高度自由的竞争环境下为扩大市场份额,必然试图通过进一步垄断自然资源,夯实优势竞争地位并谋求转型。当然,因为较低的市场化运行交易成本将促进资源型企业自发交流或签订契约,进而产生诸多兼并或收购行为,从而促使资源型企业转型。但资源型企业依赖国家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经营,作为非完全市场化主体的市场机制维度对其转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证实。

(2)政府治理维度。资源型企业具有强资源依赖性和强环境负外部性的鲜明特征[7],从而决定了其经营活动必然受政府治理行为的影响。鉴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考虑,中央政府尤其是各地方政府必将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制订,干预和引导资源型企业兼顾过剩产能化解和提质增效,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法制化水平维度。资源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实现快速扩张,路径单一且依赖特征明显。高度的法制化水平能够提供更加健全的公共服务,因此,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有利于降低资源型企业经营风险,从而增强其转型意愿。

总之,受资源依赖性高及环境负外部性强等特征影响,不仅政府治理水平会影响资源型企业转型,而且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其单纯依靠自然资源消耗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较高的法制化水平为其转型构建了良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综上所述,完善的制度环境可为资源型企业市场活动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其通过更多途径获得竞争优势,如通过延伸产业链进行行业内转型而获得成本优势,或通过跨行业经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良好的制度环境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H1a:完善的市场机制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H1b:高水平的政府治理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H1c:较高的法制化水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1.2 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型企业转型

资源型企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创新基础不足、工艺设备依靠引进、产品附加值低、风险抵御能力弱等特征,开放式创新可为企业提供外部互补资源,是企业突破产能过剩和基础薄弱瓶颈,最终实现成功转型的有效路径。回顾已有研究,创新对企业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家创新精神、进取创新的企业文化[8]、技术创新[9]、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等对企业转型的影响[10]。企业异质性理论认为:异质性资源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竞争优势本身是不可持续的,需要不断寻找新的优势予以支撑[11],而合作伙伴的高技术异质性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外部稀缺技术资源[12]。开放式创新是指开放获取对于组织有利的一切外部资源,并对内外部创新资源加以整合进而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对依托资源占有和规模扩张而成长起来的资源型企业而言,现有薄弱的创新基础和模式根本无法支撑其化解过剩产能和提质增效,唯有突破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式创新整合、内化源自多方面的异质性创新资源,方能赢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这种创新价值创造、获取都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能够帮助资源型企业突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走上成功转型之路。内外部资源均是企业在实施战略时可利用的力量[13],企业获取、利用的外部创新资源与要素具有特殊性[14],通过与外部合作资源开展知识交互可以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进而成功实现转型[15]。因此,面对环境与资源约束,唯有通过有效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和增强内外资源互补,方能驱使资源型企业改进技术工艺,真正突破自身瓶颈。可见,开放式创新已成为驱动资源型企业获取异质性创新要素、突破现有困境、成功转型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受基础薄弱和环境依赖等因素限制,资源型企业仅依靠自身原有知识或技术根本无法支撑其转型。唯有通过开放式创新,积极识别、搜索、获取及内化外部知识,加强技术设备投入和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培养,形成一定的知识、技术等战略资源储备,企业方能在化解过剩产能、夯实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走上成功转型之路。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1.3 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交互作用

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开放式创新驱动资源型企业转型,通过与外部创新主体的交流合作,企业间交易关系愈加深入,上述企业行为在特定的外部制度环境下展开,势必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开放式创新为资源型企业提供外部资源技术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边界模糊、交易安全性差等问题,而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帮助资源型企业在较高的信息透明度、较强的政府支持及较低风险的市场中获取外部技术知识,是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

(1)基于市场机制角度,良好的制度环境意味着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在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中,信息对称会降低企业外部资源搜寻匹配成本,进而激发企业谈判合作倾向[15],使企业在与外部组织不断交流合作中,提升转型成功的可能性;相反,市场机制不健全容易引致交易成本增加,阻碍企业契约签订(马连福等,2011),导致开放式创新驱动转型流产。对资源型企业而言,由于技术落后,更需通过多元途径解决技术瓶颈等问题。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环境下,丰富通畅的信息获取渠道有助于企业更深、更广地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由此可见,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能够促进资源型企业转型。

(2)基于政府治理角度,良好的制度环境意味着高水平的政府治理。科学合理的政府优惠政策能够降低企业研发资金约束[16],且因政府赋予公共科研机构体制与资金等方面的自主权,可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商业化合作[17],有助于弥补资源型企业转型中的技术创新缺口。因此,高水平的政府治理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也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18],从而促进市场主体合作和开放式创新。此外,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会增强企业外部创新资源搜索动力,在政府治理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下,加快资源型企业转型。

(3)基于法制化角度,良好的制度环境意味着较高的法制化水平。林洲钰等[19]认为,在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下,企业更愿意通过中介服务部门等获取外部信息,从而减少自身权利被侵犯的可能,推动自身在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下转型。因此,良好的制度环境为资源型企业与外部组织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平台,资源型企业愿意通过开放式创新有效获取外部异质资源,进而推动自身转型。

综上所述,良好的制度环境代表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政府治理水平与法制化水平,能为资源型企业开放式创新驱动转型提供公平的商业环境、可能条件和安全保障,进而驱使资源型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异质性资源,夯实薄弱基础,顺利转型。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H3a:完善的市场机制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H3b:高质量的政府治理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H3c:较高的法制化水平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关于资源型企业的界定,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视角:①要素投入视角,认为资源型企业是指有别于劳动、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制造型、技术型、服务型企业,以自然资源占有为核心优势,资源消耗成本占产品成本结构主要比例的企业[20];②产出视角,认为资源型企业是指对自然资源开采及炼制,继而转换为社会生产原材料及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产品的企业[21]。基于研究目的,本文采用第一种界定方法,将资源型企业定义为从事自然资源开采洗选或初级加工行业的企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研究界定的资源型企业主要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型企业行业分类

企业所属行业代码行业名称开采洗选业B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B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B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B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B10非金属矿采选业初级加工业C2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3金属制品业D44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业

基于上述界定与分类,本文以2012-2016年深沪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对研究对象的筛选过程如表2所示。资源型企业开放式创新有关基础数据来源于佰腾网专利检索系统,制度环境相关变量指标取值于樊纲等编著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企业跨行业边界转型基础数据通过收集企业年报获得,行业内转型基础数据与其它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色诺芬数据库及万德数据库。

表2 样本筛选

步骤筛选依据上市公司个数观测值个数1深沪A 股资源型上市企业6283 1402剔除ST、*ST企业361803剔除2012年后上市的企业844204剔除5年内没有合作申请专利的企业2781 3905剔除其它财务数据不全的企业1286206剩余样本公司102510

2.2 变量选取与测度

(1)被解释变量。根据转型动因不同,本文将资源型企业转型分为行业内转型与跨行业边界转型。所谓行业内转型,是指通过延伸产业活动链条而开展的转型。已有研究对通过延伸产业链条转型的度量方法主要有3种:①主辅分离法,Gort[22]采用企业辅助工种人数与总人数比值测量,但该方法难区分主辅经营活动范围;②投入产出方法,Maddigan[23]依据各企业占所在产业市场份额与各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计算,但此方法所需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取;③价值增值法(VAS),Adelman以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增加值与总销售额的比值确定纵向产业链延伸程度,该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仅利用企业所处产业链位置进行度量,势必影响计算的准确性。鉴于此,已有学者采用调整后的VAS方法度量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的转型程度,从而使各变量测量更具合理性[24]。因此,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结构,本文借鉴冯梅等的做法,采用调整后的VAS方法测度资源型企业纵向产业链延伸程度,即行业内转型程度,如式(1)所示。

行业内转型程度=

(1)

其中,增加值=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额为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净资产收益为样本企业净资产收益平均值,计算结果越大,行业内转型程度越高。

所谓跨行业边界转型,是指企业从事无法共享原有资源的更为广泛的业务经营。尽管赫芬达尔指数和熵指数均能反映企业业务情况,但前者给予市场份额大的业务更多权数,更加敏感精确。因此,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对资源型企业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进行测量。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使用前两位代码对企业年报所披露的主营业务构成进行分类编码,在此基础上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度量资源型企业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如式(2)所示。

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

(2)

根据公司年报实际披露情况,Pi为第i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赫芬达尔指数越大,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越高。

(2)解释变量。①制度环境。对于制度环境的度量,我国学者大多采用《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数据。本文借鉴已有学者的做法,采用市场化水平、政府治理水平和法治化水平3个指标测量资源型企业注册地的制度环境[6]。具体而言,分别采用樊刚等编著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中“地区市场化指数”、“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指数”、“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制度环境指数”表示。对于综合制度环境的度量,本文在3个指标基础上,采用十分法建立综合制度环境指数。首先,把每年每个指标数值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形成十分位数;然后,给排名最后的10%得分赋值为“10”,排名最前的10%得分为“1”;最后,计算3个变量的平均数以构成综合制度环境指数,综合指数越大意味着制度环境越好;②创新开放度。现阶段关于创新开放度的测度方式多以问卷形式为主,因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故本文采取较为客观的度量方法,选用与企业共同申请专利的其它组织或个人数量进行测度,即联合申请专利的合作主体数,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创新开放度越高。

(3)控制变量。多数学者对企业转型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基于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视角的相关研究占据主要地位[25]。因此,本文分别选取企业规模、企业年龄、财务杠杆、公司冗余、研发强度、公司成长性、股权性质等作为控制变量。

表3 变量定义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代码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行业内转型程度Y1运用调整的价值增值法测度行业内转型程度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Y2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测度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解释变量创新开放度(个)OI企业联合申请专利的合作主体数综合制度环境指数SE_tent采用十分法综合测度制度环境地区市场化水平SE_tm地区市场化指数政府治理水平SE_gm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指数法治化水平SE_law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制度环境指数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元)Size企业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企业年龄(年)Age公司已上市年份财务杠杆Lev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公司冗余Slack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研发强度(元)R&D研发费用的自然对数公司成长性Growth净利润增长率股权性质CP国有控股占总股本比例

2.3 模型设定

模型1:Y=α01Institutioni,t2Controli,ti,t

(3)

模型2:Y01Innovationi,t2Controli,ti,t

(4)

模型3:Y01Institutioni,t2Innovationi,t×Institutioni,t3Controli,ti,t

(5)

其中,Y代表资源型企业转型,Institution代表外部制度环境,Innovation代表资源型企业开放式创新,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集合,it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与年份。模型1旨在检验制度环境与资源型企业转型之间的关系;模型2旨在检验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型企业转型之间的关系;模型3旨在检验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交互效应。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为了直观描述资源型企业转型程度随年度变化趋势,本文首先基于2012—2016年102家资源型企业转型程度的平均值绘制折线统计图,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程度与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从总体上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随时间推移提升速度越来越快。

图1 企业转型程度变化折线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所得

本研究样本中,102家资源型上市公司2012—2016年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经描述性统计发现:①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程度以及跨行业边界转型程度总体来说相对较小,企业转型程度差异也相对较小;②大多数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水平较低;③不同地区的制度环境具有一定差异性。

3.2 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取Stata13.1对102家样本公司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如表5所示。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而综合制度环境以及制度环境各维度与资源型企业转型不相关。控制变量中,企业冗余和国有股占比均与企业行业内转型正相关,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研发费用与财务杠杆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负,但企业规模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

表4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ObsMeanStd.Dev.MinMaxY15100.280.130.050.68Y25100.220.230.000.88OI5101.212.310.0017.00SE_tent5105.452.661.0010.00SE_tm5107.571.922.539.95SE_gm5104.232.79-3.709.04SE_law5108.654.961.5116.19Size51022.351.5918.8126.37Age5109.735.521.0823.33Lev5101.342.64-1.9845.66Slack5101.772.930.0957.28R&D51018.101.4812.9122.09Growth510-1.3110.17-195.1132.26CP5100.040.110.000.64

表5 变量相关系数

变量Y1Y2OISE_tentSE_tmSE_gmSE_lawSizeAgeLevSlackR&DGrowthCPY11Y2-0.021OI-0.020.13***1SE_tent0.040.030.031SE_tm0.070.000.030.95***1SE_gm0.010.070.040.90***0.88***1SE_law0.060.020.060.94***0.92***0.77***1Size-0.51***0.10**0.40***-0.03-0.02-0.060.041Age-0.35***-0.050.12***-0.15***-0.09**-0.03-0.13***0.51***1Lev-0.28***0.020.09**-0.08*-0.08*-0.04-0.070.24***0.25***1Slack0.22***-0.02-0.12***0.10**0.08*0.08*0.07-0.31***-0.26***-0.15***1R&D-0.26***0.060.36***0.09**0.11**0.08*0.13***0.57***0.25***0.19***-0.17***1Growth-0.040.050.030.010.02-0.010.01-0.01-0.05-0.040.030.021CP0.09**0.06-0.060.030.06-0.020.070.17***0.16***0.12***-0.070.03-0.011

注:* 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3 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F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筛选,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H0μi=0,排除混合效应模型。继而进行豪斯曼检验,同样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并加入年度固定效应。基于上述检验,本文围绕研究假设,运用Stata13.1软件对前文3个模型进行实证回归。

模型1实证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综合制度环境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一定程度上支持了H1,说明制度环境越好,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程度就越高,但制度环境对跨行业边界转型并没有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为企业自身运营及与其它机构的交易创造动力并提供保障,使企业逐渐产生扩大规模的倾向,开始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拓展业务、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资源型企业而言,以自然资源为天然优势,自主创新能力相对缺乏,跨行业边界转型意味着企业踏入新行业、应用新技术,而新业务无法共享原有优势资源,从而加大企业压力,对企业而言,具有一定挑战。因此,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促进资源型企业进行行业内扩张而不是开拓跨行业边界外的新业务。控制变量中,企业年龄、公司冗余均与行业内转型以及跨行业边界转型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时间越长,冗余资源越多,就越能促进资源型企业转型。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与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跨行业边界转型呈显著正相关。

表6 制度环境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Y1Y2SE_tentSE_tmSE_gmSE_lawSE_tentSE_tmSE_gmSE_lawSE0.013 6*0.019 40.006 9*0.004 20.004 90.004 90.011 30.001 5(2.31)(1.78)(2.01)(1.23)(0.51)(0.23)(1.53)(0.28)Size-0.099 3***-0.099 9***-0.099 3***-0.101***0.087 2*0.086 9*0.089 3*0.086 7*(-6.84)(-6.99)(-7.06)(-7.01)(2.38)(2.38)(2.45)(2.37)Age0.012 1***0.009 3***0.010 0***0.011 1***0.010 2**0.009 5*0.006 80.0098**(7.02)(3.61)(4.83)(5.43)(2.97)(2.08)(1.69)(2.71)Lev-0.002 7*-0.002 5*-0.002 6*-0.002 6*0.003 3*0.003 4*0.003 3*0.003 4*(-2.20)(-2.18)(-2.10)(-2.14)(2.40)(2.44)(2.33)(2.39)Slack0.001 5**0.001 5**0.001 5**0.0014**0.003 2*0.003 2*0.003 4*0.003 2*(3.22)(2.93)(3.21)(2.76)(2.15)(2.14)(2.18)(2.15)R&D0.010 8*0.011 1*0.010 6*0.011 4*0.002 30.002 40.001 50.002 5(2.11)(2.10)(2.01)(2.14)(0.16)(0.17)(0.11)(0.18)Growth-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0 10.000 10.000 20.000 1(-4.20)(-4.07)(-3.95)(-3.98)(0.54)(0.48)(0.63)(0.48)CP0.052 40.050 10.049 40.049 70.046 00.044 80.049 00.045 0(1.98)(1.85)(1.80)(1.82)(0.62)(0.61)(0.65)(0.61)年度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_cons2.116 0***2.079 0***2.185 0***2.187 0***-1.896 0*-1.895 0*-1.917 0*-1.870 0*(6.73)(6.38)(7.39)(6.98)(-2.26)(-2.23)(-2.31)(-2.23)N510510510510510510510510R20.440 20.429 90.432 00.427 00.134 30.133 80.140 70.133 8

注:t 表示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下同

由表6可知,市场化水平对资源型企业两种转型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H1a没有得到支持。资源型企业并非完全市场化主体,尽管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剧了竞争,资源优势仍然可以成为其规避竞争、回避转型的屏障;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水平仍然较低,很难对资源型企业转型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26]。政府治理水平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H1b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资源型企业发展关乎我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由此决定了资源型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故政策导向对其发展具有引领指导作用。政府帮助资源型企业打造循环产业链,发挥副产品价值或开拓新业务,以期降低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从而通过转型路径获得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的政府治理意味着政府在为资源型企业提供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赋予企业足够的自主权,但行业壁垒会阻碍缺乏创新能力的资源型企业跨行业边界转型。法制化水平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因此,H1c没有得到支持,说明我国法制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转型更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此外,在完善的法制环境下,企业频繁的交易并不会对自身有太大的负向作用,因而不会产生转型动力。

模型2的实证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H2得到部分支持。开放式创新能够促使资源型企业不断引进、吸收外部知识技术等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从而促进转型动力产生。但开放式创新也给资源型企业带来额外的搜寻、交易成本,纵向产业链延伸会削弱供应商或顾客的价格谈判能力,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或提高产品价格,但资

表7 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Y1Y2OI0.002 7*-0.000 8(2.18)(-0.36)Size-0.101 0***0.086 6*(-7.25)(2.38)Age0.012 1***0.010 2**(6.70)(2.96)Lev-0.002 7*0.003 4*(-2.12)(2.51)Slack0.001 5**0.003 2*(2.70)(2.16)R&D0.010 7*0.002 5(2.01)(0.18)Growth-0.001 0***0.000 1(-3.85)(0.47)CP0.048 50.043 2(1.74)(0.59)年度控制控制_cons2.224 0***-1.860 0*(7.55)(-2.25)N510510R20.426 10.133 8

源型企业突破行业边界进入新行业,原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无法实现共享,新资源、技术、人才的引进必定会增加企业成本,使其面临更大风险。因此,基于双重压力,开放式创新能够显著驱动资源型企业开展行业内转型。

为了验证开放式创新与制度环境的交互作用,模型3中加入开放式创新与制度环境的交互项,结果如表8所示。SE_tent×OI、SE_tm×OI、SE_gm×OI与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呈显著正相关,但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H3、H3a、H3b部分得到支持。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自身技术等硬件条件的升级途径,良好的制度环境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提供动力,二者相互作用能够促使企业内部技术工艺逐渐完善,强化其基础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成功转型。当市场化水平较高时,信息对称性和公平性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源型企业互补资源搜索成本,同时为其提供异质性技术等资源获取途径,促使其积极开展行业内转型。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开放式创新能够帮助资源型企业获取外部技术,促使其积极开展行业内转型。但由于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赖天然资源优势等特征,行业壁垒会阻碍其开展非相关业务,使其更倾向于发展相关业务,从而通过纵向产业链延伸获取价格优势。因此,上述交互作用的正向显著仅体现于资源型企业的行业内转型。SE_law×OI对与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影响不显著,H3c没有得到支持,说明法制化水平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并无影响。

表8 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效应回归结果

变量Y1Y2SE_tentSE_tmSE_gmSE_lawSE_tentSE_tmSE_gmSE_lawSE0.012 9*0.018 70.006 00.003 60.005 20.005 10.011 30.001 7(2.19)(1.72)(1.69)(1.03)(0.54)(0.24)(1.51)(0.32)SE*oi0.000 5*0.000 4*0.000 7*0.000 2-0.000 2-0.000 1-0.000 1-0.000 1(2.04)(2.06)(2.10)(1.50)(-0.66)(-0.39)(-0.13)(-0.49)Size-0.099 4***-0.099 8***-0.099 0***-0.101 0***0.087 3*0.086 9*0.089 3*0.086 7*(-6.80)(-6.93)(-7.03)(-6.97)(2.39)(2.38)(2.44)(2.37)Age0.012 1***0.009 3***0.010 0***0.011 1***0.010 2**0.009 5*0.006 80.009 8**(6.99)(3.64)(4.92)(5.44)(2.97)(2.08)(1.69)(2.71)Lev-0.002 8*-0.002 7*-0.002 8*-0.002 7*0.003 4*0.003 4*0.003 3*0.003 4*(-2.33)(-2.31)(-2.29)(-2.22)(2.45)(2.47)(2.34)(2.43)Slack0.001 5**0.001 5**0.001 5**0.001 4**0.003 3*0.003 2*0.003 4*0.003 2*(3.20)(2.91)(3.16)(2.75)(2.15)(2.14)(2.19)(2.15)R&D0.010 7*0.010 9*0.010 7*0.011 4*0.002 30.002 50.001 50.002 5(2.09)(2.07)(2.01)(2.14)(0.17)(0.17)(0.11)(0.18)Growth-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0 10.000 10.000 20.000 1(-4.17)(-4.07)(-3.99)(-3.96)(0.55)(0.48)(0.64)(0.49)CP0.055 6*0.052 80.051 70.052 20.044 50.044 10.048 80.044 1(2.07)(1.94)(1.86)(1.88)(0.60)(0.60)(0.65)(0.60)年度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_cons2.121 0***2.082 0***2.178 0***2.188 0***-1.898 0*-1.895 0*-1.916 0*-1.871 0*(6.71)(6.34)(7.35)(6.94)(-2.27)(-2.24)(-2.30)(-2.23)N510510510510510510510510R20.444 60.434 10.437 20.429 90.134 60.133 90.140 70.134 0

3.4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模型稳定性,本文进行稳健性测试,以联合申请专利个数代替原变量测量开放式创新程度,以制度环境3个维度平均值代替综合制度环境变量。模型1中,综合制度环境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模型2中,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与跨行业边界转型不相关;模型3中,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的交叉项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检验结果均与前述结果一致,因此,本文相关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模型比较稳定。

4 结语

4.1 结论

本文基于制度环境理论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资源型企业为样本,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和跨行业边界转型的直接影响与交互作用,相比跨行业边界转型,制度环境更能显著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作为非完全市场化主体,政府导向与高水平的政府治理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具有引导作用,跨行业边界转型存在进入壁垒,导致企业转型导向变为可共享原有资源的行业内转型;相比跨行业边界转型,开放式创新更能显著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积极获取、吸收外部技术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产生转型需求与动力。同时,额外的搜寻、交易成本会增大企业资金压力,使其倾向于能够增强竞争实力或降低成本的行业内转型,而非开展新业务转型。相比跨行业边界转型,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能显著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健全的市场化环境及高水平的政府治理能够提高交易公平性及信息对称性,为资源型企业提供转型所需的外部异质性技术知识。同时,资源型企业依赖天然资源优势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壁垒会阻碍其开展非相关业务,导致其转型指向行业内转型。

表9 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Y1Y2SE0.010 3**0.009 60.010 70.010 2(2.61)(1.71)(1.16)(1.06)OI0.000 4*0.000 3(2.35)(1.06)SE*OI0.000 2*0.000 1(2.00)(1.08)Size-0.099 8***-0.099 9***-0.098 8***0.087 8***0.087 3*0.088 5*(-12.87)(-7.13)(-6.73)(4.84)(2.38)(2.37)Age0.009 7***0.011 8***0.009 6***0.007 8*0.001 0**0.007 6(5.94)(6.54)(4.19)(2.02)(2.85)(1.89)Lev-0.002 7**-0.002 5*-0.002 6*0.003 30.003 4*0.003 3*(-2.82)(-2.01)(-2.14)(1.48)(2.47)(2.28)Slack0.001 5*0.001 4**0.001 5**0.003 3*0.003 2*0.003 3*(2.05)(2.74)(3.00)(1.98)(2.16)(2.13)R&D0.011 1**0.011 3*0.011 5*0.002 30.002 50.002 6(2.95)(2.11)(2.15)(0.26)(0.18)(0.19)Growth-0.001 0***-0.001 0***-0.001 0***0.000 10.000 10.000 1(-5.58)(-3.90)(-4.09)(0.34)(0.45)(0.58)CP0.051 4*0.046 90.051 50.049 10.044 30.049 2(2.25)(1.68)(1.88)(0.92)(0.60)(0.66)年度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_cons2.151***2.196***2.127***-1.931***-1.876*-1.947*(13.29)(7.43)(6.71)(-5.10)(-2.25)(-2.27)N510510510510510510R20.432 20.426 80.436 00.136 60.134 30.137 1

4.2 对策建议

(1)资源型企业应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加快纵向产业链延伸。通过开放拓展企业边界,加强与其它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用户、供应商等外部创新源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吸纳机制,增强组织学习能力,吸收互补性技术知识资源,助力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最大限度地消化成本,提高资源在产业链上的流动效率,最终通过提质增效实现行业内成功转型。

(2)优化以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为主的制度环境,为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制定清晰的产业政策,通过人才输送、鼓励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给予资源型企业引导与扶持,促进其产业链纵向延伸。同时,行简政之道,活市场之力,赋予资源型企业更多自主权。一方面,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为资源型企业与其它主体的沟通合作提供公平、安全、高效的平台;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相关财政补贴门槛,鼓励资源型企业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刺激其向上游延伸寻求成本最小化、向下游扩展对接市场需求,最终在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不足与展望

本文以资源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一方面考虑到资源型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考虑到资源型企业传统粗放式扩张模式与自然资源耗竭之间的矛盾突出,其转型问题亟待解决。但资源型企业本身具有强非市场化特征,企业发展极易受到政府调控,因此,研究结论能否扩展到其它行业并不确定,结论普适性有待考证。同时,资源型企业环境负外部性强,受政府关注度较高,尽管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及制度环境内外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能够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资源型企业能否通过行业内转型实现节能降耗,形成“造血”式循环经济模式,进而踏向高质量发展路程,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易扬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资源型企业成本管理症结探析[J].时代经贸,2017(12):17-18.

[2] 姜秀娟,侯贵生.高管团队带领煤炭企业转型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团队结构与制度环境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65-69.

[3] BENGT-ÅKE LUNDVALL.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nalytical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ool[J].Industry & Innovation,2007,14(1):95-119.

[4] 朱福林.制度质量是否促进了国际R&D溢出——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7,28(7):48-58.

[5] 宋渊洋,李元旭.制度环境多样性、跨地区经营经验与服务企业产品市场绩效——来自中国证券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1):70-82.

[6] 刘慧龙,吴联生.制度环境、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实际税率[J].管理世界,2014(4):42-52.

[7] 李烨,彭璐.资源型企业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J].改革与战略,2010,26(10):161-164.

[8] ZOLLO M,WINTER S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9] 颉茂华,果婕欣,王瑾.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转型——以沪深上市重污染行业企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1):84-94.

[10] 才国伟,邵志浩,刘剑雄.组织管理结构、政府公共服务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J].财贸经济,2015(4):46-59.

[11] 任海云,聂景春.企业异质性、政府补助与R&D投资[J].科研管理,2018,39(6):37-47.

[12] 汪欢吉,陈劲,李纪珍.开放式创新的合作伙伴异质度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6,35(6):16-23.

[13] BARNEY J.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anagement,1991,17(1):99-120.

[14] PENG M W,HEATH P S.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2):492-528.

[15] 王海军,成佳,邹日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协调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7):1274-1283.

[16] 张帆,张友斗.竞争性领域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财贸研究,2018,29(3):80-89.

[17] 高照军,张宏如,蒋耘莛.制度合法性距离、二次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8,30(3):47-59.

[18] 高翔,独旭.政府补贴、政府治理能力与出口企业风险承担[J].财贸研究,2017,28(12):47-60.

[19] 林洲钰,林汉川.政府质量与企业研发投资[J].中国软科学,2013(2):102-110.

[20] 王锋正,姜涛.环境规制对资源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5,381(8):17-23.

[21] 邵学峰,何彬.资源型企业“双高”之谜:成因及应对——基于Breitung方法对五大采选业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12):50-57.

[22] GORT M.Diver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american industry [J].Nber Books,1962(15):621.

[23] MADDIGAN R J.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81,63(3):328-335.

[24] 冯梅,相晨曦,杨佳琳.钢铁产业去产能、纵向一体化与竞争力[J].经济问题,2016(8):68-73.

[25] 李小玉,薛有志,牛建波.企业战略转型研究述评与基本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12):3-15.

[26] 冯伟.制度质量和产能利用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研究[J].财贸研究,2018,29(4):1-14.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