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创新是驱动其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1]。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关键事件可触发企业创新并提升创新质量[2]。例如,格力购买国外技术失败从而促使其进行自主研发,不断提升创新质量。因此,关注关键事件对创新的影响十分必要[3]。并且,实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产生高附加值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高环节,提高创新质量是无法跨越的一步[4]。
然而,当前文献对制造企业如何提升创新质量的研究并不充分,国内外关于制造企业、关键事件与创新质量的独立研究较多,但将其两两共同联系在一起探讨制造企业中关键事件对创新质量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然而,如何更好地识别、把握关键事件,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对于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另外,目前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关键事件对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讨论。①关键事件可以帮助了解事件如何被处理、经过如何以及结果是什么,这对于研究企业创新管理过程十分重要,而关键事件应用于创新管理层面较少,多集中在顾客感知与服务方面[5];②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吸收其所获取的外部知识、构建新流程并应用新科技,但较少有学者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创新质量提升过程,而研究制造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创新氛围、创新开放度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正向影响,但将创新氛围与创新开放度两个变量结合在一起探讨其对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Haner[6]提出创新质量概念,其为企业衡量创新效果、获取竞争优势打开了新思路。在创新质量提升过程中,创新氛围是关键,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通过事件识别,如来自管理层对创新的支持、企业制度制定等发挥作用。不仅如此,根据事件系统理论,组织和个体发展受其经历的事件的影响,事件特征(如发生时间、空间和强度)决定其影响程度和范围,这使得从事件角度分析创新氛围有了重要理论基础[7, 8]。创新氛围为企业营造良好条件,使得企业可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并将其与企业内部创新知识进行整合、消化和吸收,从而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进行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质量[9]。
综观已有文献,学者主要以创新质量概念、内涵和特点为中心研究创新质量[2, 10],而对创新质量前因变量的研究较少,当前文献对创新质量如何提升的研究并不充分,且多集中在企业规模、创新数量和管理者支持等方面[2, 3,29],较少以中国本土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从企业成长、关键因素视角进行分析,缺乏从不同关键要素如何推动企业进入不同成长阶段这一特殊视角,提炼世界知名企业持续成长经验,对创新质量提升的探索也较少。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掌握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对于拓展创新理论、加强创新活动管理、促进企业创新、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如下问题:不同类型事件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在不同类型事件中对创新质量的作用强度如何?创新开放度如何创造主动事件并提升创新质量?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创新质量是指新产品、服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程度[1]。从知识产权视角出发,创新质量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代表创新知识宽度和企业模仿难度,可通过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如专利引用次数和包含的知识宽度测量[3]。
目前,关于创新质量的研究主要从定量角度展开,对象多为服务企业、新兴产业企业,且主要从知识产权、产业科学关联度、企业规模[3-4]等视角探讨其与绩效的关系,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较为少见。实际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创新是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因素[5]。如何提升制造企业创新质量,加快其转型升级,是本研究目的所在。
创新开放度是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实施创新及借助外部渠道将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程度[6],其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其中,广度是指开放程度,即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组织合作的类型数量[6];深度是指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6-7]。
目前,关于创新开放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创新绩效、创新能力间的关系,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8]、协同创新能力[9]、技术搜索[10]对创新开放度有促进作用,并且程度适中的创新开放度对企业绩效、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10-11]。然而,创新开放度与创新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且研究对象多为互联网企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8]。本研究认为,创新开放度是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探讨制造业企业创新开放度与创新质量间的关系,可完善现有理论[8]。
通过吸收新知识、利用新科技、构建新流程等方法对产品、服务和系统进行改良、创新的能力称之为创新能力[11],其包括探索性创新能力和利用性创新能力两种。其中,前者是指通过搜寻、发现、试验、预测等行为进行创新,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风险性和长期性等特征;后者是指通过生产改良、提高效率等行为进行创新,具有收益稳定性和短期性等特征[12]。
目前,较多学者对探索性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多从研发投入、战略过程、企业规模等方面探讨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将利用性创新能力和探索性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文献较少。实际上,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均包含利用性创新能力和探索性创新能力两种,它们在不同事件背景下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是本文重点需要探讨的问题。
学者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定义创新氛围。从客观角度看,创新氛围是指内部成员或外部研究者对工作环境的长期理解以及对其典型行为的描述;从主观角度看,创新氛围是指个体感知到的工作环境对创新的鼓励程度[15]。
尽管关于创新氛围的前因变量实证研究较多, 但其与一些相关变量间的关系在过往研究中并未达成一致, 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例如,Lee[16]认为企业年龄对企业创新氛围营造没有影响;Chen等[12]提出企业年龄负向影响创新氛围,企业存续时间越长越阻碍其创新氛围营造。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当企业类型不同时,创新氛围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某些因素对创新氛围的影响比一般企业强[17]。而关于创新氛围结果变量,学者主要聚焦于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例如,创新氛围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18]、员工创新意愿[17]和员工创新行为[19]均有促进作用。
1.5.1 事件
目前,关于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在组织层面,关键事件是指那些对组织来说是优先事项并且可能对该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22]。新奇、颠覆性、关键事件能够推动组织结构变化和组织内部新规范形成[20]。并且,关键事件影响团队运作。
在个体层面,学者探讨事件对决策者采纳顾问意见的影响过程[22],研究不同类型事件如何影响团队领导干预有效性[23]、冲突事件对创始人和投资人间争斗的影响[24]以及工作事件对员工情绪、幸福感的影响[25]。
1.5.2 事件系统理论
实体经历的动态、关键事件对其有显著影响[7]。基于此,Morgeson等提出事件系统理论,强调事件是实体的外在动态经历,包含实体间的相互作用。据此理论,事件的3个属性,即时间属性(事件时机、时长等因素)、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和空间属性(事件起源、扩散范围、实体与事件距离等)决定实体被该事件影响的程度。刘东等[7]认为,事件越新颖、持续时间越长、距离实体越近,对实体影响越大。事件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学者构建更动态、更深入的组织理论[20]。
目前,事件系统理论在多项研究中被应用。例如,张默[8]用事件系统理论分析创业能力如何通过事件塑造;Lisa Beeler等[20]用事件系统理论分析关键事件对销售组织演变的影响;张旭等[21]用事件系统理论对“局”进行了事件过程分析。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事件系统理论进行研究,但较少探讨制造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事件特征和影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创新质量前因变量、创新质量内涵和创新质量作用范围,而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非静态过程,尤其是制造企业,其内部发生的创新事件会在时间、空间及强度等多方面影响企业创新质量。因此,通过运用事件系统理论,一方面可以探索创新质量提升路径;另一方面能够构建科学研究框架,梳理企业创新活动和关键事件发展脉络[8]。
本文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对制造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进行分析,探索其从小工厂发展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历程,并揭示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创新开放度和创新质量对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驱动作用,以期为其它本土制造企业提供借鉴。
中国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在其成长过程中,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何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国本土制造企业格力和吉利为案例,深入研究其创新提升路径。其合理性在于:①案例研究作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注重解释“如何”和“为什么”等问题,强调从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问题出发,寻找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描述,通过揭示其内生原因或客观规律构建理论[8]。因此,从研究问题角度,案例方法适合展开过程研究[19];②鉴于当前企业成长路径研究聚焦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等,对我国本土制造企业成长过程的研究十分有限,需要选择探索性、理论构建案例研究方法对其创新质量提升过程进行研究;③本文采用双案例研究设计,两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件形成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嵌入式分析单元,为纵向案例研究复现逻辑提供了有效保障,增强了案例研究的稳健性[8]。
为达到研究目的,案例企业必须具备代表性。因此,在案例选择方面,本文按照如下标准选择案例:①选择代表行业。首先,选择家电行业,根据FEB推总数据分析[26],中国家电行业已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显现出加速转型趋势,竞争激烈且国外企业长期存在技术垄断优势[26],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较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世界级家电企业创新经验具有借鉴意义。其次,选择汽车行业。数据显示,当前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行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税收超过全国税收的10%,是工业强国的标志性产业。并且,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技术复杂、管理难度高[26]。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产业发展经验具有很强的普适性;②本研究关注制造企业如何从事件中提升创新质量,因此选择世界知名的中国本土制造企业;③企业自创立起持续成长、持续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果,具有丰富事件可供观察分析,可通过官方网站、新闻报道等掌握大部分信息。基于以上标准,本文选择格力和吉利为研究对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格力和吉利在各自领域脱颖而出,其影响力和发展水平为业界公认。笔者对其进行观察,积累了大量与该企业相关的实践资料,为案例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家电行业代表企业格力成立于1991年,从空调生产厂发展成为多元化、科技型全球工业集团,产业覆盖空调、生活电器、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公司现有近9万名员工,其中有1.2万名研发人员,目前申请国内专利50 360项,拥有24项“国际领先”技术。2018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突破2 000亿元,净利润超过260亿元[28]。根据Timmons提出的划分标准,以销售收入和企业年龄作为划分依据[36],将格力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初创期(1991-1993年),销售收入均值约为3亿元;成长期(1994-1998年),销售收入均值约为27亿元;成熟期(1999-2011年),销售收入均值约为277亿元;转型期(改革期,2012年至今),销售收入均值约为1 344亿元。将吉利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初创期(1986-2004年),销售收入均值约为0.5亿元;成长期(2005-2008年),销售收入均值约为12亿元;成熟期(2009-2017年),销售收入均值约为340亿元;转型期(改革期,2018年至今),销售收入均值约为1 065亿元。
本文主要采用二手资料方式收集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4种渠道:①格力、吉利官网大事记,对格力和吉利在发展历程中记录的关键事件进行整理、编码,形成事件数据库;②期刊文献: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整理并分析相关信息;③通过公开的新闻报道和网页资料收集企业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件,对不同来源数据和资料进行相互验证,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归纳发现制造企业关键事件发展脉络;④查阅相关书籍,如《格力模式》、《拿下沃尔沃——李书福传奇》等了解格力和吉利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并实现创新[27]。
本文涉及创新氛围、事件强度、事件时间、事件空间、创新能力、创新开放度和创新质量等关键构念。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明确关键构念内涵,得到如下关键构念描述:
(1)事件属性。事件系统理论认为,事件有主动性事件和被动性事件两个维度,每个事件包含强度、时间和空间3个维度属性[7-8]。本文参照刘东等[7]的研究,认为事件时间包含时机和时长;事件强度包含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事件空间包含事件起源、扩散范围、实体与事件的距离。
(2)创新氛围。创新氛围是指组织内部成员或外部研究者对工作环境的长期理解以及对其典型行为的描述[15]。本文认为,企业创新氛围存在于企业中,能够被企业员工感知,并影响其创新行为。
(3)创新能力。本文认为,通过吸收新知识、利用新科技、构建新流程等方法对产品、服务和系统进行改良、创新的能力称之为创新能力[20, 25],将创新能力划分为利用性创新能力和探索性创新能力两种。
(4)创新开放度。创新开放度是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实施创新及借助外部渠道将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程度[6,14]。本文采用Laursen & Salter的分类方法,将创新开放度分成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认为广度是指开放程度,即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组织合作的类型数量;深度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程度,即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13]。
(5)创新质量。创新质量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10]。本文认为创新质量是所有创新结果的总体反映,是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程度[1]。
根据编码规则,每个事件编码内容包括事件代码(事件发生的年月日)、分类识别(事件类别)和事件描述。本文共选取40个事件,分为主动型事件和被动型事件,将是否由企业主导事件的发生作为衡量标准。形成事件代码40条,事件代码由两部分组成,企业首字母加事件发生时间,如G代表格力,J代表吉利,J20051207表示吉利2005年12月7日发生的事件。
本文参照刘东等[7]的研究,认为事件强度包含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3个特征。将空间扩散范围分为:***可达行业外、**可达行业内、*可达组织内;事件强度分为3个层次:***代表性强;**代表性中;*代表性弱。事件维度如表1所示,每个事件的具体描述及事件属性如表2所示。
表1 事件强度
属性维度含义新颖性事件区别于现在及以往行为、特征和事件的程度事件强度颠覆性事件对常规活动的颠覆关键性事件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
数据来源:根据刘东、刘军(2017)和张默、任声策(2018)的文章整理
在分析思路上,本案例研究分析层次为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过程中经历的关键事件,试图通过对企业40个事件的研究,归纳发现企业关键事件发展脉络,揭示事件间的关联性,探索事件影响创新质量提升的路径与机理,并剖析该过程中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及创新开放度间的影响关系,归纳得出两家公司的关键事件发展脉络,如图1、图2所示。
通过对两家大型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以事件系统理论为基础,探索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及创新开放度的作用和影响机制(见图3)。
创新能力能够给企业创造收益,并通过减少创新活动成本和风险,带来间接创新效益[31]。被动性事件的发生及扩散,如市场需求变动、产品迅速迭代及新技术不断出现,促使企业开始思考和寻求新市场机会。在企业创立初期,由于缺少资源、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往往在被动事件下形成利用性创新能力,这一现象在企业多次事件中都有体现。如事件G20021220,格力到日本购买“多联机”技术受阻,让格力意识到传统以生产为导向的局限性以及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十分困难。格力为寻求突破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开展产品创新与自主研发。再如事件J20040616、J20051207和J20081106(被动事件),2004年国家为抑制经济过热,对市场秩序进行整顿,受宏观环境影响,汽车行业出现不景气。为应对该事件,吉利进行管理创新,决定收缩战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组织变革、文化变革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再造在吉利展开。2005年,吉利与马来西亚车企的合作受阻,这一被动事件促使吉利采用多品牌战略,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强收益稳定性,具体分析见表2。
图1 格力关键事件发展脉络
图2 吉利关键事件发展脉络
图3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制造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
在企业创立初期,由于缺少资源和经验,常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进行产品改良,并将收益持续性和稳定性置于重要位置,较少进行具有高风险的探索性活动。因此,在面对被动事件时,企业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分析所处环境,最终作出应对策略并识别出创新机会以提高创新质量,并且企业从事足够多的利用活动可以确保当前生存能力[32]。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a:企业创立初期,被动性事件促使企业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质量。
同时,已有研究发现,创新能力改变影响企业创新决策,利用性创新能力让企业对创新质量提升更有信心。本研究发现,被动性事件强度和空间扩散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转变。在成熟期,企业倾向于运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处理强度大、空间扩散范围广的被动型事件,从中寻找创新机会,从而对产品、服务及管理进行创新,提升创新质量,这一特征在本案例的G20021220、G20051107事件中均有所体现。如在事件G20051107中,因国有品牌缺乏核心技术,难以突破外资空调品牌在国内市场占95%以上市场份额的限制[33],国有产品销售额无法提高,这一事件不仅在公司内部扩散,其空间扩散范围还涉及行业对手和媒体,对此事件需作出应对。为攻克这一市场壁垒,格力成立研发小组,集中一切资源,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打破美日技术垄断,从而与国外品牌争夺市场[33]。
在事件G20051231 中,格力空调销量首次突破1 000万台套,问鼎世界空调行业销售冠军,其事件新颖性和颠覆性处于中等水平。随着在被动事件中不断积累经验,企业锻炼创新能力,使其从利用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过渡。对于格力而言,事件G20120315(产业转型)在空间扩散和事件强度两个方面对企业冲击较大,为此企业利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开始在智能家居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布局。类似情况在后续事件G20171231 和G20171129中也有所体现。对于吉利而言,被动事件J20151026、J20170604显示出环境保护限制越来越严格,企业通过探索性创新能力,在事件J20170804中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平台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环保要求,如表3所示。因此,本文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1b:被动性事件改变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其从利用性创新能力向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
表2 被动性事件促使企业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质量并通过主动事件进行后续应对
企业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格力G20021220 √格力购买技术受阻,日本核心技术不卖*******G20031215√成立国内首个空调研发中心********吉利J20040616 √吉利收缩战线,进行管理创新*******J20051207 √马来西亚政府禁止吉利汽车在该国销售********J20081106√ 吉利启动多品牌战略********
表3 被动性事件改变企业创新能力并通过主动事件进行后续应对
企业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格力G20051231√格力家用空调销量首次突破1 000万台套,超越LG,问鼎世界空调行业销售冠军******G20120315√由专注空调产业向全年布局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转变*******G20171231√智能装备覆盖10余领域,全年累计销售3 136台套*******G20171129√参与美国和加拿大空调国家的标准制定*********吉利J20051026√欧盟发布ELV报废车辆指令,对车企提出新要求*******J20170604√欧盟发布RoHS 2.0,环保限制严格,对车企提出新要求******J20170804√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
随着企业创新经验的不断累积,在利用性创新能力和探索性创新能力的交替作用中,企业通过对被动性事件的分析发现创新机会,并提升利用创新机会的能力。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抓住创新机会,以此拓宽创新广度,进而促进企业创新[34]。在表4中,企业在其所经历的被动性事件中挖掘创新机会,并通过主动事件进行后续应对。例如,中国智能家居潜在市场规模约为5.8万亿元[35],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海尔、美的先后提出智能家居战略规划,格力在事件G20100424后主动创造事件G20120315、G20190118,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通过拓宽创新开放广度,与中国联通、民生银行等企业合作,构建多元创新格局。在这些主动性事件创造和执行过程中,格力建立了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生产模式的智能家电生产基地。再如,事件J20081106和J20170804等,吉利通过对汽车动力模式、能源等方面的创新,与世界领先企业合作,提升创新质量。综上所述,企业创新能力受被动性事件强度和空间扩散范围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并且,企业能够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利用创新机会、拓展创新广度,从而提升创新质量。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c:企业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拓展创新广度以把握创新机会,提高创新质量。
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不断学习创新经验是提升创新质量的关键。由于被动性事件的发生,企业进入一个多变、不确定、复杂的环境[8],在探索性创新能力的帮助下,企业可以较快发现降低不确定性的策略,但也有可能造成创新结果不佳。当探索性创新能力无法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质量时,企业通过拓展创新开放度提升创新质量,这种能力累积具有时间跨度,在未来创新过程中会展现出来。如事件 J20020125、J20050520,吉利研制自动变速器,研制过程充满了失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创新质量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这一事件让企业体会到探索性创新的困难。同时,企业在事件中学会如何利用事件争取创新机会,在经历多年研发后,企业主动与相关方合作,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克服企业创新成果有限带来的困境,也为企业打开了外部创新资源获取渠道。在上述过程中,企业提升技术产品开发等创新能力,如表5所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d:当探索性创新能力无法提升创新质量时,企业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拓展创新开放广度,降低被动性事件的不利影响,通过新渠道获取并利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质量。
表4 利用主动性事件拓宽创新广度并提升创新质量
企业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G20100424√海尔进入智能家居,促使格力寻找新业务********G20120315√由空调产业向智能家居和新能源产业转变*******格力G20190118√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全产业链********J20170804√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共享技术,共同开发下一代纯电动车平台技术**********吉利J20170712√推出TX5,有纯电动、插电和增程式动力3种模式,可根据城市排放要求自动切换*********J20081106√吉利启动多品牌战略********J20180426√推出B级新能源汽车,节油率达到15% *********
表5 企业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拓展创新广度并降低被动性事件的影响
企业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吉利J20020125√邀请国家自动变速器电子电器课题组组长徐滨宽研制自动变速器*********J20050520√研制过程经历大量失败********J20090327√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J20130711√吉利汽车研究院开发的7速双离合变速器,于2013年下半年在DSI投产********
在创新质量提升过程中,创新氛围使企业创新能力支配地位发生改变。当创新氛围较弱时,企业专利创造能力[18]、员工创新意愿[17]和创新行为表现不佳[19],较难对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创新前景不清晰,无法进行高风险、探索性研发创新活动,因而更倾向于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处理被动事件。如事件J20030405、J20040202和J20050204,吉利在发展初期创新氛围不佳,战略目标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面对外资车企在中国的扩张,采用利用性创新能力处理被动事件,对旗下汽车的动力引擎、外形、内饰等加以改良。
当创新氛围较好时,企业创新动力较强,可以较好地把控资源、机会和风险等,从而运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应对被动性事件。如事件G20090409、G20140110和G20150109,当企业被树立为质量优秀、技术发明型企业时,企业创新氛围浓厚,面对竞争对手进入新领域的冲击,格力利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快速布局新产业,将被动事件当作机会处理。对于吉利而言,在事件J20170604、JJ20171113和J20171129中,企业内部创新氛围浓厚,坚持“自主突破创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术”的研发战略,先后投资多家新能源及飞行汽车研发公司,采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应对来自世界环保领域的严格限制以及消费者渴望改变出行方式的压力,如表6所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创新氛围不佳时,企业倾向于采用利用性创新能力处理被动事件;而当创新氛围较浓时,企业倾向于采用探索性创新能力处理被动事件。
在创立期,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积累资源、获得生存能力,如事件J19861101、J19950211,这一时期企业专注于通过生产制造进行资本和资源积累,较少通过探索新领域、新方法提升创新质量。而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与环境变化,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缩短,技术领域发生激进变革。在企业成熟期,一方面,现有产品和服务迅速老化,要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探索消费者新需求,发现行业新领域并进行创新试验;另一方面,相比于创立期,企业在成熟期积累了较多资源,因而能够支撑其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研发项目。如事件J20170804、J20171113、J20171129,这一时期企业专注于探索、创新,通过试验和冒险提升企业创新质量,见表7。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a:相比于创立期,企业在成熟期更能通过探索性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质量。
表6 事件体现创新氛围——创新氛围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G20090409√提出“研发投入不设上限”******G20140110√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颁奖单位:国务院)*********格力G20150109√格力凭借“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单位:国务院)*********G20171129√格力参与美国和加拿大空调国家的标准制定*********J20040113√企业战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J20030405√大众推出高动力、低能耗新型车********J20040202√外资车企扩大在中国生产规模********吉利J20050204√改良汽车引擎、改进汽车外形**********J20170604√欧盟发布RoHS 2.0,环保限制严格,对车企提出新要求******J20171113√收购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J20171129√利收购美国太力飞车公司,计划2023年推出全球首台垂直升降飞行汽车*********
表7 事件体现企业生命周期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吉利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创立期J19861101√创立吉利,制冷元件供应商*******J19950211√生产制造摩托车******成熟期J20170804√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共享技术,共同开发下一代纯电动车平台技术**********J20171113√收购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J20171129√利收购美国太力飞车公司,计划2023年推出全球首台垂直升降飞行汽车*********
企业在成长期获得产品质量竞争优势,如事件G19940508和G19960319,体现出企业产品质量有保证。在获得较多市场份额和资源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能够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施创新并借助外部渠道将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事件G20051107和G20100112通过合作,利用企业内外部不同技术及知识资源在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如表8所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b: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创新开放度起调节作用。
创新质量是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程度[10]。从事件G20051107、G20061115和G20100713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满足客户、员工和供应商利益,认为创新应该是有“质量”的创新[30]。创新质量是衡量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创新质量影响企业成长阶段[3]。如事件G20120315、G20190118,格力不再将业务局限于空调研发与家电生产扩能,而是从成熟期转向另一个创立期,将资金用于多元化拓展,重点布局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领域。再如,从事件J20130711、J20170712到事件J20180224、J20180917,吉利将战略转变为多元化、宽线条新能源战略,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芯片领域拓展,如表9和表10所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c:创新质量推动企业变革,从成熟期转向另一个创立期。
表8 企业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拓展创新广度减少被动性事件
企业格力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成长期G19940508√朱江洪提出实施“精品战略”*********G19960319√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格力空调销量位居家用空调销量排名国内第一**********成熟期G20051107√格力研发出首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压缩机,打破美国技术垄断**********G20100112√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表9 事件体现创新质量——创新质量推动企业变革(格力)
企业格力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成熟期G20051107√格力研发出首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压缩机,打破美国技术垄断**********G20061115√荣获“中国世界名牌”、“全国质量奖”(颁奖单位:国家质检总局)*******G20100713√向全球发布三项核心技术,填补了国际制冷行业空白************转型期G20120315√由空调向智能家居和新能源产业转变*******G20190118√多元化拓展,打造中国智能制造全产业链********
表10 事件体现创新质量——创新质量推动企业变革(吉利)
企业格力事件代码事件类型主动性被动性事件描述事件强度属性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事件空间属性成熟期J20130711√吉利汽车研究院开发的7速双离合变速器,于2013年下半年在DSI投产********J20170712√推出TX5,有纯电动、插电和增程式动力3种模式,可根据城市排放要求自动切换*********转型期J20180224√"收购戴姆勒(Daimler)9.69%股份,转型电动车领域*******J20180917√吉利集团加快布局新能源动力电池,设立湖北吉利衡远新能源科技公司********
本文基于事件系统理论,通过梳理我国制造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归纳企业创新质量发展脉络,发现事件通过改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质量的过程,揭示创新氛围和创新开放度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事件促使企业在不同时期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或探索性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质量。在这一关系中,创新氛围和创新开放度起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企业以创新能力为基础交替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模式,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主动性事件和被动性事件中作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当企业创新氛围感浓厚时,其对创新质量提升等具有较强信心,倾向于运用探索性创新模式应对事件;当企业创新氛围不佳时,其倾向于运用利用性创新模式应对事件。
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①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弥补了以往实证研究对制造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过程描述不足的缺陷;②在研究设计上,采用事件系统理论深入研究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过程,为研究创新质量提供了一种新分析方法;③从创新能力和创新开放度双视角构建创新质量提升理论框架,发现企业在事件中通过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两条路径提升其创新质量,所得结论丰富了对制造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机制的解释,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④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创新质量前因变量、创新质量内涵和创新质量作用方面,属于静态研究范畴,但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本文揭示事件在企业提升创新质量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事件系统理论应用范畴,在事件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间建立起联系,拓展了现有研究边界。
本文实践启示体现在:首先,制造企业应重视每一项创新活动即事件,始终保持对被动性事件的积极应对态度,敢于创造主动性事件抢占市场先机。在被动性事件处理过程中,通过提升创新开放深度将被动性事件处理结果内化为自身创新知识;在主动性事件创造过程中,运用创新开放深度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调适创新氛围,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其次,创新能力对企业提升创新质量有重要作用。结果发现,企业通过利用性创新能力、探索性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质量。因此,企业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质量。
本研究局限性如下:①基于双案例展开纵向研究,尽管分析了两家企业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但研究对象仍有所限制。一方面,选取的是家电和汽车行业企业,其发展历程、事件类型均具有行业独特性。未来研究应选取其它中国本土制造企业进行多案例研究,加强研究成果对多行业制造企业的论证意义。另一方面,未来可以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创新开放度对服务创新及创新质量的影响过程;②以企业经历事件为前因,主要研究事件通过改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质量的过程,但从企业规模与资源视角,此过程中企业规模、资本量及资源配置与利用等因素也会对创新质量提升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该结合上述因素,更加全面地探索事件对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过程与机理。
[1] 韩春花,佟泽华,刘晓婷,等.复杂动态环境下产业集群创新中的群体知识协同行为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9):69-76.
[2] 荆宁宁,黄申奥,李德峰.创新文化、顾客创新、社交媒体与创新质量之间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宏观质量研究, 2017,5(4):117-130.
[3] 张震.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企业规模[J].经济问题, 2018,(12):56-60+87.
[4] 赵玉林,高裕.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驱动作用——来自湖北省高技术产业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3):52-60.
[5] 毕楠,银成钺.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消费者不安全感研究[J].软科学, 2017,31(4):128-131.
[6] E1 HU.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80:31-371.
[7] 刘东,刘军.事件系统理论原理及其在管理科研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管理学季刊,2017,2(2):64-80+127-128.
[8] 张默,任声策.创业者如何从事件中塑造创业能力——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连续创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18, 34(11):134-149+196.
[9] 高孟立,范钧.外部创新氛围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18,39(12):103-112.
[10] 杨幽红.创新质量理论框架:概念、内涵和特点[J].科研管理, 2013,34(S1):320-325.
[11] 王丽平,王俊霞.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36(3):146-153.
[12] CHEN C J,HUANG J W,HSIAO Y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veness: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10,31 (8) :848-870.
[13] A L K S.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edd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2):131-150.
[14] 刘婷,张海雪.创新开放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一项Meta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8):93-100.
[15] LEE L, et al.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 26 (1) :124-136.
[16] 崔淼, 肖咪咪,王淑娟.组织创新氛围研究的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19,22(1):98-110.
[17] 王弘钰,于佳利.组织创新氛围对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19,33(2):126-129.
[18] 卫力,陈慧君.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化程度对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影响——来自五大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3):97-104.
[19] 陈久美,刘志迎.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二元创新与商业模式动态匹配——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8,11(6):592-611.
[20] BEELER LISA, ZABLAH, et al.How critical events shape the evolution of sales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a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s firm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74: 66-76.
[21] 张旭,颜静.基于社会互动和事件系统理论的“局”的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10):971-979.
[22] JOHNSON, HANA HUANG, JOHNSON, et al.Influence of event characteristics on assessing credibility and advice-taking [J].Journa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17,32(1):89-103.
[23] MORGESON F P.The external leadership of self-managing teams: intervening in the context of novel and disruptive even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3):497-508.
[24] 周嘉南,段宏,黄登仕.投资者与创始人的争斗:冲突来源及演化路径——基于我国公司公开冲突事件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5(6):154-163.
[25] KOOP MANN,LANAJK,BONO J,et al.Daily shifts in regulatory focus: the influence of work ev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 well-being[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6,37(8): 1293-1316.
[26] 贾东升.2019年中国家电行业[EB/OL].(2019-01-17)[2019-04-12].http://www.cheari.com/newsdetail.html?id=128851.
[27] 张振刚.格力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8 年年度报告[R].珠海:格力电器,2019:21-30.
[29] 蔡绍洪,俞立平.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企业效益——来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J].中国软科学, 2017 (5):30-37.
[30] STEFANO C, C G.How many patents does it take to signal innovation quality[J].Origi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5,43 (5) :66-79.
[31] 王站杰,买生.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战略——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 2019,31(3):193-202.
[32] 钟竞,陈松.外部环境、创新平衡性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5):67-71.
[33] 腾讯网.格力自主创新技术打破行业垄断[EB/OL].(2010-05-10)[2019-06-12].https://tech.qq.com/a/20100510/000313.htm.
[34] 孙旭.开放式创新广度、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 2015(10):80-85.
[35] 好居网.中国智能家居产值或突破万亿元[EB/OL].(2018-09-28)[2019-06-23].http://www.haoliv.com/s/111693.html.
[36] 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