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扶贫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

李冰冰1,彭华涛1,李 鹏2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创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建立在科技驱动及创业导向基础之上的科技创业扶贫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缓解和消除贫困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系统梳理科技创业扶贫研究相关文献,从科技创业与扶贫、科技与创业扶贫、科技扶贫与创业三者关系视角界定科技创业扶贫内涵,阐述“三农”语境下科技创业扶贫的重要意义,总结科技创业扶贫工具,归纳科技创业扶贫的多种模式,揭示科技创业扶贫内生和外生影响因素,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科技创业扶贫;扶贫过程;创业扶贫;就业扶贫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Poverty Allevi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Li Bingbing1,Peng Huatao 1,Li Peng 2

(1.School of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ahan 430070,China;2.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ahan 43007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rive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lleviate and eliminate poverty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is paper perform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poverty alleviation.First,we def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ties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to poverty allevi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trepreneurial poverty allevi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entrepreneurship.And then,we exp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armers,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Finally,we summarize its tools,refine its various models,analyze it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mployment

DOI10.6049/kjjbydc.20200103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10-0152-09

收稿日期:2020-03-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630086);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HBZZ-2018-20)

作者简介:李冰冰(1988-),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彭华涛(1979-),男,湖北天门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李鹏(1984-),男,天津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0 引言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贫困人口比例已降至8.6%。但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创业为消除贫困及刺激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其已成为世界贫困和低收入地区经济发展减贫的有效工具和手段[1-3],而扶贫对象理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成为扶贫工作的积极推动者[4]。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创业教育思想扶贫[5-7]、创业企业就业扶贫[8]、创业支持部门公益金扶贫[9]以及社会创业救助扶贫[10]等。当前,国际援助、小额贷款、社会创业、金字塔倡议、财产权促进等已被广泛证实为五大扶贫项目[11],但诸多学者认为必须依靠贫困对象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并增强其参与度、获得感和满足度,确保生存型创业成为减贫、脱贫的有效途径[8]。然而,创业活动并不总是推动经济增长[12],由创新驱动的机会型创业与科技创业才是科技扶贫与创业扶贫得以有效结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314]

学界对科技创业扶贫相关问题的探讨源自于不同学者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科技管理[15]、创业经济[16]、公共治理[17]、减贫扶贫[18]和精准扶贫[19]等,由此使得对科技创业扶贫的交叉学科内涵及其逻辑与范式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因此,本文利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科技创业扶贫进行内涵界定,探究科技创业扶贫工具及其影响因素,丰富科技创业扶贫理论基础,指导中国情境下的科技创业扶贫实践。

1 科技创业扶贫内涵

学术界对科技创业、创业扶贫、科技扶贫的概念界定相对比较清晰[16,18,20],为更好地理解科技创业扶贫内涵,本文对科技创业与扶贫、科技与创业扶贫、科技扶贫与创业三者间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梳理。

(1)科技创业与扶贫的关系。科技创业多表现为创新型企业家在现有组织内以研究、开发新技术为基础建立和管理企业的过程,其聚焦于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21]。贫困对象以分布式代理或嵌入式参与融入科技创业活动中[22],既可以利用小额信贷投资科技创业企业获取投资性收益,也可以是科技特派员创立企业带动贫困对象参与企业生产活动获取就业性收入[18]。考虑到贫困对象的投资风险偏好,贫困对象往往倾向于就业性创收。因此,科技创业与扶贫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利用技术创业增加就业机会,贫困者以被雇佣方式实现就业扶贫[16]

(2)科技与创业扶贫的关系。创业扶贫是一个长期创造扶贫解决方案的创业过程,由具有创业意愿、资源与能力的个人在特定经济体中创办小型或微型企业并创造大量财富和就业机会[6]。创业扶贫往往是帮助贫困对象脱离贫困环境,解决生存问题[23]。扶贫工作积极推动者应该是自力更生的贫困对象[4],但贫困地区落后技术常常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4],贫困地区创业扶贫依赖技术创新与进步[13,14],科技助力创业扶贫实施。科技促进创业扶贫实效的稳定性,加速实现脱贫并不再返贫[24]。科技与创业扶贫关系重点体现在贫困对象以自我雇佣方式,在创业过程中依靠政府或其机构的技术支持,以技术手段提高生产力,通过产量增加实现创收进而实现减贫或摆脱贫困。

(3)科技扶贫与创业的关系。科技扶贫是指运用相关技术扶助贫困对象实现收入脱贫的活动,如灌溉技术、播种技术、采摘技术和储藏技术[6,16,25],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26]。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甚至纯体力劳动、靠天吃饭的现象,但技术引进明显推动贫困对象生活物资增产[25],并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26]。科技扶贫能够促进贫困对象收入增加,提高贫困对象幸福感和获得感[26],从而为创业奠定资源基础。另外,科技扶贫还有可能派生新创业机会[27],促进贫困地区创业活动增加,扶助贫困对象以自我雇佣方式摆脱贫困。

基于上述关系阐述,学术界对科技创业扶贫主要存在以下3种解释:①科技创业企业带动贫困对象就业,扶助贫困对象实现被雇佣脱贫,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就业扶贫[18];②贫困对象创立新企业或新项目,在运用某一种或多种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雇佣或自主经营的创业扶贫[6];③政府或第三方机构以提供科学技术的扶助形式帮助贫困对象创业,包括技术设施、技术培训、技术补贴等实现创业脱贫[28-30]。对科技创业扶贫内涵也可以从多元化主体角度予以解释。如当贫困对象是潜在创业者时,可借助外生技术支持,依靠内生创业意愿和能力,通过自我雇佣形式达到创收脱贫;当贫困对象已是创业者时,可通过技术引进或创新实现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自主创造财富实现脱贫;当贫困对象尚无创业意愿或能力时,可参与科技创业企业生产或投资活动,为企业收益增长而助力,以财富增加的方式摆脱贫困。因此,科技创业扶贫被认为是通过科学技术方法扶助贫困对象以创业或就业方式实现财富创造的扶贫活动。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科技创业扶贫内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创业扶贫概念框架

2 科技创业扶贫工具

科技创业扶贫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内涵以及创意、创新与创业特质基础之上的扶贫方式,其离不开财政拨款、公益基金、社会捐赠、小额贷款等的支撑,且对于金融技术、科技教育、技术培训、技术设施、科技孵化器等工具的依赖性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技术。科技创业扶贫金融工具提升了消费配置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有效减少了贫困现象[31],金融工具涉及区块链金融、移动货币等[31,32]。然而,Bateman等[33]对金融技术促进减贫和地方发展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部分金融技术释放的价值并未转移到贫困对象手中,这就要求金融技术引进与应用要集中到贫困对象扶贫和再投资活动中,由金融机构或金融合作社牵头,共建资金池。金融技术确保了资金储存与交易的安全性,帮助贫困对象弥补资金缺口,进而提升金融技术扶贫运行效率。

(2)科技教育。科技教育促发的能力、价值观、知识和理念有助于贫困人口、贫困社区、贫困国家转变,可为其提供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催生创业动机[6]。鉴于科技的生产力促进作用,迫切需要将科技教育思维纳入创业教育中,设计相关科技教育课程以减少贫困、增加就业[7]。科技教育作用机制在于加强贫困对象对科技创业扶贫的认可,扶助贫困对象用科学技术思维解决生产与发展问题。整体而言,科技教育有助于提高贫困对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生产力,增强贫困对象的生存型创业能力[8,23],从动机、倾向、意愿、理念等角度提高贫困对象创业时效,促进贫困地区创业经济可持续性增长。

(3)技术培训。扶贫对象需要的技能通常包括技术技能、企业管理技能和个人创业技能等[34]。通过技术培训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对于贫困对象获得各种形式的创业物资资源具有关键性作用[35]。缺乏核心技术,无法突破资源瓶颈,必将阻碍科技创业扶贫活动开展[36]。高质量技术培训及相应学习与指导,有助于扶贫对象生存型创业的包容性增长[17],并降低扶贫对象创办企业的失败率[14]

(4)技术设施。科技创业扶贫建立在扶贫对象科技创业所需的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基础上,包括设施、网络、信息等[28]。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针对贫困对象创业提供所需的公共物品及补贴投资,通过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支撑科技创业扶贫[4]。当科技创业扶贫面临基础设施瓶颈时,捐赠、租赁、共享等方式已被官方应用于弥补技术设施缺口[37]。与此同时,科技创业扶贫鼓励通过技术设施弥补创业扶贫对象数量与质量存在的不足[29]

(5)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扶贫存在多种形式的科技孵化器[14],包括淘宝村[38]、创业发展中心[29]、农民创客空间[39]、农民创业园[40]等。科技孵化器促进和鼓励创新,能够加速技术商业化,在减贫、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1]。科技孵化器帮助贫困创业者建立自信[27],为科技创业扶贫搭建资源拼凑、整合与集成创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咨询等创业资源[29],同时亦可发挥创造就业和财富倍增效应[14]

3 “三农”语境下的科技创业扶贫逻辑

3.1 科技创业扶贫与农民

贫困对象必须是扶贫活动的第一推动者[4],改善贫困对象生活状况是扶贫的基本目标,其根本任务是阻止产量增长率下降。贫困对象大多来源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区,务农或外出打工是绝大多数贫困对象的唯一选择,贫困农民下一阶段增产不得不依靠生物技术提供的科学进步[42]。技术引进与创新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增加了贫困农民收入,降低了因病致贫的概率[26]。科技创业扶贫鼓励农民创新增产扶贫路径,帮助贫困农民实现生计多样化、营养安全和减轻贫困[16]。常见的技术依赖路径有改良农作物品种、新一代肥料、规模灌溉、自动化收割等,以此促进贫困农民实现农作物增产脱贫。贫困农民当年收成和次年播种决策离不开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受到洪水和干旱的危害,易促使贫困对象再返贫或加剧贫困程度。考虑到品类选择和气候弹性的影响[16],科学技术实施一方面能够帮助贫困农民减少不利气候条件下的使用风险,在好天气期间充分利用正偏差扶助贫困农民实现增产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扶助贫困农民在实践创新中创业学习,帮助贫困农民创立企业,带动其他贫困农民实现技术型务农。科技创业扶贫促进了贫困农民生活资料增产,为其提供了创业机会,有助于就业辐射作用的发挥。

3.2 科技创业扶贫与农村

科技创业扶贫相比一般扶贫方式创造了更多生产力,通过一般均衡和乘数效应刺激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26]。除农业劳动力外,还培养了更多非农劳动力,给人力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带来了发展的可能。先进技术引进、改进技术采用等促进农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并将农民自身资源分配到不同用途中,如创建新发展项目。科技创业扶贫的高产效益提高了贫困对象家庭幸福感[26],这种幸福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农村实施科技创业扶贫热情。科技创业扶贫带来的就业扶贫,能扶助贫困对象获得较高收入。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扶助贫困对象创造更多财富,吸引在外务工农村人口返乡就业或创业[38]。农村人口数量壮大促使科技创业扶贫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43],有利于多样化经济项目开展。加之农村网络和资源的利用,科技创业扶贫推动农村高潜力企业创立与发展,扩大农村业务市场,促使按需销售向按需制造转变,为贫困对象提高收入水平和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了更多可能[38,43]。科技创业扶贫推进了贫困农民就业扶贫和创业扶贫,刺激了农村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水平提升,有助于整个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3.3 科技创业扶贫与农业

许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取决于农业部门增长和发展[42],面对仅扩大耕种面积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均粮食需求已不复存在,农业增长和发展离不开增产技术选择[26],而实现增产和贫困治理的根本路径主要依靠科技创业扶贫。采用技术创新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贫困对象实现自我雇佣和同时维持生计的农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农业技术影响贫困对象脱贫速度和程度[26]。在贫困地区,相较于渔业、餐饮业、采矿业等小微企业,发展农业是更为广泛的选择。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先导作用,而创业是创造就业机会和随后减贫的关键机制[29]。科技创业扶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应将技术工具全面纳入农业发展和扶贫战略中[42]。科技创业扶贫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扩大了农村土地面积使用效益,提高了农业发展速度和规模[26]。农业发展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促使政府所在地灵活政策的出台[38],又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吸引大批科技创业企业入驻农村,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4 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4.1 主动型好与被动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从贫困对象参与科技创业扶贫方式进行划分,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如图2所示。贫困对象是创业扶贫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4],主动型科技创业扶贫的主要目标是以贫困对象的自我创业实现创业脱贫。主动型模式实施依赖于贫困对象创业意愿和能力,科学技术设计是否有效取决于贫困对象使用效用大小。然而,贫困对象并不急于获得更多教育或职业技能,偏向于将科学技术用于娱乐[44]。只有在贫困对象具有扶贫意愿和创业能力以后,才能使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效用。根据科学技术实施方向,主动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可分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扶贫活动和创业企业科技扶贫活动两种。其中,科技型创业企业扶贫活动是指贫困对象创立科技型企业,以自我雇佣方式实现脱贫。要求贫困创业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善于从事科技型新企业管理与运作,相较于其它类型创业企业,科技型创业企业扶贫活动具有更高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收入。而创业企业科技扶贫活动是指贫困对象成立一般企业,如建设农场,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产品;如灌溉技术,以自我雇佣运营方式实现新企业盈利创业脱贫。

被动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主要依赖于已有创业企业或潜在创业企业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并扶助贫困对象实现就业脱贫。当地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干预措施,或通过城市居民迁入贫困地区创业或在贫困地区创建新的本土企业[43],通过创业企业提供就业方式扶助贫困对象实现收入增加进而实现脱贫。创业企业类型各异,但在创业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科学技术影响创业企业运营效益,直接影响贫困对象就业收入。根据创业企业创新路径,被动型科技创业扶贫分为工艺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科技创业扶贫两种模式[21]。一方面,在工艺创新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中,创业企业将当前市场技术融入到生产材料中[27],与当地环境相结合生产高质、高量产品,为贫困对象创造就业机会。优质产品能改善贫困对象生活状况,对贫困对象的微型创业活动提供种子;另一方面,在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中,技术创新常依托于改良的成熟技术,改良技术能显著增加贫困地区农作物收入并减少贫困[26]。科学家更愿意在金字塔底部市场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17],然而,对不成熟技术引进的大量资源投入是灾难性选择[4],这就要求科学家结合贫困对象当地环境,与贫困对象共同开发适合本土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技术[27]

图2 主动型与被动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4.2 低质量型与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从创业企业类型和科学技术水平进行划分,可将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分为低质量型和高质量型两种,如图3所示。低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是指贫困对象创办的企业偏向于非科技型创业企业,且企业运营采用较低水平的科学技术或传统技术。科技创业扶贫离不开地方政府相关补贴和贷款,小额信贷门槛设置过低会导致对特许经营、家政服务、零售或街角杂货店、餐馆及其模仿产品和服务投资增多[30],进一步导致科技创业扶贫质量低下。从事科技创业扶贫的贫困对象无法找到适合内心想法和自身努力的科技创业扶贫文化,易导致较高的贫困地区智力资本流向对科技创业扶贫更为支持和友好的地区。科技创业扶贫地位较低地区常促使低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成为唯一的创业扶贫类型,这与当地政府技术相关政策有关。尤其是仅注入风险资本,会直接促成低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30]。在变革性创业活动中,出现非传统想法、企业、产品等可能性很小,发展中国家常因失业、就业不足、残疾等而致贫[5,10,30]。贫困对象为生计迫不得已创业,在创业意愿和能力受限前提下趋向于低质量型创业。贫困地区的恶劣环境并没有促使贫困对象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或创立高科技型企业,而是更偏向于对现有企业的纯模仿[29]。这将导致普遍存在推动型创业,而非拉动型创业[9,30]。低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具有创业企业偏向低科技运用或非科技型创业、贫困对象创业意愿被动、科技创业文化地位低等特点。

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是指科技型创业企业采用较高的科学技术运营创业企业。高质量型模式建立在低质量型模式基础上,采用模仿创新方式实现自我雇佣或自主经营。对于贫困对象来说,其能接受的创业风险较低,更倾向于从事有保障的工作[9]。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资源现状,大部分贫困对象偏向于模仿创新。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影响贫困对象创业决策方向和模仿创新偏好程度。科技创业扶贫地位较高地区易促使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活动开展[30],在这种条件下贫困对象更愿意创立高质量型创业企业。较高水平的科技创业扶贫文化和相关政策刺激了贫困对象作为创业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加速了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生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持包容与支持态度,支持致力于提高科技能力的卓越中心机构建设[45],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和高质量型创业企业作用的发挥。高质量型科技创业企业通过向贫困对象提供高质量、负担得起的产品,提升贫困对象自尊[46],进而使其能够释放天生创业能力,最终以创业扶贫方式实现自我脱贫。从创业企业带动就业看,贫困对象主要利用先进技术或改良技术在创业企业中实现就业扶贫。在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过程中,科技特派员与贫困对象建立利益共同体,积极创办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形成技术联盟机构,发展创新与创业,推动当地产业链发展与培育[47]。科技特派员采用公司、协会、贫困对象、创业基地等形式将创业资源嵌入创业链各环节,引导贫困对象积极创业,实现自我就业、自我脱贫[38,47]。相较于低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具有创业企业偏向高科技企业、贫困者创业意愿主动、科技创业文化地位高等特点。

图3 低质量型与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4.3 市场导向型与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从科技创业扶贫活动采用科学技术的市场潜力和成本支付划分,可分为市场导向型和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如图4所示。科学技术的引进与运用是发展中国家赋权和创收的有力工具,是实现减贫的关键活动[25,48]。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先进技术安装过程比城市更复杂、安装成本更高,但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能促使贫困对象单位面积收入增加[48]。市场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偏好选择技术创新,变革性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应用风险,促使保守型贫困对象在技术创新企业以就业方式参与科技创业扶贫活动,而冒险型贫困对象愿意将技术创新或改良技术替换到原有生产工艺中,以创业方式增加企业收益从而实现脱贫[16,38,49]。科学技术的使用改变了贫困对象思维方式,促进了生产工艺多样化发展。贫困对象对新事物、新技术使用多持观望态度,倾向于选择就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在第三方平台信息共享和科技特派员力量推动下,部分贫困对象愿意从就业扶贫转向创业扶贫进而获取更多财富[18,38],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依赖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有利于网络创业克服地理限制[38],为贫困地区交易活动提供新市场发展机会,但前期市场规模较小、交易成本较高。市场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具有较高的实施风险和投入成本,但也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基于科学技术种类不同,不仅易促成就业扶贫,也易促进创业扶贫。

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是指贫困对象愿意支付一定成本来使用某一种或多种科学技术,将其用于科技创业扶贫活动中。科学技术使用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其操作、维护和升级也需要更多经费支撑[44] ,由此可能加剧原本生活资料就匮乏的贫困对象的脱贫压力。处于金字塔底部市场的大多数贫困人口,最初被提供的产品多偏于与现有产品不同价值主张的劣质产品[17]。贫困对象使用的产品与技术大多成熟度较高,且其使用价格是贫困对象愿意支付并且能够支付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可能导致贫困对象深度贫困或再返贫[4]。经过当地政府相关技术教育或技术培训,贫困对象愿意将成熟技术融入现有生产工艺,利用科学技术代替原有较落后的纯手工技术或传统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并实现创收。基于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的成熟技术,其应用失败风险性较小,对贫困对象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贫困对象在使用成熟技术之前,较高预期收益可能促使其通过创立企业实现创业扶贫。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鼓励创业企业采用工艺创新,在当前生产工艺中融入新技术,并运用科学技术力量提升创业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工艺创新促进创业企业实现效益增长,贫困对象通过提升创业企业产量实现创业脱贫。随着创业企业价值链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可通过相互间技术改进弥补早前的性能缺陷,促使新科学技术取代现有科学技术,有可能还会催生新技术经济范式[17],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创收水平,挖掘更多潜在创业机会产生。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具有较低的成本支出、市场发展较成熟、工艺创新易促创业扶贫等特点。

图4 市场导向型与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5 科技创业扶贫影响因素

科技创业扶贫实施效果受到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科技创业扶贫的认知、贫困对象特质、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模式配套、精准扶助方式等因素。科技创业扶贫第一响应者是贫困对象,贫困对象对科技创业扶贫的认可直接关乎到科技创业扶贫能否实施,而贫困对象特质直接影响科技创业扶贫实施成效高低。除受内生因素制约外,科技创业扶贫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模式配套情况等外生因素的制约。

(1)科技创业扶贫认知。科技创业扶贫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但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技术教育或技术培训存在歧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技术,使得技术人员地位变得更尴尬[50],而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匮乏易导致国家趋于贫困。贫困对象对科技创业扶贫的正确认知存在偏差,部分贫困者倾向于提供非农劳动力[27]。为减轻贫困,必须融合、补充农业和非农业活动[16]。因此,贫困对象应清晰认识自身处境与需求,选择合适的科技创业扶贫模式。

(2)贫困对象特质。贫困对象家庭背景、创业意愿和能力、风险持有态度等影响科技创业扶贫实施成效。贫困主因是因为收入不足或资产短缺,由家庭生产力低下造成,科技创业扶贫离不开贫困对象家庭背景的影响[6]。科技创业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扶助贫困对象脱贫,贫困对象创业意愿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科技创业扶贫活动开展效果[44],也关系到贫困对象参与积极性。贫困对象对自身风险持有态度与科技创业扶贫就业扶贫或创业扶贫决策有紧密关系,关乎到扶贫收益大小。而贫困对象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活动[29],由此决定了前期科技创业扶贫实施的主要路径。

(3)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业扶贫实施受特定经济体的影响,低收入经济体偏向于创造就业扶贫,而高收入经济体更愿意选择创业扶贫[5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解决贫困问题能力高低有关系,而解决能力受经济增长速度限制[53]。社会经济背景影响潜在创业[9],科技创业扶贫促使贫困对象从维持生存转向市场导向发展,其成败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限制贫困地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科技创业扶贫相关活动。

(4)商业模式配套。科技创业扶贫不仅依赖于技术层面创新,还需要商业层面创新[52],而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功脱贫的可能性[8]。科学技术供给商业模式配套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机会。双创新融合促进了就业创造、贫困减轻和融资获取,有利于科技创业扶贫工作开展[52]。科技创业扶贫创业对象具有广泛的技术知识,但常常缺乏必要的商业头脑[21],商业模式配套匮乏将制约科技创业扶贫绩效增长。创业企业商业网络和外部机构相关专家网络要嵌入社会网络中[21],利用商业模式配套,提高科技创业扶贫绩效实现可持续增长。

(5)精准扶助方式。相较于粗放型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方式实施效果更佳,促使基于“造血式”创业或就业扶贫的科技扶贫项目开展[19]。精准科技创业扶贫实施效果取决于对贫困对象特质、科技创业扶贫认知、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模式配套等信息的融合处理水平,以及对金融技术、科技教育、技术培训、技术设施、科技孵化器等工具的高效运用程度,其是否高效直接受限于科技创业扶贫项目配置精准程度。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调整[42]、小型旅游企业培育[54]等需要考虑资源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精准配置力度,商业技能、领导力、社会关系、政府支持等配套亦需要考虑精准实施方向。贫困地区精准扶助方式选择的精准情况能推迟收益递减[42],减少过度使用造成的污染,提高科技创业扶贫成效。

6 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总结

科技创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业扶贫是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以及后脱贫阶段的有效扶贫方式。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解释了“什么是科技创业扶贫”、“以什么方式实施”、“受哪些因素影响”等问题。

本文基于对科技管理、创业经济、公共治理、减贫扶贫、精准扶贫等领域的不同理解,从科技创业与扶贫、科技与创业扶贫、科技扶贫与创业三者间关系阐述科技创业扶贫内涵,认为依托科学技术扶持贫困对象开展创业以实现财富创造的活动均属于科技创业扶贫范畴。本文认为科技创业扶贫活动离不开金融技术、科技教育、技术培训、技术设施及科技孵化器等工具。科技创业扶贫与“三农”问题不可分割,贫困农民依靠科技创业扶贫获得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提高了贫困对象生活热情,高效脱贫吸引贫困对象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速度并促使良好政策的积极出台,为贫困对象就业、创业及快速脱贫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结合典型的科技创业扶贫活动,本文对科技创业扶贫模式进行系统归纳。从贫困对象参与方式视角,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科技创业扶贫两种模式。其中,主动型模式主要发展科技型创业企业扶贫或创业企业科技扶贫来实现创业脱贫,而被动型模式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或工艺创新实现就业脱贫。从创业企业类型及其科学技术水平视角,可分为低质量型和高质量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其中,贫困对象创立或就业的企业类型偏向于非技术或低技术,属于低质量型模式,多采用纯模仿行为实现创业脱贫,而高质量型模式则多采用模仿创新行为实现就业或创业脱贫。从采用科学技术的市场潜力和成本支付情况看,可分为市场导向型和成本导向型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其中,市场导向型模式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有助于就业和创业脱贫;成本导向型模式支付成本较低,市场发展较成熟,有助于创业脱贫。以上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均受到内生因素或外生因素的影响,如科技创业扶贫认知程度、贫困对象特质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商业模式配套情况和精准扶助方式选择等。

6.2 未来展望

近年来,科技创业扶贫得到众多学者广泛关注,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科技创业扶贫研究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科技创业扶贫内涵和外延。科技创业扶贫是一个内容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科学技术应用、创业活动开启、贫困对象帮扶等,对科技型创业企业扶贫活动、创业企业科技扶贫活动等存在多种理解。因此,既可以从贫困对象、创业企业、政府机构等层面展开分析,也可以从主动性与被动性、低质量或高质量、市场导向与成本导向等层面着手研究。未来对科技创业扶贫的研究需要基于特定视角分析其层次或层面,进一步扩充科技创业扶贫概念外延。

(2)科技创业扶贫影响因素。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对科技创业扶贫的影响框架已初步建立,未来需要拓展某一特定因素或组合因素对科技创业扶贫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贫困对象对科技创业扶贫认知水平、贫困对象自身特质差异、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商业模式配套完善程度和精准扶助方式选择类别等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层面采用的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不同,不同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影响因素和扶贫成效有待探讨。

(3)科技创业扶贫精准实施。农业领域精准科技扶贫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技术使用精确度能够帮助农民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异质性效用,促进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被不同种类小规模地块聚合成同质大环境,从而帮助贫困地区整体实现脱贫。未来需要从精准角度实施科技创业扶贫,包括精准科技创业扶贫对象识别、政策实施、活动帮扶、脱贫成效等。

(4)网络创业扶贫发展趋势。网络创业降低了农村网民及农村消费者进入壁垒和交易成本,在新兴市场掀起下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网络技术为贫困对象带来了更好的市场准入、更好的农产品和产品定价,以及更好的天气信息获取。随着网络创业平台创立与通信信息技术的普及,基于数字信息化的网络创业扶贫成本更低、市场发展潜力更大,属于高质量型、主动科技创业扶贫模式,网络创业扶贫相关研究有待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 KAREEM R O.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poverty allevi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2015,7(1):1-16.

[2] MISANGO S B,ONGITI O K.Do women entrepreneurs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poverty? a case in Keny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search,2013,2(1):87-103.

[3] SI S,CULLEN J,AHLSTROM D,et al.Special issue:busines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oward poverty reduction[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8,30(3-4):475-477.

[4] LONDON T.A base-of-the-pyramid perspective on poverty alleviation[J].Ann Arbor:The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University of Michigan,Working Paper,2007:1-46.

[5] EFE A J.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 panacea for unemployment,poverty reduction and national insecurity in developing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2014,4(3):124-136.

[6] HUSSAIN M D,BHUIYAN A B,BAKAR R.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an empirical review [J].Journal of Asian Scientific Research,2014,4(10):558.

[7] AKANI A.Integrating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a strategy for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reduction in Nigeria[D].Depart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Ebonyi State University,Abakaliki,2012.

[8] SI S,YU X,WU A,et al.Entrepreneurship and poverty reduction:a case study of Yiwu,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5,32(1):119-143.

[9] GOEL G,RISHI M.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to alleviate poverty in India:an overview of government schemes,private‐sector programs,and initiatives in the citizens' sector[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54(1):45-57.

[10] CONNOR R F,BENT-GOODLEY T B.Zanzibari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understanding efforts to build local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J].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2016,24(3):302-318.

[11] ALVAREZ S A,BARNEY J B,NEWMAN A M B.The poverty problem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solu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5,32(1):23-37.

[12] ALVAREZ S A,BARNEY J B.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4,38(1):159-184.

[13] BAMIRO O A.A framework for the strategic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or African development[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19(1):217-255.

[14] BUBOU G M,OKRIGWE F.Fostering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 case for technology incubation in Bayelsa State,Nigeria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4(6):138-149.

[15] BATEMAN M,DUVENDACK M,LOUBERE N.Is fin-tech the new panacea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contesting Suri and Jack's M-Pesa findings published in science[J].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2019:1-16.

[16] DEY A,GUPTA A K,SINGH G.Innovation,investment and enterprise:climate resilient entrepreneurial pathways for overcoming poverty [J].Agricultural Systems,2019,172:83-90.

[17] HALL J,MATOS S V,MARTIN M J C.Innovation pathways at the base of the pyramid:establishing technological legitimacy through social attributes [J].Technovation,2014,34(5-6):284-294.

[18] 张静,朱玉春.产业融合、社会资本和科技创业减贫[J].农业技术经济,2019(11):74-82.

[19] 周华强,冯文帅,刘长柱,等.科技扶贫项目管理创新研究:理念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197-204.

[20] 韩永滨,王竑晟,段瑞,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创新举措及成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0):1176-1185+1080.

[21] ANTONCIC B,PRODAN I.Alliances,corporate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ing a model on manufacturing firms [J].Technovation,2008,28(5):257-265.

[22] GARUD R,KARNØE P.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03,32(2):277-300.

[23] BRUTON G D,AHLSTROM D,SI S.Entrepreneurship,poverty,and Asia:moving beyond subsistence entrepreneurship[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5,32(1):1-22.

[24] MUHAMMAD YUNUS.Halving poverty by 2015--we can actually make it happen[C].The Round Table:The Commonweal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3,92:370,363-375.

[25] BURNEY J A,NAYLOR R L.Smallholder irrigation as a poverty alleviation tool in sub-Saharan Africa[J].World Development,2012,40(1):110-123.

[26] KASSIE M,SHIFERAW B,MURICHO G.Agricultural technology,crop income,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ganda[J].World Development,2011,39(10):1784-1795.

[27] JAIN S,KOCH J.Crafting markets and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underserved communities:social ventures and clean energy provision in Asia[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9:1-21.

[28] ARNOLD D G,WILLIAMS L.The paradox at the base of the pyramid: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market-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60(1/2):44-59.

[29] ADEMOKUN F,AJAYI O.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business ownership and women empowerment in Nigeria[J].Journal of Business Diversity,2012,12(1):72-87.

[30] VENKATARAMAN S.Region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1):153-167.

[31] SURI T,JACK W.The long-run poverty and gender impacts of mobile money[J].Science,2016,354(6317):1288-1292.

[32] AMMOUS S.Economics beyo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digital currencies' potential for growth,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Private Enterprise,2015,30(3):19-50.

[33] BATEMAN M,DUVENDACK M,LOUBERE N.Is fin-tech the new panacea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contesting Suri and Jack's M-Pesa findings published in Science[J].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2019:1-16.

[34] IDRIS A J,AGBIM K C.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poverty alleviation:a study of women entrepreneurs in Nasarawa State,Nigeria[J].Journal of Research in National Development,2015,13(1):208-222.

[35] FRÖCKLIN S,JIDDAWI N,DE LA TORRE-CASTRO M.Small-scale innovations in coastal communities:shell-handicraft as a way to empower women and decrease poverty[J].Ecology and Society,2018,23(2):34-43.

[36] AGYAPONG D.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ctivities,income level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ghana-a synthe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0,5(12):196-205.

[37] ADEODU A,DANIYAN I,OMOHIMORIA C,et al.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nigeri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promotion of smes (case of design of manually operated paper recycling pla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2015,3(4):124-131.

[38] HE X.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solution to rural poverty:theory,practi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19,24(1):195-204.

[39] YU H.Beyond e-commerce:the social case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J].China Perspectives,2017(4):3-8.

[40] 黄承伟,覃志敏.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扶贫机制创新——基于重庆市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5):51-55.

[41] QURESHI D I A,QAISAR S,WHITTY D M.An empirical study of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of pakistan[J].European Jour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6,8(6):41-47.

[42] DE JANVRY A,GRAFF G,SADOULET E,et al.Technolog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and poverty reduction[J].Concept paper for WDR on poverty and development,2000:1-14.

[43] LEE S H,PHAN P.Initial thoughts on a model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World entrepreneurship forum.Baltimore,2008:14-15.

[44] TOYAMA K.Can technology end poverty [J].Boston Review,2010,36(5):12-29.

[45] CHATAWAY J,SMITH J,WIELD D.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nership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fric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5(2):103-123.

[46] SCHWITTAY A.Incorporated citizens:multinational high-tech companies and the BoP[J].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2,8(1):43-56.

[47] 肖志扬.湖南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扶贫模式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84-587.

[48] KENNY 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direct poverty alleviation:costs and benefits[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02,20(2):141-157.

[49] SANDU R,GIDE E.Technological,organis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O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doption of cloud based service SMEs in India[C].2018 IEE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 (CLOUD).IEEE,2018:866-870.

[50] AKPOYIBO E F E.Entrepreneurship into technica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veT) in Nige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5,2(9):463-470.

[51] ADENUTSI D E.Entrepreneurship,job creation,income empower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low-income economies [R].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Germany,2009.

[52] FRANCKE E,ALEXANDER B.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in South Africa through innovation:a mode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J].ActaCommercii,2019,19(1):1-11.

[53] HALOS S C,DAVID C C,PONCE E R,et al.Philippine 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system:resource allocation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reforms[R].PID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1999.

[54] LIANG Z,BAO J.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segmenting small tourism entrepreneurs and effectively supporting the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8,26(11):1984-2001.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