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协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创新效率,改善创新效果的重要举措,培育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有利于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德鲁克[1]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正是其不断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将外部信息、资源与内在需求不断整合的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知识型员工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不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而且有利于更加自主地进行选择性学习,而这些对知识型员工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问题发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组织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组织将既定目标或任务分解,通过员工创新实践以更加优化的方式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通过创新,适应企业竞争战略重心从价值分配到价值创造的变化,而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正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企业员工对自身印象、效能等方面具有自我认知,当其将价值观和能力与环境进行匹配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创新行为[2]。因此,从个体感知视角研究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构成维度,既有利于知识型员工认知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组织引导员工增强创新能力,进而构建组织和员工对个体创新能力认知的桥梁,为“双创”时代组织和员工创新提供有益参考与支持。
学者们对创新能力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定义亦有所区别。如果将创新的定义作为界定创新能力概念的基石,那么,创新能力的核心既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又包括将新思想付诸实践并创造一个新事物的能力[3]。此外,创新能力还包括非智力和实践能力等因素[3],它意味着企业生产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或改善已有产品与工艺的能力[4]。从创新能力成果的最终利益转化视角来看,“创新能力是不断将知识和创意转化成有利于企业与股东的新产品、流程以及系统的能力”[5]。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学者们关注了创新能力的起源、过程以及最终成果,但是多是从企业角度发掘员工创新能力[4],忽略了作为创新主体的员工对自身能力的感知。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创新能力的测量和开发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针对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加拿大会议委员会针对当前和未来开发出员工创新能力倾向测验量表(General Innovation Skills Aptitude Test),该量表包含创新思维、建立关系、贯彻实施、风险控制4个维度。还有学者对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衡量,从基础知识存量、知识识别能力、知识内化能力、知识外化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自我反省与监控能力6个维度建构了一级指标[6]。此外,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关系密切,人格和性格特征也是创造力开发中关注的因素。还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与创造力能够互译,并以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量表为基础,对医学院不同学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7]。Farmer et al[8]设计了单一维度创造力量表对员工创造力进行测量,具体包括同事的创造性期望、创造性行为自我认知、对美国文化的高度接触和创新角色认同4个题项。王君华和彭华涛[9]从协同创新视角研究了TRIZ应用中的员工创新能力。
第二类是针对组织创新能力的开发。张军等[4]从变异感知能力、信息诠释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实施能力等5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结构进行界定,开发出中国情境下的量表并予以实证检验。盛伟忠和陈劲[5]基于企业创新流程建构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量量表。
从上述构建的创新能力测量量表可以发现,学者们建构量表的出发角度各异,分别从创新主体特点、创新内容、创新要素、创新过程、创新效果等方面对个人或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建构,但缺乏从员工自身感知视角开发的创新能力测量量表。组织创新能力借助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显现的过程离不开员工个人创新能力的支持。新生代科技员工的能力、成长过程以及价值观都会促进其主动创新[10]。主动型人格[11,12]、学习能力[13]等不仅影响知识型员工创新过程,而且影响个人或组织的创新成果[14]。员工在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个体创新行为[2]。员工对个体能力的感知是一种自我认知[15],员工通过个体直觉化思考来解决问题更容易促成其创新行为[15]。因此,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量表的开发,从理论层面有利于更好地厘清构成维度并对员工创新行为进行预测,从实践层面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知并运用自身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塑造。
(1)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在一定情境下构建理论与形成构念的一个重要且有效方法。它以提炼行为或现象的过程为导向,通过将事件、概念进行反复比较,在更高层次上不断比较和提炼主范畴,以故事线贯通行为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扎根理论方法的使用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本文借助Nvivo11软件,采用开放性编码和主轴编码技术,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访谈内容进行编码与范畴提炼,进而构建我国情境下知识型员工个人创新能力感知维度。
(2)深度访谈与焦点访谈。本文以德鲁克提出的知识型员工定义为基础,选择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作为访谈对象。该群体员工大多经过系统性知识教育,工作中需要应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在访谈时,作者通过电话提前联系受访者并告知访谈意图和隐私保护措施以消除对方顾虑。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将访谈问题告诉受访者,并预约访谈时间,使其有一个思考和准备的过程。之后,在约定时间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对受访者进行访问。在深度访谈阶段,对6位知识型员工进行深入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①能否谈谈您工作中的创新?②您觉得哪些因素会影响您在工作中的创新?在焦点访谈阶段,根据理论敏感性进一步作理论抽样,在此阶段共有20名知识型员工接受了访谈。
(3)研究样本。在扎根理论编码过程中,访谈样本的数量选择以满足理论饱和为原则。为了提高理论适用性,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尽可能体现样本代表性。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员工自下而上的创新,因此主要访谈对象为组织中层员工与基层员工。访谈对象中,受访者的年龄为24~48岁,所属行业包括水利、房地产等16个行业,受访者从业地域包括上海、山东、河南、北京、广东等地,具体见表1。
表1 知识型员工抽样情况
编号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 行业 职务/岗位 从业区域访谈形式A0136女本科行政事业单位科员河南深度访谈A0230女专科纺织高级培训主管上海深度访谈A0332女本科房地产项目经理河南焦点访谈A0424女本科建筑项目执行浙江焦点访谈A0525女本科物流行政专员河南焦点访谈A0636女硕士研究生行政事业单位科员山东焦点访谈A0736女硕士研究生计算机项目经理北京焦点访谈A0829女专科家政服务办公室主任北京焦点访谈A0939女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师山东焦点访谈A1048女本科媒体主持人北京焦点访谈A1125女专科餐饮策划专员河南焦点访谈A1232女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师重庆焦点访谈A1325女本科广告客服专员广东焦点访谈A1435男博士研究生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北京深度访谈A1528男专科房地产店长河南焦点访谈A1629男专科化妆品培训部经理江苏焦点访谈A1729男本科互联网金融销售经理河南深度访谈A1841男本科教育教师河南深度访谈A1937男硕士研究生计算机供应链管理经理广东深度访谈A2037男本科金融支行副行长河南焦点访谈A2136男本科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室主任江苏焦点访谈A2229男本科食品销售经理河南焦点访谈A2327男专科家政服务商务拓展河南焦点访谈A2427男本科计算机程序员河南焦点访谈A2529男专科物联家居区域销售经理广东焦点访谈A2636男本科计算机软件开发北京焦点访谈
情境是任何管理问题都不能忽略的因素,考虑到一方面我国知识型员工自我感知的创新能力维度可能与国外量表有所区别,另一方面考虑到本次研究需要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构成维度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寻找我国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的构成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和相关研究成果构建量表。
2.2.1 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依据访谈内容不断提出问题,逐字或逐句对资料进行比较、贴标签,并将其概念化和范畴化。通过将相同概念合并,最后共得到141个初始概念(部分编码举例见表2)。另外,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最终形成21个范畴(见表3)。
表2 部分开放性编码举例
原始资料开放性编码概念化如果再有的话,就是个人能力问题,觉得这个事情是自己承担的了还是承担不了(A01)个人能力看到厅科教处发文要申报新一年课题,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上去了,我当时想的可能通不过(A01)预想通不过我个人不具备去付诸新想法的能力,我的一个新想法肯定会被分管领导批准。我不具备独立执行的能力……(A06)独立执行能力而且(我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我们部门,算是老员工,所以对部门和自己工作的熟悉度与把控力还是比较强的(A02)部门老员工;对工作的熟悉度;对工作的把控力我觉得同行间的交流学习、专业培训、跨行业跨领域的考察、理论学习、会议都是产生新想法的渠道(A21)学习同行的经验;专业培训;跨行业考察;理论学习;会议遇到这种困难的话肯定先咨询一下我的同事,因为他们来得比我早,我肯定会请教他们以前是否遇到过这种问题,要怎么处理(A04)请教具有类似工作经验的人之前在纬二路的时候,以前的客户经理好多年一直采用同样的合同,而选用手写模式特别费事,后来我就采用套打模式,一下子可以一起完成,省事(A20)摸索总结经验
续表2 部分开放性编码举例
原始资料开放性编码概念化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新想法来自多个途径。第一个是我经常会看一些网站。别人的网站上面会有很多别人做得很好的东西(A12)参考别人网站然后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乐在其中,是福是祸、是好是坏,自己兜着就好(A14)自己承受结果(影响我创新的)第一个因素是害怕困难,不愿尝试(A05)害怕困难、不愿尝试如果说根据新想法制定方案存在预期没有评估到的风险,那么这个可能就是致命的了(A24)没有评估到的风险就拿我们青年教师评职称这个话题,其实我觉得一个青年教师不能靠专业精进来拿到对等的职称回报,我觉得那是教育人的一种悲哀(A18)职称评审;期望专业精进获取收获我有一种感觉,有时候你认为的好,并不一定是对她好(A14)个人价值判断但是当你在飞的时候它还在跑,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有天花板了,飞不起来了,速度慢了(A14)个人和企业发展速度不协调我这次选工作是看人不看事,我之前选工作是看事不看人。我觉得跟对一个领导很重要,跟对人很重要,跟对人比做对事可能更重要(A14)这次选工作看人不看事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需要非常规创造性思路(A26)打破旧思维方式为什么产生新想法,我觉得是心里有这根弦吧(A10)内心的弦那么这个对于我来讲,做自媒体、做文案,在执行过程中我是靠业余时间来坚持(A18)自己业余的坚持很多时候想法的产生主要来自想改变某些东西,想去改变。从业绩和工作来说,就是团队的一些现状,包括业绩不突出-效果不明显,想去改变这种现状(A15)寻找发现机会我会想办法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或主要矛盾,当克服了主要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我会想着当下一次遇到同样问题时,我会不会完成得更好呢(A08)为了下次更好地完成工作
表3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开放性编码过程:范畴提炼
逻辑主线范畴范畴化初始概念自我效能对能力的信心预想通不过;对课题把握不够;意料之外;相信自己的能力;个人能力不比别人差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超出能力范围;擅长协调;独立执行能力具备工作所需的个人能力个人能力;自身条件;需要亲力亲为;个人能否承担新任务;企业靠本事吃饭;感觉个人能力不足;个人工作能力对承担的工作非常了解对工作的熟悉度;对工作充分了解;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内容;部门老员工;新想法充分占有资料;工作岗位职责具备从事工作的专业能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工作的把控力;不会偏离方向;发挥专业优势持续学习能力学习其它专业知识需要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对接其它行业;引入其它行业相关内容;跨行业考察学习借鉴他人相关经验学习别人的一些东西;借鉴别人成功案例;请教具有类似工作经验的人;吸收其它公司的经验;学习同行经验;同行间的经验交流;理论学习;会议;看别人的文件;借鉴别人的经验;结交他人;请教有经验的同事积累工作经验实践经验;工作背景;个人经历;个人积累的经验;当时的认知水平;脑子中已有的一些思路;需要历练;需要经验;需要与实践接轨;工作经验;积累的想法;摸索总结经验;印象深刻的点子关注相关资讯看娱乐节目;别人谈到的其它案例;借助外部媒介积累信息;名人传记;成功人士经验;视频资料;读书;微博、微信等资讯;关注外界资讯变化;关注公众号获取素材;参考别人网站;看电视寻找;影像资料风险承担能力承担风险后果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自己承受结果愿意冒险尝试害怕困难不愿尝试;担心失败受到惩罚;担心浪费成本;担心浪费时间;担心浪费精力;新想法落地的风险;风险可能导致失败;影响预期目标实现;影响团队目标存在风险没有评估到的风险;风险;完不成任务的风险;会走弯路;成本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个人职业成长收获个人成长收获;提升个人职业品牌;职称评审;期望专业精进获取收获个人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个人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不认同他人安排的好岗位;个人价值判断个人与企业发展速度匹配刚开始适应企业惰性;个人和企业发展速度不协调;双方互不挽留;企业变化慢员工职业成长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玩法;成长环境;合理的职业规划;琢磨并迎合领导;这次选工作看人不看事;加入民主党派;加入新企业;通过专业技术提升增加待遇主动改变能力想法设法克服困难选择不同方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环境不利时内敛想法;工作中出现需要改变的问题;打破旧思维方式;工作主动性主动创新的想法主动去想;内心的弦;主动创新;不需要领导安排工作;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思索问题出在哪里;发现问题的眼睛;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新想法;没有领导要求主动挑起来;有条件地主动创新;工作积极性坚持实现自己的想法把挫折当作尝试;不太看重外部阻力;想清楚就不怕阻力;坚持做某件事情;对某件事情的执着追求;坚持实践自己的想法;自己业余的坚持;个人决心
续表3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开放性编码过程:范畴提炼
逻辑主线范畴范畴化初始概念寻找发现机会寻找发现机会;世界发展平台很多;不可能没有机会;再寻找机会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下次更好地完成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把事情做完美;想把工作做得又好又轻松又简单;把业务做得更好;新想法服务教学与实践;促进工作和产品
2.2.2 主轴编码
在主轴编码阶段,借助典范模型挖掘多个范畴之间的关系[16]。实质上,它是范畴在更高层次上的进一步深化。通过编码,在范畴化的基础上,共形成自我效能、持续学习能力、风险承担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主动改变能力5个范畴(见表3、表4)。
表4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主范畴提取编码过程
条件/原因行动/互动结果形成的范畴主范畴完成工作需要的个人能力/具备从事工作的专业能力对负责的工作非常了解/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对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员工创新能力感知学习其它行业的知识/关注相关资讯学习借鉴他人相关经验积累工作经验持续学习能力存在风险愿意冒险尝试承担风险后果风险承担能力个人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个人与企业发展速度匹配员工职业成长策略个人职业成长收获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想法设法克服困难/寻找发现机会坚持实现自己的想法/主动创新的想法更好地解决问题主动改变能力
2.2.3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在主轴编码阶段,文本对归纳的主范畴进一步提炼发现,发掘出的范畴都来自员工对自我能力的分析与感知,它能够统领持续学习能力等5个主范畴,因此将其命名为“员工创新能力感知”。该构念反映了知识型员工自下而上地对自我创新能力的感知,既区别于从员工个体知识[6]、创造力[7]视角定义的创新能力,也区别于企业基于流程或工作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构建[4,5]。
自身能力是员工创新能力感知的基础。学者们已经从自我效能、主动性人格等单个维度对知识型员工个体能力进行研究。王明辉和李宗波[17]编制的职业生涯韧性量表包含职业目标、持续学习、冒险倾向和自我效能4个维度,但量表中的冒险倾向构念涵盖竞争、风险承担以及情绪焦虑等概念,自我效能构念涵盖重新择业、分辨工作重要性、工作绩效、计算机能力等概念,两个构念反映的内容与本文受访者反映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但是职业目标、持续学习能力构念和本文发掘的范畴高度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指知识型员工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承担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是指知识型员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持续学习,进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能力。还有学者对差错风险承担[14]进行了研究,该构念集中于差错之后的惩罚及责任承担。显然,这既不以员工能力为导向,又与本文界定的风险承担能力有区别。本文中的创新风险承担能力是指知识型员工在创新过程中是否敢于尝试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自我效能是指员工对自身技能和能力的认可以及完成任务的信心,这与学者们[11,12]使用的自我效能概念一致。主动型人格也是学者们经常使用的构念,但是Seibert S E et al[12]开发的主动性人格量表更多地体现出对环境、逆境主动改变的信念,本文构建的主动改变能力相对更窄,集中反映了知识型员工主动寻求与发现创新机会,以及面对困难、挫折和环境的自我调整能力。因此,本文发掘的员工创新能力感知范畴区别于已有构念。
2.2.4 量表编制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的5个维度,而访谈又为进一步的量表构建指引了方向。为了更好地构建各维度内容,将访谈获得的范畴、内容与已有量表进行比较。本文的自我效能[11]范畴与学者们开发出的量表结果一致,其余4个范畴则结合访谈内容和扎根理论对已有成熟量表进行了调整。调整依据是如果访谈中没有出现此题项内容,则将该题项删除。最终共形成包含19个题项、5个维度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量表。
本文意在开发中国情境下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量表,因此,选取在我国本土工作的中国籍知识型员工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依据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编制。2017年9月,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问卷收集,主要采用问卷在线填写方式进行小范围问卷发放。该阶段是为了进行探索性分析,共收回136份有效调查问卷。
2017年11月-2018年2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问卷收集。该阶段主要通过纸质版现场调查和电子版在线调查方式获取问卷,目的是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分析。共收回311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306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郑州等地的知识型员工。另外,问卷受访类型主要是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多种类型组织。总体看来,问卷样本比较分散,具有良好代表性。
表5 样本特征
第一阶段调查问卷类别条目频率百分比(%)第二阶段调查问卷类别条目频率百分比(%)性别男6648.5性别男13945.4女7051.5女16754.6年龄21-254230.9年龄21-2511738.226-302216.226-307524.531-352417.631-354815.736-403122.836-404213.741-4585.941-45196.246以上96.646以上51.6行业医疗32.2行业医疗51.6房地产118.1房地产72.3通讯电子96.6通讯电子278.8零售85.9零售92.9金融业85.9金融业8527.8服务业3324.3服务业6521.2制造业75.1制造业154.9公共事务1712.5公共事务196.2其它行业4029.4其它行业7424.2组织规模10-49人2316.9组织规模10-49人8226.850-99人1914.050-99人309.8100-149人2014.7100-149人4113.4150-199人1611.8150-199人3210.5200-499人64.4200-499人309.8500人以上5238.2500人以上9129.7受教育程度中专/高中107.4受教育程度中专/高中3210.5大专2820.6大专9832.0本科5741.9本科10634.6研究生及以上4130.1研究生及以上7022.9任职年限1-2年5842.6任职年限1-2年14146.13-5年1511.03-5年6220.36-10年2417.66-10年3812.410年以上3928.710年以上6521.2
使用CITC分析法剔除样本中测量值小于0.4的指标,结果表明19个选项的测试值均大于0.4。运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整体的KMO值为0.87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 338.500(p<0.001),表明问卷适合作因子分析。进一步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矩阵进行旋转,提取的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总体为68.306%。将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风险承担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效能、主动改变能力,它们解释的方差分别为41.298%、9.704%、6.743%、5.737%和4.825%,初始特征值分别为7.847、1.844、1.281、1.090和0.917。由因子分析法提取的构成因子与扎根理论主轴编码提炼的范畴一致(见表3、表7)。随后,对整体量表及5个构成维度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19,上述5个公因子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32、0.782、0.804、0.802、0.780,检验结果符合信度标准,问卷体现出较高一致性。
在验证性因子分析阶段,运用第二阶段调查获得的306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样本,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的五因子模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除了GFI略低于建议值0.9之外,TLI、CFI、IFI、GFI均高于0.9,RMSEA、RMR的值均小于0.08,χ2/df的值小于2.5(见表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是否为最优,将五因子模型与四因子竞争模型进行比较。其中,四因子模型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Q1-Q4)、持续学习能力(Q5-Q7)、主动与冒险精神(Q8-Q14)、自我效能(Q15-Q19)4个维度构建。通过比较发现,五因子结构模型在各指标上均比四因子模型更优(见表6)。
表6 我国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维度测量模型拟合指标
模型dfχ2χ2/dfRMSEARMRTLICFIIFIGFI四因子模型147460.8313.1350.0840.0860.8740.8920.8920.856五因子模型142314.5922.2150.0630.0720.9280.9400.9410.899
表7 量表验证性分析
维度题项标准化因子载荷临界比(C.R.)C.R.AVECronbach's α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Q4.我会根据单位战略和结构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0.606———0.82930.55960.809Q3.我会设置有难度但并非无法完成的职业目标0.5448.158Q2.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清晰的规划0.88011.466Q1.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为之努力0.89511.543持续学习能力Q7.我经常通过阅读或讨论会了解本领域的发展趋势0.747———0.78310.54620.776Q6.如果知道了需要学习什么,我会积极寻求学习机会0.73011.663Q5.我能够根据组织变化,快速更新技能和知识0.74011.814主动改变能力Q14.我总是在寻找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0.797———0.83620.56170.829Q13.只要有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影响我0.79114.486Q12.我很善于发现机会0.69312.400Q11不管怎样,只要我认定的事情就会努力使之实现0.71112.780自我效能Q19.我具备了工作岗位的所有专业知识0.732———0.85500.54130.855Q18.我对于自己的工作技能与能力感到自豪0.71711.748Q17.就现在我负责的这个工作而言,我很专业0.75912.415Q16.我具备了让工作成效优异的所有技能0.74212.150Q15.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信心0.72811.921风险承担能力Q10.我比较喜欢冒险0.750———0.81770.60240.810Q9.面对难题,我喜欢尝试大胆的方案0.88913.462Q8.我乐于主动承担各种风险0.67411.233
从组合信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主动改变能力、自我效能和风险承担能力5个维度的组合信度(C.R.)值分别为0.8293、0.7831、0.8362、0.8550、0.8177,均大于0.6。从内容信度来看,采用的量表是在成熟量表基础上结合知识型员工访谈内容进行的修正,因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另外,各因子AVE值均大于0.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见表7)。
进一步检验员工创新能力感知量表各维度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区别度。运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其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若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5,则表明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区分效度不理想[18]。由表8可知,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418~0.755之间,表明量表的区分度较好。
考虑到员工创新能力感知与员工创新行为密切相关,因此,运用员工创新能力感知5个维度的变量检验其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联效度,若相关系数显著,则表明该量表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19]。由表8可知,5个维度的潜变量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表8 潜变量相关系数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主动改变能力自我效能风险承担能力员工创新行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10.578***持续学习能力 0.706***10.720***主动改变能力 0.693***0.755***10.756***自我效能 0.516***0.653***0.687***10.728***风险承担能力 0.495***0.561***0.673***0.418***10.528***
注:***表示p<0.001,双尾检验
首先,在回顾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挖掘出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范畴及构成维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与已有成熟量表,开发出具有19个题项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五维度量表,并运用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从量表信度分析结果来看,整体量表和5个维度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的临界值,5个维度量表的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6的临界值。从量表效度来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收敛效度均符合预期。因此,开发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为知识型员工个人创新能力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
其次,从员工个人感知视角构建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员工自我认知和反省的结果,区别于基于组织等视角的研究成果。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是本文在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构建中发现的新维度。开发出的风险承担能力相比已有的差错承担能力[14],后者侧重于承担风险,前者更倾向于主动冒险尝试新方案。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反映了其在创新过程中个体职业规划与创新目标一致性的要求,当知识型员工个人职业规划目标与创新行为目标契合度较高时,更有利于激发员工创新行为。持续学习能力反映了知识型员工在创新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以及通过学习他人或相关行业经验作为个人创新活动的基础,区别于已有的从执行能力、反思能力等维度构建的个体学习能力[13]。主动改变能力反映出知识型员工是否愿意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或者是在顺境中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本文开发的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感知范畴相比已往的创新能力范畴,其从知识型员工视角看待自身的创新行为,与从组织角度看待员工创新能力有所不同。
知识型员工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感知是综合多种能力的结果。从员工个体感知的角度发掘员工创新能力维度,有助于员工对自身创新能力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以满足组织创新发展要求。对组织而言,更好地了解、识别员工创新能力的定位和建构维度,不仅有利于组织引导和培养员工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组织将创新方向与员工个体感知能力相匹配,弥补组织需求和员工个体供给之间的鸿沟。另外,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以创新能力为基础,在组织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时,从员工创新能力构成的多维度予以考虑,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效率,改善创新效果。
[1] DRUCKER PF. The effective executive[M].London:Harper Business, 1993.
[2] CHOI JN.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4,16(2-3):187-199.
[3] 王欣苗, 彭晓霞, 黄昊,等. 创新能力倾向测验量表汉化版的信效度评价及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2015(4):20-22.
[4] 张军, 许庆瑞, 张素平. 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结构与测量——基于管理认知与行为导向视角[J]. 管理工程学报,2014,28(3):1-10.
[5] 盛伟忠, 陈劲. 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5,29(4):49-55.
[6] 张爽, 张阳. 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模糊评价体系[J]. 统计与决策,2006(20):160-162.
[7] 鲁娟, 林志永, 阮昕敏. 军事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各维度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2):1915-1917.
[8] FARMER S M, TIERNEY P, KUNG-MCINTYRE K. Employee creativity in Taiwan: an application of role identity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 46(5):618-630.
[9] 王君华, 彭华涛. TRIZ应用中协同创新意识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146-151.
[10] 张璇, 冀巨海. 新生代科技员工的自我发展诉求对主动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自我效能感和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1):312-320.
[11] 冯旭, 鲁若愚, 彭蕾. 服务企业员工个人创新行为与工作动机、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42-49.
[12] SEIBERT S E, CRANT J M, KRAIMER M L.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9, 84(3):416.
[13] 陶咏梅. 组织创新气氛、个体学习能力和组织承诺、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3.
[14] 巩妙宇. 差错风险承担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 2017.
[15] 李坚飞, 任理. 自我认知、工作压力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人-环境匹配的行为视角[J]. 商学研究,2017(6):24-32.
[16] STRAUSS A,CORBIN J M.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0, 77(2):129.
[17] 王明辉, 李宗波. 职业生涯韧性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30-733.
[18] 赵斌, 刘开会, 李新建, 等.员工被动创新行为构念界定与量表开发[J].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909-1919.
[19] 王国保.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共享多维度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兼顾内容与方向的探索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0):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