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学哲1,2,杨 晨2,3,蔡 芸3,4
(1.河海大学 科技处,江苏 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 知识产权研究所; 3.江苏省世界水谷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000;4.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以江苏专利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指出江苏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以“点式政策路径”为表征,未围绕产业诉求布局创新链,缺少金融链和服务链支撑。鉴于此,结合构建协同组织机制和链式政策路径升级设计思路,提出江苏专利政策融入路径效能提升的对策建议,以发挥专利对江苏省产业经济发展正资产、正能量的作用。
关键词:专利政策;产业经济发展;政策路径;实证分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知识产权大国向强国转型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专利工作与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以专利激励创造、维权保护、增值运营,引领产业链高端延伸和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功效实现,最终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学界围绕专利制度如何作用产业发展绩效、产业经济发展为何需要专利制度保障等主题展开大量研究,并达成共识——以有效的专利政策支撑产业经济发展,并明确了政府通过专利政策作用于产业经济链条,实现“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化—市场”传导,进而增强了专利融入产业经济增长的能力[1]。实践中,为促进专利与产业经济发展融合,大多数省份实施了系列性政策,但相关举措的联动合力尚未显现,呈现出政策多样化但支撑产业经济发展集成效能尚未凸显、专利仍未融入产业机体的矛盾局面。课题组曾在《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机理研究》[2]中,解析了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路径(以下简称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内涵、模块构成及演化过程。作为后续研究,本文以江苏省专利政策为研究对象,从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结构模块入手,运用内容分析法,实证分析江苏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现状,挖掘江苏专利政策未能产生联动效应、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探寻专利工作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路径。
前续研究指出,专利政策融入路径是政府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结构性问题、多样化专利政策支撑产业发展不足的冲突性问题,根据产业发展诉求,通过设置适宜的专利技术创造、专利维权保护、专利多元运用和专利综合服务等政策诱导点,并匹配项目培育、载体建设和激励机制等政策资源和配套衔接等政策手段,促进专利对产业经济发展增量、增值、增效的链式政策过程,建立专利政策与产业经济有效融合的ESRP(环境—战略—资源—绩效)适配路径[2]。本文以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ESRP适配过程为分析框架,从环境基础识别、结点战略布局、配套落地措施和政策集成力度4个维度确定政策实证分析的具体要点。
专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联性决定了专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对环境变革作出及时反映和动态调适,需准确对接现行产业经济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十二五”期间,我国专利政策目标重点在于提升总量,存在“重量轻质”现象[3-6],不仅未识别不同产业在专利确权控技、维权保护、用权增值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个性化诉求,也缺乏对专利运用增值等诱导因素的合理配置[7],导致专利实施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转型发展支撑效果不显著。由此,专利政策导向应由当前“重量轻质、轻运营转化”转向“提质增效”,从源头把握不同产业创新规律的差异性,配置与产业创新和经济价值实现需求相适宜的融入结点及融入措施保障,激励专利质的提升和市场价值创造,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由此可见,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环境基础识别,重点在于转变重量轻质的思维误区、把握产业异质性诉求,以及培养专利增值运用意识等内容(见表1)。
表1环境基础识别维度分析要点
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结点战略布局是政府为实现融入政策效能而设置的政策诱导点,即政策功能设计,构成了政策体系的主体框架[8]。融入路径结点战略布局的作用体现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在政策出台前,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合理、连续地布局专利研发、专利运用、专利保护、专利服务等政策结点,将专利前端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与产业链后端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融合,激励企业、产业技术创新遵循“创意—权利—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路径。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模块,通过归纳国家知识产权实施推进计划、知识产权强国及强省建设实施意见可知,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值,需做好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优势企业培育、专利资产运营、专利行政执法保护、专利维权援助、专利服务机构培育等政策结点的合理配置(见表2)。
表2结点战略布局维度分析要点
配套落地措施是政府围绕政策融入路径的结点战略布局,配置相应资源和手段的具体形式。在专利政策融入路径中,政府配套措施保障工作需在完善自身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提供政策规划引导、项目扶持培育、平台载体建设、资金配置保障等资源和手段的配套(见表3),将结点战略布局由规划落实到行动,通过资源整合和措施匹配,保证各融入结点作用效果依次传递。同时,配套落地措施的配置应均衡,如在专利技术创造结点设置资金奖励、项目扶持等激励性强的配套措施。但是,在专利运用、运营后端仅提供政策引导等激励性弱的配套措施,会引发融入政策路径“梗阻”,导致产业、企业过于重视专利技术创造和数量积累,忽视专利的盘活应用。
表3配套落地措施维度分析要点
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政策集成力度不仅涵盖了政策执行强度,还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资源配置力和激励匹配力[9]。专利政策要想支撑产业经济发展,首先要保证纵向“宏观规划—实施意见—工作方案”政策链条的衔接[1],还需要在政策制定主体间建立横向协同机制,尤其是知识产权部门与产业经济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协同;其次,通过政策性金融保险、资产管理和商业担保等形式推动金融资源对产业发展的低风险与高效率配置[10];再次,提供社会服务的合力支持,通过多元社会服务机构为产业经济价值实现提供战略策划、品牌培育、价值评估、托管运营等服务内容;最后,依赖于和谐的法制环境、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合理的奖励激励措施等营造的良好政策执行氛围(见表4)。
表4政策集成力度维度分析要点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环境基础识别、结点战略布局、配套落地机制和政策集成力度4个维度建立要点分析框架,按照“政策样本选择—政策文本分析—政策频数统计”步骤,定量分析江苏省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1)专利政策样本选择。以江苏省发布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时间(2009年)为政策遴选起点,以2015年12月为政策遴选终点,以“专利”、“产业”、“创新”为政策遴选主题,以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国产业竞争情报信息网、江苏省政府门户网和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网等网站作为政策遴选渠道,共筛选出相关样本政策247条,剔除与产业相关度低的政策及项目申报、验收安排等程序性通知,共得到专利实体性样本政策178条,按照发布时间顺序对其进行编号(政策1,政策2,……政策178)。
(2)政策文本分析与频数统计。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把用语言表述而非数量表述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述的资料,对分析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该方法通过对文献内容“量”分析,找出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献内容本质,又易于计数的特征,以克服定性研究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缺陷,达到对文献“质”的把握。笔者仔细研读搜集到的每一个政策文本,并对照专利政策融入路径各维度分析要点(表1-表4),从每个政策文本中抽离出相应内容,并从中提取关键词,如表5所示。
按照上述方法,将178个政策的关键词汇总(见表6),某一关键词在一份政策文件中出现1次或多次均统计为1次,进而可得出每个分析要点在多少项政策中出现,即分析要点在样本政策中出现的频次。
根据频次统计结果,进一步研读样本政策的文本内容,发现江苏专利政策融入路径呈现出以下特征:
表5《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工作实施方案》节选
表6政策文本分析统计
(1)样本政策多聚焦于高质量专利创造、专利优势企业培育、专利执法维权等结点布局及配套措施的跟进,样本政策中有164条提及专利创造,占比92.1%。例如,为优化专利产出结构,出台了《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组织实施方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修订专利资助政策,重点对高质量授权发明专利、苏南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支柱产业的授权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境)外申请、获得授权的专利进行资助。又如,借助《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培育工程,全力推进企业创新综合能力提升,并匹配了创意设计孵化平台搭建、产业专利数据库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专利创造量与质并重的链式政策路径。再如,以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及其与司法保护联动、构建专业化市场保护机制和专利快速维权中心等为政策诱导点,通过优化专利行政执法保护人员组织配置及提供专业培训指导、行政执法保护专项行动和展会行政执法保护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专利行政执法保护的线式政策路径。
(2)有关专利资产运营、专利服务机构培育等结点布局及配套措施的样本政策仅有24条,占比13.5%。提及将专利资本化运营作为政策着力点,如2010年江苏省政府出台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加强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服务,研究制定专利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在相关推进政策中积极布局质押融资等融入结点,却未看到协同金融办、银监和经信委等部门协同出台促进专利质押融资扶持政策及匹配政策工具,虽在2015年出台了《江苏银行专利权质押信用贷款实施方案》,但囿于政策授面小、施行时间较短、相关功效尚不突显著,从而形成了专利资本运营的点式政策路径。又如,围绕知识产权服务业态发展和服务机构培育,出台了《知识产权服务发展促进计划实施方案》、《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匹配了强化代理规范、培训品质、诉讼维权等服务功能,以及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及品牌建设等政策工具,但鲜见专利信息开发与利用服务、专利科技金融服务、专利战略咨询服务和专利导航及运营谋划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以及专利资产评估人才培育等,从而形成了专利高端服务供给的点式政策路径。
(3)大部分样本政策仅注重专利自系统单军作战,缺乏与产业部门在政策拟定上的跨系统协同联动。从发文主体看,样本政策中以省知识产权局牵头出台的自系统政策共计113条,占比63.5%,以产业及经济发展等部门牵头的跨系统政策仅21条,占比11.8%。但是,省知识产权局作为科技厅下属二级局,其跨部门协调执行渠道有限、效力偏弱,阻碍了专利政策融入路径效能发挥。另一方面,江苏省政策资源配置缺少市场机制驱动,专利政策实施多以政府资源直接投入拉动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等综合能力提升,缺乏政府行政手段撬动或引导社会资源对政策融入实施的资源配置。例如,江苏专利政策在激励企业创新研发时多采用项目扶持、税收优惠等政府主导手段,鲜有市场端评价奖励、商业模式创新等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导致不少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政府外生性政策利益驱动,而非内生创新利益驱动,故而难以实现专利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深入分析可知,江苏已围绕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模块开展了专利政策融入路径的结点战略布局,但尚未形成专利政策颁布部门与产业发展部门的协同合作,将融入结点和相关落地措施嵌入到产业经济发展部门的工作之中。现有政策多以“点式政策路径”为表征,未形成“融入结点+落地措施+集成力度”的链式衔接。专利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未能相融互补,仅表现为简单相加,形成驱动技术研发的创新链未与产业链有效融合,也缺少金融链和服务链支撑,未能形成专利导航产业-专利地图研发-高效防御保护—专利运营增值的链式“结点布局+措施保障”的布局,反映出江苏专利理念尚处于法权化保护的目标定位,而非专利价值实现的战略性资源定位,并且未将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法律之盾”上升到“产业之矛”的高度。
立足江苏专利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相互分离、各自为阵的现状,借鉴先进区域专利部门与产业部门相互协作的经验,提出江苏专利政策融入路径优化建议。
针对江苏专利政策缺乏横向部门间协同联动的现状,建议加强专利政策相关主体(知识产权局与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人才办等产业经济管理部门)间的跨系统联动[11],深入了解产业、企业等对知识产权信息利用、专利创造、专利运用等的差异化诉求,从而配置相应的专利政策措施,使专利工作真正融入产业部门的工作计划、相关政策和工作环节中。针对江苏专利政策纵向链条衔接性缺失,建议联合省、市、县(区)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及时制定和实施相关行动方案,形成“完整宏观规划—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纵向政策链条,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宏观引导、中观激励、微观落实的协同保障。
专利政策融入路径集成效能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优化工程,旨在缓解专利政策融入路径各环节的掣肘与离散,因而亟需江苏省整理知识产权资源,厘清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基础的匹配度和耦合关系,将专利信息开发和利用、专利资产运营等政策由“点式政策路径”升级为“链式政策路径”。借鉴广东省专利政策的思路,江苏应加强专利创新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的有效融合,完善金融链与服务链政策结点与措施的有效匹配。具体措施有: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高企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结点,推行专利资助奖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基于知识产权托管手段而形成的创新链路径;布局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结点,匹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交易经纪与保险信托、专利质押融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手段,形成金融链路径;布局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建设等结点,匹配市场情报分析服务、法务咨询策划援助、资本化运作金融援助等保障措施,进而形成服务链路径;融入专利导航产业发展、产业差异化诉求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等结点和措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和服务链的相互联动,并通过对各子路径优化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贺化.专利导航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 杨晨,王杰玉,蔡芸.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路径的机理解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7):82-87.
[3] 宋河发,穆荣平,陈芳,等.基于中国发明专利数据的专利质量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14,11(35):68-76.
[4] 徐棣枫,邱奎霖.专利资助政策与专利制度运行:中国实践与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16):74-78.
[5] 文家春,朱雪忠.政府资助专利费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5):686-691.
[6] 曾铁山,朱雪忠,袁晓东,等.基于市场化导向的我国专利政策功能定位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7):131-136.
[7] 杨晨,蔡芸.产业市场结构、创新形态与专利政策诱导因素配置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2):18-23.
[8] 吴群芳,张宇光.多维政策网络视野下的政策环节协调及政策执行力提升途径[J] .理论月刊,2011(7):90-92.
[9] 王天平,金玉梅.课程政策执行力:内涵、构成及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5-119.
[10] 刘雪凤,高兴.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6):21-40.
[11] 杨晨,王杰玉.系统视角下知识产权政策协同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114-118.
Shi Xuezhe1,2,Yang Chen2,3,Cai Yun3,4
(1.Science & Technology Office,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2.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Hohai University;3.Jiangsu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orld Water Valley and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njing 211100,China;4.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Taking Jiangsu patent polic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analyze Jiangsu patent policy path integrated into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cause of poor policy performance, is the loose combination among the innovation chain , the industry chain, the financial chain and the service chain. Then, the paper explore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promotion of Jiangsu patent policy suppor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Patent Policy;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Path; Empirical Research
DOI:10.6049/kjjbydc.2017030265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2-0129-05
收稿日期:2017-05-11
基金项目: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20145022612)
作者简介:施学哲(1984-),女,江苏南通人,博士,河海大学科技处、知识产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理;杨晨(1957-),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世界水谷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蔡芸(1989-),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省世界水谷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