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技术创新网络中,非对称的技术权力和不同程度的组织间信任引致了核心企业对合作企业采取不同领导行为。从心理定位视角出发,基于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两个变量提出核心企业的4种领导行为——技术锁定、技术防御、技术扶持与技术标准,通过跨案例研究,分析论证了这4种领导行为,并对合作过程中核心企业的领导行为进行了科学解释,以帮助合作企业科学预测领导行为,进而提高运行绩效和网络地位。
关键词:技术权力;组织间信任;领导行为;心理定位;跨案例研究
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技术权力不对称现象,网络中核心企业的权力较大,其它合作企业权力较小,彼此间存在领导-追随行为的互动。领导者不可能对每个追随者都持同样的态度和行为,而是先对追随者进行心理定位,形成心理预判,然后采取相应的领导行为[1]。不同领导行为将会影响合作企业战略和决策等行为,甚至决定其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绩效。因此,对于追随者来说,提前预测核心企业的领导行为非常重要。当前,许多企业由于技术实力差、技术权力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大多处于追随者地位,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提前预测领导行为,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双方合作,将会大大提升绩效。
要合理解释和预测领导行为,首先要清楚领导者心理定位的依据,相应的领导行为类型,面对不同领导行为,追随者应该怎样改进与领导者关系,提升追随力,最终提高绩效。这些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得到解决。当前很多学者研究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权力配置对网络惯例、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很少有人研究权力配置对核心节点领导行为的影响。另外,组织间信任也是影响各节点行为的重要因素,信任会降低合作双方机会主义行为概率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同时对各节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很少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与领导行为的关系。因此,本文基于心理定位视角,从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两方面判断核心企业的领导行为并对此作深入分析。
1.1 心理定位
根据策略决策论的观点,行动者经常在特定的游戏环境下,为使权力关系在重构中尽量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在作决策时,会先对其它企业的资源和可能采取的策略,以及本企业的关键资源和能力作出判断与权衡[2]。人们在相处之前要对彼此的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进行心理定位,在确定相对状态后,再决定采取何种方式与之交往[3]。美国心理学家J.Watson[4]指出,心理支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同样,根据网络组织心理契约观点,网络中的主体包括4个方面,即个人、组织、其它节点企业和网络组织,网络中的心理交互过程包含4个主体间的两两交互。由此可见,网络中存在组织之间的心理交互过程。但是,Rousseau认为组织具有高度抽象性,它仅能够提供创造心理活动的环境,而不能成为心理活动的主体。针对这点,Guest提出“组织代理人”的概念以代替组织。因此,在研究核心企业领导行为时,先要对其心理定位进行分析,但是本文强调进行心理定位的主体是组织代理人。
在网络经济中,由水平关系派生的信任与由垂直关系产生的权力都对节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5]。网络权力是解释和预测网络节点经济和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各节点往往通过网络权力影响其它节点的行为和策略,在网络组织中权力对各节点发挥着独特功能[2]。技术权力是网络权力的一种,随着当今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权力在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别于层级组织中的权威,信任是网络组织的典型特征[2]。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加深合作双方对彼此的认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本文选择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为核心企业进行心理定位的依据。
1.2 技术权力与组织间信任
1.2.1 技术权力
最早将知识(技术)和权力联系起来加以关注的是Foucault[6],他认为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则以权力的形式发挥功能,传播权力的影响。2008年曾刚[7]首次明确提出技术权力的概念,认为当今时代技术的竞争已成为企业间的主要竞争,由于各企业拥有技术的量和质存在差异,技术影响力也就不同,拥有核心技术的节点具有较大影响力,即拥有技术权力。而后张云逸[8]进一步将技术权力界定为在特定生产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技术资源的应用来控制或动员其它企业,以实现自身意愿的能力。拥有独特技术并不一定就拥有技术权力,技术权力总是存在于特定、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中。只有双方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和技术依赖性,才拥有技术权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技术的依赖性越强,技术权力对其行为的影响就越大[8]。
1.2.2 组织间信任
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组织间信任的研究,Zaheer等[9]认为组织间信任体现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其它企业的信任,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对合作企业的信任程度;也有学者指出,组织间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行为的接受意愿[10];组织间信任是合作信任方对被信任方不会做出违背其意愿的预期[11];国内学者李东红[12]和谢永平[13]将组织间信任定义为合作中一方不会出于私利而做出有损双方合作关系行为的预期。部分学者研究了组织间信任与合作企业行为的关系,Zaheer等[9]经过大样本经验研究发现,组织间信任与绩效存在直接关系。信任使合作双方能够更好地处理合作中出现的目标冲突和短期不平等问题,有利于提高联盟合作效率[14]。信任能保证合作关系更加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要求[15]。李东红[16]指出,组织间信任和联盟绩效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信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可以提高联盟绩效。
2.1 技术权力测度
现有文献中至今没有提出技术权力的测度方法,但是党兴华等[17]学者研究了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权力测度问题。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间的知识资源依赖产生知识权力。因为技术资源是知识资源的一种,所以由企业间技术资源依赖产生的技术权力也属于知识权力。本文借鉴党兴华等人提出的模型,对技术权力予以测度。在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技术权力主要来自技术过程依赖和技术结构依赖两部分,技术过程依赖和技术结构依赖的增大都会使企业技术权力相对增大。其中,企业间资源的内在关联度决定了技术过程的依赖程度[17];企业双方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等决定了技术结构的依赖程度[18-20]。
2.2 组织间信任测度
组织间信任表现在心理上,主要代表核心企业对其它节点企业的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能力信任的测度主要从网络中心性、关系紧密度、共享目标[21]3个维度进行:网络中心性反映成员在网络结构中是处在居中还是边缘位置。关系紧密度指的是当事双方互动的紧密程度,包括相对份额占比、交易规模、交易频率及交易历史等评价指标。根据寿志刚等[21]人的观点,关系紧密度越高,核心企业对其它节点企业的能力信任程度越高。共享目标指的是网络成员目标一致性程度,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目标一致性越高,能力信任程度则越高。善意信任的测度主要从关系信任度、共享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关系信任度越高,节点企业获得核心企业善意信任的程度越高。共享文化指的是网络成员共同拥有的行为规范。共享文化程度越高,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的价值观更趋于相同,不会损害对方利益,对节点企业的善意信任度越高。
2.3 领导行为
在技术创新网络中,领导者会根据权力强弱和信任关系亲疏对追随者进行心理定位。由于权力和信任程度不同,会组成2*2种定位矩阵,因而领导者会实施4种不同领导行为。
图1 心理定位下的领导行为
(1)高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如果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心理定位是高权力、高信任,由于权力较大的企业一般具有较强实力,技术水平可达到领导企业的要求,再加上受信任程度高,被认为不会做出损害其利益的行为[22],因此会采取较高程度的技术扩散。领导企业进行技术扩散的程度因信任水平而定[23],领导企业信任追随企业,则技术扩散程度高;否则,扩散程度低。由于领导公司的技术扩散程度高,所以其更倾向于采取技术锁定行为,即控制关键技术的领导公司在进行跨界投资时,会邀请或要求其原有网络成员同步跟进[8]。同时,企业原有合作伙伴为了得到更好发展,也会主动跟随领导公司进入新地区布局。
命题1:如果领导企业对追随企业的心理定位是高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会倾向于采取技术锁定的领导行为。
(2)高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 如果领导者对追
随者的心理定位是高权力、低信任,由于追随企业权力高、实力强,且不受领导者信任,因此领导者更倾向于采取技术防御行为。这类追随企业主要指一些与领导企业实力相当,受领导企业技术优势吸引而加入网络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希望从领导企业那里得到最新技术信息,并有可能超越现有领导者成为新的领导者。此时,领导者为了维持自己的核心地位,会处处防御该追随者[1]。
命题2 :如果领导企业对追随企业的心理定位是高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会倾向于采取技术防御的领导行为。
(3)低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 如果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心理定位是低权力、高信任,由于信任会对其进行技术扩散,但对方的技术水平低、技术权力低,无法达到领导企业要求的技术水平,所以此时领导企业往往采取更多的技术扶持行为,通过技术援助、派员指导、人员培训等手段帮助追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吸引更多成员加入网络[24]。
命题3:如果领导企业对追随企业的心理定位是低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会倾向于采取技术扶持的领导行为。
(4)低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 如果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心理定位是低权力、低信任,此时追随企业权力低、实力弱,但领导企业不会对其进行技术扩散,这是因为领导企业对其信任度低,担心将技术传递给那些权力大但信任度低的企业,影响领导企业地位。此时,领导企业会更趋向于采取设立技术标准的领导行为。通过设立技术标准,协调和控制这类企业[1]。如果其技术水平达到标准,则会直接告知其完成哪些任务;否则,会将这类企业排除在网络之外。
命题4:如果领导企业对追随企业的心理定位是低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会倾向于采取设立技术标准的领导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图2所示的领导行为理论模型。
图2 核心企业领导行为的理论模型
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跨案例法研究技术创新网络中的领导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①从心理定位角度对技术创新网络中的领导行为进行研究较为鲜见,对典型的技术创新网络进行探索性研究,可以明确一系列“是什么”的问题[25];②可以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进行解释性研究;③跨案例研究方法通常可以获得更为一般化及严谨的理论命题[26]。
3.2 案例选取
案例选择是跨案例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选择不同类型的多重案例可以保证研究结论更具一般性[27]。因此,本文拟选择3种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网络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丰田汽车网络、苹果网络、山西煤层气网络。选择原因主要包括:①所处行业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符合技术创新网络特征;②存在核心节点,且认可度高;③资料获取便利。其中,前两个案例作为全球知名网络,备受瞩目,各大网络及媒体上公布的相关资料颇多,容易获取。而山西煤层气网络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方便获取一手数据。最后,每个网络中的追随企业则是结合当前舆论热点、资料获取的难易度、代表性这3个指标,从与核心企业有互动的公司中选取。
3.3 资料收集
以核心企业作为中心,通过搜集网络中各企业与核心企业往来情况,各选取3个企业,研究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对领导行为的影响。前两个案例分析以二手资料为主,资料来源包括:企业网站资源及数据、案例研究报告、SEC文件与年报、外界的分析报告、专著及期刊论文等。第三个案例的资料来源除二手资料外还包括一手资料,一手资料的获取方式是实地调研和访谈:研究者于2016年多次赴晋城考察,访谈对象包括企业管理者及技术研究员,其中,被访谈者情况和访谈内容见表1。
表1 被访谈者和访谈内容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地点行业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中石油山西煤层气分公司山西省晋城市黄华街与文昌街交叉处(锦华商务大厦)能源/原材料-石油/化工/矿产/地质胡先生(总经理)赵先生(业务经理)王女士(技术管理部研究员)如何看待蓝焰、兰花两家公司的技术资源评价上述两家公司的网络位置与上述两家公司的交易情况与上述两家公司是否有共同目标和相似价值观对上述两家公司采取的领导行为
4.1 案例描述
网络组织的具体形态各异,丰田汽车生产网络以丰田汽车为核心,由丰田集团、关系企业和协丰会3个群体构成。丰田集团狭义上是指丰田自动车、爱新精机、爱知制钢等15家企业。关系企业主要是指直接为丰田企业供应大总成的第一层零部件生产商和其它一些相关大企业,如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广汽丰田等。协丰会由承包生产丰田企业汽车零部件的厂家组成,广州中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协丰会成员之一。苹果网络是围绕苹果公司的产业,是由各个软硬件开发商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其中,软件开发企业包括IBM、通用、中国银联等国际名企,也包括Ustwo、滴滴这种类型的新创企业;硬件开发企业包括爱马仕、佛山Sema公司等。山西省煤层气网络以中石油山西煤层气分公司为中心,由煤层气开发领域的企业、企业家自愿组成,主要企业有蓝焰煤层气公司、潞安集团、兰花集团、山煤国际等。
4.2 案例内纵深分析
根据资料获取的难易度和代表性,丰田汽车网络和苹果网络各选取3个跟随企业、山西煤层气网络选取两个跟随企业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表2-表4所示。
4.3 跨案例分析
本研究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选择3个典型的技术创新网络,研究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对网络核心企业领导行为的影响。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普适性,将3个案例进行横向跨案例对比:主要对比不同心理定位下的领导行为,以直观论证之前提出的研究命题。由表3可知,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技术结构依赖度高,技术过程依赖度高,技术权力也高;能力信任度和善意信任度高,核心企业十分信任该企业,在进行跨界投资时与其一起进入。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虽与核心节点的技术过程依赖度较高,但因无自有技术,其技术权力低;能力信任度高,善意信任度高,其组织间信任度高,核心节点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扩散。广州中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技术结构依赖度和技术过程依赖度都低,技术权力低;同时,能力信任度和善意信任度都低,核心节点不信任该企业,将其直接交给一级供应商管理。由表4可知,IBM技术结构依赖度和技术过程依赖度都高,技术权力高,但因其会直接威胁核心节点企业的中心地位,因此得不到信任,苹果公司也不会向其扩散核心技术。佛山Sema公司的技术权力高,但因加入网络的时间短,苹果公司对其的信任度不高,更多地对其设立技术标准和施以考验。Ustwo公司的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度都不高,苹果公司更倾向于设立技术标准。由表5可知,蓝焰煤层气公司虽然与核心节点企业的技术过程依赖度低,但因两者技术实力相当,且技术结构依赖度很高,所以核心节点企业会将其定位为技术权力高;另外,其能力信任度和善意信任度都低,核心节点企业更多地采取技术防御行为。兰花集团虽然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权力低,但其深得核心节点企业的信任,会得到中石油山西煤层气分公司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具体见表5。
表2 丰田汽车网络中的领导行为
合作企业技术权力技术结构依赖技术过程依赖组织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领导行为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世界500强企业,率先开发轻量化的“新一代座椅”;实施700MHz频带车间通信系统实验等;自动变速器的生产技术世界首屈一指,产品序列十分丰富丰田汽车“普锐斯”等采用其“新一代座椅”;旗下车型采用爱信的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业务都集中到爱信精机属于丰田汽车网络中的十四大丰田集团公司之一,是该网络的轴心之一,网络中心性高;是丰田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关系紧密、目标一致丰田汽车占股20%以上,关系信任度高;通过丰田汽车对供应商的知识整合,形成了企业合作文化,文化共享度极高1995年邀请爱信精机进入中国,成立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公司;目前,在中国拥有15家合资或独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近乎所有产品为丰田在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服务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无自有技术,主要依靠丰田汽车公司提供技术支持4种指定车型的发动机均由该企业提供,并且需适当调整以满足本土化需求,技术过程依赖度较高丰田在中国的第一家V6发动机工厂,与网络中大多数企业有联系,网络中心性强;联合生产4种车型,目标共享,关系紧密度高丰田汽车公司入股50%,关系信任程度高;文化共享度较高,善意信任度较高领导企业将其一流技术引入该节点企业广州中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技术水平一般,并且无核心技术生产一些技术成熟的部件,技术过程依赖度低在网络中属于边缘位置,与丰田汽车公司几乎没有交集无股权,也没有合作,关系信任度低直接由一级供应商管理该企业,合格则进入网络,否则被排除在外
表3 苹果网络中的领导行为
合作企业技术权力技术结构依赖技术过程依赖组织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领导行为IBM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存储、分析等技术苹果设备的许多企业应用由IBM开发网络中心性高,其大数据和分析能力被引入苹果公司,关系紧密度高双方实力相当,因技术吸引而合作,但关系信任度不高因担心丧失领导地位而不透漏其尖端技术方面的任何消息佛山Sema公司国内首家专业研究、开发并规模化生产电子光学玻璃化学表面处理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只有Sema公司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macbookair2.1的玻璃触摸板处于网络边缘位置,中心性低,与苹果公司关系紧密度低关系信任度低,文化存在差异直接对其设定技术参数,如果能研发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则加入网络,否则排除在外Ustwo公司非专业的游戏团队,和其它类似的设计公司无显著区别至今由其设计的十余款游戏已登陆苹果手机,其中,以纪念碑谷最为出名,但同时存在免费替代品竞争激烈,该公司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个,网络中心性低;与苹果公司合作时间短,关系紧密度低无股权参与,关系信任度低;共享文化程度低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其开发设计的游戏如果能获得顾客喜爱,则加入网络,否则被排除在外
通过跨案例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会根据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程度的不同对追随企业采取相应的领导行为,除佛山Sema公司的领导行为不符合命题外,其它案例均符合,所以命题1、命题3、命题4基本得以证实。对于命题2,在佛山Sema公司案例中因为苹果公司的自有技术主要以操作系统等开发软件为主,而佛山Sema公司主要以生产电子光学玻璃这类硬件技术为主,他们之间的技术不存在太大交集,因此不会有技术防御的领导行为发生,而是更多地倾向于技术标准领导行为。所以,这不大会影响命题2的设定,同时,案例IBM和蓝焰煤层气公司对应的领导行为恰好证实了命题2,所以本文中命题2也基本成立。
技术权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稀缺度、重要性、可替代性,而且取决于双方的技术过程依赖;组织间信任不仅取决于双方间的能力信任,而且取决于善意信任。其中,网络中心性、关系紧密度和共享目标共同决定双方的能力信任程度,关系信任和共享文化决定双方间的善意信任。此外,在技术创新网络影响核心节点企业领导行为的因素中,除了组织间信任外,技术权力也是重要因素。如果初步设定节点企业的信任程度高,则技术扩散程度因技术权力大小而定,技术权力大则进行较高程度的技术扩散,包括一些关键技术;技术权力小仍然会进行技术扩散,但因节点企业的技术水平低,相比技术权力大的节点企业,其技术扩散程度低,而且较少程度地扩散关键技术。同理,如果初步设定节点企业的信任程度低,技术扩散程度也因技术权力大小而定,如果节点企业的技术权力大,因担心其威胁核心节点的领导地位,领导企业不仅不会进行技术扩散,而且会采取一定防御行为;如果节点企业技术权力小,则不进行任何技术扩散。
表4 山西煤层气网络的领导行为
合作企业技术权力技术结构依赖技术过程依赖组织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领导行为蓝焰煤层气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专业施工设施-雪姆钻机,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其拥有的煤与煤层气共采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被批准为山西省第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实力雄厚两者技术实力相当,掌握技术趋同,不存在合作,也不存在技术过程依赖与网络中多数企业存在直接联系,网络中心性高,但是关系紧密度与关系信任度低与领导企业不存在合作关系,竞争性较强,关系信任度低;领导企业属于央企而该企业属于地方企业,文化共享度低由于央企和地方企业之间存在矿权纠纷及竞争问题,不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兰花集团技术水平不高,在当地的煤层气企业中排名靠后负责开采和地面抽排,技术由中石油提供网络中心性强,与领导企业关系紧密度高,共享目标与领导企业合作开发煤层气,关系信任度高签订合同共享利益,给予适当的技术支持
表5 跨案例比较结果
技术创新网络追随企业技术权力组织间信任领导行为丰田汽车生产网络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高高技术锁定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低高技术扶持广州中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低低技术标准苹果网络IBM高低技术防御佛山Sema公司高低技术标准Ustwo公司低低技术标准山西煤层气网络蓝焰煤层气公司高低技术防御兰花集团低高技术扶持
本文从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两个维度研究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的心理定位,产生了4种定位类型,进一步研究了对应的4种领导行为。当核心企业将追随企业定位为高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时,核心企业更倾向采取技术锁定的领导行为;当核心企业将追随企业定位为高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时,核心企业更倾向采取技术防御的领导行为;当核心企业将追随企业定位为低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时,核心企业更倾向采取技术扶持的领导行为;最后,当核心企业将追随企业定位为低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时,核心企业更倾向采取技术标准的领导行为。跨案例研究基本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命题,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追随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提升技术实力,寻找或者创造与核心企业的任何关联,并抓住机遇;另一方面,能够准确预测核心企业的领导行为,积极行动,促进核心企业对本企业的认同,最终通过与核心企业的互动不断提升绩效和网络地位。当核心企业对其定位是高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时,追随企业应该积极追随,参与核心企业的决策,主动配合核心企业的业务。当核心企业对其定位是高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时,追随企业要完成好现有任务,不要做出违背核心企业目标的举动,尽量获得核心企业的支持,不断提升双方合作规模和合作次数,在双方互动中增强关系紧密度和关系信任感。当核心企业对其定位是低技术权力、高组织间信任时,追随企业应该信任核心企业,正面回应核心企业的业务指导,不断向核心企业学习新技术。最后,当核心企业对其定位是低技术权力、低组织间信任时,追随企业应该努力提升本企业技术实力,同时,善于抓住机遇。
最后,本文有几点不足:①案例研究强调样本的典型性,其外部有效性较低,研究结论需要更多的样本检验;②对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的心理测度维度没有进行权重划分;③只研究了领导企业的心理定位,由于心理定位是相互的,追随者同样会对领导者进行心理定位并采取不同追随行为。因此,只有研究了双方的行为及互动,才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双方合作。综上分析,本文认为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第一,针对网络中的节点行为需作进一步实证分析;第二,对技术权力和组织间信任的心理测度维度进行权重划分,形成更精细化研究;第三,可以从追随企业的心理定位视角分析四种追随行为,再将四种领导行为和四种追随行为进行两两互动,识别出能够促进双向认同的领导—追随行为,进而提升网络追随企业的追随力,最终促进网络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厚永,李薇,陈建安,等.领导——追随行为互动研究:对偶心理定位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104-117.
[2] 孙国强,张宝建,徐俪凤.网络权力理论研究前沿综述及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5):47-55.
[3] 严奇峰.儒家意识形态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命题系统及其在管理上的涵义[C].第一届管理与哲学研讨会论文集, 1991.
[4] 李涛.基于网络组织环境的心理契约与网络组织效率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5] GRANOVETTER M.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19):33-50.
[6] FOUCAULT M, GORDON C.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R].1980.
[7] 曾刚.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R].长春:中国地理学会(长春)年会,2008.
[8] 张云逸,曾刚.技术权力影响下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以上海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2010(2):121-123.
[9] ZAHEER A, MCEVILY B, PERRONE V.Does trust matt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8).
[10] ROUSSEAU D M,SITKIN S B,BURT R S,et al.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23):393-404.
[11] BARNET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12] 李东红,李蕾.组织间信任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管理,2009(4):173-177.
[13] 谢永平,毛雁征,张浩淼.组织间信任、网络结构和知识存量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以知识共享为中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4):172-176.
[14] PARKHE.A building trust 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 (33):417-437.
[15] POPPO L, ZENGER T.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8):707-725.
[16] 叶瑛,姜彦福.创业投资机构的信任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跨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09(10):152-163.
[17] 党兴华,刘立.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权力测度研究[J].管理评论,2014(6):67-73.
[18] THOMPSON J D.Organizations in action:social science bases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M].New York: McGraw-Hill,1967.
[19] PFEFFER J,NOWAK P.Joint ventur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3):398.
[20] JEFFREY H,D,HARBIR S.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
[21] 寿志钢,杨立华,苏晨汀.基于网络的组织间信任研究——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与银行信任[J].中国工业经济,2011(9):56-66.
[22] EISENHARDT K M.Agency theory:an assessment and review[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9,14(1):57-74.
[23] 卓明德.领导行为、追随行为与领导效能关系之研究:领导者与追随者对偶心理定位之观点[D].中国台湾: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2012.
[24] 文嫮.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沦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27-132.
[25] 王琴.网络治理的权力基础:一个跨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3):91-100.
[26] 许晖,许守任,王睿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国际化转型及创新路径——基于六家外贸企业的跨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1):73-83.
[27]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s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责任编辑:胡俊健)
Cross Cas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Power and Inter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Leadership Behavior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e Enterpris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Abstract:I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the asymmetry of the technical power and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Trust leads to the core enterprise to take different leadership behavior to the cooperative enterpris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two variables of technological power and Inter Organizational Trust, puts forward four kinds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technology lock-in, technical defense, technic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through cross cas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four leadership behavior. The conclusion is helpful to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leading behavior of the core enterprise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and then help the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to reasonably predict the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the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network status.
Key Words:Technical Power; Inter Organizational Trust; Leadership Behavior;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Cross Case Study
收稿日期:2016-12-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6YJA63004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16SY041)
DOI:10.6049/kjjbydc.2016100357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4-0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