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与灵活性匹配分析

王雪原1,刘成龙1,张玉峰2

(1.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英国伯明翰大学 商学院,英国 伯明翰 B152TT)

摘 要:制造企业灵活性对其服务化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灵活性对不同服务化类型的影响与贡献程度不同。鉴于此,在阐明制造企业灵活性类型、服务化类型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得出结论:制造企业生产、关系与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关系与结构灵活性对基于功能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与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构、流程灵活性对基于概念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总之,不同服务化类型制造企业应当进行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有效推进服务化进程。

关键词: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灵活性;匹配分析

0 引言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各国制造企业实现差异化经营、获得可观利润、保持可持续发展与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学术界与企业界认识到制造企业服务化的重要性,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企业运营实践。关于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研究从服务化的重要性与动因分析转向制造企业服务化影响因素、类型或转化阶段,进一步转向制造企业如何实现服务化,研究更具深入性与指导性。企业的灵活性能够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尤其是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1]。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过程中,为了突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的服务具有动态调整的不确定性特征。有鉴于此,提升制造企业灵活性对于满足客户不确定需求、提升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 文献回顾

(1)制造企业灵活性。制造企业存储灵活性是指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量及时增加或减少生产,体现的是可处理总量的灵活性;运输灵活性是指有能力改变运输量和运输时间,体现的是处理需求的灵活程度[2];操作灵活性主要是指可以处理与加工不同材料、开展不同工序加工等的灵活性[3]。这些生产类灵活性主要与大批量产品制造相关,重点提升的是满足客户订单规模变化与材质要求变化的能力。

通过改善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伙伴关系[4],可以促进信息在价值链中的有效传递与整合[5],利于及时发现市场机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种变化。利用关系灵活性不仅能够挖掘客户需求,而且能够通过整合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供货商、物流商、分销商等快速形成调整方案,满足客户需求。

除此之外,有学者[6]认为流程转换、改变、调整以及流程创新与改进的灵活性也需要考虑,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与生产战略文献相关,与大规模生产加工灵活性相比,这种灵活性更加体现为整体流程的重组、重构与优化等,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其他客户提升与改进不同产品设计、生产能力等。这种能力主要依托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与服务流程优化,因此重点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中与流程优化控制服务相关的部分,同时,对整个系统服务的改善也有积极作用。

另外,有学者从战略层面研究了制造企业灵活性,认为可以通过提升组织重塑能力、市场反应能力、供应者反应能力等提高企业整体灵活性[7,8]。关于组织重塑能力,有学者认为固定的组织结构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具有优势,但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下,制造企业需要具备有机的组织结构,能够不断重塑并与环境有效匹配[9],从而保障企业绩效。由此可见,灵活的组织结构对于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满足个性化客户服务需求,将客户纳入组织结构边界范畴,通过组织边界模糊化处理,可更好地利用客户资源。因此,组织结构灵活性也是制造企业服务化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虽然现有文献对企业灵活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各种灵活性的界定与特征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澄清。另外,研究重点为生产灵活性,对于其它方面的灵活性涉及较少,但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中的合作关系、流程创新与组织结构优化等对企业越来越重要,需要将其纳入整体框架统一考虑。最后,当前研究集中于企业灵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很少研究其与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关系。随着制造企业服务化研究的深入,通过与其它领域结合,探索更多有益的理论与方法,为其服务化提供支撑变得十分必要。

(2)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按照满足客户目标的性质(提供产品本身、提供产品使用服务、提供结果),制造企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产品导向服务(product-oriented services)、用户导向服务(use-oriented services)和结果导向服务(result-oriented services)3种形式[10];按照服务化在价值链上的延伸方向,服务化可以分为前向服务化(概念与设计服务)与后向服务化(产品使用与控制服务等)[11]。李靖华等根据 Neely、孙林岩等[12,13]对服务模式与阶段的前期研究,最终将服务模式分为3类[14],即产品延伸服务(面向产品)、整体性解决方案(面向方案)、功能性服务(面向应用)。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类型等进行了分类研究,整体上从企业服务化情况(规模、深度、战略方向等)和服务化特征(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功能与对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分析提供了有效参考。在关注服务化分类的同时,学者们对不同类型服务化下的重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是对灵活性影响服务化的研究很少,尤其是灵活性对不同服务化类型绩效影响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从灵活性角度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提升提供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灵活性,由于服务化类型不同,其灵活性要求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当前缺少对两者匹配关系的研究,无法为企业提升自身灵活性、推进服务化进程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因此,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与灵活性类型基础上,设计两者的评价标准,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对企业灵活性的匹配要求。

2 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

本文将制造企业服务化分为4种类型: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基于功能实现的服务化、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和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这4种服务化的内涵与具体特征如下:

(1)基于产品的服务化。罗建强等[15]认为制造企业可通过特定方式,依托实体产品的制造过程,孕育催生出与实体产品绑定在一起的新服务,这种服务更多体现为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具体而言,制造企业在生产加工与制造当前产品的基础上,围绕产品提供售前、交易、使用与回收相关服务。在产品销售前提供产品比较咨询服务、产品定制与试租用/使用服务等,方便潜在客户了解产品、更加全面地掌握产品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提供融资、保险、物流运输等服务,保障交易顺利达成,同时,也为制造企业开辟新的服务收益渠道。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多种维修、技术咨询服务等,获得长期服务收益的同时,提升客户忠诚度。使用过程服务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或直接出售产品+服务的方式实现,或通过直接出售服务的方式实现。例如汽车生产制造商可以通过销售汽车后,提供有关的维修与保养业务而获得服务收益;也可通过销售时提供若干年的服务协议而获得;还可通过提供汽车行驶里程方式,将产品与有关维护成本通过行驶里程服务收益获得补偿。这些服务仍然依赖于产品。因此,制造企业的本质仍然是提供产品以及与产品相关的服务。最后,在回收过程中提供有关服务,如以旧换新服务、废物处理与再利用服务等,不仅可以减少产品产生的污染,而且可以通过零部件回收利用等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能为锁定客户购买新产品提供有效支持。

(2)基于功能实现的服务化。李靖华等[14]认为制造企业会提供一种实物产品不转移但可直接提供给顾客的相关服务,从而实现产品的效用价值。在该类型下,制造企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而不是产品,产品仅仅是提供服务过程中需要的基础设备与支撑条件。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许多时候客户需要的仅是产品的某个功能,而非产品本身。例如,制造企业排放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以达到环保要求,客户企业需要在电力系统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提供可靠的电力储备以维持企业基本需求等。这些情况下企业自身并不愿意购买污水处理设备或电力发电设备,更希望通过设备实现这种功能,从而不需要购买设备并成立新部门或组织专门人员来负责所有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等。因此,这种情况下客户企业希望制造企业能够提供一种服务满足其功能需求。污水设备生产企业与电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提供产品为依托的服务方式,转换为提供一种服务来满足客户企业的某种功能需求,而产品仅仅是实现某种服务的手段与保障。制造企业需要在生产加工设备以及维护设备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学会设备的最优使用方法,学会针对不同企业进行设备布局(如根据污水处理难易程度与污水类型、电力稳定性与需求等多个方面,确定设备布局与人员配备等)。因此,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与服务能力提升成为该类服务化制造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3)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制造企业在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积累了许多服务经验,企业主要业务更加无形化,越来越脱离有形产品的生产与制造。制造企业利用自身产品与专业化队伍,开展培训业务、客户代管业务、客户流程与管理优化咨询业务、客户实时控制业务等,利用IT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为众多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基于业务流程服务化的重点是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领域服务应用,实现技术纵深化与服务业务多元化应用,加快拓展服务广度及应用范围[16]。此时,制造企业的服务收益主要依靠产品与技术研发及使用、管理经验等,为客户的组织结构、人员队伍、流程优化等提供多方面的有效监管、控制与咨询,提升客户的产品(自有产品或相关产品)利用能力。维斯塔斯(Vestas)在从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制造商逐步过渡到风力发电电力服务提供商后,进一步发展成为风力发电系统控制与实时服务供应商,通过风向的实时监测,为风力发电企业提供设备使用、维护与管理方案等,为客户最大限度利用风力设备、提高风力发电量提供有效决策支持。该服务化类型需要企业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不仅是与自身产品相关的服务,而且是相关产品的各种服务。因此,企业的组织能力、与使用客户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处理和加工工具及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外部合作能力等,成为企业实现基于业务流程服务化的核心与关键。

(4)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提供该类型服务的制造企业不仅需要保持良好的制造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客户的初始概念,利用自身的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工程化能力与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并且是基于概念原型的系统解决方案。该类制造企业通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能够将客户的新奇想法与先进理念形成可行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研发、实验与模拟等形成产品,为客户提供测试服务,提供企业希望的稳定产品或产品使用服务。大型飞机制造商需要反复沟通才能明确客户对飞机各种性能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多种方案以供客户选择,并需要将客户的要求通过图纸等转化为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作为硬件制造商行业领头羊的IBM,现已转型成为向客户提供成套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商[17]。因此,提供该类型服务不仅要求企业具有提供现有产品及产品相关服务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产品前端设计、开发与工程化能力。当然,产品使用中的监测、控制与管理服务能力等也是提供系统服务制造企业必不可少的能力。

3 制造企业灵活性类型与研究假设

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灵活性,这一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也在制造企业的实践管理中得到验证。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服务化,制造企业需要改善不同方面的灵活性。本文重点将其分为生产灵活性、关系灵活性、结构灵活性以及流程灵活性,4种灵活性的表现与要求不同,具体如下:

(1)生产灵活性。为了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企业需要根据客户要求提供产品定制服务、按照客户要求期限交付产品、能够对回收产品有效处理与再次利用、能够根据每次服务任务功能要求的不同调整产品规格与型号,以提供对应产品或服务。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在原材料加工处理与利用、生产计划、资源获取与调配、仓储与运输等方面更加灵活。另外,生产灵活性主要是围绕企业内部产品生产或功能实现任务而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生产,从而满足客户对产品服务或功能实现的各项需求。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重点围绕外部不确定性来调整内部生产加工作业方式,提高自身对外部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供给。由此可见,制造企业生产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与基于功能实现的服务化更加重要。因此,可作如下假设:

H1:制造企业生产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制造企业生产灵活性对基于功能实现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关系灵活性。为了提供满意的服务,制造企业需要与客户更多地交互,及时准确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产生问题时能够有效沟通,避免歧义和解决问题;及时掌握客户的产品使用、客户运营管理情况等,根据信息提出产品或功能实现方案;同时,制造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也需要通过跨部门交流、讨论等,对客户问题集中探讨,论证各种产品与功能实现方案的优劣。因此,关系灵活性要求制造企业具有信息设备兼容灵活性、端口拓展灵活性、交流沟通机制灵活性、问题处理灵活性等。另外,提供服务的过程可能需要与多个相关企业合作,集成各方优势,解决客户功能服务需求问题。因此,需要企业在合作网络关系维系与更新等方面具有灵活性,以保障制造企业与其它企业合作时可以整合资源及能力优势,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功能服务。关系灵活性主要围绕企业内外关系,采用更为灵活的沟通、交流与处理方式,通过科学判定客户需求、准确掌握客户使用信息、整合供应链网络资源,及时为客户提供满意与可靠的产品及功能服务。由此可见,制造企业关系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与基于功能的服务化更加重要。因此,可作如下假设:

H3:制造企业关系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制造企业关系灵活性对基于功能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结构灵活性。制造企业服务化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如部门结构增减或整合、部门权责调整、企业组织边界模糊化等都要求制造企业具有灵活的结构特征。组织结构灵活性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团队建设经验,能够及时根据任务调整、组建新团队,并保证团队成员有效进入角色,通过角色描述而非具体职责划定保障团队运作的灵活性;另外,要求企业部门结构与功能模块化,能够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实现不同部门的灵活组合,保障各个部门的功能在对接与整合后可以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对应服务;最后,企业边界模糊化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通过与外部资源的连接、外部主体的合作等,变得更加动态化与不确定化。企业根据任务要求选择不同组织成员,包含企业内部部门、相关团队以及外部合作者进行有机整合,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基于特定任务的临时性组织构建与管理,通过有效统筹来保证现有组织与人员的合理布局及调配,保证服务任务顺利完成。结构灵活性主要是制造企业为了完成差异化的服务任务,通过及时灵活调整现有运行组织结构与人员安置,以保障活动顺利实施。例如企业在当前业务拓展中形成新部门、赋予新工作内容;根据客户特殊原型概念委托要求或不同部门运营流程组建团队、进行监管等。由此可见,制造企业结构灵活性对基于流程和概念的系统服务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特殊概念的服务系统优化管理更倾向于特定任务管理,流程优化服务化更强调团队模块化,而通过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团队建设可以解决上述相关问题。综上所述,可作如下假设:

H5:制造企业结构灵活性对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

H6:制造企业结构灵活性对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

(4)流程灵活性。制造企业为了提升自身服务能力,需要实现运营过程的灵活化,主要包含任务完成过程灵活、资源与人员流动灵活以及任务完成运作方式灵活3个方面。制造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并行化分解、标准化对接等,实现任务完成过程的灵活,不同的任务分解为不同单元,根据任务联接顺序,保障不同任务单元按照流程优化与简化要求实现有效整合。例如为客户提供流程优化服务,可能需要不同环节的任务衔接为系列的流程活动,将产品生产与产品使用等有效组合,从系统视角审视流程的合理性与优化可能性。另外,流程灵活性体现为各种资源与人员可以在不同任务组之间自由、灵活、无障碍流动,流程灵活性的核心在于分解与整合。因此,提升各种资源的集成能力、对接与匹配能力,提高工程工具的通用性、人员操作与信息使用的便利性对保障制造企业流程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任务运作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不仅具有技术、工艺的不同,而且包含外包、合作等完成形式的创新。制造企业提供基于概念的系统化服务,需要对流程中不同环节的任务予以分解、对接与整合,对企业流程灵活性要求极高。制造企业流程灵活性主要围绕系列中具有前后关联的任务活动,灵活进行分解、对接、组合。由此可见,制造企业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与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更加重要,因为它们体现为一条链式活动组合,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机组合,才能实现流程优化或系统服务。因此,作如下假设:

H7:制造企业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8:制造企业流程灵活性对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4 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与灵活性匹配关系验证

(1)关系假设。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企业服务化的类型与特征、灵活性的类型与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2)为了验证以上8个假设,首先需要确定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与灵活性类型的判定指标。根据表2的描述,制造企业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管理部门人员等根据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获得企业在服务化与灵活性类型上的得分。本文从上汽、一汽、华为、联想、中兴、哈量等企业选择相关人员进行指标符合程度打分,共收回有效问卷172份。采用李克特打分法,当指标描述情况高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时,指标得分为5;当指标描述情况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很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得分分别为4、3、2、1。

(3)信度检验。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的14个观测变量以及灵活性类型的14个观测变量进行信度检验,获得观测变量在A组与B组4个因子上的载荷(旋转后,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具体如表3所示,结果与本文构建的模型吻合。

表1 制造企业服务化与灵活性类型及特征

服务化类型特征灵活性类型特征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围绕产品提供售前、交易、使用与回收相关服务,产品生产对制造企业具有重要作用生产灵活性围绕外部不确定性,调整内部生产加工作业方式,提高自身对外部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基于功能实现的服务化制造企业主要提供功能实现服务,产品仅是提供服务过程中需要的基础设备与支撑条件,但产品仍然具有一定作用关系灵活性围绕企业内外关系采用更为灵活的沟通、交流与处理方式,从而科学判定客户需求、准确掌握客户使用信息,为客户提供满意与可靠的管理服务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通过为客户提供流程监管与业务优化咨询服务等获得收益,主要业务无形化结构灵活性为了实现流程优化与特定差异化任务,及时灵活调整现有运行组织结构与人员安置结构,组织边界模糊化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能够根据客户初始概念,利用自身设计、研发、工程化与后续管理服务能力,为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流程灵活性围绕系列具有前后关联的任务活动进行灵活分解、对接与组合,倾向于一条链式活动的管理需求

表2 制造企业指标符合程度打分

服务化类型指标描述灵活性类型指标描述基于产品的服务化(A1)*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重要作用,提供服务主要围绕产品展开(A11)*制造企业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提供融资、保险、物流运输等服务(A12)*产品使用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多种维修、技术咨询服务等(A13)*在回收过程中提供以旧换新、废物处理与再利用服务等(A14)生产灵活性(B1)*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原材料获取渠道,能够应对临时增减的生产任务需要(B11)*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具有很大调整空间,能够通过弹性的生产、仓储等满足客户订单要求(B12)*加工处理方式灵活,能够对回收产品、其它环节产生的废弃材料进行有效处理(B13)*制造企业生产加工零件标准化、零件组装模块化,能够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有效结合(B14)基于功能实现的服务化(A2)*制造企业将自身产品作为提供服务所需的基础设备与支撑条件(A21)*制造企业通过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功能服务获得收益,服务收益占据了企业收益的大部分(A22)*制造企业在产品设备维护基础上,组织人员学会设备最优使用方法(A23)*制造企业拥有专业化服务队伍(A24)关系灵活性(B2)*制造企业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产生问题时能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B21)*制造企业能及时掌握产品使用与客户运营管理情况,并根据掌握信息提供功能化服务(B22)*制造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能及时开展深入交流、讨论等,对客户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与论证(B23)*制造企业信息设备兼容、端口拓展灵活,能够与相关企业有效开展合作(B24)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A3)*制造企业主要提供无形服务,无形服务收入占企业收入的绝大部分(A31)`制造企业有很强的服务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提供相关各种服务(A32)`制造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能够为客户开展实时服务(A33)结构灵活性(B3)*有良好团队建设经验,能及时根据任务调整组建新团队,并保证成员有效进入角色(B31)*制造企业部门结构与功能模块化,能够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实现不同部门的灵活组合(B32)*制造企业能够根据不同任务与流程要求,选择不同的组织成员(合作成员)(B33)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A4)*制造企业具有从概念原型到产品化的完备服务化链条(A41)*制造企业具有良好的设计、研发、工程化与检测、控制及管理服务能力,能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A42)*制造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A43)流程灵活性(B4)*制造企业任务可通过模块化设计、并行化分解、标准化对接等,实现工作过程分散化处理(B41)*制造企业各种资源与人员可在不同任务组间自由、灵活、无障碍流动,能实现有效对接(B42)*企业采用灵活多样方式完成相关任务,并能通过沟通与交流,实现有效联接(B43)

表3 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与灵活性类型观测变量的旋转载荷矩阵

变量服务化类型载荷1234变量灵活性类型载荷1234A110.783-0.103-0.0790.201B110.682-0.040-0.0290.102A120.7260.3310.027-0.032B120.7930.2490.045-0.075A130.7360.3120.1240.055B130.699-0.1280.2400.214A140.7650.0650.2550.037B140.5980.089-0.0100.305A210.2540.5470.1690.215B210.136-0.0390.1840.673A220.4150.5750.1070.125B220.4210.2060.1320.611A23-0.0710.749-0.135-0.126B230.2690.4710.0630.514A240.1550.7350.1360.012B240.0290.1900.0090.706A310.1850.1900.8080.008B31-0.0530.750-0.0120.251A320.0520.0540.8060.049B32-0.0560.6970.1450.146A330.020-0.0690.7900.194B330.2080.7680.031-0.074A41-0.0240.0070.1170.825B410.005-0.0170.841-0.075A420.185-0.1380.2160.773B420.0390.1100.7350.207A430.1160.437-0.1080.717B430.1080.0890.7290.142

通过计算获得变量信度如下:

A组:制造企业基于产品的服务化Cronbach′s α值为0.790,基于功能实现的Cronbach′s α值为0.651,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Cronbach′s α值为0.759,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Cronbach′s α值为0.708,表明模型具有较好信度[18],观测变量能够很好区分制造企业的不同服务类型。

B组:制造企业生产灵活性的Cronbach′s α值为0.693,关系灵活性的Cronbach′s α值为0.681,结构灵活性的Cronbach′s α值为0.652,流程灵活性的Cronbach′s α值为0.689,表明模型具有较好信度,观测变量能够较好区分制造企业的灵活性类型。

(4)为了得到制造企业在不同服务类型、不同灵活性方面的综合得分,本文采用信息熵的方法确定各描述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归一化。对制造企业不同服务类型、不同灵活性类型的数据分别作归一化处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maxxj为矩阵Xj列的最大值。

第二步计算熵值。利用各指标数据可以得到每个指标的熵值,其中,第j个指标的熵值为:

第三步计算指标权重。根据公式(2),可以利用各指标熵值得到其对应的权重。

根据上述熵值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各指标在不同服务化类型与灵活性类型方面的权重,具体如表4所示。

根据各指标权重,可以得到172组A1、A2、A3、A4以及B1、B2、B3、B4的具体数据,将服务化类型作为因变量,将不同灵活性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表8所示。

表4 基于信息熵的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指标权重A110.271B110.241A120.227B120.245A130.242B130.241A140.260B140.273A210.247B210.223A220.246B220.253A230.254B230.256A240.253B240.268A310.351B310.301A320.296B320.348A330.353B330.351A410.308B410.305A420.307B420.332A430.385B430.363

表5 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 误差标准系数tSig.1 (常量)0.3190.3860.8250.410 生产灵活性0.3450.0750.3214.5980.000 关系灵活性0.3140.0830.2913.8030.000 结构灵活性0.0450.0790.0390.5730.567 流程灵活性0.1990.0720.1752.7400.007

表6 基于功能的服务化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 误差标准系数tSig.1 (常量)0.6970.3511.9860.049 生产灵活性0.1880.0680.1882.7540.007 关系灵活性0.4640.0750.4616.1670.000 结构灵活性0.1660.0720.1532.3270.021 流程灵活性-0.0670.066-0.064-1.0180.310

表7 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化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 误差标准系数tSig.1 (常量)1.1850.4232.7990.006 生产灵活性0.3350.0820.3214.0750.000 关系灵活性-0.0180.091-0.017-0.1950.846 结构灵活性0.1650.0860.1451.9170.057 流程灵活性0.2130.0790.1932.6760.008

表8 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 误差标准系数tSig.1 (常量)0.9790.3492.8020.006 生产灵活性-0.0320.068-0.035-0.4730.636 关系灵活性0.1340.0750.1441.7930.075 结构灵活性0.3640.0710.3605.1170.000 流程灵活性0.2690.0660.2754.0970.000

(4)结果分析。根据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生产灵活性、关系灵活性对产品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与H3成立;另外,流程灵活性对产品服务化也有0.199的影响。流程包含设计、制造与分销等多个环节,涉及生产制造环节流程灵活性的提升,有助于基于产品的服务化效果提升。根据表6可知,生产灵活性与关系灵活性对功能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与H4成立。另外,结构灵活性对基于功能的服务化具有0.166的影响。结构灵活性对于吸纳客户进入组织边界、服务人员掌握各种服务内容、从企业分离专门的服务队伍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制造企业结构灵活性促进了服务团队形成,提升了功能服务能力,有助于企业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化转向基于功能的服务化。根据表7可知,生产灵活性与流程灵活性对制造企业基于流程的服务化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7成立,但是假设H5不成立。主要原因在于本文基于流程的服务化中,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以及为客户开展实时服务大多集中在生产加工领域,因此生产灵活性中的资源丰富、标准化与模块化以及流程灵活性中的任务模块对接等都对其产生了积极影响。结构灵活性更多强调人员与部门的边界调整,而当前制造企业基于流程的服务化更倾向于与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环节服务及数据、任务的优化,而非设计、咨询等其它环节的流程组合灵活,因此结构灵活性对其不具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根据表8可知,结构与流程灵活性对制造企业基于概念的服务化具有正向影响,假设H6与H8成立。结构与流程的灵活性保障了制造企业从概念形成到售后服务整个环节不同服务资源、人才、团队、任务等的有效流动与整合,因此对基于概念的服务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分析结果部分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①有学者认为对于提供基于概念的系统集成服务而言,制造企业的模块化战略必不可少,只有符合设计、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模块化要求,才能在概念设计阶段提供大型、复杂的产品与服务[19],该观点与本文流程灵活性影响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结果一致;②Jean Harvey等[20]认为生产灵活性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帮助用户实现个性化服务功能,因为资源、材料等方面的灵活性保障了制造企业可以依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产品与功能服务,因此生产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基于产品与功能的服务化,这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③有学者认为关系灵活性有利于改善制造企业与客户关系,加深企业对客户产品及服务需求的了解,从而提供有效的产品服务。因此,关系灵活性促进基于产品服务的能力提升[21]

本文分析结果部分与前人研究结论存在差异:①格罗鲁斯[22]认为为了提高基于概念的系统专业服务能力,制造企业应与供应商、分销商、终端用户以及最终消费者等建立灵活的合作关系,从中挖掘服务信息,实现服务价值内生。本文研究中关系灵活性对基于概念的服务化作用与贡献并不明显,主要在于,一方面制造企业一般在具有基于产品和功能的服务能力后才进一步拓展为基于概念的服务化,此时关系灵活性已经具备,因此对基于概念服务化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基于概念的服务化不仅需要通过关系灵活性获得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提供系统服务,结构与流程的灵活性更利于资源整合及利用,因此对基于概念的系统服务化影响更显著;②有学者提出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成功转型源于组织资源配置的变革和供应链结构的调整与重组,组织结构优化更侧重于服务制造中基于产品和功能的服务化[23],然而本文结论中结构灵活性对基于流程与概念的服务化更加重要。主要原因在于,结构灵活性更体现为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交流与知识共享,更容易进行流程、系统任务的模块化与集成,而不强调资源配置的便利性,因此得出灵活性利于基于业务流程与概念的服务化的结论。

总之,不同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化时,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战略目标要求,通过改善不同灵活性来保障目标有效实现。本文研究证明不同灵活性的调整对企业不同服务化类型的贡献与作用不同,可为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5 结语

灵活性对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灵活性是否对服务化确实产生影响、灵活性如何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研究较少,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理论支撑不足。因此,本文从新视角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灵活性类型进行了分析与诠释,加深了对制造企业服务化与灵活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制造企业灵活性与服务化类型间的8个假设,通过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得出结论:制造企业的生产、关系与流程灵活性对基于产品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关系与结构灵活性对制造企业功能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与流程灵活性对基于流程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构、流程灵活性对制造企业基于概念的服务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制造企业应当选择合适的灵活性调整方向,推进企业服务化进程。未来将进一步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化类型确定以及灵活性调整步骤、规则与具体策略等,以期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调整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SAWHNEY R. nterplay between uncertainty and flexibility across the value-chain: towards a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24(5):476-493.

[2] SABRI E H, BEAMON B M.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 in supply chain design[J]. OMEGA, 2000,28(5):581-598.

[3] PETER SCHUTZ, ASGEIR TOMASGARD. The impact of flexibility on operational supply chain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4):300-311.

[4] CHRISTOPHER M. The agile supply chai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 29(1): 37-44.

[5] SWAFFORD, P M, G HOSH, et al.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value chain ag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26(2):118-140.

[6] PAGELL M, KRAUSE D R. Re-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21(6):629-649.

[7] TACHIZAWA E M, THOMSEN C G. Drivers and sources of supply flexibility: an explorato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7(27):1115-1136.

[8] J GOSLING, L PURVIS, M M NAIM.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supplier sele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1-21.

[9] ULF MERSCHMANN, ULRICH W THONEMAN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0):43-53.

[10] PETER SCHUTZ, ASGEIR TOMASGARD. The impact of flexibility on operational supply chain plann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4):300-311.

[11] 姜铸,李宁.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5(5):25-37.

[12] 孙林岩,高杰,朱春燕,等.服务型制造:新型的产品模式与制造范式[J]. 中国机械工程,2008,19(21):2600-2604.

[13] NEELY A. Exploring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J].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2008(2):103-118.

[14] 李靖华,马丽亚,黄秋波.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困境”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6):36-45.

[15] 罗建强,汤娜,赵艳萍.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的理论和实现方法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4):75-80.

[16] 邵安菊.上海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4):110-114.

[17] 罗建强.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的存在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2):119-128.

[18] 吴明隆.SPSS操作与应用——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347.

[19] LI HAO, JI YANGJIAN, GU XINJIAN. Module partition process model and method of integrated service product[J]. Computers industry, 2012, 63(4): 298-308.

[20] JEAN HARVEY, LOUIS A LEFEBVRE, ELIZABETH LEFEBVRE. Flexibility and technology in services: aconceptual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7, 17(1): 29-45.

[21] FURRER. The strategic services based on products [J]. Revue Francaise de Gestion (French), 1997, 3(5): 98-108.

[22] 格罗鲁斯.服务于营销: 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M].韩经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8-40.

[23] 张雅琪,陈菊红,李兆磊.基于匹配和调节一致性分析的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5(5):32-36.

(责任编辑:胡俊健)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ervilization & Flexibility Category and Their Matching Relationship Analysis

Wang Xueyuan1,Liu Chenglong1,Zhang Yufe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China;2.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B152TT,UK)

Abstract:The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ts servilization; different category flexibilities have distinct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for diverse serviliz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flexibility and servilization category, eight hypotheses are brough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nd according to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which are as follow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producing & relationship and flowing flexibiliti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ervilization based on the product; producing & relationship and structure flexibiliti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ervilization based on function; producing and flowing flexibiliti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ervilization based on business flow; structure and flowing flexibiliti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ervilization based on idea generation. In a who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ervilization should adopt diverse flexibility adjustment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servilization process effectively.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ecision references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ervilization.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ervilization Category; Flexibility; Matching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6-1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0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630025);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LBH-Q13096)

作者简介:王雪原(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创新管理;刘成龙(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与创新管理;张玉峰(1975-),男,河南许昌人 ,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6080370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1-0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