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产生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创新创业行为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引导、支持下的高校教师离岗创业为研究背景,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从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政策4个维度,分析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制定教师离岗创业操作细则、加强创业项目和人员遴选、强化创业项目扶持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等。
关键词:创业意愿;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社会文化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以及国内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和成本上升、环境治理成本增加、消费向服务性商品倾斜等因素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潜力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不断加强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已成为“新常态”背景下防范和化解中国经济潜在风险、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具备创业的先天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中,高校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5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并在人事关系保留、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科技成果使用和股权激励等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调动了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1]。2017年3月,人社部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创新创业的4种情形以及具体政策措施[2]。此外,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广东、黑龙江等多个地区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为高校教师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舆论环境。
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出台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高校教师的创业顾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其创业热情。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政策出台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即使在经济和高等教育发达、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江苏省,也鲜有高校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而且作为政策指向的创业主体,也没有出现高校教师创业增多的现象,离岗创业更为少见。那么,在政策利好面前,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这有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创业问题,部分学者主要聚焦于高校教师创业现状和对策。朱巍[3]针对武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分析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黄榕[4]针对南京部分典型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科技人员的主要创业方式以及由“科技九条”实施而引起的高校创业政策变化,并就激励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提出了建议。魏红梅[5]运用以规制性、规范性及认知性为核心要素的三维度制度环境分析框架,剖析了高校教师创业制度环境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张菊[6]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创业的特点、模式以及主要障碍,分别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针对离岗创业,有少数学者进行了探讨。张呈念[7]分析了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面临的障碍、成因以及改进建议。顾训明[8]从成果转化审批、创业收益税负、创业扶持和资助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离岗创业面临的制度性困境,并提出了制度创新建议。陈柏强[9]认为,需要理性分析高校教师离岗创业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强调不能轻易鼓励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此外,有学者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持反对意见,认为高校教师离岗创业会导致高校人才流失,影响学生培养等[10]。
总体上看,学界围绕高校教师创业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专门针对教师离岗创业的研究鲜见。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政府和高校政策、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鲜有从教师个体微观视角探讨其离岗创业行为意愿问题,对家庭因素影响教师离岗创业的分析也鲜见。此外,相关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规范性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1985年Ajzen在多属性态度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受控于多种因素,并对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扩充,新增了知觉行为控制概念,进而演变成为TPB理论。该理论自提出后,在全球多个行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行为预测力与解释力,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11]。
TPB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方面。就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而言,其行为意愿的产生也是上述3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①行为态度,即个体对所执行行为的喜好程度的自我评估。高校教师对离岗创业的态度,可以反映创业本身是否符合其兴趣以及预期结果是否对其具有吸引力等,这往往与教师的个性特征、价值观、职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②主观规范,是个体在考虑是否执行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12]。高校教师是否离岗创业,不仅是个人行为,还牵涉到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因此,家人的态度、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学校、政府的政策倾向都会对其产生影响;③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在执行行为时的自我控制程度(对行为过程容易程度的一种主观感知)[13]。离岗创业毕竟不是高校教师的常规性工作,它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能否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预期与教师自身知识、能力、阅历以及社会资本等相关。
借鉴有关参考文献,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受教师个体特征(个性与价值观、创业胜任力、职业发展情况等)、家庭环境(家人的态度、经济状况等)、社会文化(创业氛围、对教师创业的看法等)、政策(学校的人事政策、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基于TPB理论,提出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的4个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作为创业主体,其个体特征会对离岗创业行为意愿产生重要影响。首先,需要考虑教师个性特征和价值观。总体上看,科研人员的个性相对内敛,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创业[9]。同时,个人倾向对创业决策的影响较大。部分高校教师虽然有创业实力,但更看重体制内的稳定生活,不愿意因为离岗创业而承受不必要的风险。其次,教师创业主要是依托已有科技创新成果,致力于实现成果产业化。尽管在创业过程中,技术对创业的成败有较大影响,但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机会识别、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高校教师欠缺的[7]。最后,部分高校教师安于现状,认为捧着“铁饭碗”可避免创业风险[14]。如果教师在学校发展顺利,有良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那么他们通常也不愿意冒险离岗创业。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个体特征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显著相关。
实践证明,家庭环境对个体创业意愿有着较大影响。首先,对高校教师而言,平时工作在“象牙塔”中,日常工作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如果选择离岗创业,不仅自身活动增多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势必会破坏原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影响子女教育、父母养老问题[14],可能引起家庭矛盾。因此,家人能否理解对其创业行为意愿会产生影响。其次,优秀的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待遇不错,而离岗创业虽然可能获得潜在经济收益,但在创业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15]。尤其是新创业项目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外部融资,即使申请政府扶持资金也需要一定的门槛和程序,教师往往需要投入自有资金或通过私人关系借贷,才能满足创业资金需求。如果不能获得家人支持,创业就只能成为梦想。最后,离岗创业虽然按照政策规定可以保留编制,创业年限及业绩等也可以在今后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中得到认可,但仍会对教师在学校的职业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一般科研人员离开3年,回来肯定跟不上学校的发展节拍[15]。综上所述,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家庭环境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显著相关。
尽管普遍观点认为,高校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仍然是高校最核心的两大职能[9]。教师一旦离岗创业,势必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和科研活动,容易引起同事、学生和社会公众的争议。近年来,我国创业型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各类创业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然而,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社会关注度高的特殊群体创业问题,社会认可度仍然较低[16],这使教师创业普遍处于“隐性”状态。通过对网络帖子分析发现,47.4%的网民认为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政策具有合理性,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但41.9%的网民从商业浮躁、教师职责背离、政策内容规定不合理、停薪留职再现、创业条件不足以及可能的负面后果等方面,对该政策持有异议[17]。此外,高校教师对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的态度也不一致,有人认为离岗创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培养和正常教学科研工作[7,10,16]。因此,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高校教师离岗创业会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进而影响其创业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社会文化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显著相关。
长期以来,一直有高校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创业,但基本上都是在职创业,真正选择离岗创业的教师比例很低[7]。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鼓励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政策,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才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政策是否完善对教师离岗创业行为影响很大。目前政策主要涉及教师离岗创业离岗期限与人事关系、工资和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管理、创业收益分配等方面,但大多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方案和实施细则[18],对高校的约束力也不强。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导向将更加明显,基于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一般不会鼓励和支持有科研实力的教师离岗创业。从现实情况看,很少高校针对这项政策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和措施。事实上,北京、湖北、南京等地也出台了类似鼓励政策,如北京的“京校十条”、湖北的“科技十条”、南京的“科技九条”,但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15]。因此,政策的不完善以及高校态度的不明朗,无疑会给有离岗创业意向的教师蒙上心理阴影,容易挫伤其创业积极性。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政策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显著相关。
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初始问卷涵盖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政策以及离岗创业行为意愿5个变量,共有18个测量题项,其中行为意愿5个、个体特征5个、家庭环境3个、社会文化2个、政策3个。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对被调查者(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5个等级)进行评价。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经专家共同审定,问卷条目清晰,具备较高的内容效度,如表1所示。
对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等地区的985、211工程院校以及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进行问卷调查,范围覆盖工学、理学、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66.98%。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15份,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9.67%,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利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以KMO样本测度法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法确定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旋转方法使用方差最大法,以特征根大于l的标准确定因子数量,从而得到较高的区分效度。经过分析,得到KMO值=0.944>0.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分析方法,共抽取5个因子,总的方差解释量为78.391%,因子载荷均超过0.5,在0.541~0.805的范围内。总体Cronbach′s α值为0.952,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937、0.852、0.887、0.784、0.894(见表1)。基于以上数据可知,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良好。
表1 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效度
维度测量题项标准因子载荷α值我曾经考虑过自己离岗创业y10.729我有为离岗创办新企业而积极准备y20.769离岗创业行为意愿(OJEB)我对离岗创业很感兴趣y30.8050.937我很可能尽最大努力离岗去创办自己的企业y40.799我将在不久后选择离岗创业y50.769我喜欢冒险、挑战自己x10.581我具有较强的机会识别能力x20.757个体特征(IC)我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x30.5410.852我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x40.709我的职业发展顺利,并有着良好的预期x50.790家人会对我选择离岗创业给予充分理解x60.790家庭环境(FE)家人会对我选择离岗创业给予大力支持x70.7710.887我选择离岗创业不会引起家人的担忧x80.677社会文化(SC)如果我选择离岗创业,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x90.7490.784如果我选择离岗创业,能得到社会公众认可x100.725针对教师离岗创业,政府出台了完善的政策x110.784政策(PS)针对教师离岗创业,我所在学校出台了完善的政策x120.7410.894我认为针对教师离岗创业的政策能得到有效执行x130.668
总的方差解释量为78.391%,总体Cronbach′s α为0.952
运用LISREL8.70软件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关系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标准化路径如图1所示。此外,从常用拟合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看,χ2/df的值为4.44,低于上限值5;GFI、AGFI、CFI、NFI和IFI等参数的值基本符合要求;RMSEA的值是0.094,处于正常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该测量模型具有有效性。相关理论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本研究提出的4个因素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假设全部得到了支持。其中,社会文化影响最为显著,其余依次为家庭环境、个人特征和政策。由图1可知,根据标准化因子载荷大小,个体特征维度中的市场开发能力(0.79)和经营管理能力(0.78)载荷系数较大;家庭环境维度中的家人支持(0.88)载荷系数较大;社会文化维度中的社会公众认可(0.83)载荷系数较大;政策维度中相关政策执行(0.86)和完善的政府政策(0.85)载荷系数较大。
从我国国情看,适度规模的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本身的价值,实现国家政策设计初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可得到高校教师离岗创业行为意愿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热情,推动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活动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目前,国务院和各地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是原则性指导意见,缺乏配套措施和操作细则,给政策执行带来了不小难度。为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顶层制度体系,增强地方政府和高校执行力与信心。在此基础上,建议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调研,组建科技人员创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政策落实过程中高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7],就教师离岗创业涉及的相关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首先,指导各高校细化操作规程,明确创业成果价值评估办法以及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认定标准,确保离岗创业教师得到公平对待。其次,对于离岗创业教师空出的岗位,当前规定是确因工作需要,经相关部门同意后可聘用急需人才,待离岗创业人员返回后,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聘用并逐步消化[2]。显然,这不利于调动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人事补偿机制,即按照离岗创业教师数量给高校补充一定的编制用于引进新教师。最后,指导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技成果权益归属和收益分配办法,厘清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保障教师获得正当、合法的创业收益,从而调动教师的创业积极性。
图1 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标准化路径及参数估计
表2 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拟合参数
拟合指数χ2/dfGFIAGFICFINFIIFIRMSEA数值4.440.860.810.970.960.970.094
表3 相关假设检验结果
理论假设作用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t值是否支持假设H1个体特征(IC)→离岗创业行为意愿(OJEB)0.152.58∗∗∗是H2家庭环境(FE)→离岗创业行为意愿(OJEB)0.273.53∗∗∗是H3社会文化(SC)→离岗创业行为意愿(OJEB)0.354.11∗∗∗是H4政策(PS)→离岗创业行为意愿(OJEB)0.152.49∗∗是
注:***、**、*分别代表变量系数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2)高校应制定教师离岗创业实施细则。从当前高校教师“隐性”创业状况看,高校人事制度是影响教师公开创业、离岗创业的关键制度因素。各省(市)政府制定的鼓励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政策无法满足操作层面的要求。因此,除了需要上级政府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外,各高校也要积极制定实施细则。首先,高校领导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站在履行服务社会职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从大局出发,正确看待教师离岗创业问题,充分认识到教师离岗创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学校人事处作为人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应积极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协调科技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教师离岗创业有关制度,主要包括:①离岗期限以及离岗创业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教学、人才培养、绩效考核;②科技成果归属和收益分配;③创业取得的成绩评价及其在教师日常考核中的认定;④离岗期满的岗位聘任等。综上所述,有必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保障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推动教师离岗创业政策落地生根。
(3)高校要加强对创业项目和人员的筛选。成功的创业有赖于一些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环境和创业资源等。由此可见,选择好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非常重要。从现实情况看,很多高校科技成果尽管在技术上很先进,但并不符合市场实际需要,可能不具备商业化前景。同时,不少高校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但不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因此,鼓励教师离岗创业,需要挑选好创业项目和创业教师,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率。首先,在项目遴选方面,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和商业价值,一方面可以聘请相关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专家以及由高校同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校内创业项目评价和筛选工作,从中选出具有良好产业前景的项目;另一方面,可参考全国和地方各类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国家专利奖评审结果,挑选出优秀成果进行产业化。其次,在创业教师选拔方面,高校可借助专业人才测评手段或聘请相关中介机构,对有创业兴趣的老师进行创业潜质测评,并组织人员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创业辅导,提高其创业胜任力。同时,在挑选创业老师时,要充分考虑其家庭状况,协助其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4)政府和高校应强化对创业项目的扶持。创业涉及多种要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并且充满各种风险。因此,作为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支持主体,政府部门和高校除了要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和选拔优秀创业项目人员外,还要对创业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创业企业更好发展。首先,高校大学科技园、地方政府建立的高新园区可以为教师创业提供必要的场所,政府和高校给予租金减免,减轻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负担。其次,可以尝试由高校、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协助初创企业申请国家、省、市设立的各类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通过政策手段鼓励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对优秀教师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并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再次,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创业企业和创业者个人提供税收减免或其它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最后,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源泉的作用,组织相关学科团队为创业项目提供技术、人才和管理支持。同时,政府要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积极联系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创业项目运营提供融资、财务、知识产权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化咨询服务。
(5)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政策之所以得不到有效落实,除教师个人、家庭以及政策因素外,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舆论宣传需要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借助权威新闻媒介,加强创新创业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19]。其次,针对高校教师的离岗创业问题,政府部门要引导新闻媒体加强正面报道,通过挖掘大量典型案例,积极宣传教师离岗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公众对教师创业的思想偏见,为教师离岗创业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最后,高校自身要有所作为,在全校范围内加强舆论引导,在校内外宣传教师创业典型,尽力打消教师的思想顾虑,激发教师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支持氛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Z].2015.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2017〕4号)[Z].2017.
[3] 朱巍,程艳,张柳.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障碍和对策研究——以武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例[C].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 2012.
[4] 黄榕,曹阳,曾绚,等.在宁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方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4):71-74.
[5] 魏红梅.高校教师创业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制度环境三维度框架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68-73.
[6] 张菊,吴道友,张巧巧.高校教师创业现状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58-60.
[7] 张呈念,谢志远,徐丹彤,等.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44-48.
[8] 顾训明,徐红梅.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制度性困境及其超越[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 (5):23-27.
[9] 陈柏强,王伟,盛琼,等.论正确处理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5):132-136.
[10] 周云.教师离岗创业,学生利益怎维护 [N].信息时报,2016-04-05.
[11] 殷志扬,程培堽,王艳,等.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基于江苏省 3 市15村303户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7.
[12] 陈少霞,张德鹏.顾客创新价值形成机理及其计量模型建构:基于计划行为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0):18-26.
[13] 莫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业意愿路径图——基于“计划行为理论”[J].科研管理,2009, 30(6):128-135.
[14] 黄莉,汪建武.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 (8):219-220.
[15] 陈鹏,邓晖.离岗创业:还有几重藩篱阻碍[N].光明日报,2015-05-19.
[16] 金渊博,任雪,王锦良,等.高校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对策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6(7):86-87.
[17] 顾训明.网民对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政策认知和态度倾向——基于424条网络帖子的内容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5):160-165.
[18] 李洋.政策红包给力:高校教师进入离岗创业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7-02-20.
[19] 桑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EB/OL].http://www.qstheory.cn/wp/ 2015-05/17/c_1115310311.htm,2015.
Abstract: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the main ways to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growth.University teachers a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social innovation system,thei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have got strong government support.Taking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for off-job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teachers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local government as research background,this paper applie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ff-job entrepreneurship behavior inten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four dimensions,such a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family environment,social culture and policy,and carried out empirical testing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Based on this,it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off-job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teachers,including: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top-level system,to develop the operation rules for off-job entrepreneurship,to strengthen the selection of business projects and personnel,to intensify the support for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University Teachers;Off-Job Entrepreneurship;Social Culture
DOI:10.6049/kjjbydc.2017030819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4-0131-06
收稿日期:2017-06-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项目(C-a/2016/01/0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63009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GLB0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6ZDIXM037)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