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的结构方程分析
——来自中小板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

喻登科,肖 欢,彭 静,薄秋实

(南昌大学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作为隐性资产,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以新形态诠释着当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以2013-2015年沪深中小板233家企业为样本,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知识资本对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绩效直接产生作用,同时,通过企业组织性格间接作用于企业短期绩效,除此之外,企业组织长期绩效的根本来源是知识资本的创造与积累。

关键词:知识资本;组织性格;组织绩效;知性管理;结构方程;中介作用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已不再是组织绩效的决定性资源,单纯的有形资产投资越来越难以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依据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组织竞争优势可来源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种基本战略。在企业实践中,成本领先战略通常依赖于高技术或规模经济支撑,而差异化战略却缺乏较为系统、集中且普适性的理论支持。根据Resnick[1]的观点,企业组织有两种竞争力来源——知识与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组织性格是差异化竞争力的源泉。这为探索竞争优势来源指明了方向——企业的组织性格或许可以作为竞争优势的重要解释变量。

目前,学术界多注重知识资本对组织绩效的积极影响[2] [3] [4],而关于企业组织性格的研究较少[5] [6] [7],国内对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更是在近几年才出现[8] [9]。结合当前诸多企业的市场表现,不难发现,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技能与先进技术的企业组织,也需要培育独具特色且符合定位的组织性格,才能满足差异化经营战略需求,实现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融合,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事实上,在当前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组织性格理论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有力补充,它从组织特征视角探究知识密集型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揭示企业通过知识与性格的双重驱动提升组织绩效的协同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知识资本与企业性格协同治理的思想,即知性管理理论,并从框架构建[10]、案例分析[11]、实证研究[9]等多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将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整合在一个研究框架中,探究二者与组织绩效的作用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在揭示潜在变量作用路径的整体测量时具有优势,因此,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知识资本、组织性格对组织绩效的作用路径,揭示当前竞争环境下组织绩效的形成机制,为组织竞争优势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1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1 文献回顾

自Galbrainth[12]首次提出“知识资本”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其内涵及构成进行了广泛研究。虽然在知识资本的界定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也普遍认同知识资本是企业进行知识性活动时创造出来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资本[13]。有关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主要分为二元论、三元论和多元论。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普遍把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14][15];三元论者把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16][17][18];多元论者则把知识资本等价于无形资本,通过对无形资本概念的拓展和解析对知识资本进行财务评估[19]。目前,知识资本的三元论受到广泛认同,本文也从三元论视角展开,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3个维度。

对于个体而言,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质是性格,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一定一致性,可以通过性格分析进行预测[20]。那么对于组织而言,组织性格概念源于学者对组织特质或组织特征的研究,Bridges[21]首次提出组织性格的概念,将当时被广泛接受的MBTI理论应用到组织层面并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组织具有4个方面、8个维度的性格特质。在国内,赵书松[7]认为组织性格是组织内不同个体共有并被外界识别的个性特征,是组织间的关键差异之一,也是分析和预测组织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尽管对组织性格的研究进展缓慢且观点不一,但学界大都认同组织具有与人相似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是与个体性格不同的独立概念。因此,国外学者多借助个体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大五人格”理论对组织性格维度进行研究。Slaughter等[22]借用“大五人格”的研究思路和Aaker对品牌人格的研究方法,利用遴选出来的255个描述组织人格的词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5个维度,并将其命名为团队、创新、权威、节约和时尚。英国学者Otto等[23]利用类似方法对64家英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进行网络调查,分析得出组织人格的4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诚信、声望、创新和权力。Slaughter和Otto分别在不同国家对组织性格维度进行研究,尽管得出的维度数稍有差异,但是两组维度间有很多相似处,所包含的词条也非常接近。参考上述文献,本文以“大五人格”理论对中国情境下的组织性格进行维度划分。

组织绩效通常包括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在实证研究中,可量化的实际需求和可比较的研究准则大多用财务或统计数据衡量。组织绩效的衡量包括企业内部目标的实现及企业外部竞争力的提升。本文参照Anderson[24]、洪江涛[25]、卫武[2]对组织绩效的测量,认为组织绩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组织在一定经营期内取得的短期财务绩效,反映了组织目前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是表证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长期市场绩效,反映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以及市场投资者对这种发展态势的认可与期望程度。

1.2 理论分析

学术界一般认为组织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且基本竞争战略的实施可以为组织带来绩效提升。根据竞争战略理论,组织经营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3种类型,其中,集中化战略是在市场细分时的具体应用。在企业实践中,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企业通常依赖于高技术或规模经济支撑,通过知识的流动、转移、吸收和创新,有效控制成本驱动因素与重构价值链,以获取成本优势,进而提升组织绩效。因此,对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能较好地支撑企业组织成本领先战略的实现。然而,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单一由先进技术和知识资本推动的成本领先战略遭遇了挑战,而由组织个性主导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成为企业组织赢得客户与市场的重要辅助手段。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瞄准独特的品牌形象、产品定位、技术特点、客户服务,在设计组织结构、制度与文化时选择有异于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使其具有异质性从而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简而言之,差异化竞争战略依赖于符合时宜且定位适合的性格特质的培育与管理。

对于企业组织而言,一方面,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分别通过两种竞争战略对组织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的流动、转移、吸收与创新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研发,以知识资本累积的方式改变企业内部认知,塑造出与知识资本高度契合的性格特质,为企业组织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即在企业组织绩效实现过程中,知识资本是前驱因素,组织性格是中介因素,知识资本既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也能通过组织性格的中介作用发挥影响,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为组织绩效提升提供双重驱动力。因此,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遵循知识资本积累与组织性格培育的内在机理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加强知识与性格的协同治理,是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的有效途径。据此,本文构建知识资本-组织性格-组织绩效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资本-组织性格-组织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

2 研究假设

2.1 知识资本与组织绩效

知识资本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其带来价值增值的知识资源,包括嵌入组织、制度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以及能被组织明文化或者结构化的显性知识[2]。知识资本为诠释当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提供了新视角,大部分研究均肯定了知识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李金勇[26]基于对2009年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知识资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短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Wang Z[27]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知识资本的三要素均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与经营绩效。Lu W M[28]利用DSBM模型,验证了知识资本与企业经营效率的正相关关系,并指出企业管理者应加大投入并充分利用知识资本来获取竞争优势。知识资本的管理不仅影响企业短期绩效的提升,而且决定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任俊义[29]在综述知识资本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中国情境下知识资本对组织绩效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验证了知识资本对组织经营绩效和市场绩效的重要作用。Berzkalne[30]采用VAIC系数,使用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传统企业中知识资本通过影响组织长期绩效从而提升企业价值。金昕等[31]通过对214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知识资本中知识源的广度与深度均对组织创新有正向影响,进而提升组织市场价值。据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H1a:知识资本对组织短期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1b:知识资本对组织长期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2.2 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

企业是由不同人构成的有机实体,与人类相似,企业组织也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从组织治理角度,Moore[32]认为企业的组织性格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组织战略、组织文化、产品定位、员工个性等多方面选择偏好。付悦和陈国权[33]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证明,组织性格通过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正向影响组织绩效。具体来说,Men L R[34]认为公众参与和亲密随和的企业特征有助于强化组织公共关系,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喻登科等[9]利用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发现,股东态度、员工感受和社会责任三项性格因素均会促进组织财务绩效提升。Geoffrey等[35]在组织性格与组织声誉的研究中佐证了适宜的组织性格有利于企业组织声誉塑造,从而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付悦和韩菲[36]以2002-2011年上市银行为样本,研究发现SNIJ型性格对组织市场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且前瞻性性格作用显著。Church[37]在探讨性格特征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中发现,性格特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或低估,实际中性格特征与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组织性格对组织短期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2b:组织性格对组织长期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2.3 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

高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差异化战略以及组织性格的引导下,其产品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在为企业塑造良好品牌与形象的同时实现目标定位的高附加值化,极大提升了企业经营能力,即企业的组织性格在知识资本对组织绩效的作用路径中起中介作用。随着知识资本的创造与积累,企业组织会逐渐改变其战略定位、决策方式与行为风格,对组织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适应的组织性格又能持续驱动组织绩效形成与提升[33][36]。李平[38]认为不同水平的人力资本会有不同研发投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知识创新产出水平,换而言之,知识资本中不同人力资本的积累会影响组织性格的智力因素,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孙剑[39]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性特征较显著,且这种外部性会显著影响组织绩效。冯延超[40]发现,知识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企业相比于传统企业,其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则公司绩效越低,即在高科技企业中组织性格中的随和性较低会导致组织绩效降低。实践中,在成本约束下,有效的性格特质与知识资本管理的组合能够发挥更大优势,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当前诸多企业的市场表现,不难发现,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技能与先进技术的企业组织也需要性格特质的支持,以满足其差异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进而实现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融合,为企业组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的中介作用,有利于企业实现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融合,在高技术基础上打造个性化品牌,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H3:组织性格对知识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中介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设计

组织绩效表现为企业在一定经营期内取得的财务效益以及反映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内部能力。因此,本文将组织绩效分为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两个潜在变量。其中,短期绩效采用资本回报率、总资产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3个显在变量来测量;长期绩效的测量变量则包括市盈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和净利率同比增长率[41]

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三部分构成[42]。企业组织需要为人力资本的投入支付相应薪资报酬,在人力资源市场出清的假设条件下,薪资报酬等价于人力资本。因此,用薪资费用率测量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是嵌入于组织、制度、流程、设施等辅助性生产活动的非物质投入要素,它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与关系运营能力。因此,用管理费用率测量结构资本。市场资本是企业与外部市场及客户间的有益关系,受到营销投入、营销策略、销售渠道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销售费用投入存在较大关系。据此,本文选用销售费用率测量企业组织的市场资本。

组织性格是群体性格的特例,是组织内不同个体共有的性格特征[43]。研究群体性格的传统方法是考察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下表现出的行为模式[44],特质理论即遵从这种方法对个体性格结构作出解释和分析[45]。其中,“大五(Big Five)”人格理论中对性格特质的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经常被借鉴和用于描述团队或组织的性格特征[46]。参照“大五”人格模型(宜人性、尽责性 、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以及智力[47])以及对组织性格内外两个层面的认识,本文将企业组织性格分为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2个大类以及对应的5个维度,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组织性格的5个维度

分类依据维度 内涵解释外部适应外倾性乐于获得社会关注是外倾性的重要特征[48]尽责性乐于承担社会责任随和性面对问题时,用协商解决冲突而不是强调权威[49]内部整合稳定性在风险决策上,聚焦于过往主营业务基础上的稳定经营,专注组织稳健发展智力在组织定位时,专注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提高领导者效能

本文用广告投入占比表示企业对获取社会关注的投入,即作为外倾性的测度指标;用对外捐赠表示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投入,用来测量尽责性;股权集中度(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企业内部决策的集中度,用来测度随和性;使用对外投资/所有者权益测度企业组织的稳定性,因为稳定性得分越低的企业会更加激进和偏好风险,更倾向选择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金融理财与投资业务;选择代表产品创新度的研发投入强度作为组织智力的测度指标。在5个测量指标中,股权集中度和对外投资/所有者权益为负向测量指标,在数据处理时需逆向转换。

显在变量及测度方法如表2所示。

3.2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构建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诸多企业中,能够取得高绩效并获得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往往具备知识密集与细分市场差异化等特征,能在行业内赢得竞争优势并脱颖而出。因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等方面应该具有统计性规律,符合本文研究的样本设计需求。由此,以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测度方法

潜在变量显在变量计算方法变量简称短期绩效资本回报率(净收入-税收)/总资本Y1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Y2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Y3长期绩效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Y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当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Y5净利率同比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Y6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薪资费用率:工资薪酬/营业收入X1结构资本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X2市场资本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X3组织性格外倾性广告投入占比:广告费用/总费用X4尽责性对外捐赠X5随和性股权集中度: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X6稳定性对外投资/所有者权益X7智力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X8

图2 研究框架

选择在沪深上市的中小企业板块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资料不全和数据残缺的样本后,最终确定有效样本233个。另外,①显在变量数据来源于iFIND财务报表数据库;②为避免财务数据和上市交易数据的波动性影响,将数据的时间窗口选择为2013-2015年,处理时对3年数据进行平均化处理,数据整理采用EXCEL 2010完成;③为避免极值数据和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实证分析前对数据进行中心化预处理。

4 实证分析

4.1 信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 KMO 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反映变量设计效度,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 KMO 值均在0.5以上,大部分在0.6以上,说明各潜在变量的检测结果较好,可以作因子分析。运用AMOS17.0软件,基于固定负荷法,对知识资本、组织性格、组织短期绩效、组织长期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测量变量的标准化系数都大于0.50(除外倾性和稳定性的标准化系数略小于0.50),R2也基本大于0.50(外倾性指标被其潜在变量组织性格解释的变异量低于0.50外),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稳定,所选指标适合测量潜变量。除此之外,组合信度均大于0.60,表示模型建构信度良好,模型内在质量理想。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大于0.50,表示模型收敛效度良好。

表3 变量效度检验

变量指标数KMOCMINDFSig知识资本30.5913.92100.000组织性格50.6437.1230.000短期绩效30.77341.0130.000长期绩效30.6121.3030.000

表4 测量模型参数估计值

潜变量测量指标标准化系数R2组合信度AVE知识资本X10.59∗∗∗0.540.780.60X20.81∗∗∗0.64X30.54∗∗0.66组织性格X40.420.430.610.51X50.56∗∗∗0.66X60.51∗∗0.62X70.45∗0.51X80.56∗∗∗0.71短期绩效Y10.85∗∗∗0.730.890.66Y20.94∗∗∗0.87Y30.64∗∗∗0.51长期绩效Y40.50∗0.720.900.68Y50.56∗∗∗0.61Y60.59∗∗∗0.64

注:***.表示P<0.01; **表示P<0.05; *表示P<0.104.2 描述性分析

对拟进入模型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如表5),进而判断变量间的分布齐次性、相关程度及方向。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两点结论:

(1)各变量之间基本服从齐次性假设,可以作下一步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2) 从相关系数来看,知识资本与长期绩效的相关性大多显著,组织性格与短期绩效的相关性显著,组织性格与知识资本间也存在部分显著相关性。总体而言,分析结果支持作进一步路径分析。

4.3 模型分析

4.3.1 路径分析

运用AMOS17.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对初始模型进行运算,输出的适配度指标结果如表6所示。从输出结果来看,显著性概率值p= 0.21>0.05,CMIN/DF=2.14<3,未达到显著水平,接受虚无假设,即假设模型与观察数据契合。在模型分析中,未发现负的误差方差,所有的误差标准值也比较合适,且GFI、IFI、NFI均大于0.9,RMR<0.05,PNFI>0.5,各拟合指数良好。RMSEA=0.060在0.05~0.08之间,说明模型适配度良好。

表5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MeanSt.DCorrelationX2X3X4X5X6X7X8Y1Y2Y3Y4Y5Y6X10.3220.1560.10-0.090.15∗-0.14∗0.11∗0.21∗∗0.13∗-0.09-0.030.050.16∗∗-0.14∗-0.08X20.2700.1480.020.010.16∗∗0.050.21∗∗0.24∗∗0.020.010.11∗0.14∗-0.12∗-0.07X30.4890.167-0.040.070.11∗0.12∗0.07-0.14∗-0.13∗0.060.24∗∗-0.060.17∗∗X40.3910.1630.030.020.100.08-0.010.12∗0.15∗∗0.05-0.08-0.07X50.3350.1580.090.52∗∗0.24∗∗0.050.14∗0.17∗∗0.100.060.02X60.3130.1550.14∗0.100.11∗0.12∗0.13∗-0.01-0.14∗0.01X70.3860.1630.36∗∗0.14∗0.08∗0.33∗∗0.09-0.04-0.06X80.3520.1600.11∗0.15∗∗0.30∗∗0.13∗0.050.09Y10.4510.1660.80∗∗0.54∗∗0.19∗∗0.14∗0.22∗∗Y20.4640.1670.59∗∗0.25∗∗0.14∗0.22∗∗Y30.4810.1670.19∗∗0.16∗0.12∗Y40.3350.1580.100.04Y50.4720.1670.28∗∗Y60.3350.1581

注:**表示P<0.01; *表示P<0.05

表6 模型适配度检验

pCMIN/DFGFIIFINFIRMRRMSEAPNFI0.212.140.910.960.970.020.060.62

模型路径系数如图 3 所示。图中给出了模型路径系数的估计结果,除组织性格与长期绩效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它路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假设H1a、H1b、H2a通过检验、假设H2b未通过检验。进而得到以下结论:知识资本不仅会提升企业短期绩效,而且对企业长期绩效作用显著;组织性格对企业短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企业长期绩效作用不显著;企业组织性格在知识资本对企业短期绩效的作用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4.3.2 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

由路径分析可知,知识资本对组织的短期绩效、长期绩效均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并通过组织性格部分中介作用于短期绩效。因此,使用AMOS软件中的Bootstrap程序检验特定中介效应的显著性[50],采用重复随机抽样方法在原始数据(N=233)中抽取1 000个Bootstrap样本,算出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值以及95%置信区间,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路径的95%置信区间没有包括0,表明间接路径的中介作用具有显著性,知识资本可以通过组织性格显著影响组织短期绩效,假设H3通过检验。

图3 结构方程模型

表7 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间接效应路径标准化的间接效应估计值占总效应的比重(%)平均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上限知识资本-组织性格-短期绩效0.78∗0.52=0.4177.360.400.0160.125

4.3.3 效果分析

变量间的标准化效果系数如表8所示。

表8 变量间系数效果

因变量知识资本直接效果 间接效果总效果组织性格直接效果 间接效果总效果短期绩效直接效果 间接效果总效果长期绩效直接效果 间接效果总效果知识资本X10.49-0.49-0.380.38-0.260.26-0.190.19X20.72-0.72-0.560.56-0.380.38-0.280.28X30.52-0.52-0.410.41-0.270.27-0.200.20综合---0.78-0.780.120.410.530.39-0.39组织性格X4---∗-∗-∗∗∗∗∗X5---0.56-0.56-0.290.29∗∗∗X6---0.49-0.49-0.250.25∗∗∗X7---0.61-0.61-0.320.32∗∗∗X8---0.89-0.89-0.460.46∗∗∗综合------0.52-0.52∗∗∗

注:-表示无原假设;*表示假设检验不显著

从表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1)相对而言,知识资本对长期绩效的直接效果(0.39)远大于对短期绩效的直接效果(0.12),但是,知识资本还可以通过组织性格的中介作用对短期绩效发挥显著影响(0.41)。总体而言,知识资本对企业组织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都具有较强影响,是组织绩效形成与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知识资本三要素中,对组织绩效起促进作用的强弱顺序依次为:结构资本、市场资本和人力资本。原因可能是在现阶段,合理的企业结构、组织模式与流程设计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企业在结构资本方面的投入有助于建立组织内部模式与外部协作关系,而这些模式与关系是组织正常运营所必需的要素,是企业实现组织利润与绩效的基本保障。再者,从外部环境出发,市场资本是关系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与外部市场、客户之间的有益关系,例如在营销策略、客户忠诚度、品牌形象、声誉、特许经营合同、销售渠道等市场资本方面的投入,有助于中小企业赢得市场与客户,保障生产运营的持续性。人力资本投入对中小企业而言具有成本属性特征,由于资金的约束,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实现知识、产品与价值的转换,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人力资本使用效率降低,抵消人力资本对组织绩效的部分正向影响。

(2)组织性格对企业短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0.52),但对企业长期绩效的作用不显著。具体而言,企业组织的稳定性和智力在作用路径上相对重要,其次是尽责性和随和性,而外倾性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从短期来看,拥有适宜且鲜明组织性格的企业能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柔性调整,这种适应性变化有利于快速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策略与个性化品牌,从而提升组织短期经营绩效。从长期来看,依靠组织性格建立的暂时性竞争优势会让位于依靠知识资本建立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特质化的经营导向能快速吸引客户眼球与兴趣,但对于客户粘性与客户满意度缺乏明显帮助。

(3)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基本相当,但二者对组织绩效的总体效果均超过50%,表明它们都是组织绩效形成与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发现,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的协同作用能对组织绩效提供84%(0.53+0.52-0.53*0.52*0.78)的解释力,意味着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是驱动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由此,企业组织对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的协同治理非常重要。当然,在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时,需要注意到二者在组织绩效形成机制中的不同作用——知识资本需要依赖组织性格的中介发挥对短期绩效的提升作用,而组织性格则能够直接影响短期绩效;对于长期绩效而言,其根本来源是知识资本,因此需要根据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配置。

综合可知,企业组织可以重点依靠组织性格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建立暂时性的竞争优势,但主要依靠知识资本的积累培育核心竞争力。对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的有效组合与协同治理,有助于企业组织建立随市场与外部环境动态调整的持续竞争优势。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文献[10][11]不仅系统论证了知性管理的科学哲学与理论体系,而且以个案研究初步验证了知性管理思想的科学性。本文在该研究基础上,对知识资本、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更广泛的探讨,为知性管理理论架构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本文以知识资本三元论、“大五人格”的组织性格理论为基础,探索性使用公司财务数据和治理指标度量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测量了知识资本、组织性格和组织绩效之间的作用路径与机制。通过对2013-2015年我国中小企业板233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均是组织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均会对企业短期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知识资本需要通过组织性格的中介作用驱动企业短期绩效的提升;对于企业组织的长期绩效而言,知识资本积累是其根本性来源。综上,企业组织能够通过培育独具特色的组织性格大幅提升短期绩效,但从长远来看,只有专注于知识资本创造与积累的企业组织才能获得长期绩效。

5.2 管理启示

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共同促进组织绩效提升,组织性格在知识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形成路径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观点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两点启示:

(1)企业组织应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的多重关系提升组织绩效。从企业组织运营层面来看,知识资本的创造和积累显著有助于企业组织性格的塑造与培育,实现向企业异质性、产品异质性的转变,以及短期绩效提升。从企业组织发展层面而言,知识资本着眼于保障企业长期绩效,在组织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2)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在组织绩效形成与提升中的协同作用机制表明,企业组织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升级知识管理理论。本文研究为知性管理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知性管理理念提醒企业经营者,除重视资产负债表上的有形资产外,还需特别关注未显示在传统报表上的无形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它们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关注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之间的互动关系,遵循不同知识资本要素与组织性格要素之间的作用原理、规律与路径,做好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的组合运营和协同治理,以此实现组织绩效提升的目的。同时,企业组织需建立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相互沟通、促进与转化的通道,让知识资本的创造与积累有利于组织性格的塑造及培育,让知识资本经营为组织性格的塑造带来新活力,实现知识与性格的融合,引导企业组织在“知性合一”的行为准则下达到“知性美”,这也是企业组织进行知性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RESNICK, J.T.Character is foundation of firm′s reputation[J].U.S.Banker, 2003, 113(3): 24-26.

[2] 卫武, 何敏.跨层级组织知识转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知识资本的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9):139-146.

[3] LEHTIMAKI J, LEHTIMAKI J.Impact of knowledge capital on performance of firms: a case of firms in finland[J].2016, 9(18):41-59.

[4] BRAUNERHJELM P.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capital in firm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wedish firms in the engineering industr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81(1):9-22.

[5] CHURCH A H, ROTOLO C T, MARGULIES A, et al.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applying personality to individual,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 Development, 2015, 23:91-166.

[6] MEN L R, TSAI W H S.Infusing social media with humanity: corporate character, public engagement, and relational outcom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5, 41(3):395-403.

[7] 赵书松, 谭蓓菁.组织性格研究述评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17, 14(1):149-158.

[8] 付悦, 宁南.组织性格影响因素研究:组织、环境及其交互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3):122-132.

[9] 喻登科, 肖欢, 彭静,等.知识资本与性格特质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2):146-155.

[10] 喻登科,周荣,涂国平.论“知性管理”[J].情报杂志,2015,34(6):200-207.

[11] 喻登科,周荣.知性管理:案例分析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5,34(11):199-207.

[12] GALBRAITH J K, BRYANT S H.Ambassador's journal: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Kennedy years[J].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9, 46(3):630.

[13] 禹海慧.社会网络、知识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5(2):147-150.

[14] FIRER S, WILLIAMS S M.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4(3):348-360.

[15] 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5-60.

[16] BONTIS N.Assessing knowledge assets: a review of the models used to measure intellectu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1, 3(1): 41-60.

[17] 徐爱萍.智力资本三维动态模型与协同作用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 30(6):1000-1003.

[18] 王向阳, 马思思, 赵英鑫.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结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28(6):60-65.

[19] JOHNSON W H A.Integrative taxonomy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measuring the stock and flow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ponents in the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9, 18(5-8):562-575.

[20] LARSEN R J, BUSS D M.Personality psychology: domains of knowledge about human nature[M].The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07.

[21] BRIDGES.The character of organizations: using personality type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M].California: Davies-Black publishing, 2000.

[22] SLAUGHTER J E, ZICKAR M J, HIGHHOUSE S, et al.Personality trait inferences about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validit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4, 89(1):85-103.

[23] OTTO, P.E, NICK C, STOTT H.How people perceive companie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s fundamentals[C].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2006:1905-1909.

[24] ANDERSEN M, SKJOETT‐LARSEN 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J].Indi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11, 46(4):637-649.

[25] 洪江涛,高亚翀.供应链能力、知识传输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7): 1052-1059.

[26] 李金勇,胡伟清.知识资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对2009年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16):173-177.

[27] LU W M, WANG W K, QIAN L K.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mega, 2014, 42(1):65-74.

[28] WANG Z, WANG N, LIANG H.Knowledge sha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J].Management Decision, 2014, 52(2):230-258.

[29] 任俊义.社会资本视角下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32(2):136-144.

[30] BERZKALNE I, ZELGALVE E.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mpany value [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10:887-896.

[31] 金昕, 陈松.知识源战略、动态能力对探索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实证[J].科研管理, 2015, 36(2):32-40.

[32] MOORE G.Corporate character: modern virtue ethic and the virtuous corporation[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5, 15(4):659-685.

[33] 付悦, 陈国权.组织性格决定组织命运?以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中介的模型[J].经济管理, 2012(8):97-104.

[34] MEN L R, TSAI W H S.Infusing social media with humanity: Corporate character, public engagement, and relational outcom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5, 41(3):395-403.

[35] LOVE E G, KRAATZ M.Character, conformity, or the bottom line? how and why downsizing affected corporate repu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52(2):314-335.

[36] 付悦, 韩菲.组织性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以中国上市银行为例[J].投资研究, 2013(11):78-88.

[37] CHURCH A H, ROTOLO C T, MARGULIES A, et al.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applying personality to individual,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 Development, 2015, 23:91-166.

[38] 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 2007(2): 32-42.

[39] 孙剑, 薛惠锋, 寇晓东.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8(10):182-183.

[40] 冯延超.高科技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与传统企业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28(8):1192-1197.

[41] 华琦.平衡记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6(23):170-171.

[42] 肖建华, 曹镠.基于智力资本的组织智力测度研究[J].管理学报, 2014, 11(9):1302-1308.

[43] 郭士伊, 席酉民, 郎淳刚.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J].管理评论, 2008, 20(1):17-25.

[44] ALLPORT G W.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7, 13(1):48-50.

[45] WIGGINS J S.Personality and prediction: principles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M].Boston: Addison-Wesley Pub.Co., 1973.

[46] HOFMANN D A, JONES L M.Leadership, collective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5, 90(3):509-522.

[47] LOEHLIN J C, MCCRAE R R, COSTA P T, et al.Heritabilities of common and measure-specificcomponent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98, 32(4):431-453.

[48] ASHTON M C, LEE K, PAUNONEN S V.What is the central feature of extraversion? social attention versus reward sensitiv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1):245-252.

[49] GRAZIANO W G, TOBIN R M.Agreeableness: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or social desirability artifa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2, 70(5):695-728.

[50] 方杰, 温忠麟, 张敏强,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科学, 2014, 37(3): 735-74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OrganizationalCharacter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Yu Dengke, Xiao Huan, Peng Jing, Bo Qiushi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As intangible assets,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value creation, and also interprets the source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n this stud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by taking 233 listed SMEs as the sample with the data from 2013 to 2015.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conducive to directly enhanc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hrough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 helps to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short-term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corporate long-term performance is knowledge capital.Key WordsIntellectu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 Enterprise Performance; Intellectual Management;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Mediation Effect

收稿日期:2017-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27);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16YB016);南昌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CX2017036)

作者简介:喻登科(1985-),男,江西宜春人,博士,南昌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肖欢(1994-),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彭静(1992-),女,湖南湘潭人,南昌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薄秋实(1987-),男,江西抚州人,博士,南昌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708X017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3-0138-09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