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与企业价值链升级

王进富1,2,王 炎1,张颖颖1,2

(1.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2.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陕西 西安710048)

摘 要:动态能力是企业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支撑,但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框架尚不清晰,不同发展阶段应借助何种动态能力实现价值链升级这一关键问题未得到解决。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表现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学习吸收、变革更新4个维度;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会表现出阶段性差异,进而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双元创新在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链升级间发挥中介作用。结论可拓展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边界,为科技企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价值链升级;扎根理论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 Dual Innovation,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ang Jinfu1,2, Wang Yan1, Zhang Yingying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Soft Science Research Base, Xi'an 710048, China)

Abstract: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are featured with unique attributes and laws. By introducing and absorbing core resources such as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of the parent enterprise, it moves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of the parent enterprise so that it has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advantag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its establishment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dynamic capability emphasizes that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should remain sensitive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exert dynamic capability in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entrepreneurial vitality, form competitive barriers, and achieve value chain upgrading. However, few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and have not paid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and intermediary role of dynamic capability in different stages of value chain upgrading. Therefore,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dynamic capabilit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answer what dynamic capabilities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should hav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n what paths these dynamic capabilities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This paper chooses Western Superconduct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raws on the grounded methodology proposed by Jia Xudong and Heng Liang. In this case study, it builds a relationship model of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dual innovation and value chain upgrading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ith the aim of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value chain upgrading process. First, key event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Western Superconducting are coded, and relevant concepts are continuously gathered to form the initial category. Second, by using STRAUSS and CORBIN's conditional action-outcome model, the categories derived from open coding are linked together and summarized into nine main categories, i.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integrate resources, learn, change and make upgrades, utilize innovation, explore innovation, and realize upgrading of process, product and function upgrading.Finally,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abstraction level, the core category is summari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re category and the main category is deter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model implied in the specific phenomenon is extracted to form the story context.

Through the cas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1)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 is represented b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learning and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2)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 varie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the embryonic stage is represented b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learning and absorption; the initial stage is represented b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learning and absorption; and the growth stage is represented b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learning and absorption; (3) dual innovati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ir value chai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have certain contributions.Firstly, this paper focuses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on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explores their different dynamic capability hierarch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expands the research boundary of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innovation research, it reveals the effective path of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value chain, and defines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dual innovation. Thirdly, this paper uses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urthl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different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hich provides a solid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Finally, by exploring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it manages to refine the mechanism of its effect on the value chain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value chain upgrading path of 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s.

Key Words:Spin-off Technology Enterprise; Dynamic Capability; Dual Innovation; Value Chain Upgrading; Grounded Theory

收稿日期:2023-06-20

修回日期:2023-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3YJC63024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23R00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CX-RKX-01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1JK0179);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2023QN0127);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2024QN101)

作者简介:王进富(1978—),男,甘肃靖远人,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王炎(1997—),男,天津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管理;张颖颖(1987—),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业与孵化。本文通讯作者:王炎。

DOI:10.6049/kjjbydc.202306054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22-0119-10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技型企业更好地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作为具有独特属性和规律的企业形式[1],裂变型科技企业能够通过引进母体企业技术、知识等核心资源,引入母体企业组织惯例、流程,在创建初期构建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价值链升级。作为自主行动主体,裂变型科技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不能完全依附母体组织,只有具备独立的创新发展模式,才能避免能力锁定。当前环境复杂多变,行业竞争激烈,裂变型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业持续培育机制不畅、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上述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活动,从而制约企业价值链升级。

学界对科技企业价值链升级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企业能力视角,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识别、技术选择、技术整合和市场拓展推动价值链升级[3];基于企业创新视角,衍生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强化技术自主创新、构建外部网络市场等创新行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从而突破刚性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裂变型科技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保持敏感性,借助动态能力提升创业活力,并通过双元创新形成竞争壁垒,进而提升企业绩效[4],最终实现价值链升级。梳理相关研究发现,鲜有学者探究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也未关注价值链升级过程中动态能力变化以及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双元创新视角回答以下问题:裂变型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具备哪些动态能力?这些动态能力通过哪些路径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超导”)进行案例分析,构建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与企业价值链升级关系模型,以期打开裂变型科技企业借助动态能力推动价值链升级过程的“黑箱”,拓展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丰富裂变型科技企业价值链研究,对科技企业实现价值链升级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1 文献综述

1.1 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

裂变型科技企业是指在具备母体企业一定知识和相关行业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内外部知识获得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立于母体企业但与母体企业存在某些关联且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强等特征的企业。Teece[5]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建立、更新资源和资产的组织能力,该能力有助于企业根据现实需求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识别技术机会。动态能力可以帮助裂变型科技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精准识别市场机会,有目的地创造、拓展、调整和重组现有资源,同时促使企业不断变革更新,进而改变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6]

在框架划分方面,Teece等[7]最初将企业动态能力划分为协调能力、学习能力、重构能力。随着研究问题深入和研究情境变化,学者们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洞察、市场潜力、组织学习、组织柔性等,并揭示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动态能力演化规律[8]。在作用过程方面,张昊和刘德佳[9]指出,企业数字化可以借助动态能力促进服务创新,强调动态能力在企业通过数字化实现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影响效应方面,企业借助组织学习、协调整合、资源重构等动态能力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技术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适应动态环境变化,从而实现价值创造[10]。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动态能力是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关键要素,但科技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框架尚未统一,聚焦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相关研究较少,其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

1.2 双元创新

March[11]最先引入“双元”概念,并将双元创新划分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是强调对组织已有产品与服务升级的微小创新方式,探索式创新强调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变革,完成根本性创新。现有学者大多基于“对立论”与“统一论”对企业双元创新进行探讨:基于“对立论”的相关研究认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彼此对立,企业应在两种创新间寻求平衡[12],过多强调利用式创新会导致企业过度依赖现有技术,形成路径依赖,而过多强调探索式创新可能增大创新风险,导致企业创新失败[13]。基于“统一论”的相关研究认为,企业可以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性创新,进而规避单一创新路径风险。

关于企业动态能力与双元创新的关系,吴荻等(2024)提出不同发展阶段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再配置能力有助于企业开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发展初期,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实现技术赶超;成长期,为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企业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14]。基于“能力—行为—绩效”逻辑思路,企业借助机会感知、机会利用、整合重构等动态能力,通过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实现新产品开发[15]。由此,凸显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现有研究发现,动态能力作用下,双元创新能够帮助科技企业形成竞争壁垒,构建长期竞争优势。价值链升级的关键在于企业在各发展阶段持续创新,强化自身竞争力,从而推动价值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环节攀升。由此可知,双元创新是影响企业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变量。但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探讨,鲜有研究将双元创新视角拓展至裂变型科技企业价值链范畴,揭示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对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1.3 企业价值链升级

作为战略分析工具,价值链是指企业从事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与实现活动集合。价值链升级在产品层面主要表现为出口复杂程度提升,在企业层面表现为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环节攀升,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国内产品附加值提升[16]。在研究框架方面,借鉴Humphrey&Schmitz[17]的划分方式,现有研究大多将价值链升级细分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在影响因素方面,组织能力、外部环境、技术创新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升级[18]。发展期,企业需要重点关注战略能力与环境动态性;成熟期,企业需要强化学习、战略等各层面能力,不断优化自身核心技术,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价值增值。在升级路径方面,企业在开展利用式创新前,需要通过识别外部环境变化并对已有知识、资源进行重组以实现功能升级;企业在发现市场机会、感知客户需求、组织变革后,通过探索式创新实现产品功能升级[19]。由此可知,动态能力和双元创新均会影响企业价值链升级。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多数研究仅探讨动态能力对价值链升级中某单一维度的影响,基于双元创新视角系统探究三者间关系的研究鲜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单案例研究方法,原因如下:首先,本文研究问题属于What和How的研究范畴,相关研究处于探索阶段,西部超导聚焦钛合金等核心业务,多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具备案例典型性。其次,扎根理论适用于探讨没有研究先例的特定问题,通过对西部超导相关资料层层编码,可逐次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厘清范畴间关系,从而完成理论构建。

2.2 案例选择

考虑到样本典型性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西部超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西部超导符合裂变型科技企业的定义。西部超导成立于2003年,背靠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管理团队具备丰富的技术经验,处于陕西23条重点产业链,是全球唯一铌钛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全流程生产企业。其次,不同发展阶段,西部超导动态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在萌芽期和初创期,西部超导对有色院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学习外部知识,通过迭代母体技术优化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成长期西部超导脱离母体,能够敏锐感知市场机会与威胁,通过持续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不同发展阶段,西部超导借助不同的动态能力并通过创新行为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符合本文对研究对象的要求。最后,作为高端钛材与超导材料主力军,西部超导业务发展历程、自主研发的超导产品被多家媒体报道,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大量公开资料。此外,基于课题组成员与西部超导的合作关系,课题组可以获得部分一手数据。

2.3 数据来源

为确保案例研究信效度,本文采用三角测量方法,多渠道获取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能够使数据间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一手数据方面,围绕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价值链升级3个方面设计访谈提纲,就西部超导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能力、创新行为和价值链升级路径等核心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二手数据方面,从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西部超导官网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此外,收集截至2023年4月20日有关西部超导的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等资料。为开展后续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预留4份原始资料暂不编码。本文资料来源、获取方式及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资料类型、来源、获取方式及数量
Table 1 Data types, sources,acquisition methods and quantity

资料类型 资料来源 获取方式 数量 一手资料 企业创始人及管理人员 半结构化访谈(录音) 6份,3.2万字 实地参观调研 创新展厅、企业宣传片、内部资料 3份,2.1万字 二手资料 官方公开资料 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西部超导官方网站、西部超导微信公众号 22份,4.4万字 其它公开资料 媒体新闻报道、CNKI网站、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百度公开信息检索 18份,2.9万字

3 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收集的原始资料导入Nvivo12软件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以揭示各范畴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的故事脉络。

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并对原始资料反映的现象进行反复比较,再贴上标签,使之概念化与范畴化。开放性编码过程要求研究者忠于原始资料,即在案例分析与讨论前不作任何预先设想,避免主观性偏差对最终构建的理论模型产生影响。本文对西部超导不同发展阶段关键事件进行编码,将相关概念聚拢并将Nvivo12软件中的编码结果导入表格,形成初始范畴如表2所示。其中,a表示对原始资料记录贴标签;aa表示对标签进行预处理,实现初步概念化;A表示概念化过程;AA表示范畴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概念和初始范畴进行反复比对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最终构建153个标签、75个初始概念、48个有效概念、36个初始范畴。

表2 开放性编码(部分)
Table 2 Open encoding(partial)

发展 阶段 原始资料记录(标签化) (截取部分零碎片段作为例证) 初步概念化 概念化 范畴化 萌芽期 西部超导由西北有色院 和 超 导 国 际共同出 资 设 立 (a1)…… 创 立 初 期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 有 色 院 技 术作为发展基础(a8),进入低端市 场(a9)。西 部 超 导 在 政 府 扶 持 下 走到今天(a12)……依托学校凝固 技术等 资 源 (a13),多 名 实 力 股 东 掌握核 心 技 术 (a16),汇 聚 领 域 专 家(a17),将 科 研 团 队 和 生 产 团 队 融合(a18)……掌握世界一流稀有 金属 熔 炼、锻 造 生 产 工 艺 (a19 ) ……进行 开 放 式 创 新 (a21),取 得 288项发 明 专 利(a22)…… 他 们 精 准识别、培 养 人 才 (a23)…… 瞄 准 国 际 前 沿,扩 展 有 色 院 现 有 技 术 (a27)……有色院为我们提供了人 才和技术资源(a29)……顺利完成 ITER项目中国采购包超导线材任 务 (a31 )…… 开 展 分 享 式 培 训 (a37),了解国外先进技术(a39),整 合有色院资本优势(a42) …… aa1 有色院资金资源支持(a1, a36,a42) aa2 有 色 院 技 术 与 设 备 支 持 (a2,a6,a29,a33,a45) aa3 生产超导产品(a3) aa5 以有色院核心技术团队为 主导(a5,a16,a18,a20,a43) aa8 竞 争 对 手 分 析 (a9,a10, a11) aa9 依托母体了解政府扶持政 策(a12) aa11 汇 聚 专 业 人 才 (a17,a23, a24,a26) aa12 稀有金属生产工 艺(a19, a34) aa17 依托成果转化平台(a32) …… A1 母体 企 业 资 金 支 持 (aa1) A2 引 进 吸 收 母 体 企 业 技 术、 设备(aa2,aa7) A3 生产新材料、新产品(aa3, aa6) A5 依 托 母 体 识 别 市 场 机 遇、 威胁(aa8) A6 依 托 母 体 识 别 支 持 政 策 (aa9) A10 开放式创新(aa13) A12 员工管理培训(aa15) A14 学 习 国 外 知 识、技 术 (aa18) A15 与企业合作(aa19) …… AA1 母体资源整合(A1,A4) AA2 母体技术引进(A2) AA3 全新产品生产(A3,A9, A11) AA4 依托母体感知市场(A5) AA5 依托母体识别政策(A6) AA6 其它核心资源整合(A7, A8,A15) AA7 母 体 技 术 迭 代 (A10, A13) AA8 裂变型科技企业培训机 制(A12) AA9 裂变型科技企业内外学 习(A14) 初创期 俄乌冲突使钛产品形成 外 贸 供 给 缺口(a46),需 求 迈 入 新 一 轮 高 景 气成长期(a50)。通过持续自主创 新(a51),生产国防、新能源等领域 急需新材料(a52)……公司积极建 设技术平台(a54)……推动多项钛 合 金 材 料 技 术 标 准 升 级 换 版 (a57),形成超过10000吨钛合金产 能(a60)…… 自 主 研 发 关 键 技 术, 实现关键性能稳定控制(a63)…… 西部超导与地方政府保 持 密 切 沟 通,西工大和西部超导形 成“双 西 模式”(a71)…… 引 进 境 外 公 司 先 进技术(a74)……特邀专业老师开 展精益生产管理培训(a80)……更 新技 术 (a82),以 提 升 生 产 能 力 (a8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a84),引 进 大 型 可 逆 轧 机 等 设 备 (a86),突 破 航 空 钛 合 金 领 域 关 键 共性技术(a87) …… aa20 抓住市场机遇(a46,a64) aa23 以客户需求为导 向(a50, a53,a61) aa25 开 发 生 产 新 材 料 (a52, a56) aa26 建设技术平台(a54,a59) aa27 技 术 和 设 备 优 化 升 级 (a55,a69) aa30 自主开发新技术(a62) aa31 高性能钛合金材 料(a63, a66,a70) aa32 掌握关键技术(a67,a87) aa33 与 高 校 合 作 研 发 (a71, a72) aa35 引进境外先进技术(a74) aa38 开展管理培训(a80) aa39 制造效能提升(a81,a83) …… A16 识别市场趋势(aa20,aa21) A19 自主研发创新(aa24,aa30) A20 生 产 新 材 料、新 产 品 (aa25,aa41) A22 企业现有技术、设备升级 (aa27,aa37) A23 生 产 高 性 能 产 品 (aa28, aa31) A24 生产能力提升(aa29,aa39) A25 掌握关键技术(aa32) A27 展开专题讨论(aa34) A29 利用国外智力资源(aa36) A30 员工管理培训(aa38) …… AA10 裂变型科技企业感知市 场(A16,A18) AA11 裂变型科技企业识别政 策(A17) AA12 裂变型科技企业自主创 新(A19) AA13 全新产品生产(A20) AA14 裂变型科技企业创新投 入(A21) AA15 现有技术迭代(A22) AA16 产品性能优化(A23) AA17 生产效率提升(A24) AA18 核心技术突破(A25) AA19 其 它 核 心 资 源 整 合 (A26,A29) AA20 裂变型科技企业内外学 习(A27) AA21 其 它 关 键 技 术 引 进 (A28) AA22 裂变型科技企业培训机 制(A30)

续表2 开放性编码(部分)
Table 2(Continued) Open encoding(partial)

发展 阶段 原始资料记录(标签化) (截取部分零碎片段作为例证) 初步概念化 概念化 范畴化 成长期 积极开发 新 一 代 技 术(a89),并 实 现 批 量化生产(a90)…… 从 自 主 研 发、技 术 质量 入 手,加 强 管 理 流 程 控 制 (a93)。 聚焦国际 科 技 前 沿(a96),通 过 自 主 研 发(a97),建 成 国 际 上 唯 一 超 导 合 金 熔 炼锻造完整生产线(a98)。提出博士会 用工具、工人会用笔的要求,专业化培 养(a104)…… 核 心 技 术 作 为 关 键 资 源 (a114),建成国内首条超导材料生产线 (a116)……能够同时采用青铜法和内锡 法生产 Nb3Sn线材(a129)…… 搭 建 材 料模拟仿真计算平台(a131),形成全新 先进材料及装备设计、研发(a132)。保 持每年8%以上高比例研发投入(a133) ……对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早 已废除(a139),近26%股份由员工持有 (a140)。 上 线 数 字 化 协 同 办 公 系 统 (a141),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a142), 规范生产流程(a143)……完善师带徒制 度(a146),深谙人才留用规则(a150)。投 入10.7亿元募集资金净额用于高性能 超导材料研发(a151),产能利用率逐步 提升(a153) …… aa44 自 主 开 发 新 技 术 (a89,a115) aa49 生产 效 率 提 升 (a94, a153) aa50 产 品 和 服 务 质 量 提 升(a95,a103,a125,a149) aa53 完 整 生 产 线 (a98, a111,a116) aa55 注重员工培养(a104, a146) aa57 高 性 能 材 料、产 品 (a107,a110,a123,a130, a134,a152) aa61 全 新 材 料 研 发 生 产 (a119,a132,a147) aa63 技 术 交 流、学 习 (a124) aa64 攻 关 关 键 核 心 技 术 (a127) aa67 高 比 例 研 发 投 入 (a133,a151) aa70 下 放 支 撑 评 审 权 (a139) …… A31 识 别 市 场 机 遇、威 胁 (aa43,aa47,aa51) A32 自主开发创新(aa44,aa52) A33 生产能力提升(aa45,aa49) A35 生产管理流程控制(aa48, aa73) A36 产品质量提升(aa50) A38 设 计 新 产 品 (aa54,aa56, aa61,aa69) A39 员工管理培训(aa55) A40 高性能产品(aa57) A42 掌握核心技术(aa59,aa64) A43 建设技术研发平台(aa60, aa66,aa68,aa72) A46 高比例研发投入(aa67) A47 完善员工激励制度(aa70, aa71,aa74) …… AA23 裂变型科技企业感知市 场(A31) AA24 裂变型科技企业自主创 新(A32) AA25 生产效率提升(A33) AA26 裂变型科技企业识别政 策(A34) AA27 管 理 流 程 完 善 (A35, A37) AA28 产品质量提升(A36) AA29 全新产品生产(A38) AA30 裂变型科技企业培训机 制(A39) AA31 产品性能优化(A40) AA32 其 他 核 心 资 源 整 合 (A41) AA33 核心技术突破(A42) AA34 裂变型科技企业创新投 入(A43,A46,A48) AA35 裂变型科技企业内外学 习(A44,A45) AA36 裂变型科技企业激励更 新(A47)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性编码中的各范畴进行组合,进而揭示范畴与范畴之间潜在逻辑联系的过程。本文运用“条件—行动—结果”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的各范畴联结在一起。此阶段共得到9个主范畴,即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各主范畴、主范畴内涵及对应的初始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及主范畴内涵
Table 3 Axial coding and main category connotations

主范畴 主范畴内涵 对应范畴 机会识别能力 企业感知市场变化和趋势,精准识别产业政策,以产业亟需产品设计生产等形 式实现价值链升级的能力 依托母体感知市场 依托母体识别政策 裂变型科技企业感知市场 裂变型科技企业识别政策 资源整合能力 企业集聚人才与引进先进技术,同时依托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以提升产品质 量等形式实现价值链升级的能力 母体资源整合 其它核心资源整合 学习吸收能力 企业组织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和完善员工培养制度等,以高性能 产品设计制造等形式实现价值链升级的能力 裂变型科技企业内外学习 裂变型科技企业培训机制 变革更新能力 企业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并持续研发投入,同时完善员工激励制度,以提升生产 效能等形式实现价值链升级的能力 裂变型科技企业创新投入 裂变型科技企业激励更新 利用式创新 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迭代实现产品或服务升级的过程 母体技术引进 母体技术迭代 其它关键技术引进 现有技术迭代 探索式创新 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颠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裂变型科技企业自主创新 流程升级 企业加大生产工艺流程环节技术投入力度,实现生产管理流程完善和产品生产 效率提升 管理流程完善 生产效率提升 产品升级 企业通过引入新的生产线或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性 能优化 产品质量提升 产品性能优化 功能升级 企业完成全新产品设计生产并拥有自身核心产品与技术 全新产品生产 核心技术突破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以主轴编码中的主范畴为基础,在挖掘抽象层次的基础上归纳核心范畴,并确定核心范畴与主范畴间的关联,进而构建具体现象中隐含的关系模型,形成故事脉络[20]。本文关系模型为“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与企业价值链升级关系模型”,故事脉络如下:萌芽期,西部超导主要发挥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依托母体企业西北有色院优先发掘创业机会,整合有色院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打造利基市场。同时,西部超导开展内、外部定期交流学习活动,通过技术引进、技术迭代等形式开展利用式创新,实现全新产品生产。初创期,西部超导主要借助机会识别能力、学习吸收能力识别产业支持政策、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技术引进、技术迭代、自主创新等开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从而实现产品性能优化、生产效率提升。成长期,西部超导主要借助机会识别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开展组织变革,加大研发投入、更新激励制度,并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管理流程。不同发展阶段,西部超导动态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差异,通过开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地位,实现企业流程、产品、功能升级,从而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选择性编码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选择性编码过程与结果
Fig.1 Process and outcome of selective encoding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考量研究信度,课题组将预留的4份原始文本资料导入Nvivo12软件,同样按照上述流程进行编码,结果未发现新范畴。同时,范畴与范畴间也未发现新的逻辑关系。因此,可认为本文“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与企业价值链升级关系模型”是饱和的。

4 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对西部超导案例编码结果进行分析时,本文厘清了裂变型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现价值链升级所需的动态能力,通过案例资料分析发现,双元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由此,本文提炼出相关命题。

4.1 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链升级

在裂变型科技企业培育、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进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价值链升级。本案例中,不同发展阶段,西部超导动态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其中,机会识别能力贯穿西部超导整个发展阶段。借助会识别能力,西部超导可以感知市场变化并精准识别政府支持政策。资源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萌芽期。借助资源整合能力,西部超导引进母体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并充分利用创新平台资源。学习吸收能力体现在萌芽期、初创期、成长期3个发展阶段。借助学习吸收能力,西部超导对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并定期开展员工知识技能培训。变革更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成长期。借助变革更新能力,西部超导维持高水平创新投入,并对员工激励制度进行更新。由此可见,以上4种能力共同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学习吸收、变革更新4个维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差异,从而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

(1)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分为依托母体感知市场、识别政策及裂变型科技企业感知市场、识别政策。企业只有了解新兴市场特征及客户消费偏好,才能提升竞争优势。借助机会识别能力,企业能够感知市场需求、识别产业扶持政策,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最终降低风险(曲小瑜,2022)。萌芽期,西北有色院率先发掘创业机会,帮助西部超导进入低技术主流市场和国产化技术低端市场,使其识别市场竞争对手,同时充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完成新产品设计生产。例如,“有色院凭借其市场能力,帮助西部超导识别主要竞争对手是宝钛股份,高场磁共振成像(MRI)使用的低温超导线材生产商世界上主要有3家企业”、“西部超导在政府扶持下开展超导线材研发工作”。初创期,基于良好的政策背景,西部超导生产航天、国防等领域亟需材料,同时抓住市场机遇进行超前研发,突破航空航天紧固件制备技术,实现功能升级。例如,“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基于良好政策背景,需求进入高景气成长周期”、“俄乌冲突形成钛产品供给缺口,利好国内钛材生产企业”。成长期,西部超导基于市场导向设计前沿产品,建成完整的生产线。例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专门用于磁控直拉单晶硅的高磁场强度超导磁体”。由此可见,借助机会识别能力,裂变型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感知市场变化、识别产业政策推动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a:裂变型科技企业机会识别能力可以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

(2)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分为母体资源整合和其它核心资源整合。企业只有识别并获取关键资源,才能构建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基础,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促进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进而实现价值链延伸[21]。萌芽期,西部超导获得母体企业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同时利用创业者经验,最大程度地发挥母体企业价值优势,实现功能升级。例如,“西部超导由西北有色院出资设立,团队具备丰富的技术经验,致力于超导线材与超导产品生产研发”、“基于控股股东有色院支持,形成以多位院士为顾问的创新技术团队,受有色院设备与技术支持,开始ITER计划,实现超导线材生产及产业化”。初创期和成长期,西部超导逐渐脱离母体企业,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并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实现产品和功能升级。例如,“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加速推进我国超导材料产业化进程”、“锻造一支从事研发、中试、产业化的人才队伍,生产多种高性能钛合金棒丝材”。由此可见,借助资源整合能力,裂变型科技企业整合母体企业资金、人才、技术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平台获取核心资源,从而推动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b:裂变型科技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可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

(3)学习吸收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分为裂变型科技企业内外学习与培训机制。通过分析中国芯片行业案例发现,新创企业具备六大组织学习要素,其中包括从外界获取、积累知识并开展外部合作。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打通信息渠道以降低风险、缩小差距。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新创企业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22]。学习吸收能力贯穿西部超导整个发展阶段。萌芽期,西部超导积极通过分享式培训进行内部学习,并采用国外学术交流方式进行外部学习,由此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围绕西部超导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开展分享式培训,选派技术人员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创新,设计全新超导材料”。成长期,西部超导对学习吸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对技术工人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同时引进国外专家进行交流、访学,提升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例如,“提出博士会用工具、工人会用笔的要求”、“引进外国专家,充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由此可见,裂变型科技企业通过内部管理培训和外部学习推动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c:裂变型科技企业学习吸收能力可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

(4)变革更新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分为裂变型科技企业创新投入和激励更新。现有研究表明,构建创新研发平台既是科技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的关键途径。同时,裂变型科技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自身优势,进而优化生产流程,促进创新产出[23-24]。成长期,借助变革更新能力,西部超导脱离母体企业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开展自身变革,通过高水平研发投入、激励制度更新实现快速成长,进而构建完整的创新系统。例如,“公司保持每年8%以上高比例研发费用投入”、“一把尺子量到底现象早已废除,下放职称评审权和高技能人才评审权,激发员工积极性”、“搭建材料模拟仿真计算平台,开展全新先进材料及装备设计、研发”、“基于数字化协同办公系统建立企业人、财、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由此可见,裂变型科技企业通过高创新投入(高比例研发费用投入、创新研发平台构建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等激励机制实现高性能产品生产、先进材料研发以及管理流程优化,从而推动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d:裂变型科技企业变革更新能力可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

4.2 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与企业价值链升级

为厘清裂变型科技企业何种创新行为以及不同创新行为如何推动价值链升级,本文基于双元创新视角,进一步将企业创新行为划分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分别探讨其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裂变型科技企业开展利用式创新的原因如下:一是满足速度要求。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5]。此时,企业需要依靠母体企业、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寻求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技术等资源开展创新活动。二是满足客户需求。随着用户多元化需求增加,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工业界强强联合,借助全球先进技术和人才开展开放式创新,同时对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裂变型科技企业可以基于母体企业知识、产品制造和行业运营经验进行裂变创业,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更新独立于母体组织,从而实现可持续成长。

西部超导利用式创新主要体现在萌芽期和初创期。萌芽期,借助动态能力,西部超导引进、吸收母体企业技术,实施ITER计划实现超导线材生产。例如,“核心管理团队具备丰富的技术经验,得益于有色院设备与技术支持,开始超导线材与产品生产研发”。此外,借助机会识别、学习吸收等动态能力,西部超导实现技术升级,以满足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需求。例如,“西部超导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端科研人员优势进行开放式创新,获得发明专利”、“瞄准国际前沿,扩展有色院现有技术,为我国聚变工程堆(CFETR)、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等领域提供超导材料”。初创期,为补齐现有能力短板,西部超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高端设备,并通过与国外高技术企业合作不断更新现有技术,生产具有高市场接受度的产品,加快我国超导材料产业化进程和钛合金材料技术标准升级。例如,“通过引进大型可逆轧机等设备,突破航空钛合金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将公司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派驻国外知名公司,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线材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优化,不断发现问题、更新现有技术,推动技术标准升级换版”。由此可见,裂变型科技企业依托母体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同时通过生产管理培训、合作研发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完成新产品生产及质量优化,从而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利用式创新在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链升级间发挥中介作用。

母体企业支持有助于裂变型科技企业识别市场机会,进而克服市场新进入者缺陷。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自主行动主体,裂变型科技企业不能完全依赖母体企业开展价值创造活动。一方面,裂变型科技企业过度依靠母体企业资源会导致自身研发能力锁定,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裂变型科技企业发展,其研发模式、商业思维等会与母体企业相冲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裂变型科技企业应明确自身定位,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自主创新模式。此外,为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裂变型科技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价值链升级。

西部超导探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初创期,西部超导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基于良好的政策背景,西部超导识别新材料产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生产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急需材料,针对国外钛合金产品劣势,自主研制新型钛合金,产品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例如,“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西部超导通过持续自主创新,生产国防领域急需新材料”、“以国家或客户需求为课题,自主研发大规格铸锭纯净化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性能稳定控制”。成长期,脱离母体企业支持,西部超导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借助市场感知能力,西部超导自主研发先进技术,通过学习及培训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并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借助变革更新能力,西部超导通过高研发投入自主研发高性能材料。例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新一代MRI用核心制造技术”、“提出员工培养要求,通过近20年自主研发,生产多种高性能钛合金棒丝材,形成自主核心技术,突破高性能高温合金工程化多项关键技术”、“投入10.7亿元募集资金净额用于高性能超导材料研发,以突破自身产能瓶颈”。由此可见,借助机会识别、变革更新等动态能力,裂变型科技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提高产品性能、攻关核心技术,从而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探索式创新在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链升级间发挥中介作用。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西部超导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表现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学习吸收、变革更新4个维度。

(2)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差异,推动企业价值链升级,具体而言:萌芽期表现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学习吸收;初创期表现为机会识别、学习吸收;成长期表现为机会识别、学习吸收、变革更新。

(3)双元创新在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链升级间发挥中介作用。

5.2 理论贡献

(1)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究裂变型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动态能力层次架构,拓展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边界。

(2)本文从双元创新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推动价值链升级的有效路径,揭示了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3)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弥补了传统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构建了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与企业价值链升级关系框架。

5.3 现实价值

(1)不同发展阶段,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表现出阶段性差异。本文结论可为科技企业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对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通过探究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揭示其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可为裂变型科技企业优化价值链升级路径提供参考。

5.4 管理启示

(1)裂变型科技企业应借助动态能力实现价值链升级。首先,裂变型科技企业需要重视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有助于裂变型科技企业及时了解新兴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促使企业产品、服务与消费者需求相匹配。其次,裂变型科技企业需要借助资源整合能力识别与利用创新资源。企业从外部搜索所需的关键资源和稀缺资源,利用网络关系获得战略资源,同时将从外部获取的资源与现有资源相匹配,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再次,裂变型科技企业需要重视学习吸收能力,注重知识积累与运用,通过组织学习促进价值链升级。最后,借助变革更新能力,裂变型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建研发平台等方式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与运行效率,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从而促进自身创新产出。

(2)裂变型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借助不同的动态能力。萌芽期,裂变型科技企业主要利用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吸收能力。首先,依托母体企业,裂变型科技企业发掘创业机会,进入主流市场。其次,依托母体企业资源,裂变型科技企业构建全新的利基市场并对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最后,裂变型科技企业通过内外部交流、员工培训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初创期,借助机会识别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裂变型科技企业能够识别产业支持政策并预测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价值链升级。成长期,裂变型科技企业主要利用机会识别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此阶段,脱离母体企业支持,裂变型科技企业需要根据当前市场变化开展组织变革,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更新人才激励制度构建企业创新系统。

(3)裂变型科技企业需通过双元创新协同推动价值链升级。萌芽期,裂变型科技企业可以利用母体企业优势引进大量先进技术、设备以培育自身研发能力,通过利用式创新实现技术追赶,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初创期和成长期,裂变型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探索式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性能,以满足新用户和客户需求,从而推动价值链升级。

5.5 不足与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以西部超导作为研究案例,虽厘清了裂变型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但仅是探索性研究。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探索:一是收集相关数据,对本文变量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二是选取更多裂变型科技企业案例进行探讨,进一步丰富现有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付丙海,张庆明,孙秀梅.跨界学习、价值认知激活与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5):70-79.

[2] 江鸿,贺俊.“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主体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21,16(12):105-115.

[3] 甄珍,王凤彬.全球价值链嵌入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20,32(8):254-268,294.

[4] 颉茂华,王娇,刘铁鑫.国企混改提升企业战略绩效路径研究——双元创新理论下的双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2022,43(10):99-115.

[5]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1319-1350.

[6] 焦豪,杨季枫,应瑛.动态能力研究述评及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管理世界,2021,37(5):191- 210.

[7]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8] 夏清华,何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动态能力的演变机理——基于腾讯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5):464-476.

[9] 张昊,刘德佳.数字化发展对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3,38(3):150-161.

[10] 马鸿佳,肖彬,韩姝婷.创业领域动态能力研究综述——基于LDA主题模型[J/OL].南开管理评论:1-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0624.1508.005.html.

[11]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71-87.

[12] 章正,汪琦.双元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盈利能力的异质性效应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9, 21(1):14-20.

[13] 潘子成,易志高.内部薪酬差距、高管团队社会资本与企业双元创新[J].管理工程学报, 2023,37(3): 26-41.

[14] SCUOTTO V, ARRIGO E, CANDELO E.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orientation effected b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fashion SMEs[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20, 26(5): 1121-1140.

[15] 吕途,林欢,陈昊.动态能力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 2020,36(8):67-75,87.

[16] 赵文涛,盛斌.全球价值链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与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 2022,28 (2):54-69.

[17] HUMPHRE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 36(9):1017-1027.

[18] MAUERHOEFER T, STRESE S, BRETTEL M.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7, 34(6): 719-738.

[19] 王生辉,张京红.双元创新对国际代工企业出口绩效影响机理研究——从OEM到ODM功能升级的中介效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1,41(10):108-117.

[20] BOIVIE S, WITHERS M C, GRAFFIN S D, et al. Corporate directors' implicit theories of the roles and duties of board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42(9): 1662-1695.

[21] BOSE T K,UDDIN M R,BRISTY J F.Country-and firm-specific positions of differen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who is having what[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21,15(1):112-134.

[22] CHUNG H F L, YANG Z, HUANG P H. How doe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tter in strategic business performance? the contingency role of guanxi network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68(6): 1216-1224.

[23] 黄送钦,禹心郭,吕鹏.平台的力量:设立研发平台能促进企业创新吗[J].经济管理,2023,45(2):80-97.

[24] 李姝,金振,谢雁翔.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2,19 (5):758-767.

[25] 张敬文,童锦瑶.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质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3(1):125-136.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