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为模式转型赋能共享价值目标过程:一项多案例研究

鲁晓玮1,刘 培2,盛 亚3,祁慧博1,葛笑春3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2.中山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3.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企业创新行为,且将创新行为视为同质化创新实践,难以解释企业多样化创新行为选择及绩效差异。通过对两家社会导向性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发现:①企业仅采取技术创新或社会创新行为模式不能为其带来高绩效;②社会创新导向企业经历初始期、转型期两个阶段,对比两阶段创新行为发现,企业经历由单一模式向双重模式转型,各阶段价值创造分别呈现单一价值追求、价值目标重构和共享价值追求逻辑。构建企业创新行为模式转型实现共享价值的总体分析框架,解析社会导向型企业的创新行为转型过程,探究外部社会需求在各阶段转型过程中的驱动作用,使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协同演化创新理论在企业创新行为模式转型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展,研究结论对于赋能共享价值创造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创新行为;共享价值创造;社会导向型企业;差异化转型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Shared Value Targets in the Mod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Behavior: A Multi-case Study

Lu Xiaowei1, Liu Pei2, Sheng Ya3, Qi Huibo1,Ge Xiaochun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F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China;2.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3.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It is well-recognized that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is the core of enhancing enterprise value in a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has been stressed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However, it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homogeneous innovation practic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choice of diversified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and their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sides, there is a lack of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and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shared value.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a cross-case analysis of two typical enterprises with social innovation attributes from the manufacturing an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development industr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tudy, the paper collects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conduct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establishes a case database to improve research reliability. Then it explores how enterprises can achieve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innovation behavior on their shared value targets through r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t further analyzes how to play an innovative role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iated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then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Finally, it shows how enterprises achieve the balance of differentiated innovation behavior, which then affects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enterprises’ shared value targets.

It is found that (1) by simply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 focusing on the social innovation behavior mode, enterprises can not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While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enterprises can also solve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pollu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use two innovative behavior, name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 behavior to achiev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Ultimately, they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ir reputation, and finally realize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2) The social innovation oriented enterprises have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By comparing the two stages of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process, it is found that enterprises have gone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ingle mode to a dual mode. The value creation logic of each stage presents the processes of single value pursuit, value goal reconstruction, and shared value pursuit, respectively. (3) When enterprises pursue both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erformance,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performance can also promote the profitability of enterprises. On the one hand, enterprises with high social performance are also considered by customers and suppliers to have excellent product output, and give enterprises additional resources through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other means to promote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good social performance can improve the public image of enterprises, reduce the communication costs and transaction costs in daily decision-making,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relevant enterprises to cooperate, and enhance the market share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based on enterprises with social innovation attributes, the model of improving the shared value targets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 behavior challenges the mainstream paradigm of only focusing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value promotion, and it shifts innovation behavior from commercial innovation to social innovation, from focusing solely on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o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and striv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 mode to realize shared value, summarize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ocially oriented 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analyzes the driving role of external social need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t all stages, so that the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innovation theory of enterprise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can be deepened in the field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mode transformation.Finally, the overall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proposition is proposed. The conclusions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enabling the creation of shared value.

Key WordsInnovation Behavior; Creation of Shared Value; Society-oriented Enterprises; Differentiation Transformation

DOI10.6049/kjjbydc.2022120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7-0040-09

收稿日期:2022-12-02

修回日期:2023-03-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216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GL076);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发展项目(2022FR008)

作者简介:鲁晓玮(1992—),女,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刘培(1991—),女,陕西渭南人,博士,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领导力、行为决策;盛亚(1959—),男,安徽合肥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利益相关者与社会创新;祁慧博(1984—),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葛笑春(1978—),女,辽宁丹东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创新创业与企业社会责任。本文通讯作者:刘培。

0 引言

企业通过共享价值目标追求,可以解决获取商业利益与推动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引导商业发展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向创造共享价值转变[1]。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企业创新行为是复杂多变环境中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2]。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在企业创新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跳跃支点的格局中,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老龄化、医疗健康、教育和交通等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为获取政府补贴、制度支持、机构融资及公众认同,帮助企业提升社会价值,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社会创新行为实践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企业创新行为实践差异所产生的价值追求较为细化。部分企业为在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行为实践中取得平衡,认为解决社会问题不应成为一种负担,反而可以寻找商业机会,同时为社会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3-4]。另一部分企业则表现为两种行为:一是将社会性项目作为主营业务,鉴于解决社会问题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企业在盈利边缘挣扎,部分企业甚至“入不敷出”;二是认为企业社会创新行为实践与商业利益获取存在矛盾,从而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企业经济盈利。由此,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实施哪些创新行为才能共享价值?

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将进行创新行为实践的企业视为同质化、被动接受安排的创新主体,未解释现有企业主动的创新行为选择和绩效差异;其次,缺乏对共享价值实现路径、机制的探究[5],少量案例多为传统经济范式下的经验总结。事实上,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矛盾已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技术问题、社会问题与商业问题交织在一起,会扩大企业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共享价值的可能性边界。基于此,本文将企业创新行为与共享价值创造相结合,探究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实践实现共享价值目标的作用机理。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两家具有社会创新属性的典型企业进行跨案例分析,探索企业如何通过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平衡差异化创新行为,进而实现共享价值目标的过程机理。具有社会创新属性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实践提升企业共享价值,是对现有文献仅关注商业创新、技术创新主流范式的一种挑战,使得创新行为从商业创新向社会创新转变,从仅关注企业盈利能力、经济绩效转向企业竞争力。本文主要贡献在于:首先,揭示企业创新转型过程中共享价值实现路径,可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社会问题解决与共享价值目标实现提供新方向;其次,基于中国情景探讨企业创新行为,可拓展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研究;最后,当创新关键行动者逐渐从“政府为中心”转向“企业为重要力量”时,将更多创新资源配置到通过寻找新方法创造更大价值的企业,推动企业发展模式转型,有助于为企业共享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1 理论基础

1.1 技术创新行为与社会创新行为

新技术给企业带来复杂机会和挑战的同时,也会推动企业创新实践,使企业社会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发生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创新行为与技术创新行为一致发展的重要性[6]。为辨识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关系,很多学者从协同视角对两者协调一致性进行深入研究[7],指出平衡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Peter[8]指出,两种创新行为发展水平组合点位于对角线上,表明企业更注重两种创新行为协调一致。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交互的创新行为模式取决于企业对社会问题的主动承担,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积累,更需要资源支持和企业的价值追求[9]

然而,当前关于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组织系统中单个要素与某一创新行为的作用关系[10]。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动荡,企业逐渐意识到仅靠单一技术创新行为模式难以为继,绩效提升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因此,当技术创新活动受到组织要素或高管决策阻碍时,企业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有可能会发现商业机会,并在技术创新作用下得以开展,最终通过辨识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新方案,开拓新市场,在新 “蓝海”合作竞争中创造商业价值[11]

1.2 共享价值

共享价值是指企业通过商业运作寻找和解决社会问题,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产生更多经济价值,强调共享价值是从解决社会问题中为自身挖掘创造经济价值或商业价值的新机会[1,12]。不同学者对社会责任与共享价值进行了明确区分[5]。例如,共享价值假设企业将寻求社会使命和经济成就最大化作为目标[13],为二分法假设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指出社会使命与经济成就之间的关系为第三类分析。同时,之前社会创业领域研究[14]将共享价值理解为“平衡”或“解决”社会使命与经济成就冲突的平台,即要求企业进行社会经济转型,满足外部社会需求,而非实现传统经济目标。

然而,许多学者对Porter等[12]提出的共享价值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共享价值目标忽视了同时创造利润和社会效益的内在关系,因此未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15]。基于以往研究,本文将现有研究从宏观层面过渡到微观层面,基于组成共享价值的五要素(引入社会价值目标、概念化社会需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衡量、创新结构优化、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16-17]),认为企业共享价值是将利润作为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将企业利润和社会问题分开运作,当产出价值同时包含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时,就实现了共享价值(邢小强等,2021)。

本文遵循吴瑶等(2017)提出的“转型前—转型过程—转型后”企业价值转型逻辑,构建如图 1 所示的研究框架。首先,对企业价值转型前后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其次,从企业创新行为模式出发,构建价值转型创新行为过程模型,揭示社会创新导向型企业价值转型的内在机理,回答“如何从经济价值走向共享价值目标”这一核心议题。

图1 案例分析框架

Fig.1 Case analysis framework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MK和ZJ两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案例企业属于制造业和农林开发行业,考虑到并非所有企业都会进行社会创新,如新媒体和服务行业很少会解决社会问题,而制造业、农业开发及重污染行业则会通过社会创新改变企业盈利模式,因此选取那些具有社会创新实践的企业作为案例样本,可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②考虑到不同行业对社会创新的态度存在差异,导致创新导向选择和决策不同,所以本研究选取不同行业案例;③以往研究认为企业只有到达一定规模后,在实际运作中才会实施社会创新行为,但现阶段许多小规模企业亦会通过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本文案例样本既包括营收几十亿的大规模企业,又包括营收亿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④为提高案例企业信息的真实性、翔实度,本研究所选案例都是笔者所在团队长期追踪调研的企业,且两家企业主营业务均为社会创新实践,具备分析企业共享价值的条件。案例企业阶段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企业阶段划分

Table 1 Stage division of case enterprises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下同

企业简称时间节点企业定位面临问题标志事件ZJ企业2013制造企业追求经济绩效制造业面临困境1.收购金山环保公司2.研发污泥处置及污泥再生利用技术2020环保企业追求经济绩效+社会绩效1.前期积累不足,PPP环保项目亏损严重2.制造业嵌入环保工程困境1.与上市公司作整体拆分,发展环保咨询2.解决固废处理,剥离淤泥板块3.建立智能工厂4.研发传导自主设备MK企业2013社会企业追求社会绩效资金短缺,无利润增长点1.引进外资技术、设备2.循环利用农林废弃物2020社会+经济部分农林废弃物循环成本高,优势弱化1.利用实验方式剔除无产出农林废弃物2.与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

2.2 数据收集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调研可行性,对企业创新项目开发、实施和产出进行数据收集。本研究主要通过年报、媒体报道、企业档案、论文文献、社会责任报告等二手资料及访谈材料收集案例材料,力求通过多种信息来源对案例材料进行补充和验证;此外,不同案例资料来源可以保证“证据三角形”[18],以有效避免同源方法偏差问题,提升案例研究信效度。首先,采用多种数据来源收集数据,提高研究信效度。笔者通过查阅媒体报道、企业网站、企业宣传手册、企业年报、政府统计数据等公开信息,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材料;其次,半结构化访谈。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对每个案例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在事先预约的基础上,对两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每次约两个半小时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钉钉视频会议或再次访谈进行长期跟踪,通过与被访谈人员多次沟通,补充研究所需信息;再次,参观企业研发中心和档案室以加深对企业社会创新实践的认知;最后,建立案例资料库,提高研究信度。在每次访谈及视频会议中注重访谈资料的原始性,并在访谈结束24小时内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编码、分类归档,以便下一步研究使用,案例企业数据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企业数据收集

Table 2 Case data collection

案例企业访谈数据访谈对象人次转录文本二手数据实地调研ZJ环境总经理13.5万字其他学者对企业的研究成果;企业发布的年报和财务报表;企业官网资料和档案;相关新闻考察公司总部和相关全资子公司,参观企业发展历程展厅;以调研人身份参观ZJ环境产品中心、污水处理区域和产品迭代展览馆商务部部长11.3万字技术总监/副总23.2万字员工22万字MK企业创始人12.2万字企业新闻;行业发展报告;政府政策支持和媒体报道;其它内部资料以调研人身份采访MK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以普通用户体验相关产品企划经理11.1万字总经理助理11万字

2.3 数据分析

为探究案例企业创新行为模式与企业共享价值匹配度,本文通过案例内分析和案例间分析两个过程完成。本文数据分析包括以下4个步骤:首先,整理每个案例的访谈资料、档案资料及其它二手资料,在分析过程中与现有文献进行对比,找出相似点和差异性,掌握两种创新行为模式及企业共享价值情况。其次,判断企业创新行为倾向,即偏重技术创新还是社会创新。本研究首先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筛选,构建精细化案例资料文本。另外,请3位同属管理学科领域同行(副教授一名、博士生两名)判断企业创新行为。再次,从原始访谈、档案以及宣传册和网络资料库中查询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社会创新行为和企业追求共享价值的时间,以此为主线,从原始访谈、档案和宣传册、网络资料库中寻找相关案例资料,还原案例事件。最后,跨案例比较分析。在案例内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中的主要信息和资料信息制成表格进行跨案例比较分析,并结合理论预设探索两种创新行为与企业共享价值的关系。

2.4 构念测度

本研究借鉴Porter[12]和邢小强等(2021)的研究,选取聚焦利润满足和社会责任履行的共享价值追求进行理论构建,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反映。因此,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本文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经营特性,还要让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知晓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作出的社会贡献和创造的社会价值,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合理保障。衡量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企业在一定周期内利用资源、人力、技术等因素创造的盈利收益、每股社会贡献值、净利润、企业纳税额、税费退还,为员工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额、公益投入,因资源浪费、污染而产生的其它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19]

企业创新行为是指企业依靠自身能力进行创新实践并完成产品技术商业化和社会化,最终获取企业价值的行动。按照资源配置不同,企业创新行为实践可划分为技术创新行为和社会创新行为。社会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相互交织,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对以往知识体系、组织模式和社会关系的创造性破坏,以实现新知识、新关系、新结构的再组合[20]。德鲁克在《管理新潮》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并称为企业创新行为的两种模式,创新是社会参与、企业融入的过程,需要转变传统单一技术创新思维模式,构建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创新行为体系[21-23]。具体概念含义与测度如表3所示。

表3 概念含义与测度

Table 3 Conceptual meanings and measurement

变量维度含义与测度参考文献创新行为技术创新行为含义企业为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通过对前期投入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整合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Ahuja & Lampert, 2001;Ayob等, 2016测度以专利数度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用专利申请数表示,即采用每年公开申请关新技术专利数测量社会创新行为含义社会创新行为是以创新为理念开展的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属性,通过确立社会目标、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办法,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测度有关社会责任的战略信息和社会问题识别及应对信息、目标设定信息、社会背景、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社会责任实施机构、环境和社会问题事务管理办法、信息披露、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道德治理、社会责任实践、社会问题识别、解决思路和方向、提供职位、工作条件、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培训与社会责任推广、环保、预防污染、可持续资源使用、取代非再生能源、缓解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推广社会问题解决等共享价值经济价值含义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从事各项业务活动所创造的销售收入或净利润李文茜等,2018;邢小强等,2021测度净资产收益社会价值含义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实际表现测度社会贡献值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内分析

本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案例内分析:①对各案例数据进行初步整理;②对每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共享价值进行详细分析,得到结构化数据信息。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种创新行为,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会对相应创新行为进行调整。例如,ZJ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分别采用不同创新行为模式,MK企业则主要采用社会创新为模式。同时,对每个企业各阶段创新行为过程进行梳理发现(见表4),企业创新行为是企业根据自身创新需求和外部环境形成的,且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又如,ZJ企业在不同阶段分别以不同企业价值追求为主导,MK企业则以社会绩效追求为主导,如表5所示。

表4 案例企业创新行为

Table 4 Innovation behavior of case enterprises

企业阶段创新行为主题典型证据ZJ企业1991-2013年技术创新行为对自身产品在自有研发基础上进行不断升级或改进,改进方向主要与产品结构、产品工艺和产品功能有关,由此产生第一代到第六代水泵2013-2020年社会创新行为嵌入技术创新行为在市政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蓝藻处理及资源化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研究成果。其中,“太阳能集成处理污泥、蓝藻无害化、资源化技术”凝聚13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首创;在污泥处置及污泥再生利用的同时,解决污水排放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整条生产线上加入自主研发产品以便在每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MK企业2013-2020年以社会创新行为为主,以技术创新行为为辅利用农林废弃物制造无烟碳,解决30位村民就业问题,减少农林废弃物掩埋和焚烧;与大学合作研发,历时3年,成功研发炭化炉,在实现发电的同时,将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也制成附属品木炭

表5 案例企业创新行为

Table 5 Innovation behavior of case enterprises

企业阶段企业绩效追求典型证据ZJ企业1992—2013年经济绩效该阶段,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鼓励和支持政策,泵业市场供需两旺,作为国内最大的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生产厂家,公司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产品,实现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公司拥有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且生产产品的价格是进口产品价格的1/3,销售收益还是有保障的2013—2020年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企业主营业务转向“环保+制造”,将环保行业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整治各类环境污染,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提高公司社会绩效MK企业2003—2013年社会绩效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主营业务是绿化,收益极低,但社会效益提高较快2013—2020年社会绩效+经济绩效解决所处社区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并通过该项目实施获取经济效益。在社会创新项目初始阶段,通过调研发现引入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产线后,企业每年可消纳5万t农林废弃物

3.2 跨案例分析与发现

在对每个案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成立专家小组对创新行为模式和共享价值目标进行编码。最终,将创新行为实践效果与共享价值目标实现由低到高依次排序为:差(行业内处于落后水平)—较差(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与行业平均水平一致)—较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好(标杆水平)。这两家企业创新行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较大程度改变,本文根据创新行为差异性和共享价值追求阶段性特征对企业进行阶段划分,如表6~7所示。

表6 案例企业创新行为、企业绩效汇总与编码

Table 6 Summary and coding of case 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ZJ企业1999—2013年2013—2020年MK企业2003—2013年2013—2020年创新行为技术创新行为主导主导主导社会创新行为主导主导主导企业绩效经济绩效 好好较差好社会绩效 较差好好好

表7 案例企业编码结果

Table 7 Summary of case enterprise coding results

变量ZJ企业1999—2013年2013—2020年MK企业2003—2013年2013—2020年创新行为变化(技术创新行为→社会创新行为+技术创新行为协同)变化(无→社会创新行为主导)企业绩效变化(经济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变化(社会绩效→社会绩效+经济绩效)

通过对两个案例企业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不管哪类创新行为都会对短期经济价值产生正向影响。传统创新实践比较注重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但容易忽视技术引进和以社会为目标开发的创新实践。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创新逐渐演变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过程和新办法。长期来看,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企业应尽可能将资源平均分配给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实践,促使企业自身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导力量,同时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例如,MK企业在2013—2015年采用社会创新行为方式,利用农林废弃物制造无烟碳,在循环利用农林废弃物的同时减少周边地区对农林废弃物焚烧和掩埋造成的环境污染;2016—2019年,随着企业规模扩张和项目拓展,MK企业倾向于研发新技术而非利用技术引进设备满足社会需求。MK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自主研发炭化炉技术,将发电产生的附属废料制成木炭进行二次使用,实现经济收益创新高。ZJ企业在2013年战略转型之前,通过自主研发获取多项专利授权,享受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盈利福利;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环保产业发展,传统制造业已经无法满足外部社会需求,于是ZJ企业将大半资源配置给环保产业,为企业社会创新实践提供基础。“我们研发了自主传导设备,这一专利对我们解决老旧小区水压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最终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用水问题”,ZJ企业技术总监如是说道。基于对以上两家样本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创新行为复杂性特征体现在不同维度上,因此需要探讨企业创新行为差异对企业共享价值的影响。总体而言,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都是对以往知识结构、社会关系的创造性破坏,进而实现新知识、新关系、新结构的再组合。从案例汇总中发现,若企业只强调技术创新,容易使企业陷入“利益陷阱”;但一味承担社会责任不求回报则会使企业陷入倒退。因此,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缺一不可。综上所述,本文构建案例研究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行为与共享价值概念框架

Fig.2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shared value

3.2.1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共享价值

技术创新对提高项目质量、效益及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最终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就经济价值而言,技术创新为企业寻求新机会和新技能,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使其更容易获取其它领域资源,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朱向琳等,2020)。另一方面,就社会价值而言,社会环境变化要求企业不断增加社会产出,而这需要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需求,产生更加环保的产品,提高污染控制和能源利用效率(盛亚等,2020)。例如,ZJ企业作为一家以环保为主营业务的水资源企业,为促进经济绩效提升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水平。1991—2013年,ZJ企业以制造业相关项目为主营业务,致力于水力设备和技术发展,设立5个研发中心(其中有3个是自主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它同行企业。ZJ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对水利设备和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等项目进行改进,现拥有两百多项专利,通过跨国合作为海内外多个企业、政府机构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为企业带来较高经营业绩。2013—2020年,ZJ企业从制造领域向环保领域进军,在市政水利、污水处理、污水利用等方面申请了多项专利,拥有大量核心技术;另外,ZJ企业还拥有两家与环保密切相关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污泥处置及污泥再生利用,同时解决污水排放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整条生产线上加入自主研发产品以便在每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与此同时,ZJ企业还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研发智能化节能与水处理技术,解决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和污水排放问题,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绩效水平。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在企业发展初始阶段,技术创新行为有助于促进企业经济价值提升。

命题2:在企业发展拓展阶段,技术创新行为有助于促进企业社会价值提升,同样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经济价值提升。

3.2.2 企业社会创新行为与共享价值

当前,社会需求剧增、社会问题频出,社会创新成为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支撑。一般而言,企业处于内外交叉的市场环境中,因此应从内外部视角对其创新行为进行分析。从企业内部看,将社会问题纳入企业创新行为,有助于提高企业处理社会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力[25]。与此同时,企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社会需求、开发新市场、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运营等方式提升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企业与外部社会环境双赢[26]。从企业外部看,社会创新行为是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规范性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社会”模式。而且,社会创新受众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解决教育、污染、健康等社会需求就是创造社会价值,以此提升企业声誉,并赢得高社会认可度和合法性。

案例企业中, ZJ企业研发的传导自主设备对老旧小区3楼以上水压不够问题进行改造。另外,ZJ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立爱心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和低保家庭,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发现农村供水和污水排放等社会问题,于是借助自身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农村解决污水排放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ZJ企业不但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捐赠物资、医疗固废设备,还为南极科考站免费提供水泵,在极端低温条件下,为研发耐高温产品提供2 000万元资助。MK企业的最初目标是解决所处社区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并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生物致密燃料生产线,为社区居民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另外,MK企业还拓展附属业务,为DY村解决废弃毛竹问题,制成竹制品,销售额每年高达1 000万元,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有助于促进经济价值提升,更有助于促进社会价值提升。

3.2.3 企业创新行为平衡与共享价值

实现创新行为平衡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交互取决于企业对社会问题的主动承担,企业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积累,更需要资源支持和企业价值追求。一方面,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是解决社会问题、满足需求的创造性过程[8];另一方面,有学者在解释技术创新行为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认为社会创新是影响企业社会价值并促进经济价值提升的关键[27]。因为社会矛盾突显和外部环境变化要求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围绕社会问题实现动态化发展[28]。所以,企业除重视技术创新外,还应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引发的商业机会,辨析尚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发现新机会,提出新解决方案,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为企业开拓新市场、获取共享价值提供必要支撑。本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社会创新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匹配关系,只有两种企业创新行为相互融合,才能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

案例企业中, 转型后的ZJ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相结合,进军与制造业相关的环保产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有效增加了营业收入。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ZJ企业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捐赠物资,解决医疗固废设备问题。ZJ企业从追求利益至上向“经济+社会”价值追求转型,逐渐实现企业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之间的平衡。MK企业生产生物致密燃料的原材料是秸秆、果皮、树枝等农林废弃物,DY村不仅创新性解决了废弃物堆放和污染问题,还为新产品投入找到人力资本,提高了DY村民收入。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MK企业发现新型无烟碳是废弃资源再利用的产物,可作为供暖、烧烤等家用和商用,且后续污染排放可忽略不计。这一创新行为实践对MK企业声誉和社会绩效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面向市场的新型产品为MK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4:技术创新行为与社会创新行为结合有助于促进企业共享价值提升。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企业差异化创新行为对共享价值追求的作用。选取两个代表性案例,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识别企业创新行为类型,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研究切入视角源自对研究对象的属性判断。具有社会创新属性的企业并非新生事物,从早期社会责任承担到社会问题解决,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早期研究主要考察企业声誉,未探讨企业战略;二是企业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仅是响应政策号召,未考虑深层次价值创造,未解释具有社会创新属性的企业对社会问题解决和创新模式所作出的改变。

以往文献对企业认知的研究仅停留在经济价值层面或局限于社会价值层面。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具有社会创新属性的企业对企业价值的追求存在差异。如MK企业在战略转型前以社会属性为主导,虽然提升了企业声誉,但未考虑企业营收和产品开发;ZJ企业则将实现经济价值作为主要目标。所以,企业战略转型所追求的共享价值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实践。

(2)近年来,学界关于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主要从过程视角、网络视角和系统视角展开分析,并对企业创新行为概念进行界定(陈功玉,2006),但对创新行为组成维度探讨较少。综合不同学者观点可知,企业创新行为具有复杂性,企业主营业务及内在本质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同时,企业创新行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应转变单一技术创新思维模式,构建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创新行为体系,突破原有技术创新思维定式,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解决污染、能耗等社会问题,形成其它企业无法模仿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声誉,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

(3)对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企业同时追求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时,社会绩效提升也可以推动企业盈利。一方面,社会绩效高的企业被认为有优秀的产品产出,可通过消费、投资等方式为企业带来额外资源,促进企业盈利;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绩效可以提升企业公众形象,减少日常决策中的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合作意愿,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如MK企业(2013—2020年)、ZJ企业(2013—2020年)都是以同时实现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为主要目标,且对社会绩效更加重视。

总体来看,企业创新行为模式转型赋能企业共享价值实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实践不同,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产生最佳协同效应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应构建“技术—经济—社会”创新行为系统(盛亚等,2020)。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社会创新,两者共同构成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为动力,也是企业赋能共享价值、解决可持续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其次,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思考社会问题。如小米手机成功开辟了低端芯片市场,并形成自身“发烧友”市场;苹果手机则一直致力于开发主流市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捕捉外部系统需求。所以,企业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引发的商业机会,将社会问题解决作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式,辨别未被满足的社会需要,发现新机会并创新性提出解决方案,为企业开拓新市场、赋能共享价值提供必要支撑。

4.2 理论贡献

本文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纳入分析框架,关注中国背景下企业差异化创新行为对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影响,并探讨企业创新行为发展方向,拓展了企业创新行为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指出企业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企业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组织,仅追求商业绩效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本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创造共享价值可以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丰富了企业创新行为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4.3 实践启示

(1)社会创新行为成为实现企业社会目标转化的新路径。截至2018年,社会创新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为0.86%;截至2022年,该比值上升到3.21%,这意味着社会创新项目成为企业将社会目标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在企业创新行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社会创新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社会创新实践并不一定会有实体或专利产出,它可能是一种思路、一个项目或是一种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但企业未来亟需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机遇(徐倪妮等,2022),同时提升企业共享价值目标的实现速率。

(2)社会创新为企业带来经济绩效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社会价值,且德鲁克在之后研究中认为企业利益获取与企业社会创新项目实施并不矛盾,并肯定了卡耐基等人的社会投资和捐赠行为。本研究揭示企业差异化创新行为对企业共享价值目标的正向影响,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行为实践越重视,越有利于企业共享价值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企业应尽可能将资源平均分配给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实践,推动企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导力量,同时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4.4 不足与展望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案例研究结果只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解释力,未来需要进行大样本实证研究,对相关命题进行检验;其次,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相关联的重要共同体,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开展社会创新实践。因此,未来应将利益相关者引入企业创新行为与共享价值研究,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社会创新实践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DEMBEK K, SINGH P, BHAKOO. Literature review of shared value: a theoretical concept or a management buzzword[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137:231-266.

[2] TIAN X, WANG T Y. Tolerance for failur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4, 27(1):211-255.

[3] 李园园,刘建华,段珅,等.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与品牌价值的门槛效应研究[J].软科学,2020,34(6):1-7.

[4] LINUS D M, WALLINCD G W. How open is innovation? a retrospective and ideas forward[J]. Research Policy, 2021, 50(4):1-12.

[5] 张鲜华, 郭佳斌. 我国共享价值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基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考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3):52-61.

[6] 盛亚. 社会创新的主体、过程与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视角[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0.

[7] 辛冲, 冯英俊. 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1):37-43.

[8] PETER R A.Understanding social innovation as an innovation process: applying the innovation journey model[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101:243-254.

[9] DZIALLASA M,BLINDAB K.Innovation indicators throughout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analysis[J]. Technovation, 2019, 80-81:3-29.

[10] 罗建利, 郭红东, 贾甫. 技术获取模式、技术溢出和创新绩效:以农民合作社为例[J]. 科研管理, 2019, 40(5):120-133.

[11] 刘志阳, 陈咏昶. 全数字技术—社会新范式:以区块链社会创新为例[J]. 东岳论丛, 2020, 41(8):113-124,191-192.

[12] PORTER M E, KRAMER M R. Strategy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12):78-92.

[13] MOON H C, PARC J. Shif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rporate social opportunity through creating shared value[J]. Strategic Change, 2019, 28(3):115-122.

[14] NAM S J, HWANG H. What makes consumers respond to creating shared value strategy? considering consumers as stakeholder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6(4):388-395.

[15] 肖红军. 共享价值式企业社会责任范式的反思与超越[J]. 管理世界, 2020, 36(5):87-115,133,13.

[16] PFITZER M, BOCKSTETTE V, STAMP M. Innovating for shared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91(9):100-107.

[17] OSORIO-VEGA P. The ethics of entrepreneurial shared valu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9, 157(4):981-995.

[18]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09.

[19] SHARMA E. A revie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nations[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6(4):1739-1748.

[20] DRUCKER 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2006.

[21] 岑杰, 陈力田. 二元创新节奏、内部协时与企业绩效[J]. 管理评论, 2019, 31(1):101-112,146.

[22] AYOB N, TEASDALE S, FAGAN K. How social innovation 'came to be':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a contested concept[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16, 45(4):635-53.

[23] 盛亚, 鲁晓玮, 李春友. 社会创新导向的企业(SIOE)研发投入绩效研究:双重绩效差异在哪里[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0):41-48.

[24] CARTER A A, FERGUSONB B B. Advancing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aligning innovation measurement with policy goals[J]. Research Policy, 2019, 48(3):789-798.

[25] 肖红军, 阳镇, 张哲. 私营企业党组织嵌入、企业家地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J]. 管理学报, 2022, 19(4):495-505.

[26] YOO H, KIM J. Creating and sharing a bigger value: a dual process model of inter-firm csv relative to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99:542-550.

[27] RANDHAWA K, WILDEN R, WEST J. Crowdsourcing without profit: the role of the seeker in open social innovation[J]. R&D Management, 2019, 49(3):298-317.

[28] RAYNA T, STRIUKOVA L. Open social innovation dynamics and impact: exploratory study of a fab lab network[J]. R&D Management, 2019,49(3):383-395.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