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构建研究

李 娟,潘国轩,赵金梅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技术成果“转出去”是发挥创新驱动效能与缓解技术转移困境的重要举措,其离不开技术需求管理的有效支撑。研究发现,缺乏对技术需求微观层次属性的关注是导致技术成果转不出去的重要原因。基于分层次管理理论,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出发,构建以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为核心,以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精准管理为关键要点的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依托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与大数据驱动的有效支撑,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可有效促进技术供需主体精准对接,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分层次组合与配置,更有效地将技术成果“转出去”。

关键词:技术转移;分层次管理理论;分层靶向;精准对接

The Construction of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Li Juan,Pan Guoxuan,Zhao Jinmei

(School of Economics,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link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factors into real productivity, technology transfer has a direct effect on China'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has been low, and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current technology transfer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mismatch between technology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technological poverty" dilemma which presents as the difficulty in achieving precise docking between technology supply and demand, the ineffective release of innovation on the technology supply side, and the inability to meet demand on the technology demand side, and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achieve effective technology transfer,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 alloc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through market dema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chnology deman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imperfect market mechanisms in China, it is difficult for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grasp the technological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t is hard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all the valuable, exploitable and applicabl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ies. Further,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lack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herently hierarchical natur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needs, resulting in transformation dislocation and staggere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 of inaccurate targets and mismatches in technological needs, leading to deeper mismatches between technolo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failur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his paper holds that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equires not only to adhere to market demand orientation, but also stratifie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needs from a micro level perspective. In theory, the stratified management theory provides a feasible methodology for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u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micro level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demand. With the effective supp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big data,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builds a mechanism framework with the refined layered system of technology demand as the core and precise identification, layered targeting, precise feedback, and precise management as the key points, to promote the precise docking of technology supply and demand entities and guide the layered combin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elements. In this process, it is essential to keep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 mechanisms, enhance the capabiliti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rmediaries, and cultivate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s, fundamentall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argeting bias" between technology supply and demand, thereby overcoming the "technological poverty" dilemma,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practice, although there are not relevant theories and models for the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their relevant practices reflect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stratifie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needs and layered targeting of technology factors inherent in the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have formed a stable practical paradigm. While these typical domestic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s are based on certain basic conditions that are not yet available in China'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re are root causes that treat technology needs as a single entity and lack consideration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level of technology need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plicate and promote these typical domestic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s in China and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This also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The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technology transfer, which ha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can serve as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granted new qualities in practice.

Key WordsTechnology Transfer; Stratified Management Theory; Layered Targeting; Precise Docking

DOI10.6049/kjjbydc.202209035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7-0031-09

收稿日期:2022-09-14

修回日期:2023-03-2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1YJB140);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师“创新”项目支持计划项目(20JYH078)

作者简介:李娟(1973—),女,黑龙江肇东人,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管理;潘国轩(1994—),男,贵州从江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管理;赵金梅(1971-),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本文通讯作者:潘国轩。

0 引言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转移作为推动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对我国创新驱动效能具有重要影响。在产学研分离并锁定[1]、技术要素制度性分割[2]、科学与市场界域拉大[3-4]的现实背景下,高校院所和企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生产和需求主体。两者既存在资源与需求的互补关系和各自技术势,又因高校院所缺乏技术商业化能力、企业科层制失效等问题,使得两者难以兼顾技术研发与应用。因此,从成本角度看,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开展技术转移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策略选择[5-7]。然而,《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高校有效发明专利许可率、转让率为9.0%和1.4%,科研机构为7.9%和2.1%。可见我国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化总体水平较低,仍有大量技术成果尚未转化成功。因此,如何推动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充分释放其创新产能成为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配置”,促进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出去”亟需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然而,我国产学研长期分离并锁定,导致高校院所与企业在社会分工、创新链位置、主体价值追求等方面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3]。同时,市场机制不完善也会阻碍高校院所与企业技术信息交互,使得高校院所难以知悉企业技术需求[8],最终阻碍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出去”。从技术转移发生要件看,技术成果转化离不开技术需求管理的有效支撑,这就要求高校院所主动加强技术需求管理。同时,从技术需求自身看,其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价值性和隐匿性、动态性和周期性以及时效性等特征反映出技术内在层次属性。技术需求层次属性的存在对技术成果形成方向和内容的限定。因此,高校院所在技术成果“转出去”过程中亟需从微观层面对技术需求加以把握,并开展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但现阶段,高校院所技术需求管理不足,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属性的有效把握与管理。这就导致高校院所在技术成果“转出去”过程中出现“转化错层”和“错层转化”,进而产生技术需求“靶不准”和“契不合”的问题,最终导致高校院所与企业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并使得两者在既得利益驱使下进入单向“自旋”,而使整体陷入创新驱动不足的“技术贫困”困境。

因此,本文基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将分层次管理理论拓展到技术转移领域,构建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并依托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实现分层次组合与配置,以更有效地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①基于企业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将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纳入技术转移研究范畴,提出技术需求分层管理办法,建立技术创新要素分层次组合与配置机制;②将分层次管理理论拓展到技术转移领域,从系统视角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需求精细化管理理论机制,助推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技术成果“转出去”与技术需求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又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成果从一个部门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以高校院所等技术生产部门向企业等技术使用部门转移或以两部门内部转移为主要特征。为便于研究,本文以高校院所与企业技术转移为研究内容。相关研究表明,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是实现技术转移发展的重要举措。技术转移本质上要求以发展现实生产力为根本,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导向(何丽敏等,2021)。在价值创造上,李小丽[5]指出技术成果自身并未被赋予价值,仅当被需求主体接受并有效应用于生产后,其技术创新价值才被赋予、社会经济价值才得以体现。在主体行为上,石峰[9]指出,技术转移是技术供需主体衡量自身利益关系作出的选择。如科研人员作为技术转移的重要主体,“有利可图”是其积极参与技术转移的主要原因[10-11]。因此,仅当技术成果“转出去”后,技术成果价值赋予、技术创新价值获取、社会经济价值创造以及科研人员激励才得以实现,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才得以完成。

同时,相关研究指出,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也需要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在实现形式上,Tommaso等[12]指出,技术成果“转出去”以满足企业产品改良、技术升级、工艺精进等应用需求为前提,并以技术成果转移到能够应用且转化为市场产品的企业手中为结束标志[13]。即仅当技术成果转移到对口企业并满足其生产需要时,技术成果“转出去”才得以实现。在技术供需交互上,企业技术需求作为技术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4],不仅可通过“逆向倒推”影响技术转移[15],还能通过重塑技术要素配置结构和驱动技术创新系统变革影响技术转移[16],进而影响技术成果“转出去”。因此,在当前技术供需错配的现实背景下,推动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强化技术需求管理。

与此同时,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技术需求的内在层次属性。从技术需求看,技术需求是为满足企业技术升级需要或为应对最终市场需求变化而产生的,也是企业购买意愿、支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的有机统一[15]。技术需求以企业生产需要为导向,是企业不断认知和发现技术的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和潜在性[15,17]。同时,技术需求随着市场用户需求、企业技术能力(技术开发与整合能力)、基础条件(资金状况、人员及设备)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动态性、周期性和时效性等特征[14,18]。此外,技术需求代表企业核心机密和“技术短板”,体现为价值性和隐匿性。技术需求的这些特征使其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场景、不同基础条件和能力水平下表现出不同层次属性。因此,在推动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出去”过程中应加强对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关注。

1.2 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的必要性

研究指出,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的内在把握是导致技术成果“转出去”失败的重要原因。明翠琴等[19]指出,当技术供给方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把握时,将会过高或过低估计企业技术需求层次,从而导致技术供需对接不畅。史敏等[20]也指出我国企业缺乏对市场用户需求的“转译”与“编码”能力,无法对技术需求进行精准“表达”。若高校院所未持续跟进企业技术需求,抑或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层次的有效把握,将会导致其对企业技术需求层次的错误估计,最终导致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失败。

一方面,技术需求是企业基于现实生产需要、发展战略、技术能力水平及市场竞争强度对先进或者适用技术的需求,具有潜在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价值性和隐匿性特征。若高校院所缺乏对意向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把握,将使其在技术成果“转出去”过程中无法精准识别与对接到最合适的企业需求主体,进而无法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尽管高校院所可通过创新驿站的田园调查方法识别企业技术需求[19],企业也可以通过MTS方法对市场用户需求进行识别[20],并做出较为准确的技术需求“表达”。但田园调查方法依赖于高校院所技术专家的主观判断以及企业配合程度,MTS方法也对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然而,高校院所往往缺乏洞悉意向企业技术需求的技术专家,企业自身也缺乏对市场用户需求的“译码”能力,导致无法实现对自身技术需求的有效表达,还会因技术需求信息的特殊性而有所隐瞒,进而导致高校院所将低层次技术成果对接到高技术需求层次企业,抑或是将高层次技术成果对接到低技术需求层次企业,造成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失衡,产生技术成果“转化错层”(见图1)和企业技术需求“靶不准”的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引致高校院所与企业在“线性”技术转移模式下产生更大的博弈冲突,加剧技术供需错配。

图1 技术成果“转化错层”

Fig.1 "Transformation dislocation"of technical achievements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需求自身受市场用户需求周期变动、企业自身要件(技术能力、资金状况、人员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动态性、周期性和时效性,表现出层次的“动态演化”。若高校院所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动态演化”的有效把握,将使其无法获知与预测目标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场景、不同基础条件下的“真实”技术需求,进而难以精准刻画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层次,也无法实现技术要素组合向目标企业有效技术需求层次“点位”的专一性靶向。现阶段,高校院所往往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动态演化”的有效把握,从而过高或过低估计目标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层次。其结果就是在单一技术成果“转出去”过程中,高校院所将技术含量低的技术成果转移给技术要求表现低而真实技术需求要求层次高的目标企业;抑或是将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成果转移给技术要求表现高而真实技术需求要求层次低的目标企业,产生技术成果的“错层转化”(见图2)和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契不合”的问题,最终造成深层次的供需错配。在信息不对称加剧、市场用户需求场景细化的现实背景下,上述技术需求“瞄准偏差”问题愈发严重,企业技术需求“靶不准”和“契不合”问题日益加剧。

图2 技术成果“错层转化”

Fig.2 "Staggere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ical achievements

因此,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亟需把握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并开展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然而,大多数高校院所都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关注与管理。原因在于:①科研人员“重科研、轻转化”,对市场技术需求关注不足;②技术转移部门行政化、技术转移人员编制化使得高校院所缺乏企业技术需求接入与分层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多为“线性模式”,以企业独自转化为主要特征,缺乏有效技术支持,阻碍企业“试错机制”的形成。这说明,企业技术引进面临技术与市场双重风险,驱使企业偏向引进成熟度高、产权明晰且已应用的技术成果,进而形成与高校院所低技术成果成熟度的冲突,造成技术供需错配。

现阶段,学术界更关注主体层面的技术供需错配问题,如供给侧管理、技术供需对接管理、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管理[4,8]等。然而,已有研究鲜有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展开,也未解决如何进行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的问题。与此同时,分层次管理理论为管理对象的分层次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导。2013年,傅国华[21]在其著作中提出分层次管理理论,指出“错层管理”与“管理错层”是导致管理失效的主要原因,应针对管理对象内在层次进行层次识别、层次划分、层次组合、分层次考评的分层次管理。随后,唐建荣和傅国华[22]又进一步发展了分层次管理理论,指出缺乏对管理系统多层次性与管理层次动态演化的有效关注是导致“错层管理”和“管理错层”的内在因素。在理论上,分层次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对象的层次性,通过设计与优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导资源要素进行组合与配置,为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提供了理论借鉴。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技术需求具有层次性,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把握是导致技术成果“转出去”失败的主要原因,现有文献多将企业技术需求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对其内在层次属性的关注不足;其次,现有研究集中于技术供给侧、中介机构管理,鲜有文献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开展研究,也未解决如何开展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的问题;最后,分层次管理理论在技术转移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2 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

层次是技术需求的本质属性,企业技术需求层次不同,其所需要的技术要素组合也不同。在实践中,高校院所多将技术需求看作单一整体加以考量,对其内在层次“动态演化”的关注较少,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把握与管理,这是导致高校院所产生技术需求“瞄不准”和“契不合”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基于分层次管理理论,构建以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以推动技术供需分层次精准对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院所瞄准偏差”的问题。

2.1 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

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构建需要解答以下问题:这个机制为谁服务?以谁为研究对象?如何进行机制构建?该机制构建应具备哪些功能?需要哪些支撑要件?回答这些问题构成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

(1)以高校院所为服务对象、以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为核心目的。基于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现状与技术“贫困”困境,推动高校院所有价值、可开发与可应用的技术成果“转出去”成为技术转移发展的关键。高校院所通过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对目标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管理,主动将技术成果转移给最适企业,最大化发挥技术创新要素效能,并满足企业生产所需,激发企业新的创新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院所获得企业资金和技术需求信息,进而推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科创教育发展,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价值获取、知识增值及创新人才培养。

(2)以技术需求为研究对象。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对其进行分层次管理。在逻辑上,技术创新以满足某一需求为目的,即仅当技术成果对接到适配性技术需求时,技术转移才能实现。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竞争性技术需求的形成,企业技术需求信息捕获愈发容易,但对其内在层次的刻画越来越难。因此,亟需对技术需求进行分层次管理,构建不同层次企业技术需求“靶点”,从专一性靶向适配技术要素组合,以实现技术供需分层次的精准对接。

(3)以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精准管理为核心要点。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技术需求及其内在层次进行精准识别与刻画,构建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选出并瞄准最适合企业的技术需求层次,并靶向适配技术要素组合,实现技术供需分层次精准对接。因而,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包含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精准管理4个核心要点,形成“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精准管理”,最后回转到“精准识别”的循环往复过程。

(4)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核心功能包括畅通技术创新价值链与推动技术供需两端“开环”。首先,技术需求与技术成果是技术创新价值链这一“莫比乌斯环”的正反两面,存在同质本源。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通过企业技术需求信息译码与精细化分层体系构建,将“存量”技术成果分层次靶向推送至企业技术需求靶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而不断促进技术供需主体“互动自反”,推动新的创新合作关系生成,并激发新技术需求生成和“流量”技术成果产出,由此实现技术创新价值链环扣、导通和循环。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深化,推动技术供需主体“大纵深”粘合,不断缩短技术创新价值链,进而拉近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距离,提升科技与经济贴合程度。其次,依托技术创新价值链环扣、导通与循环,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企业资金和技术需求信息向高校院所流动,高校院所技术要素和人才向企业转移,形成技术需求拉动效应和技术转移成本推动效应,推动企业创新需求和技术创新发展螺旋上升,进而驱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内部自旋上升。反过来,更高层次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创新又要求更宽维度的技术创新价值链作为支撑,进而推动技术创新价值链补链、强链、拓链和延链,实现更多技术供需适配,形成价值期许中心“涡旋”,最终驱动技术供需两端开环,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功能

Fig.3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5)以知识产权保护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要件。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依托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供需主体核心利益加以保护,形成成果市场估值依据和第三人约束,又通过在合同管理中加入所有权保留条款缓解产权矛盾,并依靠技术成果产权化逐步隧穿制度、信息、心理障碍,增进互信,继而完善技术要素传导机制。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企业技术需求的捕获、译码,强化高校院所市场用户需求导向[23],提升市场用户需求转化能力[6],以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层次,从而在整体上加强企业技术需求对畅通技术创新链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以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为核心,构建以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为中心,以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精准管理为核心要点,以知识产权保护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机制框架,实现技术供需主体分层次精准对接,由此形成技术成果转化价值“中心涡旋”,激励高校院所积极参与技术转移,并加大中试投入、人才培养,提升技术转移机构能力以及加大应用研究。同时,通过满足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改良、工艺精进的技术需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并加快企业技术驱动创新向场景驱动创新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最终实现技术供需两端开环“外循环”以及技术供需分层次精准对接“内循环”(见图4),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市场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中介机构能力,培养技术转移人才,更好地推动技术转移发展。

图4 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框架

Fig.4 Framework of layered targeting mechanis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2.2 主要流程与核心要点

(1)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既包括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挖掘、跟进,又包括对其内在层次进行精准刻画,进而构建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层次清单)。首先,企业根据自身技术成果量表(成果技术含量、适用范围等信息),采用多手段多渠道挖掘意向企业技术需求。例如,在门户网站公布技术成果信息,或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访谈以及从外部技术转移机构获取意向企业技术需求信息;抑或是依托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挖掘意向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初步拟定意向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其次,采用分层次、分类别管理办法对意向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系统性评估。既考察意向企业技术引进意愿、技术开发整合能力、支付能力等核心要件,又要评估其资产结构、经营状况、信用等级等基础要件,并基于技术需求的动态性、时效性对意向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研判,形成对意向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精准刻画,最终构建目标企业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

(2)分层靶向。分层靶向是根据目标企业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优先级(匹配程度)与谈判结果,“瞄准”最适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层次,并靶向以适配性技术要素的过程。首先,根据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中技术需求优先级依次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直至选出最适目标企业主体。通过磋商谈判获知目标企业真实的技术引进意愿、技术开发整合能力、支付能力等重要信息,再对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层次进行“纠偏”,解决“转化错层”问题。其次,与最适目标企业签订技术交易合同,并就技术成果支付金额、交付方式、培育方式等核心内容进行磋商,制定相关附加条款(保密条款、保留条款、技术服务条款),完成技术创新要素与最适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分层次靶向组合。此外,高校院所可通过优化技术要素组合、调整技术成果交付模式(如技术入股)、改变支付方式(如现金+股权)等柔性化机制设计提升最适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层次契合度。

(3)精准反馈。精准反馈是根据精准识别与分层靶向结果而进行的信息正向反馈。在精准识别阶段,高校院所通过多种渠道“检索”意向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形成市场需求信息反馈。当市场没有对应技术需求或技术要求过高时,可将该信息反馈至高校院所,由其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或实验室培育。此外,通过对初步拟定的技术需求信息进行系统性评估,形成对意向企业核心基础要件以及技术需求是否有效、可及的信息反馈,由此构建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确定目标企业清单。在分层靶向阶段,高校院所结合自身技术成果特征,根据技术需求层次优先级与目标企业进行磋商,以获得目标企业真实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对目标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层次的“纠偏”,并最终确定最适目标企业。此外,高校院所通过两阶段信息反馈对自身技术成果进行“修正”,包括优化技术要素组合、强化技术服务等,以此降低“错层转化”概率。

(4)精准管理。精准管理是对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进行全过程管理。首先是技术供需信息管理,包括对技术需求信息库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管理。技术需求信息库管理是指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检索、收集、标记,初步拟定意向企业,并对这些意向企业的核心与基础要件进行评估,由此精准刻画意向企业技术需求层次,构建目标企业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管理是指高校院所对内进行技术成果“修正”,对外开展技术成果推介、路演、展示等。其次是分层靶向环节管理,包括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效果评估等。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管理是指对目标企业核心与基础要件进行评估,由此调整与更正目标企业技术需求分层体系,从而瞄定最适目标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以书面形式确定技术成果产权、交易方式及金额、附加条款等事项。项目管理是指对技术成果转化后续所需技术、人才进行组织与协调。效果评估管理是指对高校院所技术交易合同数量、金额及与企业协同合作程度(合同签署数量、科研立项数目等)进行评估。最后是资金管理,既依托技术要素分层次组合配置吸入企业资金,同时,又将部分资金作为科研人员技术创新“补偿”,并将剩余部分资金纳入技术创新资金池,以此加大中试环节与外部技术需求“译码”投入、中介机构能力培育和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技术成果转出去一批、联合培养一批、“重塑”一批,驱动技术供需主体“互联”和技术创新价值链导通,以更好地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

2.3 机制特征

(1)以高校院所为核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由高校院所主导,依托技术要素分层次靶向实现有效技术转移,由此强化产学研合作,并逐步向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创新模式(委托式、科研合同式)等多元化模式发展。

(2)驱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依托技术成果“转出去”,推动企业资金和技术需求信息、技术成果和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流动,由此强化高校院所需求导向,促进创新结构优化,形成“企业技术需求—技术创新—中试—技术应用”的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同时,激励企业介入早期技术研发过程,形成“市场用户需求—创新需求—早期技术创新介入—中试—市场化应用”的技术转移路径,从而实现技术供需主体双向嵌合,推动需求导向下多层次、多维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由此驱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3)以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为基本遵循。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依托高校技术成果“转出去”促进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知识增值、价值创造,强化技术供需主体收益预期,推动技术供需主体“互动自反”,进而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下实现技术供需两端开环,由此实现技术供需两端开环“外循环”与技术供需分层次精准对接“内循环”联动,驱动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

(4)以推动技术创新价值链“完链”为基本指向。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既依托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信息“译码”,又依托分层次靶向实现技术要素组合的专一性靶向,破除“转化错层”和“错层转化”导致的“瞄准偏差”问题,实现技术供需分层次精准对接。由此实现技术创新价值链的环扣和“闭环”导通,进而推动技术创新价值链“完链”与发展。

3 技术需求分层次靶向机制实践与异同

国内外技术转移实践虽未出现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相关理论模型,但也体现出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的思想内涵,并形成稳定的实践范式。本文选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我国江苏大学和江苏产研院等多个典型技术转移案例,并结合我国国情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必要性。

3.1 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技术转移实践

(1)麻省理工学院“第三方”模式。首先,麻省理工学院技术授权办公室(TLO)通过发明信息量表对发明进行精细化评估与管理;其次,技术经理人根据市场调研与评估结果设定意向企业筛选标准及工具,从而精准识别意向企业并形成意向清单;再次,TLO结合自身定位、发明人意愿、意向企业资源、技术能力、市场经验等要素对企业进行层次划分,筛选出最优企业并签署技术许可合同,实现技术供需分层次组合;最后,TLO通过后续技术支持与服务供给应对签约企业需求变化。

(2)斯坦福大学OTL模式。首先,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借助发明披露表和与发明人面谈实现对发明的精细化评估与管理;其次,OTL运用商业化营销手段识别与对接意向企业,并根据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制定筛选标准及工具,实现意向企业层次划分;再次,OTL与最优企业就专利许可协议进行协商,由此实现发明的分层次靶向;最后,OTL构建监督机制对发明许可加以纠正,并通过技术支持与服务供给应对签约企业需求变化。

(3)江苏大学“三诊模式”。首先,江苏大学通过“123行动计划”瞄准具体行业企业并构建目标企业靶点;其次,采用技术经理人“三诊模式”精准对接与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即通过“技术坐诊”和“技术巡诊”识别与刻画目标企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技术需求,由技术经理人对目标企业进行持续跟踪、反馈、对接并制定解决方案,实现技术需求精准识别与刻画、技术要素精准靶向。同时,再通过“技术会诊”实现技术成果专业化评估与筛选,并通过校友会网站发布成果信息,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

(4)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化”模式。首先,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依托现代化组织结构和扁平化管理模式促使史太白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与中小企业联系,构建紧密的协同创新关系,由此实现对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深度挖掘、识别与刻画,形成目标企业技术需求靶向点位;其次,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大量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满足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工艺改进等技术需求。

(5)江苏产研院“供需对接”模式。首先,江苏产研院(JITRI)通过构建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收集、提炼各细分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并依托机制设计强化企业与JITRI之间的合作,实现企业技术需求精准识别与层次刻画;其次,JITRI通过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征集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构建技术需求清单;最后,JITRI依托专业研究所为企业提供匹配性要素组合,抑或对接全球优质资源,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对接。

上述实践均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展开,体现出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内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技术需求分层靶向机制构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2 技术转移实践异同性分析

3.2.1 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相关做法存在差异

鉴于模式定位、基础要件不同,上述实践在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做法上存在一定差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以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模式定位,依托自身机制设计、市场机制、政策支持等要件支撑开展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其中,麻省理工学院依托TLO和技术经理人开展发明评估、意向企业识别与考评、技术需求层次划分、发明分层靶向以及技术支持及服务供给等管理活动。斯坦福大学依靠OTL和技术经理人开展发明评估、发明营销、意向企业对接与考评、层次刻画与划分、发明分层靶向、许可监督、技术支持及服务供给等管理内容。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以解决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为模式定位,依托德国有力的制度支持,借助现代化组织结构和扁平化管理模式等机制设计实现目标企业瞄准、技术需求精准识别与层次刻画,构建需求靶向点位,并利用完备的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和开放式创新网络整合创新资源,满足中小企业技术需求。江苏大学以技术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为模式定位,依托地方政府背书、学科优势以及“123行动计划”、技术经理人“三诊模式”等机制设计实现目标企业瞄定、技术需求识别与层次刻画,并由技术经理人持续跟踪、反馈、对接与制定解决方案,再通过“技术会诊”等机制设计推动技术成果转出去。江苏产研院以打通科学到技术转化路径为模式定位,依托地方政府背书和政策支持,通过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精准识别与刻画企业技术需求,再依托有效的组织安排与管理办法整合创新资源,满足企业技术需求。

3.2.2 基于相同支撑要件开展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相关实践

虽然上述技术转移实践在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做法上存在差异,但均建立在相同支撑要件的基础之上,包括①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技术成果转化的先决要件;②具有成熟的技术需求对接机制;③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价值链。从我国国情看,我国不仅科技成果转化“鸿沟”较大,产学研合作结合不紧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也有待提高。同时,高校院所未形成有效的技术需求对接机制,尚未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价值链。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可强化高校院所技术需求管理能力,并依托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大数据驱动的有效支撑,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嵌合式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技术创新价值链补链、强链、拓链和延链,更好地实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3.2.3 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存在根源性缺陷

上述实践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均将企业技术需求视作单一整体,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关注;其次,缺乏对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动态演化”的考量,未形成系统性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框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依托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备的产权保护机制、良好的产学研融合环境,可直接获取目标企业主动披露的技术需求信息,倾向于技术需求的整体性考量,对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及层次“动态演化”关注不足。同样,江苏大学和江苏产研院依托地方政府背书和自身机制设计可有效对接细分行业企业,获取企业披露的技术需求信息,实现对企业技术需求的收集、挖掘和提炼,但仅限于技术需求整体性把握,未深入探讨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及其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技术发展使得企业主体对接、技术需求识别变得更加可及,但企业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复杂性不断提升、需求层次跃迁也在不断加快。若缺乏对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及层次变化的有效关注与管理,将导致技术需求“瞄准偏差”问题,进而阻碍技术成果“转出去”。从我国国情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技术需求更迭及内在层次的演变将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仅将技术需求看作单一整体加以考量难以奏效,因此亟需构建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机制以强化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从微观层次出发,关注技术需求内在层次变化,采用系统性分层次管理办法,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精细化“译码”和技术要素的专一性靶向,可实现技术供需分层次精准对接,进而有效提升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技术需求分层靶向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对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缺乏对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把握和管理是导致技术转移“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本质上为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其思想内涵与相关做法在国内外典型技术转移实践中均得以体现,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在政策层面,加快技术成果产权立法,打破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与处置权、收益权的制度性分割,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激励科研人员将高价值技术成果转出来。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作用,完善技术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机制、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技术成果市场估值体系;着力推进统一技术转移大市场、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2)在主体层面,高校院所应强化市场需求导向,树立技术需求分层次管理思维,采用更积极的技术转移策略。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依托共建产业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门户网站主动接入企业需求信息,提升对外部技术需求的感知、识别及分析能力,并加强专业性人才培养。企业应增强数字技术能力,提高对市场用户需求的“译码”能力,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互联互通,主动披露技术需求信息,搭建以创新需求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网络,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胜会,夏敏.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变迁:制度驱动抑或市场导向[J].中国科技论坛,2021,37(10):1-13.

[2] 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J].经济研究,2022,57(5):13-22.

[3] 姜文宁,关汉男,谈毅.RCV框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1):142-146.

[4] 许可,刘海波,张亚峰.技术转移机构模式创新——基于边界组织的路径拓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5):1-10.

[5] 李小丽.三螺旋模式下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的理论框架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1):116-124.

[6] GABRIEL KOMAN,JANA KUNDRIKOVA.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business and academia[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39:605-611.

[7] YUN JINHYO JOSEPH,LIU ZHENG,ZHAO XIAOFEI,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ompanies at emerging economies[J].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2021,26(2):242-271.

[8] 胡丽.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8,33(6):127-131.

[9] 石峰.技术转移的动因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9,36(12):37-45.

[10] WALTER THOMAS,IHL CHRISTOPH,MAUER RENE,et al. Grace,gold,or glory? exploring incentives for invention disclosure in the university context[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8,43(6):1725-1759.

[11] PHILIPPE AGHION,JEAN TIROLE.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4):1185-1209.

[12] TOMMASO BUGANZA,DANIEL TRABUCCHI,ELENA PELLIZZONI.Limitless personalisation:the role of Big Data in unveiling service opportunities[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2020,32(1):58-70.

[13] KIRCHBERGER, MARKUS A,POHL.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uccess factors and antecedents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6,41(5):1077-1112.

[14] 张玉杰.技术转移发生的两个条件[J].中国软科学,2000,15(2):44-47.

[15] 冯华,单丽曼.技术转移的需求导向机制构建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8,35(10):72-80.

[16] 王树恩,杨忠直,萧石.社会的技术需求推动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22(12):32-37.

[17] ALESSANDRO MUSCIO,GIANLUCA NARDONE,ANTONIO DOTTORE. Understanding demand for innovation in the food industry[J].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2010,14(4):35-48.

[18] KEN HUTT,ALISTAIR DAVIDSON.Strategies for managing mature products[J].Strategy &Leadership,2005,33(4):51-52.

[19] 明翠琴,钟书华.基于技术需求挖掘的创新驿站田野调查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9):99-103.

[20] 史敏,罗建,周斌.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技术需求识别MTS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18,35(3):95-102.

[21] 傅国华.分层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2] 唐建荣,傅国华.层次哲学与分层次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3):317-324.

[23] SAMPPA SUONIEMI,LARS MEYER-WAARDEN,ANDREAS MUNZEL,et al. Big data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s of market-directed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strategy[J].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57(7):103365.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