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满足感对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机制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程 龙1,姜 春2

(1.科学技术部 科技人才中心,北京 100045;2.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是培养战略科学家队伍最重要的后备军,有意识地发现、培养、用好科技领军人才意义重大。以314位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的一手调查数据为样本,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科技领军人才的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科技领军人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有不同变化,表现在胜任需要满足感增强,而自主性需要满足感、关系需要满足感可能会下降;不同类型科技领军人才渴望获得的社会支持侧重点不同,表现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更需要“组织协调”“安心科研”“亲情获得”等社会支持,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支持。

关键词: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社会支持;心理需要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T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Cheng Long1, Jiang Chun2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5, 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As the core of China's talent strategy, the t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op S&T talents) have their ow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and their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development speed, quality of development, and public life and health. It is therefore significant to explore, cultivate and utilize national S&T leading tale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PSM and aims to analyz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PSM of national S&T leaders and how to stimulate and enhance their PSM.

The paper takes 314 top S&T talents′ first-hand survey data as samples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ir PSM based on self-determining theory,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or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atisfaction changes of the top S&T talent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influencing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national S&T leaders, it develops a scale consisting of 16 items from four dimensions: self sacrifice, public participation attraction, public value commitment and empathy. It adopts the Likert 5-point scoring method and uses SPSS 22.0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MOS 20.0 for validity tests of related variable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concluded. First, both the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SM. That is, the higher the satisfaction of independent needs, competence needs and relationship needs, the stronger the motivation for public service, and the more social support they feel, the higher thei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Second, social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PSM. That is, when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is high, the effect of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s significant, but when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is low, the effect of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Third, after top S&T talents are entitled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ing Talents", their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undergoes different change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atisfaction of competency needs, while the satisfaction of autonomy need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relationship needs may decline. Fourth, the focus of social support var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op technology talents, reflecting the need for more social support for top S&T innovation talents in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research devotion,family acquisition, etc., while top S&T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want to receive more social support in areas such as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paper takes the top S&T talents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content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theory,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ory, and further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se three theories. According to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affect internal motivation by influencing the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n affect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of public service; the above-mentioned influence mechanism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which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ivides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into relational needs, self-determination needs and competence needs, and they promote external motivation to turn into internal motivation or enhance internal motivation. The change in the thre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top S&T talents enriches the dynamic chang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otivation of top S&T talents serving the public, it is essential to fully support the top S&T talents at the national and personal levels, including material support and spiritual encouragement.

This study i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uture research can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autonomy needs, competency needs, relationship needs of their respective mechanisms and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on the other hand, researchers could introduce more variables, for example, job engagement, job burnout, job well-being and so on.

Key WordsTop S&T Talent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Needs

DOI10.6049/kjjbydc.202211027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5-0119-10

收稿日期:2022-11-09

修回日期:2023-0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1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802023)

作者简介:程龙(1988-),男,山东安丘人,博士,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科技人才评价;姜春(1993-),男,安徽颍上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数字治理与公共服务。本文通讯作者:姜春。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对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视前所未有。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可见,党中央始终将培养高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领军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形成历史交汇,西方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卡脖子”,国际科技竞争高度白热化,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和战略科学家队伍培养最重要的后备军,对引领和塑造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以来,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在病毒识别、疫苗研发、病毒变异追踪、防控隔离技术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兼怀天下”的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用自己的特殊优势服务社会,彰显了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精神。

作为中国人才战略核心的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其岗位特点、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的公共服务动机具有典型代表性。一方面,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公立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有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其身份属于“泛体制内人员”,具有一定的公职人员属性和特点;另一方面,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在尖端科研活动中,只有具备较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1],才能保证其科研目的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相一致,才能保障科研成果最大限度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2-3]。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公众生命健康,因此,如何挖掘、培养、利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涉及一个学术问题: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如何激发、增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

为此,本研究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聚焦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这一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特殊又重要的科技人才群体,对其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收集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第一手数据资料,以自我决定理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资源保存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并结合补充访谈调研,着重探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有何影响,以及优秀的科技人才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其3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会发生何种变化,并发掘社会支持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影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过程中的作用。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自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外学者探讨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各类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尤其是组织公民行为、社会治理参与等公共管理领域的典型常见变量,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与这些变量都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如Coursey等[4]重点论证了公共服务动机对促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显著支持作用;Ingrams[5]则通过对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公共服务动机的跨层次检验,论证了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也有国外学者运用创新研究方法,探析个人特质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如Bromberg等[6]、Palma等[7]运用实验或者追踪调查方法发现,个人人格、工作绩效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可见,国外学者更注重探索不同变量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多从中国背景下公共行政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公共服务动机与中国情境联系起来。如王锋[8]基于西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结合中国数据进行验证性研究,证实了公共服务动机在中国也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从事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学者侧重关注公务员,以不同区域、不同系统的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探索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如王亚华等[9]针对中国东、中、西部典型行政村村主任和村支书开展公共服务动机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定性访谈资料,定量测度公共服务动机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发现中国乡村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在年龄、性别、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收入认知和工作满意度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和因果关系;胥彦等[10]进一步探讨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葛蕾蕾等[11]以公共服务动机为调节变量,探究了使命效价对基层公务员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汪光炜等[12]研究发现职业声誉感知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职业认同在其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陈新明等[13]从公共服务动机角度,探讨了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倦怠问题。

对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研究涉及的科技领军人才大多是某省、某市的区域性领军人才。有少量文献研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一般关注其外部特征和相关变化,如朱英等[14]对中青年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简历进行文本梳理,并对其流动规律进行总结,发现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流动强度有所提升,并且流动次数与年龄正相关,人才流动区域性失衡加剧,“马太效应”凸显。这些变化都属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外部变化,而对于公共服务动机这种内心层次的心理变化缺少系统研究。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公务员等政府公共管理领域[9-13],而对于科技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尚未有系统研究,尤其对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这一重要群体的公共服务动机缺少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目前对公共服务动机相关变量的研究多集中于外部环境,尚未涉及研究对象内在的心理需要满足感,也未考察内部心理需要与外部社会支持的相互作用机制。

1.2 研究假设

(1)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关爱他人的利他主义或亲社会动机[15],其关爱的他人不是一般意义的个人、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的利益相关者,而是公共领域的人民、大众、社会或国家[16-17]。具体来说,公共服务动机是植根于公共部门的利他主义动机,涉及同理心、责任心、同情心等精神方面因素[1]。Perry[18]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了补充,认为其应包括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公民义务、社会正义、自我牺牲、同情6个方面;Kim等[19]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服务动机的核心内涵由4个维度构成,即自我牺牲(Self sacrifice)、公共参与吸引(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公共价值承诺(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同情心,分别代表利他性动机、理性动机、规范动机、情感动机,这些动机都属于典型的内部动机,与个人心理变化息息相关。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基本心理需要相关内容,当外界环境使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促使外部动机内化和增强内部动机,而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以加强内部动机和促进外部动机内化[20-21]。具体而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渴望内心需要被满足,主要包括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对应员工对“人岗相配,发挥潜力”、“一定程度上具备工作自主权”、“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及工作氛围”的渴望。目前已经有研究证明,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心理需要满足感中介绩效评价目标设置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公共事业组织员工的心理需要满足感越强,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高[22]

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由于个人身份、工作场所、岗位属性、事业发展轨迹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其基本心理需要与一般职场中的普通员工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往往是科研领域的佼佼者,并且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名誉,会促使他们更看重精神上的心理需要满足,这与普通职工对物质、精神都有需求或者更看重物质回报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二,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比一般员工更渴望“完美地胜任科研岗位”,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证明自身学术价值,获得他人认可和赞许,并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卓越的贡献,甚至渴望“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留下一笔”,而普通员工从事服务类、一般技术类等工作则很难有如此极致的胜任需要;第三,自主性需要历来是科研工作者十分看重的一点,他们追求学术自由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对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而言则更加明显,远远超过普通员工对工作自主性的期望水平,同时,科研工作离不开科研团队,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多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团队中塑造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及工作氛围是保障科研工作顺利的重要前提。因此,针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心理需要满足感的特殊性,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社会支持与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强调为公共领域的人民、大众、社会或国家提供服务的心理动机,这种心理动机的形成必然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工作压力对员工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现出一种缓解效应,而只有工作压力降低,才能有足够精力更多地关注社会公众利益。在社会支持范畴内,领导支持、家庭支持、师友支持等都可以有效缓解角色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负面影响[23]。只有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才能在满意的工作氛围中更容易产生为社会大众作贡献的倾向。如郭爱鸽等[24]研究发现,父亲提供的支持与大学生追求成功显著正相关,教师提供的支持与成就动机、追求成功显著正相关。从心理需要满足感来看,Petrou等[25]认为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员工愿意耗费在工作上的投入会更多。而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工作压力对员工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员工对社会贡献更加投入,这进一步说明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工作成功动机的形成。

作为站在科研前沿的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由于其从事尖端科学技术研发的工作属性,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物质、人员等“硬件条件”的投入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单位、组织、领导、同事、家人等精神上“软件条件”的投入支持。这与普通员工“单打独斗”“小规模团队合作”就可以胜任的工作性质具有本质不同。对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按照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功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将科研成果应用服务大众的渴望。要实现服务大众的目标,科技领军人才离不开领导支持、家庭支持、师友支持等可以有效缓解角色压力的支持与协助,这些都属于社会支持范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社会支持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资源保存理论(Resource Preservation Theory)认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动机包括首要资源的丧失、次要资源的获取和投入更多资源以免资源丧失(徐长江,2003)。人们首先会保护其现有资源不减少,对工作中可能造成资源丧失的情景比较敏感,会尽力采取对策,保护自身资源不损失;其次是获取额外资源,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已有资源丧失;最后,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来保护现有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支持也是一种资源,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在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情况下,人们会尽力优先保护其拥有的社会支持资源不损失,这样会减少对其它资源的需求;而在已有资源减少的情况下,人们会转而获取其它资源来弥补已有资源损失,也就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加自身资源,这样可能减弱对他人乃至公共资源的奉献精神,相应地可能降低公共服务动机。

同时,Deci等[20]认为,在不同文化中,需要满足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不一样。从经验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更重视理,中国更重视情。除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与普通员工在社会支持需求上的本质不同外,还要考虑中国文化情景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影响。人们处在人情社会中,科技领军人才在科研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人情因素。没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科技人才就无法顺利开展尖端科研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为国家、民众服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社会支持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越强。

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Fig.1 Theoretical model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为确保研究样本是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本研究在科学技术部组织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参与的系列活动中发放调查问卷。研究者现场对被调研对象解释调查问卷的目的、意义,以及问卷题项设计动机,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填写问卷过程中及时回应他们的疑问,确保问卷各题项被充分理解。

调查问卷包括心理需要满足感、公共服务动机、社会支持3个主要变量,以及性别、婚姻、学历、年龄、领域、工龄等多个基本样本特征。调查问卷共发放366份,最终回收314份。得益于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严谨、负责的填写态度,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回收率85.79%,有效率100%。有效问卷人口变量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统计结果

Table 1 Statistics of sample characteristics

变量样本分布样本数量占比(%)性别男27988.9 女3511.1婚姻未婚185.7 已婚29694.3学历本科及以下00.0 硕士研究生268.3 博士研究生28891.7年龄40岁及以下5617.8 41^50岁15449.1 51岁及以上10433.1领域工程应用类18358.2基础研究类12238.9 其它领域92.9工龄10年及以下4614.6 11^20年15950.6 21年及以上10934.8

研究样本中,男性占比较高,为88.9%;婚姻方面,已婚占比较高,为94.3%;学历方面,没有本科,均是硕博士,其中,博士占比最高,为91.7%,符合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年龄方面,41~50岁居多,占49.1%;科研类型方面,工程应用类居多,占58.2%,其次是基础研究类,占38.9%,符合国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专攻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使命;工龄方面,11~20年居多,占50.6%,21年及以上占34.8%,符合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持续专研的特征。

2.2 变量测量与变量信效度

(1)公共服务动机。Kim等[19]提出自我牺牲、公共参与吸引、公共价值承诺和同情心4个维度的公共服务动机内涵,共16个条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采用Kim等开发的量表,并作适当的文字表述修改,使之更符合中国文化语境。其中,自我牺牲有4个条目,如“对我而言,为社会公益作贡献很重要”;公共参与吸引有4个条目,如“我认为,公民机会均等很重要”;公共价值承诺有4个条目,如“我认为应该将公民义务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同情心有4个条目,如“当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会很难受”。在信度方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790。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AMOS)验证公共服务动机的4个维度效度,其拟合指标为:χ2/df=3.644,RMSEA=0.077,NFI=0.920,IFI=0.909,CFI=0.926,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χ2/df)小于5,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0.08,各拟合指数均大于0.9。另外,公共服务动机AVE值为0.629,说明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同时,每个维度AVE的平方根大于其它维度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适宜进行分析。

(2)心理需要满足感。采用Ryan等[26]关于自我内在动机、自我调节和幸福感关系的测量量表,共20个测量条目。其中,测量个体的自主需要有7个条目,如“我有自己工作与生活的自主权”;胜任需要有5个条目,如“我经常从工作中感觉到成就感”;关系需要有8个条目,如“我朋友经常考虑我的感受”。在信度方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验证心理需要3个维度的效度,其拟合指标为:χ2/df=3.206,RMSEA =0.069,NFI=0.989,IFI=0.946,CFI=0.993,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χ2/df)小于5,近似误差均方根小于0.08,各拟合指数均大于0.9。另外,公共服务动机AVE值为0.662,说明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同时,每个维度AVE 的平方根大于其它维度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适宜进行分析。

(3)社会支持。采用Kim等[27]关于公共服务动机构建策略中的社会支持测量量表,主要包括家人、直接领导、同辈(朋友和同事)支持3个维度,共12个条目。其中,家人维度4个条目,如“我家人非常关心我的工作”;直接领导维度4个条目,如“我的直接领导关心我的感受”;同辈维度4个条目,如“我的同事愿意倾听我的工作问题并协助我解决问题”。在信度方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6。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验证社会支持3个维度的效度,其拟合指标为:χ2/df=3.931,RMSEA=0.071,NFI=0.919,IFI=0.931,CFI=0.952,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χ2/df)小于5,近似误差均方根小于0.08,各拟合指数均大于0.9。另外,公共服务动机AVE值为0.604,说明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同时,每个维度AVE的平方根大于其它维度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适宜进行分析。

(4)控制变量。为尽可能减少其它变量对研究的干扰,需选取必要的控制变量。参考相关研究的通常做法,将性别[28]、婚姻[15]、年龄[29]、学历[15]、工作领域[30]、工龄[31]作为控制变量。

所有量表的计分方法均为Likert 5点计分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使用Amos 20.0进行相关变量的效度检验。

3 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3.1 同源偏差检验与模型整体拟合

由于理论模型中的诸多变量数据均来自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为解决同一答卷者在同一时段填答问卷可能引起的同源误差问题,本文将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动机的全部题项放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未旋转因子分析中进行检验,得到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最大的因子解释了26.14%的变异(小于40%),整体解释了总变异的59.71%,不存在一个共同因子解释大部分变异的情况。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同源误差问题。

为检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动机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本文采用Amos 20.0对模型整体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一维模型将3个变量的所有题项归为单个因子;二维模型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作为一个因子,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动机的所有题项合并作为一个因子;三维模型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动机3个变量各自作为一个因子。三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明显优于其它模型。

表2 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mode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模型χ2/dfRMSEARMRGFIIFINFICFI一维模型4.440.0870.0630.620.550.500.54二维模型3.190.0590.0610.790.760.690.72三维模型1.890.0450.0380.920.900.890.94

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公共服务动机、社会支持、心理需要满足感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见表3。其中,公共服务动机与心理需要满足感(β=0.446,p<0.001)、心理需要满足感与社会支持(β=0.504,p<0.001)、公共服务动机与社会支持(β=0.399,p<0.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为后面的假设检验和回归研究奠定了基础。

表3 变量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Table 3 Variable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1社会支持 3.3950.542-2心理需要 3.8740.6030.504***-3公共服务动机3.9630.5970.399***0.446***-

为避免各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控制变量外的其它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结果显示,变量的VIF均小于2。

3.3 假设检验

(1)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为验证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层次回归分析步骤如下:第一步,以公共服务动机为因变量,将性别、婚姻、年龄、学历、领域、工龄作为控制变量,排除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1);第二步,以公共服务动机为因变量,心理需要满足感作为自变量,检验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模型2)。根据表4模型2可知,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回归系数显著(β=0.406,p<0.001),说明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验证。

表4 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检验结果

Table 4 Test result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atisfaction and PSM

变量 公共服务动机模型1模型2控制变量性别-0.053-0.052婚姻0.0360.036年龄0.0280.031学历0.0120.012领域0.0440.046工龄0.0170.016自变量心理需要满足感0.406***R20.0600.121△R20.0600.061***

(2)社会支持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社会支持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模型2可知,社会支持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回归系数显著(β=0.390,p<0.001),假设H2成立。

表5 社会支持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检验结果

Table 5 Test result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SM

变量 公共服务动机模型1模型2控制变量 性别-0.069-0.067 婚姻0.0450.049 年龄0.0300.031 学历0.0140.014 领域0.0480.049 工龄0.0200.020 自变量 社会支持0.390*** Adj R20.0150.120 △Adj R20.0150.105**

(3)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将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进行标准化,以避免共线性问题,然后,以公共服务动机为因变量进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检验。将标准化的自变量×标准化的调节变量放入模型,即标准化的心理需要满足感×标准化的社会支持(模型4),考察二者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在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社会支持与心理需要满足感的交互作用显著(β=0.131,p<0.01),假设H3得到验证。

表6 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调节作用检验结果

Table 6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PSM

注:心理需要满足感与社会支持数据均为标准化系数

变量公共服务动机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控制变量性别-0.053-0.052-0.060-0.058婚姻0.0360.0360.0430.042年龄0.0280.0310.0340.036 学历0.0120.0110.0170.014领域0.0440.0460.0590.060工龄0.0170.0160.0270.024自变量心理需要满足感0.406***0.327***0.330***调节变量社会支持0.341***0.364***交互项标准化的心理需要满足感×社会支持0.131**Adj R20.0590.1190.3180.332△Adj R20.0590.060**0.199***0.014**

为清晰展示该调节效应,本研究绘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趋势分析图。高、低社会支持水平下,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如图2所示。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显著,而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时,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不显著,这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图2 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Fig.2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3.4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综合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心理需要满足感越高,公共服务动机就越强,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公共服务动机也越强。同时,社会支持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具有正向加强作用。

但普遍认知中,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申报人通常为主持重大科研任务、领衔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导国家级创新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科技人才与科研管理人才,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重点领域,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创新性和发展前景,这类高层次人才通常会获得组织层面关心,也极大地获得社会支持,在关系需要、自主需要和胜任需要方面应该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到底哪些方面会影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进而对其公共服务动机产生影响?一般认为的“已经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是否真正促进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公共服务动机?

注:虚线表示不显著

3.5 补充访谈调研

实证研究结果为探索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基本心理需要、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撑,但数据分析结果与人们平常生活中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对以上疑问进行深入探究,参考王亚华等[15]针对中国村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的补充访谈调研,本研究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进行了补充访谈调研。

访谈调研对象从填写问卷人员中随机抽取,先后与23名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电话、微信语音以及部分通过面对面座谈(主要是北京科研院所、高校的访谈对象)进行交流,针对疑问点作深入访谈。23名科技领军人才中,来自高校11人,科研院所7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人;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人全部为正高级职称,企业5人中2人为正高级职称、3人为副高级职称(高级工程师);来自企业的5人均系企业技术、产品研发方面负责人。

从访谈调研中发现实证结果与平常认知存在偏差的原因和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部分科技领军人才虽然感知到胜任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但自主需要有所下降。这一方面体现在时间、精力上更不“自主”,另一方面在承担更重要科研攻关任务时,科研经费运转、组织程序等需要协调,而且科技领军人才顾虑的方面更多、更为复杂,导致科技领军人才安心做科研的自主性有所下降。其次,关系需要方面,在大力发展交叉创新的形势下,个人跨单位、跨技术领域进行交叉创新科研合作,涉及不同单位的科研团队组建以及人员协调时也会力不从心。此外,科技领军人才陪伴家人、亲朋好友的机会变少,亲情关系需要满足感也有所下降。

第二,作为所在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确实获得了组织层面的大力支持,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科研弱相关的社会性任务”,有时候作为单位的“门面”需要出席过多“场合”,甚至为其它合作单位“站台”等。

第三,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担负着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生存发展重担,需要的社会支持有所不同,希望在政产学研结合方面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让企业获得更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持,也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创业主体,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上访谈调研结果有力地补充了实证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对基本心理需要以及社会支持的真实感受,促进更好地培育、释放其公共服务动机。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将实证分析结果与补充访谈调研相结合,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感越高,公共服务动机越强;第二,社会支持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公共服务动机越强,且科技领军人才需要的社会支持具有不同于普遍认知的特殊性;第三,社会支持对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显著,而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时,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不显著。

另外,科技人才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其3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会有不同变化,表现为胜任需要满足感增强,而自主性需要满足感、关系需要满足感可能会下降。同时,不同类型科技领军人才渴望获得的社会支持侧重点不同,表现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更需要“组织协调”“安心科研”“亲情获得”等社会支持,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希望在“政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4.2 理论贡献

从理论角度来说,与已有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主要针对公务员等群体有所不同,本文检验了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印证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资源保存理论相关内容,并进一步丰富了3个理论的内涵。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心理需要满足感从而影响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公共服务的外部动机,本文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论证了以上影响机制。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心理需要理论将人的心理需要分为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当外部环境因素满足三者之一时,心理需要满足得到提升,促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或者增强内部动机。本文研究发现,成为“领军”后,科技人才3种心理需要存在不同变化,丰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的动态变化内涵。

公共服务动机属于人的内在动机,当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等获得满足时,其公共服务动机也相应得到加强。本文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作为研究对象,将科技领军人才获得的社会支持作为社会资源的保存与获得,验证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心理需要满足感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关系,这符合Ryan等[26]关于心理需要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的推断,也进一步丰富了资源保存理论的内涵。

4.3 实践启示

基于研究结论,结合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践启示:

首先,心理需要满足是影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强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必须满足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尤其是针对访谈调研中发现的胜任需要满足感增强而自主性需要满足感、关系需要满足感可能会下降的情况,可在工作安排上赋予其更大自主性,安排专职科研助理协助其处理日常事务性任务,以满足自主需要,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帮助领军人才与成员进行更多交流沟通,保障领军人才的业余时间,使其获得足够的家人、亲朋好友团聚机会。通过满足心理需要,促使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公共服务动机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

其次,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情景下,人们处在人情社会中,没有相应的社会支持,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也无法顺利开展尖端科研活动。需要从国家、社会、单位、家庭等方面给予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充分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27]。一方面,单位领导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减少不必要的“非科研弱相关任务”,让科技领军人才充分获得有价值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需要在政策上加大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打通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作用。

最后,心理需要满足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受社会支持水平调节。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获得社会支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心理需要满足感。当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提升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心理需要满足感将显著提升其公共服务动机。这就要求在科研人员管理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提高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感,也要注重加大对他们的社会支持,让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能够心无旁贷地从事尖端科研工作,为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的产生提供有利环境。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将科技领军人才的基本心理需要作为自变量,探讨其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机制,属于初步探索,相关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首先,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各自的作用机制并比较其中差异。其次,可引入更多变量,如工作敬业度、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等,探讨基本心理需要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中介作用机制以及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机制等。最后,科技人才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3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的变化过程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未来可挑选潜力巨大的科技人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后进行长时间追踪和实证研究。当然,这个研究过程不确定性大,需要大规模、长时间的投入。

综上所述,在科技人才持续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大规模红利效应的形势下,如何有效提升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显得至关重要。不仅需要从心理需要上使得国家科技领军人才获得满足感,更需要从国家、社会、单位、家庭等方面给予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充分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为国家和民众作出科技贡献,最终提升中国综合国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PERRY J,WISE L.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0, 50(3):367-373.

[2] YEPES-BALDO M, ROMEO M, WESTERBERG K, et al. Job crafting, employe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care[J].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17, 40(1):52-66.

[3] HAKANEN J J, PEETERS M C W, SCHAUFELI W B. Different types of employee well-being across tim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job crafting[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18, 23(2):289-301.

[4] COURSEY D, PANDEY S K, YANG K 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and support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a test of Perry and Vandenabeele′s reformulation of PSM theor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2,33(4):572-582.

[5] INGRAMS A.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 multilevel test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traditional antecedents[J].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2020, 40(2): 222-244.

[6] BROMBERG D E, CHARBONNEAU 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the hiring decisions of public manager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020, 49(2):193-217.

[7] PALMA R, CRISCI A, MANGIA 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individu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does user orientation matter[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21,73(5):100818-100832.

[8] 王锋.从模仿到自主:中国语境下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12(3):46-52.

[9] 王亚华,舒全峰.中国乡村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定量测度与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2018,34(2):93-102.

[10] 胥彦,李超平.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公共服务动机有什么影响?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631-1649.

[11] 葛蕾蕾,陈昱睿.使命效价对基层公务员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衰竭的中介作用及公共服务动机的调节作用[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1(3):41-51.

[12] 汪光炜,卫旭华.职业声誉感知何以影响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公共管理评论,2021,3(2):105-129.

[13] 陈新明,萧鸣政.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倦怠问题新探索——基于心理定力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3):84-91.

[14] 朱英, 郑晓齐, 章琰.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规律分析——基于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36(3):166-173.

[15] 于海波,安然.新形势下公务员缓解工作倦怠的二元路径——以工作重塑和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J].中国行政管理,2018,34(9):123-129.

[16] ZHENG X M, ZHU W C, ZHAO H X, et al. Employee well-being in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model, scale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5, 36(6):621-644.

[17] COURSEY D H, PANDEY S K.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measurement: testing an abridged version of Perry′s proposed scale[J]. Administration &Society, 2007, 39(5):547-568.

[18] PERRY J. 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validity[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96,36(6):5-22.

[19] KIM S, VANDENABEELE W, WRIGHT B E,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cross populations: 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13,34(1): 79-102.

[20] DECI E L,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227-268.

[21] 程龙,于海波,张璐,等.科技人才组织领地行为如何影响其离职意向——婚姻状况与心理所有权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36(13):131-137.

[22] 孟凡蓉,张玲.绩效评价目标设置与公共服务动机: 心理需求满意感的中介效应[J].情报杂志,2011,30(9): 202-206.

[23] ABDEL-HALIM A A. Social support and managerial affective responses to job stres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2, 3(4): 281-295.

[24] 郭爱鸽,易利民.聋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3):255-256.

[25] PETROU P,BAKKER A B. Crafting one's leisure?time in response to high job strain[J]. Human Relations, 2016, 69(2):507-529.

[26]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78.

[27] KIM S, VANDENABEELE W. A strategy for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0, 70(5): 701-709.

[28] 王肖宇,程德俊.地位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双重影响机制——地位竞争的中介作用[J].经济管理,2022,44(8):135-151.

[29] HANSEN S, AVITAL M. Share and share alike: the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fluences on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R].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2005:1-19.

[30] 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45(6):680-693.

[31] 于文广,李倩,王琦,等.基于年龄与工资水平差异的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8,33(2):54-67,102.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