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创业孵育对在孵企业创业韧性的影响与约束效应

李 浩1,胡海青2

(1.甘肃政法大学 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借助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是创业企业“活下去”的明智之举,也是彰显孵育机制优势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观与新时代创业特征,将创业孵育解构为政策和知识,探究两者对创业者和创业组织韧性的影响以及二元孵育主体能动性对上述影响的扰动。通过对兰州、西安、苏州地区346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①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具有长效激励作用,孵化器控制力倒U型调节上述关系,创业企业迎合倾向负向影响上述激励作用;②补充研究进一步修正创业孵育政策提升创业者韧性的效用边界。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孵育视角拓展创业韧性研究情境,并为孵育机制创新与制度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创业孵育;在孵企业;创业韧性;孵化器控制力;迎合倾向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of Incubators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of Incubated Enterprises and Its Constraint Effect

Li Hao1, Hu Haiqing2

(1.Business School,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730070,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way to boost economic vitality,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market slowdown, "survival" has been the potential strategy for many start-ups in Chin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market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success and solving the entrepreneurial dilemma in the VUCA era.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cubation' is recognized by academics as an effective governance concept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However, how to enhance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s not included in the existing incubator research framework. With the logic of entrepreneurial contextual change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t helps to verify the entrepreneurial sustainability and construct this research framework by identifying and revealing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incubators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Therefore, enhancing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by means of incub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survival" of start-ups in the VUCA era, and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incubation. While the hindrance of incubation's role in stimulating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is highly likely to be a key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The 'external' involvement of the incubator in the binary interaction and the 'internal' opportunistic motivation of start-ups struggling to survive are disturbances,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inevitable but easily overlooked. Therefore, whether and how thes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cubators and incubatees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and resilience has become a key contextu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boundaries of incubation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In line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logic, this stud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w era, and deconstructs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into policy and knowledge from a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t explores the impact on the resilience of entrepreneurs and start-ups, as well as the perturbation of this impact by the dynamics of dual incubator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346 sample data from Lanzhou, Xi'an and Suzhou cities, it is found that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has a long-lasting incentive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While the inverted U-shape of incubator control moderates the above relationship, the catering tendency of start-ups may reduce the above incentive effect. In addition, supplementary research further revis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ut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policies in enhancing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made some possible contributions in two ways. First, prior research has generally considered performance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to demonstrate incub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aid less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i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during the incubation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when "survival" is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enterprises, it will help clarify and improve existing incubation studies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entrepreneurial sustainability by examining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business incub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The findings expand the perspective of judging the advantages of incubation mechanism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ncubators to optimize their services in the VUCA era. Secon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often overlooked the possible interference and negative impact of binary subject dynamics behi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ubation mechanisms, which leads to differences in incubation effects. This study selects the possible self-interested motives in the process of binary interaction as the empirical context for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the impact of incub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This not only rest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nary subject dynamics in the VUCA era, but also provides an assertion basis for the deline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effect boundary. By the end, it is suggested tha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stressed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nterprise incubators into local development plans so as to avoid resource wast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circular networks within different incubator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flexible mechanism for incubators to participate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o prevent entrepreneurial speculation.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Incubated Enterprise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ncubator Control;Catering Tendency

DOI10.6049/kjjbydc.20221202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5-0019-11

收稿日期:2022-12-08

修回日期:2023-01-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62001);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3JRZA457,20JR10RA333);甘肃省教育厅: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2023A-09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1YJC630137)

作者简介:李浩(1982-),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甘肃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孵化器治理;胡海青(1971-),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孵化器治理。

0 引言

创业不仅影响国家未来经济活力,更是关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面对市场寒冬的冲击,“活下去”不仅是众多创业企业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面临的战略调整期[1],也是我国创业研究适应情境变化和矛盾重构的主要方向。提升创业效果不仅是创业成功的关键[2],也成为VUCA时代(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简称VUCA)众多学者思考创业困局背后破题机制的有效抓手。而“内外兼修”是学术界公认的能够提升创业效果的治理理念。其中,以微观视角下创业者认知和行为以及中观层面创业组织资源、机会、网络等为研究焦点的学者强调,创业禀赋和组织能力是创业诉求的内在动力[3],将宏观层面行业政策、制度环境、社会资本等视为前置因素的学者则将外生因素视作顺应时代变化所作的理论准备[4]。由此,资源观和动态能力成为学者兼顾内外视角的理论依据(袁彦鹏等,2022)。

创业存续是企业修炼“内功”和应对市场冲击的不二法门。创业韧性融合个体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对主体逆境存续能力的解释而备受学者关注,并成为分析创业效果差异的新视角。相关研究证实,创业韧性能够有效改善创业者与创业企业应对环境冲击的动态能力和恢复能力[5],并为创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情绪智力和积极的组织氛围[6]。除此之外,作为承载创业资源的外部服务机构,孵化器一直是各国政府调控资源的重要抓手。而创业孵育也被证实是一种有效提升创业效果、推动创业市场健康发展的经济手段和制度安排(王兆群等,2018),其组织优势被学者视为是对资源价值化效率与制度情境的重塑,并在VUCA情境不断凸显的创业时代被寄予更多厚望。更重要的是,二元孵育机制为创业研究体系从“内外兼修”向“内外融通”转变提供了理论“桥梁”。然而,关于如何提升创业韧性的讨论却较少出现在已有孵育机制研究框架中。因此,在创业情境转变与创业效果提升逻辑框架下,揭示孵化器对创业韧性的激励作用不失为一种检验创业存续性孵育效力的科学视角以及构建本文研究框架的突破口。

抛开经济周期的干扰,部分孵化器毕业企业暴露出创业韧性不足的潜在问题,让学术界对孵育机制的治学态度更加谨慎。有学者认为,作为“温室”环境的缔造者,孵化器通过改变创业禀赋的“造星”模式是造成毕业企业后续乏力的主要诱因[7]。缘何如此?孵育机制对创业可持续性与环境适应性激励作用的受阻有可能是制约创业企业发展的关键。二元孵育机制理论强调“任何孵育效力的释放都是二元互动的结果”,这一论断为上述制度约束问题提供了天然的判断视角[8]。在实践中,孵化器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支持并培育创业环境履行主导责任,而创业企业则借助在孵身份寻找和利用一切可开发的机会和资源,甚至在创业环境不利情况下采取一些非正规创业行为获取更多竞争性资源[9]。可见,在二元互动过程中,孵化器参与创业的“外力”以及创业企业艰难谋生的“内生”机会主义动机是极易被忽视的扰动要素。因此,孵化器与在孵企业这些典型角色特征如何影响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关系就成为本研究判断孵育效力边界的重要情境因素。

顺承上述破题思路,本研究将“创业孵育如何影响创业韧性”作为辩证VUCA时代孵育机制有效性的科学问题,通过构建二元孵育机制基本框架,挖掘创业存续表现不佳的原因,揭示孵育机制的效力边界。本文贡献在于:第一,现有研究普遍将绩效作为论证孵育效力的被解释变量,较少关注创业韧性在创业孵育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在以“活下去”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创业情境下,考察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明确和完善现有孵育机制研究在创业存续制度方面的不足,并拓展中国视域下孵育机制优势判断视角,为VUCA时代孵化器优化提供有益参考。第二,已有文献常忽视二元主体能动性对孵育机制有效性的干扰或负面影响,而其正是导致孵育效果差异的隐性因素。本研究以二元互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利动机作为判断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影响边界的实证情境,既能够还原VUCA时代二元主体的能动性特征,为上述效应边界的刻画提供理论依据,又能为孵化器等孵育组织优化监管机制、创新治理政策指明方向。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理论基础

发轫于个体心理学与结构力学的韧性理论成为学者揭示创业存续问题的重要依据。国外学者率先从微观视角探讨创业者如何具备创业韧性特质以适应逆境并从中恢复的问题,从而明确了创业韧性对创业学习与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价值[10]。在中国情境下,芮正云和方聪龙[11]开启了我国创业韧性研究。我国学者通过对国外观点的本土化验证,在概念与操作化定义方面作出有益补充,尤其是借助我国丰富且独特的创业市场数据进一步完善了创业韧性研究框架。纵观国内外研究,学术界对创业韧性重要性的理解较为统一,研究视角也从最初的创业者微观视角拓展到中观层面组织视角[12]。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孵创业企业的创业韧性(以下简称创业韧性)界定为“在孵育环境下,创业主体应对失败冲击时所展现的有效运作能力和恢复能力”。考虑到创业韧性主体层次性与二元孵育框架主体完整性,本研究从微观创业者与中观创业组织两个视角解构创业主体。其中,创业者韧性呈现出顽强、睿智与乐观的个体特质[13],而创业组织韧性则具有稳健、冗余、充足和快速的组织特性[14]

关于创业孵育提升创业效果的探讨是孵育机制与创业领域研究的永恒主题。以孵化器为例,在二元孵育机制基本框架下,不同学者证实创业孵育对创业企业绩效、创新活动、组织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陈凌子等,2021)。事实上,无论是作为国家宏观资源调控的抓手,还是联合生产过程的资源供给者,孵化器组织优势均源于其资源载体身份,并通过支持活动帮助创业者与创业企业获取和学习资源价值化的各项技能(孙启新等,2021)。基于此,本研究延续学术界对资源观的理论共识,将创业孵育界定为“通过二元孵育过程,孵化器向创业主体提供创业资源以及开发技能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考虑到包括孵化器在内的创业组织与创业主体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约束以及数字经济对创业模式的影响,政策和知识可能是最直接也是价值化效率最高的稀缺性资源。

回顾现有研究发现,尽管创业韧性与创业孵育聚焦创业效果的落脚点不同,但两者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却少有交集。此外,Lee &Wang[15]在人际因素与创业韧性非线性模型构建中对辩证关系和“度”的界定尤其值得关注,加之部分学者对孵育机制负效应的质疑[16],考察二元孵育框架对创业韧性的作用阈值有助于打开孵育机制的价值“黑箱”,进而有效平衡影响因素对创业韧性的效用边界。

1.2 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影响

创业孵育政策能够有效减少创业者的试错风险,政策红利是众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坚守目标的动机和底气。根据学术界对政策供给型与环境型的划分方式,供给型政策是吸引创业者入市逐利的重要原因,这种直接性资源支持是入孵企业独享的政策红利[17]。尽管存在诱发投机行为的可能,孵化器对创业者智力资源、自信与能力的提升作用却有目共睹。环境型政策更倾向于在影响创业者思想与行动的同时,积聚创业人气和营造创业氛围。在孵企业通过联合创新引导外部创业主体参与孵化,并构建产学研网络,进而为创业者相互交流、提升共享意识营造积极的企业家氛围和低成本学习平台。从组织层面看,创业孵育过程中供给型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低价甚至无偿的稀缺性资源,使创业组织聚焦核心竞争优势,通过适配和调整禀赋资源提升组织应对环境冲击的稳健性。随着组织共享性冗余资源的不断积累,创业组织的战略柔性得以提升。环境型政策的价值在于为创业组织应对环境冲击提供充足且更具时效性的市场信息。我国制度体系构建强调政策间的协同性,因此创业孵育环境型政策本身也会释放较强的信号作用,在提醒和帮助创业组织构建风控机制的同时,孵化器提供的资源和经验也是提升创业企业问题识别能力与组织柔性的重要支撑,其能够强化创业组织冗余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 创业孵育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创业韧性。

H1a:创业孵育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创业者韧性;

H1b:创业孵育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创业组织韧性。

数字经济时代,知识是创业者禀赋与创业竞争优势构建的关键性资源。孵化器通过技术与商业服务提升创业者的专业知识储备,而其他在孵企业创业导师的经验分享同样有助于创业者提高市场认知。尽快掌握游戏规则并对市场发展作出精准预判是创业者坚定目标的信心保障,加之不断提升的专业能力也会让创业者在顽强与睿智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另外,孵化器还可以通过直接传授方式或者引入其它在孵企业与外部创新主体的间接方式向创业企业进行知识扩散(梁祺等,2022),利用组织协同优势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得益于知识加成下组织人力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创业组织资源拼凑效果得以改善,从而能够提高创业组织功能单元抗压与满足需求的稳定性。而且,在系统受损情况下,孵化器不仅可以提供应急性资源,还能帮助创业企业寻找和引入新的人才并利用其所掌握的知识缓解企业存续危机。利用这些创新知识,创业企业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运营机制,通过创造技术壁垒加快组织合法化进程,为企业发展开发更多资源配置方案,以此改善创业组织的充足性和快速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孵育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创业韧性。

H2a:创业孵育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创业者韧性;

H2b:创业孵育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创业组织韧性。

1.3 孵化器控制力与创业企业迎合倾向的约束效应

(1)孵化器控制力对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关系的影响。基于权利理论与二元孵育机制位势差,作为资源供给方的孵化器在服务创业企业过程中存在干预、规范、引导、监督、调控等影响甚至直接参与创业决策的行为。联合生产理论将参与和控制解释为孵化器适配创业需求的重要手段[18],以及创业企业获取资源并让渡决策权的必然结果。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孵化器控制力界定为“基于入孵协议的经济契约与联合生产过程所培养的心理契约关系,孵化器对在孵创业企业组织决策的影响表现为行动依据规制、关系促建与管理以及资源配置行为,是融合制度强制性与社会关系影响性的综合约束力和领导力”。可见,控制力是孵化器践行“传帮带”孵育模式和提升联合生产效率的合法性保障。

作为经验丰富且能够提供资源支持的孵化器可以帮助创业者解读和选择迎合企业发展诉求的政策,并帮助创业企业调整资源配置与创新轨迹。一方面,对于创业者而言,孵化器可以增强其政策享有者身份所赋予的自我效能,同时能够缓解市场经验缺乏和企业家精神相对薄弱的创业者所面临的市场冲击。不断强化的政策敏感性有助于提高创业者资源拼凑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创业者对资源红利的开发效率;另一方面,孵化器控制力能够为政策红利内化与价值创造提供更具适配性的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同时为创业知识扩散与开发提供更加开放、高效的信息通道及监管机制[7],并为创业者与创业组织带来可触及的外部知识以及跨越信息鸿沟的机会。作为创业环境与关系纽带的缔造者,孵化器控制力提升有助于创业企业快速获取网络合法性身份,提升利用社会资本获取隐性创业知识的效率。综上所述,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创业组织,孵化器控制力提升对创业孵育政策与知识均具有促进效应。

控制理论指出,过度控制是管理过程中常见且不可避免的困扰,是由于控制范围、程度和频度超过一定限度而导致的控制失效或失败[19],这种“过犹不及”的发展规律同样体现在创业孵育边际效应递减过程中。随着控制力的不断提升,创业企业自主决策意识和空间也在通过让渡控制权换取创业政策与知识资源的过程中逐渐被稀释。换言之,孵化器在帮助创业企业跨越“死亡陷阱”的同时,过度控制反而会抑制创新思维发展。制度创业理论证实,创业者能动性缺失会影响制度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促进效应,导致组织惯例固化与外部灵活性降低,甚至诱发寻租行为(胡海青等,2017)。考虑到创孵政策的宏观性,每项政策不可能都精细适配不同的政策客体。因此,孵化器控制力不断提升所导致的组织固化与决策惯性可能会抑制政策的有效落地。不仅如此,孵化器过度控制还会弱化创业者对知识识别、内化与应用的能动性,二元主体的创造性也被禁锢在缺乏互动效率的“密切”关系中,这种过度嵌入是社会网络理论和信息理论揭示创业者认知偏差与资源获取障碍的主要依据(胡海青等,2017)。而孵化器控制力提升也是二元主体关系不断深化、密切并逐步演化为过度依赖的过程。当孵化器控制力不断提升并演变为命令式干预后,深陷依赖关系的创业者逆反情绪会对二元互动过程中的知识扩散与共享行为造成干扰。而且,这种源自创业管理者的消极情绪会蔓延到创业企业中,导致创业知识开放性、复杂性、创业组织惯例协同性与适配性降低,进一步影响创业知识在组织层面的内化效率。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资源观还是知识视角,孵化器控制力对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关系的影响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孵化器控制力提升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作用。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孵化器控制力对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关系具有倒U型影响。

(2)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对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关系的影响。在竞争愈发残酷的市场环境中,趋利避害的经济人本性不会因环境影响而改变。在孵创业企业迎合倾向是指被孵创业企业针对考核机制作出的投机行为。为获取合法性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排他性稀缺资源,创业企业会选择以较少的投入通过入孵、在孵、毕业等各个考核环节。从“投资—收益”和契约视角看,迎合倾向是一种表现为“刚好达标”的理性决策[20],而类似的投机行为即使在非入孵企业中也普遍存在。

根据信息理论,企业只有释放达标信号才能通过考核并获得合法性身份所带来的创业资源(王昱等,2022),这种激励机制的初衷是为解决创业市场资源配置失灵问题。考虑到创业竞争的残酷性,迎合倾向的短视行为会助长创业者投机取巧和不思进取的惰性,尽管创业企业仍会获取部分孵育支持,并利用低成本共享资源维持企业绩效,但政策给予创业者自信、能力、积极性等用于应对逆境的韧性特质却无法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在迎合倾向面前,包括政策和知识在内的孵育支持都是创业者可利用的创业资源,只是资源获取动机是快速变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这对创业者成长的帮助十分有限。

投机导向同样会侵蚀创业组织韧性。受组织协同性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制约,利用迎合手段获利势必会对企业成长性资源造成挤兑。无论是政策还是知识,创业孵育资源并不全是“授之以鱼”式的补贴,更多高附加值资源都需要创业企业适配开发资源。而投机精力会分散创业企业对政策与知识开发的认知和投入,弱化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激励作用。具体而言,面对创业孵育政策,迎合倾向动机下的创业企业更倾向于获取低成本普惠性政策,如基金、补贴、减免等。尽管投入成本与开发难度较低,但此类政策难以像竞争性政策那样为企业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且,更具创新价值的隐性知识往往对企业禀赋有更高要求,迎合动机有悖于迎难而上的决策逻辑。加之受资源约束的影响,迎合倾向对创新资源的挤出效应会降低创业企业适配高阶知识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b:创业企业迎合倾向会弱化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激励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推演,本研究构建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1 概念模型

Fig.1 Conceptual model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

二元互动是创业孵育的载体。本研究将孵化器及其所属在孵创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对接创业企业的业务主管和企业管理者作为调研对象。在正式调研之前,课题组首先对兰州和西安地区27家孵化器开展预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对问卷作进一步修正。在兰州市科技局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协助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兰州(西部地区)、西安(中部地区)及苏州(东部地区)孵化器及创业企业展开正式问卷调研。需要说明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样本调研,但考虑到孵化器作为创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为还原我国孵化产业发展现状,同时确保研究结论外部效度,调研组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样本框边界设计依据,并在实证过程中纳入地域因素予以考察。本次调研先后共接触98家孵化器和607家在孵创业企业,对上述数据作如下处理:①考虑到创业存续能力的培养与积累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剔除数据中成立年限低于3年的孵化器和在孵时间少于两年的创业企业;②剔除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③剔除上一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在孵创业企业样本,最终获取64家孵化器及241家在孵创业企业的346份有效问卷。为避免极端值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干扰,本研究对连续变量作1%的双边缩尾处理,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统计特征分布(N=346)

Table 1 Sampl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N=346)

项目 数量占比(%)项目 数量占比(%)组织类型孵化器12837.0组织年限3年以下6619.1在孵创业企业21863.03^5年17751.2孵化器类型专业孵化器19857.25年以上10329.8综合孵化器14842.8所在区域西部6919.9创新级别市级10730.9中部13037.6省级15043.4东部14742.5国家级8925.7

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1)创业韧性(Res)。根据上述对创业韧性的划分依据,本研究借鉴Ayala &Manzano[21]对创业者韧性的划分模式,结合郝喜玲等[22]对创业者韧性(Res_ent)的界定,从顽强、睿智、乐观3个方面设计问项进行综合评价。其中,顽强体现创业者在逆境中的坚持与创新;睿智反映创业者应对复杂逆境所具备的资源、能力和自信;乐观展现创业者面对逆境的积极态度和学习精神。考虑到创业韧性是创业企业在应对干扰或破坏过程中力求恢复或超越的共性组织状态,本研究参考诸彦含等[23]构建的组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稳定性、冗余性、充足性、快速性4个方面衡量创业组织韧性(Res_org)。

(2)创业孵育(Inc)。根据上述资源观视角下对创孵政策(Inc_pol)和创业知识(Inc_kon)的界定,借鉴李梓涵昕和周晶宇(2020)对我国创业孵化政策供给型与环境型的设计问项,本文中创业知识问项融合李其容[24]和郝喜玲等[25]的量表,并结合孵育机制研究对商务支持与技术支持的共识观点,从商务和科技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创业知识。

(3)孵化器控制力(Con)和创业企业迎合倾向(Inca)。其中,孵化器控制力鉴于相关研究已有较为成熟的量表,故本研究通过预调研并整合李浩[18]和胡海青(2017)的研究,从参与程度、合作内容、自主性3个方面构建问卷相关题项;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借鉴孙自愿等[20]对科技企业迎合倾向投机行为的判断方式,对在孵创业企业“刚好达标”的持续行为进行人工数据采集与动机判断,并以虚拟变量标识创业企业迎合倾向(1代表存在迎合倾向,0代表不存在迎合倾向)。

(4)其它控制变量。孵育情境下的创业活动受宏观环境与组织特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设置如下控制变量:所在区域(Area)、组织年龄(Age)、产权性质(Soe)、创新级别(Level)、是否行业协会会员(Mem)、盈利能力(Roe)、偿债能力(Lev)、经营现金流(Cash)。在上述变量中,除控制变量与创业企业迎合倾向(Inca)为虚拟变量外,其余变量均采用5点Likert量表。同时,本研究构建模型(1)~模型(3)检验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调节效应模型(4)~模型(7)检验孵化器控制力与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Res_ent=β0+β1Inc_poli,j+β2Inc_koni,j+β3Inc_poli,j×Inc_koni,j+λXi,j+θi,j+εi,j

(1)

(2)

(3)

(4)

(5)

(6)

(7)

2.3 描述性统计与信效度分析

本文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变量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者韧性和创业组织韧性显著正相关(β=0.438,P<0.001;β=0.405,P<0.001);创业孵育知识与创业者韧性和创业组织韧性显著正相关(β=0.417,P<0.001;β=0.314,P<0.001),假设H1和H2初步得到验证。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相关系数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variables

注:①对角线黑体显示值为AVE的平方根;②***P<0.001;**P<0.01;*P<0.05,下同

变量 123456Res_ent0.749Res_org 0.285***0.742Inc_pol 0.438*** 0.405***0.765Inc_kon 0.417*** 0.314*** 0.290**0.719Con -0.187* -0.145* 0.501*** 0.345***0.754Inca-0.202* -0.173* 0.104* 0.165* 0.129*0.720Mean3.1442.8393.4383.1463.5390.677SD0.7060.6170.7330.7120.7950.012AVE0.5610.5500.5850.5170.5680.518

鉴于现有研究缺乏针对创业孵化与在孵创业企业韧性的成熟量表,本研究首先利用样本数据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三步迭代,剔除因子载荷低于0.5 的条目后,KOM值为0.775,Bartlett值为1 513.162(P<0.000),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SPSS 21.0软件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5,表明量表信度较高[26];其次,利用Amos 21.0软件对变量效度进行CFA检验,题项设计参考部分学者观点以保证量表内容效度,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在判别效度方面,表2中各变量相关系数显著性介于0.250~0.700之间,且对角线AVE平方根值大于所有对应行与列相关系数,说明量表判别效度较高。此外,各解释变量的VIF值(创业孵育政策VIF=2.631;创业孵育知识VIF=3.547;孵化器控制力VIF=4.769;在孵创业企业迎合倾向VIF=2.525)未超过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最后,Harman单因子测量法析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6个,旋转平方和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2.378%,说明同源偏差问题不显著;最后,将在孵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在内的所有变量纳入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说明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Table 3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潜变量(Cronbach's α)显变量 标准因子载荷C.R.拟合指标χ2/(df)GFIAGFICFIRMSEA创业者韧性(0.776)顽强0.710 ———2.948 0.906 0.898 0.912 0.065 睿智0.777 7.613 乐观0.768 7.608 创业组织韧性(0.759)稳健0.694 ———2.632 0.926 0.903 0.934 0.048 冗余0.699 6.596 充足0.788 6.588 快速0.719 6.863 创业孵育政策(0.780)供给型0.561 ———3.261 0.908 0.900 0.914 0.069 环境型0.805 6.062 创业孵育知识(0.753)商务0.608 ———3.123 0.927 0.919 0.936 0.068 科技0.667 7.074 孵化器控制力(0.768)参与程度0.665 ———2.836 0.960 0.902 0.961 0.057 合作内容0.767 7.494 自主性0.760 6.966

表4 模型整体拟合指标

Table 4 Model fitting indicators

指标χ2/(df)CFINFIRFIIFIGFIAGFIRMSEA值 3.0810.9470.9250.9020.9480.9340.8990.077阈值2^50.9000.080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

基于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本研究采用逐层回归法检验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直接影响,结果如表5列(1)-列(3)、列(7)-列(9)所示。从中可见,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者韧性(β=0.283、P<0.001)和创业组织韧性(α=0.234、P<0.001)显著正相关;创业孵育知识(Inc_kon)与创业者韧性(β=0.190、P<0.001)和创业组织韧性(α=0.227、P<0.001)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创业孵育政策与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创业者韧性和创业组织韧性,假设H1和H2得以验证。此外,鉴于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孵育知识是同维度下的非互斥变量,因此在回归模型中纳入两者交互变量Inc_pol×Inc_kon,结果显示交互项与创业者韧性(β=0.107、P<0.001)和创业组织韧性(α=0.140、P<0.001)依然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政策与知识在各自发挥孵育效力的同时,也呈现出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协同效应,这一观点进一步提升了假设H1和H2结论的外部效度。

表5 创业孵育与创业韧性分析结果

Table 5 Analysis results of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类型变量创业韧性(Res)创业者韧性(β系数)(Res_ent)(1)(2)(3)(4)(5)(6)创业组织韧性(α系数)(Res_org)(7)(8)(9)(10)(11)(12)控制变量Area0.112*0.113*0.111* 0.114* 0.111* 0.102* 0.118*0.109* 0.122* 0.125* 0.113* 0.127* Age0.127*0.132*0.137* 0.116* 0.135* 0.137* 0.102*0.101* 0.106* 0.111* 0.106* 0.102* Soe-0.020-0.022 -0.022 -0.019 -0.021 -0.021 -0.009-0.010 -0.008 -0.010 -0.009 -0.008 Level0.139**0.150**0.132**0.147**0.149**0.145**0.173**0.156**0.170**0.185**0.182**0.178**Mem0.0130.013 0.012 0.012 0.013 0.013 0.0520.047 0.051 0.052 0.049 0.051 Roe0.135***0.124***0.138***0.122***0.147***0.144***0.111***0.113***0.121***0.118***0.111***0.104***Lev0.141***0.152***0.130***0.130***0.142***0.134***0.196***0.198***0.214***0.196***0.202***0.198***Cash0.203***0.209***0.219***0.221***0.205***0.201***0.246***0.241***0.271***0.224***0.256***0.263***自变量Inc_pol0.283***0.236***0.297***0.255***0.234***0.203***0.248***0.215***(13.117)(10.937)(16.138) (10.208 )(10.580)(5.780)(8.480)(5.925)Inc_kon0.190***0.175***0.184*** 0.201***0.227***0.209***0.213*** 0.204***(8.515)(6.933)(9.590)(13.656)(12.113)(9.396)(13.279)(9.730)Inc_pol×Inc_kon0.107***0.105***0.120***0.140***0.138***0.151***(5.901)(8.808)(11.005)(9.344)(10.080)(14.285 )调节变量Con-0.121**-0.147**(2.201)(1.978)Inca-0.192***-0.153***(12.060)(9.368)交互项Inc_pol×Con-0.133***-0.125***-0.152***-0.163***(15.330)(10.829 )(10.833)(13.342 )(Inc_pol×Con)2-0.131*** -0.127***(24.159)(17.660)Inc_kon×Con-0.192***-0.210***-0.213***-0.198***(8.317)(16.266)(15.498)(19.050)(Inc_kon×Con)2-0.165***-0.130***(22.219 )(15.062)Inc_pol×Inca-0.203***-0.217***-0.180***-0.187***(5.931 )(11.599)(16.151)(15.028)Inc_kon×Inca-0.147***-0.158***-0.157***-0.143***(13.234)(16.126 )(14.185 )(11.518)Constant-15.681-5.491-14.889-17.107-11.510-6.726-8.933-9.208-15.966-7.761-10.359-12.904(28.713) (15.209) (23.502)(27.006) (13.085) (17.291)(15.043)(23.269) (17.560) (19.354) (20.447) (25.958)N346346346346346346346346346346346346Adj.R20.140 0.217 0.109 0.209 0.014 0.139 0.089 0.073 0.057 0.103

在控制变量中,所在区域、组织年龄、创新级别、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对创业者韧性和创业组织韧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比较发现,代表组织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以及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如创新级别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可见,财务健康和创新壁垒是创业者与创业企业的重要“底气”。相反,产权性质和行业协会会员这类代表组织身份的指标却并不能为创业者与创业组织应对冲击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这说明,创业韧性是创业主体的内功而非表面功夫。

3.2 孵化器控制力的调节效应

基于模型(3)、模型(4)和模型(5),同样采用逐层回归方法检验孵化器控制力对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的约束效应,结果如表5列(4)-列(6)、列(10)-列(12)所示。从中可见,孵化器控制力与创业者韧性(β=-0.121、P<0.01)和创业组织韧性(α=-0.147、P<0.01)显著负相关,说明来自孵化器的控制会给创业者和创业组织韧性培育与发展造成一定压力。更重要的是,模型中交互项的平方项在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者韧性以及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组织韧性关系中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β=-0.131、P<0.001;α=-0.127、P<0.001),且交互项在创业孵育知识与创业者韧性以及创业孵育知识与创业组织韧性关系中的回归系数同样显著为负(β=-0.165、P<0.001;α=-0.130、P<0.001)。这说明,孵化器控制力在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过程中呈现先升后降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可见,孵化器控制力对创业孵育提升创业存续能力的积极影响是一种过犹不及的约束效应,假设H3a得以验证。

3.3 创业企业迎合倾向的调节效应

同样,基于模型(3)、模型(4)和模型(5),采用逐层回归方法检验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对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的约束效应,结果如表5列(4)-列(6)、列(10)-列(12)所示。相较于孵化器控制力呈现的复杂的非线性影响方式,创业迎合倾向交互项在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者韧性关系以及创业孵育政策与创业组织韧性关系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0.217、P<0.001;α=-0.187、P<0.001),在创业孵育知识与创业者韧性关系以及创业孵育知识与创业组织韧性关系中的回归系数同样显著为负(β=-0.158、P<0.001;α=-0.143、P<0.001),假设H3b得以验证。这说明,在孵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对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具有约束效应。究其原因,创业企业投机行为会破坏二元孵育机制中的价值共创原则,制约创业孵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抑制创业者与创业组织存续能力提升。

3.4 补充研究

(1)创业孵育政策依赖风险。上述研究表明,孵化器控制力对创业孵育效力的非线性约束效应是创业者与创业企业对孵化器依赖的必然结果。这种依赖是否存在于国家层面?换言之,创业企业是否存在制度依赖的潜在风险,现有研究未在孵育情境下给予明确解释。为此,本研究利用现有样本数据,在模型(1)和模型(2)的基础上纳入创业孵育政策平方项,构建模型(8)和模型(9),用以考察创业孵育政策对创业韧性可能存在的抑制作用。

Res_ent=β0+β1Inc_poli,j+β2Inc_koni,j+β3Inc_poli,j2+λXi,j+θi,j+εi,j

(8)

(9)

逐层回归结果显示,创业孵育政策平方项对创业者韧性与创业组织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其对创业者韧性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0.107、P<0.01),对创业组织韧性的影响不显著(α=-0.013、P>0.1)。这说明,在消费端需求萎缩、科技创新周期大幅缩短的时代背景下,借势创业政策成为发挥制度创业优势的重要手段和创业者竞相追逐的重要资源。正因如此,创业者可能会将更多精力用于钻营制度红利,但同时也被禁锢在“政策优先”的决策惯例中。不可否认,创业孵育所带来的政策红利是每个创业者不容错失的稀缺性资源,但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与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而会给创业者韧性提升带来潜在风险。综上所述,利用创业政策提升创业者韧性存在政策依赖阈值。据此,本文对假设H1a的验证结论修正为部分接受。

(2)创业孵育对企业韧性的长效机制。情境变化是学术界解读孵化器毕业企业绩效差异的重要视角,同时也为部分学者质疑创业孵育制度效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尽管学者存在不同观点,但创业孵育对新创企业的积极作用仍是主流观点(王康等,2019)。然而,相较于未接受孵育的同类企业,孵化器毕业企业绩效优势是否源自孵育期间所培养和提升的创业韧性,学术界未给出明确结论。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进一步考察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长效机制。在模型(1)和模型(2)的基础上纳入新解释变量创业企业入孵时间,以及交互项Inc_pol×TimeInc_kon×TimeInc_pol×Inc_kon×Time,并构建模型(10)和模型(11),用以考察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影响的时间效应。

Res_ent=β0+β1Timei,j+β2Inc_poli,j×Timei,j+β3Inc_koni,j×Timei,j+β4Inc_poli,j×Inc_koni,j×Timei,j+λXi,j+θi,j+εi,j

(10)

(11)

回归结果显示,在以创业者韧性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入孵时间及其交互项Inc_pol×TimeInc_kon×TimeInc_pol×Inc_kon×Timeβ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123***、0.119***、0.147***、0.131***。这说明,创业孵育对创业者韧性的影响具有显著长效机制。同时,在以创业组织韧性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入孵时间及其交互项Inc_pol×TimeInc_kon×TimeInc_pol×Inc_kon×Timeα系数同样显著为正,分别为0.146***、0.109***、0.132***、0.140***。结果证实,创业孵育对创业组织韧性的影响同样具有显著长效机制,进一步从动态视角完善了创业孵育有助于提升创业韧性的论断。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创业孵育根植且内生于创业经济发展规律,并伴随着创业情境而动态调整,创业存续由此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以孵化器及其在孵创业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二元孵育过程探究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的影响效应,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创业孵育有助于提升创业韧性。研究发现,创业孵育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创业者韧性与创业组织韧性,而创业孵育政策在促进组织韧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创业者韧性发展。本文将创业韧性前置效应嵌入到创业孵育情境中,实现了孵育机制与创业韧性研究的交叉融合,并以此打通“创业孵育—创业韧性—创业效果”的逻辑通道,进而提升了VUCA时代孵育机制有效性与先进性的解释力度。同时,中国式孵育机制背景也为创业韧性本土化提供了有趣且丰富的研究脚本。

(2)孵化器控制力与在孵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在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过程中具有不同约束效应。其中,孵化器控制力的影响存在先扬后抑的阈值效应。不同于孵化器控制力的非线性调节方式,在孵创业企业迎合倾向对创业孵育提升创业韧性的影响充分暴露出创业投机行为的危害性。本文基于二元孵育机制框架,以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主体能动性为视角刻画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影响的效用边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应了学术界“孵育机制负效应”的观点[7],明确了创业孵育是一种随市场动态调整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该结论既还原了二元孵育过程,又提升了研究结论外部效度,同时也为创业孵育价值研究提供了解释各类差异的判断视角和情境模板。

(3)创业者存在政策依赖风险,该结论证实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具有显著长效机制。尽管存在政策反噬创业者韧性的风险,但未掩盖创业孵育对创业韧性激励作用的持续效力,而这正是解释毕业企业绩效差异的有效依据。上述结论刻画了创业政策在孵育情境下的效用边界,并为制度创业理论实践提供了检验思路。另外,创业孵育并非一蹴而就,孵育机制效力不仅存在谨慎的效用边界,动态化长效机制论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孵育机制在创业存续方面的解释力度。

4.2 研究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启示:

(1)提升政策精准性和知识共享性。地方政府应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导向,构筑政策着力点,加大对契合区域产业特色的专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在存量与质量层面落实精准施策,避免“大而全”的资源浪费,实现政策在宏观层面的精准发力。在执行层面,依托数字化虚拟孵化平台动态更新在孵企业实时指标,对在孵创业企业按照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化管理,针对苗圃期创业架构、成长期商业化运作、成熟期竞争力提升等创业诉求制定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还可以与毕业企业签订跟踪服务协议,为其提供2~3年的“延保服务”,加大对毕业企业IPO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签订对赌协议培育区域独角兽企业,借此实现对孵化产业的反哺。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在减免物业费用、简化天使投资审批等社会性融资服务流程等方面积极出台“关怀”政策。更重要的是,利用政策精细化改革措施为创业市场信心恢复提供兜底保障,实现政策在微观层面的精准落地。与此同时,引入专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尤其是科技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应积极对接帮扶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支撑在孵企业创新发展的多区域集成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我国孵化器区域内循环网络知识共享效率。

(2)完善孵化器参与创业的柔性机制。为避免过度参与和控制对创业企业自主性与创造性的负面影响,孵化器应结合在孵企业归类管理精细化政策机制,将苗圃期的创意研判和人力资源贮备、成长期的产品开发支持与市场开拓、成熟期的战略升级作为孵化器技术与商业支持重点,既要借助市场经验又要避免经验主义。同时,定期开展网络匿名调研,积极听取创业企业对孵化器管理制度与服务工作的意见,避免过度依赖指令性的强制管理方式。

(3)加速监管部门数字化转型。信息不对称是创业投机获利的“保护伞”,而打破信息壁垒则成为抑制创业企业投机的有效抓手。因此,区域虚拟孵化网络搭建是融合跨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载体。应借助企业与政府数字化转型期的大好时机,依托区域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现有信息化资源,打通政府、孵化器、在孵企业以及各类创服组织间的信息通道,全方位实时跟踪在孵企业运营与孵育。要求企业实名注册和定期更新各项市场运营指标,并将其作为在孵企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另外,孵化器需要配备专人审核各项指标,不断完善对制度投机行为的防范与惩戒,将违规和投机行为纳入考核机制与诚信体系,配以平台化与数字化监管模式,为防范创业投机行为提供技术保障。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①仅选取兰州、西安和苏州3个城市展开调研,未将样本框扩展至全国范围,未来将扩充样本数据,以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②在检验量表与模型信效度实证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指标虽然接近但未达到阈值0.900的情况,未来将针对指标与模型作进一步优化;③未对创业者韧性与创业组织韧性关系作出解释。根据高阶管理理论,管理者能力对组织绩效的积极作用是否也体现在创业韧性上,未来将采用跨层研究与案例分析方法加以佐证。

参考文献:

[1] HALOUB R,KHOURY G,MASRI A.Resilience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storytelling in extreme contexts: a case study of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22,23(2):111-127.

[2] 陈宇,郝生宾.数字化情境下创业导向和网络导向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22,31(4):709-721.

[3] 李嘉,杨忠,张骁,等.基于资源禀赋视角的创业者行业选择差异研究——以女性创业者为例的跨案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5):21-29.

[4] 马鸿佳,吴娟,郭海,等.创业领域即兴行为研究:前因、结果及边界条件[J].管理世界,2021,37(5):211-229,15.

[5] DUCHEK 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 biographical analysi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8,14(2):429-455.

[6] SANTOS F J, ROOMI M A, LINAN F. About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6,54(1):59-66.

[7] 李浩,胡海青,费良杰.孵化网络治理机制、网络负效应对网络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0):30-37.

[8] 邹济,杨德林,郭依迪,等.被孵企业知识共享治理:以智能制造孵化器洪泰智造为例[J/OL].南开管理评论:1-26[2022-10-13].//libvpn.gsupl.edu.cn:80/rwt/CNKI/http/ NNYHGLUDN3WXTLUPMW4A/kcms/detail/12.1288.F.20220411.1733.004.html.

[9] 陈彪,鲁喜凤,尹苗苗.投机导向、创业战略与新企业竞争优势[J].科研管理, 2019,40(8):82-91.

[10] BULLOUGH A,RENKO M.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during challenging times[J].Business Horizons,2013,56(3):343-350.

[11] 芮正云,方聪龙.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J].社会科学,2017,39(5):54-60.

[12] DUCHEK S.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 biographical analysi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2016,12(3):1-27.

[13] HADDOUD M Y,ONJEWU ADAH-KOLE E,AL-AZAB M R,et al.The psychological drivers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n the tourism sect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141(30):819-829.

[14] 张公一,张畅,刘晚晴.化危为安:组织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经济管理,2020,42(10):192-208.

[15] LEE J,WANG J.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2017,41(6):519-539.

[16] 李浩,胡海青.精英还是普惠?严格入孵对孵育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4):12-22.

[17] 文圆,危怀安,李旭彦.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量化与演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9):119-128.

[18] 李浩,胡海青.孵化器控制力与在孵企业创造力:资源和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9,31(3):83-93.

[19] 徐朝辉,周宗放.内部控制、过度投资与公司信用风险[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9):21-27.

[20] 孙自愿,周翼强,章砚.竞争还是普惠——政府激励政策选择与企业创新迎合倾向政策约束[J].会计研究,2021,42(7):99-112.

[21] AYALA J C,MANZANO G.The resilience of the entrepreneur influence on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a longitudinal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4,42(2):126-135.

[22] 郝喜玲,涂玉琦,刘依冉.失败情境下创业者韧性对创业学习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11):1671-1678,1712.

[23] 诸彦含,赵玉兰,周意勇,等.组织中的韧性: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的保护性资源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2):357-369.

[24] 李其容,杨艳宇,李春萱.新创业者创业教育后创业知识运用的动态分析: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J].心理科学,2022,45(2):394-401.

[25] 郝喜玲,朱兆珍,刘依冉.失败情境下创业学习、创业知识与再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6):19-25.

[26] GILBERT A C, PAUL P. Research design effects on the reliability of rating scales:a meta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4, 21(4): 360-375.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