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多元化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吗
——技术重组模式与科学知识搜索的调节作用

黄 灿,徐 戈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技术多元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其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一问题,学界存在不同观点。解决跨领域技术融合难题是企业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益的关键,然而现有文献忽略了不同企业技术重组搜索特征差异,对于如何优化技术重组搜索过程以提升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这一问题尚未提供答案。从技术重组搜索视角出发,探究企业技术重组模式、科学知识搜索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重组创造促使该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技术重组再利用促使该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陡峭;科学知识搜索强度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在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且擅长技术重组创造的情况下,技术多元化与绩效正相关,从而将“技术多元化陷阱”转变为“技术多元化优势”。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积累资源,而且能够通过优化技术重组过程,由技术重组再利用模式向技术重组创造模式转变,并通过加强科学知识搜索运用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益。

关键词:技术多元化;技术重组创造;技术重组再利用;科学知识搜索

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Huang Can, Xu Ge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In the fast-changing and highly complex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firms need to build up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multiple fields to sustain competitive succes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i.e. a corporation's expansion of it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into multiple fiel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firms to carry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and new business and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However, there is no consistent conclusion on whether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uld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brings the benefits of “cross-fertilization” and economies of scope. While others argue that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would bring extra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cost, and firms must overcome the obstacle of recombining technology in multiple fields. Efficient cross-domain technology recombination is the key for firms to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Existing studies have obtained different empirical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but few of them investigate how the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influence this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accumulating resources is addressed when employing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re is a lack of discussion on the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search and recombination across firms, and it is unclear how to get better firm performance from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by improving the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process. Therefore, from the technological search and recombination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how firms might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by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nd it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on this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conduct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a sample of Chinese listed firms from high-tech industries.The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of those firms from CSMAR database is collected and their patent data is extracted from Incopat patent database to construct the measurements. Finally, a panel dataset of 1 559 firms from 2007 to 2020 is constructed. The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es using the method of panel data fixed effect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based firm performance; (2)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flattens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nd on the contrary, the inverted U-shaped curve is steepen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echnology recombinant reuse , which mean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excessive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becomes more salient; (3)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intens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intensity make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more salient. For firms with high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intensity and high level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becomes positively related to firm performance, turning the "excessive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trap" into a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dvantage".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rms can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not only by accumulating resources, but also by improving the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process.

These findings enrich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By investiga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this study introduces new organizational contextual facto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brings better firm performance when firms focus on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and actively search for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fit between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for firms to getting better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lso yields several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generates both benefits and costs for firms. As the degree of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increases, firms should shift from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reuse to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obtain good performance from the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Key Words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Reuse; Scientific Knowledge Search

DOI10.6049/kjjbydc.202207012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2-0108-11

收稿日期:2022-07-06

修回日期:2022-10-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010)

作者简介:黄灿(1979-),男,广西南宁人,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徐戈(1993-),女,四川雅安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

0 引言

产品多技术化与技术多应用化趋势下,技术多元化,即掌握多个领域技术知识成为高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拓展新业务、提升经济绩效的基础。在芯片、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电动汽车等复杂产品领域,单个产品由大量技术构成,企业需要掌握不同领域技术才能推进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促进跨领域交叉创新形成规模经济,进而提升企业绩效[1-3],但也会加大技术重组难度[3-4]。由此,企业需要通过不断重组和搜索将散落在不同领域的技术知识有效融合,进而通过技术多元化创造价值。部分企业虽然掌握了多样化技术知识,但因未能以高效、新颖方式将其重组、融合而错失发展机会[5],陷入“技术多元化陷阱”。因此,如何通过优化技术重组搜索过程摆脱跨领域技术融合困境,是企业技术多元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并未达成一致观点,存在正向[6-8]、负向[4]、倒U型[9, 10]等不同实证结论。部分研究认为,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企业开展跨领域交叉创新,实现技术开发运用的范围经济[6],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部分研究认为,技术多元化会加大跨领域技术融合难度,导致组织内部技术整合成本与协调成本快速上升[3, 9],进而对绩效产生负向影响[4]。近期研究融合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技术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9-10]。由此,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现有研究对相关情境因素的关注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何种情况下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搜索、重组运用异质性技术促进跨领域技术融合是企业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益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忽略了不同企业技术重组搜索特征差异,这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以往文献大多基于企业资源特征视角,探究互补资产[6]、冗余资源[4, 11]、技术资源一致性[3, 12]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对于技术多元化过程中企业如何开展重组搜索活动以应对跨领域技术融合挑战这一关键问题尚未进行充分探讨(王文华等,2015)。

技术重组搜索研究指出,将分散技术以富有成效的方式联系起来是企业实现跨领域技术融合,进而创造价值的关键[5]。企业能否通过技术多元化提升自身绩效,受技术重组模式选择[13-16]、科学知识搜索[17-20]等技术重组搜索特征的影响。首先,在技术多元化不同阶段,企业需要动态调整技术重组模式以满足跨领域技术融合需求。Carnabuci & Operti[14]提出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两种典型技术重组模式,前者强调挖掘技术间的新耦合方式,后者强调通过优化已有技术组合方案实现技术整合运用。不同技术重组模式如何影响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次,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技术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涉及的科学原理更为广泛。由此,在选择适当技术重组模式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借助科学知识提升跨领域技术重组效率。Fleming & Sorenson[20]、Choi等[19]发现,科学知识搜索是帮助企业理解技术间关联性,进而促进复杂技术重组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企业科学知识搜索运用程度差异是影响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于技术多元化能否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技术多元化过程中,企业如何应对跨领域技术融合挑战这一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探讨,现有文献忽略了企业技术重组搜索特征差异是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技术重组搜索视角出发,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分析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基础上,探究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两种技术重组模式,以及科学知识搜索强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何种情况下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促进企业绩效提升,揭示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本文基于技术重组搜索视角发现,企业能够通过优化技术重组搜索过程克服跨领域技术重组整合障碍,进而提升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与现有研究强调企业资源的观点互补[4, 6]。同时,通过分析技术重组模式、科学知识搜索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挖掘影响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组织情境变量,有助于回答企业如何从技术多元化中获益的问题。此外,本文可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关键复杂技术相关领域企业优化技术重组搜索过程,进而优化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提供相关建议,从而帮助企业规避技术多元化陷阱并建立技术多元化优势。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

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技术知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现象,能够反映企业技术知识范围与异质性程度[1]。产品复杂性提升、新兴技术快速涌现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多元化发展。尤其在航空发动机、智能电动汽车等复杂产品领域,其产品中融合的技术数量不断增加,供应链与联盟合作关系日益复杂,为了开展产品研发与生产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高效协同合作,导致企业“所知道的(技术)”比其“所创造的(产品)”更多[21]。同时,为加快技术范式转变,把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机会,许多企业通过涉足不熟悉的领域布局多样化技术,通过将不同领域技术重组、整合,为产品升级、新产品与新业务开拓提供技术储备。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多元化能够促进跨领域交叉创新,进而驱动范围经济发展[1]。技术多元化能够提供跨领域技术重组机会,有助于企业将已有技术与新技术融合,促进交叉创新(cross-fertilization),进而激发不同领域技术间的协同互补效应,推动企业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更新升级现有产品功能,形成技术开发运用的范围经济[2,22]。掌握不同领域技术知识有助于企业克服本地搜索的局限,把握新兴技术机会,既能缓解因单个领域技术知识过度开发造成的技术机会枯竭,又能避免被单一技术锁定的困境[2]。 另一方面,技术多元化会增加企业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对企业绩效造成负向影响[4,22]。首先,随着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技术整合难度加大、成本上升[3]。不同技术涉及的科学原理与知识背景差异较大,技术间依赖关系变得复杂。当企业将核心技术与新兴技术、远距离技术进行整合重组时,由于缺乏对不熟悉技术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反复试验、不断试错,导致技术整合成本增加。其次,技术多元化会增加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企业技术知识往往嵌入在不同研发人员头脑中,需要通过团队协同合作对其进行开发利用[23]。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研发人员间技术背景差异加大,由于缺乏一致性知识基础,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与资源进行沟通协作[24],导致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上升。

结合以上两种效应,本文认为,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多元化能够促进交叉创新,进而激发范围经济,但过度技术多元化会导致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超出收益,对企业绩效造成负向影响。中度技术多元化水平下,企业既能运用异质性技术创造价值,又能确保协调成本与整合成本可控,从而获得最佳绩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

1.2 技术重组模式的调节作用

技术多元化虽然能够为企业提供实现交叉创新与范围经济的基础,但分散在各领域的技术知识并不能自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是需要企业控制技术整合成本与协调成本,采用与技术多元化程度相匹配的技术重组模式对其进行重组整合,从而促进企业绩效提升。遵循Haans等[25]提出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两种技术重组模式会影响技术多元化带来的技术整合成本与协调成本,进而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技术重组创造是指企业通过挖掘技术间未被发现的耦合关系,引入新技术组合方案的技术重组模式[14]。技术重组创造是企业能力拓展过程,有助于促进企业吸收运用新技术、新知识[13-14]。技术重组创造有助于企业控制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缓解过度技术多元化带来的负向影响。首先,技术重组创造过程中,广泛的知识搜索有助于企业吸收利用新技术,并将其与已有技术、核心技术建立联系。同时,企业可以积累丰富的跨领域技术知识整合运用经验,进而快速寻找技术整合思路,控制技术多元化带来的技术整合成本。善于技术重组创造的企业往往能够构建促进研发人员协同合作、不同技术知识融合的流程惯例与组织结构[14-15],进而积累跨领域、跨团队合作经验,通过高效分配资源,兼顾不同技术领域发展目标,促使各领域研发人员通过协同合作利用技术知识,从而缓解协调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技术重组创造能够缓解过度技术多元化带来的负向影响,促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在高技术多元化水平下取得较高的绩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技术重组创造能够缓解技术多元化的负向影响,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

技术重组再利用是指企业通过重用优化已有技术组合解决新问题、开发新应用场景的技术重组模式[14]。与技术重组创造不同,技术重组再利用并未构建新的技术组合方式,而是将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13-14]。在技术多元化早期阶段,企业技术涉及的知识背景与科学原理较为相似,技术重组再利用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发挥其核心技术优势。然而,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企业需要整合运用大量新技术、不熟悉技术、远距离技术,专注于技术重组再利用并不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技术多元化程度提升带来的负向效应更为显著。首先,技术重组再利用会强化路径依赖,使技术能力集中于特定领域,研发人员难以突破现有思路,更难以有效吸收利用不熟悉的技术和远距离技术。专注于技术重组再利用的企业由于缺乏技术整合经验,需要更多试验、试错进行跨领域技术重组整合。其次,擅长技术重组再利用的企业常常缺乏促进异质性技术知识融合的团队合作经验、组织惯例及管理流程[14-15],不同领域研发人员与部门间的复杂协作需求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冲击,故企业需要付出更高的协调成本才能实现技术范围拓展。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企业专注于技术重组再利用会强化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上升的负向效应,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陡峭,导致企业难以从高度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得较高的绩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技术重组再利用会强化技术多元化的负向影响,促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陡峭。

1.3 科学知识搜索的调节作用

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企业技术涉及的知识背景与科学原理更为广泛,技术间的耦合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知识搜索形成对技术知识的系统性认知,通过理解技术间内在联系提升跨领域技术重组整合效率,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益。提升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即通过搜索学习运用更多科技文献,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思路[17],进而为预测技术重组方案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避免进入无果研究路径,直接定位效果最优的技术组合方案[19],因而对解决复杂技术重组整合问题具有重要影响[20]

技术多元化过程中,科学知识搜索有助于企业控制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搜索、运用科学知识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思路,为其提供一张思维“地图”,有助于研发人员理解不同领域技术间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企业对新技术、远距离技术的吸收与运用。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即学习运用较多科技文献的企业,能够借助科学知识判断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快速排除无果技术重组方式,减少试错次数,进而控制技术整合成本。同时,科学知识搜索既能帮助企业形成对技术间关系的系统性理解,也有助于企业组建研发团队,提升研发人员合作效率,避免内部资源错配,从而更好地应对技术多元化带来的协调成本上升问题。综上所述,企业提升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能够缓解技术多元化的负向影响,促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在较高技术多元化水平下取得较高的绩效。

H4: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能够缓解技术多元化的负向影响,促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

对于不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的企业,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也存在差别。科学知识搜索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重组创造在技术多元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技术重组创造的补充,能够指导企业发挥技术重组创造优势。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可同时借助技术重组创造经验与科学研究预测技术重组整合方案实施效果,快速锁定性能最优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技术重组效率,从而更好地控制技术整合成本。同时,企业可以运用技术重组创造经验与科学知识,更加精准地配置研发合作团队并协调内部资源,提升内部研发协同合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控制技术协调成本。相较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低的企业通过技术重组创造控制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的效果并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a:对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技术重组创造的积极效应被放大,其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

通过科学知识搜索,企业研发人员能够开拓思路并摆脱路径依赖,快速制定效果最优的技术整合方案,弥补因聚焦技术重组再利用而难以应对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上升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科学知识能够提供技术重组整合思路,帮助企业吸收利用新技术与远距离技术,有助于缓解因聚焦技术重组再利用形成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而难以吸收、整合不同领域技术知识的负向影响。同时,科学知识能够帮助企业预测技术重组方案实施效果,快速排除无果技术重组整合路径,帮助企业在深挖现有技术组合方案的情况下,高效重组、整合、运用多元化技术,应对技术多元化带来的技术整合成本上升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科学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形成对不同领域技术关系的系统性理解,指导企业调配研发人员,高效组建研发团队,精准配置内部资源,缓解技术多元化带来的协调成本上升问题,弥补因专注于技术重组再利用而缺乏跨领域组织协调经验的劣势。相反,对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低的企业,专注于技术重组再利用而难以控制技术整合与协调成本的劣势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b:对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技术重组再利用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由此,构建本文研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概念模型
Fig.1 Research conceptual model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高技术产业技术复杂度高、更新迭代速度快,需要企业凭借丰富的技术储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能否有效实现技术多元化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4]。其次,高技术产业产品常常融合不同领域技术,如何有效进行技术重组是企业管理多元化技术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1]。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与科学知识关联紧密,科学知识在推动企业创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此外,借鉴以往研究的做法,本文基于高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和专利数据分析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4, 7,26]。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企业数据可得性较好,适用于构建面板数据。同时,高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以保护其创新成果。大量研究表明,专利在反映企业技术重组、搜索与技术创新活动方面是有效的,并且不同企业技术构成、技术重组模式存在异质性[3-4,14,22,27-28]。由此,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数据适用于探究本文研究问题。

本文借助CSMAR与合享新创Incopat专利数据库,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以及技术多元化、技术重组创造、技术重组再利用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测度所需的企业专利数据。首先,在CSMAR数据库中,获取全部中国上市公司名称、股票代码、子公司列表、上市板块、行业代码和财务数据等。根据股票代码与上市板块删除B股上市公司,再根据上市公司行业代码,对照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分类,筛选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随后,在Incopat数据库中,根据上市公司名称及子公司列表搜索企业发明专利数据,包括专利号、申请日、国际专利分类号(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科技文献引用等。通过匹配专利数据与财务数据计算所需变量,最终得到2007—2020年1 559家公司共10 162个观测值,以此作为实证研究样本。

2.2 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数据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能够较好地控制企业特征的影响,避免因遗漏企业层面的重要变量而导致估计偏误。同时,本文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

2.3 变量测度

(1)因变量:企业绩效。本文使用托宾Q值测度企业绩效。现有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指出,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传统财务绩效指标如资产收益率ROA难以反映技术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托宾Q值能够同时捕捉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适用于揭示企业技术对绩效的影响[4, 7, 9,26]。同时,本文使用与已有研究相同且广泛使用的绩效测度指标,能够确保测度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具体而言,托宾Q值由当年年末企业市值与账面总资产的比值测量。

(2)自变量:技术多元化。采用现有文献常用的方法,本文使用企业专利IPC信息构建熵指数测量技术多元化[22,29-30]。国际专利分类IPC是全球通用专利技术分类体系,专利审查过程中,每件专利都被标注IPC号以记录其所涉及的技术领域[13,27]。企业专利的IPC信息能够反映其技术构成,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研究[14,27-28]。与Kim等[22]、Appio等[30]、何郁冰和张思(2021)的做法一致,本文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前4位即IPC小类区分技术领域,通过计算熵指数测量技术多元化程度。由于技术积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并且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知识正不断更新[31],故本文使用企业it-5年到第t-1年申请的专利计算第t年技术多元化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Pijt为企业it-5年到第t-1年在技术领域j申请专利数量占该企业5年间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TDit取值越大,说明企业涉及技术领域越多,即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越高。

(3)调节变量。根据Carnabuci &Operti[14]的做法,利用IPC小类在同一专利中共同出现形成的IPC两两组合测量企业技术重组创造和技术重组再利用程度。创新是对技术进行组合与重组的过程(Schumpater, 1939),Fleming[27]、Yayavaram & Ahuja[28]研究指出,IPC在专利中共同出现能够有效反映企业通过重组不同领域技术开展创新活动的情况。Carnabuci & Operti[14]延续Fleming[27]的研究思路,提出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两种技术重组模式,并根据企业当年申请专利中IPC两两组合是否在以往专利中出现构建测度指标,该测度方法在后续国内外研究中被多次运用。具体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分别统计企业it年、第t-5到t-1年两个时间段所申请的专利中IPC小类两两组合。其次,将第t年IPC两两组合同第t-1到t-5年IPC两两组合进行比较,若IPC小类ij形成的技术组合i-j尚未在第t-1到t-5年出现,则属于技术重组创造,若已经出现过则为技术重组再利用。之后,计算企业层面的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指标。为了与技术多元化指标对应,使用第t-5到t-1年IPC两两组合情况进行计算,企业it年技术重组创造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ecombinantCreationit=

(2)

分子为企业it-5到t-1年属于技术重组创造的技术组合数量,分母为企业it-5到t-1年所申请专利中出现的技术两两组合总数。技术重组创造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企业越能通过建立新的技术组合方式开发利用技术知识。企业it年技术重组再利用计算公式如下:

RecombinantReuseit=

(3)

分子为企业it-5年到第t-1年属于技术重组再利用的技术组合出现频次。同一技术组合可能在多个专利中重复出现,故该变量取值可以大于1。技术重组再利用取值越大,表明企业越能通过深度挖掘现有技术组合方式运用技术知识。

参照Fleming[20]、Ahuja&Katila[17]、Choi 等[19]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企业平均每件专利的引证科技文献数量测量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在撰写专利文本过程中,需要引用该技术发明所参考的科技文献。专利中的引证科技文献表明,企业搜索、学习并基于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创造出技术发明成果,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科学知识搜索情况,常常用于研究科学知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7-20]。借鉴Ahuja&Katila[17]与Choi 等[19]的做法,本文使用企业平均每件专利的引证科技文献数量衡量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4)

Incopat专利数据库可以提供每件专利所引用的科技文献信息。统计企业it-1到t-5年申请专利所引证的科技文献总数,除以这5年企业i专利申请量,以此测度第t年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在假设H5a与假设H5b的实证分析过程中,参照Scillebeeckx等[23]的做法,计算样本中各行业企业当年科学知识搜索强度的平均值,将每个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并将高于行业平均值的样本纳入高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子样本,低于或等于行业平均值的样本纳入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子样本。由此,检验不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企业中,技术重组模式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4)控制变量。在实证分析中,加入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研发强度、资产负债率、专利存量5个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和行业集中度与环境动态性两个行业层面的控制变量,以及年份虚拟变量。企业规模由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测量;企业年龄为观测值对应年份与企业成立年份的差值加1;研发强度使用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额的比值测量;资产负债率使用企业负债合计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测量。由于研究样本涉及多个行业,不同行业竞争态势与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固定效应模型无法加入行业虚拟变量等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故本文引入行业集中度与环境动态性两个行业层面的变量控制企业所处行业差异的影响。本文使用依主营业务收入数据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测量企业所属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越低,说明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以企业所在行业年销售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年份虚拟变量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使用各年回归系数的标准差除以当年行业销售额的均值测量环境动态性[7]。此外,本文加入年份虚拟变量控制与时间有关因素的影响。

3 实证结果

表1展示了各变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表2展示了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由表1、表2可知,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低于0.5,计算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值为2.48,平均值为1.50,低于10的标准值,说明回归结果不受多重共线性问题干扰。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变量观测值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托宾Q10 1622.2091.5580.70148.505技术多元化10 1622.1950.7040.1244.815技术重组创造10 1620.7380.2340.0001.000技术重组再利用10 1620.6781.3840.00054.200科学知识搜索强度10 1620.3190.3380.0003.500研发强度10 1620.0540.0470.0000.886企业年龄10 16217.5305.8452.00063.000企业规模10 16221.8831.10517.87926.774专利存量10 1624.2211.2850.00010.728资产负债率10 1620.3860.2260.0148.009行业竞争10 1620.0660.0440.0140.382环境动态性10 1620.3440.1390.0001.175

注:企业规模与专利存量为取对数值后的描述性统计量

表2 相关性统计结果
Table 2 Correlation statistics

变量托宾Q技术多元化技术重组创造技术重组再利用科学知识搜索强度研发强度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专利存量资产负债率行业竞争环境动态性托宾Q1.000技术多元化-0.122***1.000技术重组创造-0.040***0.139***1.000技术重组再利用0.007-0.157***-0.520***1.000科学知识搜索强度0.085***-0.160***-0.303***0.173***1.000研发强度0.175***0.040***-0.023**-0.003-0.056***1.000企业年龄-0.0150.130***-0.107***0.048***0.057***-0.049***1.000企业规模-0.293***0.385***-0.158***0.141***0.015-0.151***0.231***1.000专利存量-0.096***0.523***-0.285***0.296***-0.108***0.164***0.162***0.558***1.000资产负债率-0.160***0.229***0.039***-0.029***-0.079***-0.132***0.142***0.412***0.171***1.000行业竞争-0.041***0.153***0.207***-0.166***-0.283***0.066***0.047***0.0100.039***0.066***1.000环境动态性0.068***-0.153***0.064***0.0020.018*-0.134***-0.326***-0.121***-0.189***-0.013-0.123***1.000

注:***, **,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下同

表3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作为基准模型,加入控制变量,以及技术重组创造、技术重组再利用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3个调节变量。模型2加入技术多元化及其平方项,检验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技术多元化平方项的系数为-0.134且显著(p值=0.000),技术多元化的一次项系数为0.524且显著(p值=0.002)。根据模型2,计算得出技术多元化最小值处的斜率为正(0.491),最大值处的斜率为负(-0.771),两者均显著不为零。倒U型曲线的对称轴为1.950,其95%置信区间为[1.556,2.343],落在自变量技术多元化[0.124,4.815]的取值范围内。以上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成立,假设H1得到支持。

表3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panel data fixed effects model

(1)(2)(3)(4)(5)(6)(7)(8)(9)变量全部企业全部企业全部企业全部企业全部企业高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高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技术多元化0.524***1.303*0.392**0.695***1.0330.889-0.0810.481**(0.167)(0.678)(0.156)(0.174)(1.123)(0.840)(0.288)(0.196)技术多元化2-0.134***-0.486***-0.091**-0.154***-0.505**-0.338*0.022-0.101**(0.038)(0.165)(0.035)(0.040)(0.253)(0.205)(0.063)(0.048)技术多元化×技术重组创造-1.032-1.157-0.401(0.751)(1.242)(0.954)技术多元化2×技术重组创造0.443**0.567**0.247(0.185)(0.281)(0.236)技术多元化×技术重组再利用0.324***0.658**0.300(0.122)(0.327)(0.189)技术多元化2×技术重组再利用-0.114***-0.220***-0.112**(0.041)(0.083)(0.057)技术多元化×科学知识搜索强度-0.328(0.463)技术多元化2×科学知识搜索强度0.005(0.118)技术重组创造-0.033-0.0330.264-0.038-0.023-0.164-0.256-0.292-0.144(0.155)(0.160)(0.723)(0.166)(0.159)(1.363)(0.913)(0.272)(0.253)技术重组再利用0.0140.0110.009-0.172**0.0110.032-0.005-0.401-0.161(0.016)(0.015)(0.013)(0.072)(0.014)(0.059)(0.010)(0.287)(0.109)科学知识搜索0.1550.1420.1380.1480.657(0.113)(0.112)(0.112)(0.112)(0.438)研发强度-0.622-0.657-0.629-0.625-0.635-1.672**0.409-1.691**0.420(0.596)(0.595)(0.587)(0.591)(0.593)(0.709)(0.945)(0.711)(0.945)企业年龄0.497***0.504***0.508***0.506***0.490***0.522***0.468***0.518***0.467***(0.045)(0.046)(0.046)(0.046)(0.046)(0.083)(0.058)(0.083)(0.058)企业规模-0.681***-0.676***-0.669***-0.670***-0.674***-0.754***-0.620***-0.752***-0.619***(0.111)(0.111)(0.111)(0.111)(0.111)(0.116)(0.198)(0.117)(0.198)专利存量0.0600.095*0.101*0.099*0.0860.151*0.0200.142*0.032(0.056)(0.057)(0.057)(0.058)(0.058)(0.079)(0.076)(0.080)(0.077)资产负债率0.428***0.441***0.421***0.430***0.427***0.477**0.364**0.488**0.369**(0.105)(0.104)(0.103)(0.104)(0.103)(0.203)(0.156)(0.201)(0.155)

续表3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Table 3(Continued)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panel model with fixed effect

(1)(2)(3)(4)(5)(6)(7)(8)(9)变量全部企业全部企业全部企业全部企业全部企业高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高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低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行业竞争0.1940.1870.2380.1900.178-1.1951.353-1.3251.364*(0.727)(0.729)(0.725)(0.727)(0.726)(1.300)(0.823)(1.304)(0.825)环境动态性5.849***5.968***5.895***5.956***5.739***6.397***5.138***6.435***5.208***(0.619)(0.624)(0.627)(0.624)(0.639)(1.095)(0.770)(1.095)(0.769)常数项5.084**4.1983.8294.1104.3105.9404.3256.175*4.179(2.555)(2.614)(2.718)(2.611)(2.628)(3.628)(4.335)(3.320)(4.285)年份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观测值10 16210 16210 16210 16210 1624 3205 8424 3205 842R-squared0.1950.1970.2010.1990.1980.2490.1820.2450.182公司数量1 5591 5591 5591 5591 5599571 2769571 276F77.54071.09365.88465.87565.71232.86934.27732.62434.285F p-value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多元化及其平方项的交互项,以检验假设H2。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多元化平方项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且为正(b=0.443,p值=0.017),表明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假设H2得到支持。图2展示了技术重组创造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在技术重组创造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缓,在拐点之后,企业绩效下降速度缓慢,技术多元化对绩效的负向影响被削弱。同时,图2表明,在企业擅长技术重组创造的情况下,倒U型曲线拐点更靠右,即企业最优技术多元化程度更高,更容易从高度技术多元化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绩效。值得注意的是,在较低技术多元化水平下,技术重组创造水平较高的企业,其绩效表现不如技术重组创造水平较低企业。上述结果表明,技术重组创造在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图2 技术重组创造、技术重组再利用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Fig.2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reuse

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技术重组再利用与技术多元化及其平方项的交互项,以检验假设H3。技术重组再利用与技术多元化平方项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且为负(b=-0.114,p值=0.005),表明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陡峭,假设H3得到支持。图2展示了技术重组再利用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在技术重组再利用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倒U型关系更加显著,过度技术多元化会导致企业绩效下降速度更快,绩效表现更差。同时,图2显示,在企业技术重组再利用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倒U型曲线拐点更靠左,即可为企业带来最佳绩效的技术多元化程度更低。

模型5检验科学知识搜索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与技术多元化平方项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说明科学知识并不能直接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多元化创造更好的绩效,假设H4没有得到支持。模型6~9比较不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企业间技术重组创造、技术重组再利用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差异。比较模型6、模型7可以发现,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多元化平方项的交互系数在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显著为正(b=0.567,p值=0.044),表明技术重组创造的调节效应在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显著,假设H5a得到支持。同时,观察图3可以发现,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的企业,在技术重组创造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转变为单调递增关系,过度技术多元化的负向效应得到抑制,反而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对于科学知识运用程度较低的企业,技术重组创造虽然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提升,但过度技术多元化仍会导致企业绩效下降。比较模型8和模型9可以发现,技术重组再利用与技术多元化平方项的交互系数均显著,技术重组再利用的调节作用对于不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企业无显著差别,假设H5b未得到支持。

图3 不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下技术重组创造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Fig.3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combinant cre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for firms with different search intensiti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而言,搜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效应只有在企业擅长技术重组创造的情况下才能显现。此外,本文中的企业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即企业平均每件专利引用的科技文献数量仅为0.319篇。整体上,上述企业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并不充分,利用科学知识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率的积极效应难以显现,这可能是假设H4与假设H5b未得到支持的原因。

4 结语

4.1 结论

本文围绕企业如何应对技术多元化过程中跨领域技术重组整合的挑战以提升自身绩效这一问题,基于技术重组搜索视角,探究技术重组模式和科学知识搜索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促进交叉创新,激发范围经济,但过度技术多元化会导致企业技术整合成本与协调成本增加,给绩效带来负向影响。只有在中等技术多元化水平下,企业才能平衡其收益与成本以获得最优绩效。

(2)技术重组模式与技术多元化水平是否匹配,是影响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提升,强化技术重组创造,即构建新的技术组合方式,有助于降低技术整合成本与协调成本,使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平坦。擅长技术重组创造的企业能够从高度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得良好的绩效,企业最优技术多元化水平也较高。然而,技术重组再利用,即企业重复利用并深入挖掘已有技术组合,会导致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倒U型关系曲线变得陡峭。过度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显著,企业最优技术多元化水平也较低。

(3)科学知识搜索强度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高企业,技术重组创造的调节效应显著。在擅长技术重组创造并积极搜索科学知识的企业,技术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会转变为单调递增关系,即高度技术多元化会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在科学知识搜索强度较低企业,强化技术重组创造仍不能完全避免过度技术多元化带来的负向影响。然而,在不同科学知识搜索强度企业中,技术重组再利用均会强化技术多元化的负面效应,并且对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显著差异。

4.2 研究贡献

(1)本文基于技术重组搜索视角,引入技术重组模式与科学知识搜索的调节效应,分析何种情况下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进一步挖掘影响技术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情境变量,以丰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但通过技术重组创造与科学知识搜索,企业能够克服跨领域技术重组难题,促使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转变为正向关系,即在高技术多元化水平下,企业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2)现有研究强调,企业资源特征是影响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4, 6]。本文发现,企业既可以通过积累调用资源也能够通过优化技术重组从技术多元化战略中获得良好的绩效,从而丰富了现有研究。

(3)先前研究指出,提升技术整合能力、提供技术整合组织保障、强化核心技术能力[22]均有助于企业整合运用技术多元化技术知识。本文分析技术重组创造与技术重组再利用对技术多元化的异质性影响发现,技术重组模式与技术多元化协同匹配是企业获得较高绩效的关键,从而丰富了相关研究。

(4)本文通过引入企业科学知识搜索,进一步揭示科学知识与企业技术知识创造运用的关系。先前研究发现,科学知识搜索有助于解决复杂技术重组问题[20]。本文发现,科学知识搜索对重组整合多元化技术的积极效应,需要配合技术重组创造才能发挥,表明科学知识与技术创造运用效果的关系受企业技术重组模式的影响。

4.3 管理启示

本研究结论可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多元化决策制定提供参考。

(1)企业在技术多元化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衡量收益与成本,并借助研发骨干等专业人员评估技术重组整合的可行性,以避免盲目进行技术扩张。

(2)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加深,企业应加强研发人员、部门间协同合作,加强对异质性技术的整合运用。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组织结构、设立研发中心、组建交叉技术背景的研发团队促进研发人员参与研发项目,以加强协同合作。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跨团队、跨部门沟通机制,营造鼓励开放协作的创新氛围,加强不同技术领域研发人员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多元化技术高效融合与交叉创新。

(3)高技术多元化水平的企业,应重视对科学知识的运用,积极引进具有科研经验的技术人才,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此外,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破解技术多元化背景下跨领域技术融合难题,促进跨界交叉创新,从而实现价值创造。

4.4 不足与展望

本文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对于非上市企业与初创企业等其它类型企业,未来可借助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相关数据,进一步探究企业通过技术多元化提升自身绩效的有效方式。此外,未来可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企业技术多元化及创新活动的关系。例如,借助企业公开发的论文、产学研联盟等数据,分析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参与校企合作对其技术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GRANSTRAND O.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based firm[J]. Research Policy, 1998,27(5):465-489.

[2] QUINTANA-GARCIA C, BENAVIDES-VELASCO C A. Innovative competenc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8,37(3):492-507.

[3] LETEN B, BELDERBOS R, VAN LOOY B.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he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fir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7,24(6):567-579.

[4] CHEN Y, YANG D, LIN F. 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matter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10):1970-1975.

[5] HENDERSON R M, CLARK K 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9-30.

[6] CHIU Y, LAI H, LEE T, et al.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performanc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8,75(6):875-892.

[7] LIN C, CHANG C.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S&P 500 manufacturing firm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5,90(B):575-586.

[8] 杜玉申, 刘梓毓. 技术多元化、协作研发网络中心度与企业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38(15):74-81.

[9] HUANG Y, LEE C, TSAI H S. Do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powerful leadership affect the performanc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19,26(4):424-440.

[10] 张辽, 黄蕾琼. 技术多元化、创新开放度与企业绩效——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5):104-113.

[11] 张庆垒, 施建军, 刘春林. 技术多元化、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15,36(11):21-28.

[12] SUBRAMANIAN A M, WANG B, CHAI K. 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help or hurt small fir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re technological coherenc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9,66(3):299-311.

[13] GUO Y, ZHENG G. Recombinant capabilities, R&D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market firm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1.

[14] CARNABUCI G, OPERTI E. Where do firms' recombinant capabilities come from?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knowledge, and firms' ability to innovate through technological recombin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34(13):1591-1613.

[15] 陈静, 曾德明, 欧阳晓平. 知识重组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冗余资源与创新开放度的调节效应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 2021,35(3):23-33.

[16] 陈立勇, 张洁琼, 曾德明, 等. 知识重组、协作研发深度对企业技术标准制定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 2019,16(4):531-540.

[17] AHUJA G, KATILA R. Where do resources come from? the role of idiosyncratic situ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89):887-907.

[18] ARTS S, FLEMING L. Paradise of novelty——or loss of human capital? exploring new fields and inventive output[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8,29(6):1074-1092.

[19] CHOI H, SHIN J, HWANG W. Two fac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external technology search proces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133:41-50.

[20] FLEMING L, SORENSON O. Science as a map in technological 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89):909-928.

[21] BRUSONI S, PRENCIPE A, PAVITT K. Knowledge speci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coupling,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1,46(4):597-621.

[22] KIM J, LEE C, CHO Y.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re-technology competence, and firm growth[J]. Research Policy, 2016,45(1):113-124.

[23] SCHILLEBEECKX S J D, LIN Y, GEORGE G, et al. Knowledge recombination and inventor networks: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embeddedness on knowledge reuse and impac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1,47(4):838-866.

[24] SEO E, KANG H, SONG J. Blending talents for innovation: team composition for cross-border R&D collaboration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20,51(5):851-885.

[25] HAANS R F, PIETERS C, HE Z L. Thinking about U: theorizing and testing u-and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in strategy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37(7):1177-1195.

[26] MILLER D J.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27(7):601-619.

[27] FLEMING L. Recombinant uncertainty in technological search[J]. Management Science, 2001,47(1):117-132.

[28] YAYAVARAM S, AHUJA G. Decomposability in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usefulness of inventions and knowledge-base malleabilit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8,53(2):333-362.

[29] CHOI M,LEE C.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R&D productivity: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ore-technology competence[J].Technovation,2021,104:102249.

[30] APPIO F P, DE LUCA L M, MORGAN R, et al. Patent portfolio diversity and firm profitability: a question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101:255-267.

[31] YAYAVARAM S, CHEN W. Changes in firm knowledge couplings and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 complex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36(3):377-396.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