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权、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一个有调节的多重并行中介模型

朱艳娇1,毛春梅2

(1.河海大学 商学院;2.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摘 要:“双碳”目标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将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加大环保投入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2011—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从环保投入视角,采用有调节的多重并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呈倒“U”型关系,适度的环境分权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过度环境分权体制下的激励扭曲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促使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倒“U”型关系曲线更加陡峭,适度的环境目标约束正向调节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过度的环境目标约束促使倒“U”型曲线拐点前移。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会强化政府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作用。因此,应积极推进环境事权和管理权结构性改革,完善环境事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

关键词:绿色低碳转型;环境分权;企业环保投入;政府环保投入;绿色创新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A Multiple Parallel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Zhu Yanjiao1 , Mao Chunmei2

(1.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4,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integrate the "double carbon" goal an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oal. Enterpris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however, in practice most enterprises lack th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most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to invest a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in the early stage without satisfactory output. The market mechanism alone is unable to activat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the government incentives for the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wards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xisting studies mostly focus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goals or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but the impact of combining environmental goals with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is still unclear. Besides,researchers mostly focus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or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It is also unclear whether the constraint of environmental goals can mediat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and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o remedy the above deficiencie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and green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In the empirical test, this study selects 668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from 2011 to 2017 as the samples. On the important premise of achieving the goal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 by using the multiple parallel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Moderate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while the incentive distortion under a system with excessive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remains valid with consideration of endogene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types,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proportion of green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oportion of green utility model patent applications (0.241, -0.100). In addition, the goal constrai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makes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curve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steeper, and higher environmental goal constraint makes an earlier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The 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and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Moreover, there is a threshold effect between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put and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input o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When the levels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put and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input are high,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and vice versa. At the same time, the goal constrai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strengthens the mediating role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Thu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appropriately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in environmental affairs, improve the incentives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 and set a reasonabl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een innovation. Meanwhi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with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y can be further analyzed in future studies, and the roles of cent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lo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and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i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could be further subdivided.

Key Words Green Low-carbon Transitio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Green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2-07-26

修回日期:2022-12-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GL036);中央高校业务费项目(B220207005)

作者简介:朱艳娇(1992—),女,山东滨州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毛春梅(1968—),女,江苏南通人,博士,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管理。本文通讯作者:毛春梅。

DOI:10.6049/kjjbydc.Q2022075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08-0078-11

0 引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时期,作为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行为的重要载体,企业如何成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1]。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我国多数企业由于绿色技术滞后,前期需投入大量成本,导致绿色技术创新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仅凭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技术进步向绿色方向转变。因此,政府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尤为重要[2]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环境分权体制建设。尤其2015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颁布后,地方政府被赋予更多环境事务权[3],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要素资源配置、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对辖区内企业特别是高污染企业进行监管,从而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然而,在以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为特征的中国式分权体制下,“晋升锦标赛”会抑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机,导致环境政策扭曲[4],因而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环境事务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如何?探究上述问题,对于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个体,既是生产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主体。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企业理应担负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绿色技术研发存在外部性特征,仅依靠企业无法实现有效供给,故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绿色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环境分权、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企业绿色创新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探讨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此外,在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外部调节作用,以期为完善环境分权制度,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建议。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依据环境联邦主义理论,环境分权的本质是以分权为基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有关环境保护的财权和事权划分机制[5]。环境分权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手段,上级政府授予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6]。现有研究对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持促进论、抑制论及非线性相关3种观点。

(1)促进论。地方政府在环境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信息与成本优势[7],能够缓解资源约束,促进绿色化生产与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同时,环境分权赋予地方政府环境事务自主权,使其在管辖区域内进行试验,发挥“国家实验室”的功能,实现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创新[8]

(2)抑制论。环境分权下地方政府可能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治理[9],在“GDP崇拜症”下,环境分权可能促使地方政府降低环境标准[10],形成“逐底竞争”。由此,将扩展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空间,激励扭曲和约束不足导致企业绿色创新动机减弱。

(3)也有学者认为,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马越越和王维国[2]认为,环境分权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U”型影响,且现阶段并未跨越分权驱动创新的临界点;彭星[11]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研究发现,环境分权与工业绿色转型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

1.2 环保投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为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一方面,政府会对受环保约束的企业伸出“宽容之手”,对其进行补贴。另一方面,政府会伸出“严厉之手”,加强环境监管,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支出。因此,环保投入分为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

政府环保投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现有研究对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例如,张平淡等[12]发现,政府环保投入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可显著促进绿色技术进步;Lanjouw等[13]发现,环境技术专利数量随着环保支出增加而增加。另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环保投入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例如,陈思霞等[14]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缺乏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有效激励;李楠、于金[15]发现,政府环保补助力度过大,反而会削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环保投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范宝学、王文姣[16]发现,企业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环保投入通过改进原有设备与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有助于企业加强环保意识,进而加大环保投入。此外,企业环保投入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李楠、于金[15]发现,由于地区禀赋差异,企业环保投入对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仅限于环境分权或环保投入视角,鲜有文献将三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此外,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相关研究中,鲜有学者基于政府支持与企业投入视角,探讨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上述作用路径中的中介机制。本文重点研究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下,环境分权、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有益补充。

2 理论与假设

2.1 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

作为污染防治的重点监测对象,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绿色创新是企业减少排放、提高能效的有效举措。然而,绿色创新属于技术创新前沿领域,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承担较高的风险且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仅凭借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技术绿色化目标。因此,政府激励企业绿色创新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信息优势方,更加了解辖区内企业污染情况。自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环境分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环境事务权,有利于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监管。若赋予地方政府过低的环境管理权,地方政府就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决策距离较长等问题,进而无法对企业污染性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17]。企业容易通过瞒报、虚报等违规手段应对环境政策,难以真正实现绿色创新。因此,过低的环境分权会抑制企业绿色创新产出。

若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环境管理权,即中央政府将环境权力逐渐下放给地方政府,并将环境绩效纳入地方官员晋升考核。一方面,地方政府凭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优势,能够通过权衡地方经济、环境需求以及地方企业绿色技术与减排情况制定环境政策,从而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效率[18];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因面临更严格的环境绩效考核,会倒逼企业淘汰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通过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弥补其创新所需成本,实现双赢。因此,适度的环境分权有助于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

在中国式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拥有提拔地方官员的绝对权力,在晋升过程中,经济绩效依旧是主要考核指标。当地方政府被赋予过高的环境管理权,即中央政府将大量环境权力移交给下级行政部门时,在“GDP锦标赛”的考核方式下,地方官员出于“经济人”与“政治人”的双重考虑,侧重于追求任期内经济高速增长目标[19]。在上述背景下,地方政府偏好投资短期内见效快的项目。企业在权衡绿色创新成本投入与短期效益后,会主动迎合地方政府偏好,选择污染大但经济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由此导致企业绿色创新动力不足。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倒“U”型影响。

2.2 环境分权、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

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情况等差异较大,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加了解辖区内企业情况。因此,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方面具备更大信息优势。在环境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进行逐项竞争,对本辖区企业给予更多优惠补贴,从而促进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相较于其它激励方式,政府直接补助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政府环保投入能够使企业意识到政府环境治理的决心,激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以满足环保要求[20]。同时,政府环保投入规模能够反映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只有当政府环保投入水平较高时,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才显著。此外,制度理论认为,组织为了生存必须遵守所处环境中的规则,因而企业会迫于外界环境制度压力实施环境管理活动,进而增加环保投入。同时,波特假说表明,为了缓解环保投入带来的经济压力,企业会提高绿色创新水平以降低环保成本[21]。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分别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发挥中介作用。

2.3 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环境分权、环保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

面向“双碳”目标的转型发展,成为关乎绿色发展理念和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22]。实现“双碳”目标的源头是减碳,这一过程伴随着企业低碳升级转型[23],而绿色创新始终贯穿其中。因此,地区碳排放压力越大,企业绿色创新需求越大。当地方政府发布绿色低碳政策后,相应的绿色低碳目标会对环境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要求企业通过改变生产规模、产品和工艺等适应排污标准,或通过改良污染治理技术降低生产末端污染物排放,两者都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此时,企业往往通过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抵消严格环境标准带来的环境成本。因此,对上级政府绿色低碳政策目标的压力感知会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与关键资源配置,进而影响辖区内企业绿色创新。然而,当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进一步影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即环境治理责任在官员晋升考核中的比重大幅增加时,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发生策略性调整,如修改或隐藏本地区碳排放数据。当政府对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力度减弱时,企业更愿意将资金用于生产性项目,从而抑制绿色创新。因此,较高的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会强化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

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进程中,环境分权下地方政府作为推动地区低碳转型的责任主体和行动单元,倾向于通过财政支持[24]等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绿色创新。同时,企业为了生存会投入环保资金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即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能够强化政府环保投入或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效应。当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时,环境事权和财权下放,囿于政绩考核压力,地方政府会减少政府环保投入。此时,相较于使用清洁生产技术,企业更愿意投入少量资金对污染进行“末端治理”。因此,当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时,环境分权通过政府环保投入或企业环保投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降低。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强化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倒“U”型关系。

H4: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正向调节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综上,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研究模型
Fig.1 Theoretical research model

3 研究方法

3.1 模型设定

为验证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企业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面板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如式(1)所示。

Innovation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μZit+δi+θt+εitj

(1)

为验证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下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本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如式(2)(3)所示。

Innovation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γ3Dcit+μZit+δi+θt+εitj

(2)

Innovation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γ3Dcit+γ4(edecjt×Dcit)+γ5(edecjt2×Dcit)+μZit+δi+θt+εitj

(3)

其中,Innovationitj为企业绿色创新水平,edecjt为当期环境分权,Dcit为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力度,Z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 itj分别为企业、时间、省份,δiθt分别为企业固定效应和年度固定效应,εitj为随机扰动项。由前文分析可知,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可能存在倒“U”型影响,故将环境分权的二次项(edecjt2)纳入基准回归模型,借助环境分权、环境分权的二次项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的交互项edecjt×Dcitedecjt2×Dcit,检验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调节作用。

基于前文对环保投入中介机制的分析,为验证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分别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作用,本文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Innov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μZit+δi+θt+εitj

(4)

Mit=γ0+γ1edecjt+γ2edecjt2+μZit+δi+θt+εitj

(5)

Innov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γ3Mitj+μZit+δi+θt+εitj

(6)

其中,Mit表示环保投入,包括政府环保投入(govI)与企业环保投入(CoI)。

为进一步探究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参照Hansen[25]提出的面板数据门槛模型,本文以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为门槛变量,以环境分权为核心解释变量,揭示不同环保投入水平下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构建如下单门槛模型:

Innovitj=γ0+γ1edecjt·I(Mitγ)+γ2edecjt·I(Mit>γ)+μZit+δi+θt+εitj

(7)

其中,Mit为门槛变量,γ为门槛值, I(·)为示性函数,若括号内表达式为真,则I(·)=1,反之则I(·)=0,多门槛估计方程由式(7)扩展得到。

为验证研究假设H4,本文构建如下有调节的多重并行中介效应模型:

Innov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γ3Dcit+γ4(edecjt×Dcit)+γ5(edecjt2×Dcit)+μZit+δi+θt+εitj

(8)

Mit=γ0+γ1edecjt+γ2edecjt2+γ3Dcit+γ4(edecjt×Dcit)+γ5(edecjt2×Dcit)+μZit+δi+θt+εitj

(9)

Innovitj=γ0+γ1edecjt+γ2edecjt2+γ3Mitj+γ4Dcit+γ5(edecjt×Dcit)+γ6(edecjt2×Dcit)+γ7(Mitj×Dcit)+μZit+δi+θt+εitj

(10)

3.2 变量测度与说明

3.2.1 核心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企业绿色创新。借鉴齐绍洲与徐佳[26]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上市公司已获得绿色专利数量占其所有专利申请数量的比值(Innov)视为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已获得绿色发明专利数量占其当年所有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比值(INVInnov)与已获得绿色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占其当年所有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的比值(MUMInnov)作为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环境分权。参照祁毓等[5]的研究成果,采用中央和地方环保系统人员动态变化测算环境分权度。一方面,环保系统人员数量与机构编制是政府发挥职能的基础,环保机构人员在不同层级的分布与财政、环保职能调整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环境分权属于管理分权,人员分布能够体现环境管理的本质。结合中国环境事权划分,中央、地方环境分权及子领域分权度计算公式如下:

(11)

其中,edec为环境分权,LE为地方环保机构工作人员数量,NE为全国环保机构工作人员数量,LP为地方人口数量,NP为全国总人口数量。环境分权可进一步细分为环境行政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及环境监测分权(esd),计算方法同式(11)。 后文将LENE替换为环保监测工作人员数量,以此进行稳健性检验。

(3)中介变量: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本文将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政府对企业环境治理、节能减排项目的事前补贴、环保专项资金及环保成果奖励进行加总并取自然对数,以此衡量当期政府环保投入(govI)。对上市企业年报中企业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的环评费、排污费、绿化费,以及在建工程科目明细中脱硫脱硝项目、污水废气处理设施、余热发电、节能、清洁生产线、除尘等项目数据进行加总,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此衡量当期企业环保投入(CoI)。

(4)调节变量: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借鉴徐枫等[27]的研究成果,采用大数据文本分析法,提取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关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关键词,筛选出绿色、低碳、清洁生产等相关词语,通过人工匹配构建成自定义词典,再对上市企业年报进行分词处理,若本年度报告文本中出现词典中的词语,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0。若当年年度报告文本内容未包含低碳关键词,仅包含绿色、清洁生产关键词,则赋值为0,以此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程度的代理变量。

3.2.2 控制变量

本文控制变量主要包括:①公司成立年限(FirmAge):采用当年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加1并取对数的计算方式获得;②企业价值(TobinQ):采用托宾Q值衡量;③两职合一(Dual):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则赋值为1,否则为0;④独立董事比例(Indep):采用独立董事占董事人数的比值衡量;⑤净资产收益率(ROE):采用净利润占股东权益平均余额的比值衡量;⑥资产负债率(Lev):采用年末总负债占年末总资产的比值衡量;⑦公司规模(Size):采用公司资产总额衡量,以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

3.3 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如下:

(1)企业绿色创新。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的CPRD子库中,获取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信息,并将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2010年发布的“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进行匹配,以某项专利分类号是否在“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上作为依据,将上市公司专利分为绿色专利与非绿色专利,进一步筛选出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上述识别方法与钟昌标等[28]、王馨等[29]的研究方法一致。

(2)环境分权。通过《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全国及地方环保机构人员数量、人口规模等数据,由于《中国环境年鉴》统计的各级次环保机构人员数据截至2015年[1],故2016—2017年各省环保系统人员数量基于《中国环境年鉴》中的分项数据计算获得[30]

(3)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获得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相关数据。

(4)控制变量相关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本文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第一,剔除被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样本;第二,剔除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同时,对连续变量进行1%水平上的缩尾处理,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main variables

符号变量名NmaxminmeansdVIFInnov企业绿色创新4 67613.5490.0000.0890.314edec环境分权4 6762.1060.5090.9040.3271.04govI政府环保投入4 67627.2770.0006.1506.1921.06CoI企业环保投入4 6761.7450.0000.0210.0721.01Dc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5 7541.0000.0000.3740.4841.02Size公司规模4 67626.10519.59322.4071.2311.68Lev资产负债率4 6761.0170.0310.4430.2051.66ROE净资产收益率4 6750.397-0.6280.0670.1021.15Indep独立董事比例4 6760.6000.2810.3680.0501.01Dual两职合一4 6761.000-0.3330.2050.4041.05TobinQ企业价值4 66411.9200.8871.8871.0581.3FirmAge公司成立年限4 6763.4971.3862.7950.3341.11

注:因变量Innov不需要进行VIF检验,且VIF值小于10时说明无需担心多重共线性问题(陈强,2014)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基本估计结果

4.1.1 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

表2模型1显示,环境分权一次项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环境分权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即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上述结果表明,适度的环境分权可以有效激励企业绿色创新,过度环境分权体制下的激励扭曲会削弱企业绿色创新动力,支持假设H1

从专利类型看,表2模型2、模型3显示,环境分权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环境分权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进一步证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相对于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的技术壁垒更高,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相较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占比(0.241,-0.100),环境分权对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影响更大。

通过计算发现,环境分权与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倒“U”型关系曲线拐点分别为1.148、1.179、1.205。根据变量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当前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以促进为主。

表2 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检验结果
Tab.2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变量InnovINVInnovMUMInnov模型1模型2模型3 edec0.209* 0.316***0.241*(1.81)(3.74)(1.82)edec2-0.091*-0.134***-0.100*(-1.86)(-3.71)(-1.77)常数项-0.388*-0.335**-0.501**(-1.82)(-2.14)(-2.04)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企业固定效应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观测值4 661 4 661 4 661 0.209 30.122 40.108 9统计量2.50 6.08 2.39

注:*P<0.10,**P<0.05,***P<0.01;括号内为聚类稳健标准误,下同

4.1.2 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对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调节效应

由表3模型5可知,环境分权一次项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的交互项分别在10%、1%水平上显著为正,平方项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的交互项分别在10%、5%水平上显著为负。同时,本文借鉴Haans等[19]的检验方法,计算倒“U”型曲线中γ1γ5-γ2γ4的符号,若大于0,说明曲线拐点右移,反之则左移。γ1γ5-γ2γ4=-0.001 04<0,表明较大的环境目标压力会促使倒“U”曲线拐点左移。此时,环境分权二次项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的交互项系数为-0.016,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曲线变得陡峭。结合图2可知,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倒“U”型影响增强,支持假设H6。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回归结果与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结果一致,进一步支持本文研究假设。

表3 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Tab.3 Moderating effect test results of the constrai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goal

变量Innov模型4模型5INVInnov模型6模型7MUMInnov模型8模型9edec0.217***0.210***0.252***0.225***0.234***0.235***(3.25) (3.16) (3.05) (3.59) (3.69) (3.58) edec2-0.091***-0.086***-0.108***-0.098***-0.092***-0.093***(-3.24) (-3.02) (-3.25) (-3.45) (-3.23) (-3.03) Dc0.022***0.002 0.024***-0.039**0.035***0.039* (3.06) (1.17) (3.07) (-2.18) (3.08) (1.71) edec×Dc0.027* 0.053***-0.007 (1.66) (2.91) (-1. 20) edec2×Dc-0.016* -0.020**0.005 (-1.89) (-2.10) (1.12) 常数项-0.226**-0.227**-0.283***-0.265**-0.324**-0.322**(-2.14) (-2.11) (-3.18)(-2.34) (-2.16)(-2.12) 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企业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观测值4 661 4 661 4 661 4 661 4 661 4 661 R20.236 0 0.244 4 0.357 0 0.309 4 0.202 6 0.122 6 统计量6.02 5.52 9.21 9.05 5.74 5.11

图2 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的调节作用
Fig.2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constrai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goal

4.2 稳健性检验

表4第(1)列将环境分权替换为地区环境事务自主能力最弱的环境监测分权;第(2)列将企业绿色创新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回归;第(3)(4)列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为了避免内生性、异方差等问题,将财政分权变量作为环境分权及其平方项的工具变量,对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进行2SLS及GMM回归。IV-2SLS与IV-GMM结果显示,Andersoncanon.corr.LM检验的P值均为0,明确拒绝财政分权作为工具变量存在识别不足的原假设;Cragg-DonaldwaldF值均超过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明确拒绝工具变量存在弱识别的原假设。由此,证明工具变量选取有效。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支持本文研究假设。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Tab.4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变量FEMInnovInnovt-1(1)(2)2SLSInnov(3)GMMInnov(4)edec0.181*(1.86)edec2-0.073*(-1.76)esd0.101*(1.95)esd2-0.037*(-1.77)ECOND1.598**1.598**(2.15)(2.57)ECOND2-0.799***-0.799***(-2.84)(-2.84)常数项-0.222*-0.090*(-1.70)(-1.67)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固定效应YESYESYESYES观测值4 0614 661R20.183 60.244 40.452 10.309 4Andersoncanon.corr.122.82122.82LM检验P值[0.000 0][0.000 0]Cragg-DonaldWaldF统计量63.11963.119

4.3 中介机制检验

根据前文理论假设分析,进一步探讨环境分权何以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倒“U”型影响。本文选取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原因如下:一是考虑到政府环保补助能够匹配地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二是企业环保投入是企业短期内为应对地方环保压力作出的环保决策,企业若想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前期需投入大量环保成本。因此,本文通过多重并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假设H2、H4,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如表5~10所示。

4.3.1 一般中介检验

表5列示了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创新水平间的中介效应。根据非线性中介效应的一般分析框架,首先,由模型8的回归结果可知,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倒“U”型关系显著,满足中介效应检验要求;其次,分别检验环境分权对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系数均显著,表明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均能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且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显著部分中介效应,假设H2得到验证。相比于企业环保投入(P<0.05),政府环保投入(P<0.01)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

由表6可知,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倒“U”型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由表7可知,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倒“U”型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企业环保投入与政府环保投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并不受专利异质性的影响。

表5 机制分析结果
Tab.5 Mechanism analysis results

变量InnovgovIInnovCoIInnov模型10模型11模型12模型13模型14edec0.209***1.559***0.191***0.094***0.182***(2.96)(2.59)(2.64)(2.66)(2.64)edec2-0.091***-0.635**-0.084***-0.039***-0.080***(-3.19)(-2.50)(-2.86)(-2.74)(-2.86)govI0.011***(3.06)CoI0.281**(2.54)常数项-0.388**-2.500**-0.359**0.059-0.404**(-2.34)(-2.19)(-2.21)(-0.92)(-2.47)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企业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观测值4 6614 6614 6614 6614 6610.2290.3330.3110.2130.313统计量6.547.76.019.116.78

表6 机制分析结果(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
Tab.6 Estimation results of mechanism analysis (INVInnov)

变量INVInnovgovIINVInnovCoIINVInnov模型15模型16模型17模型18模型19edec0.316***1.559***0.298***0.094***0.292***(3.07)(2.59)(2.90)(2.66)(2.96)edec2-0.134***-0.635**-0.126***-0.039***-0.123***(-3.11)(-2.50)(-2.94)(-2.74)(-2.99)govI0.012***(3.20)CoI0.266***(3.09)常数项-0.335**-2.500**-0.306**0.059-0.351**(-2.29)(-2.19)(-2.09)(0.92)(-2.42)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企业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观测值4 6614 6614 6614 6614 6610.1220.2330.4260.1130.213统计量6.786.369.029.626.72

表7 机制分析结果(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占比)
Tab.7 Estimation results of mechanism analysis (MUMInnov)

变量MUMInnovgovIMUMInnovCoIMUMInnov模型20模型21模型22模型23模型24edec0.241***1.559***0.223**0.094***0.215**(2.73)(2.59)(2.49)(2.66)(2.45)edec2-0.100*-0.635**-0.092**-0.039***-0.089**(-1.77)(-2.50)(-2.52)(-2.74)(-2.48)govI0.012***(2.61)CoI0.284**(2.45)常数项-0.501*-2.500**-0.471**0.059-0.517***(-1.69)(-2.19)(-2.46)(0.92)(-2.72)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企业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观测值4 6614 6614 6614 6614 6610.1220.2330.4260.1130.213统计量5.276.16.337.566.09

4.3.2 门槛回归检验

由前文理论分析可知,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分别在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但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保投入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门槛条件?对此,本文通过门槛回归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在使用门槛模型前,以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为门槛变量,就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单重门槛模型为最优模型,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作为门槛变量的门槛值分别为11.783和0.014。为判断门槛值的有效性,绘制门槛估计值在置信区间的LR图,如图3、图4所示。由图3、图4可知,LR似然比检验结果与门槛区间估计结果一致。

表8 门槛检验结果
Tab.8 Results of the threshold test

变量门槛类型F值P值临界值1%5%10%门槛值95%置信区间govI第一门槛37.070 0.000 16.793 11.082 9.264 11.783 11.750 7,11.812 4双重门槛5.900 0.450 17.867 12.196 10.210 11.717 11.691 6,11.852 4三重门槛6.190 0.377 15.505 13.217 10.879 13.067 13.030 2,13.109 1CoI第一门槛84.350 0.000 17.569 14.460 11.111 0.014 0.012 2,0.013 8双重门槛5.190 0.650 20.380 13.327 11.864 0.000 0.000 1,0.000 1三重门槛4.480 0.770 19.973 14.613 12.378 0.009 0.009 2,0.009 2

图3 政府环保投入单门槛估计结果
Fig.3 Single threshold estimation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put

图4 企业环保投入单门槛估计结果
Fig.4 Single threshold estimation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input

表9报告了门槛回归结果,政府环保投入(govI)的单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当政府环保投入低于门槛值11.782 8时,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为负,且不显著;政府环保投入超过门槛值11.782 8后,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上述结果说明,政府只有加大环保投入才能促使企业意识到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从而积极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同时,我国上市企业实际得到政府环保补助的平均水平仅为6.149 8,明显低于门槛值11.782 8。上述结果说明,需进一步加大企业环保补助力度,从而激励其绿色创新。企业环保投入(CoI)的单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当企业环保投入低于门槛值0.013 7时,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为负,且不显著;当企业环保投入超过门槛值0.013 7后,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上述结果说明,只有企业环保投入达到较高水平,环境分权才能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

表9 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
Tab.9 Estimated results of the panel data threshold model

(1)门槛变量:govI门槛变量估计系数(2)门槛变量:CoI门槛变量估计系数edec·I(govI≤11.7828)-0.005 5edec·I(coI≤0.0137)-0.009 1(-0.53)(-0.89)edec·I(govI>11.7828)0.026 7**edec·I(coI>0.0137)0.445 0***(2.46)(4.00)

4.3.3 有调节的中介检验

由表10模型25可知,交互项γ4显著为正,γ5显著为负,在模型26中,政府环保投入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上述结果说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会强化政府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作用,环境目标约束越大,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倒“U”型关系越显著,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间接影响越显著。然而,没有证据表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调节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作用。本文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绿色低碳转型会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利润,从而制约企业环保投入。由此,假设H4得到部分验证。

5 结语

5.1 结论

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沪深A股668家上市公司面数据构建有调节的多重并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下,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呈倒“U”型关系,适度的环境分权有助于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过度环境分权体制下的激励扭曲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从专利类型看,相较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占比(0.241,-0.100),环境分权对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的影响更显著。

(2)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会促使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倒“U”型曲线变得更加陡峭,较高的环境目标约束会导致倒“U”型曲线拐点前移。

(3)机制分析表明,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分别在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且政府环保投入、企业环保投入的中介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此外,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约束会强化政府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表10 有调节的中介机制分析结果
Tab.10 Moderated medi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results

变量govIInnovCoIInnov模型25模型26模型27模型28edec1.407**0.157**0.100***0.131*(2.32)(2.14)(2.80)(1.79)edec2-0.567**-0.067**-0.040***-0.057*(-2.21)(-2.26)(-2.80)(-1.92)Dc-0.224-0.04460.028***-0.029(-1.56)(-1.53)(3.56)(-1.06)govI0.009*(1.82)edec×Dc0.241*0.050**-0.013**0.056**(1.92)(1.98)(-2.38)(2.35)edec2×Dc-0.109*-0.025**0.004-0.027**(-1.72)(-2.30)(1.50)(-2.58)govI×Dc0.010(1.42)CoI0.440**(2.16)CoI×Dc-0.451*(-1.65)常数项-2.423**-0.338**0.051-0.403**(-2.13)(-2.06)(0.81)(-2.46)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企业固定效应YES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YES观测值4 6614 6614 6614 661R20.2340.4130.4180.416F统计量5.636.277.647.59

5.2 对策建议

(1)积极推进央地环境事权和管理权结构性改革,充分认识地区环境分权水平与特征,对环境分权水平进行适当控制。研究结论表明,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拐点。当地方政府被赋予过高的环境管理权时,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专注发展经济,忽视短期内难以取得效果的绿色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上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责范围和支出范围。

(2)在环境分权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结合环境目标,制定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机制。根据环境分权、环保投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加强地方政府生态考核,充分发挥财政补助的激励与引导作用,从而抑制环境分权的空间负溢出效应。

5.3 不足与展望

(1)未来可深入分析企业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情境下,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2)我国环保投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中央环保投入、地方环保投入及企业环保投入在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冬洋,张羽瑶,金岳.税收负担、环境分权与企业绿色创新[J].财政研究,2021,42(9):102-112.

[2] 马越越,王维国.环境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J].中国管理科学,2021,29(12):68-80.

[3] 张凡,邵俊杰,周力.环境分权的城市绿色创新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2):83-92.

[4] 钱丽,汪美鑫,肖仁桥.异质环境分权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考虑多重中介与财政分权调节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7):136-147.

[5] 祁毓,卢洪友,徐彦坤.中国环境分权体制改革研究:制度变迁、数量测算与效应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4,31(1):31-43.

[6] 游达明,欧阳乐茜.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改革,2020,35(5):122-138.

[7] D'AMATO A,VALENTINI E. Enforce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decentralized emission trading system[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011,40(2) : 141-159.

[8] 李强,王琰.环境分权、环保约谈与环境污染[J].统计研究,2020,37(6):66-78.

[9] 宋妍,陈赛,张明.地方政府异质性与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基于中国式分权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201-211.

[10] 刘德海.环境污染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协同演化机制——基于信息传播和权利博弈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3,10(4):102-113,142.

[11] 彭星.环境分权有利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吗——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的动态空间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6,15(2):21-31,110.

[12] 张平淡,朱松,朱艳春.我国环保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126-133.

[13] LANJOUW J O,MODY A.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1996,25(4) : 549-571.

[14] 陈思霞,卢洪友.公共支出结构与环境质量: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4,25(1):70-80.

[15] 李楠,于金.政府环保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5):932-936,954.

[16] 范宝学,王文姣.煤炭企业环保投入、绿色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9,26(6):70-82.

[17] 马本,胡天贶,赵康.中国地方环境分权与制度变迁——多级分权度测算与污染治理效应评估[J].管理评论,2022,34(5):304-317.

[18] 邹璇,雷璨,胡春.环境分权与区域绿色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6):97-106.

[19] HAANS R F J, PIETERS C, HE Z L. Thinking about U: theorizing and testing U-and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in strategy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37(7):1177-1195.

[20] 朱于珂,高红贵,丁奇男,等.地方环境目标约束强度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5):106-119.

[21] PORTER M E, LINDE C V D.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22] 辜胜阻.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兼顾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6,32(4):6-8.

[23]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22,37(10):1-12.

[24] MANELLO A. Productivity growt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win-win opportunities: the case of chemical industry in Italy and German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7,262(2):733-743.

[25] 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93(2):345-368.

[26] 齐绍洲,徐佳.贸易开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4):134-144.

[27] 徐枫,潘麒,汪亚楠.“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38(1):161-175.

[28] 钟昌标,胡大猛,黄远浙.低碳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9):113-122.

[29] 王馨,王营.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6):173-188,11.

[30] 刘贤赵,杨旭,张国桥,等.碳排放空间依赖视角下环境分权的碳排放效应[J].地理科学,2021,41(9):1654-1666.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