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内涵嬗变与实证研究

尚文杰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随着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工匠精神内涵也发生了嬗变。学术界对这一嬗变的实质存在不同观点,亟需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加以澄清。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基础,分析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的嬗变动力、实质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工匠精神主题活动的960个数据样本,通过均值分析、趋势分析验证相关研究假设。结果显示,自2016年工匠精神重返公众视野以来,其内涵已发生科技向度的嬗变;在生产力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工匠精神在形态上日渐技术化和思想化,内容上逐步专业化和体系化,其实践性和时代性得到增强;然而,新时代工匠精神仍然保留着传统工匠精神的普遍适用性,上述嬗变是后者在解释学意义上的完善和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社会意识理论;解释学

The Connotation Evolu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Craftsman Spir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Shang Wenjie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new era, as the role of craftsman spir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raftsman spirit has been given new connotation and miss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correct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craftsman spir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change of craftsman spirit, but most of them start from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mode to argue that the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mode of modern society has made craftsman spirit structurally a new spiritual ethos, advocate the thorough reconstruc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re-examine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on this basi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few discourses combining norm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research confirming the transmu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onnotation from the practical aspect.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starting from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mutation dynamics and essence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the connotation transmut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has clarified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accelerated its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forces, the craftsman spir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technical and ideological in form, professional and systematic in content, and more practical and contemporary. Then, in real life, does the change of craftsman spirit conform to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collects the data of craftsman spiritual theme activit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investigat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results of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theme activities, including 5 different theme activities and 960 evaluation data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like frequency and influence of these activities. By examining the selection criteria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es that refle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selection results, the study creatively reveals the details of the evolu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with the data of craftsman spiritual theme activ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min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ent in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the craftsman spiritual theme activities and the average test results of the proportion of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 in the craftsman spiritual theme activities can prove that the craftsman spirit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mut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for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the results of 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rtion of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 in most theme activities i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which proves that this transmutation is still on going.

However, in some activities, the proportion of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 has already reached a fairly high level at the initial stage.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activities and the gradual enrichment of industries evaluated, the proportion of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 does not show further growth, proving that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the new era still retains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pirit. This shows that the transmu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mension only partially occurs, and it is th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craftsman spirit itself in the sense of hermeneutics.

In view of the above conclusion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craftsman spiri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ptimize the theme activities of innovative craftsman spirit, so as to strive for greater role of craftsman spirit i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Craftsman Spiri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ory; Hermeneutics

DOI10.6049/kjjbydc.202207064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C969: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05-0129-10

收稿日期:2022-07-15

修回日期:2022-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X004)

作者简介:尚文杰(199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协办

0 引言

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对新形势下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一般包含两个环节,一是科学技术上新智力成果的产出,二是智力成果的现实转化。实践已经证明,工匠精神对这两个环节均有明确的促进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工作者“要有工匠精神,要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指出,应广泛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加快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为民族复兴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精神特质,新的实践基础与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使命。正确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过程中工匠精神嬗变的实质,对于巩固和深化工匠精神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实践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界对其内涵转变有不同观点,甚至存在一些误读,片面化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有碍工匠精神存续和发展。因此,对工匠精神内涵嬗变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1 综述

目前,学界在工匠精神的本质规定、时代价值等方面已有一定研究积累,但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嬗变缺乏深入研究。

首先,关于工匠精神的本质规定,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制造的器物上[2],其基本内涵和突出特征是精益求精,主要内容包括“高度认同,敬业乐业”、“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3]。也有学者从历史文化角度,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3个方面:尚巧达善的工作追求、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4]。此外,由于工匠实践和科学实践同源[5],有学者对两者进行比较并总结了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如果说科学精神的内在追求是求知(Acquire),那么,工匠精神的伟大使命就是造物(Create);工匠精神被理解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6]

其次,关于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时代价值,李群等[7]认为工匠精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具有执着、专注等特质,符合R&D活动的基本要求,在科技智力成果产出中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工匠精神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也有赖于其发挥作用。当代工匠精神富有柔性的制造智慧,其个性化定制的发展方向,融入工匠智慧的再创造过程[8],以及依靠自我钻研、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动力问题、方向性问题[9]。面对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个环节,则可以大力推动制造业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破[10]。例如,在我国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中国质量工匠”以高精度、零误差、零缝隙的质量标准,成就了外海沉管隧道的“滴水不漏”[11],体现出工匠精神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强大伟力。

最后,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嬗变。随着科学取代经验、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传统工匠精神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实践。特别是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生产观、技术创新观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王英伟,2019)。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考察,必须以生产方式变革和时代要求的变化为基础,它们赋予工匠精神“重视创造创新、突显个体自主性、强调现实统一”等新内涵[12]。过去对于技能动作层面的强调在自动化时代已不合时宜,思维在新时代工匠技能的实践中日益凸显,新时代工匠精神主要由“以‘思’为生”的职业劳动者承载[13]。因此,应据此进一步探讨工匠精神的重构和回归。

综上所述,学界已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内涵变化,但既有研究通常忽略了工匠精神现代性转化中最重要的普遍性原则,还存在诸多主观化和同质化问题,一方面强调工匠精神与广大劳动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有意无意地边缘化现代生产中的体力劳动,继而在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中产生误解性的重构主张。

2 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理论分析

在新时代工匠实践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深刻改变工匠实践面貌,也促成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嬗变。具体而言,这种嬗变是在双重动因的作用下,渐进、局部地对形态和内容的发展。

2.1 嬗变动力与嬗变特点

依据不同来源,可将工匠精神嬗变动力分为由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动力和由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动力两个部分。前者是决定性因素,后者则明确了工匠精神嬗变方向并加速嬗变进程。在嬗变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实践性、时代性得到强化,人们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使命,开展创造性的运用。新时代工匠精神继承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基本内容上与传统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其在科技向度上的嬗变只是局部变化,呈现出内涵“变”与“常”的辩证统一。

首先,生产力发展是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可渗入生产力的诸要素。科学技术的创造与运用会对劳动者素质、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产生深远影响,迸发出极大的实际生产能力。正如许多学者所说,手工业是工匠实践的缘起,而现代社会生产方式革新使得工匠精神嬗变成为必然的逻辑延续。在传统社会,手工生产几乎承担了除农业外所有的生产职能。从事“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14]生产实践的工匠们,在依经验和人力征服自然的实践中逐步产生了某些共性气质,这些气质构成传统工匠精神的雏形。时至现代,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手工业,从事“造物”实践的工匠们以科学技术和“见物不见人”的机器作为新的手段,创新了工匠实践的中介和客体,而工匠精神因其对工匠实践的依赖和适应,在内涵上自然要予以科技创新和机器手段更多观照。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明确了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的方向并加速其进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2016年我国正式提出“工匠精神”,旨在鼓舞广大劳动者投身科技事业、制造事业,提升劳动者科学素养与技能水平,通过发挥工匠精神在科技和制造业顺向演进中的驱动效应[15],加快实现“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广义上的工匠精神或工匠气质已然存在,但其内涵具有不定型和自发性的特点,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在此之后,人们开始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的狭义工匠精神,一系列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和著作加速了工匠精神的理论化、知识化,赋予工匠精神可传播性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各类工匠精神主题活动相继开展,工匠精神的作用对象从物扩展至物和人,“工匠精神”“匠心品质”等概念还以文化符号形式见诸各色商厦、街头巷尾,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再次,工匠精神内涵嬗变具有渐进、局部的特点。以上两种动力对工匠精神内涵嬗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前者构成内涵嬗变的实践基础,后者构成其时代条件。一方面,科技创新在生产活动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赋予工匠实践现代性的科技禀赋;另一方面,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发展工匠精神的科技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工匠精神有了新的实践基础,即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生产实践,其在具体实践方法上与手工生产有很大不同,但两者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上仍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工匠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穿越不同时代,就在于其强调以“造物”实现人化自然的永恒追求,以及工匠在创造人化自然中无差别的能动意志。概言之,虽然新、旧实践基础在生产方式上的更替决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变化,但二者在实践主体和实践目的等方面是统一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对传统工匠精神仍有相当的继承。

2.2 嬗变实质:形态与内容

在上述嬗变动力的影响下,工匠精神在形态上逐步由社会心理上升至社会意识形式,内容上日臻稳定、系统,逐渐构成总体—部门的体系。

(1)工匠精神在形态上呈现“技术化”和“思想化”两种变化。根据社会意识理论可知,在具体的工匠实践中,工匠精神对科技创新的作用通常由社会意识形态引导、其它意识形式推动,并以工匠的社会心理作为中介发挥出来。发挥中介作用的社会心理是工匠在自身力量对象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观点、看法、习惯的综合,影响工匠的具体行为,是广义上的、原初的工匠精神,具有自发和不稳定的特点。经过人们的思维,这种心理中显效于主流意识形态目的的部分被抽象出来,加工为蕴藏稳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充实内容,当其被用于引导和派生出新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工匠心理时,这一内容就上升为更加稳固和形态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狭义的工匠精神。依照不同视角,可从两个方面把握这种形态上的嬗变。

一是工匠精神的技术化。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过程中,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现实生产,作为技术化手段驱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对科技创新而言,工匠精神的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基本特质,符合R&D实践的本质要求,广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吸引广大劳动者投身实体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第二,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机器操纵、生产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具备高超技能的工匠来完成,工匠精神贯穿始终,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技术攻关中,工匠精神能够激发工匠的主观能动性,使工匠以极致专注、精心的状态发挥潜能,从而满足生产要求。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预警机首次亮相,机身上方雷达的关键零部件就是在当时机床精度不足的情况下,工匠们依靠顽强意志和信念,通过刀具自制、大量试验、合理切削等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

二是工匠精神的思想化。随着生产实践对工匠精神能动作用的进一步证明,工匠精神逐步上升至思想化的意识形态高度,在中国社会发挥日趋重要的引领作用。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经国务院批准,中宣部将工匠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使其成为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工匠精神正式进入意识形态范畴。这一历史事件既肯定了工匠精神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也赋予了工匠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新的发展起点。在表述上,思想化的工匠精神是高屋建瓴的,正是这种留有较大解释空间的理论奠基,使工匠精神充盈着勃勃生机,有助于形成以思想化工匠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6],引领广大劳动者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2)工匠精神在内容上趋于专业化和体系化。在工匠精神普遍性和实践性形成的张力下,人们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出发,不断进行专业化建构和延伸,促进工匠精神不断深入感性现实。工匠精神内容体系建构和延伸有多种维度:在主体维度上,可以工龄、区域、层级等作为划分标准;在实践维度上,可演化出科技工匠精神、产业工匠精神、文化工匠精神、服务业工匠精神等诸多类型。工匠精神在科技向度上的嬗变,是工匠精神演化的众多方向中极为特殊且重要的一支,因为物质生产是其余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前提。人们的文化、政治实践必须以物质材料作为支撑,而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最重要的变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动力不断向科技创新过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权重加大,使得部分工匠实践成为科学技术研发与运用的实践,因而,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旨“追求卓越”在现实意义上已囊括了对卓越的科学技术及其现实化成果即卓越物质产品的追求。随之而来的还有实现卓越质变的前置环节,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积累过程在科技向度上的配套转化,使得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的感性实践中变得更为具体和细致。在近年来开展的各类工匠精神主题活动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本文按照活动开展次数较多、社会影响力较广等标准,对5类不同区域、层级主题活动的评选标准进行整理,并将关涉科技创新的内容进行摘录,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摘录的工匠主题活动中有关科技创新的部分推选标准可知,各活动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均存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明确、清晰的推荐和评选要求。“上海工匠”选树活动指出,评选对象要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在《申报审批表》中还设置了与专利统计、创新成果相关的题项。陕西省“三秦工匠”评选活动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扩展至“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要求参评者在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方面表现突出,能够掌握关键技术、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或排除重大关键技术障碍,对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作出重大贡献。在广东省“南粤工匠”学习宣传活动、河南省“中原大工匠”选树活动和全国范围内“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宣传活动的推选标准中,也有类似表述,如被推荐人要有创新开放精神、长期专注创新实践,在技术改造、工艺优化、质效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具备一流、顶尖技术水平,在我国重大战略、重大项目或重大工程中有突出贡献等。

表1 评选活动相关标准
Tab.1 Criteria related to selection activities

项目编号条目来源上海工匠 X1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关于开展2021年度“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工作的通知》X2善于解决疑难杂症、善于攻坚克难X3解决关键性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品质量明显提升X4申报表内容包含题项:是否获得专利;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专利数,外观设计专利数南粤工匠 X5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掌握本行业顶尖技术《关于开展2020年“南粤工匠”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X6有创新开放之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勇于打破陈规、善于求新求变、敢于大胆创新,积极在工作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在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关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三秦工匠 X7具备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关于推荐申报2020年“三秦工匠”的通知》X8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获得国家专利或先进操作(工作)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9在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设备使用中,掌握关键技术,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或排除重大关键技术障碍,对显著提升产品质量有重要贡献者X10领衔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师带徒等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省级以上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原大工匠X11掌握关键技术、绝招绝技,富有创新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力《关于推荐评选“中原大工匠”的通知》X12有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结合本职工作,长期专注创新实践,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X13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14领衔创办创新工作室,建立创新创造平台,发挥阵地作用,组织技术培训,推动技能等级提升X15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活动,为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激发职工创造潜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X16申报材料包括: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技术创新成果一览表及相应证书复印件;主要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成果一览表及相应的证书复印件大国工匠 X17具备世界一流、国家和行业顶尖技能水平《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启动》X18在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

3 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内涵嬗变实证分析

由理论分析可知,工匠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已然发生嬗变。但是,这一嬗变进行到了何种程度?在不同区域、层级上的表现有无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嬗变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是否会从根本上重构工匠精神?要明晰这些问题,还需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从表1中主题活动评选结果入手,通过考察推选标准和集中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在推选结果中占比情况,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中的内涵嬗变状况。

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以下简称“专利密集型产业”)最能体现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指出,专利密集型产业是“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由国民经济行业97个大类、1 381个小类中的7个大类、188个小类组成,覆盖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中的部分主体。基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类选树、宣传和表彰活动,考察专利密集型产业获评对象在总样本中的占比(x1)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分析工匠精神内涵嬗变规律。同时,考虑到文化作为工匠精神现代性转化的另一重要向度,本文将数据集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标准进行分类,以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x2)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工匠精神在科技和文化两个向度上的嬗变差异,可以呈现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内涵嬗变的独特之处。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全面转向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在各区域、层级上都已发生科技向度的内涵嬗变,各主题活动的x1水平显著高于x2

H2:随着时间的推进,工匠精神在科技向度上的嬗变仍在继续,x1具有逐年递增趋势,但工匠精神保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科技向度的嬗变并未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完全重构,x1始终小于100%。

3.1 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的整体情况分析

将5项评选活动960名获评对象的单位信息作为研究数据集,并按专利密集型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分类,相关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图1所示。

图1 按产业类型分组的获评占比情况
Fig.1 Evaluation percentages by industry types

表2 按产业类型分组的获评占比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percentages by industry types

项目类别201620172018201920202021总计上海工匠当年总样本88949810298103583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数333945534654270占比(%)37.5041.4945.9251.9646.9452.4346.31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数343029413343210占比(%)38.6431.9129.5940.2033.6741.7536.02南粤工匠当年总样本202020201010100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数689128750占比(%)30404560807050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数86530325占比(%)4030251503025三秦工匠当年总样本101020202040120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数861112122170占比(%)806055606052.5058.33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数1111105占比(%)101055504.17中原大工匠当年总样本10-30302730127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数4-1214151863占比(%)40-4046.6755.566049.61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数1-442314占比(%)10-13.3313.337.401011.02大国工匠当年总样本--1010-1030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数--87-722占比(%)--8070-7073.33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数--11-02占比(%)--1010-06.67

注:“-”表示当年未开展相关活动

首先,从专利密集型产业整体占比来看,在30个“大国工匠”样本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为73.33%,是5项评选活动中占比最高的;“三秦工匠”和“南粤工匠”次之,在120个“三秦工匠”样本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为58.33%;在100个“南粤工匠”样本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为50%;在样本量最多、行业门类更为丰富的583个“上海工匠”样本中,以及开展的五届共计127个“中原大工匠”样本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分别为46.31%、49.61%。相较于专利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分类占比(13.61%)而言,上述5项活动中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均处较高水平,都较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内涵在科技向度上的表达。

其次,从专利密集型产业历年占比来看,首届“大国工匠”和“三秦工匠”推选结果中,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均为80%,“中原大工匠”“上海工匠”“南粤工匠”次之,分别为40%、37.5%、30%,也就是说,在各类推选活动初期,仅有两个活动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超过5成。而2021年数据表明,5项活动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分别为52.43%、70%、52.5%、60%、70%,均超过50%,普遍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内涵转向。

最后,从专利密集型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占比对照情况来看,各项目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整体占比均高于文化及相关产业。“上海工匠”“南粤工匠”“三秦工匠”“中原大工匠”“大国工匠”5项评选活动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总量占比分别为36.02%、25%、4.17%、11.02%、6.67%,比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总量占比分别低10.29、25、54.16、38.59、66.66个百分点。虽然在首届评选活动中,“上海工匠”“南粤工匠”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都低于文化及相关产业,但此后的历届评选活动中,这一差异发生逆转。2017-2021年,“上海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分别高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9.85、16.33、11.76、13.27、10.68个百分点,“南粤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分别高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10、20、45、80、40个百分点。对比历届“三秦工匠”“中原大工匠”“大国工匠”样本数据,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明显高于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其中,“三秦工匠”“大国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每年都高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至少50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较文化向度而言,工匠精神在科技向度上的发展更显著。

梳理5项评选活动中数据样本所属产业类型情况,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统计量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对样本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在所有活动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整体占比均值都高于文化及相关产业,体现了科技向度上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的广泛性。“上海工匠”“南粤工匠”“三秦工匠”“中原大工匠”“大国工匠”的均值分别为46.04%、54.17%、61.17%、48.45%、73.33%,比文化及相关产业占比均值分别高出10.08、30.84、55.34、37.64、66.66个百分点。将置信区间预先设定为95%,由表4中的显著性水平可知,5项活动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小于0.05,表明5项评选活动中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均高于文化及相关产业,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验证了假设H1。同时,从整体占比、历年占比、产业占比上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国工匠发布活动”和其它区域性主题活动更有力地反映了工匠精神在科技向度上的内涵嬗变。

表3 按产业类型分组的获评占比分析结果
Tab.3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percentages by industry types

项目 产业类型样本量平均值E(%)标准偏差均值标准误差上海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646.040.0580.024文化与相关产业635.960.0490.020南粤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654.170.1910.078文化与相关产业623.330.1400.057三秦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661.170.0980.040文化与相关产业65.830.0380.015中原大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548.450.0910.041文化与相关产业510.810.0250.011大国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373.330.0580.033文化与相关产业36.670.0580.033

表4 按产业类型分组的获评占比分析(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Tab.4 Analysis of the percentages of evaluated products grouped by industry types(independent sample test)

项目方差方差方程Levene检验FSig.t均值方程t检验自由度Sig.(双侧)平均差标准误差差值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上海工匠A0.0120.9143.23510.0000.0090.1010.0310.0310.170B3.2359.7200.0090.1010.0310.0310.170南粤工匠A1.3230.2773.18910.0000.0100.3080.0970.0930.524B3.1899.1810.0110.3080.0970.0900.526三秦工匠A1.3670.27012.90410.0000.0000.5530.0430.4580.649B12.9046.4420.0000.5530.0430.4500.657中原大工匠A10.5410.0128.9268.0000.0000.3760.0420.2790.474B8.9264.6160.0000.3760.0420.2650.487大国工匠A0114.1424.0000.0000.6670.0470.5360.798B14.1424.0000.0000.6670.0470.5360.798

注:A表示假设方差相等,B表示假设方差不相等

3.2 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内涵嬗变趋势分析

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内涵嬗变是其历时性变化趋势的逻辑延续,而变化趋势本质上由历史上连续的时点构成,分析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对内涵嬗变进行预测。对于变化趋势分析,本研究采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17-18]检验法,它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法[19],主要用于检验时间序列中样本呈现的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20],能有效识别和探索性地分析某一门类样本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gn(pj-pk)为指示函数,pjpk分别表示门类x的样本占比在某年度和上年度的取值,当pj>pk,sgn(pj-pk)=1时,表示占比随时间发展存在正差异;当pj<pk,sgn(pj-pk)=-1时,表示占比随时间发展存在负差异;当pj=pk或由于pjpk无取值导致无法比较二者差异时,sgn(pj-pk)=0。因变量S(x)表示正差异的数量减去负差异的数量,若S(x)>0,则表示x门类的样本占比随时间不断提高,反之表示x门类的样本占比随时间不断下降。

本文在Python语言环境中进行曼—肯德尔检验法的编程和运算,对不同活动数据中的专利密集型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按产业分类的时间序列检验结果
Tab.5 Time series test of samples by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类别项目上海工匠南粤工匠三秦工匠中原大工匠大国工匠专利密集型 M-K指数E[S]1313-813-2Sig.0.020.020.160.020.54文化及相关产业M-K指数E[S]5-8-11-8-2Sig.0.450.180.040.180.54

将置信区间预先设定为95%,结果显示,“南粤工匠”“上海工匠”“中原大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的M-K指数E[S]均为13,呈现显著递增趋势,显著性水平Sig.均为0.02,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南粤工匠”“上海工匠”“中原大工匠”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在时间序列上没有呈现出变化趋势。“三秦工匠”专利密集型产业样本占比在时间序列上呈下降趋势,但显著性水平Sig.为0.16,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同时,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占比呈下降趋势,M-K指数E[S]为-11,且显著性水平Sig.为0.04,具有统计学意义。由“大国工匠”样本数据占比可以发现,专利密集型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样本数据在时间序列上均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显著性水平Sig.为0.54,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利用曲线估计分析法,对已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上海工匠”“南粤工匠”“中原大工匠”3项活动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进行时间序列上的曲线拟合,拟合方式包括线性和多项式(二次项)。拟合程度R2的值越接近1,表示该模型拟合效果越好。结果如表6、图2所示。

图2 专利密集型产业数据占比趋势
Fig.2 Proportion trends of patent intensive industry data

表6 模型汇总与参数估计值
Tab.6 Model summary and parameter estimates

项目方程模型摘要R2Fdf1df2Sig.参数估计值常数b1b2上海工匠 线性0.79015.026140.0180.3630.028多项式(二次项)0.8548.769230.0560.3130.066-0.005南粤工匠 线性0.88029.468140.0060.2070.096多项式(二次项)0.89112.254230.0360.1400.146-0.007中原大工匠线性0.93643.608130.0070.3180.056多项式(二次项)0.96225.530220.0380.3730.0080.008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知,“上海工匠”“南粤工匠”“中原大工匠”中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的二次项模型拟合优度R2值分别为0.854、0.891、0.962,均高于线性模型的R2值,表明二次项模型对这3项活动中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趋势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在不同活动中,“中原大工匠”二次项模型的参数估计值b1为0.008,曲线开口向上,表明时间序列上工匠精神与科技领域的转向正相关,且斜率逐渐增大。“南粤工匠”“上海工匠”二次项模型的参数估计值b1分别为0.146和0.066,且二者的曲线开口向下,说明评选活动初期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增速较快,“南粤工匠”这一指标值一度达到80%,但随着评选活动的愈益成熟、样本数据类别的逐年丰富,其增速有所放缓。

综上,大部分主题活动数据显示,工匠精神内涵在科技创新中的嬗变仍在继续,但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尚未达到100%,没有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彻底重构。具体考察“三秦工匠”评选活动和“大国工匠”宣传活动的数据也不难发现,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在活动之初便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并未进一步增长。这表明,工匠精神自2016年重返公众视野以来,已然发生科技向度的内涵嬗变,但在其社会性的具体实践中,工匠精神的普遍性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验证了假设H2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出发,分析了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工匠精神的嬗变动力、嬗变实质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5项工匠精神主题活动的960条评选数据,通过均值分析、趋势分析等验证了研究假设,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生产力发展是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的根本动力,主流意识形态明确了工匠精神的嬗变方向并加速了嬗变进程。在两种动力的作用下,工匠精神在形态上日渐技术化、思想化,内容上逐步专业化、体系化,其实践性和时代性得到增强。

(2)工匠精神主题活动在评选标准上突出科技创新内容,结合专利密集型产业在工匠精神主题活动中的占比均值检验结果可知,工匠精神已然发生显著的科技向度嬗变。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大部分主题活动中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显著递增,说明这种嬗变过程仍在继续。

(3)在部分活动初始阶段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就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但随着活动的深入,获评对象的行业来源逐渐丰富,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并未展现出进一步增长趋势,说明新时代工匠精神仍然保有传统工匠精神的普遍适用性,上述嬗变是解释学意义上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完善和提升。

4.2 研究启示

(1)分类阐释工匠精神的科技向度内涵。工匠精神已然发生科技向度的内涵嬗变,科学地认识其本质规定,特别是就科技创新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分类阐释,是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科技创新实践中承担不同分工的主体而言,体现工匠精神的方式有所不同,人们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把工匠精神和某类成果片面地等同起来,不能大而化之。譬如在科技管理活动中,工匠精神的积极影响首要表现为管理者领导力提升、活动践行者工作力激发[21]以及企业资本资源盘活[22];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工匠精神的现实化集中体现为研究者理论分析能力提升以及论文和专利产出增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技能人才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技术难题的攻关。

(2)加快推进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实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科技向度内涵嬗变的归宿,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工匠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人才,而工匠精神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优势。工匠精神对量变的强调和质变的追求以及对两者因果关系的践行证明,其能够涵养科技人才潜心奋斗、攻坚克难的优良品质和坚定信念。因此,要广泛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中讲好科技工匠故事、树立科技工匠典型,加强融入工匠精神理念的教育举措,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后备力量。二是以工匠精神促进科技创新。把工匠精神细化为可操作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将劳动者敬业、专注、细致、求精的品质,对学生和徒弟的培养效果,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贡献等内容纳入科技工作者考评体系,促使科技工作者像工匠般严谨、精益地开展科技实践,产出更多优秀、先进的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结合经济社会客观实际,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与国家战略意志统筹起来,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优化创新工匠精神相关主题活动。基于目前已开展的主题活动,从多层级、多行业、多种规模的思路对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机制优化。一是推进评选活动多层级发展。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市场主体都可有意识地举办相关活动,促进工匠在各单位中的广泛分布,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参与更高级别的交流活动,立足于工匠精神普遍性和实践性辩证统一的本质特征,发挥工匠群体中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二是推进评选活动多行业发展。在工匠精神各类评选活动中,既要坚持强化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如在抗击疫情、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家战略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也要为文化、服务等行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主体提供相对独立的评选空间,通过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中实现特色发展,使工匠精神的现实化过程服务于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向度,倡导科技与生活融合,避免工匠精神发展的单一化。三是兼顾多种规模的主体。在现有评选活动中,一些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工匠群体和个人难以享受单位推荐机制带来的便利,但在工匠精神的宏观叙事中,他们的事迹是十分直观和鲜活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关评选活动有必要开辟专门赛道,拉近工匠精神与公众距离,使工匠精神成为全民性的特质,以深厚的群众基础支撑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尚存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研究视角上,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出发,管窥了工匠精神从抽象到具体、从零散到稳定的嬗变过程,但对工匠精神内涵嬗变的分析还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展开,或在高技术制造业、工程科技等具体领域中展开。此外,对于工匠精神在嬗变过程中与科学家精神等其它精神特质的关系,也可以专题形式纳入进来。其次,在数据来源上,部分评选、宣传、表彰活动具有较强地域性,它们本质上服务于区域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以农业和文化产业等为主、不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区域而言,本文研究结论还不足以尽数反映这些地区工匠精神科技向度嬗变的细节特征。此外,相关活动多为各级工会组织牵头举办,一些未进入工会组织的工匠群体未被纳入研究视野,因此,本文样本在地域和群体上的局限性可能一定程度影响研究结论普适性。针对这些问题,未来可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和数据来源,通过问卷、半结构化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完善,以期更系统、客观地澄明工匠精神嬗变过程及其结果,为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坚实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002).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28(6):6-10.

[3] 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28(10):36-40,85.

[4] 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33(5):92-97.

[5]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9.

[6]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54-59.

[7] 李群,蔡芙蓉,张宏如.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关系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全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2):45-54.

[8] 杨子舟,杨凯.工匠精神的当代意蕴与培育策略[J].教育探索,2017,37(3):40-44.

[9] 樊增强.中国科技创新短板的表现、原因及其弥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4):21-27.

[10] 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54(10):25-27.

[11] 佚名.管延安:从“超级工程”走出来的“大国工匠”[J].中国质量,2019,40(9):14-16.

[12] 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33(1):75-81,113,157.

[13] 叶龙,王蕊,唐伟.以“思”为生:技能的本质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4):125-132,202.

[14]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15] 马永伟.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东南学术,2019,32(6):147-154.

[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

[17] MANN H B.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J].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45,13(3):245-259.

[18] KENDALL M G. Rank correlation methods[M]. London: Charles Griffin, 1970:19.

[19] SULAIMAN N H, KAMARUDIN M K A, MUSTAFA A D, et al. Trend analysis of Pahang river using non-parametric analysis:Mann Kendall's trend test[J]. Malaysi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s, 2015,19(6):1327-1334.

[20] HUSSAIN M, MAHMUD I. Py-Mann Kendall: a python package for non parametric Mann Kendall family of trend tests[J]. The Journal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2019,39(4):1556.

[21] 刘园园,刘平清,杨征,等.精神领导对员工工匠精神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2,44(2):102-116.

[22] 唐国平,万仁新.“工匠精神”提升了企业环境绩效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5):81-93.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