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黄 艳1,岳一铭1,周洪宇2

(1.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高校创新驱动力是高校开展科研投入、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协作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以及与高校科研体制、政府创新政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提升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为了客观全面地呈现出中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高校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采用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高校创新数据,编制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高校科技创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更显著;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驱动作用,但制度创新的驱动作用较弱。

关键词:高校创新驱动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The Impact of China's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on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uang Yan1, Yue Yiming1 , Zhou Hongyu2

(1. School of Law and Bussiness,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As a key part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original innovation in high-tech field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s a system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formed by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research investment, knowledge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of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innovation policies. The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ill not only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future innovation mode or behavior choice of universities,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policy significance for each region to chang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y relying on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However, most existing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3 aspects: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level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 and there are few literatures that brought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So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such as unclear concepts, imper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in-depth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Only by solving these problems can we provide a stro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Therefore the study clearly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connotation, it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tak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as the core, and evaluates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of 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By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dex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 the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of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t i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dex in most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have been improved dramatically, but the index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sti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astern regions. The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driving effect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ut the driv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the main marginal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s clearly defined, which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connotation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Secondly,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to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and it can pres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 China more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Finally, it scientifically evaluates the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ffect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ach reg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Key Words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Regional Economy;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2-04-06

修回日期:2022-07-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BIA200186);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2021ZA03)

作者简介:黄艳(197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创新;岳一铭(1995—),男,河南郑州人,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创新;周洪宇(1958—),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2204007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10-0079-11

0 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了坚持“四个面向”,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工作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战略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在驱动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为高校未来创新模式或行为选择提供经验证据,而且对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十三五”以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不仅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且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不断提速。然而,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12位,其中科技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4位,制度创新指数仅排在全球第61位。由此可见,我国制度创新建设较为滞后,与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致使我国创新活力总体不足、创新成效不显著。2016年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驱动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机制[1],并深刻认识到制度创新建设的不足。纵览当前有关高校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鲜有文献将高校制度创新纳入分析框架,因此无法为加强高校制度创新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创新驱动力和充分发挥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综上,本文认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界定高校创新驱动力并对其展开科学测度。当前,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创新一直以来被视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那么究竟该如何充分发挥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呢?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有益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探究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高校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在于:①对高校创新驱动力概念进行明确界定;②构建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科学测度;③全面评估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深入揭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1 文献综述

1.1 高校创新驱动力

自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学术界围绕创新驱动内涵展开了广泛探讨。有学者指出,创新驱动即科技创新产生的效益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方式[2]。也有学者认为,创新驱动是依靠知识、制度等无形创新要素实现对资本、资源等有形传统要素的重新组合,最终实现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3]。2016年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变革,要坚持“双轮”驱动,即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相互协调、持续发力[1]。此后,部分学者开始对创新驱动力内涵进行探讨。刘思明等[4]认为,创新驱动力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促进经济高端化的系统动力;杨浩昌等[5]认为,创新驱动力不仅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驱动力,同时也是一种以制度创新为延伸的驱动力。然而,现阶段鲜有关于高校创新驱动力内涵的研究,已有文献多是基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视角对高校创新驱动力内涵进行阐释。

1.2 高校创新驱动力测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涌现出大量运用创新系统理论开展创新能力测度的研究[6-8]。然而,此类研究忽视了对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客观反映创新驱动发展全貌[9]。由此,学者们开始围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双轮”驱动下的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国家、省域层面展开测度研究[4-5]。目前,有关高校创新驱动力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则较为丰富。早期研究者主要以创新要素投入与产出为核心指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创新基础、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以全面展现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运行效果[10]。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因此在评价时将高校协同创新水平列为测度指标。

1.3 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

除创新驱动力测度外,创新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效应也是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11-13],但是目前主要聚焦于与高校创新驱动力密切相关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Feldman[14]最早提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源于知识溢出效应;李文辉等[15]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贡献率均与区域GDP增长存在线性关系;李燕[16]发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罗志红和熊志琴[17]指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显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1.4 研究述评

综观以往文献可以发现,前人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界定、水平测度及其经济发展效应分析,关于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研究仍然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晰、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以及经济发展效应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高校创新驱动力概念,认为高校创新驱动力是高校开展科研投入、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协作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以及与高校科研体制、政府创新政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以2012—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编制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对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2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设计

结合高校创新驱动力概念,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以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1)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价值链理论指出,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分解为要素整合、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个缺一不可的阶段[18]。协同创新理论提出,高校创新过程离不开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的参与和协作[19]。由此,本文认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通过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结合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有效利用和配置各种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以及与其他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进而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能力。该能力由创新资源、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4项指标所组成。

(2)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强调,制度安排和政策因素对知识形成、利用及扩散具有重要作用[20]。科研体制改革有助于高校获得更加自由的创新氛围、更加宽松的创新条件,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创新效率[21]。创新政策出台有助于改善高校创新外部环境,进而为高校内部制度变迁创造条件[22]。由此,本文认为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是高校通过制定或改革科研制度,或在地方创新政策影响下通过优化科研环境,使自身不仅能够在科技活动中获得额外收益,降低交易成本,还能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活力,进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该能力可分解为高校科研体制和区域创新政策两个维度。

图1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模型
Fig.1 Model of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模型,并进一步结合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以及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构建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测度我国不同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水平,如表1所示。为使不同区域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主要采用比例性指标,也包括少量规模性指标。

表1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权重指标属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72.06)高校创新资源(17.99)单位高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3.77正指标高校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比重(%)1.77正指标高校R&D支出占全国高校R&D支出比重(%)3.59正指标高校R&D经费支出占区域GDP比重(%)4.24正指标单位高校R&D项目数(项)2.62正指标单位高校R&D机构数(个)2.00正指标高校知识创新(21.16)单位高校学术论文发表数(篇)3.93正指标国外学术刊物论文发表数占比(%)1.20正指标单位高校科技著作出版数(部)2.52正指标单位高校专利授权数(件)4.69正指标单位高校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数(项)5.30正指标单位高校国家级项目验收数(项)3.52正指标高校成果转化(18.70)单位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项)3.81正指标单位高校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万元)5.65正指标单位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项)3.75正指标单位高校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万元)5.49正指标高校协同创新(14.21)单位高校国际合作派遣及接受人次(人次)3.15正指标单位高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次)3.05正指标单位高校区域科技论文合作次数(次)3.55正指标单位高校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万元)4.46正指标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27.94)高校科研体制(10.57)高校科研制度支持R&D活动(S)2.55正指标高校科研制度支持R&D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S)2.73正指标高校科研制度支持知识转移与技术扩散(S)2.64正指标高校科研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④2.65正指标区域创新政策(17.37)区域创新政策对研发人员的吸引力(S)2.72正指标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数(个)2.91正指标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在孵企业数量(个)2.21正指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占区域GDP比重(%)2.60正指标地方政府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3.22正指标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3.71正指标

注:①S代表调查性指标,数值范围在0~10之间;② 单位高校R&D人员全时当量=某区域所有高校R&D人员全时当量/该区域高校数量,其它涉及单位高校的指标均参照该计算方式;③ 评价指标中涉及的高校均为普通高校;④ “高校科研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指标利用区域高校专利申请数量进行测度

2.2 研究方法

考虑到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测度是一个具有动态时序特征的多指标决策问题,本文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method, VHSD)对2012—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1)标准化处理。为消除不同指标计量单位非一致性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采用极值处理法。假设评价对象存在n个省域S1,S2,…,Sn,每个省域存在m个指标x1,x2,…,xm,且按时间顺序t1,t2,…,tq构成面板数据,Xij(tk)为省域Si的第j项指标在tk时的标准化数据。采用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

(1)

其中,分别为第j个指标在所有时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权重确定。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是通过Xij(tk)提供的信息确定指标权重,在纵横向上拉开各省域档次的方法。首先,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2)

各省域在纵横数据Xij(tk)上的整体差异可以通过Yi(tk)的总离差平方和σ2表示。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

(3)

其中,i=1,2,…,n;j=1,2,…,m;k=1,2,…,q,Hm×m阶对称矩阵。矩阵H的最大特征值λmax(H)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向量ω,此时σ2取值最大,将权重向量ω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系数ωj,赋权结果如表1所示。

(3)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计算。将权重系数ωj代入式(2),利用逐级加权法对三级指标进行加权汇总,分别计算各省域高校创新驱动力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及综合指标得分。

2.3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为了考察自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建设情况,将数据区间定格在2012—2021年,并选取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创新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一些省域在个别年份存在数据缺失问题,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插补。

3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测度与分析

3.1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测度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2012—2021年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进行测算,指数变化和排名变化参照2012年,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及变化情况
Tab.2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dices, rankings and changes of universities in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省/市/自治区2021年综合指数2021年排名指数变化排名变化省/市/自治区2021年综合指数2021年排名指数变化排名变化北京75.42 15.38 0吉林25.71 17-3.69 -3上海69.30 24.01 0河南23.65 18-2.11 -2江苏64.19 32.67 0河北22.32 194.00 -1广东57.54 42.70 +1江西21.50 206.81 +3湖北53.23 50.84 +1内蒙古20.65 210.78 -3浙江52.12 6-3.24 -2山西18.03 221.17 -2山东48.27 76.42 +2广西17.75 232.39 -1四川45.20 85.28 +2云南12.07 246.89 +5陕西43.99 90.58 -2贵州11.59 256.09 +3湖南40.71 1011.54 +5海南11.36 266.24 +4安徽37.61 114.10 +2新疆10.51 272.53 -2辽宁35.21 12-7.05 -4甘肃7.08 28-7.02 -4天津33.76 13-4.11 -2宁夏6.40 29-0.55 -3福建28.87 1411.01 +5青海6.20 300.64 -3重庆27.13 1511.04 +6西藏6.16 311.81 0黑龙江26.55 16-7.34 -4

3.2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发展水平分析

由表2可知,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显著高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1年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地区全部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其中,华东地区4个,华中地区2个,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1个。北京、上海和江苏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位列前三名,其综合指数得分均大于60,在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排名中优势明显。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高校的创新驱动作用,依托强大的高校科研实力和完善的制度支持体系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建设上表现突出,成为高校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贡献力的地区。排名后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宁夏、青海和西藏,其综合指数得分均小于7。

与2012年相比,近75%地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有不同程度提升,且有10个地区的增幅达到5分以上,其中,湖南、重庆、福建、云南和江西在观察期内分别提升了11.54、11.04、11.01、6.89和6.81分,说明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这些地区开展的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行的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黑龙江、辽宁和甘肃是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滑坡较严重的省份,综合指数降幅超过7,排名也出现较大程度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高校的制度创新水平显著退步。由此,本文认为高校只有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与区域科技政策创新实现同步耦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才能全面促进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更加直观地刻画我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演化趋势,借助ArcGIS10.2软件,分别以2012年与2021年为时间断面,以两个年度的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及其一级指标得分作为观测指标,生成我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空间分异图,具体见图2和图3。

图2 2012年中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异情况
Fig.2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 2012

图3 2021年中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异情况
Fig.3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 2021

4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在科学测度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的同时,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在新测度框架下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如何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拟利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 DLI)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对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的影响,考察高校创新驱动力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效应。

4.1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gional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HQD)水平。目前,学界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基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新发展理念两种视角。前项研究主要以单要素指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23-26]。但也有学者提出,单要素指标不能揭示高质量发展全貌,需要构建多维复合评价体系[27]。因此,相继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建构,弥补了单一指标的局限性[16,28]。后项研究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9]。此类评价兼顾多维性与时代性,但由于这些理念都属于规范性价值判断,其内涵和外延缺乏清晰界定[30]

借鉴以往研究,本文基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选取多维复合评价指标进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并以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作为代理变量。该指数由国家统计局编制,涵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与公众评价6大维度、42个观测点,能够科学全面地衡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RUInno)。由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technology, RUInnot)和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institution, RUInnoi)组成。其中,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由高校创新资源(RUInnot1)、高校知识创新(RUInnot2)、高校成果转化(RUInnot3)和高校协同创新(RUInnot4)4项指标构成;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由高校科研体制(RUInnoi1)和区域创新政策(RUInnoi2)两项指标构成。

(3)控制变量。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政府引导、对外开放和信息化是除高校创新驱动外可能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由此,在考察高校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上述4项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应对遗漏变量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人力资本水平(Edu)用区域高校在校生人数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衡量;政府引导水平(Gov)用地方政府一般预算内财政支出占区域GDP比重测度;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区域进出口总额占区域GDP比重表示;信息化水平(Inf)用区域人均邮电量表示。

4.2 计量模型设定

考虑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高校创新驱动效应的滞后性,以及高校创新驱动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选取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滞后一期的观察值,以控制其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关联性。同样,控制变量也采取滞后一期形式。最终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lnRHQDit=α0+α1lnRUInnoit-1+φlnXit-1+λt+μi+εit

(4)

其中,RHQDit表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i为各省市自治区,i=1,2,…,31;t表示年份,t=2012,2013,…,2021。α0为常数项;RUInnoit-1为滞后一期的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Xit-1为滞后一期的控制变量。α1φ分别表示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λt表示不因个体异质性变化的时间效应,μ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考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在式(5)中加入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与是否为东部地区的交互项lnRUInno×eastdum,并对其系数进行参数估计。具体计量模型如下:

lnRHQDit=α0+α1lnRUInnoit-1+α2lnRUInnoit-1×eastdum+φlnXit-1+λt+μi+εit

(5)

除检验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外,本文还进行了一级和二级分项指数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深入探究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计量模型比照式(4)、式(5)。

4.3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利用2012—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式(4)-式(5)进行估计,并分别对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BP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以确定模型选取。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显著优于其它两种模型,但鉴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仅考虑了个体效应,没有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残差相关性,可能导致结果存在较大偏误,因此在模型中加入时间效应。最终,本文选择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分析,以减少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第1列结果可以看出: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159,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证实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对此,本文认为可能的解释是,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是由高校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也是在二者的双轮驱动下获得提高的。其中,高校制度创新所营造出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有利于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产生,而且有利于发现既有制度不足并为区域创新打破制度壁垒,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与有力保障,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本文还发现人力资本、政府引导和信息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均显著为正,而对外开放的作用不显著。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水平的政府引导有利于提高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兼顾效率与公平意义深远;信息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而且能够通过变革企业商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国内大循环,逐步降低了对外资、外贸的依赖程度。

表3 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和制度创新能力指数回归结果
Tab.3 Regression results of region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dex,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变量(1)(2)(3)(4)(5)L.lnRUInno0.159***0.035*(8.57)(2.24)L.lnRUInnot0.106***0.135**0.213***(4.11)(3.25)(1.08)L.lnRUInnoi0.062***0.0580.142**(5.36)(0.96)(5.45)L.lnRUInno×eastdum0.326**(6.78)L.lnRUInnot×eastdum0.331**(5.44)L.lnRUInnoi×eastdum0.284*(3.93)L.lnEdu0.155***0.287**0.277*0.124**0.056**(2.31)(3.28)(4.70)(3.62)(2.26)L.lnGov0.224**0.311***0.014**0.098**0.357*(3.56)(2.08)(2.99)(1.97)(3.41)L.lnOpen0.0880.0560.0140.0730.039(0.98)(1.74)(0.12)(0.45)(1.42)L.lnInf0.079**0.041***0.085***0.109*0.123***(2.51)(4.23)(3.43)(5.77)(1.45)constant20.36***15.49***31.24***18.15***24.34***(67.53)(124.53)(166.78)(104.52)(98.52)省份固定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YesYesYesYesYesR20.9850.9760.9420.9570.934N310310310310310

注:L.表示变量滞后一期的观察值;***、**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z值;N表示样本观察值的个数。下同

由表3第2列可知,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的弹性系数比制度创新能力的系数更大。该结果证实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纳入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测度是必要的,也显示出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第3列中,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与是否为东部地区的交互项lnRUInno×eastdum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弹性系数为正,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更显著。同样,第4列和第5列也显示出类似结果。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不同地区发展起点差异导致的,东部地区享改革开放之先机,在集聚创新资源和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早于并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基础薄弱,人才资源稀缺,导致高校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均较低,未能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各二级分项指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由于各二级分项指数间存在较高相关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将各二级分项指数逐次引入回归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第1—4列来看,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二级分项指数中,高校创新资源、高校成果转化和高校协同创新对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加大人力、研发经费和平台项目等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加快以专利与技术转让为主要形式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速度、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促进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等举措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知识创新的估计系数为0.024,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可能是由现阶段高校知识创新产出与市场需求错配所致。表4第5—6列显示,高校科研体制和区域创新政策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健全的科研体制和积极的创新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激励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各控制变量估计系数的变化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与表3相比均未发生较大变化。

表4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各二级分项指数回归结果
Tab.4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second-level sub-indices under the indicators of region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变量(1)(2)(3)(4)(5)(6)L.lnRUInnot10.052***(3.21)L.lnRUInnot20.024(0.85)L.lnRUInnot30.079***(2.77)L.lnRUInnot40.035***(4.62)L.lnRUInnoi10.027*(2.91)L.lnRUInnoi20.032**(2.15)L.lnRUInnoi0.113***0.082***0.139***0.146***(4.36)(2.87)(5.15)(7.99)L.lnRUInnot0.233***0.150***(11.74)(8.31)L.lnEdu0.026***0.059**0.015***0.088***0.043**0.070*(1.99)(4.67)(8.13)(6.56)(2.25)(2.36)L.lnGov0.098**0.120***0.200***0.175*0.072***0.104**(4.58)(6.13)(7.41)(4.89)(2.50)(5.61)L.lnOpen0.0650.0440.0590.0780.0920.074(1.58)(0.47)(0.51)(0.66)(0.70)(1.65)L.lnInf0.045**0.042***0.039***0.026**0.057***0.081***(2.81)(3.98)(3.12)(4.23)(2.22)(2.74)constant10.14***15.29***10.54***12.37***13.66***11.49***(102.31)(127.27)(159.54)(114.88)(84.52)(97.63)省份固定Yes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YesYesYesYesYesYesR20.7220.6790.8150.6940.7180.685N310310310310310310

4.4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从3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目前学术界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常用代理变量,因此替换原被解释变量,并对模型重新估计;其次,考虑到熵权法是计算指数得分较为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使用该方法对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进行重新测度和模型估计;最后,由于各省市自治区在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上差异较大,对所有连续型变量都进行5%水平下的Winsorize处理后再重新估计模型,以避免数据异常值对参数估计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所有模型在不同情形下的实证结果与此前结果表现出一致性,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稳健性。受篇幅所限,稳健性检验结果备索。

4.5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机制分析

进一步探究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考虑到高校科技创新为新制度形成提供技术保障、扩大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边界[32],同时,高校制度创新能够通过提供确定性规则,降低微观个体交易费用,有效激发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由此判断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具有较好的协同互动关系。为深入分析二者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协同驱动机制,将二者的交互项lnRUInnot×lnRUInnoi纳入模型中,具体见式(6)。

lnRHQDit=α0+α1lnRUInnotit-1+α2lnRUInnoiit-1+α3lnRUInnotit-1×lnRUInnoiit-1

+φlnXit-1+λt+μi+εit

(6)

同时,为考察上述协同驱动机制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加入其与是否为东部地区的交互项lnRUInnot×lnRUInnoi×eastdum。模型参照式(6)。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由表5第1列可知,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与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指数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为0.256,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协同驱动效应,论证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双轮”驱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由表5第2列可知,这种协同驱动机制在东部地区的估计系数为0.054,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驱动机制更加成熟有效,同时也印证了前文提出的东部地区高校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更显著的结论。

为进一步探究在高校科技创新发挥作用过程中制度激励的必要性,对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各二级分项指数与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指数是否存在互补效应进行检验,受篇幅所限,检验结果备索。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影响,沿用逐次引入各二级分项指数的方式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各二级分项指数与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指数均存在显著互补关系,证实了制度创新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本文进一步计算高校创新资源、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的偏导数,获取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的制度创新能力指数门槛值,分别为12.25、19.37、24.50、15.16,即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各二级分项指数只有在制度创新能力指数跨越以上相应门槛值后,才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研究发现,成果转化作用的制度创新门槛最高。这可能是由于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微观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往往需要兼顾商业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卓越人才培养的反哺效益。因此,本文认为良好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创新目标实现,不断激发高校创新活力,凸显制度建设在高校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表5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与区域高校 制度创新能力指数交互效应的回归结果
Tab.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region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and region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dex

变量(1)(2)L.lnRUInnot0.1450.157(0.62)(1.16)L.lnRUInnoi0.1030.095(1.72)(0.25)L.lnRUInnot×L.lnRUInnoi0.256***0.183**(4.81)(5.93)L.lnRUInnot×L.lnRUInnoi×eastdum0.054***(2.58)L.lnEdu0.057*0.052**(1.58)(1.63)L.lnGov0.105**0.113***(5.12)(5.24)L.lnOpen0.0800.074(0.42)(0.43)L.lnInf0.045***0.049***(3.26)(3.33)Constant13.47***12.12***(85.34)(80.48)省份固定YesYes年份固定YesYesR20.8750.912N310310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高校创新驱动力概念的界定,构建了以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为核心的2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和30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编制了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对2012—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展开评价。通过考察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对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的影响,深入分析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显著提升,但中西部地区指数仍显著低于东部地区,且无论是东部地区高校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还是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项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均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第二,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高校科技创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更显著。研究发现,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和制度创新能力指数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制度创新能力更显著。

第三,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驱动作用,但制度创新的驱动作用较弱。研究显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及其二级分项指数与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指数的交互项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由于高校制度创新较滞后,导致高校科技创新的部分二级分项指数在发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时的制度创新门槛较高,表明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国家战略和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紧迫。

上述研究结论对有效发挥高校创新驱动力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校创新驱动力提升步伐,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创新驱动力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制定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政策。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上的交流及合作,促进高校制度创新经验复制与推广,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高校创新驱动力差距,充分发挥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2)稳步提升高校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加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校应坚持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放在发展的关键位置,依托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资源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校友资源,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合理安排经费投入结构,实现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在知识创新方面,高校应加强与成果应用方的交流合作,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市场需求,减少重复性研究,避免资源浪费;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应着力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科研服务型人才,实现与政府、企业在决策参考或产业技术支持方面的有效对接;在协同创新方面,高校应充分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其它高校的创新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会议与合作培养项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高水平的科技合作创新体系。

(3)补齐区域高校制度创新能力“短板”,协同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建设进程,发挥高校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效应。目前,高校制度创新建设明显滞后,不仅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也成为制约二者协同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形成与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创新体系是坚持“双轮”驱动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科研体制方面,高校应制定系统性支持科技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以及与科技创新水平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保障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在创新政策方面,政府应通过出台一系列创新支持政策,继续加大对高校科研活动的财政支持,协助高校形成健全的科技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完善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创业培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等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与载体,为高校创新成果“落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20)[2022-3-27].

[2] 胡婷婷,文道贵.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4.

[3] 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3(5):5-12.

[4] 刘思明,兰虹,魏青,等.“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2):79-94.

[5] 杨浩昌,李廉水,刘耀彬.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评价及其差异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39(10):1908-1920.

[6] CHUNG S. 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Technovation,2002,22(8):485-491.

[7] DOLOREUX 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anada: a comparative study[J].Regional Studies,2004,38(5):481-494.

[8] FREEMAN C, SOETE L. Develop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dicators: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t[J].Research Policy,2009,38(4):583-589.

[9] 贾根良,王晓蓉.国家创新能力测评的缺陷与体制研究的重要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6):31-38.

[10] 蔡文伯,陈念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AHP-TOPSIS和QR分位数回归模型[J].现代教育管理,2022,42(1):41-52.

[11] 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4):3-23.

[12] XIAO W, KONG H, SHI L, et al.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China[J].Sustainability,2022,14(7):4212.

[13] HAN J, CHEN X, SUN Y. Technology or institutions:which is the source of gree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ese cities[J].Sustainability,2021,13(19):10934.

[14] FELDMAN M P. The new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 are 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New Technology,1999,8(1):5-25.

[15] 李文辉,江涌芝,何秋锐,等.中国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效率及其经济贡献率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3):108-121.

[16] 李燕.高校科技创新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1-7.

[17] 罗志红,熊志琴.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2009—2018年27省的样本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Z1):29-34.

[18] HANSEN M T, BIRKINSHAW J.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6):121-130.

[19] SWINK M.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49(2):37-47.

[20] COOKE P,URANGA MG,ETXEBARRIA G.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8,30(9):1563-1584.

[21] 金霞,魏鹏程.中国梦语境下高校创新驱动力的提升[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3):177-180.

[22] 陈武元.高校三大职能与其经费筹措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美日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5):100-109.

[23] 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53(2):20-34.

[24] 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35(6):25-34.

[25] 余泳泽,杨晓章,张少辉.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6):3-21.

[26] 孙畅,黄梓轩.产业匹配视域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基于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4):52-60.

[27] 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50(7):39-45.

[28] 王文举,姚益家.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6):15-25.

[29] 王婉,范志鹏,秦艺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2,38(3):124-128.

[30] 郭芸,范柏乃,龙剑.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10):118-132.

[31] 赵玉林,谷军健.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机制及对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18,34(3):1-9.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