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势差、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本土企业技术进步

汪丽娟,吴福象,蒋欣娟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摘 要:全球经济大变局背景下,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全球优化布局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效发挥至关重要。基于技术势差视角构建“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的技术扩散吸收模型,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发生机理,并以2005—2019年78个经济体为样本,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中国OFDI能够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存在时滞性和阈值效应:当国际技术势差过大时,“走出去”企业难以通过技术扩散获取新技术,无法实现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反哺;只有当中国与东道国的TFP比值处于合理区间时,才存在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此外,加快技术积累和其它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也是推动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技术势差;“一带一路”倡议;本土企业技术进步;逆向技术溢出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ap,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Local Enterprises

Wang Lijuan, Wu Fuxiang, Jiang Xinjuan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hange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China to build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by encouraging enterprises to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This is because the optimal layou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worldwide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omestic industries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 it can directly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rough marginal industrial transfer; second, it can obtain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through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so as to indirectly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However,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are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to a great extent.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lated studies, few researchers examine the impact o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mechanism.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there is a lack o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eneration principle of OFDI, which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potential difference.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technology diffusion absorption model betwee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host country. Then it carries out simul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single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wo-way technology diffusion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Accordingly the first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i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has an impact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potential difference. It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the research dimension of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Secondly, most studies have made rough sample classification of the host country from the whol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takes 78 economies worldwide from 2005 to 2019 as research samples to verify the proposition. Specificall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are used to make a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host country's sample.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ime factors, the samples in 2013 are divided for a robustness tes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can get more accurat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 matter where China's OFDI flows,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can have a pulling effect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But there is a certain time lag of the effect. When the TFP ratio between China and the host country is within the range of (0.5,1.5), OFDI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When the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is further expanded, the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 caused by backward technology in the host country or the absorption barriers caused by far too advanced technology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In addition,there are also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by accelerating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other channels. The research findings provide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o realize layout optim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OFDI, it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guide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host country and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potential difference. For different economies, China should maintain investment interaction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especially about technology seeking OFDI.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also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investment scal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especially about resource seeking OFDI and market seeking OFDI. In this way, we can form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pattern,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Technical Gap;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Local Enterprises;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DOI10.6049/kjjbydc.202110028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20-0041-11

收稿日期:2021-10-13

修回日期:2022-0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306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23);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B项目(202002B058);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CXYJ21-04)

作者简介:汪丽娟(1990-),女,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吴福象(1966-),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蒋欣娟(1995-),女,吉林长春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本文通讯作者:汪丽娟。

0 引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国家战略前瞻布局下的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密不可分。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攻坚创新体系,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技术溢出深度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适宜性技术进步[1,2],是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尽管通过国际技术溢出不能直接获取关键技术[3],但国际技术溢出能够在短时间内缩小本国与发达经济体间的技术差距[4,5],有效减少资源浪费,进而为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的自主研发提供更多技术资源。

目前,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存在较大技术势差,这是因为以美欧日为核心的全球三角锥治理模式,以及以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各为阵营的双集团治理模式下,发达国家促使东道国企业以代工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简称GVC),同时利用资源发包方身份抑制其技术创新。由此,发达国家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绝对掌控,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干中学”吸收部分非关键核心技术。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模式逐渐向以美、中为核心支点的双寡头模式演变。“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够为中国塑造以“我”为主的GVC提供机遇,而且可以为中国通过OFDI优化布局推动本土企业技术进步提供空间。由于技术势差存在,发达国家前沿技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未必是能够发挥最大化溢出效应的最适宜技术[6]。如前文所言,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受经济体间技术势差的影响[7-9],且国际技术溢出是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就OFDI能否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展开研究,重点探讨技术势差在逆向技术溢出作用机理中扮演何种角色,以及东道国差异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何种影响。回答上述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科学论证。

运用学术界常用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计算方法,从“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的技术扩散出发,探索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GVC分工体系下,该效应可以理解为工厂经济对总部经济的技术反哺效应。探索这种技术反哺效应的发生和传导机制,有利于完善“母子工厂”体系。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蒋冠宏[10]认为,“走出去”企业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类传导渠道对母国总公司实现逆向技术溢出。其中,直接传导渠道包括“接近”效应、规模经济和利润反馈机制、研发成果反馈机制以及并购适用技术机制,间接传导渠道包括联系效应、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但现有研究就技术势差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无统一结论,主要持3种观点:第一,技术势差越大,越有利于逆向技术溢出[11];第二,技术势差过大,不利于逆向技术溢出[12];第三,技术势差在一定范围内,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13]。上述研究从宏观角度考察OFDI逆向技术溢出传导机制,以及技术势差对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并未将技术势差和OFDI逆向技术溢出发生机制纳入同一微观分析框架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视角创新。本文基于“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的技术扩散机制,从技术势差视角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发生机理,通过对企业间单向技术扩散和双向技术扩散进行模拟仿真,探讨不同东道国或不同技术势差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第二,研究对象创新。现有文献主要从整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层面对东道国样本进行划分,并未基于技术势差视角考虑“走出去”企业能否有效吸收转化当地企业先进技术。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技术势差,对东道国样本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借鉴经典国际研发溢出模型(简称C-H模型)对理论命题进行计量检验。

1 理论模型与机制分析

1.1 理论模型构建

1.1.1 “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技术扩散动因

基于现有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发生机制。首先,引入刘满凤和唐厚兴(2011)的单向知识溢出吸收模型,从知识溢出吸收过程出发,对整个系统不同组织间知识状态进行分析。在理论模型构建时,本文沿用单向知识溢出吸收模型的基本假设,即在由“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构成的经济系统中,两类企业为获得一定效用进行技术扩散(效用以xi表示,包括技术、知识、货币、管理经验等)。因此,企业jt时刻获得的效用Utj可表示为:

Utj=Utj(x1,x2,…,xn)

(1)

式中,j=1、2,分别表示“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对于“走出去”企业和当地企业而言,只要在技术扩散过程中获得的效用大于零,就存在技术扩散动机。此时,出现3种情况:第一,两类企业都能获取新技术;第二,一类企业获取新技术,另一类企业获取其它效用;第三,两类企业都能获取其它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只考虑第一种情况,采用Sj(t)表示企业jt时刻的技术水平或技术存量,φ(t)表示企业在t时刻获得的技术扩散量,如φ12(t)表示“走出去”企业在t时刻从当地企业获得的技术扩散,技术存量表达式如下:

S1(t)=S1(t-1)+φ12(t)

(2)

S2(t)=S2(t-1)+φ21(t)

(3)

现实中,企业嵌入GVC呈现抱团嵌入与双重嵌入特征: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扎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述集群再抱团嵌入GVC,形成抱团式开放格局;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嵌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GVC和GIC的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以中国为主的GVC[14]。本文认为,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呈现“抱团走出去”态势,通过海外“飞地园区”融入当地企业技术体系。在国际背景下,竞合效应迫使“飞地园区”内企业与当地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因此,两类企业都有可能受益于彼此间的技术扩散,从而实现自身技术进步。

1.1.2 “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技术扩散基础

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既能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又能通过学习海外企业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学习模仿时,只有在合适的技术势差范围内,企业才能有效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技术势差是“走出去”企业接受当地企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假设其它条件不变,“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能否进行有效技术扩散取决于两者间的技术势差△,|△|表示“走出去”企业和当地企业之间技术势差的绝对值,且|△12|=|△21|。据此,可以设定技术势差阈值条件,如式(4)、式(5)所示。

dmin<|△12|/S1<dmax

(4)

dmin<|△21|/S2<dmax

(5)

其中,S1S2分别表示“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dmindmax分别表示最小技术势差和最大技术势差。只有技术势差达到阈值,企业间才能进行有效技术扩散。因此,两企业技术存量函数由式(2)、式(3)变为式(6)。

Sj(t)=Sj(t-1)+βjIj

(6)

其中,β∈(0,1)表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通常与现有技术存量成正比,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特征,即βj=1-e-rjSj(t)。式中,r表示技术存量利用率,I表示企业间技术扩散量,通常与企业间技术势差相关。为了简化分析,假设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Ij=cj|△(t-1)|。其中,cj表示交互比例系数,技术存量函数可改为:

Sj(t)=Sj(t-1)+(1-e-rjSj(t))cj|△(t-1)|

(7)

为了刻画整个经济系统中技术存量平均动态变化,采用个体平均技术存量AT(Average Technology)加以衡量:越大,表明企业间技术扩散程度越高。同时,采用技术存量偏离度DT(Deviation Technology)刻画企业间技术异化或同化演变趋势,其表达式为:逐渐变大,说明企业间技术异化程度提升;DT(t)逐渐变小,说明企业间技术同化程度提升。企业间技术异化或同化速度则由DT(t)曲线斜率表示。

1.1.3 技术扩散模型基本参数设置与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技术扩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向技术扩散,系统中最高技术水平不变;另一类是双向技术扩散,技术存量较低的企业若在某一生产工艺、要素投入等方面优于技术存量较高的企业,则能够对后者进行技术扩散,促使系统中最高技术水平提高。本文对单向和双向技术扩散分别进行仿真,针对初始技术存量、技术存量利用率r、交互比例系数c、初始技术势差等参数变动,揭示企业基本属性与企业间技术势差对企业间技术扩散的作用路径。本文沿用单向知识溢出吸收模型的基本参数设置,假设系统内“走出去”企业和当地企业个数N=200,技术扩散时间T=300,最小技术势差dmin=0.1,最大技术势差dmax=0.2。S=unifrnd(2,2.5,1,N),即在[2,2.5]区间随机生成N个数,以此作为N个企业初始技术存量。图中“*”表示N个企业初始技术存量,“Ο”表示经过技术扩散后终止时刻技术存量。如果相较于“*”,“Ο”更接近AT曲线,则说明系统内企业技术水平存在趋同趋势,反之存在趋异趋势。由于DT∈(0,1)难以观察,故放大30倍加以展示。

1.2 单向技术扩散

1.2.1 企业基本属性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由图1发现:第一,相较于“*”,“Ο”集中在AT线附近,说明通过单向技术扩散,各企业最终技术存量水平具有趋同性,且创新能力r大小不影响趋同性;第二,随r值增大DT线变得陡峭,说明创新能力越强,企业间技术趋同速度越快。此外,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创新能力能够通过技术吸收能力间接加快企业间技术趋同速度。对比图2和图3可以发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c和初始技术存量对经济系统中企业间技术趋同性无影响,但能够影响技术趋同速度。

图1 创新能力对技术扩散路径的影响
Fig.1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图2 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路径的影响
Fig.2 Influence of absorptive capabilit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图3 研发基础对技术扩散路径的影响
Fig.3 Influence of R&D capabilit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总而言之,单向技术扩散背景下,经济系统中最高技术存量不变。通过技术扩散,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低的企业能够对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技术追赶。从企业自身特性看,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越强、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越高的企业,越能快速学习、消化和吸收新技术,其技术追赶速度越快。

1.2.2 企业间技术势差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由图4可知:左图中,相较于“*”,“Ο”集中在AT线附近,且DT线呈现先降后趋于平稳的态势。随着技术势差增大,中间图形“Ο”仍然集中在AT线附近,但相较于左图,集中程度不显著。直到技术势差增大(见右图),大部分企业最终技术存量发生变化,但仍有部分企业(尤其是初始技术存量过低的企业)最终技术存量变化不显著。右图DT线最平缓,左图次之,中间图DT线最陡峭,说明企业间技术势差整体上对经济系统中技术趋同性无影响,但对趋同速度具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当技术势差超过某临界值时,一些初始技术存量处于中游的企业能够实现技术赶超,而初始技术存量处于较低水平的企业难以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从而影响经济系统整体技术同化速度。

图4 企业间技术势差对经济系统技术扩散路径的动态影响
Fig.4 Dynamic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nterprises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综上所述,企业在单向技术扩散时,经济系统中最高技术存量水平不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初始技术存量水平对经济系统技术存量趋同性无影响,只影响技术追赶速度。当企业间技术势差过大时,初始技术存量处于较低水平的企业难以实现技术追赶,只有技术势差处于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才能实现有效的技术扩散。

1.3 双向技术扩散

1.3.1 企业基本属性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比较图5—7发现,双向技术扩散背景下,所有企业最终技术存量水平均有所提升。与单向技术扩散不同,无法通过比较“Ο”与“*”在AT线上的集中度判断经济系统中各企业最终技术存量水平是趋同还是趋异。但无论企业自身特性如何变化,DT线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态势。根据DT线性质可以说明,各企业最终技术存量水平具有趋异性。图5—7中,相较于左图,右图中的DT线更为陡峭,说明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越强、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越高的企业,新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其最终技术存量水平趋异速度越快。

图5 创新能力对技术扩散路径的影响
Fig.5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图6 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路径的影响
Fig.6 Influence of absorptive capabilit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图7 研发基础对技术扩散路径的影响
Fig.7 Influence of R&D capabilit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总之,双向技术扩散背景下,经济系统中最高技术存量水平上升。通过技术扩散,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低的企业对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技术追赶,但难以实现技术超越。具体原因在于:即使是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低的企业,也可能在某项生产工艺、生产要素比例或某一管理经验方面存在优势,值得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高的企业学习。最终,经济系统中所有企业均能够通过技术扩散提高自身技术存量水平。

1.3.2 企业间技术势差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由图8可知,技术势差越大,DT线越陡峭,经济系统整体技术异化速度越快。与单向技术扩散相同,在双向技术扩散过程中,当技术势差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部分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过低的企业由于劳动力素质、技术吸收能力及设备先进性等问题,难以有效消化吸收其它企业技术。相反,初始技术存量水平较高的企业,其技术获取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技术扩散向其它企业(尤其是初始技术存量水平处于中上游的企业)进行技术获取。因此,经济系统整体技术异化速度较快。此外,结合图5—8同样可得到类似于单向技术扩散的结论。

图8 企业间技术势差对经济系统技术扩散路径的动态影响
Fig.8 Dynamic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nterprises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path

综上所述,无论是单向还是双向技术扩散,企业基本属性变化并不影响经济系统技术存量异化或同化演变趋势,只影响异化或同化速度。同时,企业间技术扩散量仅与企业间技术势差相关。现实中,由于企业“走出去”动机较为复杂(如资源寻求、效率寻求、技术寻求和市场寻求等),东道国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由“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构成的经济系统中,企业间技术扩散偏向于双向技术扩散。例如非洲大部分国家行业技术水平低于中国,但由于欧美等技术前沿国为获取资源或市场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中国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间存在双向技术扩散,从而促使中国本土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可能性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在由“走出去”企业和当地企业构成的经济系统中,企业间存在技术扩散。只有当技术势差处于一定范围内,“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技术扩散量才能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间有效技术扩散最大化,提升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可能性。

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2.1 模型设定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走出去”企业能否有效吸收当地企业技术溢出是逆向技术溢出能否发生的关键。不同的东道国导致企业间技术势差存在差异,进而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影响。为验证理论命题,本文采用C-H模型[15],从东道国角度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7)

式中,TFPit表示ti省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表示ti省通过OFDI、FDI、进口贸易3种渠道传导的国际表示ti省R&D存量。接下来,分两步进行实证检验:第一步,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分样本分析。具体而言,将东道国分为非“一带一路”沿线(41个)、“一带一路”沿线(37个)、“一带”沿线(24个)和“一路”沿线(13个)4种类型共78个国家(地区)。第二步,以中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势差为依据,分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中国与东道国TFP的比值衡量技术势差。

2.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5—2019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因数据不全,西藏地区除外),其中,省际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劳动统计年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等;国别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国泰安数据库以及10.0版Penn World Table。在代理变量计算过程中,以2005年为基期,根据相关价格指数将名义变量换算成实际变量。

2.3 变量定义

2.3.1 被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TFP。目前,学术界有多种TFP测算方法,本文采用Solow[16]提出的生产函数法进行测算,以该方法测算出的TFP被称为广义技术进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表达式为:GY=α·GK+β·GL+TFP。式中,GY为经济增长率,采用实际GDP增长率衡量;GK为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固定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资本折旧率为9.6%;G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采用年末从业人员人数增长率衡量。

2.3.2 解释变量

OFDI逆向技术溢出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Sjttj国国内R&D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R&D存量折旧率为5%;Yjttj国GDP,OFDIjtt年中国对j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别表示t年中国与i省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引进的国外R&D。

2.3.3 控制变量

在开放经济中,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自身技术进步和国外技术溢出[17]。其中,自身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前期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18,19],国外技术溢出主要包括OFDI、FDI和进口贸易等渠道[20,21]。因此,除OFDI逆向技术溢出外,本文选取国内R&D存量、FDI技术溢出和进口贸易溢出作为控制变量。FDI技术溢出进口贸易溢出的计算公式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相似,此处不再赘述。国内R&D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R&D存量折旧率为5%。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变量观测值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lnTFP4462.0810.456-1.4703.559lnSd4506.4771.5231.9469.555整体(78国)lnSodi45010.8341.9744.39415.740lnSfdi4509.7761.6923.24712.318lnSim45012.3381.7147.48615.726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41国)lnSodi45010.7231.9774.27415.630lnSfdi4509.3321.7073.00712.071lnSim45011.4581.7336.49214.92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 (37国)lnSodi4508.5741.9552.26213.484lnSfdi4508.7151.6891.78811.381lnSim45011.7981.7047.02315.151“一带”沿线国家(地区) (24国)lnSodi4506.8801.8400.99311.223lnSfdi4502.6921.686-3.5845.819lnSim4508.5471.7064.01511.948“一路”沿线国家(13国)lnSodi4508.3651.9871.93213.398lnSfdi4508.7131.6891.78511.377lnSim45011.7591.7046.97315.110

注:采用Stata12软件运行得到

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时,本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原因在于:第一,技术水平具有前瞻性,前期技术水平或技术积累对当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第二,考虑到国际R&D溢出存在时滞性,本文对由3种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作滞后一期处理,以此作为解释变量纳入计量模型;第三,相较于OLS估计方法,系统GMM估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内生性问题。结合前文东道国样本分类标准,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分样本系统GMM回归估计结果
Tab.2 System GMM regression estim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ub-samples

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整体(78国)非沿线国家(地区)(41国)“一带一路”沿线(37国)“一带”沿线(24国)“一路”沿线(13国)L.lnTFP0.888∗∗∗0.882∗∗∗0.883∗∗∗0.827∗∗∗0.883∗∗∗(26.71)(26.99)(22.30) (21.22) (25.17) lnSodi-0.214∗∗∗-0.224∗∗∗-0.146∗∗∗-0.088∗∗∗-0.147∗∗∗(-10.28)(-12.13) (-13.11) (-6.96) (-12.57)L.lnSodi0.179∗∗∗ 0.184∗∗∗ 0.116∗∗∗0.093∗∗∗0.114∗∗∗(9.80)(9.35) (8.38)(8.40)(10.55)lnSfdi-0.044-0.030-0.071∗∗-0.025-0.081∗∗∗(-1.75)(-1.83)(-3.01)(-1.65)(-3.67)L.lnSfdi0.079∗∗∗0.088∗∗∗0.084∗∗0.066∗∗∗0.089∗∗∗(4.98)(3.89) (3.23)(4.10)(3.76)lnSim0.0530.017 0.020-0.089∗∗0.047(1.53)(0.56)(0.46)(-3.10)(1.21)L.lnSim-0.096∗∗∗-0.083∗∗ -0.0650.051-0.074∗ (-3.40)(-2.64) (-1.94)(1.81)(-2.30)lnSd-0.048-0.040∗-0.034 -0.102∗∗∗-0.034(-1.54)(-2.07)(-1.03)(-5.07) (-1.02) C1.123∗∗∗1.167∗∗∗1.122∗∗ 1.201∗∗∗0.977∗∗∗(5.42)(3.94) (3.11) (5.82)(3.71)Wald检验14 101.4310 319.547 518.3914 688.937 349.68AR(1)0.000 40.000 40.000 40.000 90.000 3AR(2)0.818 50.820 70.945 40.939 20.927 1Sargan检验1.000 01.000 01.000 01.000 01.000 0观测值413413413413413

注:括号内为z统计值; *、**、***依次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表3 基于技术势差的分样本系统GMM回归估计结果
Tab.3 System GMM regression estim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techn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sub-samples

变量模型6技术势差低(54国)系数值z值模型7技术势差高(24国)系数值z值L.lnTFP0.850∗∗∗31.560.777∗∗∗14.68lnSodi-0.184∗∗∗-9.01-0.003-0.13L.lnSodi0.137∗∗∗7.59-0.009-0.51lnSfdi0.0431.660.0441.86L.lnSfdi0.062∗2.540.084∗∗∗4.07lnSim0.0110.440.0160.58L.lnSim-0.118∗∗∗-4.90-0.091∗∗∗-3.71lnSd-0.032-1.11-0.072-1.41C1.285∗∗∗4.040.786∗∗3.12Wald检验9 451.698 042.49AR(1)0.000 60.001 0AR(2)0.830 50.997 0Sargan1.000 01.000 0观测值413413

注:括号中国家个数根据中国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TFP比值具体取值范围确定

3.1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样本估计结果

从OFDI逆向技术溢出看,所有模型中当期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TFP呈负相关关系,滞后一期与TFP呈正相关关系,且均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性。具体原因在于:海外子公司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后,将该技术传回到本土母公司需要一定时间。同时,母公司消化吸收该技术并实现成果转化也需要时间。长期看,中国OFDI无论是流向技术水平相对发达的国家(地区)还是流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均能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前者很好理解,后者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却仍能对中国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可能原因在于:第一,东道国当地经济系统中包含技术发达国家企业;第二,东道国研发投入中包括购买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专业性服务等。例如,中国在非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如高铁建设等),主要提供硬性投资,日本紧随其后提供软性服务(如培养列车长等)。只要中国就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合理布局,促使中日两国投资形成有效互补,“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中日技术范式之争可以为中国带来诸多益处。

从控制变量看,滞后一期TFP在所有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说明前期技术水平或技术积累对当期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相对于其它外在因素的拉动作用,上述内生推动作用更显著。当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TFP存在正相关性,但并不显著,滞后一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TFP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FDI技术溢出对TFP的作用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一致,尽管通过FDI渠道无法获得关键核心技术,但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设备,仍能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国内R&D存量在所有模型中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可能原因在于新增研发投入并未得到有效转化。以专利衡量研发投入成果,2020年中国专利授权数为3 639 268件,其中,发明专利530 127件,实用新型专利2 377 223件,外观设计专利731 918件。上述3类专利中,仅发明专利能够充分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而2020年发明专利仅占14.6%。因此,单纯扩大国内R&D存量规模并不能有效促进技术进步。

3.2 基于技术势差视角的分样本估计结果

由前文分析验证发现,无论OFDI流向何处,都能与当地企业实现双向技术扩散,对本土企业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接下来,验证本文假设的另一层面:当技术势差在一定范围内时,企业间有效技术扩散最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理论模型未能给出技术势差的具体范围,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主要采用逐一实验法,针对技术势差选取不同取值范围进行回归估计,最后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尽管上述做法缺乏严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问题。本文最后确定的技术势差范围如下:当中国与东道国TFP比值处于(0.5,1.5) 时,两国间技术势差较低,反之技术势差较高。

由表3可知,当以TFP比值衡量技术势差时,模型6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滞后一期系数显著为正,模型7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当期和滞后一期系数估计值均为负,且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表明,当OFDI流向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时,可能由于投资国本土企业缺乏相关高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导致先进技术未能被消化吸收,或由于东道国内无适宜性技术可供投资国企业学习,因而无益于投资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只有两国技术势差在一定范围内,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才会显著。

3.3 基于“一带一路”时间分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本文以2013年为分水岭对总样本进行划分,验证“一带一路”倡议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2013年前,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显著为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无论OFDI流向沿线国家(地区)还是非沿线国家(地区),逆向技术溢出均存在显著正向滞后效应。毋庸置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提升不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布局的灵活性,使得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更具可持续性。

4 结语

4.1 结论

本文基于企业间技术扩散吸收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解析单向与双向技术扩散背景下,“走出去”企业与当地企业间技术扩散状况,剖析对外直接投资传导国际R&D溢出的作用机理。同时,以200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中国对不同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否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发挥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无论中国OFDI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还是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逆向技术溢出都能够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产生拉动效应,但上述效应存在一定时滞性。

(2)中国与东道国的TFP比值介于(0.5,1.5)区间时,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发挥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当技术势差进一步扩大时,东道国技术过于落后造成的知识溢出局限或技术过于先进造成的吸收转化壁垒,均无益于本土企业技术进步。

表4 基于“一带一路”时间分样本系统GMM回归估计结果
Tab.4 System GMM regression estim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ime sub-samples

变量整体(78国)模型8模型92005—2013年2014—2019年非沿线国家(地区)(41国)模型10模型112005—2013年2014—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 (37国)模型12模型132005—2013年2014—2019年L.lnTFP0.186∗∗∗1.208∗∗∗0.140∗∗∗1.223∗∗∗0.208∗∗∗1.169∗∗∗(4.80)(21.72) (3.78)(23.70) (5.34)(16.31)lnSodi-0.109∗∗∗-0.321∗∗∗-0.112∗∗∗-0.318∗∗∗-0.110∗∗∗-0.294∗∗∗(-8.28)(-5.23)(-7.63)(-4.92)(-9.69)(-5.51)L.lnSodi-0.025∗ 0.242∗∗∗-0.031∗0.247∗∗∗-0.048∗∗0.171∗∗(-2.08)(4.62)(-2.36)(4.74)(-3.01)(2.90)lnSfdi0.0310.0370.054∗∗0.041-0.0520.051(1.37)(0.33)(2.92)(0.36)(-1.91)(0.46)L.lnSfdi0.014-0.0390.057∗-0.0440.007-0.054(0.57)(-0.36)(2.55)(-0.40)(0.30)(-0.48)lnSim0.196∗∗∗0.0330.196∗∗∗0.0380.237∗∗∗0.003(3.94)(0.38)(4.93)(0.42)(4.35) (0.04)L.lnSim-0.196∗∗∗-0.184∗-0.281∗∗∗-0.192∗-0.137∗∗-0.159(-5.45)(-2.08)(-7.32)(-2.27)(-3.00)(-1.64)lnSd0.028-0.0160.065-0.0180.062-0.040(0.49)(-0.24)(1.22)-0.26)(1.24)(-0.62)C2.564∗∗∗2.6372.883∗∗∗2.4281.853∗∗∗3.102∗∗(11.66)(1.91) (13.37)(1.81)(6.33)(2.74)Wald检验5 114.941 441.911 157.631 925.772 225.33607.64AR(1)0.002 40.033 80.002 10.033 70.002 70.033 0AR(2)0.598 80.198 30.494 20.202 00.616 30.189 8Sargan检验0.766 30.644 30.751 60.639 10.791 70.657 6观测值238146238146238146

注:考虑到样本量问题,未对“一带一路”沿线再进行详细样本划分

(3)技术积累与技术进步显著正相关,国内R&D存量与技术进步显著负相关。

(4)当期FDI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呈负相关,滞后一期FDI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呈正相关,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则相反。

4.2 启示

(1)就“走出去”战略出发点而言,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国际技术势差对东道国流向与行业流向进行适当引导。具体而言,无论是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还是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均应根据各行业技术势差筛选合适的投资目标国,在满足对外直接投资原始投资动机的同时,助推本土企业技术进步。

(2)就“走出去”战略目标而言,在“走出去”过程中,既要维持与发达国家的投资互动,又要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产能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式和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与资源高效配置。

(3)就技术研发策略而言,国内研发活动不能一味地追求R&D投入规模,必须注重自主研发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在加快技术攻坚体制构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投入。

参考文献:

[1] 程惠芳,陈超.开放经济下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经济研究,2017,52(10): 21-36.

[2] 黄凌云,刘冬冬,谢会强.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35(3):80-97.

[3] 程惠芳,陆嘉俊.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49(5):174-187.

[4]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5(4):53-74.

[5] 李磊,冼国明,包群.“引进来”是否促进了“走出去”——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8,53(3):142-156.

[6] 林毅夫,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6(3):985-1006.

[7] GLASS A J, SAGGI K.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2),369-398.

[8] DIMELIS, SOPHIA P.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irm growth: technological, financial and market structure eff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5, 12(1):85-104.

[9] 沈能,赵增耀.空间异质性假定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J].科研管理,2013,34(12):1-7.

[10] 蒋冠宏.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与行业内逆向技术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 2017,36(1): 60-69.

[11] JORDAAN, JACOB A.Firm heterogeneity and technology transfers to local suppliers: 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foreign ownership, technology gap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3,22(1):75-102.

[12] 李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2012,28(1): 21-32.

[13] 李群峰.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最佳技术差距区间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17): 202-205.

[14] 刘志彪,吴福象.“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J].中国社会科学,2018,29(8): 17-32.

[15] COE D T,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3,39(5):859-887.

[16] 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3):554-562.

[17] 汪丽娟,吴福象,蒋欣娟.双向FDI技术溢出能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J].财经科学, 2019,63(4): 64-79.

[18] 张广胜,孟茂源.研发投入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1):115-124.

[19] 王娟,任小静.基础研究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任正非之问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6):3-16.

[20] 靳巧花,严太华.国际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7,42(3):14-25.

[21] SONG M L, CAO S P, WANG S H.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trad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44:512-523.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