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演化过程研究
——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

任相伟1,孙丽文1,邢丽云2

(1.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2.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摘 要:鉴于当前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研究尚未从整体视角系统考察绿色转型前因后果的过程机制,导致企业绿色转型演化机理不清晰、作用边界不明确。为打开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以具有行业代表性和绿色转型典型性的河北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渠道采集数据信息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分析、编码,剖析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要素的演化脉络与机理。结果显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分为准备与实施两阶段,且由核心层—运转层—保障层交互构成。通过进一步厘清多维度影响因素—转型模式—转型实践演化脉络,构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准备—实施两阶段理论模型,以此明晰绿色转型过程作用机制,丰富企业绿色转型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转型模式;绿色战略;扎根理论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Two-Stages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 Case of HBIS Group

Ren Xiangwei1,Sun Liwen1,Xing Liyu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2.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bo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social consumption dem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gr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increasingly flourishing. Therefore, for mos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how to actively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l to conform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meet th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consumer needs to maintain a high degree of customer stickiness are urg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shock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maintain high market shar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macro to micro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However, the existing studies rar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leading to an un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In addition, most studies assume that enterprises have taken green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and they are keen to explore the post-effect path of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b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is rarely touched, which leads to the unclear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open the "black box"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typical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key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its process mechanism, it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typical case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HBIS Group Co., Ltd ("HB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w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through exploratory research, and conclude the main points of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evolu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consists of interaction of "core layer—operation layer—safeguard layer". The key to preparatory stage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evaluate and reshape the transformation model via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bil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green lean production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peration of capital chain,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model and the needs of customers. Meanwhile, multiple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twork relations are needed as a guarantee in this process.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priorities in the preparation stage and implementation stage, and it is a key factor to grasp the main feature and scientifically promote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key point of the integrating of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ies i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transformation mod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This research has two maj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Firstl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not systematic, the paper further launches on the research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and takes the typical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 as an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highlights the systematic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onstruct a two-stag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eparation to implementation" for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thus it provides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Secondly, most current stud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how enterprises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ource base view, for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and obtaining short-term expected prof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ive transformation are obviou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tries to introduce the dynamic capability view 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aims to explore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how to deal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through preparatory and implementation stages′ reform. It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dynamic capability, and highlights the essence of initiative of enterprise green transform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s several practical insights. For enterprises, first of all, corporate managemen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volution trend of external dynamic and complex environment to integrate transformation resources and further reshape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mode.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for enterprises to interconnect capital chain,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and strengthen its synergy. What′s more,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frequency and strength of contact with all kinds of stakeholders, and enhance their network centrality, and they also should not ign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ment, the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need to have a clear judgmen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uggestions and role of the think tank,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zation of decision-making. What′s more, the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also need to constantly reconci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policies.

Key Words: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Green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Mode; Green Strategy; Grounded Theory

收稿日期:2021-01-27

修回日期:2021-03-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ZD044);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专项(21557632D)

作者简介:任相伟(1993-),男,山东淄博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与产业绿色转型;孙丽文(1964-),女,天津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产业绿色发展;邢丽云(1978-),女,山东威海人,博士,济南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本文通讯作者:孙丽文。

DOI10.6049/kjjbydc.20201205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02-0070-09

0 引言

在当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日益兴盛。由此,我国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如何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以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如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以保持高度的客户黏性?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资源型企业要想平稳度过经济转型震荡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转型[1]。由于资源型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受到宏观-微观多维因素的交互影响[2],因此厘清内外部因素互动机制、明晰绿色转型过程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较少系统地关注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机制,导致理论研究框架比较松散,加之多数研究热衷于企业绿色转型路径挖掘[2-3],孤立地看待绿色转型,鲜少触及绿色转型形成过程及路径背后的作用机制,由此导致绿色转型过程的演化机理尚不清晰。

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背景,为打开资源型企业转型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需要明晰企业绿色转型关键要素、关系脉络、作用机制等特征,而由于其过程机制的复杂性,需要典型案例予以支撑。因此,本文以绿色转型比较成功、经验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河北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从绿色转型整体视角切入,借助扎根理论工具,通过探索性研究,细致分析与归纳绿色转型各要素联动作用机制,剖析内在演化机理,明晰演化脉络,通过提炼要素间的“故事线”,综合归纳不同层级要点,以此构建绿色转型演化过程理论模型。一方面,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过程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框架,丰富企业绿色转型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转型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任务布局提供借鉴,切实解决被动适应环境、盲目追风、缺因少果的问题,进一步促使企业形成系统化绿色转型思维,准确诊断内外部环境特征,据此科学选择、实施绿色转型策略,突破转型瓶颈。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绿色转型模式、行为、驱动因素等视角。

(1)在企业绿色转型模式方面,车亮亮等[4],周英男、黄赛[5]通过研究,将能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模式归纳为绿色战略指导下以转型能力为保障、产业链延伸为关键,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推进与环境演变相融合的变革措施;Abuzeinab等[6]认为,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是商业模式重塑,即塑造绿色商业模式。整体而言,绿色转型模式是指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下,归纳解决绿色转型问题的科学方法与理论。这些研究为企业乃至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有助于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推进绿色转型,也为进一步细化绿色转型行为、识别影响因素等绿色转型研究界定了范畴。

(2)绿色转型行为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绿色战略、绿色创新[7]。其中,绿色战略指导绿色创新,而绿色创新是绿色战略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8]。在绿色战略研究中,一方面,集中于探讨在静态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绿色战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其中包括企业绿色战略选择与实施对企业价值、转型绩效的提升作用[9-10];另一方面,集中在动态能力视角下战略变革对企业转型绩效的促进作用方面[7,11]。在绿色创新研究中,多集中在挖掘绿色产品、绿色过程和绿色管理对企业转型绩效的影响机制方面[12-13]

(3)伴随研究的深入,进一步聚焦到影响转型行为的诸多维度或因素的挖掘。一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不少学者表示,环境动态性和环境规制是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外生变量[14-15];二是在中观产业和企业网络关系层面,部分学者研究得出,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和嵌入的产业生态网络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转型趋势与路径[3];三是一些学者从企业内部因素切入,围绕资源调配、转型能力等展开研究,侧重于凸显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以及资源整合效率与能力是驱动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16-17]。孙丽文、任相伟[2]通过研究得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为非平行关系,3个维度交互作用于企业绿色转型。这些研究对于厘清绿色转型形成机理、完善路径与作用边界,乃至挖掘绿色转型过程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整体上呈现如下特征:①较少涉及企业绿色转型全过程的系统化研究,因此亟待挖掘企业绿色转型过程机制特征;②热衷于挖掘转型模式、行为、驱动因素等,基于联动视角的探讨较少,整合绿色转型前因后果的理论分析框架尚未形成,内外要素互动机制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未厘清企业绿色转型演化脉络,难以体现企业绿色转型的复杂系统特征,进而不利于明晰绿色转型各阶段要素作用机制;③研究多从资源基础观切入,强调适应环境变化,较少考虑组织开放性、互动性与整体性特征。因此,有必要从绿色转型整体视角出发,借鉴动态能力观点,探究绿色转型要素演变规律,构建绿色转型过程机制理论模型,寻找主动实施绿色转型的整合路径。鉴于扎根理论能够合理构建自下而上的理论模型,是合适的方法论工具[18],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选用案例研究方法,原因如下:①在梳理绿色转型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探究这些要素如何演化并科学挖掘绿色转型过程作用机制,属于“怎么样(how)”的研究问题,因此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比较合适;②目前的企业绿色转型研究很少涉足转型过程作用机制剖析,以往的经验证据与文献缺乏解释力,并且企业绿色转型过程复杂,不易定量测度,而案例研究可依据企业管理实践中涌现的现象,通过归纳构建理论框架。因此,鉴于研究问题的独特性,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可行。

其次,选取扎根理论的具体原因如下:①根据Glaser & Strauss[19]的观点,扎根理论是针对某个问题现象在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归纳,推导出理论模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其重点在于分析资料编码、确定范畴、明确故事线以及不断修正理论直至饱和,形成理论模型[20],因此契合本研究需要;②扎根理论能够系统归纳样本企业绿色转型各阶段影响因素,有助于厘清因素间的脉络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科学构建绿色转型过程理论模型,并据此对模型进行合理阐述。

2.2 样本选取

根据理论抽样原理[21],选取河北钢铁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理由如下:①行业代表性。当前绿色转型的重点是转变制造业“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而资源型企业是典型代表。因此,剖析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演化过程机理,归纳其演变规律,对于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乃至我国其它类型企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②案例典型性。河北钢铁集团秉承为人类文明制造绿色钢铁的理念,近年致力于推进绿色转型。其经历了从起步期以量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到成功转型后以质取胜的绿色发展道路,转型经验丰富,可搜集到的资料较多,有助于准确归纳企业绿色转型各要素互动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进而总结绿色转型阶段性特征。

2.3 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2.3.1 数据资料获取

Glaser在应用扎根理论时曾表示“一切皆为数据”[22],说明数据资料来源广泛对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数据来源渠道主要包括:①受到河北钢铁集团管理层人员及在职资深员工认可的访谈(如河北卫视“转型之路”栏目对战略副总监等的采访);②河北钢铁集团披露的信息(如河北钢铁集团的社会责任书、年报、各种公告、官网);③与河北钢铁集团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知网相关文献);④传统媒体报告(如新闻报告、(电子)报刊资料等);⑤互联网媒介(如微信公众号推文、微博资料等);⑥部分职员提供的资料。多渠道来源一方面可以丰富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三角验证,提高研究信效度,最终基于资料建立案例文档资料库,为进一步分析作铺垫。

2.3.2 数据资料分析

对资料的整理以人工梳理与讨论为基础,必要时借助NVivo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其中设定重要标准:通过词频搜索功能,归纳和合并初始概念,将出现3次及以上的初始概念纳入范畴提炼范围,厘清信息关联性,系统归纳信息共性、差异性以及关联性,为进一步科学剖析绿色转型要素演化脉络和交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3 研究分析

3.1 案例简介

河北钢铁集团由数家钢铁及能源企业组成,发展基础好、实力雄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多年里经历了从多出钢到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实现了从传统“三高”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河北钢铁集团实现了飞速发展并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近年紧跟互联网智能化步伐,努力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实现绿色智能制造。河北钢铁集团的演变轨迹充分体现了“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当前我国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缩影。

3.2 案例分析

3.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不断比对、甄选和提炼,以此科学获取初始概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遵循定义现象-梳理概念-挖掘范畴原则。本研究首先对案例原始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明显无学术用途的干扰语言,共得到约8.5万字的文稿材料(未包括参考的部分琐碎的互联网资源),经过反复筛选,共获得43个原始子案例资料,除去用作饱和度检验的5个子案例资料,共38个子案例资料进入开放式编码分析程序。经过数次编码比对,对相似初始概念进行系统整合,最终形成45个主要初始概念,经进一步凝炼,提取出11个范畴,每个范畴对应的初始概念及举例的原始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Tab.1 The open coding to category

范畴部分典型的原始资料(初始概念)环境因素TC1 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和推动钢铁企业重新思考发展理念及方式,解决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冲突的问题(生态保护、产业发展)TC2 河北钢铁集团不断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坚决做好“去除产能、调整发展道路、转出新动能”,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政策号召)资源和能力TC1 河北钢铁集团连续进入世界500强,拥有70多年发展历史,实力雄厚(实力雄厚)TC2 河北钢铁集团于2018年发行我国首支绿色可持续债券,体现了河北钢铁集团深受资本市场信任并获得较大支持(资本支持)TC3 河北钢铁集团废水处理能力、绿色技术和水平遥遥领先,而且启动承接部分城市废水、中水综合利用项目,相当于再造1.5个西湖,处理后的污水可以食用(绿色技术)转型模式TC1 河北钢铁集团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六位一体”全新绿色发展模式,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绿色发展品牌”(绿色模式)TC2 供给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到“破、立、转”,为钢铁企业发展模式和理念带来颠覆性变革(发展理念和模式)TC3 河北钢铁集团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绿色制造转向制造绿色的道路(制造绿色)客户需求TC1 河北钢铁集团向海尔集团学习与进行合作,践行“像卖家电一样卖钢材”,不断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心声,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TC2 河北钢铁集团首先在行业内成立客服中心,推行大客户经理一站式负责客户需求,集中培育粘度高的优质客户群(客服中心)TC3 河北钢铁集团在我的印象中很主动,能主动放低姿态,积极为客户解决问题,和我们特别像一家人,我们一起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引领世界颜值的重任(客户需求)资金链(多元融资→资金流转)TC1 河北钢铁集团营业收入及利润可观;传统国企独资背景,获得部分资金补贴;保持与股东、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的良好合作关系,较顺利地度过钢铁制造业的“寒冬”,资金链未出现断裂(利润和融资)TC2 河北钢铁集团通过首发绿色可持续债券的新兴融资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全球化获取资源的定位(绿色债券)TC3 至2019年河北钢铁集团累计在绿色发展方面投入165亿元,实施了430余项重点节能项目,充分使资金流转起来(绿色投入、资金流转)创新链(动力+搭桥)TC1 河北钢铁集团不断加大创新资源配置,强化自身创新能力,2019年新增专利授权700件,研发支出532 789万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5%,并深耕于创新、服务、智能制造,既满足个性化需要,也满足国家大型基建需求(创新能力、专利授权、研发开支、智能制造)TC2 河北钢铁集团一方面立足产学研,不断与东北大学等名校深度合作、交流技术,另一方面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实施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产学研、成果转化、协同创新)

续表1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Tab.1 The open coding to category

范畴部分典型的原始资料(初始概念)产业链TC1 河北钢铁集团引入生态理论,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延伸产业链, 践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路线,实现了全流程清洁、高效发展(生态产业链)TC2 通过提供高性能绿色钢材解决方案,将产业链向下游汽车、家电等企业纵向延伸,带动下游用钢企业绿色转型(产业链延伸)TC3 河北钢铁集团探索跨界横向产业融合,包括:进一步与金融业融合以完善资金链;挖掘产业链数据价值,以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价值共享的产业生态圈(跨界产业融合)绿色精益生产TC1 河北钢铁集团根据客户需求,拥有全球唯一3D打印的0.14mm食品级包装用钢,以及700mm模具钢,还具有生产ppm差异化彩色钢板的能力,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需求)TC2 河北钢铁集团于2018年初给上汽某车型生产前门外板,因钢板表面存在0.2mm小麻点被退货,尔后查明是车间粉尘、杂质所致,继而对车间再次进行严格的绿色改造,可以说,一个小事件掀起了质量大革命(绿色质量革命)TC3 企业紧紧围绕“市场和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和产品)制度机制TC1 河北钢铁集团是老牌国有大型企业,管理机制健全,法律意识较强,建立了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并完善了制度体系与组织框架(管理机制、制度体系、组织框架)TC2 河北钢铁集团重视知识产权,注重保护已有技术成果,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体系(知识产权、风险防范)TC3 河北钢铁集团开设“现场调度会”制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现场调度会)转型胜任力TC1 河北钢铁集团在思想意识层面具备较强的绿色发展观念,拥有贯彻绿色发展战略的决心。此外,所有钢铁类(子)公司全部达到“国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标准(清洁生产、贯彻实施)TC2 河北钢铁集团在行为层面,一方面通过在公司战略研究院下设社会责任研究机构,时刻追踪国内外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成果,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绿色转型推进方案;另一方面践行董事长“用更高标准推进绿色发展”的号召,主动作为,拆除高耗能、高污染的效益炉,落实主动转、去产能的决策(研究机构、转型方案)TC3 河北钢铁集团荣获“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等诸多绿色发展方面的荣誉称号,社会认可度高(荣誉称号)网络关系TC1 河北钢铁集团属于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产能企业,奠定了其核心发展地位,同时,更加注重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以及与社会效益同步(核心地位、共生)TC2 河北钢铁集团是一个包容开放的企业,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不断深化与上下游客户、同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同行合作、利益相关方)TC3 河北钢铁集团实施全球拥有资源、市场、客户的国际化战略,先后收购南非PMC矿、塞尔维亚钢铁厂(国际化战略)

3.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1个范畴聚类提取主范畴的过程。基于此,根据范畴的属性特征和内在关联性,本研究共得到3个主范畴,分别为:根据环境变化趋势,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实现重塑绿色转型模式的核心层;在转型模式指导下,围绕客户需求,通过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赋能绿色精益生产,实现价值索取的中间运转层;通过构建内部顶层制度机制,搭建多重网络互动关系,提供可持续转型胜任力的保障层。通过主轴编码,得到的主范畴及对应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主轴编码
Tab.2 The axial coding

主范畴 对应范畴 范畴内涵 环境环境因素影响企业转型模式、措施,以及市场、消费者需求核心层要素资源和能力企业绿色转型资源和能力是评估与重塑模式的基础转型模式企业解决绿色转型问题的方法论与实践措施客户需求企业绿色转型的“风向标”,转型成果的检验剂资金链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基础中间运转层创新链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是连接资源与产业的桥梁之一产业链企业绿色转型深度与高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绿色精益生产在企业绿色转型模式指导下将资源转化为价值的重要手段制度机制企业绿色转型走上规范化道路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围保障层转型胜任力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动态整合资源、调整措施的能力网络关系企业绿色转型内外互联的重要关系网络

3.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前述开放式和主轴编码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再审视,识别出核心范畴,从而将主范畴系统凝练整合到同一“故事线”并厘清其演化关系。本文结合原始资料,首先对初次编码使用的38个子案例、45个初始概念、11个范畴、3个主范畴再次进行分析与比对,剖析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准备和实施两阶段关联的主范畴,构建绿色转型理论模型;然后紧紧围绕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准备+实施两阶段的核心范畴,以此作为故事线,将核心层、运转层和保障层3个主范畴通过逻辑关系嵌入故事线。其主范畴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

最后,进一步根据主范畴关系结构和作用机制,绘制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故事线”演化脉络,如图1所示 。

通过图1,可以归纳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要素作用机理和演化脉络:绿色转型准备阶段的环境因素与转型资源、能力作为输入性要素,通过主动性战略变革规划,形成并输出绿色转型模式;然后绿色转型模式又作为输入性要素指导绿色实践过程,在绿色生产过程中客户需求导向融合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运转,实现精益绿色生产,完成战略变革的落地与实施,最终实现价值转换目的。与此同时,保障层发挥输入性要素的职能角色,为绿色转型两阶段不断输送动力,最终形成动态演化的有机系统。上述分析为进一步构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理论模型奠定了框架雏形和理论基础。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对部分新案例资料重复上述三级程序化编码,以检验除首次编码得到的结果外,是否还产生新初始概念和范畴,如果不再产生,则表明达到理论饱和。本文对剩余的5个子案例进行重复性编码,结果显示,未出现与前述研究差异显著的概念且个别相似概念可以归到已有初始概念,因此范畴未出现较大变动,可以判定该研究达到理论饱和。综合上述研究可挖掘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过程的理论模型。

表3 选择性编码
Tab.3 The selective coding

典型关系结构关系结构内涵A:绿色转型准备阶段:核心层要素核心层➝绿色转型准备 在外部多维度环境因素演变与交互影响下,企业在准确研判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主动评估实际情况、重塑转型模式,为企业绿色转型指明方向和方式,为转型奠定基础B:绿色转型实施阶段:运转层要素运转层➝实施绿色转型在核心层转型模式的指导下,围绕客户需求,企业在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企业绿色精益生产,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C:绿色转型实施阶段:保障层要素保障层➝准备+实施绿色转型企业通过完善内外部多重网络保障体系,不断为企业绿色转型运转层和核心层提供充足资源与信息等,保障企业绿色转型可持续推进D:绿色转型全过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准备阶段衔接和融合实施阶段➝绿色转型全过程 在转型阶段转型模式的指导下,企业制定绿色战略,实施绿色转型措施,不断强化保障体系,以此持续推进绿色转型目标实现

图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全过程演化脉络
Fig.1 The whole proces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evolution of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4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理论模型构建与阐释

综上,通过对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得到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三层次交互的两阶段过程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4.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准备阶段要素作用机制

企业绿色转型的本质是战略变革[3],是发展模式重塑。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有的企业能够顺利实现绿色转型,而有些企业被淘汰,因此转型模式至关重要,这也是推进绿色转型的核心。资源型企业要实施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必须提前做好转型评估工作,重点包括外部环境、现有商业模式、资源和能力、利益相关者等。通过分析河北钢铁集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客户服务优势和创新能力,进而可以认为,企业绿色转型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为:主动围绕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服务、独特资源、产品等),深入探究适合自身的转型模式,以此为指导,科学转变发展方式,避免绿色转型出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转型模式与理论方法指导。

图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理论模型
Fig.2 The two-stage theoretical model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oriented enterprises

4.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实施阶段要素作用机制

在多维因素影响和转型模式指导下,企业需要将绿色转型“落地”。可以看出,河北钢铁集团在受到外部市场、消费者需求及内部产能过剩等多维因素的交互影响下,管理层催生出强烈的绿色转型意识,并主动自上至下贯彻实施,这是取得重大转型成就的关键。因此,企业要想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赢得市场份额,需要将转型意识和方案蓝图迅速变为实际行动,在此过程中,运转层扮演着动力角色。其中,多渠道(传统融资、新兴融资、资金运用)资金链是基础,能够支持产业链和创新链;创新链是连接资源与产业的桥梁之一,能够不断把资源转化成价值并产生新资源(如可输出服务、无形资产),有效补充企业资金链;产业链纵横深度决定了企业发展高度。河北钢铁集团立足产学研,不断整合资源,强化创新能力,深入推进横向跨界融合和纵向产业链延伸,努力打造“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实现由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的角色转变。总之,三链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关系有助于推进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

此外,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转型措施,另一方面离不开保障层的支撑。因此,需要科学、有序、合理地储备内外部资源,努力创造良好环境。伴随企业绿色转型的不断深入,相关制度将愈加完善,组织框架更加优化,促使企业在绿色转型方面走上规范化道路。同时,鉴于企业绿色转型是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工程,仅投入与整合各类可利用资源、拥有静态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具备动态的转型胜任力,即在具备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能有效甄别哪些要素适合或不适合绿色转型,并能够准确匹配转型措施,使绿色转型拥有充足动力,持续推进绿色转型进程。河北钢铁集团除不断完善内部保障体系外,持续强化企业外部网络关系,不断提高自身在网络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在与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的思想指导下,持续加强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进一步拓展外部联系,实现多重保障,共同为绿色转型的可持续运转注入动力。总之,是否拥有良好的基础保障将显著影响绿色转型,也直接关系企业绿色转型能否规避“昙花一现”的窘境。

4.3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全过程作用机制

本文通过对河北钢铁集团绿色转型演化过程的研究得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分为准备—实施两阶段,并且由核心层、运转层和保障层交互构成。其中,核心层重在转型模式评估、规划制定以及资源整合等,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运转层在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融合的机制下,促使核心层的战略决策能够落实,扮演 “发动机”角色;保障层由企业内部制度、转型胜任力及外部多重网络关系等构成,负责保障运转层在转型过程中有足够的可支配资源和良好环境,进而能够应对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保证绿色发展模式得以实现。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挖掘其过程机制有利于明晰转型因果关系和内在机理,由此对转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助于科学实施转型策略。本文以河北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案例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1)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分为准备—实施两阶段,并由核心层、运转层和保障层交互构成。其内在演化逻辑是:在准备阶段,企业顺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整合资源,依赖自身核心优势重塑转型模式;在实施阶段,在转型模式的指导下,围绕客户需求,依靠运转链和保障层持续注入动力,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将资源价值科学转化为客户使用价值,实现可持续转型目的。

(2)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存在不同侧重点,抓住主要特征是科学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经梳理总结得出:准备阶段的核心层构建在于抓住自身拥有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并围绕其变革发展模式;实施阶段的重点在于,一方面持续捕捉市场与消费者动态变化,培育资源搜集、利用和转化再生能力,另一方面对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内加强多类型转型路径建设力度。

(3)准备与实施两阶段融合的关键点在于转型模式—资源和能力—保障的有效衔接。重塑转型模式是基础和前提,资源保障模式的落地和效用发挥是关键,而保障层面建设是不断推进绿色转型的重点。三者融合要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同时,围绕转型模式获取和整合资源、创造转型环境,实现三者无缝融合。

5.2 理论贡献

首先,针对企业绿色转型研究视角不系统、松散化现状,从整体视角切入,以典型资源型企业为例,科学挖掘绿色转型过程中各要素交互作用机制,凸显企业绿色转型系统性、复杂性特质,进一步依据要素演化脉络和内在作用机理将其整合到同一框架内,创新性构建企业绿色转型准备—实施两阶段理论模型,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框架,由此改善企业绿色转型碎片化研究现状;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资源基础观分析企业如何适应外部环境以保障和获取短期收益,其被动转型特征明显,不利于企业基业长青。本文立足于企业内外部要素互动视角,尝试将动态能力观点和思想引入企业绿色转型过程分析框架,旨在探究资源型企业在当前动态复杂环境下如何通过准备与实施两个阶段主动转型、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的。同时,体现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性,凸显企业绿色转型的主动性本质,由此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企业绿色转型理论研究。

5.3 管理启示

在当前我国提倡“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本研究结论对资源型企业合理利用内外部环境资源、推进绿色转型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等都具有启示意义。

(1)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首先,要重视外部动态环境演化,同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优势整合资源,进一步重塑发展模式,为绿色转型奠定基础、找准方向,迅速驶入“快轨道”;其次,围绕客户和市场需求开展绿色精益生产,在转型过程中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绿色创新、实施跨产业多元化发展,还需注重融合云生态与数字化转型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1+1+1>3”的协同效果,从而跨越新产品投产与大规模产业化之间的“达尔文之海”;再者,资源型企业需加强制度机制建设,通过合规、体系化促进企业可持续转型;最后,资源型企业需主动加强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联系频度、力度,强化自身网络中心地位,以此获取和整合更多异质性资源与实践经验,满足绿色转型需求。总之,资源型企业应致力于通过较强的转型胜任力,将可利用资源转化为价值产品,占领产业链高端与核心位置,获得较大市场份额,持续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

(2)对于政府而言,在当前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走势低迷的背景下,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型企业转型,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清晰判断,重视智囊团的建议和作用,深入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在此基础上对国内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需求作深入调研和分析,不断完善和调整政策法规,精准指导企业转型,切实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不断调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冲突,最大程度缓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强化制度与机制建设,以保障各行各业绿色转型有序推进。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以典型的资源型企业为例展开研究,样本类型存在一定局限。此外,企业作为动态开放的组织,必然受到内外部多重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类型企业与各类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存有差异,由此构建绿色转型过程理论模型的侧重点有一定差异。鉴于此,一方面,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对不同性质企业的绿色转型过程理论模型构建展开分析,以此丰富企业绿色转型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企业开展绿色转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阶段转型行为,使绿色转型符合科学和常理。

参考文献:

[1] 黄速建,肖红军,王欣. 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2018,35(10):19-41.

[2] 孙丽文,任相伟. 层次结构网络嵌入、TMT异质性与企业绿色转型动因:跨层交互因素的整合分析框架[J]. 财经论丛,2020,36(7):93-103.

[3] 孙凌宇.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理论框架构建研究[J]. 青海社会科学,2013,34(5):45-50.

[4] 车亮亮,武春友,曲英. 煤炭企业绿色转型模式研究:以冀中能源集团为例[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1):44-52.

[5] 周英男,黄赛.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火电企业绿色转型模式:基于华电宁夏分公司的案例研究[J]. 科研管理,2020,41(2):172-182.

[6] ABUZEINAB A,ARIF M,KULONDA D J,et al. Green business models transformation:evidence from the UK construction sector[J]. Built Environment Project and Asset Management,2016,6(5):478-490.

[7] 孙丽文,任相伟,李翼凡. 战略柔性、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动态环境规制下的交互和调节效应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2):82-91.

[8] 焦俊,李垣. 基于联盟的企业绿色战略导向与绿色创新[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1):84-89.

[9] MOINI H,SORENSEN O J,SZUCHY-KRISTIANSEN E. Adoption of green strategy by Danish firms[J].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2014,5(2):197-223.

[10] LI S R,JAYARAMAN V,PAULRAJ A,et al.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role of green supply chain processes and green product design in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6,54(7):2136-2151.

[11]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12] XIE X M,HUO J G,ZOU H L.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green product innovation,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a content analysis method[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9,101:697-706.

[13] MA Y,HOU G S,YIN Q Y,et al. The sources of green management innovation:does internal efficiency demand pull or external knowledge supply pus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202:582-590.

[14] MILLER K D,LIN S J. Analogical reasoning for diagnosing strategic issues in dynamic and complex environm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13):2000-2020.

[15] 邵利敏,高雅琪,王森. 环境规制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选择:“倒逼转型”还是“规制俘获”[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6):62-68,92-93.

[16] LEONIDOU L C,CHRISTODOULIDES P,KYRGIDOU L P,et al. Internal driver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small firm green business strategy: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ternal for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40(3):585-606.

[17] ZHOU Y,HONG J,ZHU K J,et al. Dynamic capability matters:uncovering its fundamental role in decision making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7:516-526.

[18] 魏戈,陈向明. 质性研究·多重对话: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0):79-84.

[19] GLASER B G, STRA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 Chicago: Aldine,1967.

[20] 王璐,高鹏. 扎根理论及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0-18.

[21]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22] GLASER B G,STRAUSS A L. The purpose and credibil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1966,15(1):56-61.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