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如何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来自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朱国军,王修齐,张宏远

(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结合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机理及路径范式,揭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创新联合体形成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即发挥数据赋能的驱动作用,从而实现创新联合体跨界战略网络协同、跨界组织网络协同、跨界资源网络协同、跨界制度网络协同,形成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实现产品功能、生产制造及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凝练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路径范式:“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传统龙头集群企业—超级消费者”交互赋能。结论可拓展数字创新理论及价值共创理论,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为智能汽车领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及颠覆式创新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创新联合体;协同演化动态能力;颠覆式创新

How Core Enterprise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ea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the Huawei Intelligent Car

Zhu Guojun,Wang Xiuqi,Zhang Hongyuan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innovation mo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changing profoundly. There is strong growth momentum of the innovation consortium led by core enterprise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uch as the intelligent vehicle innovation consortium led by Huawei.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ore enterprise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ea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the realiza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grated circuits, new materials and other core technology fields.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innovation theory and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this study uses the resource capability performance analysis framework, analyzes the data enabling driving role of core enterprise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from the platform ecological context level, and explores the cross-border network collaborative process mechanis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leading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a. The single-case exploratory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e enterprise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other joint innovation subjects. Twenty influential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smart cars, Huawei smart car business staff and partners, and super consumers are selected for interview. The interview is semi-structured and the average interview time is 60 minutes In addition, the data is further collate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publicly released by senior executives, such as speeches, interview videos, Microblogs, news reports, industry analysis reports of securities companies, internal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other secondary materials to support the interview results and support data triangle verification.

The role and role mechanis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is clarif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re enterprises play the driving role of data enabling, realize the cross-border strategic network coordination, cross-border organization network coope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onsortium, cross-border resource network cooperation and cross-border system network coordination, so that they form the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dynamic ability, obtain product functions, and realise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production, manufacturing and the business model.

Furthermore this study refines the process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leading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To be more specific, data empowerment is the resource basis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to take the lead in establishing innovation consortia. Cross border network collaboration is a process mechanism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to lea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a. The focus is cross-border network collaboration with platform ecological connection. Through strategic, resource, institutional and other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they can deeply interact with other innovation entities to form multiple, multi-level combinations of relationship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innovation ecology.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abil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to lea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ic go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to lea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small, medium and micro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t is possi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cutting-edge leading technologies to achie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product functions,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and business models.

Through the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Huawei intelligent car business, this paper provides new connotations of digital innovation theory and a new paradigm of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it further depicts new characteristic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lliance. It is stressed tha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a; the paradig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 - leading cluster enterprise - super consumer" interactive empowerment path is a feasible path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to take the lead in establishing innovation consortium.

Key Words:Core Enterprise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Consortium;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Dynamic Ability; Disruptive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1-07-09

修回日期:2021-10-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GLB05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GLB003)

作者简介:朱国军(1982-),男,博士,江苏盱眙人,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与企业管理;王修齐(1996-),男,江苏盱眙人,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与企业管理;张宏远(1980-),男,黑龙江尚志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CZ20210719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19-0012-08

0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改变了制造业创新模式。中国在多个智能制造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但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存在短板,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瓶颈[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中明确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创新联合体。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自主可控技术突破。2021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时强调,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例如华为、百度等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因此,系统解析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实现路径,改变过去“形式化”“拼盘化”联合创新之路,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期稳定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颠覆式创新,成为未来我国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及政府部门的重大任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

1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1.1 理论基础

1.1.1 数字创新理论

数字创新是指导数字经济创新主体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可编程性和数据同质化特性重塑创新流程及创新主体关系,提供交互链接接口,对创新行为及商业模式进行颠覆式重构(Bharadwaj,2013),构建新创新机制、新创新管理理论框架(刘洋等,2020),推动数字产品创新、数字服务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数字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运营效率与组织绩效,促进高质量发展,改变竞争格局[2],驱动产业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升级。

1.1.2 价值共创理论

核心企业、创新合作伙伴及顾客等价值网络成员通过创新资源配置、交互和整合构筑协同演化能力,共同创造价值。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具有创造性和融合性[3],通过平台进行价值共创,促进焦点行动者、平台用户以及其他平台行动者海量交互和协同。行动者之间、行动者与平台之间相互作用呈现非线性迭代特点,塑造新的价值共创逻辑和架构(Ozcan,2018),呈现开放性、动态性、收敛性、跨层次性等特点。因此,探究平台生态价值共创主体之间如何相互连接、充分交互、共生共赢是价值共创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张洪等,2021)。

1.2 核心概念

1.2.1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处于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网络的核心生态位,具有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以数据资产为核心构建价值供给网络,拥有获取、整合和利用数字资源的使能创新能力[4],可对自身性能进行深层建构,进而对产业组织进行深层重构,具备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新兴赛道换道超车的动态能力[5],能够促进平台生态颠覆式创新[6],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创新载体。

1.2.2 创新联合体

20世纪中叶简·霍普兰德和罗杰·奈杰尔提出战略联盟概念,随后发展为技术联盟理论。研究联合体(RJVs)是一种特殊技术联盟(Jacquemin,1988),大多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已有学者系统分析研究联合体的合作机理、信任合作动因、信任合作机制、溢出效应、动力机制、绩效评价,以及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自主示范区的影响[7]。创新联合体传承研究联合体的基本功能,以核心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张赤东等,2021),由两个及以上创新主体通过大跨度整合、交互赋能、共生互长在创新生态系统内协同演化[8],实现创新生态系统联合创新(白京羽等,2020),呈现开放性、交叉式、非线性、网络化特征。

1.3 研究框架

本文以智能制造核心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为研究对象,在数字创新理论与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下,采用资源—能力—绩效分析框架,从平台生态情境层面分析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数据赋能驱动作用,探索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跨界网络协同过程机制,开展分工体系重构,实现平台生态颠覆式创新,凝练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路径范式,以期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原因如下:一是旨在回答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如何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问题,这属于How问题范畴,案例研究方法更适用于过程类或者机理类问题研究;二是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稀缺性和极端性,适合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探索性,研究对象稀缺,需要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及其它创新主体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因此,采用单案例研究有利于探索复杂现象背后的理论联系。

2.2 案例选择与数据采集

2.2.1 案例选择

汽车行业是少数具备用户基础但尚未全面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制造业[9]。“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引领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窗口期,需要鼓励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建成自主可控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兼具典型性、极端性及启发性特点,案例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适配,有利于提高研究内部效度,进而获得富有价值的洞见,符合理论抽样要求。2013年,华为从车载通信模块进入车联网业务领域,帮助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实现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逐步发展智能汽车业务,把产品技术Design引入客户商业解决方案,包括鸿蒙OS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810、4D成像雷达、“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以及智能热管理系统,培养华为技术伙伴团队。华为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已经积累了大量启发性素材,通过挖掘该案例,对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机制进行抽象凝练,所得结论能够对其它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及创新联合体建设有所启发,形成普适性发展规律。

2.2.2 数据采集

本文通过访谈和收集历史资料获得研究数据。由3位多年从事智能制造研究的学者提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相关初始构念,用于指导访谈题项设计和访谈对象选择。访谈对象选择智能汽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工作人员及合作伙伴、超级消费者。20位访谈对象接受访谈,访谈采取半结构化形式,平均访谈时间为60分钟,访谈内容记录见表1。除访谈外,研究人员通过高层管理人员演讲、访谈视频、微博等公开发布的信息,新闻报道、证券公司行业分析报告、企业内部资料等二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形成7.3万字的档案资料,可对访谈结果形成支撑,且支持数据三角验证。

2.3 数据分析

借鉴 Eisenhardt& Bourgeois的案例数据分析程序,在广泛获取历史数据和访谈数据后,由两位专家分别独立分析一种类型数据,并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基于聚类方法进行多次迭代,识别个案数据间的共性构念及其关系,开展主轴编码。对两位专家交换所得编码结果进行轴心式编码,形成逻辑闭环。

2.3.1 开放式编码

将所收集的相关原始资料及证据援引逐一贴标签,开展概念化和范畴化,并对上述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和分类处理,得到34个初始范畴,如表2所示。

表1 访谈调研基本情况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 survey

访谈对象访谈主要内容受访人次访谈时间智能汽车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及管理顾问传统汽车研发联合体向以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转变的关键因素,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3223min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的项目主管、研发工程师华为在智能汽车业务领域布局、定位,华为对合作车企带来的数据赋能、跨界网络协同路径,形成能力变化5375min华为合作车企高管、研发、项目管理、商务部门负责人华为和合作车企分工情况,对合作企业生产制造和商业模式带来颠覆式变化7735min智能汽车业务的部分超级消费者华为HI智能汽车功能创新及产品满意度5367min合计201 690min

表2 华为牵头组建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的开放式编码示例
Tab.2 Example of open coding of Huawei leading the formation of intelligent vehicle innovation consortium

典型原始资料及证据援引初始范畴先后与东风、长安、一汽签订合作协议,在车联网、智能汽车领域共同开发,与长安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国内创新联合获得奥迪、奔驰的通讯模块订单,2017年在德国开启自动驾驶测试国外创新资源整合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联合18家车企共建5G汽车生态圈创新生态圈构建通过HI方式赋能合作车企(北汽、广汽、长安)赋能合作伙伴华为智选与小康达成合作协议,在其渠道售卖其品牌赛力斯商业模式创新重点构建围绕车联网的技术和生态优势,广结车企,开展合作跨界网络优势小康汽车产品赛力斯SF5搭载DriveONE多合一电驱品牌模块化创新与传统企业合作中,传统企业负责机械系统、底盘系统等传统部分,华为实现整车计算机化部分,包括自动驾驶、座舱以及后端云端价值链分工

2.3.2 主轴编码

回归个案,对初始范畴关系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分析初始范畴及其内在关联性。在初始假设、数据和理论之间进行反复迭代,归纳为26个副范畴,最终提炼出13个主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结果
Tab.3 Axial coding results

主范畴副范畴数据资产开拓赋能数字化虚拟集聚、数字化动态匹配数据资产利用赋能数字化决策支持、数字化标准体系跨界战略网络协同跨界创新网络架构、跨界模块化创新跨界资源网络协同跨界资源配置规划、跨界创新资源整合跨界组织网络协同跨界供应链重构、跨界价值链重构跨界制度网络协同跨界智能合约、共享型制度逻辑协同演化动态识别能力前沿技术探索、实时反馈协同演化动态运营能力云端优化、价值链分工协同演化动态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迭代创新协同演化动态管控能力软硬解耦、系统更新产品功能颠覆式创新产品数字化集成、产品价值涌现生产制造颠覆式创新柔性制造、模块化制造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用户基础颠覆、服务便捷性颠覆

2.3.3 轴心编码

进一步分析13个主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凝练出4个核心范畴,通过故事线展现各范畴间的关系,形成逻辑闭环,扎根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1)核心范畴“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数据赋能作用”。数据资产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战略性资源[10],也是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世界的微观构成,具有赋能作用[11]。一是数据资产开拓赋能。由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提供数字化平台,为跨行业创新主体间的信任跃迁提供技术可能性,结构、关系、内容嵌入更加紧密,提升生产活动的协同性,成为跨时空复杂型组织构建的基础(刘向东,2021)。通过架构创新(朱瑞博等,2011),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与其它联合创新主体互为外部支持,彼此提供互补性资源与能力支持,动态匹配过程中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研发活动可行性边界,实现数字化虚拟集聚(王如玉,2018)。二是数据资产利用赋能。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利用数据资产稳定、快速、准确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战略及战术决策支持,提高创新网络管理效率、决策速度,降低运营成本,逐步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综合水平。

(2)核心范畴“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对创新联合体的跨界网络协同”。平台生态网络能够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跨界网络协同创造条件,影响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参与方式,促进知识共享与交互,推动创新联合体整体发展。一是跨界战略网络协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明确任务方向,牵引创新联合体各创新主体开展跨界创新网络架构、跨界模块化创新,确保创新联合体成为与产业需求端结合最紧密的技术创新发源地,使研发投入方向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满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战略需求。二是跨界资源网络协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跨界资源配置开展创新资源整合,降低信息不对称,企业流程公开、透明,使得创新联合体内部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资源匹配效果达到最优,从而发挥创新资源的最大效能[12]。三是跨界组织网络协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数据赋能促进跨部门、跨组织、跨地区、跨系统主体间的创新联合,实现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中间商、超级消费者之间的创新联合,通过不同组织层面主体多维协作,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推动制造业全价值链要素和全产业链要素深度互联。四是跨界制度网络协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以数据使用价值为核心,连接产业体系中所有创新主体,明确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智能合约与共享型制度逻辑,实时获取契约执行情况及完成程度,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建立市场化声誉机制。

图1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逻辑关系
Fig.1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leading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3)核心范畴“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迅速、敏捷、柔性适应变化的组织能力[13]。在数字经济时代,协同演化被引入企业组织管理行为研究[14],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创新主体持续互动与演化,从以企业为中心的单边范式向企业—联合创新主体交互范式转变[15],表现为过程共生(郑胜华、池仁勇,2017)。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成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跨界资源整合、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16],具有多层次能力整合性和动态性[17]。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与联合创新主体在跨产业、多领域资源交互与协同创新中形成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提升组织生态韧性。一是协同演化动态识别能力。智能制造核心企业洞察创新生态环境,开展前沿技术探索并进行动态调整判断,如果现有能力不适应创新生态变化,那么就会向相关主体发出指令,调整能力体系。二是协同演化动态运营能力。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云端优化推进价值链分析,不断提升创新联合体价值创造效率和有效性,开拓新的价值创造空间。三是协同演化动态学习能力。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联合体深度学习模型,通过迭代创新实现动态思维结构组织学习,推动前沿技术创新、颠覆式技术创新。四是协同演化动态管控能力。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软硬系统解耦提升生态系统韧性,促进生态系统更新,解决多种技术之间性能协同问题,同时摆脱要素协同面临的空间约束,推动创新联合体网络结构优化及结构洞优势形成。

(4)核心范畴“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反应理论[18],通过数字技术跨界整合识别前瞻性机会[19],引入与现有产品具有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或者服务,改变平台生态创新过程和结果,提高产业技术供应链及创新链的完备性,进而提升链条中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独立性[20],使产品进入价值链高端,占据主流市场,体现为产品功能、生产制造和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一是产品功能颠覆式创新。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实现创新联合体界内、界外各种产品功能相互支撑,将多种技术路径交织融合形成持续创新流,带来产品功能和价值颠覆式创新。二是生产制造颠覆式创新。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柔性生产与装配生产线模块化制造,实现定制化生产和敏捷生产,提高生产质量及运营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自身商业地位,赢得高支付能力及高支付意愿的用户群体(吴晓波等2021),建立差异化配套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服务便利[21],补充和取代现有商业模式,主要体现为用户基础颠覆式创新、服务便捷性颠覆式创新。

3 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华为数据赋能

3.1.1 数据资产开拓赋能

华为“Huawei Inside”通过无处不在的联接+数字平台+无所不及的智能,与长安、广汽、北汽等传统汽车制造龙头企业联合创新,主动拓展自身组织边界,构建智能汽车开放式创新网络,提供易集成、易安装、易维护、易服务的智能汽车产品和解决方案,制定标准化解决方案,共同定义产业标准。

3.1.2 数据资产利用赋能

华为充分利用5G 技术优势、深度学习等数字化技术组合,实现自身及其它创新主体价值创造各环节的数字化变革,改变价值创造逻辑,帮助传统制造业集群龙头企业创新要素重组,优化传统汽车制造业发展模式,加速数字创新进程,提升创新资源获取的便利性,迅速识别、传递个性化需求信息,催生融合型智能汽车产品和新生型智能汽车产品。

3.2 华为对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的跨界网络协同

3.2.1 跨界战略网络协同

华为围绕智能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统筹布局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不介入整车制造,但将自身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业务领域,按照CCA架构(计算与通信架构)提高科技攻关的组织化、协同化水平,从整车视角制定数字安全方案,强化科技攻关的基础能力保障,为传统汽车龙头企业长安、广汽、北汽等提供总体集成产品或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推动底层电子电气结构升级与革新,打造富有创新韧性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

3.2.2 跨界组织网络协同

华为以开放共赢的Hicar创新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提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DC,在传感器以及应用算法等领域与长安、广汽、北汽等合作伙伴深度融合,同时鼓励超级消费者深度参与生产过程,实现技术、资源的需求方与供应方并联式交互和对接,开展跨界价值链重构。华为通过其在智能汽车零部件方面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切入智能汽车硬件供应链网络,开展跨界供应链重构。

3.2.3 跨界资源网络协同

华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世界在数字空间的完整映射,优化创新流程和组织形式,突破原有边界束缚,精准识别、匹配、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实现跨行业、跨区域创新主体参与,降低信息搜索、沟通协调和知识共享成本,相继与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奥迪、奔驰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并与北汽蓝谷联合设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从而赢得更多机会。

3.2.4 跨界制度网络协同

华为依托智能合约与集群龙头企业互联互通,构建共享制度逻辑。创新联合体内部通过协议各方认可的章程和制度约束各创新主体行为,降低联合创新契约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引导参与者行动,构建数字化创新生态平台、闭环价值网络及多边数字化创新平台。

3.3 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协同演化动态能力

3.3.1 协同演化动态识别能力

华为通过与传统汽车制造业龙头企业合作采集海量智能汽车数据,提升和完善核心算法,提高感知能力和辨别能力,精准识别用户个性化需求,激发组织机会警觉,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华为通过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等院所建立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协同创新平台,培育组织柔性能力,激活组织内部冗余资源,捕捉市场机会。

3.3.2 协同演化动态运营能力

华为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智能汽车业务创新联合网络空间,对数字产品进行完整设计,并对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开展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流程人工智能化,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技术性能测试,制定最佳设计方案,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和生态间协作。

3.3.3 协同演化动态学习能力

华为发挥数字化平台网络优势,通过开放式接口与科学家、普通消费者、设计师、技术持有者、技术需求者、传统汽车制造厂商进行知识交互,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帮助互补性技术连接到核心技术,交互过程中形成深度学习,激发互补者创新,使更多平台用户从中受益,催生出一系列创新产品,进而创造更高价值。

3.3.4 协同演化动态管控能力

协同演化动态管控能力是研发领导能力。华为通过软硬系统解耦帮助传统汽车行业与ICT产业融合,通过软件定义汽车,构建分层架构并定期更新升级,获得产业链控制能力。例如,华为不仅帮助本田汽车设计仿真计算通用平台,提供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提高碰撞、流体、构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仿真计算能力,而且帮助上汽构建研发HPC平台,研发效率提升30%以上。

3.4 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颠覆式创新

3.4.1 产品功能颠覆式创新

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突破智能汽车整体架构和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可以提供智能汽车全栈道解决方案,整合多个界外产品功能,从传统交通工具向电动智能终端升级,在算力、能效比、软硬件耦合度、车规级认证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五大领域创新突破。例如,华为与北汽新能源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与长安合作的长安CS95、与小康合作的SF56搭载多合一DriveONE电驱动系统,其中极狐阿尔法S搭载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改善汽车智能驾驶体验、座舱娱乐体验,以及续航和动力体验。

3.4.2 生产制造颠覆式创新

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在整车定义时采用联合设计、联合开发模式,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发挥智能零部件优势,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业发挥造型、整车优势,颠覆传统整车厂、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分工明确的制造格局,实现敏捷制造,车间、生产线自动化、无人化、柔性化,实现外部采购协同、产销协同以及工厂之间协同,形成大规模协同制造,带来汽车行业整体效率质变。

3.4.3 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

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联合打造HUAWEI inside全新商业模式,通过企业、网络、系统层面动态能力部署对商业模式组件进行数字化调整,改变各参与主体获取、利用和创造价值方式。华为庞大的用户群可为智能汽车业务提供良好的用户基础,带来智能汽车用户总数增加和整体用户粘性提升。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能够提供汽车增值服务,让消费者以新颖方式体验智能汽车产品和服务,并面向消费者持续提供软硬件升级和订阅服务、OTA服务,以及自动驾驶套餐,增强消费者参与感。利润主体转向软件、服务等生态层面盈利。

4 理论机理及过程范式分析

本文聚焦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开展探索性案例研究,对关键事件进行动态演化分析,系统揭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机理及路径范式。

4.1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框架

本文构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框架,从智能制造核心企业自我中心价值网络向创新联合体整体价值网络演化,如图2所示。

(1)数据赋能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资源基础。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与制造业集群龙头企业、消费者以及其它创新主体之间具有数据联系、数据交互及数据关联的关系,以数据化方式参与创新联合体价值创造,进而提升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与联合创新主体间知识的外部性、互补性和正反馈性,实现数据资产开拓赋能及数据资产利用赋能,从而提升创新联合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跨界网络协同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机制。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是基于因果的“发现过程”,而是基于跨界网络治理效果的“塑造过程”,其关注点不再是企业成长,而是平台生态连接下跨界网络协同。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跨界战略网络协同、跨界组织网络协同、跨界资源网络协同、跨界制度网络协同,与其它创新主体深度交互,形成多重、多层次关系嵌套组合,提升创新生态整体竞争力。

(3)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能力基础。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过程中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具有战略能力特征,在治理企业间关系和整合组织与个体关系中发挥战略作用。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过程中,实现动态识别、动态运营、动态学习及动态管控,经历“变异—选择—保留”协同演化过程,形成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借此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逐步占据创新生态网络中心位置。

(4)颠覆式创新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战略目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新时代下创新联合体组织创新的根本需求,由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引领支撑,集群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积极支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生产制造、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

图2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框架
Fig.2 Process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leading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4.2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路径范式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过程中承担总设计师角色,与多家集群龙头企业共治,并分享生态领导权,通过跨界网络协同获得创新突破的临界规模。超级消费者一般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成为价值共创者,深度参与创新联合体价值创造过程,对创新联合体价值主张及价值提供具有重要影响。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集群龙头企业、超级消费者交互赋能,实现创新联合体成长演化,有利于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形成,通过构建高效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产生各创新主体协同效应,推动颠覆式创新发展,如图3所示。

5 结语

5.1 理论贡献

本文通过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探索性案例研究,在数字化情境下构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理论框架,实现数字创新理论、价值共创理论、颠覆式创新理论的文献对话,对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赋予数字创新理论新内涵。在数据赋能情境下研究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与创新联合体,从跨界网络协同与协同演化动态能力视角,重新审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创新联合体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丰富了数字创新理论过程机制研究。

(2)赋予价值共创理论新范式。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是以平台生态系统为载体的价值共创范式的进化。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通过与创新联合体中其它创新主体跨界网络协同,在动态交互过程中获得非线性动力,驱动系统自组织和自演化,从企业自我中心价值网络向创新联合体整体价值网络演化。相关研究结论可为传统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3)赋予颠覆式创新理论新特征。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在聚集创新生态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呈现出新特征,通过跨界网络协同获得创新突破的临界规模,实现平台生态颠覆式创新,形成创新生态优势。

图3 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价值共创路径范式
Fig.3 Value co-creation path paradig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re enterprises leading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onsortium

5.2 实践启示

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发展政策、促进我国智能汽车核心企业成长提供管理启示。

(1)重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创新联合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智能制造核心企业要抓住新一轮数字化革命的机遇,发挥数据赋能作用,超时空构建自主协调、多模式并行的创新联合体,促进跨界网络协同发展,推动能力体系重构,形成协同演化动态能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品功能、生产制造及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实现智能汽车业务指数级增长。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积极融入创新联合体,与核心企业交互赋能,实现逆势增长。

(2)交互赋能路径范式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可行路径。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联合体成为产业组织的基本单位。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是以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网络组织。“智能制造核心企业—龙头集群企业—超级消费者”交互赋能路径范式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可行路径。

5.3 不足与展望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仅选取华为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为研究对象,实践中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还存在其它模式,如吉利汽车的合资模式、小米的开发模式等,未来可以对多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此外,本文基于微观视角进行分析,研究完整性有所欠缺,实践中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还受到中宏观层面环境的影响。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互动的创新体系是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与各创新主体实现高效协同的重要保障。未来可基于跨层次环境视角开展多案例实证研究,结合细分行业、技术特征、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创新联合体发展路径,探索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为当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念沛豪,栾群,张学俊. “十四五”制造业范式变革的四大趋势[J]. 机器人产业,2021(2):12-16.

[2] 闫俊周,姬婉莹,熊壮. 数字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J]. 科研管理,2021,42(4):11-20.

[3] 郭星光,陈曦. 数据赋能与我国制造企业创新: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5):151-160.

[4] 陈国青,吴刚,顾远东,等. 管理决策情境下大数据驱动的研究和应用挑战:范式转变与研究方向[J]. 管理科学学报,2018,21(7):1-10.

[5] 戚聿东,肖旭,蔡呈伟. 产业组织的数字化重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2):130-147.

[6] CEBON P. 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J].Innovation,2006,8(4-5):403-414.

[7] 马宗国,尹圆圆. 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J]. 科学管理研究,2017,35(6):20-23.

[8] 刘戒骄,方莹莹,王文娜.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实践逻辑与关键要义[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89-101.

[9] 贺俊. 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维度和战略要点[J]. 改革,2021,34(2):81-89.

[10] 朱国军,王修齐,孙军. 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演化机理:交互赋能视域下双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4):108-115.

[11] 张明超,孙新波,王永霞. 数据赋能驱动精益生产创新内在机理的案例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21,24(3):102-116.

[12] 张振刚,尚钰,陈一华. 大数据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IT-业务融合与双元环境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4):82-90.

[13]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14] 马浩,侯宏,刘昶. 数字经济时代的生态系统战略:一个ECO框架[J]. 清华管理评论,2021,11(3):24-33.

[15] GHASEMAGHAEI M,CALIC 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big data on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big data is not always better data[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0,108:147-162.

[16] 肖静华,吴小龙,谢康,等. 信息技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美的智能制造跨越式战略变革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21,37(3):161-179,225,11.

[17] 曾可昕,张小蒂. 数字商务与产业集群外部经济协同演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6):53-62.

[18] 张璐阳,戚聿东. 数字技术背景集成电路产业颠覆创新模式构建[J]. 科学学研究,2021,39(5):920-929.

[19] 张庆普,周洋,王晨筱,等. 跨界整合式颠覆性创新内在机理与机会识别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6):93-105.

[20] 张玉利,李雪灵,周欣悦,等.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新”[J].管理学季刊,2020,5(3):113-118.

[21] 刘铁铮. 共享经济视角下海尔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模式的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9.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