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从绿色管理中获利:战略更新视角

李宁娟,来 爽

(西北工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摘 要: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应对政府和公众环境关切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如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能依靠绿色管理提高绩效成为重要研究问题。整合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更新研究,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阐明绿色管理如何通过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影响绩效,同时分析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基于288家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绿色管理与企业战略更新、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战略更新对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正向调节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从战略更新视角深化对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路径机制的理解,对企业成功实施绿色转型有重要实践启示。

关键词:绿色管理;战略更新;企业绩效;竞争强度

How Firms Profit from Green Management: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Renewal

Li Ningjuan, Lai Shuang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Northwest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 China)

AbstractGree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firms to cope wit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Green management refers to a serie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iveness. Some researchers argue that firms with gr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might demonstrate high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 concerns, may gain reputation and image benefits, which result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Managers also expect to improve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rough green managem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swer “how and when green management will contribute to firm performance”.

There are a few challenge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Firstly,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tested the linkage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with no consensus reached. One possible reason may be that some important mediating mechanisms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re ignored by most research. Secondly, driven by the government, most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re undergoing rapid green transformation. Thi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leads to prominent problems of conflicting internal tensions between new gree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exist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for most firms. However, most existing theories of green management are originated from firm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ay not applicable for Chinese senario characterized by rapid green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above limitations by examin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a resource-based view and strategic renewal literatures. Firstly, it introduces strategic renewal into the model as a key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Strategic renewal entails firms to fundamentally alter their path dependence by transforming business models, strategies, and structures. Evidences show that large firms rely on strategic renewal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ing forces for change and stability. Also, strategic renewal represents internal activities that can serve to redirect enterprise strategy, which allows the enterprise to capture new product-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adapt to dynamic market environments. Accordingly, it’s argued that strategic renewal is a tool for firms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ing forces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exist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and also acts as a conduit for firms to be aligned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Secondly, competitive intensity reflects the competition level among firms.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a firm’s benefits from gr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behaviors of its customers and competitors. So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c renewal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trategic renewal in green management may be contingent on competitive intensity.

Related hypotheses are tested with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bootstrap methods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288 enterprises.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1) green management exert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firm performance; (2) strategic renewal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irm performance; (3) strategic renewal fu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4) competitive intensity enha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renewal and performance, and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indirect effect of green management on performance via strategic renewa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ke at least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First,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green management literatures by highlighting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of strategic renewal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and it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resolve the internal conflicting forces between new gree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exist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econd, empirical results involving the moderated mediation effects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when firms can benefit more from green management via the mediating role of strategic renewal. Third, the study extends strategic renewal perspectives to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context by introducing strategic renewal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Compared to with traditional arguments based on a resource-based view or institutional theory, this effort represents a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path mechanisms by which green management influences performance.

At las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proposed. First, firms should be confident of green management, because empirical results confirm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Second, it is better to initiate strategic renewal when firms engage in gr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because strategic renewal can function as a key conduit to transform green management into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renewal is even more evident in more competitive markets.

Key Words:Green Management; Strategic Renewal; Firm Performance; Competitive Intensity

DOI10.6049/kjjbydc.2022020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17-0083-10

收稿日期:2022-02-07

修回日期:2022-05-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102182,7210202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20R056);陕西省社科基金专项项目(2021ZX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G2021KY05106)

作者简介:李宁娟(1983—),女,河北邢台人,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绿色管理;来爽(1973—),男,陕西兴平人,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数字化转型、舆情治理。

0 引言

随着环境规制越来越严格、公众与消费者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绿色管理成为企业应对外部压力难以避免的选择[1-2]。绿色管理也称绿色化,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3-5],最小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6]。一些学者认为实施绿色管理能够展现企业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7],有利于企业提高合法性[8]、塑造对环境负责任的形象和声誉[6, 9-10]。然而,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不仅仅出于伦理、社会责任和应对制度压力的考虑,企业管理者也期待依靠绿色管理提高绩效[2, 11]。超越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绿色化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收益[1],本文致力于阐明企业如何从绿色管理中获取收益。

已有研究分析和检验了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却未得到一致结论。一些研究发现绿色管理正向影响企业财务绩效[2, 6]、创新绩效[12],但也有研究发现绿色管理会降低企业财务绩效[13],还有学者发现绿色战略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多数研究遗漏了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间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某些因素。近年来,学者们呼吁应重视绿色管理通过何种机制、在何种情况下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1-2, 9, 14-15]。部分研究基于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合法性[8, 16]、制度支持[4]、企业形象[9-10]等外生因素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然而,这些外生因素多是企业难以控制的,依赖外部行为主体对企业绿色管理实践和企业本身多个方面的认可,可能仅解释了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部分间接效应。因此,一个重要的研究局限是,现有研究对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路径探索仍然非常不够。

此外,现有绿色管理理论多源自发达国家企业的绿色管理实践。我国政府通过密集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积极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4]。与发达国家企业渐进实现绿色管理不同,我国企业的绿色化过程受到政府政策影响更大,呈现出快速绿色转型特点。许多企业出于应对制度压力和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的考虑,快速采取绿色管理措施,却发现原有组织战略与新的绿色管理不相匹配。这一突出问题是导致许多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后难以提高绩效的重要原因。因此,哪些因素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绿色管理与内部战略不相匹配的内部张力是一个重要但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研究问题。

战略更新视角为细化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工具。首先,战略更新是指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的适应性调整,能促进企业内部战略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匹配,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17],对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18-19]。其次,战略更新涉及到战略结构、组织能力、关键管理理念的改变或更新,有利于打破路径依赖[20],调和组织内部改变与稳定之间的冲突[21]。从这个角度分析,战略更新在企业内部起到调和新的绿色管理实践与原有组织战略冲突的作用。最后,战略更新代表企业关键理念、核心能力的转型[20, 22]。因此,与绿色管理实践相匹配,战略更新可能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维度。基于此,与以往研究多采用制度理论、成本效率视角和资源基础观视角分析绿色化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相比,战略更新提供了细化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关系新的、互补的理论视角。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有3个核心研究问题:绿色管理如何影响企业战略更新?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何种作用?竞争强度如何影响绿色管理、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整合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更新相关研究,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本文认为绿色管理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也通过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绩效,且竞争强度可能起重要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将战略更新引入理论模型,可为回答绿色管理通过何种机制、在何种条件下能够提高企业绩效提供新视角,对绿色管理研究有一定贡献,也有助于拓展战略更新视角的应用范围。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也被称为绿色化,是企业服从环境规制,为降低其生产和经营对环境负面影响而采取的环境保护行为[4]。已有文献中绿色导向、环境社会责任、环境导向、环境管理等多个相近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4],其中绿色管理是最常用于描述企业绿色化行为的概念[11, 16]。由于存在不同概念名称,鲜有研究能够给出绿色管理的精确定义。然而,近年来围绕绿色管理的实证研究进展较快,这一概念的定义也逐渐清晰。Peng等[3]将绿色管理定义为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通过绿色生产、绿色研发和绿色营销最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Shu等[4]认为绿色管理包含两种实践,即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实践以及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实践。与上述研究一致,本文认为绿色管理是指企业采用生产和运营技术最小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化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一直是学界关注焦点[2, 6]。多数研究基于以下理论视角展开研究:一是成本与效率视角。早期阶段,新古典经济思想认为绿色管理是企业的非生产性投资,会增加成本,降低财务绩效[2]。但这一观点遭到学者们批评,如Porter等(1995)指出,环境规制要求企业采取措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并非只会增加企业成本,也通过促进企业开发或引入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资源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污染物处理成本。由此,企业采取绿色化措施的收益超过成本,进而可能对绩效有正向影响。二是资源基础观视角。Hart[7]提出自然基础观,认为企业通过采取污染防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绿色管理措施建立成本优势、先动优势,对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的研究指出,绿色管理有助于企业利用新的绿色机会、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6]。在实施绿色管理过程中,企业发展的新能力、产品和声誉是企业高绩效的重要来源[9]。三是制度理论视角。基于制度视角的研究认为,企业采用绿色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回应制度压力,加强或保护合法性[4]。制度理论关注的重点并非效率,也不是战略选择对绩效的影响,因为绩效并不是组织或个人服从制度要求的核心驱动因素。然而,一些学者结合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将合法性、制度支持等看成是稀缺、有价值的制度资源,有利于企业吸引顾客、获取绿色溢价[2, 4]

1.2 战略更新

从战略管理视角看,战略更新是企业改变内部组织结构、理念和核心能力的战略行为,目的是打破路径依赖,促进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匹配[23]。在创业研究中,学者们将战略更新看成是一种内部创业努力,有战略和组织转型的含义[22]。Zahra(1996)认为,战略更新是指通过改变业务范围、竞争方式,使企业运营重新充满活力。综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战略更新是企业层面“破旧立新”的战略行为,“破旧”是指打破原有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核心能力带来的组织惰性,“立新”是指建立更加适应当前发展情境的新组织能力、业务范围、管理方法和竞争范式。尽管学者们在企业创业、战略管理、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对战略更新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将其拓展到企业绿色转型领域并检验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

一方面,我国企业开展绿色管理实践相对较晚,且受到政府主导的绿色转型产业政策驱动,许多企业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开展绿色管理实践。相对而言,发达国家企业更早开始探索绿色管理,通过渐进推动绿色管理积累了更多环保技术和绿色管理经验[24]。快速绿色化转型导致我国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绿色管理相适应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因此,内部战略与绿色管理实践不相匹配的矛盾在我国企业绿色化转型过程中更加突出,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依靠绿色管理提高绩效。另一方面,聚焦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从成本效率、制度利益、资源基础、产品创新等视角分析绿色管理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却并未得到一致研究结论[2, 14]。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分析和检验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关系时遗漏了某些关键的中介作用因素[15],即绿色管理影响绩效的中间传导路径仍不明晰。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多数研究并不重视如何协调绿色管理实践与企业内部战略不匹配的矛盾,这种不匹配性可能限制绿色管理实践转化为绩效的有效性。

本文认为,将战略更新引入绿色管理研究情境对解决以上研究局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战略更新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利用新外部环境机会的重要战略选择[23,25],有利于企业打破组织惰性。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基础观视角,战略更新是指企业为更好执行绿色、可持续原则进行的内部战略调整,代表企业重要的动态能力。Guathier等(2020)的理论分析认为,绿色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更新具有促进作用。据此,本文认为战略更新是指企业将绿色管理转化为绩效的关键内部战略调整,可能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另一方面,竞争强度能够反映外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26],可能影响战略更新和绿色管理的有效性。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企业可能无需作任何改变就能够获得较高绩效;在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依据外部变化调整内部战略可能是企业提升绩效不可避免的选择。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和检验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据此,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将战略更新引入绿色管理研究情境,从新的视角明晰企业如何从绿色管理中获利。

图1 理论模型
Fig.1 Theoretical model

1.3 绿色管理对战略更新的影响

战略更新不仅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打破路径依赖、促进内部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战略行为[23],也是企业利用新绿色机会的创业行为[27]。战略更新可能涉及到战略结构、组织能力、关键管理理念的改变或更新[25]。本文认为绿色管理对战略更新具有正向影响。

首先,绿色管理促使企业依据环境保护原则更新运营系统和新产品开发过程。一方面,绿色管理强调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最小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施绿色管理能够驱动企业将环保、绿色相关业务原则纳入企业物流、采购、包装、市场推广、薪酬等多个运营系统,并对不同业务单位进行调整。例如,企业将绿色管理纳入整体战略目标后,可能需要更新薪酬系统,将环境绩效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中。另一方面,绿色管理推动企业更新产品开发系统,重新思考整个产品开发过程(Porter,1995)。企业可能将节约能源、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等作为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的重要指标[4]。无论是运营系统的调整和改变,还是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改变都代表重要战略更新。

其次,绿色管理促使企业管理者重新审视核心经营理念,引导企业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管理理念。长期以来,许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往往忽略其生产和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管理促使企业逐渐改变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使企业意识到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肩负起环境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企业改变产品开发、生产、营销思想,将环保理念整合进价值链中[28]。企业关键理念的变化代表重要战略更新[22]

再次,绿色管理通过促进企业改变业务范围和竞争方式影响战略更新。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主要竞争优势建立在相对较低的环境成本、人工成本基础上。绿色管理敦促企业逐渐摆脱原有低成本竞争方式,促使企业着重发展以绿色、可持续、环境保护为特点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绿色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绿色管理可为企业进入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新产品市场和区域市场提供便利,促进企业扩展业务范围。竞争方式和业务范围的改变是企业战略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Zahra,1996)。

最后,在绿色化转型背景下,战略更新代表企业在具体战略层面执行绿色、可持续等原则,受到企业绿色管理驱动。Guathier等(2020)从理论上分析绿色知识管理如何影响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和战略再整合;Shu等[27]指出,创业导向代表企业创业姿态和倾向,企业通过战略更新加以执行;Kaipainen等(2022)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需要对战略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进行更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绿色管理正向影响企业战略更新。

1.4 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往研究强调战略更新代表重要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打破组织惰性和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25]。以此为基础,整合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更新研究,本文认为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首先,战略更新有利于企业获得先动优势[27]。企业战略更新包括率先发起企业转型、调整业务单位、改变竞争方式等。一方面,战略更新举措有利于企业先于竞争对手适应环境变化、占据有利竞争位置。有利竞争位置是稀缺且难以模仿的,是企业优良绩效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战略更新也有利于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早识别和利用新的市场机会,而新市场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在提高企业绩效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29]

其次,战略更新能帮助企业打破路径依赖,提高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研究表明,战略更新能够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帮助企业建立快速识别外部威胁和机会的能力[30],有利于企业更灵敏、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环境快速变化的国家(如中国),企业原有战略可能很快就会过时,从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因此,战略更新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和威胁,找到新的竞争方式或重新定义产业边界[30],为企业提供新的竞争活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最后,战略更新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结构、战略和能力与外部环境相匹配,进而创造竞争优势[23]。Ben-Menahem等(2013)基于荷兰壳牌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战略更新有利于企业内部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相匹配,这种匹配与高绩效紧密相关。此外,战略更新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战略再定位[31],有助于企业找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位置。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战略更新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1.5 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

整合H1、H2,本文认为战略更新对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具有中介作用。首先,借鉴Shu等[27]、Agarwal等[25]的研究,本文认为战略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在运营和战略层面执行绿色管理原则。许多快速开展绿色转型的企业往往面临新的绿色管理与原有以利润为导向的组织战略不相匹配的矛盾。Volberda等[21]指出,战略更新有助于企业协调组织改变与稳定的冲突。本文认为战略更新有利于化解新的绿色管理实践与长期形成的组织战略不相匹配的矛盾。一方面,绿色管理促使企业更新运营系统,提高运营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进而提高绩效。另一方面,绿色管理敦促企业建立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更新核心经营理念。新的经营理念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利益相关者期望,有利于提高绩效。其次,绿色管理驱动企业调整业务单位、改变业务范围与竞争方式,这些措施有利于企业内部战略与外部环境动态匹配,有助于绩效提升。最后,一些学者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支持。如Aragon-Correa等(2003)指出,绿色管理促使企业对污染防治和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投资,这些措施只有与特定战略管理相匹配才能带来竞争力提高;Roy等[5]基于对印度石油企业的研究发现,绿色管理实践促进企业调整运营过程,进而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因此,战略更新是企业为实现绿色管理目标对内部战略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和执行[27],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战略更新对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1.6 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与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竞争强度是指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26],受到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和市场份额分配状况的影响[32]。Feng等(2016)基于对中国企业的研究发现,竞争强度是影响环境管理系统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权变因素。因此,整合权变视角,本文认为竞争强度是影响企业战略更新和绿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权变因素。

高强度竞争下,以往的竞争方式、组织结构、产品或服务可能变得与外部需求不匹配,导致企业竞争优势被侵蚀。战略更新是企业适应外部变化的重要工具[31]。Feng等(2016)指出,激烈的外部竞争给企业生存带来威胁,迫使企业改变运营战略。随着环境敌对性增强,企业需要更多参与到战略更新活动中[33]。因此,竞争强度可能会放大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高强度竞争下,企业依靠商业理念更新(如建立绿色、可持续竞争理念)或改变核心商业活动能够更有效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高强度竞争下,企业通过更新组织结构、运营流程、资源分配方式,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企业通过战略更新改变竞争方式,打破激烈竞争僵局、摆脱低价竞争困境。随着竞争加剧,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企业都需要依靠战略更新应对竞争压力[34]。相反,低强度竞争下,企业可以依靠现有战略获得稳定收益,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减弱。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综合上述战略更新中介作用和竞争强度调节作用的论述,本文推断可能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机制。高强度竞争不但能放大战略更新在提高企业绩效上的价值,也能增强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中间传导作用。当竞争强度较低时,绿色管理帮助企业响应不断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会减弱。当竞争强度较高时,企业仅实施绿色管理难以充分展现竞争优势,也难以有效应对市场上多样、激烈的促销战、价格战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战略更新促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绿色管理的差异化优势,提高绿色管理转化为更高绩效的效率。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5: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即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竞争强度越大,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研,将全国31个省份根据GDP排名划分为3个区域,根据开发区管委会或政府部门提供的有一定生产和研发能力的制造企业目录,在每个区域选择500家企业发放问卷。具体调研采用面访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尽量确保每个企业有两个受访者参与此次调研,受访者主要是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最终回收490家企业调研问卷,总回收率为32.7%。剔除数据缺失严重、只有单份问卷的企业后,获得288套有效双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9.2%。

为确保数据质量,本文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选自英文文献的量表进行严格翻译和回译,以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其次,选择1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修改问卷,以确保测量题项描述的清晰性和准确性;最后,为降低社会期望偏差,调研人员告知受访者所有题项答案均没有对错之分,并且会为受访者保密。样本企业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企业基本信息
Tab.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sample enterprises

项目特征样本数占比(%)企业规模100人以下5017.4100~500人9332.3500人以上14850.3产业类别机械制造4214.6汽车2910.1化工269.0医药93.1食品124.2能源206.9其它15052.1所有制类型国有企业11238.9民营企业9231.9中外合资企业3211.1外商独资企业3010.4其它227.6

2.2 变量测量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信效度,本文涉及的变量均选自国内外成熟量表,并结合企业实践进行适当调整。除特殊说明外,变量测量均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7代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具体题项见表2。

对于绿色管理的测量,参考环境管理领域相关研究,如绿色战略导向[35],设计6个题项,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方面的努力。对于战略更新的测量,参考Zahra(1996)的研究,设计4个题项,反映企业对业务单元重组、竞争战略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调整等方面的更新。对于企业绩效的测量,参考Dess等(2003)的研究,设计3个题项。对于竞争强度的测量,参考Jaworski等[26]的研究,设计3个题项。在控制变量方面,根据以往研究,本文选择企业年龄(调研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取自然对数)、企业规模(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所有制类型(1=国有企业,0=非国有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1=高新技术企业,0=非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控制变量。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信效度分析

首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项都显著载荷于其测量的潜变量上,没有出现明显的交叉载荷现象,KMO值为0.857,说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7,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所有变量的解释性方差百分比(AVE)均大于50%,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单一维度性和聚合效度。

表2 信效度分析结果
Tab.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results

变量测量题项因子载荷Cronbach'sαAVE(%)绿色管理(GM)保护环境0.8290.90367.6消除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0.813明智、负责任地使用资源0.876有意识地最小化原材料投入0.826将自身产品回收再利用0.730尊重自然规律0.851战略更新(SR)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调整竞争战略0.8140.88668.7重组各运营单元和部门,以加强业务单元间的协调和沟通0.799重新定义所在行业0.823引入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项目0.854在行业中率先引入新业务概念和实践0.852企业绩效(FP)销售额0.8630.83675.3利润0.881市场份额0.859竞争强度(CF)本行业经常有强大的竞争者进入0.8170.71864.1市场竞争状况难以预测0.835同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0.747

其次,构建四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χ2/df=1.541、IFI=0.976、GFI=0.937、CFI=0.976、RMSEA=0.043,表明测量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最后,表3对角线上的黑体数字为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

3.2 相关分析与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见表3。相关分析表明,绿色管理与战略更新正相关(r=0.455,p<0.01),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正相关(r=0.268,p<0.01),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正相关(r=0.170,p<0.01)。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合理范围内,相关分析结果与假设基本一致,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远低于临界值10,排除多重共线性干扰。

表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均值标准差123456781.企业年龄2.6930.8510.1950.0940.0300.1950.0940.0300.1952.企业规模6.4451.9230.485∗∗0.1950.0940.0300.1950.0940.0303.所有制0.3890.4880.270∗∗0.165∗∗-0.216-0.088-0.1060.007-0.0244.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0.4440.498-0.0210.059-0.212∗∗0.0040.088-0.1100.0065.绿色管理5.3460.933-0.0890.085-0.0720.124∗0.8220.1950.0940.0306.战略更新4.5521.050-0.0430.101-0.0910.180∗∗0.455∗∗0.9410.1010.1687.竞争强度4.9251.0610.0270.0400.007-0.1040.0870.0960.847-0.0988.企业绩效5.1511.094-0.0450.042-0.0240.0550.170∗∗0.268∗∗-0.0900.9149.企业声誉5.3681.0370.0980.241∗∗-0.0030.200∗∗0.606∗∗0.535∗∗0.0190.243∗∗

注:**p<0.01,*p<0.05;对角线黑体为AVE平方根;N=288

3.3 共同方法偏差

本文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首先,每家企业由两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独立完成调研,分别编码为A卷和B卷,企业年龄、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绿色管理和战略更新选自A卷数据库,企业绩效和竞争强度选自B卷数据库。其次,采用企业声誉(MV)作为标签变量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借鉴Fombrun等(2000)的研究,企业声誉选择“总体来说,本公司具有很好的名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本公司”“本公司经常在同行中起示范作用”“本公司一直致力于建立并维护好的名声”4个题项进行测量。如表3所示,企业声誉与其它变量间的最小正相关系数r=0.019,企业声誉矫正后两两变量间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共同方法偏差不会对本研究造成影响。

3.4 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SPSS23.0软件,通过逐步回归与Bootstrap相结合的方法检验研究假设。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分析前,本文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结果
Tab.4 Regression results

自变量战略更新(SR)模型1模型2企业绩效(FP)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企业年龄-0.096-0.030-0.081-0.057-0.050-0.047-0.054企业规模0.148∗0.0800.0790.0550.0360.0380.041所有制类型-0.057-0.042-0.0060.0000.0100.0070.006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0.157∗∗0.112∗0.0470.0310.004-0.012-0.011绿色管理(GM)0.429∗∗∗0.157∗∗0.0550.0620.064战略更新(SR)0.238∗∗∗0.248∗∗∗0.228∗∗∗竞争强度(CI)-0.121∗-0.110+CI×SR0.128∗R20.0520.2290.0100.0330.0770.0910.107R2改变0.1760.0240.0440.0140.016F值3.913∗∗16.713∗∗∗0.6921.939+3.893∗∗∗4.004∗∗∗4.174∗∗∗

注:所有系数均为标准化回归系数;***p<0.001,**p<0.01,*p<0.05,+p<0.1

3.4.1 直接效应检验

模型2结果显示,绿色管理与战略更新显著正相关(β=0.429,p<0.001),H1得到支持。模型4结果显示,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β=0.157,p<0.01)。模型5结果显示,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β=0.238,p<0.001),H2得到支持。

3.4.2 中介效应检验

首先,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H3。表4中模型4结果显示,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β=0.157,p<0.01)。与模型4相比,模型5加入中介变量战略更新后,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变得不显著(β=0.055,p>0.1),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β=0.238,p<0.001)。由此,可以判断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H3得到支持。

其次,进一步采用SPSS23.0的Process插件,通过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选择模型4进行分析,样本抽样数为5 000,选择95%的置信区间。如表5所示,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总效应为0.184,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且显著;直接效应为0.064,95%的置信区间包含0但不显著;间接效应(GM→SR→FP)为0.119,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且显著。可以发现,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4.7%(0.119/0.184),比直接效应(35.3%)的作用更大。Bootstrap结果与表4中逐步回归结果一致,H3得到进一步验证。

表5 战略更新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Tab.5 Mediating effects of strategic renewal

Effect效应值标准误(SE)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上限总效应(GM→FP)0.1840.0700.0460.322直接效应(GM→FP)0.0640.076-0.0850.214间接效应(GM→SR→FP)0.1190.0390.0500.206

3.4.3 调节效应检验

表4中模型6在模型5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竞争强度(CI),模型7在模型6基础上加入交互项CI×SR。结果显示,交互项CI×SR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β=0.128,p<0.05),表明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更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H4得到支持。

3.4.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进一步采用SPSS23.0的Process插件检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Bootstrap次数为5 000。表6为条件间接效应结果,当竞争强度(CI)处于低水平时,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不显著,间接效应为0.057,95%的置信区间包含0;当竞争强度(CI)适中时,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显著,间接效应为0.115,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当竞争强度(CI)处于高水平时,战略更新的中介效应最强,间接效应为0.173,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

如表7所示,被调节的中介效应Index值为0.055,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综合表6、7结果,可以判断竞争强度能够显著调节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H5得到支持。

表6 条件间接效应检验结果
Tab.6 Test results of conditioned indirect effects

中介变量调节变量间接效应标准误(SE)95%的置信区间上限下限SR低CI(-1SD)0.0570.042-0.0200.144中CI(mean)0.1150.0350.0510.191高CI(+1SD)0.1730.0500.0830.282

注:SD为标准差,mean为均值

表7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Tab.7 Test results of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

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Index标准误(SE)95%的置信区间上限下限GMSRCI0.0550.0280.0030.111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整合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更新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战略更新如何中介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竞争强度作为调节变量,并基于288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绿色管理对战略更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研究结论意味着绿色管理实践有助于企业更新运营系统、新产品开发过程,建立新的绿色经营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从而更新竞争方式和竞争范围。

(2)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实施绿色管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战略更新,对企业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打破原有以利润为导向的组织战略束缚、建立新的更适合外部市场要求的组织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战略更新,能够提高内部结构、战略、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度[23],提高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绩效。

(3)战略更新对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战略更新通过在企业内部构建与绿色管理实践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运营过程、管理理念,化解新的绿色管理实践与原有以利润为导向的组织战略不相匹配的矛盾,促进企业更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同时,战略更新也是解决企业内部组织惰性与外部市场变化冲突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内外部冲突协调为主线,诠释绿色管理通过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绩效的新路径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战略更新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7%)比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5.3%)更大,进一步说明战略更新是绿色管理转化为绩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中介因素。

(4)竞争强度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和战略更新从而提高绩效的重要权变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竞争强度越大,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高,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也越大,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因此,战略更新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甚至提高竞争力。在绿色转型情境中,竞争强度越大,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转化为绩效方面发挥的作用越大。

4.2 理论贡献

首先,本文通过检验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细化了对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中间作用机制的理解,对绿色管理研究具有一定贡献。以往研究多注重分析和检验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2, 5-6, 13,36],但未得到一致结论。近年来学者们认识到需要细化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中间作用机制,一些研究关注到合法性[8, 16]、企业声誉[9-10]、制度支持[4]等外生变量的中介作用。然而,这些外生因素可能仅仅解释了部分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间接效应。基于Teece(2019)、Agarwal等[25]的研究,战略更新可能是与绿色管理相匹配的动态能力。一方面,战略更新有利于企业打破组织惰性,化解企业快速绿色转型与企业原有组织战略不相匹配的内部张力;另一方面,战略更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因此,本文将战略更新作为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因素纳入研究模型,突破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外生变量中介效应的认知局限,深化了对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中间作用机制的认识。

其次,明确战略更新中介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边界条件。绿色化是企业在产业竞争加剧情况下进一步繁荣和生存的可行选择。Feng等(2016)研究发现,竞争强度能够正向调节环境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竞争强度会放大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这拓展了Feng等(2016)的研究结论。总体而言,本研究超越以往研究仅关注绿色化能否带来收益的局限,更进一步阐明绿色管理通过何种机制、在何种情况下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深化了对绿色管理获利机制的理解。

最后,本文聚焦中国制造企业快速绿色化转型的现实情境,拓展了战略更新的应用范围,对战略更新研究具有一定贡献。随着中国环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一些企业在实施绿色转型过程中不断深化战略更新,成功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也有一些企业发现,绿色管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拖累企业经营业绩。一些学者暗示,绿色管理需要企业在运营、营销、产品开发、核心能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更新措施[3-4, 36]。这说明企业绿色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战略更新。然而,战略更新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应对外部技术变化、制度变化的研究情境[21,23],鲜有研究将战略更新相关概念拓展到绿色管理情境中。本文不仅拓展了战略更新的研究情境,也提供了从新的理论视角认识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可能。

4.3 实践启示

首先,企业应坚定绿色管理信心。尽管许多学者认为企业追求绿色化与优良绩效紧密相关,但仍有很多企业对如何依靠绿色管理提高绩效心存困惑。本文研究表明,绿色管理对绩效的总效应显著。这为企业管理者坚定实施绿色管理、开展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局限于绿色管理会自动为企业带来高绩效的简单认知中,应注意识别和利用可能起到关键传导作用的中介因素。

其次,在实施绿色管理时,企业要重视内部战略更新。本文研究表明,绿色管理通过战略更新的间接作用对绩效的影响比其对绩效的直接影响更强。这一结论启示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战略更新能够帮助企业化解绿色管理与原有组织战略不协调的矛盾,企业应跳出以往研究仅关注制度支持、合法性、声誉等外生因素在绿色管理与绩效间起中介作用的认知局限。根据这一研究结论,企业应重视更新内部组织结构和核心理念,实时调整业务单位。如果不实施战略更新,绿色管理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大打折扣。

最后,企业在绿色管理实践中,应密切关注外部产业竞争变化,并据此开展战略更新。本文研究表明,高强度竞争下,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大,其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间传导作用也更大。一方面,高强度竞争下,战略更新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内部战略,有效应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竞争强度越大,战略更新在化解和协调新的绿色管理实践与原有战略不协调矛盾中的作用越大,其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

4.4 局限与展望

首先,本文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限制了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判断。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案例数据或面板数据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以明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受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采用主观的财务绩效测量方法。未来研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采用客观的财务绩效测量方法;二是将非财务绩效(如企业声誉、环境绩效等)纳入理论模型,以使研究结论更加准确。最后,本文并未区分不同产业的差异性,未来研究可将产业情境纳入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本文假设在不同产业中是否仍成立。

参考文献:

[1] YANG D, WANG A X, ZHOU K Z, et al.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stitutional forc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a manager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9, 159(4): 1147-1161.

[2] 王立, 王龙伟. 绿色管理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绩效——战略导向和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 [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 30(6): 34-46.

[3] PENG Y S, LIN S S. Local responsiveness pressure, subsidiary resources, green management adoption and subsidiary's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aiwanese manufactur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79(1): 199-212.

[4] SHU C, ZHOU K Z, XIAO Y, et al. How green management influences product innovation in China: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benefit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133(3): 471-485.

[5] ROY M, KHASTAGIR D. Exploring role of green management in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Indi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21:109-115.

[6] SHU C, LIU J, ZHAO M, et al.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rporate venturing [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2020, 38(7): 654-676.

[7] HART S.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4): 986-1014.

[8] WEI Z, SHEN H, ZHOU K Z, et al.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tter in a dysfunctio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7, 140(2): 209-223.

[9] NGUYEN N P, ADOMAKO S. Environmental proactivity,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market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reputation [J]. Business Strategy the Environment, 2021, 30:2008-2020.

[10] 曹芳萍, 温玲玉, 蔡明达. 绿色管理、企业形象与竞争优势关联性研究 [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10): 117-122.

[11] MOLINA-AZORIN J, CLAVER-CORTéS E, MARíA D L-G, et al. Green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literature review [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9, 47(7): 1080-1100.

[12] 夏同水, 王媛, 邢超. 绿色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36(3): 64-73.

[13] 杨静, 施建军, 李曼,等. 绿色战略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转型经济情境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7): 143-151.

[14] DIXON-FOWLER H R, SLATER D J, JOHNSON J L, et al. Beyond “does it pay to be green?” a meta-analysis of moderators of the CEP-CFP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3, 112(2): 353-366.

[15] ATE M A, BLOEMHOF J, VAN RAAIJ E M, et al.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the mediating role of invest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 50(4): 1079-1095.

[16] YANG J, ZHANG F, JIANG X, et al. Strategic flexibility, green management,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5, 101:347-356.

[17] KLAMMER A, GUELDENBERG S, KRAUS S, et al. To change or not to change-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strategic renewal in SMEs [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13(3): 739-756.

[18] 王满四, 周翔, 张延平. 从产品导向到服务导向: 传统制造企业的战略更新——基于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18,335(11): 107-121.

[19] HUFF J O, HUFF A S, THOMAS H. Strategic renewa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umulative stress and inertia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3(S1): 55-75.

[20] SCHMITT A, RAISCH S, VOLBERDA H W. Strategic renewal:past research, theoretical tens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8, 20(1): 81-98.

[21] VOLBERDA H W, BADEN-FULLER C, VAN DEN BOSCH F A J. Mastering strategic renewal:mobilising renewal journeys in multi-unit firms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1, 34(2): 159-178.

[22] GUTH W D, GINSBERG A.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 5-15.

[23] SCHMITT A, BARKER V L, RAISCH S, et al. Strategic renewal in times of environmental scarcity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6, 49(3): 361-376.

[24] LIU Y, JINGZHOU G, CHI N. Th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national contingency[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5, 11:1-37.

[25] AGARWAL R, HELFAT C. Strategic renewal of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 281-293.

[26] JAWORSKI B J, KOHLI A K. Market orient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3, 57(3): 53-70.

[27] SHU C, CLERCQ D, ZHOU Y, et 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suppor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strategic renewal,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al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9, 25(3): 433-456.

[28] WONG K S S. The influence of green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on the success of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2, 15(4): 468-490.

[29] WOLFF J A, PETT T L, RING J K. Small firm growth as a function of both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5, 21(5): 709-730.

[30] ZAHRA S A. Environment,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 8(4): 319-340.

[31] KEARNEY C, MORRIS M H. Strategic renewal as a mediator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5, 45(2): 425-445.

[32] 李巍, 谈丽艳, 张玉利. “借鸡生蛋”还是“引狼入室”——新创企业战略联盟的效应机制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 2022, 36(2): 1-10.

[33] ZAHRA S A, COVIN J G.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1): 43-58.

[34] MURRAY J Y, GAO G Y, KOTABE M.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xport ventures: the process through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 39(2): 252-269.

[35] HONG P, KWON H B, JUNGBAE ROH J.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green orientation in supply chain: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nufacturing firms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9, 12(4): 512-532.

[36] 江旭, 沈奥. 未吸收冗余、绿色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J]. 管理学报, 2018, 15(4): 539-547.

(责任编辑:陈 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