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了吗

周明生1,2 ,张一兵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研究生院;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结合数字技术特性,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在测度2012—2019年中国214个地级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程度基础上,探讨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考虑模型内生性问题并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技术的作用强度具有区域异质性,且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非技术密集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平台两种方式并以技术创新效应与市场需求效应为传导机制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技术作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在机理,深化对产业融合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的理解,拓展数字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研究。

关键词:数字技术;产业融合;产业升级;融合机制

Does Digital Technolog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Zhou Mingsheng1,2,Zhang Yibing2

(1. School of Graduate,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 School of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various new models and new business formats are emerging, bringing subversive change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same is true for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 scope of their industries is expanding,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mila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m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lurred, and the tren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 use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aliz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and explor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mechanism digital technology mainly affects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oretical analysis, we have assumed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mechanism paths to influence industrial integration.(1) As a 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enetrate into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which can promote the better connection of various products and services, reduce the technical threshold between industri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technical barrier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2)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provide an optimization path for matching problems in the market. Manufacturers reduce the cost of information search and matching through digital platforms, thus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3)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convenience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consumption process.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consumer dem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imulated, which has given birth to a large number of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ormats, and expanded the market demand boundary.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mechanism, the research measur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f 214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19, empirically tests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by using econometric model, and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specific impact mechanism and effect.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1) Digital technology plays an "adhesive" rol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its development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rough "technology" and "platform", digital technology can break the barriers of production and realize multi-channel information connectivity, so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becomes efficient. (2)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ha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 the positive effect intensity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region > western region > Eastern Region > central region"; Compared with technology intensive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have a stronger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gration of two industries in nontechnology intensive areas. (3)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and expanding market demand are the mai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 affec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vel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diffus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mong industries promo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application software and system platforms, greatly improved the convenienc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access. The pers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consumer demand of consumers is increasing and displayed. Enterprises try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ion and service supply capacity to meet the changes and expansion of market demand. Therefor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continue to integrate and develop.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l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clarifi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develops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econdly, it comprehensively measures the level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rom the urban level,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improve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rovides use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aliz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epen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Key Words: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tegra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21-12-21

修回日期:2022-02-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33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1M70195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学术新人计划项目(2021XSXR09)

作者简介:周明生(1968—),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张一兵(1993—),女,河北唐山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本文通讯作者:张一兵。

DOI10.6049/kjjbydc.20211205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4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2)13-0074-09

0 引言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两业”融合顶层设计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工信部等15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在内的多种模式发展。新形势下,制造业不再只是简单的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售后等与产品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务逐渐成为制造业盈利的重要来源。同时,服务业部门也已经出现机器替代,许多原本只有制造业才具有的特征开始在一些服务行业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特征逐渐趋同,相互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两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应用于各个领域,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云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给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带来颠覆式改变。吴敬琏[1]指出,在信息技术全方位渗透背景下,经济结构服务化和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是产业高级化的重要体现;江小涓[2]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业基本性质,引起广泛的资源重组与聚合。关于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的作用,学者们基本上给出了正面积极结论,但是关于数字技术的具体作用尚未达成一致。周振华[3]提出信息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郭朝先[4]认为,信息技术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张来武[5]认为,信息技术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推动力;李春发等[6]基于价值链视角探究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并认为在数字技术作用下,实体经济可以通过拓展产业链分工边界等途径实现转型升级,而产业链分工边界延伸即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表征之一,但其仅将产业融合作为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渠道,并未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此外,现有文献多针对信息技术行业与某一行业的融合进行研究(李晓钟等,2017;张维今等,2020;赵霞,2021),鲜有文献将数字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分析其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具体机制。梳理既有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通过统计或计量方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制的研究偏少,关于数字技术影响产业融合机制的研究更是十分有限。

当前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不仅有利于厘清数字技术作用于行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更能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但准确评估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却极为缺乏。数字技术发展能否驱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往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回答。因此,本文聚焦数字技术与“两业”融合的关系,探究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根据数字技术特性,从理论上分析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测度2012—2019年全国214个城市的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程度,运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对具体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边际贡献在于:一是结合数字技术特性,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二是从城市层面对数字技术水平和产业融合进行较为全面的测度,并具体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这一根本性问题,厘清数字技术作用于行业发展的内在机理。三是全面评估数字技术在促进“两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数字技术在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内容,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回顾与理论机制

1.1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学者们逐渐发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关联愈发密切,二者界限越来越难于简单区分(Vandermerwe,1988)。从价值链角度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企业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将产品业务与服务业务相结合的产业现象。“两业”融合是微笑曲线制造端与服务端的统一,有助于实现价值链升级与跨越。具体来看,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展纵向一体化或多元化生产经营,使得更多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某些企业在不经意间突破产业间条块分割,改变产业间竞合关系,从而导致产业融合[5]。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即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陈漫(2016)认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业务分为嵌入式和混入式两类。其中,嵌入式服务是指围绕核心产品提供相关服务业务从而嵌入到生产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务;混入式服务是指制造企业为获利而开展与主营产品没有战略匹配关系的服务[7]。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生产制造环节。

1.2 数字技术的作用机制与相关假设

本文中的数字技术是指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数字技术具有跨空间信息传播、实时共享等先天优势和本质特征,能够有效破除产业发展的要素供需矛盾、生产经营活动空间限制等问题[8]。在产业活动中,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平台媒介两种方式作用于组织生产、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其在不同环节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技术进步或通用技术引入生产、组织和运营环节,能够带来创新效应,从而实现部门内部技术升级和产业间技术扩散,是产业实现融合的能力基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是数据,数据资源自身具有无限复制、无限增长、无限共享的特点[9]。数字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促使各种数字平台涌现。数字平台作为一种通用化、大众化媒介,其覆盖主体、应用范围更广,数字技术的平台效应通过作用于销售、流通、消费等环节,对经营、交易模式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甚至大于其作为技术化的应用。如图1所示,本文从融合能力、融合条件和融合动力3条路径展开,具体分析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数字技术发展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假设。

1.2.1 融合能力:技术创新效应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是新工业革命进程中最重要的新技术,其本身既具备技术进步属性,还与其它生产技术存在互补性(张三峰,2019),将其引入生产运营中,会引发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革[10],从而产生技术创新效应。首先,当数字技术以技术进步形式投入生产环节时,可能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革新,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快速提升。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劳动替代不断发生(孔高文等,2020),制造业生产技艺和流程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其次,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促使企业对基础设施乃至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实现经营模式变革。例如,通过对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支撑活动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制造能力向研发能力跃迁。企业技术升级和组织结构优化促使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相融合的跨界经营现象产生,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最后,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间扩散,原本相互隔绝的产业出现产品、业务和市场融合,相关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新的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产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提高。新产业的形成会带来新的发展模式,如新型外包业务等。一系列新兴行业很难根据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产业标准划分,其本身正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现。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不断渗透到制造业各个产业领域,促进制造业各类产品或服务更好地连接,实现业务流程创新,降低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技术门槛,从而突破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技术壁垒。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图1 数字技术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制
Fig.1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1.2.2 融合条件:信息平台效应

便捷、高效的数字信息平台能够打通生产、销售、消费等线上线下渠道,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一方面,数字平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面对面关于产品与服务供需诉求的互动模式,虚拟交易空间使得供需之间的生产、经销等传统价值链环节碎片化、便捷化。由此为制造企业延长价值链条,积极参与附加值更高的服务环节提供条件。在交易模式上,数字平台成为消费者消费的新渠道,网络交易平台打破了消费空间和时间限制,使供给与需求之间实现实时交互。近年来,第三方线上支付规模呈爆发式增长[9],移动支付平台进一步为多样交易方式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数字平台能够满足制造业或服务业企业获取行业信息的需求。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在决策前对商机的把握还是运营过程中的沟通,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1]。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能够提高企业灵活性和市场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精准化服务,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和加快产品或服务的匹配,近几年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市场中的匹配问题提供了优化路径[12-13]。商品经营终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减少库存、店面数量、货物中转次数等,降低运行成本。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数字技术通过平台降低信息搜寻与匹配成本,从而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1.2.3 融合动力:市场需求效应

数字技术的发展除了给生产活动带来巨大变革外,对人们生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产品供给由过去单向输出流动转变为供需双方交换流动[14-15]。从微观机制角度看,数字技术的发展会激发生产服务一体化新需求,形成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一是消费需求日益虚拟化,新的需求被激发。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互联网视频、图片、信息、软件等各种线上付费内容日益成为重要消费内容。服务企业凭借品牌、管理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外包生产等方式向制造端延伸。同时,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渗透于生产和生活中,许多新的需求被激发,进而催生大批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如短视频、直播销售、在线租车、共享服务等,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消费需求多元化、个性化,长尾效应突显。单一的产品提供模式往往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更加细致化、定制化、人性化的产品还需要提供与之对应的服务。在传统形式中,价格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传递供需信息,在数字时代,网络成为连接生产者、供给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纽带。理论上,通过信息传递与互动,消费需求都可以被厂商捕获,除满足大众普遍需求的产品外,还可以通过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数字技术的兴起使得有效信息能够更加精准快速地被收集、分析、传递,从而形成显著的长尾效应(见图2),促进社会总体需求规模扩大。三是数字技术使支付方式发生颠覆式改变,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微信、支付宝、数字人民币等都已经成为大众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在数字金融技术支持下,人们更容易随时随地购买商品[16-17]。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极大提高了消费过程中的便利性,使得消费边界不断扩展。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3:数字技术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图2 需求效应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demand effect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为检验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作用,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convi,t=β0+β1digiti,t+β2Zi,t+μi+δt+εi,t

(1)

其中,convi,tt时期城市i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digiti,tt时期城市i的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向量Zi,t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agdp)、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scedui,t)、 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i,t)、财政支出(fdi,t)和外商投资额( fdii,t);μi表示城市i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δ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式(1)可检验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直接效应,其中β1是本文最关注的系数,如果β1在统计上显著为正,则说明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2.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conv)。服务外包逐渐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方式(刘维刚等,2020),企业出于节约成本、提高核心能力等目的,将原来的自我服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完成,这直接导致企业对服务的中间投入增加,从而带动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学者普遍认为,随着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逐步扩大,生产性服务种类持续增加,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Preissl,2007;Francois等,2010)。本文根据此特点,采用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数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表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对2012—2019年全国214个城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得到产业融合水平,记为convi,t

本文解释变量为数字技术(digit)。对于城市层面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的测度,借鉴黄群慧等(2019)的方法,采用互联网普及率、相关从业人员情况、相关产出情况和移动电话普及率4个方面指标,分别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数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比重、电信业务收入、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衡量。上述指标原始数据均可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得。在具体计算上,参考黄群慧(2019)、杨慧梅等[18]的做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4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标表征数字技术发展指数。

本文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agdp)、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scedui)、 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i)、财政支出(fd)和外商投资额(fdi)。其中,外商投资带来的资本积聚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区域产业融合,用地区当年实际外资使用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征;教育、科技水平反映地区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用教育、科技预算占预算内财政支出比重衡量;财政自主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府对数字技术发展的支持程度,用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与预算内财政支出之比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用人均GDP表征;用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为明确变量间的弹性系数,同时消除各变量数量级差距,防止异方差问题带来的估计偏误,本文对所有控制变量取对数,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

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地统计年鉴、统计公报。考虑数据可得性与完整性,综合本文核心解释变量数字技术发展情况,剔除西藏、新疆、黑龙江3个省区和部分统计信息不完善的城市,最终选择214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测度样本,形成T=8,N=214,观测值数量总计为1 712的平衡面板数据。表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conv)的均值为22.35,最大值为57.44,最小值为3.23,标准差为9.25,不同城市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差异较大。从控制变量看,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财政分权度、教育科技占比、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3 数字经济对产业融合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3.1 回归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数字技术发展影响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的基准回归结果,列(1)是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融合程度之间关系的检验结果,列(2)~(4)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数字技术发展指数(digit)的估计系数在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数字技术能够促进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否控制城市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数字技术发展与产业融合水平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控制时间、城市固定效应以及相关变量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将提高1.94个单位。由此,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基本得到证实。数字技术水平提高之所以能够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以及各类平台的发展,使得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消费需求产生更好的连接,同时降低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技术门槛,从而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

变量类型变量符号变量指标测度方法观测数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因变量conv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数/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1 71222.345 49.247 257.442 03.231 5核心自变量digit主成分分析法1 7120.068 31.250 710.566 1-1.246 5控制变量agdp人均GDP取对数1 71210.784 40.525 012.201 19.219 3finance机构存贷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1 7124.487 31.221 820.100 20.663 7scedu教育科技投入/GDP1 7123.390 21.192 610.736 41.661 0fd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支出1 7123.603 20.946 35.037 70.075 1fdi外商投资/GDP1 7121.752 221.001 00

表2 数字技术对产业融合作用的基准回归结果
Tab.2 Regression Results of Benchmark

变量Conv(1)(2)(3)(4)digit1.939***1.606***1.471***0.753***(0.26)(1.16)(0.16)(0.20)agdp3.409***1.212***1.175**(0.35)(0.42)(0.57)finance0.408***0.477***0.004(0.121)(0.169)(0.17)scedu0.267**-0.366*-0.293(0.11)(0.21)(0.21)fd6.548***6.774***6.689***(0.13)(0.12)(0.13)fdi-0.153**-0.036-0.042(0.06)(0.06)(0.07)_cons22.345***-40.483***-18.359***26.789***(0.40)(4.04)(4.67)(7.23)年份固定NONOYESYES城市固定NONONOYES期数8888城市个数214214214214Obs1 7121 7121 7121 712R-squared0.3970.675 0.6740.788

注:z-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0.01, ** p<0.05, * p<0.1,下同

本文通过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识别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影响的净效应。借鉴黄群慧(2019)、赵涛[10]的方法,采用各城市电话历史数据作为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的工具变量。数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我国互联网最初是从电话线拨号接入开始的,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发展,ISDN、ADSL以及当前普及使用的光纤宽带入户技术均对城市数字技术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历史上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电信基础设施水平也会影响后续当地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与应用,符合工具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固定电话作为网络通信媒介对数字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小,根据目前情况判断,其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影响微乎其微,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要求。由此,本文选取2000年城市固定电话数量作为数字技术发展指数的工具变量。考虑到研究样本为均衡面板数据,而城市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是截面数据,本文借鉴Nunn&Qian[19]的方法,构造各城市2000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与时间有关)的交互项并取对数,作为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指数的工具变量。

表3结果显示,LM统计量在1%水平上拒绝工具变量不可识别的原假设,Wald F统计量和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的值均大于10%水平上的临界值,Anderson-Rubin Wald检验结果在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上述检验结果说明选取历史上各城市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作为数字技术发展指数的工具变量具有合理性。采用2S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一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工具变量(tel)与内生变量(digit)显著正相关,满足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假设;两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与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

3.2 异质性检验

考虑到各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特点和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很可能与当地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因此,结合我国区域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探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对数字技术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主要从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特征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影响的异质性。

首先,本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所有观测城市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以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下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各区域数字技术发展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东北与西部地区、西部与中部地区分别在0.01水平上通过组间系数检验,从作用强度看,具有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异质性特征;东部与中部地区之间没有通过0.01水平检验,说明在该水平上,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对“两业”融合的影响程度并不高于中部地区,但其结果通过了0.1水平检验。因此,宽泛来说,数字技术的作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异质性特征。这说明数字技术对发展“两业”融合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从结果看,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作用较小,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韩先锋等(2019)、戚聿东[20]、杨慧梅等[18]的研究结论一致。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本身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产业基础好、融合起步早,融合程度相对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正处于制造业、服务业快速扩张发展阶段,数字技术水平提高更能够促进其“两业”融合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后发优势。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数字技术发展存在梅特卡夫法则和非线性溢出效应,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部、东北等后发地区可以直接引进技术,从而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发展时间。

表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Tab.3 Regression results of instrumental variable

变量ConvFirst stepIVdigit1.637***(0.48)Tel0.963***(7.51)控制变量YESYES时间固定效应YESYESObs1 7121 712不可识别检验Kleibergen-Paap rk LM statistic26.361***弱工具变量检验Kleibergen-Paap Wald rk F statistic56.47Cragg-Donald Wald F statistic1 067.10***[16.38]稳健若识别检验Anderson-Rubin Wald test15.21***

注:小括号中为城市层面的聚类标准误,中括号中是Stock-Yogo检验在10%水平上的临界值;控制变量与表1相同,限于篇幅,略去常数项

表4 异质性检验结果
Tab.4 Test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VARIABLES地区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产业要素结构技术密集型地区非技术密集型地区digit1.463***1.039**2.121***2.975***0.1602.726***(0.23)(0.45)(0.70)(0.65)(0.29)(0.33)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时期数888877obs5925763681764401 272P值0.031*0.047***0.016***0.023***R20.7430.7750.7550.7010.7880.694

其次,依据产业结构测算结果,将各省划分为技术密集型地区和非技术密集型地区。测算公式为:其中,L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yi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L值越接近3,表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越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也越高,属于技术密集型地区;L值越接近2,则表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阶段,属于非技术密集型地区[21]。经测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广东8个省市为技术密集型地区,其它省份为非技术密集型地区。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两类样本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但技术密集型地区的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数字技术水平提升显著正向影响非技术密集型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随着产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数字技术的促进效应会减弱。从地理区位看,除重庆外,技术密集型地区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前文检验结果一致。综上可知,数字技术发展会对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生正向冲击,且这种正向影响效果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数字技术发展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强度由高到低发生变化。

3.3 稳健性检验

本文模型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一些不可观测因素可能会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及数字技术水平。针对遗漏变量问题,上文已经通过添加控制变量、面板固定效应以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予以缓解,数字技术对产业融合的促进效应依然成立。通过内生性和异质性检验,本文结论已经具有一定稳健性。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靠性,本文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为避免工具变量选取中存在的偏误对估计结果产生干扰,替换工具变量进行重新估计。借鉴杨慧梅等[18]的做法,将工具变量替换为数字技术发展指数的滞后一期、滞后二期,重新进行2SLS回归。其次,为尽可能消除数据异常值对结果的负面影响,剔除可能的异常值后进行重新估计。考虑到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在经济体量、人口数量、财政规制等各方面与地级市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剔除4个直辖市样本数据后,对面板数据进行重新估计。结果显示,替换变量和剔除异常值后,数字技术发展对“两业”融合影响的系数与前文结果存在一些差异,但估计系数仍显著为正。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Tab.5 Test results of robustness

变量剔除异常值(1)(2)更换工具变量(3)(4)digit0.638***1.6681.641***1.715***(0.22)(0.62)(0.35)(0.38)控制变量YESYESYESYES时间固定效应YESYESYESYES聚集到城市层面YESYESYESYESObservations1 6801 6801 4981 284R-squared0.3420.7130.7440.755

4 机制检验

前文回归发现,数字技术发展可以显著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但上述分析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结果的影响效应,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仍有待分析。根据前文分析,数字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平台效应、扩大市场需求3种途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本文进一步对该理论机制进行检验。

对式(1)进行拓展,构建数字技术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内在机制的计量模型。

Medi,t=α0+αjdigit+α2Zi,t+μi+δt+εi,t

(2)

其中,Medi,t表示t时期城市i数字技术影响产业融合内在机制的代理变量,分别代入城市层面的技术创新水平(innovation)、交易成本(cost)和消费需求(consumption)3个指标;αj表示数字技术对代理变量的影响强度及方向,j为其编号,其它变量定义同式(1)。

根据本文分析与既有研究,同时结合数据可得性,以上3条影响机制的相关变量选取如下:

(1)创新水平(innovation)。专利是国内外研究测度区域创新能力广泛使用的指标[22]。本文选择专利授权量衡量地区创新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的中国创新专利研究数据库(CIRD)。

(2)交易成本(cost)。交易成本可以分为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数字技术的平台效应可以降低信息搜寻、传递、匹配等交易成本,这属于隐形成本部分。本文选取各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之和与主营业务收入之和的比值作为交易成本的代理变量。该指标能够反映城市产业整体获利能力水平,当企业交易费用合计下降、交易成本总值减少时,城市产业整体利润占比上升,从而反映城市产业发展情况,检验数字技术发展能否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虽然是产业现象,但发生主体还是企业本身,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打破传统产业间分割,这一现象在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中尤为明显。因此,用各城市企业数据更能够从微观层面反映城市产业发展。

(3)市场需求(consumption)。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通过消费需求表征,以各地区社会零售消费总额表示。

以上3个层面的内在机制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控制变量后的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发展对创新水平、市场需求的影响显著为正,但是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加入固定效应进行2SLS回归后,成本效应在5%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数字技术发展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H1、H3得到验证。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信息管理等隐性交易成本促进产业融合的机制并不十分显著,H2未通过验证。原因可能在于,由于各城市隐形交易成本数据难以获取,利用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值作为替代变量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干扰,该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交易成本变动信息。此外,本文使用的是城市层面规模以上工业数据,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在更加灵活的中小型企业和服务业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然而,数字技术发展是否驱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利用2012—2019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实证回答上述问题。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发挥黏合剂作用,其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平台媒介两种方式,突破生产壁垒,实现多渠道信息联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高效发展。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数字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正向作用强度呈现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相比于技术密集型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对非技术密集型地区的“两业”融合具有更显著的积极影响。技术创新效应与扩大市场需求是数字技术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广泛应用,能够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率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在产业间扩散会加强上、下游产业间联系,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技术发展使各种应用软件和系统平台大量涌现,信息传递与获取的便利性得到极大提升,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并展现出来,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生产和服务供给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变化和扩张,最终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发展。

表6 内在机制检验结果
Tab.6 Test results of mechanism

变量innovationOLS2SLScostOLS2SLSconsumptionOLS2SLSdigit1.351***2.401***1.205***3.0821.869***1.666***(0.17)(0.68)(0.17)(1.86)(0.17)(0.48)_cons-33.39***-36.06***-51.750***-12.898***-38.258***-40.611***(4.29)(11.16)(4.45)(35.342)(4.03)(11.92)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时间效应NOYESNOYESNOYES聚类到城市NOYESNOYESNOYESobs1 7121 7121 7121 7121 7121 712R-squared0.7180.7320.3680.7490.2610.209

基于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企业经营和政府政策制定具有以下启示: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提供了基础。因此,企业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在生产、管理中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生产与控制的数字化。其次,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推动地区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强非技术密集型的中西部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各行业通过平台精确获取信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匹配和优化,创造个性化定制、精准化服务等产业新模式,提高企业灵活性和市场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2] 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7,52(3):4-17.

[3]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43(6):58-62.

[4] 郭朝先.产业融合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49-60.

[5] 张来武.产业融合背景下六次产业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软科学,2018,33(5):1-5.

[6] 李春发,李冬冬,周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20,63(2):73-82.

[7] 黄群慧,霍景东.《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思路[J]. 中国工业评论,2015,1(11):46-55

[8] 安同良,杨晨.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J]. 经济研究,2020,55(2):4-19.

[9] 丁志帆,孔存玉.消费增长与消费平等的福利比较——基于城镇分组消费数据的数值模拟分析[J].消费经济,2019,35(1):41-48.

[10]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11] 周广肃,樊纲.互联网使用与家庭创业选择——来自CFPS数据的验证[J].经济评论,2018,39(5):134-147.

[12] 韩长根,张力.互联网是否改善了中国的资源错配——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门槛模型的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9,40(12):43-55.

[13] 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31(2):66-73.

[14]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32(1):95-107.

[15] 郭家堂,骆品亮. 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J].管理世界,2016,32(10):34-49.

[16] 谢家智,吴静茹. 数字金融、信贷约束与家庭消费[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2):9-20.

[17] 翟华云,刘易斯.数字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绿色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7):116-124.

[18] 杨慧梅,江璐.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2021,38(4):3-15.

[19] NUNN N,QIAN N.US food aid and civil conflic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104(6):1630-1666.

[20] 戚聿东,蔡呈伟.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多重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0,42(7):108-119.

[21] 钞小静,周文慧.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技能偏向性视角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2):82-94.

[22] 刘志东,高洪玮.中国制造业出口对美国企业创新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9,36(8):174-192.

(责任编辑:陈 井)